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建国前的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国前的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6
页码:
15-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建国前,民众教育馆成立并发展,举办多项文化活动。五四运动后,组织学习班、夜校等宣传革命。抗战时期,举办补习学校、剧团等宣传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进步青年组织联谊会、学会,揭露黑暗,教唱革命歌曲,推动革命文化活动。
关键词:
宁海县
群众文化
建国前
内容
(一)民众教育馆
1.机构沿革
民国十年(1921),在城内孔庙文昌阁始建宁海县通俗图书馆。民国十二年(1923)在城内小米巷陈公祠成立宁海县通俗讲演所。民国十九年(1930)秋,通俗图书馆和通谷讲演所合并,筹建县立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修缮通俗图书馆为民众教育馆馆舍。翌年五月,民教馆正式成立。民国二十七年(1938),民众教育馆附设“战时流动施教团”。开展抗日宣传和应变等活动。民国三十年(1941)一月,县政府批指缑中小学闲房为馆舍。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民众教育馆裁撤,由县立师范学校兼理,同年年底恢复民教馆直至解放。
2.人事动态
县立民众教育馆首任馆长由县教育局长金显枋兼任,馆员王荫昌一名。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金显枋他调,由新任女教育局长孔淑贞兼馆长。设图书、讲演、运动、娱乐等四部。民国二十二年(1933)。孔淑贞辞职,由金义惠接充,聘赵佑藩为讲演部主任兼事务员,开辟民众和儿童运动场,设立民众夜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金义惠他调,馆长由赵佑藩升任,叶信乐、袁志敏分别任智能、康乐干事。民国三十年(1941)。《按照浙江省各县民众教育馆设施纲要》第五条规定,馆内分设教导、生计、艺术三组,共职员四人。教导组:办理民众学校、图书阅览、健康活动、家事指导、通谷讲演及调査辅导事项:生计组:办理职业指导农业推广,工艺改良及合作组织等事项;艺术组:办理戏剧、音乐、图书及各项展览会等事项。民国三十一年(1942)二月,谢震明任馆长,教导组主任邬识岐,生计组主任胡通威,教导组干事蔡用贤。十月,馆长谢震明因病辞职,潘立本接任,杨亚静为教导主任,应梨棠、邬碧云为干事。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潘立本辞职,乌识岐任馆长,应梨棠、郭碧云、郑志贤任干事。三十三年(1944)一月,邬识岐辞职。县政府又调金义惠任馆长,吴其寿为教导组主任,华含章、王怡和为干事。民国三十六年(1947),民教馆添设社会教育辅导会议。七月,金义惠辞职,由邵才成接充,方振富、郁子卿、林伍华为干事。三十七年(1948),民教馆裁撤,由县立师范学校兼理,应可真负责具体事务,四月,师范学校教师林人茀兼民教馆主任,九月辞职,馆务由盛守正代理。年底,县民教馆恢复。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 月,吴生礼任馆长。
(二)各个时期的文化活动
“五•四”运动后的文化活动
民国十五年(1926)夏,在沪、杭求学的一批学生相约回宁海,借正学小学组织“消夏社”办学习班,鼓动革命思潮。民国十七年(1928)中共宁海地下党组织派包定、梅其彬到亭旁(现属三门县),以学校为据点,举办农民夜校,组织“壁虎社”,成立剧社,车灯会”、“狮子会”等,并张贴标语,宣传革命道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县民众教育馆搜集民间歌谣和谚语,在馆内通道口悬挂民众歌谣和谚语,引导民众识字运动。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教育局、宁海中学联合举办严晓江遗墨展览会,展出书画数十帧,并陈列古今名人作品40余幅,其中有方正学的行书、潘天寿的指墨马,黄小痴的仕女图等。同年四月,县民教馆、中心民校、在第五学区陆续举行通俗讲演:“保甲制的意义和任务”、“日伪禁阻华人出关”、“识字运动”、“公众卫生”、“破除迷信”等。是年十月,举办本县特产工艺美术品柴株雕人物展览会,地点大米巷陈公祠,展出作品68件,观众达数千人次。十二月,民教馆在大米巷讲演厅举行民众时事测验活动,分成人、儿童两组,测验范围:世界大事、国内形势、本省要闻、本县消息等四方面。成人组第一名胡友仁;儿童组第一名缑北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民教馆举办民众灯谜会,悬谜语120则,参加猜谜民众600人,分四等给奖:甲等美孚灯一盏,乙等茶杯一只,丙等瓷碗一只,丁等肥皂一条。五月,举行第二次古今名人书画展览,展出作品有汉献帝的白鸾;姜岱、沈石田的山水,姚梅伯的墨梅等100余幅。九月,举办文献展览会,展出书籍、报章、字画、照片、金石等100余件。其中有方正学的山水(照片),罗适的墓铭。二王扇面、诗文抄稿等珍品。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月,在陈公祠、河头、缑南小学、花楼殿等四处,设立“国防讲座”,向民众宣传国防知识。
