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主要文化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6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主要文化设施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10
页码:
5-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前后,宁海文化设施经历了显著变化。建国前,宁海有报刊、通讯及“消夏社”等文化组织,并发生了“亭旁暴动”等历史事件。建国后,宁海创办了多种报刊,建立了工人俱乐部与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多次文艺会演,业余文艺创作也屡获奖项,同时召开了多项文化工作会议。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行政
文化设施
内容
(一)建国前的主要文化设施
1.报刊通讯
(1.)报刊
《宁海周报》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创刊,8开4版铅印、邑人陈邦椿私人创办。社址城内缑南小学,每周六出版,4个月后停办。
《宁海民报》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创刊,8开4版、铅印、国民党宁海县党部主办。首任社长卢朴(亭旁人),主编章桓,编辑石研、严伯钧、石哲,特约编辑胡慕青,采访赵佑藩、华禹谟。经理石陶,发行人章本范。初为七日刊,至民国二十四年改为三日刊。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为隔日刊。内容采用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地方新闻及广告,开辟副刊《跃龙山》,每期销数800-1000份。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月停刊。
《宁海战讯》、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一日创刊,8开4版铅印日报。宁海县政府主办。社址设县政府内。第一版“宁海县公报;第二三版新闻;第四版副刊。资料以中央及省电讯为主,兼登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并设“宁海文献’、“卫生”、“计政”、“国教”等专栏。民国三十四年(1945)与《宁海民报》合刊。
《三门湾月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月创刊,16开本铅印、内容为中学生文艺园地。编辑部设在宁海中学内,民国二十五年(1936)七月停刊。
《青萍月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创刊、编辑俞圣琪16开铅印本。内容以改进小学教学方法为中心,第二年停刊。
《生路月刊》民国二十九年(1940)一月创刊、16开本宁海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编,发行人潘以治。
《铁流半月刊》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创刊,宁海中学学生会主办。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并有抨击时弊等方面的文艺作品,第二年停刊。
《文谊旬刊》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一日创刊。16开铅印本,宁海文艺学会主办。内容有反帝反封建言论,出刊20期,国民党政府指令停刊。
(2)通讯
《亚细亚新闻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创立,每日发行50张,系私办通讯社,社址宁海县城西门,社长傅剑雄,编辑庞红鹃,一年后停办。
《六区青年通讯社》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创办,社址宁海城内柴家巷,一年后停办。
《新潮通讯社宁海分社》,私办,成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一月、2年后停办。
2.“消夏社”的组织
民国十五年(1926)春、中共党员范金镳从杭州带回《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向家乡青年传播革命思想。夏,在沪、杭求学学生蒋如琮、章广田、俞岳、林淡秋、王育和等相约暑期回乡,在正学小学组织“消夏社”,办学习班。
3.“亭旁暴动”前后
民国十六年(1927)十月,中共宁海县委决定将全县农运工作重点放在亭旁区,并先后派县委成员杨毅卿(书记)、包定、林泽荣、蒋建人、杨大才等前往指导,包家村农民协会首先建立。并组织“壁虎社”、“剧社”、“车灯队”、穷人会”和民众夜校等革命团体。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在丹邱寺成立党团领导机构,包定兼任区党委书记,邵茂范任区团委书记,决定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及红军总指挥部。由包定任革委会主席兼红军总指挥。是月二十五日夜,红军指挥部在丹邱寺集合武装农民224人,珠岙、桑洲、前童等地武装农民1000多人,于二十六日凌晨占领亭旁镇,解放反动机构,并高唱革命歌曲:
“我们工农创造世界人类衣食住,
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
起来!起来!
同心协力,巩固我们团体。
一切战争最后胜利都是我们的!”
