第六章 防灾救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0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防灾救灾
分类号: P429
页数: 5
页码: 57-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在防灾救灾方面经历了显著变化。旧社会缺乏防灾机构,主要依赖求神拜佛。建国后,宁海县成立了防汛防旱指挥部,建立了气象、水文、雨量、报汛站,进行测报工作,并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以提高抗灾能力。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及时掌握水利工程运行情况、部署汛期报汛工作、24小时值班以及调处水事纠纷。气象预报与水情传递主要依靠电话、电报和现代化通讯设施。在抗灾纪实中,记录了古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宁海县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和成效,包括修建水利设施、组织抗灾救灾、发放救济款物等。通过防灾救灾工作,宁海县逐步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灾害损失。
关键词: 宁海县 自然灾害 防灾救灾

内容

始置宁海县至五代十国的680年中,灾情无法查考。
  从北宋庆历5年(1045)到民国时期(1946.6),旧社会的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使农业生产和人民深受其害。
  建国后,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生产,战胜旱、涝、台风、潮汐等灾害,专门设了防汛防旱指挥部,加强领导。同时,建立气象、水文、雨量、报汛站,进行测报工作,为防灾抗灾提供水情、雨情、风情。在国家支持下,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从实际出发,兴建各种农田水利,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第一节 防汛防旱机构
  旧社会没有防灾抗灾组织机构。
  1953年宁海县人民政府第一次成立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加强防灾抗灾领导,贯彻“防汛防旱,立足于防““方针。县长刘广汉兼任指挥,县农会主任刘岐山,民政科长汪企南,建设科长冯金玉为副指挥。
  防汛防旱指挥部是县人民政府常设机构,下设办公室,主持防灾抗灾日常工作,每年汛期,(4月15日至10月15日)为其办公时间。
  1966年“八·一”台灾以后,区(镇)、乡各级政府层层成立防汛防旱领导小组。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由一位副县长任指挥,农委主任、县水利局长任副指挥,成员由计委、邮电、交通、商业、供销、水利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利局。其职责是:
  一、统一指挥防汛防旱。汛前提出做好汛期防汛、防旱、防洪工作的意见与措施,抓好落实工作。如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及早调运好“三防”物资,组织好抢险队伍,等等。遇到灾害后,统一组织人力、物力、交通工具等抗灾物资,指挥干部群众投入抗灾。灾后,进行灾情调查,做好救灾和恢复生产等善后工作。
  二、及时掌握水利工程运行情况。每年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区(镇)、乡干部对已建成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危病工程,指挥工程主管单位和区(镇)、乡落实安全渡汛措施。
  三、部署汛期报汛工作,掌握水文、气象预报、记载雨量资料,分析可能发生的灾害,召开防汛工作会议,落实各项防灾抗灾措施。
  四、办公室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当好各级领导防汛防旱工作的参谋。
  五、调处防灾抗灾中的水事纠纷。(指挥部领导成员名单附表二)
  第二节 气象预报与水情传递
  汛期的气象、水情预报,主要靠县气象站、白溪、洪家塔水文站和14个雨量站,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10处报汛站(见附表一)。
  每年进入汛期后,由县气象站向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报送降水、干旱、台风等天气长期和短期预报。台风、暴雨警报的发布,由县气象站用电话向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预报、警报和紧急警报。水文站报送降水量、水位和流量。雨量站根据防汛防旱指挥部规定,用电报报送降水量为主。报汛站报降水量和水库水位、流量。
  气象预报与水情传递的通讯设施主要是电话和电报,为了迅速准确及时指挥防灾抗灾斗争,战胜灾害,县防汛防旱指挥部与宁波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以及杨梅岭、黄坛两座危险水库之间通讯,1981年装置了无线电报话对讲机,使防灾抗灾指挥有了现代化通讯设施。
  第三节 抗灾纪实
