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建设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50
颗粒名称: 二、交通建设报道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11
页码: 635-6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交通建设及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兴海商务楼的建成、岵岫岭隧道的创新施工、山村修路的艰辛历程、村民及老党员捐资修桥造路的善举、金家岙村通公路的圆梦时刻、官地村老人省寿庆钱修路的美德,以及高速公路对岔路镇经济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志 交通建设报道

内容

宁海县兴海商务楼建成
  宁海县兴海商务楼(俗称交通大楼),选址宁海城北火炉山东北侧C11—27 —3D地块,坐落于兴海北路99号。南北长161.1米,东西宽136.18米。规划用地面积27509平方米(41.28亩),净用地27672平方米(41.55亩),工程于2006年2月立项,县发改局宁发〔2006〕23号文件批准,工程建设规模2.5万平方米,总投资7500万元。工程由县公共建设中心负责管理建设,设计单位为浙江高专建设设计院有限公司,由宁波华宇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宁波国际咨询监理公司监理,2008年4月26日正式开工。实际总建筑面积为23132平方米,其中,地面建筑面积为192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3906平方米。地面建楼层17层,地下1层。地面建筑面积:办公楼16075平方米、培训楼1524平方米(其中,架空层762平方米)、餐饮楼1340平方米、连廊207平方米、门卫78平方米;地下停车场3118平方米,人防地下室895平方米。建筑总高度67.6米,建筑设施配套齐全。停车位190个(地上110个、地下80个)。道路、广场80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8500平方米。工程于2010年1月26日竣工验收。按投资预算,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于2010年5月29日投入使用。
  (伍荣吉)
   大胆创新开拓隧道施工新天地
  ——浙江宁海岵岫岭隧道施工纪实
  1998年10月,公路一局中标同三线冠新第四合同。该合同工程中有个长345.4米的双拱连体隧道——岵岫岭隧道。对一局人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技术施工领域。同时,这条隧道也是浙江省的第一条连体隧道,省、市领导极为关注。
  为建好岵岫岭隧道,一局上下高度重视,抽调技术骨干,并购置了关键性设备。此隧道结构新颖,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而且工期紧迫。在进场考察后,一局的技术人员发现设计施工方案中的“三导洞先墙后拱法”的洞身开挖法,在此施工面临着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按此方案施工整个隧道断面要进行7个来回才能挖完。由于侧洞施工工作面相当狭窄,无法机械化作业,工期可能要延长3~5个月,且用人工开挖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洞身二次衬砌要分两次浇筑,质量难以保证。虽然“先墙后拱法”是国内连体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一局从未接触过此工艺,但他们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反复勘察岩层,认真分析设计图纸,最后确定了“先中导洞后贯通,浇中隔墙后,先拱后墙法”的施工方案。在成功试验段的基础上,又聘请专家对方案进行鉴定。实践证明按此方案施工可使洞身开挖从7次减为5次,且便于机械化作业,工程可以如期竣工,洞身二次衬砌也能够一次整体浇筑,质量容易控制,安全隐患可以大大减少。
  在上拱开挖时,技术人员通过研究探讨,采取了加大拱脚开挖,坚持“短进尺、弱爆破、及时支护、勤测量”的原则指导施工;侧墙开挖时,采取马口式跳槽法施工,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仰拱回填,使隧道早日采取封闭受力环这些措施,避免了新的方案中容易出现的拱脚下沉等问题的发生。在防排水施工中,由于设计中存在问题,墙顶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水情况,他们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及时请来设计单位代表和监理、业主代表,现场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措施,得到了甲方的赞同。
  2000年4月,岵岫岭隧道按期完工,一局人用自己的双手证明了他们在新技术领域的开拓能力。
  (原载2000年《中国公路》半月刊第24期陈社建)
  路
  这是一座远离城镇的偏僻山村,从山脚到山头是一条陡峭而蜿蜒的小路,生活在山里的人,几辈子走的便是这条路。
  交通的不便,造成了山村的闭塞。村民们的生活原始而落后:等到小镇集市日,他们用肩扛着、挑着柴、毛竹、茶叶来到镇上卖了,换回日常用品;再用肩扛着、挑着回到山上。因此,这一天,流动的人群,便成为大山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雨天,一双崭新的白球鞋,回到家便成了泥土一样的黄色,且永远带上烙印;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未到半山,衣服便被汗浸湿贴在背上,步履也显得沉重,年老体弱的,便是走一路,歇一段,喘一路……
  山里人的汗洒在这条路上,山里人的泪滴在这条路上,可路愈走愈旧,人却愈过愈穷。路,都是这条致命的路啊,什么时候能有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能改变他们命运的好路?
