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建国前的主要文化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68
颗粒名称:
(一)建国前的主要文化设施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国前宁海地区的主要文化设施,包括多种报刊、通讯社以及革命组织“消夏社”、“亭旁暴动”相关活动和海游地区的进步文化活动。其中,《宁海民报》、《宁海战讯》等报刊和“亭旁区苏维埃”政权等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设施
建国前
内容
1.报刊通讯
(1.)报刊
《宁海周报》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创刊,8开4版铅印、邑人陈邦椿私人创办。社址城内缑南小学,每周六出版,4个月后停办。
《宁海民报》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创刊,8开4版、铅印、国民党宁海县党部主办。首任社长卢朴(亭旁人),主编章桓,编辑石研、严伯钧、石哲,特约编辑胡慕青,采访赵佑藩、华禹谟。经理石陶,发行人章本范。初为七日刊,至民国二十四年改为三日刊。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为隔日刊。内容采用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地方新闻及广告,开辟副刊《跃龙山》,每期销数800-1000份。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月停刊。
《宁海战讯》、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一日创刊,8开4版铅印日报。宁海县政府主办。社址设县政府内。第一版“宁海县公报;第二三版新闻;第四版副刊。资料以中央及省电讯为主,兼登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并设“宁海文献’、“卫生”、“计政”、“国教”等专栏。民国三十四年(1945)与《宁海民报》合刊。
《三门湾月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月创刊,16开本铅印、内容为中学生文艺园地。编辑部设在宁海中学内,民国二十五年(1936)七月停刊。
《青萍月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创刊、编辑俞圣琪16开铅印本。内容以改进小学教学方法为中心,第二年停刊。
《生路月刊》民国二十九年(1940)一月创刊、16开本宁海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编,发行人潘以治。
《铁流半月刊》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创刊,宁海中学学生会主办。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并有抨击时弊等方面的文艺作品,第二年停刊。
《文谊旬刊》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一日创刊。16开铅印本,宁海文艺学会主办。内容有反帝反封建言论,出刊20期,国民党政府指令停刊。
(2)通讯
《亚细亚新闻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创立,每日发行50张,系私办通讯社,社址宁海县城西门,社长傅剑雄,编辑庞红鹃,一年后停办。
《六区青年通讯社》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创办,社址宁海城内柴家巷,一年后停办。
《新潮通讯社宁海分社》,私办,成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一月、2年后停办。
2.“消夏社”的组织
民国十五年(1926)春、中共党员范金镳从杭州带回《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向家乡青年传播革命思想。夏,在沪、杭求学学生蒋如琮、章广田、俞岳、林淡秋、王育和等相约暑期回乡,在正学小学组织“消夏社”,办学习班。
3.“亭旁暴动”前后
民国十六年(1927)十月,中共宁海县委决定将全县农运工作重点放在亭旁区,并先后派县委成员杨毅卿(书记)、包定、林泽荣、蒋建人、杨大才等前往指导,包家村农民协会首先建立。并组织“壁虎社”、“剧社”、“车灯队”、穷人会”和民众夜校等革命团体。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在丹邱寺成立党团领导机构,包定兼任区党委书记,邵茂范任区团委书记,决定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及红军总指挥部。由包定任革委会主席兼红军总指挥。是月二十五日夜,红军指挥部在丹邱寺集合武装农民224人,珠岙、桑洲、前童等地武装农民1000多人,于二十六日凌晨占领亭旁镇,解放反动机构,并高唱革命歌曲:
“我们工农创造世界人类衣食住,
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
起来!起来!
同心协力,巩固我们团体。
一切战争最后胜利都是我们的!”
当天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的“亭旁区苏维埃”。包定被选为主席。之后,国民党调集二府五县兵力“围剿“亭旁,因之起义失败。。
4.海游地区的进步文化活动
1940年,当海游地区开始划属三门县期间,中共宁海地下党员徐孝慰、徐锡琪等组织访问团,访问该地区的“战时读书会”、“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和“救亡宣传队”等进步组织。并演出自编新京剧《经济战》。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