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9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3
页码: 4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受热带风暴袭击,是宁波市的主要暴雨中心,易受干旱、台风、洪涝、海潮等灾害影响。历史上,从宋朝到建国后,共发生各种灾害111次,其中干旱45次,台风暴雨暴潮30次,水灾35次。干旱主要在梅雨结束后出现,建国后平均2.7年发生一次,重灾时农田受损严重。台风暴雨暴潮在夏秋季节常见,建国后共发生台风107次,成灾20次,平均1.9年一次,重灾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洪涝由暴雨引起,建国后洪涝成灾31次,平均1.22年发生一次,其中台风带来的暴雨成灾占多数。
关键词: 宁海县 自然灾害 干旱

内容

宁海县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依山临海,又是西太平洋风暴活动区,常受热带风暴袭击,是宁波市三大暴雨区中最大一个暴雨中心。夏季,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炎热高温,由于西部天台山脉阻隔,当台风从本县附近经过或登陆,迫使气旋急剧抬升骤降大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是降雨一个显著特点。并带来风暴潮和巨浪,引起海水倒灌,山洪暴发,这是形成干旱、台风、洪涝、海潮灾害的地形和气候因素。各种灾害往往交替发生,尤以干旱、台风为烈。从宋朝庆历5年(1045)到清朝光绪18年(1892)记载灾害49次,民国时期18次,建国后44次,共发生各种灾害111次。其中干旱45次;台风暴雨暴潮30次;水灾(洪涝)35次,未记类别灾害1次(附历代自然灾害一览表)。
  第一节 干旱
  干旱的发生,一般是在梅雨结束后,受西太平洋高压控制,天气连续炎热高温无雨,蒸发量大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梅雨期短,伏后无台风活动或台风雨量少,就有伏、秋连旱发生。
  从宋朝到清朝发生24次旱灾,记载简略。
  民国时期的8次旱灾,有4次出现在5—8月,夏旱连秋1次,3次未记月份。
  建国后,出现干旱13次,平均2.7年发生一次,6—8月是旱情的高发期,干旱时间在60—111天,受旱面积在十万亩以上,而遭重灾有8次。1953年至1955年连续三年干旱,1954年旱64天,长街、力洋两区群众吃水都发生困难,8万亩农田龟裂;1961年受旱农田27.3万亩,有3.4万亩稻苗枯死;1967年旱98天,有18万亩水稻减产,八千余亩基本无收。各次旱情具体年月如下:
  4—7月一次(1985)
  5—8月一次(1955)
  6—7月一次(1951、1956)
  6—8月四次(1953、1957、1958、1961)
  6—9月一次(1971)
  7—8月一次(1978)
  8—11月一次(1967)
  9—10月一次(1979)
  夏旱64天一次(1954)
  秋旱一次(1983)
  第二节 台风暴雨暴潮
  夏秋季节,宁海县常受台风暴雨暴潮袭击和影响。
  从古代到民国,旧志记载了10次台风暴雨暴潮灾害,尤以明朝隆庆2年(1568),清朝同治11年(1872),民国17、18年几次灾情为重,毁田地无数,流尸遍野。台风的袭击,往往带来暴雨;暴潮成灾,一般也是由台风引起的。
  建国后,全县无台风影响有二年(1968、1980),到1987年共发生台风107次,严重影响73次,遭台风暴雨暴潮袭击成灾20次,平均1.9年一次,重灾三次。
  1956年8月1日24时,5612号强台风(俗称八一台灾)在象山港登陆,近中心最大风速每秒65米以上,气压923毫巴,带来暴雨,日最大降雨量195毫米。由台风引起增水,象山港潮位达4.7米,冲毁海塘208处,田3614亩,地2991亩,倒塌房屋31667间,死182人,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次超级大台风。
  1961年10月4日8时,6126号强台风在三门登陆,气压940毫巴,宁海风速每秒40米以上,日最大雨量(马岙)397毫米,损毁水利工程63处,淹田地13万亩,冲毁9936亩,倒塌房屋21242间,死10人,伤20人。
  1974年8月19日24时,7413号强台风在三门县南部登陆,气压995毫巴,宁海风速每秒30米以上,三天降雨200—576毫米,日最大降雨量246毫米。这次台风与天文潮相遇,引起沿海风暴潮,水位猛涨,海水倒灌,象山港最高潮位达4.85米(宁海胡陈港实测4.63米),损坏水利工程592处,淹没土地12万余亩,死亡24人,是有史以来罕见的一次台风暴潮灾害。(注:台风是中央气象台编号)
  第三节 洪涝
  洪涝是由暴雨引起的,俗称水灾。
  每小时降水量在16毫米以上,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十二小时超过30毫米为一次暴雨过程。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00毫米为特大暴雨。
  一个月雨量达到或超过常年平均雨量的七成或任意十天中,雨量大于或等于200毫米为洪涝。5—6月发生称梅涝,7—9月发生称台涝。
  宋朝至清朝记载了水灾20次,台风暴雨成灾2次,共22次,平均38年发生一次。
  民国时期水灾4次,台风暴雨成灾3次,共7次,平均5.2年发生一次。
  建国后,洪涝成灾31次,平均1.22年发生一次。其中台风带来暴雨成灾19次(与台风暴雨重复计算次数),无台风影响暴雨成灾11次。
  1960年一次暴雨成灾淹死20人;1982年7月台风带来暴雨,青溪桑洲地段洪水位高达3.4水,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洪水位40公分,下游有11家工厂、24个村庄进水,6个村庄被洪水包围2天2夜,死9人。冲毁水利设施489处等。历代以来,洪涝成灾,见附表。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