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象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8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象水文
分类号: P343;P44
页数: 19
页码: 17-35
摘要: 本文是关于宁海县气象水文的概述,从民国初期至建国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宁海县建立了气象站、水文站、雨量站和潮位站等观测网络,用于监测降水量、水位、流量、气温、蒸发量和潮汐等自然现象。文章详细描述了宁海县的气温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2℃。降水量的分布趋势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增,山区多于平原和海滨地区,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暖季多于冷季。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梅雨和台风的出现密切相关。宁海县是热带气旋和台风入侵地区,降雨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的特点。蒸发量方面,全县水面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10.6毫米,4~9月占全年蒸发量的68.3%。潮汐方面,三门湾和象山港具有不同的潮汐特征,包括潮差大、潮流长和涨落潮历时不对称等特点。文章还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些极端气象水文事件,如最高潮位和最大降雨量等。
关键词: 宁海县 气象 水文

内容

第三章 气象水文
  古代到民国初期,宁海县无气象、水文观测站网。
  民国21年8月,浙江省水利局奉令代办各县水文观察(测)站所需仪器,为宁海县代购了雨量计、雨量尺、风力计各1件,水标8件,普通寒暑表2根,建立宁海雨量站。民国22年开始有雨量记载,年雨量1632.7毫米。民国26年1月傅士魁记过雨量。民国33年1月干霖任县政府水利技士,在他住宅庭院中设有雨量筒。
  建国后,为了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测量记载大自然降水量、水位、流量、气温、蒸发量,为水利工程建设积累资料,做好防汛防旱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12月在凤潭设了洪家塔水文站,在双峰设了王家染雨量站。1957年在梅林设气象站(1960年迁入城关大北门)。1973年胡陈港堵港工程动工时,在前横乡平岩头村设立潮位观测站,1977年堵口后,潮位站设在坝外西侧,不久撤销。1978年下洋涂工程设小可屿潮位站(距胡陈港约5公里),当年6月11日起开始观测记录三门湾内潮水位。象山港内本县没有设过潮位站,196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司令部航保处在象山港西泽设有潮位观察站,至1981年停止,后由象山县水利局于1982年1月恢复观测。到1987年,全县已建有气象站1处,水文站2处,雨量站14处(列表),潮位站1处(已停)。
  第一节 气温
  宁海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冬季(11月24日—3月26日)历时124天,全季平均气温6.9℃,日照时数569.4小时,占全年的30.2%。1—2月最冷,平均气温5.0℃,最低均温1.2℃,极端最低气温1月为—9.0℃,2月为—9.6℃(1979年2月1日)。
  春季(3月27日—6月9日)历时75天,平均气温18.0℃,日照329.0小时,占全年17.5%。气温波状上升起伏变化差别大,可分为暖春、短春、寒春、倒春寒等气候类型。
  夏季(6月10—9月22日)历时105天,平均气温26.2℃,日照674.8小时,占全年37.5%。7—8月最热,均温7月27.6℃,8月27.2℃,极端最高气温7月38.7℃,8月39.5℃(1971年8月21日)。
  秋季(9月23日—11月23日)历时62天,平均气温17.4℃,日照312.2小时,占全年16.6%。
  无霜期,日最低气温4℃,年平均为218.2天,最短139天,最长252天。
  平均气温是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气候标率,通常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小于10℃为冬季,大于或等于10℃到小于22℃之间为春季、秋季,大于或等于22℃为夏季。
  第二节 降水
  宁海县年降水总量的分布趋势,是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增,山区多于平原和海滨地区,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暖季多于冷季。
  县气象站1957年—1983年资料,平均年降水量为1655.3毫米,降水日169.4天。地区降水量的分布为:山区年均降水量为1600—1790毫米,降水日150天—177天;中部丘陵平原年均降水量为1520—1590毫米,降水日150—160天;沿海平原年均降水量为1380—1451毫米,降水日为140—153天。1984年水资源调查,全县有两个多雨区:西部山区马岙、双峰,多年平均降雨量1753.7毫米;东部茶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23毫米。两个相对少雨区:象山港两岸,多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三门湾沿岸,多年平均雨量1390.7毫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梅雨台风出现有密切关系。冬季以晴朗寒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少雨季节,多年平均降水量295.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7.8%,降水日数54.3天,占全年30.2%;春季气温上升变暖,雨热同季增加,春雨较多,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69.1毫米,占全年21.9%,降水日数40天,占全年236%;夏季是季风占绝对优势季节,台风频繁,雨量充沛变化大,多年平均降雨量790.3毫米,占全年47.7%,降水日数53.1天,占全年31.3%。其中梅雨平均雨量为298.6毫米,占全年18%;秋季多年平均降水量207.8毫米,占全年12.6%,降水日数22天,占全年13%(附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全县多年平均总降水量29.93亿立方米,年最大降水量(王家梁站)2620.9毫米(1960年)年最小降水量(车岙港)766.9毫米(1967年)。
