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7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已有1700余年历史,地势西高东低,山地占总面积的61%,水资源丰富但自然灾害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水利建设进入新历史时期,经历了建国初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国家投放大量水利资金,群众也积极参与投资,形成了蓄、引、提、排、防相结合的工程体系,显著提高了抗旱能力,控制了洪涝灾害,建成了“标准海塘”,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为宁海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 宁海县 水资源 经济发展

内容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始置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县境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南部沿海,界于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东接象山县,南临三门湾与三门县相邻,西靠天台、新昌两县,北濒象山港尾与奉化县连接。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为187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154平方公里,水面332平方公里,平地393平方公里。
  全县行政区划分为长街、力洋、一市、黄坛、岔路、深甽、桥头胡、城关镇7区1镇48个乡(镇)890个行政村,902个村民委员会,1341个自然村。1987年底总人口54822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弱,乡(镇)村劳动力262600人。耕地总面积为395000余亩。
  地势西高东低,西北和西南山岭重叠,属天台山脉。全县有山丘1500余座,其中海拔800米以上42座(附地势图)。依山势走向,溪流大多自西南向东入海。东南与东北海岸曲折,大陆海岸线长166.484公里,海滨多港湾,在海岸内的海滨冲积平原长街、力洋、梅林及县城城北是主要农耕区。
  自然环境的特点,背山面海,溪流纵横,港湾众多,古有“山陬海隅”之称。
  自然资源有两大优势: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5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2.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2亿立方米;沿海滩涂广阔,有30余万亩可围垦养殖。弱点是:水、旱、风(台)灾频繁,多灾多难。
  面对多灾多难的自然条件,古代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五代时(907~941),吴越王欲加赋于民,县令陈公上书,言:“宁邑土瘠收薄,难以加赋。”王怒,置公于狱,公不屈,在狱中写下了:“……高田沙瘦常忧旱,沿海涂咸少有秋……”诗句(光绪县志)。在封建社会制度制约下,古人治水兴利、围垦海涂,成效甚微。最早见于唐朝僧人怀玉修筑健阳海塘500米。周显德三年(956)有6万民工挖过祖公河,未成。宋朝以凿井筑砩为主,元朝大德二年(1298)舒岳样撰《七星塘记》,记述梅林上应村人,在九顷洋畈挖水塘,蓄水以防火,遇旱以救灾。明朝崇祯《宁海县志》记有:水潭20处,湖4处,井14口,砩51处,海塘10处。清朝增加了潭、井26处,池塘4处。可见,那时除利用溪流中及溪旁自然形成一些潭、湖蓄水灌溉外,只有井、塘、砩、海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处数极少。
  民国时期共有山塘490处,水塘92处,圳(坝)砩192处,海塘38处,面积3万余亩,涵闸58座。民国23、36年,省水利局曾两次派员测量设计,截堵车岙港未成。36年4月动工修筑城北山河岭水库,亦有始无终。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水利设施虽有发展,但规模小而简陋,抗灾能力低,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33年夏旱连秋,29个乡镇遭重灾,灾民10万余人,行政院救济总署浙闽乡署对三省乡进行了调查,称:“……稻禾荒收,颗粒无存,而中央赋谷及地方积谷催缴尤急,又驻防部队繁多,征借独重,万千民众哀声遍野,树皮草根,剖吃尽空,因饥而毙者日有所见。”真是“天灾加人祸”,给宁海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949年统计,全县水稻田有效灌溉面积仅52500亩,而易旱易涝的靠天田、烂塘田则有286400亩,宁海大地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地处白溪沿岸的前童镇柘湖杨村,流传着深受洪水灾害痛苦的一首民谣:
  柘湖杨,大水白洋洋!