  “世界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难道山里的人就不能走大路?
  他,一个从信用社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党员,受镇党委、政府委托当了山村的书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人民修一条汽车能够进出的公路。
  说干就干,于是用他不便利的脚,跑交通局,跑镇政府。钱不够,他就向上级部下、亲戚朋友、沿路各村的村民募捐。正当他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人却冷言冷语,说什么几十年都过了,何必到老了还出风头,莫非想从中捞什么好处?外人的议论他倒不怕,担心的是老伴、儿子的不理解,认为他有福不享,自寻烦恼,都劝他别干。在家一向言听计从的他,在这件事上却犟得很,硬是10元、50元地凑足了修路的钱。
  工程在进行着,为了节省开支,他带领着村民起早落夜地干,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家里已很少有他的身影了。历经春夏秋冬,人瘦了十几斤,大路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
  随着机器的响声,云雾茶的浓香飘满了山村,并沿路一直飘向远方;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畅销神州……村民富了,路也越走越宽了。
  又过几年,马路拓宽,浇上了柏油。开进山里的不仅有中巴、卡车,还有轿车;山里的人却走出了小镇,走出了县城……
  他更老了,腿脚更不灵便,背也驼了。人们不时会看见他在老伴的搀扶下,走在夕阳映照的路上,默默不语,眼睛却专注地看着远方:他是在回味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还是在憧憬更好的路?
  (原载2001年4月26日《宁波日报》章建华)
  七旬山村老太太 关心公益令人敬
  ——陈宣妹捐资六万余元修桥造路
  一位年逾七旬的山村老妇,把几十年辛苦积蓄的6万余元钱全部捐到村里修桥造路等公益事业,她就是宁海县黄坛镇大木村村民陈宣妹。
  今年75岁的陈老太是大木村一位极普通的农家妇女,早些年因儿女多,丈夫又卧病在床,她勤俭节约,持家有方,勉强度日。近几年,儿女大了,家庭经济逐渐富裕了。儿女们逢年过节都要向父母孝敬一些生活费,而陈老太仍是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存了起来,从不乱花。陈老太心里老是想着,现在靠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手里也有钱了,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1997年陈老太自费给村里安装了两盏路灯,解决了村民夜里在溪边走路和过桥的困难,这一亮就亮了好几年。1998年,一场大水冲毁了村里一条溪坑的溪堤100多米,也冲塌了一座造于几百年前的跨溪石拱桥。由于村里没有集体资金,全村人只有眼巴巴地看着断桥残堤,一路叹息绕道而行。这时候陈老太又毫不犹豫捐出3000余元修复了古桥。
  可陈老太心里总还惦念着那被大水冲毁的100多米溪堤,由于溪堤冲毁,路面变狭了,每逢天下大雨,溪水直冲村民的房屋和园地,时刻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另外,村西首的一条200多米长的烂泥路是村民早出晚归从事田头劳作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天道路一步三滑不说,烂泥浆还直甩到后脑勺。陈老太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修好这条溪堤,改造好这条路。2000年11月,她先捐款2万元要求村里修溪堤,2001年初,又请来内行人按宽4米的标准测算修这条路的费用,算下来要4万元的经费。陈老太看看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还差不少,怎么办呢?她就趁春节儿女们在家过节之际召开家庭会议,表明了这份心意。起初,儿女们一听数目这么大,心里也有一个疙瘩。但看着母亲白发苍苍、满布皱纹的脸,想起她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拉扯成人的辛劳,儿女们让步了,一致表态愿意凑钱为母亲完成晚年的心愿。
  目前溪堤的修复、溪边道路的扩建、村口大道的建造工程都已先后动工,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打动了全村村民的心,他们纷纷加入这个队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把整个修造工程搞得热热闹闹。陈老太心里高兴,一有空就去工地转转,看看这里修复得踏实不踏实,那里整理得平整不平整,想着多年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圆满,天天满脸笑容。
  (原载2001年5月2日《宁波晚报》,后被《浙江工人日报》、《宁波老年报》转载陈社建叶新民郑世林)
  金家岙昨日通公路了
  昨日,宁海县黄坛镇金家岙村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金家岙村是黄坛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今年64岁的娄金龙老人含着眼泪告诉笔者,他是村里的老干部,从17岁就开始修路,先是将羊肠小道修平,再拓宽成能拉手拉车的路,再改造成机耕路,整整修了48年。2000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金家岙要造公路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遍了全村。缺钱了,大家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县人大代表娄渭宝专程把1万元钱送到村里;造路用到自留地了,村民毫无怨言地让出来;缺人手了,大家自告奋勇去帮忙。一条投资43万元、长2.8千米、宽6米的公路通车了。
  (原载2001年3月12日《宁波日报》章亚丽)