  降水年际变化,最大与最小比值:多雨区为2.53倍,如马岙站丰水年降雨量2361.9毫米(1975年),枯水年降雨量931.6毫米;少雨区为2.48倍,如车岙港站丰水年降雨量1906.7毫米,枯水年降雨量为766.9毫米。
  1956年9月19日宁海气象站,雨量320.9毫米。
  1959年9月4日王家染站,雨量291.0毫米。
  9月4日车岙港站,雨量216.3毫米。
  1960年9月24日里岙站,雨量383.6毫米。
  1961年10月4日马岙站,雨量396.5毫米。
  10月3日上韩站,雨量261.1毫米。
  10月3日榧坑站,雨量254.6毫米。
  1963年9月11日一市站,雨量217.3毫米。
  9月11日上金站,雨量318.3毫米。
  9月11日深甽站,雨量306.5毫米。
  1966年9月7日力洋站,雨量237.1毫米。
  1977年8月22日洪家塔站,雨量324.7毫米。
  8月22日大蔡站,雨量306.2毫米。
  8月22日薛岙站,雨量402.2毫米。
  1982年7月30日龙潭站,雨量200.3毫米。
  7月30日里家坑站,雨量314.4毫米。
  7月30日西溪站,雨量217.2毫米。
  7月30日下坑站,雨量223.2毫米。
  三日最大降雨量为上韩站579.6毫米(1962年9月4日)。
  七日最大降雨量为深甽站591.4毫米(1963年9月10日)。
  宁海县是热带气旋和台风入侵地区,是宁波市三大暴雨区中最大的一个,由于西部天台山脉阻隔,迫使气旋急剧抬升而骤降大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是降雨的一个显著特点。建国以来,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最大雨量如下:
  1小时最大雨量为大蔡站106.2毫米(1985年6月30日)。
  3小时最大雨量为榧坑站244.2毫米(1988年7月29日)。
  6小时最大雨量为榧坑站354.9毫米(1988年7月29日)。
  12小时最大雨量为里家坑站477.1毫米(1988年7月29日)。
  24小时最大雨量为里家坑站500.7毫米(1988年7月29日)。
  上述暴雨都造成了洪涝灾害(注:建国以来,特大暴雨发生在1988年7月29日至30日,一次降雨526毫米,详见附录)
  第三节 蒸发
  全县水面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10.6毫米,4~9月占全年蒸发量的68.3%。最大月蒸发量为138.7毫米(7月),占全年蒸发量15.2%。建国以来最大日蒸发量为11.8毫米(1967年9月10日)。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12.28亿立米,占年降水总量41%。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高温伏旱期,该期平均气温27.8℃,日照252.6小时,占全年13.4%。降水量203.4毫米,占全年12.3%。降水日14.3天,而蒸发量高达211.3毫米,超过降水量7.9毫米,往往造成干旱。
  各站水位、雨量、蒸发量、流量等水文特征值附表:
  第四节 潮汐
  潮汐特征
  由于日、月引潮力,使海洋水面产生周期性升降运动,称潮汐。三门湾、象山港的潮汐特征分述如下:
  三门湾是一个强潮海湾,潮差大,潮流长,海湾诸动力因子中,潮流作用占优势。
  三门湾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涨潮历时略大于落潮历时,高潮位时间在整个海湾内差不多同时出现,湾内潮流的流向,基本上属于往复流。涨潮流是偏西和西北方向,落潮流出是东北,接着是东和东南方向,其中东南流是主要方向,三门湾潮流有以下特征:潮流流向与地形密切相关,涨潮落潮的流速明显不对称,除个别地方外,落潮流速普遍大于涨潮流速,其差值最大每秒可达0.7米,大小潮流流速显著差异,整个三门湾潮流流速平均大潮一般每秒1米左右,小潮流速每秒0.4米,小潮时澄清,大潮时浑浊,(下洋涂围垦工程技术经济规划报告)。
  三门湾潮汐的潮差4~6米,从湾口到湾顶逐渐增大,各处潮位曲线大致相同。平均大潮时,三门湾潮量约14~18亿立方米,涨落大致相等(三门湾潮汐水力计算和分析研究,省河口海岸研究所)。
  三门湾内下洋涂潮差,根据海门至巡检司至平岩头,相关推算平岩头的潮差特征表如下:
  摘自《下洋涂围垦工程技术经济规划报告》
  象山港的潮汐特征之一,潮差较大,港内平均达3米以上,港底可接近4米,港口的西泽站历史上曾测得5.65米潮差记录。
  象山港的潮汐特征之二,潮差由港口往港内逐步增大,港底的潮差为港口的1.75倍。
  象山港的潮汐特征之三,涨落潮历时不对称。涨潮历时长于落潮历时,它们的差值视其离港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象山港内潮流系半潮流,除港口附近,略带旋转外,余均属往复流。港内潮流特征是,潮流流速较大,一般进入港口测站断面的潮量12亿立方米,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历时,它们的数值分别为6小时37分和5小时22分;落潮流流速大于涨潮流流速,最大落潮流速为183厘米/秒,落潮流平均流速也达98厘米/秒。超过100厘米/秒的流速历时,落潮流期内长达4小时50分钟,而涨潮流期内只有2小时。
  最大涨潮流发生在高潮前3小时附近,最大落潮流约在低潮前3小时出现(象山港潮汐潮流特征及原因探讨,第二海洋研究所,省河口所)。
  潮位潮候
  1973年胡陈港工程在平岩头建潮位站,开始观测记载三门湾内潮水位。1974年8月18日天文潮、平岩头站实测水位4.63米,是建国以来三门湾内最高的一次潮位。8月19日团结塘在闸门潮位尺上观测记录(13号台风时间)潮水位为8.14米(假定高程),黄海高程为5.20米,是象山港罕见的一次潮汐,比建国以来最高潮水位高1米多。胡陈港截咸蓄淡后,平岩头站撤移。1978年在下洋涂小可屿建立潮位站,测观记录潮水位列表(见下页):
  波浪
  宁海无波浪观察资料,据象山县大目涂站1981年起至今,每日四次定时波浪观测资料,两年内实测最大十分之一大波H1/10=1.53米;百分之一大波H1/100=1.73米,波向N(北),相应周期10秒,相应风速每秒20米。两年内实测最大波周期为13.1秒;相应波向NE(东北)。逐月实测最大H1/10波高及最大周期T。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