  连急喊爹娘,
  脚纱氽到潭中央。
  纺纱纺到转五更,
  三碗薄粥汤肚肠,
  有囡难许柘湖杨。
  柘湖杨村到民国时期止,被洪水冲毁土地累计达2000余亩,死亡2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的水利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从实际出发,领导农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国家支持下,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除害兴利。
  建国初期,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之际,为改变沿海平原粮产区,淡不能蓄,咸不能御,“一年三灾”的面貌,经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核准,贷大米180万公斤(折现币36万元)兴建宁海县、也是浙江省第一座中型农田水利——车岙港截咸蓄淡工程。1952年竣工后,于1956年又在车岙港上游兴建了水库,使长街区沿港两岸“三年难得一熟”、“十年九荒”的8万余亩农田变成宁海“粮仓”。原夹的“害人港”成了群众称赞的“幸福港”。
  随着土地改革完成和互助合作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宁海县遇到大旱,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抗旱夺丰收,第二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清泉抽水机站筹建委员会,翌年4月,建成第一个地方国营抽水机站,使城北县后洋的6000亩农田抗旱能力从20天提高到60天左右。国营抽水机站显示出灌溉方便、成本省,可代替繁重体力车水、戽水,为民办抽水机站的发展树立了样子。同时,贯彻兴修农田水利以普遍发动群众为主,政府重点少量补助为辅的方针,用以工代赈或发放贷款的办法,山区修筑各种砩、塘、堤、坝为主,沿海平原治理原有河沟渠为主,原梅林区西店、凫溪、紫溪、仁合、香山乡从1954年1月到6月,就投工6764工,修筑塘、砩、坝53处,涵闸2处,扩大受益面积4400余亩。县人民政府还抽调机关干部组成5个检查组,赴力洋长街、桥头胡、一市等区帮助各乡发动群众,兴修各种农田水利。
  1956年8月1日,十二号台风在邻县象山登陆,宁海县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八一”台灾袭击,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群众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取得抗灾胜利。通过抗灾,深刻体会到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沿海平原以防汛为主,加固海塘;山区以防旱为主,兴修水库塘坝;沿溪以防洪为主,修筑防洪堤的热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后,大办水利作为实施农业八字宪法的第一条措施,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鼓舞下,宁海县的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从1956年起,在5年内全县基本上消灭普通水害灾旱,达到蓄水抗旱40天以上的规划。1957年召开全县水利代表会,贯彻“民办公助,大力兴修水利”方针,力争提前完成农业发展纲要指标,各地出现“书记动手,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大办水利”运动,和尚塘、沙帽顶、下林、龟岩弄、高增、建设等一大批小型水库相继动工。同时,在隔潭村(标准名称岔路)建成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为小水电站的发展作出了示范。农业纲要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县的治水从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发展到以小型工程为基础前提下,适当发展中型骨干工程,使中小型相结合,初步形成水利工程体系。杨梅岭、黄坛等中型水库就是在上述方针指导下,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的历史条件下动工兴建的。梅林镇九顷洋畈的9000余亩耕地,缺水易旱产量低,是宁海有名“讨饭畈”。1959年杨梅岭水库建成后,抗旱能力从10天提高到70天以上,“讨饭畈”变成为丰产畈,粮食亩产超过了农业发展纲要指标。
  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停建了两座中型水库。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发展,全县水利建设重点转移到续建配套,停建的黄坛、力洋水库再次上马。毛屿港、柘湖杨防洪坝相继兴建,并架设了梅林至城关10千伏高压输变电线路等一批工程。同年1月19日,县委书记冯书法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从青珠农场看开发海涂巨大潜力》的论文,总结了开发改造利用海涂的经济效益和“围、堵、垦、养”四个字经验,为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水利建设受到严重干扰,1971年6月洞口庙水库垮坝失事,付出了血的代价。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抵制“以生产压革命”、“唯生产力论”等帽子、棍子,坚持“大办农业”,在“农业学大寨”口号推动下,仍然建成一批工程,靠劳力投工围垦海涂56000亩。1973年集中2000余名民工,兴建规模最大堵港工程——胡陈港水库。由于科技进步,并接受车岙港筑坝几遭挫折教训,胡陈港筑坝用砂垫层处理软粘土地基,土石混合堆坝,采用平堵与立堵相结合,一次堵口成功。1975年修复洞口庙水库。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了1974年8月,沿海地区遇到天文潮,胡陈港潮水位高达4.63米,加上十三号台风暴雨袭击,倒塌海塘338处,咸潮淹没土地9万余亩,造成惨重损失的教训。为提高抗台防潮能力,从1979年开始,进行“标准海塘”建设,把群众性筑成的只有4.5米高程、顶宽1米左右、保护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海塘,续建加固加高到6米,顶宽3米,加防浪墙0.5—1米。并针对水利建设上重建轻管、摊子大、危病工程多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原因,主要是不尊重科学技术,以行政命令,搞三边(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如杨梅岭水库竣工后,副坝漏水管涌,被浙江省水利厅定为全省四大危险水库之一。为此,清理“左”的影响,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管理上来,认真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1981年水利工程进行“三查三定”,即: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计划。坚持按工程建设程序,对杨梅岭、车岙港、毛屿港、蟹钳口、西林、洋山桥、塔里门等17座中、小型水库;对前横塘、古渡塘、毛屿塘、团结塘、群英塘、保卫塘、旗门塘、中心塘和松岙闸等重点海塘水闸,进行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消除了险患,扩大工程效益。已建成标准海塘,经自然灾害考验,安全无恙,成为沿海抗台防汛的屏障,1982年省水利厅在本县召开全省堤塘管理和建设现场会。
