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港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7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港湾
分类号: K928.4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县境东、南、北三面临海,东南有三门湾,北有象山港。海域界限:北至象山港内狮子口,水深—25~26米;东至三门湾内岳井洋、白礁水道,水深—3~6米,南至三门湾内满山水道、猫头水道、蛇蟠水道,水深—4~8米。全县浅海海域面积为276.144平方公里。其中三门湾内185.46平方公里(28.10万亩),象山港内90.684平方公里(13.74万亩)。大陆海岸线长166.484公里,其中河口海岸线长2.814公里,基岩及沙砾质海岸线长31.721公里,人工及淤泥质海岸线长131.889公里
关键词: 宁海县 港湾 山陬海隅

内容

“山陬海隅”之地宁海,县境东、南、北三面临海,东南有三门湾,北有象山港。海域界限:北至象山港内狮子口,水深—25~26米;东至三门湾内岳井洋、白礁水道,水深—3~6米,南至三门湾内满山水道、猫头水道、蛇蟠水道,水深—4~8米。
  全县浅海海域面积为276.144平方公里。其中三门湾内185.46平方公里(28.10万亩),象山港内90.684平方公里(13.74万亩)。
  大陆海岸线长166.484公里,其中河口海岸线长2.814公里,基岩及沙砾质海岸线长31.721公里,人工及淤泥质海岸线长131.889公里(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队)。
  第一节 三门湾
  按“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划分,三门湾地区地质基础为“华夏台背斜”的北部,地质构成X型断裂构造,在东南向构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东西向的海湾——三门湾。
  三门湾位于浙江省东部海岸中部,略偏北,群山怀抱,海岸曲折,湾口宽度在三门岛约22公里,处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境内,为一半封闭式海湾。
  湾名的由来,众说不一,有云:三门湾包四县之地,形如匏口,由海口了望,俨若三门而命湾名。亦有云:南田与象南半岛之间,有港曰箬渔洋,其两门入湾处,二山并屿,中流划水道为三,故有三门湾之名。
  三门湾界点起迄(转折点)地名经纬度位置如下,
  石浦东铜瓦门灯标,东经121°51'39",
  北纬29°12'51"铜瓦门两侧
  东北岛北端灯标,东经121°57'25"
  北纬29°11'48"东门两侧
  对面山北胡礁湾北,东经121°58'02"
  北纬29°09'49"下湾门北侧
  下湾门口金龙礁,东经121°58'39"
  北纬29°09'40"T湾门中间
  南田岛北石栏礁南,东经121°58'21"
  北纬29°09'26"下湾门南侧
  南田岛小南山南端,东经121°56'42"
  北纬29°03'06"
  南山岛北孔亮嘴,东经121°56'39"
  北纬29°03'00"
  南山岛南急流嘴,东经121°56'09"
  北纬29°02'15"
  草鞋婆屿灯标, 东经121°53'45"