当天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的“亭旁区苏维埃”。包定被选为主席。之后,国民党调集二府五县兵力“围剿“亭旁,因之起义失败。。
4.海游地区的进步文化活动
1940年,当海游地区开始划属三门县期间,中共宁海地下党员徐孝慰、徐锡琪等组织访问团,访问该地区的“战时读书会”、“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和“救亡宣传队”等进步组织。并演出自编新京剧《经济战》。
(二)建国后的主要文化设施
1.报刊出版和发行
《宁海报》、1956年5月1日创刊,8开2版、铅印、中共宁海县委主办。内容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导地方新闻,交流先进经验,初为2日刊。1958年5月改出3日刊。同年9月,易名《宁海日报》。宁海并入象山后,又改名《象山日报》。1962年10月,宁海复县,报未复刊。
《宁海科技报》原名《科技知识》”1978年县科委创办,8开4版,铅印。每月一期。内容以介绍宁海科技成果与科普知识。1982年改为4开4版,易名《宁海科技》。1984年又改名为《宁海科技报》、除前述内容外,还宣传县委重要施政方针。发行量1500—2000份。
《宁海群文》原名《宁海文艺》,1973年1月创刊。县文化馆主办。16开铅印本,不定期,内容有民间故事、歌曲、诗词、演唱资料等。后改为8开4版小报形式,每期发行300份。1986年改称《宁海群文》,内容以反映宁海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
《宁海文物》1983年5月创刊,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主办。8开4版小报形式,不定期,内容有关宁海文物的挖掘、征集和管理等报道。
《跃龙诗刊》1985年1月创刊。县文化馆、跃龙诗社合办。32开本,不定期,内容以古诗词为主,兼收部份新诗。
《早春》1986年12月创刊,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8开4版小报形式。不定期,内容为综合性文艺作品。每期发行2000份。
2.工人俱乐部与工人文化宫
1953年,县总工会建工人俱乐部,地址北蔡家巷,后迁小北门路。1961年移至春浪桥《今桃源北路)。1963年12月,兴建俱乐部二层楼房五间。翌年“五一”落成。1977年2月,又在王灵官殿旧址扩建三层五间大楼。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辟图书、阅览、乒乓等室和一个小演出场。图书室藏书14668册,报刊200多种。并办有集邮、影评、书法’、美术和京剧等兴趣小组。1986年2月,拆去第一次兴建的五间楼房、在原址扩建四层大楼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7年竣工。并改工人俱乐部为工人文化宫。正式工作人员4人。俱乐部建立以来,接待参加活动的职工38.5万人次,曾先后获省、市总工会表彰三次。
1956年全县建立基层工会俱乐部37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88年有基层工会系统组织的工人俱乐部126个。
3.文艺会演
1951年2月,本县举办首届业余文艺戏曲大会演。演出剧目有《三世仇》、《三上轿》、《红灯记》、《罗汉钱》等。
1952年1月,全县农村剧团春节会演,有前童剧团的《争红旗》、七市剧团的《巩固国防》、盘屿剧团的《好榜样》、桥头胡剧团的《两条路》等。
1954年2月,岔路区剧团化装番薯、黄豆,编成寓言活报剧演出;一市区永兴剧团自编《十二月花名》、《挖穷根》等演出。
1958年2月,全县文艺会演参加剧团25个,演出《东风压倒西风》、《雨过天晴》、《兴修水利》等剧目,11月,“大办钢铁”、“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中,七个剧团参加文艺会演,演出剧目有:《红旗插上岗》、《抢红旗》、《人间天堂》、《第一炉铁水》等。
1963年1月,机关业余文工团配合阶级教育和两条道路斗争教育。在城乡各地演出《两兄弟》、《婚变》、《毛主席万岁》等剧目。
1972年1月,全县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在宁海剧院举行。演出和观摩代表共300余人。有强裕文宣队的《送瓜》、大湖小学的《野营路上》、青珠文宣队的《高山雪梅》、商业系统的《客满》等剧目。
1973年1月,举行中小学文艺创作调演大会,其中有力洋小学的《一块红薯》、城中小学的《换糖》、宁海中学的《割兔草》、城东小学的《出工之前》等剧目。
