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各项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84
颗粒名称: 4.各项文化活动
分类号: G24
页数: 6
页码: 2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文化馆自1950年代起,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包括庆祝建国、文艺演出、展览、培训、创作等,丰富群众生活,推动文艺发展。历经多个时期,活动内容与形式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成为当地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馆 文化活动

内容

1950年10月,大张旗鼓庆祝建国一周年纪念活动。文化馆图书室正式开放,城区各学校师生、商店店员,组织腰鼓队、秧歌队上街游行活动。12月,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文化馆负责培训民师,办机关学校。
  1951年2月,在群众剧场举行“救济朝鲜难民”义演,观从达600余人次。6月7日,成立台州专区文管会宁海分会。8月,动员社会青年参军、参干、报考军事干校,发动失业青年和教师365人报名,经审查合格保送入学者16名,介绍就业者51名。音乐协会以收音机为工具,教唱国庆歌曲,印发资料,发动各有关团体普遍学习。11月,文化馆配合法院、妇联、团委,组织2000人,收听浙江省《新婚姻法》广播大会。
  1952年2月,县文化馆运用宣传阵地,配合中心,开展以《新婚姻法》、《修订爱国公约》、《反细菌战防疫卫生运动》十大政策为主要内容,进行宣传。经统计有农村剧团173个,文化室23个,收音站6个,黑板报486块,广播简95只,幻灯组14个,墙报49处,歌舞队96个。
  1953年2月,组织干部学习文化工作: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为政治、生产服务”为原则。
  1954年2月,向基层印发《爱国卖粮》、《抽水机来了》、《苏联生活象天堂》、揭露富农的罪恶》等各类文化宣传资料。各区通过会演、展览、标语、土广播、故事会、墙报等形式宣传总路线。
  1956年1月,配合全县丰产经验交流大会,举办农业生产展览会,宣传县委提出:“在九年内实现千斤稻、百斤棉、万斤薯的奋斗目标”。参观者数万人次。
  1957年1月,继续贯彻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适当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工作方针。同年12月,举办导演培训班,有平调、绍剧、京剧等五个剧种的受训人员共44人。
  1958年4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歌咏活动,印发《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等歌曲10支,通过广播、民校普及教唱。10月,召开共产主义文艺创作座谈会,鼓舞创作热情,推动创作跃进,发动诗画上墙,强调“文艺为政治、生产服务”。12月,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县有俱乐部260个,农村剧团236个,业余宣传队152个,但是群众文化却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浮夸现象。
  1959年3月,召开业余文工团队负责人会议,5个文工团、12个文宣队,参加人员23个。学习贯彻业余文工团方针、任务,纠正业余文艺活动中的专业化、半专业化的倾向,9月,在定山公社大塘大队召开全县文化宣传工作现场会议,出席人员140人,学习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文化宣传活动。
  1960年1月,召开业余作者作品分析会,讨论创作剧目《合家欢》和《改造烂塘田》,克服了文艺创作中“左”的倾向,重新强调“双百”方针,注重作品质量。
  196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十二条紧急指示精神,落实五九年组织社会主义宣传中的一平二调问题,对无偿抽调的劳力进行退赔。
  1963年10月,举办业余教育和文化骨干训练班,出席人员54名,树立以农业为基础、农村文化宣传要为农业服务的思想。
  1964年2月,借城西学校礼堂举办潘天寿国画展览。1965年9月县文化馆组织俱乐部辅导队先后到长街、桥头胡、一市、深甽等15个公社,举办俱乐部骨干训练班,培训文化骨干715人,其中《毛著》学习辅导员198人;黑板报编写员、读报员188人;演唱宣传员326人。
  1969年1月,县文化馆分组到长街、桥头胡深甽等地征集“破四旧”时期各地的抄查文物,先后征集到各类铜、玉器、古玩、珍珠及迷信品等。经甄别分类登记保藏。7月,《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相继发表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的社论。县文化馆派剧团集中力量分别到青珠、前童开展演唱样板戏试点。10月,举行全县样板戏调演。有区、社干部、文艺骨干200多人参加,会后,辅导前童文宣队排练《沙剧》选场,准备参加地区会演。
  1971年2月,文化馆图书室经过整顿后对外开放。书库藏书9000册,其中向群众流通借阅6500册,报刊21种。10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县革委会成立征文办公室,并发出征文启事,收到来稿200多件。
  1973年3月,县革委会召开全县文化、体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省、地文化、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常委政工组长王琨到会作总结报告,强调体育工作的“三为”方针。年底,全馆编制4人,区站2人,馆内图书室藏书1万册农村图书室23个。俱乐部140个,业余作者108人。创作稿件360件,印发资料9200份。
