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广播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4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广播 电视
分类号:
G22
页数:
11
页码:
98-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乡(社)转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广播宣传网。它在党的各个时期的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地区文明建设。
关键词:
宁海县
广播
电视
内容
宁海广播、电视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同其它事业一样,是经过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乡(社)转播放大站为基础,连接成千家万户的广播宣传网,它在党的各个时期的工作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节 广播
(一)县收音站的创始
1950年9月,调城中小学教师任燕棠去人民广播电台受训、回县后,带来收音机一台,10月,建立收音站。这一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对培训干部的工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年下半年,省办收音技术训练班,县派四人参加学习,其中三名教师,回县后,在深甽、长街、岔路、城关等五处建立收音站。设正式收音通讯干事任燕棠一人。编制属宣传部。其余俱系兼职人员。当时经济困难,无线电器材缺乏,使用的是干电和蓄电瓶两用的五灯收音机。另有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的收音机,是国民党移交的。收音技术较差。收音站任务有二:一是根据上级指示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干部、职工、教师收听,并组织座谈讨论,领会精神,吸收大家意见,向上级反映;二是将收音资料,有关时事性的内容,供黑板报、县委印发之用。
收音站工作人员每天收抄《新华社》发播的消息,资料发往各区、各部门,每周有讲座三次,多系金融、农业、粮食等方面内容。当时部门和单位没有收音机,那个部门有讲座,工作人员即送收音机上门。
(二)县广播站的建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音站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5年12月,筹建县广播站,站址在城关白石头裘家粮库。县委行文邬荣明任站长,葛云峰任技术员、杨韵端为编播。1956年4月,开始试播,每三天播一晚上,每次二小时,主要内容转播上级台以外,还办“宁海新闻”。7月,开始正式播音,增加播音员1人,三天播音一次,改为隔日一次。自办节目又增加《听众服务》、《农业讲座》、《卫生讲座》等,通过唱片播出,还有当地群众演出的文艺实况和猜谜等活动,也在广播上播出。
1957年,县广播站工作人员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宣传效果。(每天播音三次)在回浦乡下桥村和华山村设立收听点,经常到收听点召集群众讲座征求收听意见,加强广播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1958年“大跃进”期间,县委运用广播召开大会十分频繁。每天有广播评论,如县委召开万人大会、现场直播、大会内容,各誓师大会、夺煤、夺铁、夺粮、积肥、兴修水利等,每次晚广播时间长达十小时以上。10月,宁海、象山并县,站迁力洋,广播站一名编辑与《象山日报》社编辑合并办公。播音员负责收抄《新华社》新闻,供报纸刊载。1959年4月,广播站迁回宁海城关裘家粮库。11月又搬进县委大院内。1961年10月,宁海复县,广播事业初有起色,县人民委员会拨款1000元维修通往力洋一条线路的经费。从此加强了广播机构,葛云峰为副站长,王学辉为编辑,朱亚娟为播音员,还有技术员1人,外线3人。1963年下半年,每天晚上播音三小时,设有《新闻》、《专题》《文艺》和《气象》等节目,宣传内容方面做到六抓:一抓“社会主义好”;二抓“学习雷锋”;三抓“学习毛主席著作”;四抓“干部参加劳动”;五抓“发展生产”;六抓“科学知识普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广播站陷入派性活动。停止了正常宣传工作。为派性斗争宣传:一在政治宣传上“阶级斗争天天讲”绝对化、扩大化。