2.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活动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七日芦沟桥事件爆发,中共宁海地下党员徐孝慰、徐锡琪、胡孝心、邬荣茸等借城内桃源小学举办“二六”署期补习学校,进行抗日宣传,全校学生上街游行,高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并张贴抗日标语,同时还出发到东乡和北乡游行示威、街头演讲和化装宣传等活动。九月、徐孝慰、邬荣茸、胡为栋在璜溪口观澜小学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墙报:《少年先锋》和《狂澜》等,宣传抗日。并组织剧团到沿海各乡镇演出抗日戏剧,募款支援绥远抗日前线。又在东乡山前小学组织“战时流动抗日歌剧队”,到胡陈、山水等乡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徐孝慰等组织的战时流动抗日歌剧队,在宁海受到民国政府的注意。旋由奉化地下党孙浩介绍与宁波特委取得联系,并与“宁波生活剧团”合并,在鄞县东钱湖一带活动。谢时春组织“儿童救亡歌剧团”在宁海、奉化、象山三县的边缘地带演出。是年秋后,中共宁海地下党书记童时校,组织“塔山乡抗日政治工作队演出队”,办农民夜校、识字班、读书会,同时出版油印刊物、墙报,宣传抗日救国。后读书会改为“一二、五”学习研究社,办图书馆、出《手报》,在发刊词上强调提出:“《手报》是“一二、五”的产物,是我们锻炼发表能力和交流经验的园地,它必定会成长起来,成为斗争的旗帜”。民国三十二年(1943),徐孝慰等在东乡车岙一带演出自编新剧《山河泪》、《奴隶魂》、《六月债》等,并进行宣传婚丧风俗的改革。又创作大型话剧《古庙猿声》,讽剌漫画:《笑话笑画》、《画中之事》和《事中之画》等。同一时期,每于长街市日表演“街头活报”,又有山前的“环境壁画”,胡陈的“大型墙报”,东仓的“提灯游行”等活动,进行宣传抗日、讽剌时弊。民国三十三年(1944)九月,邑人韩宝常等组织“易风剧社”,以宣传抗战建国,启迪民智,提倡戏剧运动和积极推行社会教育,并引导正当娱乐为宗旨,公演话剧、平调、歌咏等,有社员30余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二月,为第二届国定戏剧节,“青年”、“宁中”、“六区青年”等戏剧工作人员,组织庆祝戏剧节筹备会,届时演出:《堕落性瓦斯》、《金玉满堂》和《北京人》等剧目。
3.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活动
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本县进步青年麦野青(原名胡育其),由上海中共地下党员丁英(丁景唐)组织的“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吸收为会友。十月,麦野青回宁海与《宁海民报》助理竺仁静、胡敦行等发起组织“宁海文艺青年联谊会”,并出版《文谊旬刊》一种,当在创刊付印时,被民国政府发现其言论激烈,指令停止印发,并令“文谊会”与三青团的“文艺会”合并为“文艺学会”,在《宁海民报》副刊第四期上刊出。十一月,发表的文章仍有不满现状,继续揭发黑暗面,如:《走!踏上鲁迅先生的路》、《越想越糊涂》、《我们的话、《爱与不平》、《乱弹帽子》等。充分暴露国民党官吏的腐败与欺压人民的勾当,并发表《豁然大悟》、《挣面子》和《鬼神煞》等文章。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月,《文谊》刊出揭露县长李洁贪污文章。因此触怒了国民党当局,发行人竺仁静被驱逐出县城,《文谊》停刊。
1947年12月,以应翔为首的一批进步文化人士,组织“宁海正学学会”,刊出《正学学刊》。以研究学术为名,揭发黑暗面。
1948年宁海“洪流部队”(宁海游击队)随主力转移到黄岩,留下台属“燎原”训练组在本县西乡的山阳、兰田、上金、前山头等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其中“第七办事处”(宁海县人民政府前身),曾办“识字班’,组织学文化,教唱革命歌曲。1949年3月“洪流部队”进军北区、、东区,在组织发动群众抗丁、抗租运动中教唱《天下穷人是一家》、《她为什么这样傻》等革命歌曲。
《天下穷人是一家》:
“天下穷人是一家,
不分什么你、我、他。
我们吃尽人间苦,
养活四户大人家。
要打、他就打!
要骂、他就骂。
哪有我们穷人来讲话!
今天毛主席当了家
穷人翻身胆量大,
地主恶霸都打垮。”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