  197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小靳庄十件新事”。文化馆派工作组到桥头胡大队开展“学习小靳庄,普及革命样板戏”试点。12月,总结一年来文艺作品来稿842件,其中曲艺演唱300多只,小戏33只,诗歌480件,小说散文21篇。
  1975年7月,县革委会政工组发出关于征集保护革命文物的通知,大里大队交来王锡桐起义时用过的武器、诗抄本。清理出浙东临委办的《浙东简讯》、《宁海县人民政府入城守则》等革命文物。
  1976年3月,邀请下放在市文化局的剧作家魏峨来宁海帮助加工“干部参加劳动”为题的大戏《擦锈记》。后该剧由县文宣队排演,并参加地区会演。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的意志,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9月,积极筹办建国三十周年征文活动。自五月十五日县委宣传部发出征文通知后,县文化馆发了征文启事,召开戏曲、美术、摄影、音乐等创作座谈会。并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余篇,其中在省、地以上发表的作品达70余件。7月,全省文化馆长在杭州开会,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讨论文化馆工作条例草案及建立公社文化站的意见。同年9月,宁波地区文化局组织文化工作参观团去苏州地区学习群文工作先进经验,先后到沙州、江阴、无锡等县现场考察取经,宁海文化局副局长沈煜生、文化馆长徐祉瑞参加。10月,组织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活动,同时县体委联合举办火炬接力游艺会,并举行小学生文艺献演,职工文艺献演以及各区曲艺组和文化厂的献礼演出。12月,举办全县文化厂系统导演训练班,培训学员55人,历时20天,排演《三叔婆》、《失约》、《桃子风波》、《三女婿》等节目。
  1980年2月(春节期间)全县80多个俱乐部的业余剧团文娱活动,有30多个大队文艺演出,35个狮子、龙灯、武术队开展民间艺术活动。城关镇组织首届“迎春灯会”,征集群众制作的各式彩灯503盏,观众近3万人次。
  1981年8月,举办第一期摄影社。,开展摄影活动。9月,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全省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经验交流会,会上认真学习中共中央(81)31号文件,省委副书记薛驹和宣传部长商景才到会报告。茶院公社文化中心在会上介绍经验,并受到表彰与奖励。
  1982年8月,举办区、社文化站干部业务讲习会,参加培训的有区、社文化干部24个,文化厂艺术骨干12人。然后召开了全县文化厂长、业余剧团团长会议,总结交流“以工养文”的经验。
  1983年5月,进行民间文艺普查试点工作。自4月底开始至7月初结束,普查七个公社一个镇的试点,建立了11个普查小组,培训240名骨干,发动并组织1000多人参加采风,共采集民间各类文学资料1200余件,约计100万字。9月,县文化局副局长沈煜生率领全县区、社、站干部40人,专车去奉化、鄞县、余姚、慈溪等八个单位取经,对基层文化干部进行一次现场培训。同月,省民研会副主席季沉、莫高,上海市民研会秘书长任加禾偕宁波市群艺馆领导周示真、裴明海等来我县检查民研工作。
  1984年5月,宁波市第二届文代会召开,本县张文宽,杨东标被选为市文联委员,朱开益、刘银招、李承其、王蕊芳、袁哲飞、干富伟、吴振亚等分别被选为市各协会理事。6月,县委宣传部召开文化中心工作座谈会,有关乡镇党委副书记及文化站干部20余人,参加了奉化江口和本县黄墩两个文化中心,讨论研究集镇文化中心的巩固和提高等问题。9月,举行全县民间文艺大会串,晚上集中县城,满街灯火,欢声雷动,各区、乡各系统都出动专车,表演节目,以文艺形式汇报建国三十五周年的伟大成就。是年年底经统计全县有49个乡镇文化站,12个文化中心,312个青年民兵俱乐部,36个业余剧团,7个录像队,223个农村图书室,54个农村影剧院,34座宣传窗。全年来稿1965件,在省、市级发表作品129篇。
  1985年1月,特邀宁波教师进修学院音乐教师林元宁来文化馆作音乐欣赏讲座。5月,举办文学创作讲习班,招收学员50余人,邀请杭州薛家柱、宁波夏真、象山朱一峰等来县讲授“小说技法”、“戏曲写作”、“戏剧美学”等课。长街区站举办美术培训班,特邀宁波市美协秘书长尤苏授课,历时40余天。
  1986年《宁海民间故事选》第四辑出版。张定友的小说《女流之辈》、袁哲飞、潘家萍的《乌贼墨传奇》、童遵森的《驼伯》、薛冰的小小说《幻梦曲》、杨东标的大型剧本《幽魂》等,诗歌有《猫》、《单身汉岁月》等,先后披露。
  1987年竺济法的散文《潘天寿故居散记》、《宁海冷热泉》、《访柔石故居》等在香港《大公报》连续发表。
  1988年5月,在深甽参加“宁波市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其中有王伟的农民画《学自行车》、仇富荣的《牧牛》、陈龙的《跷跷板》、朱开益的国画《海上明月、陈林干的《牵牛花》、吴仁人的《幽谷香兰》、吴昌钦的《春酣》、杨安平的摄影《夕阳西下》等,被市博物馆收藏。开展八大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举办“小白免”文艺系列比赛,被列入宁波市88年“十件佳事”评奖活动项目。广开多种经营门路,增强“以文补文”活动,本着“整顿经济实体,实施承包改革”。开办“文化综合商场”。全年总收入(净利)5.5万余元。
  1989年,制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路线,贯彻平息动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策,要为“宣传宁海、热爱宁海、振兴宁海”发挥作用。
  县文联书法协会楼明月、王蕊芳被选为市书法协会理事;县美术协会陈林干、朱开益被选为市美协理事。同年、宁波市文联召开文代会,本县杨东标当选为市文联副主席。陈荣辉、陈林干被选为文联委员。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