广播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也成为人民群众“可敬可畏”的宣传工具;二在理论宣传上不能完整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是讲《语录》,为派性斗争服务;三在经济宣传上批判“唯生产力论”,搞生产就是“为错误路线生产”、“穷过渡”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思想空前活跃,广播宣传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宣传上取信于民,发挥广播的作用。并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为此广播、报刊、通讯社得到人民的信赖和爱护。1984年2月县广播站改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简称文广局),有关人员、经费、事业建设等,由局统一管理。1985年,省广播电视厅给本县广播站以“机房设备标准合格站”的称号。1986年,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宣传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三)乡镇广播站的发展
1963年至1968年,先后成立梅林、桥头胡、岔路、力洋、西店、黄坛、一市等7个区广播站。1969年至1976年,越溪、七市、回浦、紫溪、马岙、大佳河、山水、建设、毛屿、古渡、前横、茶院、白溪、双湖西溪、双峰、深甽等17个公社和城关镇的广播站相继成立。共有干部、职工103人。1982至1984年,广播标准化建网,全县广播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热情高涨。从1980年的“0”到1984年完成793个村的建网任务。发展喇叭从1980年的62346只到1984年94.296只。来稿数从1980年的4583篇,到1983年10156篇。1986年至1989年,讯号线改道:桥头胡至峡山15公里,马岙讯号线改道,架设飞线4公里,长街至青珠、龙浦、岳井25公里。1987年讯号线改道:力洋至前横15公里,毛屿石象头架设飞线4线700公尺。胡陈至四十八洞桥(洪水冲改道)4公里。香山讯号线改道3公里。1988年讯号线改道工程:岔路至上葛头4公里。白峤岭头至杜鹃山调频线3.5公里,凤潭至双湖讯号线20公里,岔路千秋桥架设飞线600公尺。1989年讯号线改道工程:西溪至双峰讯号线全线整修15公里。西溪讯号线改道4公里。白峤至水车讯号线改道5公里。长洋至大蔡讯号线改道整修5公里。东仓讯号线架设6公里。
1988年受“7·30”洪灾后,县广播站杜鹃山调频台正式试播调频无线发射成功。投资15万元,有100瓦调频发射机一台,100瓦备机一台。并加添停电备用的3000瓦柴油机组。全县25个乡(镇)站均能用调频接收机接收县站讯号。覆盖面50%,从有线到无线,两者并举,这在本县广播史上是一件大事。其次是发展动圈喇叭,乡和村,提高音质音量,可使听众听好广播。
(1)机房设备:县广播站现有机房面积450平方米。广播机两台,输出功率1100瓦。播音室面积16平方米,播音机“自动倒换装置”、“自动调压装置”,包括中心播出控制台,总电源机柜和稳压电源机柜等。至1986年底,全县49个广播站,有录音机19台,电唱机49台,其中29个站,机房有所更新,配有较好的控制台。
(2)线路喇叭:1955年架设第一批喇叭36只,主要装在城关商店和学校。1958年,喇叭发展到249只(其中乡镇211只),线路干线借用电话线路31公里,广播专线190公里。1964年,自架县至乡干线360公里,并架通讯号线,喇叭总数为760只。有20个公社,28个大队,578个生产队建立广播站。1965年,全县喇叭发展到1700只。1970年5月,举办“载波大会战”,装置40KC载波发射机及高统低统载波接收器。1971年12月,各区和部份公社通载波广播13处。1972年广播电话各分线路。载波广播由此结束。
1976年自县架干线至乡702公里,乡至村3761公里。剌叭总数为59197只。1980至1982年,县至公社自架干线421公里,公社至村1902.5公里;县至公社双线讯号线355公里。公社以下高压馈线1645公里,公社至大队水泥杆路建设142公里。1986年全县喇叭总数为72342只,基本达到村村通广播。
(3)广播经费:本县有线广播经费,实行分级负担,乡镇以上的线路设备经费由国家负担,乡镇以下线路经费由集体负担。用户入户线和剌叭装置由用户负担。乡镇广播站日常经费由县地方财政拨补。1985年开始由乡财政切块管理。自1955年至1986年的33年间,地方财政对广播、电视事业投资累计总额为367.67万元。其中电视经费为45万元。
(4)广播时间:本县广播于1956年试播期间,有300瓦天津牌扩大机1台,每三天播音一个晚上,每次两小时。同年7月,正式播音,改为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1958年,由每日早晚各一次,又增加中午一次。1964年至1966年,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全天播音时间为435分钟。
