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国后的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国后的作品
分类号: I05
页数: 9
页码: 148-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后,宁海县文人创作繁荣,潘天寿等大家留下众多诗作与画作,赞美家乡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其他邑人也积极创作,题材涵盖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社会变迁等,展现了宁海的文化底蕴与时代风貌。
关键词: 宁海县 建国后 作品

内容

夜宿南溪温泉有感
  潘天寿
  踪迹十年未有闲,喜今便得故乡还。
  温泉新水宜清浴,爱看秋花艳满山。
  1963年以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宁海,夜宿温泉赠《石兰画屏》并题此诗。
  感作
  (前人)
  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
  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1969年,潘天寿被造反派押回宁海批斗,归途作此诗。
  永寿
  刘海粟
  我认识潘天寿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他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一直在上海。他青年时代学艺的刻苦,品格之端方,我的印象是极深的。先是跟吴昌硕先生学画,后来又到我上海美专为教授。昌硕先生与我是忘年交,天寿以师礼事我,但我对他是兄弟相称。当时还有诸闻韵和诸乐三兄弟。天寿原名天授,小名阿寿,熟人都称他阿寿。这个叫法,当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爱称,叫起来亲切些,昌硕先生就这样叫他。我就称他“阿寿老弟”。还有一种是谑称,有点开玩笑性质,因为天寿为人笃行,不尚言词,只是埋头求艺、做学问,用现在的时耄话,“关系学”不懂,所以有些自以为八面玲珑的绝顶聪明人叫他“阿寿”。上海人的土话叫“寿头”之意,我们生活中常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人,“尔曹身与名俱灭”。当年靠交易场中跑跑,达官贵人中窜窜的,不肯老老实实学艺,做学问的人,早已烟消云散,而潘天寿的艺术和他的名望将永留人间,他才是世上绝顶聪明的人。
  天寿晚年取号颐寿,大颐和寿者。以他的性格和体格,都认为他是长寿的,要不是“四害”横行,他横遭摧残,活一百多岁是不成问题的,现在他的艺术和声望,尤其是他的品德,可以说能与天地永寿了。
  读《听天阁画谈随笔》
  叶浅予
  最早看到潘天寿的画,是在三十年代上海天马会画展。潘老画的是一幅用笔粗犷的山水,引我喜爱的是停在水涯的海船。船的造型是浙江沿海常见的所谓“开艄船”,山可能就是潘老家乡的雷婆头峰。这幅画有乡土气,正含听天阁随笔中的一条:“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
  五十至六十年代,“寿者颐”著名的作品中多野花、丛竹、乱草、蟾蜍、八哥、蜘蛛、怪石、丑树,断涧,这些形象,在庸人眼里,是不入画的,可是在潘老笔下,却能变平凡为神奇,超凡入圣,新鲜、活泼、生动,授人以美感。如欲入画,一般也仅见于尺幅小品,潘老则大刀阔斧,扩而大之,丈二、八尺,游刃有余,气派不小。
  《随笔》说:“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石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飘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
  潘老说:“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起止之所在,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霸悍之气,天马腾空,是以动致静,那么以静生动是什么呢?两株山花挺身于杂草乱石之间,两只蟾蜍伏于水滨怪石之上,雨后蛛网,月下老梅,都是静中之动。