  官地村老人不搞寿庆修道路
  省下寿庆的钞票,捐给村里修路。截至昨日,宁海县前童镇官地村17位老人已捐出1.03万元庆寿金。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官地村共有333户1037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6人。该村每年有20位老人要做寿,按照村里习俗,要向全村村民分发馒头、面包、蛋糕等庆寿物品,这些费用一年就需人民币近2万元。
  这种铺张现象引起老人们不安,离休干部杨国谈向村老年协会提出自己不搞庆寿,把钱捐给村里修路。他的提议得到了杨谷峰、杨绍瑞、杨元亦、杨毓舟等老人的支持,并联合贴出倡议书。5位老人带头捐出了3500元钱,还分头入户做起其他老人的思想工作。目前,该村已有95%以上的老人乐意捐献祝寿钱。
  (原载2001年4月26日《宁波日报》周武军 葛雪亚)
  宁海首创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每月月末,宁海县公安、交通、农机以及有关乡镇领导人都要参加宁海县政府召集的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协商、解决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限期整改。
  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自8月以来,宁海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县交通安全例会制度。据悉,这在我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史上是首创。
  8月30日下午,宁海县政府召开了首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例会。市公安交警支队、县公安局、交通局、农机总站、交巡警大队、公路段、公关所等部门及前童、西店等乡政府的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公安局交巡警大队先介绍了今年以来发生在宁海县的4起典型重大交通事故,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方案。县交通局、公路段、前童镇等部门领导就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
  按照规定,对不认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改方案的责任单位,由县政府办公室督查室进行监督;由于整改不力,再次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由安全生产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向县政府报告;对整改不力而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将严肃追究责任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原载2002年9月1 6日《东南商报》小亦)
  高速公路带我们致富
  ——高速公路沿线宁海岔路镇的调查采访
  您见过名片上印交通地图吗?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岔路镇党委书记褚孟形名片的背后,就印着这么一张交通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开通不久的沿海国道同三线高速公路宁波段,成了岔路镇当地农民的致富路,是镇里招商引资的“名片”。褚孟形满怀深情地告诉我们,岔路镇近年来的发展全靠这条通衢大道。通过它,一筐筐高山蔬菜运出去,一批批游客涌进来……这些都是高速公路给全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岔路镇位于宁波市宁海县中部山区。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水平长期处于全县中下游。3年前,全镇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是宁波市需要扶贫的14个重点乡镇之一。1997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同三线高速将从岔路镇穿过!这给四处探索脱贫之路的岔路人带来了新希望。从同三线建设到投入使用的日日夜夜里,岔路人都在盼望着高速公路早日建成,能带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高山蔬菜走出“深闺”
  如今,在岔路镇层层高山上,生长的并非周边常见的灌木丛,而是整整齐齐的青椒、茄子等高山蔬菜。每当丰收的季节,一辆辆大卡车、农用运输车开到农村田里头,收购新鲜蔬菜。菜商直接通过山下平坦的高速大道运往外地的农贸市场,到消费者手中的蔬菜新鲜得连露珠都看得见。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养在深闺的生态农产品搭上了快车,成为外地菜商争抢的“香饽饽”。
  镇里负责农业的同志向我们介绍,高速公路未开通前,运输是个大问题,菜农用农用车、拖拉机把菜拖到宁波市要花上半天时间。到了农贸市场新鲜的蔬菜没了生气,往往成了没人要的滞销货。因为运输成本高、速度慢,尽管这里有肥沃的土地,但菜农的积极性却不高。如今高速公路使运输问题迎刃而解。岔路镇农民已经不满足在家门口卖蔬菜,还把高山蔬菜卖到杭州、上海等地。农民的收入更是节节攀升,去年人均年收入达3200元,是三年前的两倍。
  解决了农作物运输难这个头号拦路虎,镇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大胆发展生态农业。如今,岔路镇基本形成了以高山蔬菜、大棚蔬菜、茶叶花木花圃、雷竹、名优水果为主的五大农产品培育基地。去年年底,全镇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1206亩,年产值达到360万元,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6.5%。