(5)转播节目:本县自建站开始,转播中央节目时间约60分钟,内容有《新闻》、《报纸摘要》、《联播节目》、《国际时事》等;转播浙江台节目有《对农村广播》、《新闻报纸摘要》等,转播宁波台节目有《专题》、《新闻》、《听众服务》等。
(6)自办节目::1956年起,即自办《宁海新闻》节目,1980年开始改革新闻节目,坚持“快”、“新”,多发短新闻,要求精编,改长成短,形式多样,增加自办播出节目有《法制与道德》、《本县新闻》、《青年园地》、《农业与科学》、《计划生育》和《学习》等。
(7)资料来源:广播宣传的资料来源,以通讯员的来稿为主,直接自采为辅。建站初期,通讯员来稿每年达千篇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年来稿三、四千篇。1980年至1986年,有通讯员900多人,每年来稿近万篇,用稿率在50%以上。
(四)广播转播台的设置
宁海广播转播台的前身是“宁波地区革委会7202工程办公室”为了使宁海空中电波的场强合理分布,增加覆盖范围,经南京军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于1972年6月30日批准建立。地址城关小南门庄云庵。海拔30米,东经121°4,北纬29°2,覆盖面为东至长街岳井;南至三门高枧;西至双峰马岙;北至奉化裘村。共计2425平方公里。1974年7月1日起,全天正式播音,转播中央与省第一套节目。频率为中央台548KC,正式转播时间全天为21时33分30秒;省台864KC,全天为14时40分。1978年中央频率改为549KC,省改为864KC,发射机2台。备份机2台,收讯机房采用WS430接收机1台。7512—丙接收机4台。收录两用机1台,数字接收机2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改革,自己动手。
1983年4月起,自力更生的精神将分列仪器较合理地组成测试立柜。测试数据与正式厂产品接近。同年10月,在宁波召开的省广播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与推广,1984年6月起,自己设计绘图、安装功能较为全面的配电屏,内装缺相自动切换。停电后来电自动报警,晶体管自动调压等设施,彻底解决电源故障。1985年第四季度发射机突破乙级技术质量指标,进入甲级技术质量指标。1986年第一季度起,一直被评为省第一名行列。同年10月,安装了限放、立柜,提高调压幅度,1987年4月,使用2D—651电脑时控器,对发射机定时自动开放机和播出5分钟报警的装置,避免事故的发生。1988年,“7.30”洪灾后,测试仪器损坏严重。1989年上半年,由省厅解决1台(2CG—1型)测试立柜经费,从此转播台始有正规测试仪器。
第二节 电视
电视机:1969年初冬,县广播站购进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放在跃龙山北面山顶上,供群众观看,每天观众500多人次。后有少数单位陆续购买电视机,逐步发展到家庭、并从黑白发展到彩色。1986年全县已有各种电视机4000多台,其中彩色占3%,平均每百户有电视机5台。1987年至1988年,家庭电视机不断增加、黑白、彩色数近5万台以上,其中彩色占5%。
电视转播台:1973年春,在县城东北海拨447米的杜鹃山顶建电视转播台1座。安装1台50瓦的差转机。1982年10月,县府拨款7万元,单位投资2万元,又在杜鹃山重建小功率电视转播台1座,安装10瓦、50瓦电视差转机各1台。1983年春,可以收看中央12频道电视节目和浙江电视台7频道节目。1984年,增设电视差转机1台,发射两频道。1986年增设卫星地面接收站。扩大报务区、提高转播质量,每天转播两次,转播机房占地两亩,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有职工10人。1989年全县有电视差转36台,功率为1.231千瓦,卫星电视地面站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各区乡设差转台26座。
录像带发行站:1984年5月,城关村民王万兴首购录像机1台,进行个体营业放映。年底县文化馆、宁海剧院、越剧团、县广播站等单位先后购置录像机放映。1986年11月,省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发文县文广局隶属下成立录像带发行站,除发行录像带,并负责管理录像放映事务。经过整顿,在全县正式录像放映活动的48家。
电视摄像:1986年6月,电视台购来“索尼1820单管3/4彩色
4摄像机(含录像机)1套,开始拍摄县内有关重大新闻,以供电视播放实况。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