  北纬29°00'21"
  三门岛叶坤山东嘴,东经121°48'05"
  北纬28°57'34"
  沿赤东牛出矿南嘴,东经121°43'57"
  北纬28°56'33"
  三门湾浙东之门户,天然之良港,盛产鱼盐。水域通过东南湾口及石浦水道与外海沟通,海湾犹如伸开五指手掌,港叉纵横,岛屿林立,滩地宽阔。宋洪迈夷坚志曰:“台州宁海县东,涉海有岛曰三山镇,镇屯巡括600人”。明朝洪武年间,沿湾港口,曾建城堡,置烽火台,设守备游击,各城均驻军四、五百人。历史上三门湾乃倭寇内侵,盗匪出没之海防区域,政府悬有厉禁。清朝光绪元年(1875)浙江巡抚杨昌濬请开辟三门湾一带岛屿,奉谕旨开禁,听民耕作,四年浙抚派兵一营至南田驻扎,并于樊岙设立垦务保甲局,是为开放禁令之始。光绪二十年(1894)意大利驻华公使马丁诺向清庭提出租借“三门湾”,遭拒。宣统二年,改垦务保甲局为抚民所。孙中山将开发三门湾列入著名建国大纲,在实业计划中开辟石浦等港为渔业港。民国肇兴,始于南田设县。民国五年,侨商拟辟商埠,九年浙督划该地为侨胞农垦自治区,未成。十八年,上海总商会呈请国民政府,推许庭佐为承办三门湾商港之发起人,一时迁居巡检司(在今海游港)山麓者几百户,益利轮船也复一度展其航线至该处,旋因不明地理与谋事不藏,轮船遇盗被劫,辟埠之举再度陷入停顿。
  三门湾航线曲折,大陆海岸线长达303.841公里,伸向宁海县境内陆有八大港湾:车岙港、毛屿港、一市港、胡陈港,在建国后,相继建成截咸蓄淡工程;白桥港、力洋港、旗门港、青山港尚未开发。
  白桥港,介于东白芨岬和毛屿涂之间。
  以港北白桥山得名。
  在三门湾西北部尾端,港湾起自白桥埠,狭长似象鼻状,呈西——东南斜向,纵深11000米,港口宽800米,最狭处雪坡村南,仅200米,水深0.5~2米,大潮时可通航100~500吨船舶,港湾中部梅岙建有300吨码头一座,年吞吐量为6万吨,是宁海县主要海运口岸之一。港内有白溪水注入,水流经城郊(已併入城关镇)、水车、越溪乡,入力洋港出海。
  力洋港,介于虾钳山和前横乡岸线之间。
  自寺后埠至明江山入猫头水道,从西北向南,港长7850米,港面平均宽1650米。
  旗门港,介于旗门、官岭(已改名一市镇)二乡岸线和正屿港之间。
  自沙柳道岸头(已划三门县)至蛇蟠水道,从西向东港长11700米,港面平均宽760米。
  青山港,介于白石山岛和中央山岛之间。
  自青山脚至蛇蟠,从北向南港长10800米,港面平均宽1220米,流经慈周、双盆等地。
  第二节 象山港
  在舟山群岛、六横岛西侧,北面紧靠杭州湾,港口与大目洋相连。它的北岸为镇海、鄞县、奉化三县,南岸为象山县,港底西南部为宁海县,是一个从东北西南向,深入内陆狭长型半封闭海湾。中心线全长55~60公里,港口宽约20公里,港内较窄,3~8公里,水深最大可达55米,一般在10~20米。
  象山港界点起讫(转折点)地名经纬度位置如下:
  郭巨东南门坑山咀,东经122°04′12〃
  北纬29°51′04〃
  汀子山南侧灯标,东经121°59′50″
  北纬29°45'15〃
  雷古山南端, 东经121°59,14〃
  北纬29°37'50″
  钱仓山青山湾山东咀,东经121°58′18″
  北纬29°37'09〃
  象山港优良之处,是深入腹地。民国35年12月23日,浙江省主席沈鸿烈来宁海对青年师生演讲中,引用了孙中山“纵观中国各处之军港,在东方却耍首推象山港”之说。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4月25日,蒋介石、宋美龄等从奉化溪口到西店团堧撑竹筏下海乘泰康号军舰赴舟山上海去台湾。