1975年1月,举行全县文艺大会演,成立调演领导小组。有岳井的小戏《绿萍风波》、西店的越剧《新书记》、力洋的话剧《考试之前》等。
1979年6月,演出《幸福儿童唱新歌》、《从小爱科学》、《母鸡搬进新楼房》、《小猫学本领》、《蜜蜂与马蜂》等节目。
1980年2月(春节),全县80多个俱乐部的业余剧团文娱活动,有30多个大队文娱演出:狮子、龙灯、武术等。同年12月,宁波地区代表团在宁海召开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并参观茶院、长街、回浦等文化厂剧团的代表汇报演出。
1984年1月,宁波地、市合并后,市文化局组织优秀节目献礼,本县演出舞蹈:《金莲斩蛟》、《双狮抢灯》等节目。
4.业余文艺创作获奖
本县在解放初期的1951年2月,全县农村剧团戏曲大会演:一市区业余剧团自编配合土改的话剧《阴谋》,获创作一等奖。
1978年山歌《总任务架起通天桥》;渔歌《新航程》(袁哲飞、干富伟等创作)。表演唱《雷达新兵》,参加宁波地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分别获创作、音乐、演出二等奖。
1978年10月,小戏《清水衙门》、《窗口》参加宁波地区演出,均获创作奖。
1979年6月,举行各区小学生文艺会演,七区一镇代表队演出节目31个,其中《我是一块小黑煤》、《大南瓜》、《鱼儿献给边防军》、《红花献园丁》等获创作奖。
1980年至1981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杨东标创作的大戏《浪子奇缘》(与天方合作)、《明月何时圆》、《仙露》和小戏《金尾巴回乡》(与袁哲飞合作),及传记文学《柔石传》等分别获全国、省、市优秀剧本创作奖。业余作者童方根的诗歌《春天的绿叶》、周宏初创作的小戏《归心》、吴振亚的小说《船长的女儿》等,均获宁波地区文艺创作奖。
1981年11月童时孟创作的歌曲《小河边》,获地区创作奖。
1982年5月,参加宁波地区“四明之春”演唱会的吹打乐《飞吧!跃龙》、《放鸭歌》、《村中雨》、《南山洗衣》等分别获创作奖;舞蹈《把酒》、《求雨》和《美女岩》等,均获创作奖。胡学笔的小戏《外头人》获文化部农民小戏创作三等奖。
1983年8月,本县参加宁波市民歌比赛,陈有西、冯允千合作的《黄栀花开》获优秀民歌奖。袁哲飞、胡鸣旭、张建国合作的《蛎乡小唱》、袁哲飞、陈涛合作的《田园小唱》分别获省、地创作奖。
1984年4月宁波市、宁波电台、宁波日报社、宁波群艺馆联合举办“我爱家乡’征歌活动,本县参加《风筝啊风筝》、《晚归小唱》分别获创作奖。张建国的《卖桃歌》获省歌曲创作三等奖。张定友的中篇小说《铁腕》、获宁波市优秀创作奖。同年7月,参加宁波市群艺馆举办的“故事会讲”,本县节目《王葫芦醉酒》获创作二等奖,讲者张秀丽获一等奖。张建国冯允千合作的歌曲《秋风吹晒场》获宁波市创作一等奖。
1985年,潘志光创作的科学诗《女孔明》,获省科普作协“文艺百花奖”。田舍的儿歌《护林军》获上海“小白兔儿歌大奖赛”创作奖。
1986年2月,参加宁波市业余舞蹈比赛双人舞《开镰之前》,三人舞《海涂欢》等分别获二、三等奖。10月,宁波市群艺馆举办曲艺比赛,宁海参加平调说唱《车祸无情人有情》、《连心果》、均获优秀创作、演出奖。
1988年6月,参加全市“国际杯”文艺会演群舞《军花》,获优秀创作奖;独舞《太空霹雾》、《青山神兵》分别获一、三等奖。
5.几项重要的文化工作会议
1953年1月,召开全县农村剧团代表会议,到会代表70人,会上由群众剧团演出《反动皇极教罪恶》和华山剧团演出《拔稻根》。
1955年7月,举行全县农业社俱乐部及农村剧团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3人。会议讨论了“如何巩固和发展农村俱乐部与农村剧团”的问题。
1956年6月,召开全县业余创作代表大会,发动文艺创作、宣传《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批判保守落后,表扬新人、新事、新风尚。
1960年2月,在长街新城俱乐部召开全县文化宣传工作现场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解散脱产的公社文工团。
1962年12月,召开农村俱乐部主任和业余剧团团长会议,进一步贯彻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整顿农村文化组织,更好地为政治、生产服务。
1964年12月,召开先进俱乐部代表96人。观摩演出代表153人。
1965年12月召开农村俱乐部代表会议与业余文艺会演。观摩演出27个节目。