  农业生产实行家庭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推动了水利改革,也一度出现“劳力难集中”、“资金难筹集”等矛盾,加上其他原因,一些工程下马。1974年动工的朱行桥围垦工程,面积2500亩,在1980年7月停建,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浪费。为适应新形势,水利建设开始进行改革,施工管理推行经济责任合同制,农村水利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采取多渠道集资等措施,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1982年胡陈港工程管理处水面养鱼试行“联产计酬、超利分成”责任制后,1983年实现扭亏转盈,以后连续四年获得稳产高产。
  1984年在全国水利改革座谈会上,水电部长钱正英提出“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改革方向,概括了“一把钥匙(责任制)两大支柱(综合经营,征收水费)”的经验,给水利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年11月,县水利局总结、完善、推广《以改革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四条经验:(1)实行经济责任合同制;(2)招标承包单项工程;(3)改无偿补助为有偿补助;(4)建立水利综合公司等,使水利工作从单纯为农业生产服务逐步向为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从生产服务型向生产经营型发展。三年来,不仅治理了几代没有搞好的颜公河,建成前童、南门大溪等防洪大堤,对中堡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也获得迅速的发展,1987年总产值已达到776.9万元,比1978年增长36.9倍,比1983年增长6倍多。但在水费收缴、有偿补助经费回收上难度较大,需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建国38年来,国家投放水利资金4704万元,群众投资2131万元(包括部分投工在内),动用土石方6552万立方米和大批“三材”,使水利建设获得多方面发展。
  新建成蓄水工程1190处,其中中型水库5座(2座未达到设计标准),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44座。
  发展了排灌工程,其中堰坝引水工程1579处,比民国时期增加8.2倍。机电排灌装机1535台,容量13624千瓦,农用水泵2058台,变电所3座(已移交给供电局),以及机井、水闸等工程。
  对比较危险的堤防工程进行修建,其中防洪堤修建98.7公里,占总长度50%以上;在建“标准海塘”26.6公里,已建成伍山、前横、古渡等工程。同时,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堤防防洪能力。
  建小水电站180余处,总装机容量6808千瓦。到1987年尚在运行72处,装机86台,容量4917千瓦。
  围垦海塘99处,围区面积11万余亩。
  上述工程兴建后,全县水利设施基本上形成了蓄、引、提、排、防相结合工程体系。同时,建立和健全工程管理单位,制订各项管理制度,进行除险加固,维修保养,使已建成工程在抗旱、抗台、防汛、排涝、发电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
  抗旱能力显著提高。蓄水工程总库容达1.7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9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8.62万亩。其中有11.16万亩达到旱涝保丰收,有7.08万亩抗旱能力达到50—70天,2.56万亩达到30—50天。1987年机电排灌面积12.3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75万亩。堰坝工程,可蓄引水614万立方米,灌溉农田46666.2亩,提高了山区靠天田抗旱能力。加上复蓄指数,各类工程可供水量1.88亿立方米;
  控制了洪涝灾害发生。用块石加高加固的柘湖杨等防洪坝,可保护农田68285.5亩,成为沿溪人民抗御洪水主要设施。颜公河的治理,长街第三干线等河道工程完成,使12万亩耕地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改造了低产田,有效地控制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建成“标准海塘”,保护耕地16万亩,人口12万人,成为沿海地区防台防汛屏障,群众称之为“安全塘岸”,不再提心吊胆怕倒塘;
  小水电站的发展,解决了偏僻山区25000余户群众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困难,改变了从古以来“蜡烛横放倒、竹篾当灯照”的落后面貌。其中19座电站并入大电网运行,年平均发电量为664万千瓦时,起到调节和补充的作用;
  新围的海涂,扩大土地面积8万余亩,已垦种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每年为社会提供500多万公斤商品棉、商品桔。2万余亩水面养了淡水鱼,年产商品鱼50余万公斤。
  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为宁海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治水兴利,改造自然,水利科技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已建成水利设施,尚不能控制特大洪涝、旱灾发生。水稻田旱涝保收面积只占41.8%。1984年水资源调查表明,已开发水资源,仅占地表径流量10%。各大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64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6.1万千瓦,年发电量1.83亿千瓦时,现已开发装机容量仅6806千瓦,占可开发总装机的11.2%;发电量796.9万千瓦时,占可开发资源的4.36%。白溪、沙地等大型水库如能兴建,则可增加5.4亿立方米供水量,将超过现有工程复蓄水量的2.88倍,有几亿立方米水量可支援宁波市工业发展。2000年前,可围垦海涂面积有10余万亩。这些资源开发起来,其效益将是现有工程的几倍、几十倍。
  宁海县的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有待于继续不懈努力。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