  象山港大陆海岸线全长280.469公里,集雨面积为1445.4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12.89亿立方米。宁海县注入港内溪流有:郑家溪、西店溪、邵家溪、董家溪、董周家溪、海口村北溪、横溪(紫溪)、假山溪、庙山溪、涨家溪、黄泯山溪、丁家溪、桥头胡溪、西吕溪、白溪(建设)、溪下王西南溪、边溪、大佳何边溪、上岙溪、白沙溪等,淡水终年不断,从大陆带入各种营养物质,使港内涂质、水质肥沃,饵料丰富,宜水产养殖,港内渔业资源有150余种。人工养殖贝类主要有:牡蛎、毛蚶、藻类、溢蜻等,牡蛎养殖以宁海西店最为著名。
  象山港伸向宁海县境内陆港湾有:铁港(江)、黄墩港。
  铁港(江)介于铁狮涂和薛岙乡、桥头胡镇岸线之间。
  因江中沙呈赤色似铁,且含铁量较多而得名。
  港湾起自凫溪河口,终至狮子山口,水流以弧状跨濒紫溪、西店、薛岙、桥头胡四乡镇两岸,流经峡山东北入象山港,港长9100米,港口宽1800米,港内最宽处2500米,最狭处潘家岙以西仅500米,面积为14.925平方公里,正航道水深1米以上,最深21.5米。
  黄墩港介于薛岙乡、峡山镇岸线和黄墩涂之间。
  自桥头胡镇至横山,从南往北,港长13300米,港面平均宽1220米,港口深13米。西岸经董家岙、峡山、薛岙、店前王,东岸经中央山、井兰、高湖塘、汶溪周等地。1983年5月,浙江省科协组织考察团由徐洽时带队来我县考察潮汐能源,认定黄墩港口,近期可开发一个5万千瓦的试验性电站。
  第三节 岛屿
  三门湾、象山港在县境海域内岛屿,《中国海域地名志》列有44处,群岛2处。1986年《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列40处,面积2.7856平方公里,岸线40.42平方公里。
  群岛
  五屿山(门)群岛。由东五屿、西五屿、大壳岛、小壳岛、牛屎屿、扁担礁等6岛2礁组成。在大柴门之北,三门湾西北部下洋涂中,属青珠乡。光绪县志载:“五屿门,县东南50里,五峰排列为县东之口。”以五岛排列似门户而得名。主岛西五屿位于群岛中心,最高点海拔38.9米,岛东建有小型蓄水池一个,蓄水300立方米。小壳岛上建有平房五间,为渔民捕鱼临时居住地,现为围垦海涂测量人员及民工临时宿舍,岛上没有潮位站。群岛西部为航道,水深3~30米,1986年下洋涂围垦工程动工,东五屿、西五屿、小壳三岛将筑堤与内陆相连(1987年下洋涂工程暂停)。
  三门(山)群岛。介于力洋港和青山港之间,属前横乡。由开井山、柴爿山、老鼠三岛组成。三山群岛名盖由此。分布范围长约1.3公里,宽约1公里,主岛开井山,旧《宁海县志》记:“开山井、县东南35公里。”面积0.3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1.2米。渔民在岛上开有水井一口,水色清、味甘,久旱不涸,岛以井名。1974年县水产局在岛上建办宁海县海水养殖场三山苗种分场,繁殖蛏、蚶,同时养殖60亩对虾。自然繁殖区面积万余亩,岛上有正式场员20余人,住房20余间,500千瓦发电机一台,蔬菜基地5亩,建有大潮码头一个,来往胡陈港渡船每天一班。
  岛屿
  双山,位于石孔头村东南,铁狮涂中。
  魏家屿,原名魏家士,位于狮子口南侧。
  横山岛,别名小普陀,位于洋屿涂北侧。
  南洋屿,原名双士,位于北洋屿之南,洋屿涂中。
  北洋屿,原名龙眼睛,位于南洋屿之北,洋屿涂中。
  马屿,原名大末士,位于铜沙岛之北,白石水道内。
  铜沙岛,别名铜沙锣,位于马屿之南,白石水道内。