  在古代,水利没有开发,又无气象水文观测,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无法有效地防御各种自然灾害,每当灾害来临,官民束手无策,只得求神拜佛,听天由命。唐朝元和中年建了灵润庙,宋朝淳熙年间建了灵济庙,明朝嘉定年间建了显泽庙,祭“茶山潭、白龙潭的龙神”。上述三庙,明洪武初诏定神号,称某潭之神,每岁俱于七月二十五日祭。清朝光绪《宁海县志》后梁宣帝祠碑中记:“凡至亢天不我(下)雨,邑(县)令率其民吏躬祭祠下,诚心祈祷……”把防灾抗灾的希望托于“神灵”保佑。但在灾害面前,“神灵总是不灵”。清朝康熙元年(1662)自春入夏,亢旱异常,概为焦土,宁海奇荒尤甚。同治11年(1872)7月遭台风暴雨袭击,海潮泛滥,冲毁海堤,11月府台派员赴宁海灾区设粥厂以济灾民。
  民国时期,虽然兴修了一些规模小而简陋水利设施,建了宁海雨量站,开始从古代求神拜佛逐步转向测记雨量,但人民仍然深受灾害之苦。民国17年夏秋之间,古渡庄遭台风暴雨洪潮袭击,第二年农历八月初一,古渡庄又遭台风暴雨袭击,冲毁海塘缺口40余处,一万九千余亩农田成了废土,省拨救济款一万元,县分给古渡庄300元,无济于事,5000余村民拔野菜草根充饥,妻离子散,塘堤无力修复.大批农田荒芜,其状甚惨。10月,李士珍运来川豆、洋粉数船救济灾民修海堤。跳头村民秦德布等眼看民国政府救不了灾,向上海中国济生会报灾,济生会孙荫庭到灾区调查,正值大潮期间,波浪澎湃,各塘决溃,及抵境界,村庄形似苍海,望之心酸,决定助筑塘工之资,以救灾民。民国19年,孙荫庭等人住古渡文正书院(现中心校)组织400余人,施以工赈,堵筑海塘缺口,并对残留塘堤,一律加高堵厚,计长17.5公里,直到民国21年10月陆续耗资7万余元,使灾区禾田恢复了耕种,民众感恩济生会,定堤名为“济生堤”。民国23年旱情严重,8月13日竹口乡民赴紫界潭,泉水乡民赴白龙潭,黄坛乡民赴高潮塘迎龙求雨。24年7月24日《宁海民报》刊登“本县去岁惨遭亢旱……县府特呈准将县存谷,举办平粜,每户以一石为限”的消息。
  新中国建立后,对水、旱、风(台)灾,贯彻立足于防的方针,依靠群众,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1952年县人民政府针对全县38.7万亩耕地中,易旱面积20万亩,占50.1%;受海潮袭击田地15万亩,占30.8%;沿溪两岸受洪水威胁土地8万亩,占20.6%的实际,制定“西北与东北丘陵平原,以防旱为主,结合防洪;东南沿海防汛为主,结合防旱”的方针。1952年建成全县第一座截咸蓄淡工程——车岙港、长亭港堵港工程,蓄淡600余万立方米,使沿港两岸农田不再受咸潮危害,提高了抗旱能力。38年来,全县已建成水库塘坝一千一百余处,机电排灌装机一千五百余台,使11.16万亩农田达到旱涝保丰收;已建成标准海塘26.4公里,保护着16余万亩农田和12万人口的安全。但是,仍有60%农田,不能旱涝保丰收;经不起各种灾害袭击。所以,每年从4月15日到10月15日,各级政府的防汛防旱指挥部和领导小组都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水情、旱情,统一指挥,发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防灾抗灾,使“大灾变小灾,小灾化无灾”。1954年夏,全县40%以上土地受旱,长街、力洋区64天未下雨,群众吃水也困难。各级政府发动群众抗旱,改种旱作秋粮,同时,发放救济款17538元(旧币),帮助重灾户解决生活、生产上困难。是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仍比上年增加8%。
  1956年遭“八·一”台风袭击,全县干部群众奋起抗灾,县委书记、常委带领机关干部130多人分赴西店、薛岙、长街、一市、力洋等地,进行救灾工作。同时,组织各界慰问团与宁波地区慰问团一起,一边慰问,一边领导群众进行生产救灾工作。省两次拨款10万元,县拨救济粮5万斤,发放救济款45000元,机关捐衣服1600件,人民币600元。110名医生下去抢救伤员,银行发放生产、生活贷款95000元。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重灾区西店镇的灾民衣、食、住等生活,在灾后第二天就得到妥善安排。群众采取开拾蜊肉,捕带鱼,烧蜊灰,加强水稻培育管理等生产救灾,当年就增加收入8万元,解决了台灾后造成的困难。全县19个受灾乡,有26000余人,突击抢修海塘。西店镇有解放军、象山县和非灾区民工帮助抢修,三天内就加土三万五千方,将冲毁塘岸修复。医务人员对受灾户的物资进行消毒,组织巡回医疗,保证灾区人民的健康。西店镇石孔头村70余岁的一位老人深受感动,说:“从未见过这样大灾,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政府。”
  1974年,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在台汛期前,就部署了全县防汛防旱工作。6月5日宁革防(74)第005号文件发了《李先念副总理对当前防汛工作重要批示》,组织沿海地区干部群众抢修加固第一线海塘。8月18日遭历史上罕见天文潮袭击,又遇13号台风,海塘冲毁,有5个区22个乡的97个村受淹,淹没土地12万余亩。灾后,全县集中800余名干部、职工和部队指战员奔赴沿海地区,动员15万军民投入抢修海塘,用了草包25万只,麻袋3万只。宁波地区革委会以宁地革防第68号文,拨给本县修复加固水毁海塘经费30万元,使伍山乡等重灾区的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生产及时恢复,没有人流离失所。
  1981年8月30日14号台风带来暴雨,全县冲毁防洪坝93处,倒塌海塘74处,山塘水库35处。在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三防”组织指挥干部群众,经过一年努力,投工35.65万工,完成土石方32.3万方,全部修复了水毁工程,战胜了灾害造成困难。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