  潘老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画家,寥若晨星耳”。
  纵观潘老之画,从内容到形式,变字当头,故能出人头地。他认为:“绘画往往在背戾无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险绝中而有至情”。我们认为潘老的至情在于向自然万物探索美学奥秘,形之于笔墨,孕育人们的审美情趣。
  读潘阿寿山水幛子
  吴昌硕
  龙湫飞瀑雁岩云,石梁气脉通氤氲。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念处生阿寿。阿寿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昔非农画并学须争强,安得园菜瓜果助米粮。生铁窥太古,剑气毫光吐。有若白猿公,竹竿教之舞。昨见画人画一山,铁船寒壑飞仙端。直欲武家林畔筑一关,荷篑沮溺相挤攀。相挤攀,靡不可,走入少室峰,遇着吴刚是我友。我诗所说疑荒唐,读者试问倪吴黄。只恐荆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
  创新歌
  田芜(邑人)
  花香鸟语各争春,墨客朝朝苦创新。
  苦创新,要继承,继承为的写当今。
  路漫漫,水粼粼,踏破荆蓁又一村。
  远瞩高瞻看世情,为民褒贬是诗魂。
  形象美,言语顺,老腔老调不要听。
  笔如刀,心似镜,请君落笔献丹心。
  忆秦娥(丁卯元宵寄台湾同胞)
  (前人)
  元宵节,那堪回首家山别;家山别,
  故园新貌,人添华发。
  归根落叶心弦发,但求海峡风波绝。
  风波绝,银河万里,一轮明月。
  乡思
  徐通翰(邑人)
  飘摇身世岂能闲,草没祖茔羞未还。
  最是清明风雨夜,三杯浊酒酹家山。
  临江仙
  (偶成·前人)
  锦瑟年华弹指逝,回头尽是余寒。心香一瓣欲求仙。叶舟穿险浪,乳马越危岩。
  撼地惊雷云海裂,依稀似见蓬山。那堪顽石更狂颠,倒骑探鬼友,白眼看猴冠。
  题柔石纪念馆
  童子俊
  铮铮铁骨方希直,凛凛坚贞赵少雄。
  两代贤豪名不朽,缑山浦水仰高风。
  观宁海平调《金莲斩蛟》后赋此
  (前人)
  看罢金莲除冠归,绕梁犹觉剑花飞。
  何来此剧歌场誉,曲调唱词菊部稀。
  偕离退休诸同志植树福泉寺
  王跃于
  老翁结伴访禅宗,植树寻岩兴不穷。
  坡径高低迎杖履,松风远近播梵钟。
  人多佛地搜佳胜,谁解祗园色相空。
  我亦随班同一醉,漫游八景乐衰躬。
  偕友游石泄龙湫
  (前人)
  春满林泉花满山,三翁谈笑访龙潭。
  雄峰肩上云千叠,怪石腰边水一湾。
  遥望瀑帘飞古壁,漫寻豸迹印斜岩。
  龙无龙有何须论,赏景欣偷半日闲。
  洪灾过后
  王肖天
  满目疮痍灾后村,墙翻屋倒室无门。
  伤心桑柘残林里,多少亲人哭断魂。
  又
  百千万众战神州,不复家园誓不休。
  寄语骚人眠不得,应将史实付“春秋”。
  仲春即景
  驽马
  一夜春淋处处葱,岚烟水气小桥风。
  未曾解得东君意,淡淡翠帘疏柳中。
  登望溪亭
  傅中兴(邑人)
  见塔胥言塔,望溪亭望溪。
  水声无今古,云影自东西。
  嶂远迷樵径,林深快鸟啼。
  高风何处是?日暮景萋萋。
  重阳登高感怀
  戴霖军(邑人)
  未尽凡心佛怎逢,寻诗酒后意朦胧。
  依稀宝塔藏幽竹,隐约磬声逐晚风。
  眼底匆匆霞色浅,心头切切俗情浓。
  何时国共重携手,普庆中华建大同。
  偕友游白莲堂
  葛民龙(邑人)
  廿年梧岭客栖迟,又到清明上已时。
  松阁巳随人事尽,春林依旧鸟花痴。
  茔坛萧索空留影,文彩风骚尚有诗。
  且喜峰岚开日色,登临相聚白莲池。
  望海潮(跃龙山)
  任序亦
  跃龙形胜,云封塔影,重楼华阁彤霞。花引鸟喧,“卿卿我我”,蓊翳古树鸣蛙。碧水戏娃娃。看悠悠垂钓,乐而忘家。烈士陵园,游人相对漫长嗟。
  清流绕接天涯。架长虹南北,络绎飞车。千古高凤,书斋正学,就中何只才华!权贵几人夸?喜词填醉里,避暑消邪。野店凭窗,携孙且品一杯茶。
  贺宁海县图书馆大楼落成
  王艾村
  巍巍大厦暧翠岚,万卷诗文水一环。
  大地神州瞳瞳日,读书种子满龙山.
  秭归谒屈原祠
  杨东标
  屈公何事尚低头?忧患如今早已休。
  故国新天应笑慰,一江清浊自分流。
  紫溪洞怀古
  胡声雷
  五百义军守谷城,悬崖峭壁亦峥嵘。
  雄风阵阵仙人洞,杜宇声声鬼叫坑。
  山历春秋终易色,泉经峰谷自长鸣。
  千年青史留余恨,是是非非仔细评。
  咏松
  陈中才
  虬枝交错影重重,饱受冰霜挺北峰。
  幸得春风能返绿,鳞鳞修干赤彤彤。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