  铁沙岛,别名赤沙,位于铜沙岛东南,白石水道内。
  担屿,原名小末士,位于马屿之东,白石水道内。
  历试山,位于铜山西北。
  铜山,位于白石水道中部北侧。
  狗山,别名鸥屿,位于白石水道中部北侧。
  中央山岛,原名清水门山,位于白石水道中部北侧,1979年农牧渔业部投资80万元向峡山镇征用,建为中国进口动物隔离饲养场。
  白石山岛,位于白石水道北部。
  箬屿,位于群英塘南侧。
  桔柿山,位于桔柿山涂内。
  大麦山,别名大钹位于小麦山之西,双盘涂中。
  小麦山,别名小钹位于大麦山之东,双盘涂中。
  韭屿,位于双盘山岬角以东。
  虾钳山,原名花箕山,位于力洋港中部西侧。
  秤锤山,位于力洋港中部西侧。
  大柴门岛,位于木蛇岛以北。
  木蛇岛,别名木杓,介于满山水道和猫头水道之间。
  孝屿,位于满山水道北侧,下洋涂中。
  长屿,介于满山水道和猫头水道之间。
  △灶窝山,介于满山水道和猫头水道之间。
  △竹屿,位于田湾岛之西。
  田湾岛,原名青山门,介于满山水道和猫头水道之间。△满山岛,位于满山水道东侧。△老鼠屿,位于田湾岛之东。
  大青山,位于白礁水道北部。
  小青山,原名小清山,位于白礁水道北部。
  牛轭礁,位于白礁水道北部。
  青屿,位于白礁水道北部。
  水屿,位于白礁水道内。
  (据县府宁政〔1985〕105号文)
  (注:岛名前有“△”,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未列入宁海县范围)。
  第四节 水道与礁
  三门湾、象山港内的水道与礁,《宁海县农业区划》中,简列有青水门、铜山门、狮子口、满山水道,鹿颈门、白石、石礁水道,面积为137.645平方公里。礁51处,面积为0.2883平方公里。《中国海域地名志》详记水道2处,礁21处,分述如下:
  白礁水道。南通三门湾,介于岳井、伍山乡和象山县定塘乡线岸之间,离宁海县城关镇东约35.3公里。以水道南口西侧白礁得名,属岳井、伍山乡。因水道北部两侧紧邻岳井,故当地群众习惯称“岳井洋”。水道南北走向,狭长形,自迪市山往北,伸入内陆长达24.026公里,宽约2公里,水深2——7米,最狭水屿以北,宽仅150米左右,水深2——3米,面积计34.125平方公里。涨潮流向北,流速1.8节;落潮流向南,流速2.5节,潮差1.5米左右,属往复流,规则半日潮。
  水道东西西侧紧邻内陆,沿线建有岳井渡、红卫渡等。岳井渡航程1280米,有12马力机动船来往于岳井一隔洋塘,120人次/日,红卫渡,航程2900米,有12马力机动船往返伍山——台宁,100人次/日。
  水道南口有满山岛向北延伸之浅水区,水深仅1米左右,对航行有一定的危险。北端明暗礁密布,尤以大清山向东延伸之礁石为危险碍航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有一艘军需船在此触礁沉没。1983年,象山县有一艘125吨的军运输船经此触礁遇难。
  白石水道。在象山港内,介于峡山至白石山与南岸大陆岸滩之间,离宁海县城关镇约26公里。以水道口北侧白石山得名
  水道起自西南黄墩港,终至东北象山港,全长9公里,口宽2公里,水深6——20米,面积13.875平方公里。涨潮流向西南,流速3节;落潮流向东北,流速4节,属往复流,规则半日潮。
  水道西南端铜山南侧为良好的避风锚地,水深10——17米。
  水道口北侧白石山,为船舶经水道内悬山南锚地良好目标。水道口还设有击船浮筒数个。
  水道中心小狗卵礁、大狗卵礁和寺前礁对通航有一定影响。一般可通航100—4000吨船舶,大潮时可通万吨级轮,是宁海通上海、舟山、宁波口岸主要航道。
