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遗闻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遗闻轶事
分类号: I05
页数: 5
页码: 156-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内留有多处历史遗迹和传说,如方正学先生故里坊、羊祜洞和满山岛等。满山岛曾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埠头,现成为东海明珠。此外,七市乡的天灯盏古庵也藏有“长毛”靖的传奇故事,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关键词: 宁海县 遗闻轶事 诗文选辑

内容

方正学先生故里坊的遗闻
  建国初期,宁海城内中大街(柴家墙弄口),还有一座木质牌坊,上书“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九个镏金大字。据崇祯《宁海县专》载,这座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闰七月。又据民间传说,这牌坊在初建时,横跨大街中心,高不满九尺,行人经过,身长者亦须低头。如坐轿骑马过此,就必须下轿马而行。故当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说法。
  某年,有一个外地小官乘轿过街,当其下轿时,皱着眉头,装腔作势地说,:“方正学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可是这座牌坊却如此低矮,殊失雄伟庄严的形象吧”!这几句话传到县太爷的耳朵,也是事有凑巧,不久大街失火,牌坊被焚,后来重建牌坊时,却给升高三丈多。从此不下轿马过街,可以通行无阻了。
  羊祜洞的传说
  宁海毛屿乡的南溪大梁山有羊祜洞,七市乡的白岩山也有羊祜洞。白岩山羊祜洞座落在高插兰天的宝剑岩下,洞口朝东,高约三米,宽可比卧数十人。呈椭圆形,渐进渐小,不知其深度。其中冬暖夏凉,也叫“暖风洞”。洞之上岩石相垒,状似蜂窝。洞口列石如栏干,远望不知洞之所在。往游者多邀山民作向导。
  相传西晋武帝时,南城人羊祜,累官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镇襄阳,后陈伐吴之计,身不披甲,与吴将陆抗“对境而治,终抗之任”,吴亡,吴民畏避深山大泽。羊祜驻浙东,招募流亡者,不辞辛劳,至宁海,躬临高山冷谷,传谕流民,遍施抚慰,所到之处,不忍惊扰民居,故而常驻军山洞岩穴。
  一年隆冬,羊祜由大梁山转上白岩山,适遇大风雪,与士兵住过这“暖风洞”。由于羊祜“宽和为政,修德爱民”,得到人民的敬仰。他离去后,塑其像于天平庵,春秋奉祀,并名此洞为“羊祜相公洞”。
  满山岛上的遗迹
  宁海山头乡的白礁洋海外有岛名满山。位于三门湾口,离县城38公里,为宁海东南海域中最远的一个小岛。长0.83公里,宽0.27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0.9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
  解放前,满山岛上并无居民,惟有野草萋萋,荆棘丛生,荒冢垒垒,鼠兔奔窜,有一条黑色鹅卵石铺成的古道,东通入海,西枕岛上。旁坚一座石碑,上刻:“东京由此去”。这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
  满山岛从洪荒入世,不知几经沧桑,对这条鹅卵石的古道和通东京的路碑,不能不说是东海大洋中的一个奇迹。在这个海域活动的是鱼民,但他们熟视无睹。惟有好事者却牵强附会,编出一则“沉东京”的传奇故事来,说是在远古时代,这白礁洋一带并非沧海,而是一座繁华的东京城。由于城内恶人多,善人少,天帝降旨要沉东京城,以示惩罚。观世音奏道:东京城内恶人虽多,间有好人,不忍同归于尽。必须择善而救。天帝准奏,派观世音前往侦察,观世音化作油商入城卖油,由买者自己量油付钱。一时蜂拥而至,恣意强取,只有一个卖柴度日的小青年,名叫富贵。取油少而付钱多。“油商”问其故,他说:“恐油客折本”!“油商”告诉他,东京城快要沉了,你回去准备好船只、粮食,如见到城隍庙门口石狮子鼻孔出血,就赶快上船。富贵回家告知众乡邻,谁也不信,反笑他是痴人说梦话。只有邻女小菊有些半信半疑。富贵天天看石狮子,有一个屠夫想捉弄富贵,把猪血偷偷涂在石狮子鼻孔里,谁知这一涂,石狮子的鼻孔果然血流如注,富贵见到飞跑回家,背了双目失明的老母和一些粮食上船。霎时间满城飞沙走石,风雨大作,滔滔白浪铺天盖地而来,地面下陷了,房屋倒坍了,眼看整个东京城就掩没在万顷波涛之中。此刻富贵的小船颠簸在浪涛之中,忽然见到一个少女飘来,富贵将他救起,原来是小菊,三人乘着船一飘飘到满山,风停了,雨止了,地也不陷了。富贵母子和小菊就在这满山上住下了。
  不知又经过多少个岁月,这座满山岛,却变成宁海通往日本的海道起点。“沉东京”的故事还是被流传下来。
  据史籍记载:中日正式交往,起于东汉光武建武中元二年(57),日本九州酋长遣使到洛阳朝贡,东汉王朝赠以金印(此印在日本出土),并封为“委奴国王”。以后日本人来中国,更是频繁,学习中国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亦由此而不断发展。雍熙元年(984),日本派和尚奋然送礼来中国。第二年从宁海下海回去。再隔一年,日本又遣使来我国道谢。《谢表》上有“夏季解台州之缆,孟秋达本国之门”之句。由此可见,“东京由去”的路碑,指的就是日本的东京,宁海的满山岛,就是当时中日船只往来的一个重要埠头。
  解放后,满山岛也变了样。人民政府为了便于渔船的停泊和渔民的憩息,在岛上建起平房九间,并建有凉亭、蓄水池。制高点装设三足钢架的飞机航标。岛上长有茅草、芒萁,间有疏松、灌木。并有蛇鼠、麻雀、海鸥等野生动物。
  1957年文物普査工作组,在岛上发现战国时期的硬陶和东汉时期的米字纹印花陶、双色陶等碎片。并于山顶发现五座石棚遗址,似系原始人群时期的活动场所。岛的周围水深5——20米,附近有银鲳鱼、龙头鱼、梭子蟹和龙虾等水产。今日的满山岛,可称是东海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夭灯盏内藏古庵
  县城东南的七市乡,在七市村的东山顶上有一古庵,深藏在山坳,俗名“天灯盏”。这庵相传是“长毛”靖所建。
  “长毛”靖七市大陈人,原姓陈,因为他在清咸丰年间参加过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所以人们叫他“长毛”靖。他家徒四壁,孑然一身,每年都是出宁波做长年(雇农)。为人老实硬气,在一个主人家干了好几年的活,主家对他也很信任,并结识了一个“太平军”的小头目徐某告诉他?太平天国“要使百姓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的主张。而且太平军要杀坏人,不杀好人”。陈靖听了很感兴趣,就毅然参加了太平军。到了阴历年关,陈靖要回家,徐某给他一支红布做的令箭,上面写着“太平天国”四字,还有长方形的印。并要陈靖秘密宣传,扩大队伍。
  陈靖回到家乡,逢人就说:“长毛”就是太平军,不杀好人,杀坏人,太平军要推翻满清为了大家过好日子。我已经参加了“太平军”,谁要参加可向我报名。陈靖是“长毛”,这消息不翅而飞,传到台州府太爷的耳朵。立即派兵捉拿陈靖,陈靖得此风声,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剃去头发,地方父老帮其在天灯盏建一只庵,隐姓埋名做了和尚,成了“长毛靖剃发为僧”的故事。
  天灯盏这只古庵,三间两厢,石柱、石阶、石板明堂,至今120余年,仍然完好。每逢古历初一、十五,上山进香者,常年不绝。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