1973年12月召开全县政治夜校和群众文艺工作者会议,各区镇委宣传委员、区文教干事、业余教育干部,文化站干部等5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农村大力开展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政治夜校。
1974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评晋剧《三上桃峰》,我县在招待所召开创作会议,批判《三上桃峰》。10月、召开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去桥头胡上山龙大队清理南朝墓葬出土部分青瓷器。
1977年5月,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学习《讲话》、传达贯彻省文艺创作会议精神,批判“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的罪行。澄清创作思想,部署教育系统文艺会演的创作任务。
1978年5月,召开全县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前往回浦现场参观群众文化宣传新时期总任务的试点。
1981年1月,召开区、社文化站干部会议。传达地区“厂队合一”,业余文宣队和公社文化站经验交流会精神,部署春节活动和农村文化工作。同年9月,举办全县文化干部政治、业务学习会,学习传达中共中央31号省委65号文件,教授业务课程。
1982年2月,县文化局召开全县群众文化工作会议。3月,召开全县文艺创作及1981年优秀作品授奖大会。
1984年3月,召开文艺创作授奖大会,分别授给八三年度的荣誉优秀作品奖;电影幻灯奖。
1985年3月,召开全县群文工作会议,总结上年工作并对八四年度优秀作品授以荣誉、优秀作品奖13个。
6.各项文化展览
1952年9月,县文化馆举办“被镇压的反革命罪证”展览。
1954年3月,举办“总路线”展览。10月,在岔路乡举办“合作化全面规划”展览。
1958年3月,配合整风运动,举办“刘介梅今昔对比图片”展览“北京市大鸣大放图片”展览和“社会主义美好远景图片”展览。
1959年10月,举办“建国十年巨大成就”展览会,内容有工业、农业、政治、文教等部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宁海十年来的伟大成就。
1960年6月,举办“先进人物姚志孝、裴茂生、周开朝、蔡根能事迹”展览。7月,举办了“形势很好、斗争尖锐”展览会,内容分:“十年成就”;“阶级敌人的破坏罪行”;“改造落后变成新面貌”等三个部份。9月,举办“国庆美术作品展览会”,并选拔优秀作品送省展览。
1961年7月,举办“党史”、“美术”展览会。开放柔石故居,参观者达5000人次。
1963年5月,县文化馆举办“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图片”展览。6月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展览。展出内容分三部份:1.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血腥统治,残酷剥削和奢侈生活,实物376件,照片148张,图画419幅,2.揭发阶级敌人的破坏罪行,实物37件、照片26张,图画123幅;3.展示家史、村史、社史、忆苦思甜、明确方向,为实现《四十条纲要》而奋斗的实物56件,图片257幅。
1965年4月,“组织阶级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展览。在力洋、长街两区13个公社巡回展出18个点,参观群众4.6万多人次。
1968年9月,分别举办革命传统的“抗大”、“蔡永祥事迹”展览,在各区巡回展出。
1978年6月,举办“新时期总任务”图片巡回展览,从城区到各区流动展出,参观群众达12万人次,9月,为深入揭批“四人帮”反革命罪行,举办“帮派体系罪行”展览。
1980年10月,举办以“颂祖国”为主题的“国庆诗画”展览。
1984年2月,举办“打击刑事犯罪”、“破除迷信”展览。10月举行美术书法、摄影、为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展览。共展出作品276件,其中一等奖9件,二等奖17件,三等奖35件。11月,本县在上海“振兴宁海经济”座谈会上展出“寄情故乡”书画展。
1989年,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先进的妇女典型,举行《巾帼英雄》图片展览。并又举办农业基本路线教育“7、30”洪灾图片展览。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