  南礁。原名小礁,属西店镇,在铁江西侧,离县城北23.5公里。1985年更名南礁,呈馒头形,长110米,宽60米,面积600平方米,干出高度3.7米,四周为滩涂,产蛎、蛏等。
  鸡娘礁。形似鸡娘得名,属西店镇,在团堧村之北,铁狮涂中,离县城北23.2公里,长130米,宽50米,面积6500平方米,干出高度1米,周围为滩涂,产蛎、蛏等。
  手网礁。形似捕鱼手网得名,属峡山镇,离县城东北29.7公里,南距白石山岛50米,长100米,宽60米,高6米,面积6000平方米,周围为滩涂,产小杂鱼、蟹、虾等。
  分水礁。地处宁海、奉化两县水域分界线上狮子口内,故名,属峡山镇管辖,南距白象山1.25公里,离宁海县城关镇以北24.7公里,礁呈椭圆形,干出高度1米,长200米,宽100米,面积0.015平方公里,礁内设有助航灯桩二座(一座已坏),高5.5米,闪光联闪绿3秒,射程12.965公里,周围海域水深2~30米,产鲈鱼、马鲛鱼、鳗等海生物。
  北双礁。由南北两礁组成,在横山岛之东,离县城东北25.5公里,属峡山镇。因有两礁组成,取其偶数“双”之意而名。1985年,以礁地处县境北部更名北双礁。南面之礁长80米,宽30米,面积2500平方米,干出高度5米;北面之礁长80米,宽40米,面积4000平方米,干出高度3.9米。两礁间距120米,均为东西走向,周围水深4米左右,产小杂鱼、蟹、虾等。
  铜锤礁。在青水门水道中间,介于白石山岛与中央山岛之间,属峡山镇,离县城东北27.7公里,以形状象铜锤,故名。呈南北走向,长100米,宽60米,高度8米,面积6000平方米,距大陆岸线最近点450米,周围海域水深5~10米,产小杂鱼、蟹、虾等。
  野猪礁。居于象山港尾白石水道南端北侧,西北距南洋屿520米,属峡山镇,离县城东北22.8公里。该礁形似一头野猪得名。长80米,宽30米,干出高度2.9米,面积2400平方米。周围海域水深3~8米,产鲈鱼、马鲛鱼、蟹、虾等。涨潮时淹没,为一碍航物,上设浆砌块石标志,供引航。
  大狗卵礁。东北距小狗卵礁250米,居象山港尾白石水道南端北侧,属峡山镇,离县城东北24.4公里。因该礁面积小,当地村民比喻成狗卵子,又因两礁并列,该礁为大,故名大狗卵礁。呈馒头形,长50米,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干出高度1.5米,对航运有一定影响,于1985年后在礁上建造有高5米左右的混泥土石垒堆,为经此船舶导航。周围水深6~10米,产蟹、虾、小杂鱼等。
  头礁。居力洋港西北端,属毛屿乡,离县城东南16.8公里。此礁为白桥港东南方向海域上第一个礁,故名。呈鸭蛋状,长120米,宽70米,干出高度为4.3米,面积7500平方米。礁上设有红色圆柱形灯桩一座,高3.5米,每一秒闪一次红光,射程3.7公里,四周海域水深1米左右,产鳗鱼、蟹、虾等。
  小礁。在三门湾西北部的双盘涂中,西距大陆800米,属七市乡,离县城东南13.7公里。以两礁相近并立,此礁为小,故名小礁。呈老鼠状,长100米,宽70米,面积6000平方米,干出高度6.9米。四周均为滩涂,养殖有蛏、蚶等贝类。
  大礁。在三门湾西北部的青山港尾,西北距小礁1.5公里,属七市乡,离县城东南15.25公里。以两礁相近而立,此礁为大,故名大礁,形似凉帽,长100米,宽40米,面积为6500平方米,四周均为涂,养殖有蛏等贝类。
  湖山礁。在青山港尾端,南距大陆双盘山岬角150米,属一市镇,离县城东南15.5公里。以该礁居滩涂中,涨潮时淹没,且似湖中之山,故名。呈椭圆形,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干出高度4米,四周均为滩涂,白岐村民在此养殖蛏、蚶等贝类。