  高速公路引资路
  在同三线高速公路岔路出口处,竖立着一块足有150平方米的大型广告牌,其主人是岔路工业园区内一家民营企业——宁海振业制灯有限公司。从公司二楼的生产车间望出去,通衢大道近在眼前。
  “我们就是冲着高速公路来的!”当年,公司董事长顾振武听说即将兴建的同三高速公路有个出口将选在岔路,就兴冲冲地从县城跑来打探虚实,一看之后就决定把此作为自己的创业基地。
  事实证明顾振武的选择没错。经过5年的摸爬滚打,现在一个总投资达800万元,拥有职工260多人的中等规模企业矗立在这片开发热土上。每天就有一个灯具集装箱发往法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去年,一位马来西亚照明灯具商从高速路口经过,被广告牌吸引,临时下高速公路拐到顾振武生产车间参观。结果,他与顾振武签下了5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
  漫漫高速大道向外延伸,带来了信息,引来了商机。近年来,岔路镇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仅在1000平方米的岔路工业园区,已有60家企业注册入驻。去年,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实现产值4.4亿元,占全镇工业的70%,极大地推动了岔路镇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工业园区已成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中心区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去年,全镇实现了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巧打“高速发展牌”
  依托高速公路,岔路镇旅游业开始起步。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绘的南天姥,就在岔路镇新开发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宁海天河风景区。自从同三线高速公路通到这里,前来天河风景区休闲、度假的旅客络绎不绝。岔路镇相继投资200多万元,用于风景区周边的设施建设。天河风景区今年5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已经接待了12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上半年景区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
  高速公路如致富“银链”,串起了沿途星罗棋布的镇、乡。记者从宁波市交通局获悉,目前宁波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86千米,高速公路沿途经过的乡镇就有32个,加上两条高速公路相关连接线则更多了。如今,像岔路镇那样依托现代化的交通走上富裕的乡镇不胜枚举:北有余姚市泗门镇,通过高速公路、国道加快了该镇的农副产品、小家电出口;南有象山新桥镇,依托高速公路发展的花木种植,形成了2000余亩的生态园艺产业带……快速便捷的交通网,正在带
  动宁波市加快沿线乡镇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原载2002年12月19日《交通时报》李韬吴俊琦包凌雁)枫槎岭隧道竣工通车之随想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扬,人头攒动。2010年11月29日上午,随着宁海县委书记卞吉安的一声“通车”,跃龙、一市人民盼望已久的枫槎岭隧道及连接线一期工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和施工者的共同努力,全线竣工通车。
  宁海县枫槎岭隧道及其连接线工程是省、市重点工程之一,总长8.459千米,总投资1.854亿元,其中,枫槎岭隧道长2280米,为目前宁波市内最长的公路隧道,连接起沈海高速和浙江沿海高速(蛇蟠)两条大动脉。
  大家都知道,昔日一市人上城只有枫槎岭一条路,有民谣曰:“廿里枫槎岗,好人爬黄胖。”山路迂回曲折,天晴步行需2个小时。“文化大革命”后虽取道越溪修了公路,但道路弯曲盘旋,车程需1个多小时,群众怨声载道。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担任一市镇分管城建副镇长期间,群众集资,国家出资,把路段改弯取直,将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简易路面,路况稍有好转,但车程还需近1小时,一市仍属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之一。如今隧道开通了,乘车过隧道只需3分钟,一市至县城才15分钟,转眼间一市镇成了离县城最近的乡镇。枫槎岭隧道的开通,彻底解决了一市镇民众出行难的问题。有位老人噙着泪拉着我的手说:“培育呀,枫槎岭这条苦路我走了二三十年,有一次回家遇上下大雪,仅仅是那段200米长的夹谷路积雪齐腰深,虽然我没有行李,却连挪带爬足足用了半个多钟头。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能过隧道进县城,是共产党开通了幸福道,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程建设者,感谢你们。”
  看到当年的荒山峻岭如今成了造福一方的康庄大道,作为该项工程政策处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我感到心里很踏实。想当初,为了在短时间内做好政策处理工作,保证工程如期开工,天天跑乡镇,走村串户下田头,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正值三伏酷暑,几个人连续数日行走在山坡夹谷及杂草丛生的坟地滩头,被蚊叮、山蚂蟥咬、遭毒蛇袭击,甚至有一次在被马蜂蜇刺后面部肿胀,疼痛难忍。时值盛夏,烈日当头,山谷里没有一丝风,大汗淋漓,闷热得喘不过气来,只得手捧山沟积水解渴。其间,受了不少皮肉之苦,但我认为算不了什么。969个日日夜夜,在政策处理中,不管遭受多大委屈,付出多大艰辛,看到路修成了,一切都值!都值!