  黄胖礁。在青山港西部,西距大陆双盘山岬角400米,属一市镇,离县城东南15公里,因该礁近大陆,与陆地上的高土相比显得很小,当地讥小为黄胖,故名黄胖礁。干出时高5.3米,呈馒头形。长150米,宽60米,面积6000平方米,四周均为滩涂,官岭乡村民在此养殖有蛏、蚶等。
  长礁。在青山港尾端,属官岭乡,离县城东南16.8公里,因礁形狭长,故名。长0.21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15平方公里,高度9.3米,距大陆最近点0.9公里。礁上长有少量茅草,大批海鸥常在此栖落,周围环涂,白岐村民在此养蛏、蚶等。
  寡妇礁。居力洋港中,西距虾钳山500米,属前横乡,离县城东南20.2公里。以该礁孤伶伶储立于此,且似寡妇无伴,得名。平面呈长方形,长150米,宽60米,面积9000平方米,干出高度3米。礁上设有红色灯桩一座,高2.5米,每3秒一闪,射程3.7公里。周围水深4~15米,可通中、小型船只,产鱼、蟹、虾等。
  子礁。在三门湾西北部的力洋港中,东北距寡妇礁200米,属前横乡,离县城东南20.1公里处。原名小礁,以礁小得名,因重名,于1985年更今名,以此礁东北紧邻寡妇礁,且似寡妇之子,故名。呈椭圆形,长170米,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高度为4.3米,大潮高潮时亦要没入水底2~3米,四周海域水深2~8米,产小杂鱼、蟹、虾等。
  糠礁。在三门湾北部,鹿颈门水道西北口,东距米礁400米,属山头乡,离县城东南30.75公里。因此礁与米礁相近,且比米礁小,当地村民将其比喻为米糠,故名糠礁。呈馒头状,长60米,宽40米,面积2400平方米,干出高度为3.7米。水深2~4米,产小杂鱼、蟹、虾等,为一碍航物。
  米礁。在三门湾北部,鹿颈门水道西北口,东距灶窝山200米,属山头乡,离县城南31.15公里。以此礁很小,象米粒,故名。长100米,宽50米,面积5000平方米,干出高度1.8米,表层附生野生蛎壳,周围为水域,水深2~4米,产小杂鱼、蟹、虾等。对通航有一定影响,1985年后在礁上建有红色灯桩一座,为胡陈港——健跳等地的渔船、运输船导航。
  鲳鱼礁。在三门湾北部满山水道内,西距灶窝山约700米,属山头乡,离县城东南31.8公里。以形似鲳鱼,故名。相传很早前,有父女俩在此海域捕鱼,其囡不慎被海浪刮走,尸体搁于此礁,故又有囡礁之称,长0.15公里,宽0.12公里,面积0.013平方公里,干出高度6.7米。礁上设红色圆柱形灯桩一座,闪绿色灯光,6秒3闪,射程5.56公里,为船只经此进入北部大陆的导航目标。四周均为深水道,水深8~30米,产小杂鱼、蟹、虾等。
  双礁。在三门湾北部的满山水道内,属山头乡,离县城南32.5公里。以两礁并立成双,故名。东礁长150米,宽70米,干出高度5.6米;西礁长15米,宽4米,干出高度4.2米。表层附生野生蛎壳、海藻,为一碍航物,四周为水域,水深10~35米,产龙头鲓、鲳鱼、蟹、虾等。
  拦门礁。在三门湾北部的满山水道两侧,西距田湾岛东山嘴900米,属山头乡,离县城东南34.2公里。因礁位于田湾岛和下万山两岛之间,满山水道东口,且似拦住门口一般,故名。呈狭长形,长26米,宽10米,面积为1500平方米,干出高度5米,表层附生野生蛎壳、海藻,周围水深5米左右,为一碍航物。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