  (原载2011年《宁波劳模报》娄培育)
  一世辛劳为他人
  ——祭一位养路工
  前不久,同三线冠庄至麻岙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仪式上,我作为一个参观者,心里颇多感触:同三高速公路明年全线贯通,“四自公路”横跨宁海全境,黑色路面覆盖全县各乡镇,村村通公路。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谁知道20世纪70年代宁海公路的状况?
  我和他相识在那个年代,而且在同一个道班做养路工。他是顶父亲的职,心甘情愿来当一名养路工的,而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娃。他比我大2岁,中等身材,黑黑的皮肤,一脸的土气,特别是上嘴唇边的一块胎记,格外引人注目。平时他不爱说话,和人搭话也只是憨厚地笑笑。但干活他最卖力气,夏天,光着上身,把衬衣缚在腰间,抡着一把大扫帚,一扫帚一扫帚地把滚散在路边的绿豆砂均匀地扫回车道,减少砂石路对轮胎的直接磨损。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解放鞋,不知磨出了多少层老茧。勤劳当然会得到丰厚的荣誉回报,每年的先进工作者,他总是榜上有名。
  1976年,宁海县黑色路面建设拉开序幕,我和他又同在一个油路工地干活。不过,那时候我在工地开小翻斗车,他在工地一个施工队当副队长。天生的秉性总是改不了的,最苦最累的活他总是抢在前头。七月的骄阳能把人晒脱一层皮,且不说人工搅拌沥青石子,就是一动不动在公路上站上一下午,也够受的。铺好底层后需喷洒一层沥青下封闭,280℃的沥青溶液通过老式的气泵喷洒机均匀地喷在路面上。这道工序的工作,谁见了都想逃;灼人的热度,呛人窒息的气味,飞散的雾丝状黑色黏液,更有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皮管破裂,弄不好就会被一脸一脖子地烫伤。可是他偏偏喜欢捏枪头,做一个柏油裹身的喷洒枪手。厄运有时会从天而降,一天施工中,皮管经不住高温突然爆裂,他被烫伤送进了医院。出来后,脸上脖子上多了不少柏油烫伤的疤痕。当时我替他担心,本来不怎么乐观的容貌,这下真的成了一个大花脸,哪个姑娘愿意跟他!会看上他?
  后来,我调动了工作,他仍干老本行,一辈子离不开公路,一辈子离不开道班,离不开在风雨中滚摸。他结过婚,妻子是黄坛街的一个农家姑娘,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小家庭有了温馨,有了欢乐。记得我一次路过看他,他的小孩刚满月,小女孩在襁褓中酣睡,妻子在张罗家务,他开拖拉机刚回来,满脸的笑容,满脸的慈爱。
  不久,我就听说他妻子去世了,当时惊诧得很。离我去看他仅隔半个月,说是因为心力交瘁,心脏病突发,抛下不满两个月的女儿,撒手西去。命运真是作弄老实人,老天爷有时也会不公。面对嗷嗷待哺的女儿和破碎的家庭,他将如何面对,如何苦撑这漫漫人生之旅。
  我知道他不会沉沦,而他也确实不曾沉沦,只是更沉默罢了。工作道班换了一个又一个,养路年头在一年年地增加,好路率在一年年增长,墙上的奖状一年年增多,他给我们的印象却在一年年淡忘。
  但是,他的死又使我深深地震撼。那是个夏秋交替的季节,山区的公路更难养护,一场台风过后,桑洲岭的盘山公路大塌方,他所在的道班必须在24小时内疏通完毕。这一天,他倾倒了无数车清理出来的土石块,不知怎的,倒最后一车时他连人带车滚下了公路边的斜坡,待同事们赶到坡底时,拖拉机已经解体,他浑身上下都是鲜血,不久就停止了呼吸。
  他的死是那样的平凡,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迹,只是平静地走了。我为他的死感到难过,为他的命运感到叹息,但更为他的经历和执着所感动,我为他写过两句挽词“风雨无悔一世辛劳为他人”,“岁月有限毕生致力路畅通”,算是对同伴、对一代养路工的追念。
  (原载2001年4月5日《交通时报》李辉)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设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路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工业、科技,文明创建、群英荟萃6编,记载了宁海县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