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前志补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49
颗粒名称:
一、前志补遗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29
页码:
607-6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交通志前志补遗的情况,介绍了古代民间道路以及水路交通拾遗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志
前志补遗
内容
在续编《宁海县交通志(1992~2010)》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上曾有过的事实、发生过的几个重大事件,前志记载时有疏漏或不够明确,经考证给予补遗。“古代民间道路”查考光绪县志,予以澄清。
(一)古代民间道路
古代人为了农作、狩猎和部落间的往来,在荒棘野荆中踩踏出一条条径痕,随着生产的发展与交往的频繁,由原始径痕逐渐变成羊肠小道。郡县制建立后,就形成以郡邑为中心的道路网。
1.州际古道(甬榕官道)。
甬榕官道,起自宁波,经奉化、宁海、三门、临海、黄岩、乐清、温州、平阳,出分水关入闽,又经福鼎、福安、宁德、连江至福州,全长1146里。
甬榕官道宁海段起自栅墟岭(奉化与宁海交界),经西店、万步岭、朱行桥、集义堡、凫溪、延庆桥、陈家、塔珠岭、杏如田(行慈庵)、桥下潘、大桥庵、五通堂至大北门。该段地势平坦,均用石板或卵石铺垫路面。沿途5里设亭,10里置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然后,过宁海县城出西门,经暗岩、枧头,跨德星桥,过黄坛街,翻岵岫岭、岭下陈、梁皇、岔路(有分路石界碑,上镌“岔路西至天台南至台州”)、高坦、广济桥、桐州桥、越桑洲岭,跨五福桥至麻岙岭顶。此段,均系陡坡峻岭,卵石或块石路面。途中设驿站,桑洲驿位于桑洲岭,供官吏轿夫侍从驻宿。沿途驿马行人,翻山越岭,极为艰辛。有民谣,“桑洲岭高,麻岙岭长,桐岩岭头哭爹娘”,“廿里桐岩岗,好人跷黄胖,脚底三层泡,苦煞读书郎”。甬榕官道宁海段,全长约140里(三门原属宁海,1940年三门建县后,麻岙岭顶至桐岩岭段归三门)。
甬榕官道 自台州去宁波,自台州至岔路的民众为了缩短行程,抄捷径,不再弯道县城,直接往相见岭方向行走。即从黄坛德星桥东,经后沈、横岭、白龙潭、岭脚吴、南相见岭、相见岭(北)、仇家、黄泥塘、梅林陈、杨梅岭至陈家,与宁海大北门至宁波的官道衔接,此道比原来跨德星桥、枧头、暗岩、进县城、过桥下潘、塔珠岭至陈家的路程缩短了1 5里。古时行路不便可见元代戴玖《雨中度相见岭》“两峰不相见,路阻藤萝涩”之诗句。
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一师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在相见岭展开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2.县际古干道及支路。
唐永昌元年(689),治设广度里,邑地方圆600步,置4门,后废。宋嘉定年间(1208~1224),于驿道置西望台、北朝京2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新城落成,城围1541丈,环城开凿护城河,建5门:东靖海门、南迎薰门、西登台门、北拱辰门、西北称小北门(望阙门),后增设小南门(登瀛门),皆有城楼。明万历元年(1 573)以来称缑城。布石桥过护城河出6门,六大道通达四乡邻县。
东出靖海门(东路)
缑城东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干路出东门,经白峤岭、白峤村、白峤凉亭、雪坡、亭头、梅岙、石墙头、苔芳,折东北,经庙岭、庙岭村、沥洋街、海头渔、同来岭、东仓桥,折东经胡陈、翔凤头、响岩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县境,路宽3~6尺,各段路面分别以砂石、卵石及小石板铺垫而成,全程69里。
白峤村至桐岭下支路 自白峤村北,经许家山至桐岭下,砂卵块石路面,长18里。
庙岭村至茶院镇支路 自庙岭村北,经坑口岭至茶院镇,入通沥洋干路,砂卵块石路面,路宽2~5尺,长4.3里。
沥洋村至张坑村支路 自沥洋村北,经沥洋孔村、茶山岭顶至张坑村,入石门岭干路,砂卵块石路面,路宽2~5尺,长28.9里。
沥洋街至沥头渡支路 自沥洋街南,经田交岭、黄泥岭、古渡村、白岭至沥头渡,入通东门至岳井干路。砂卵块石路面,路宽2~5尺,长13里。
东仓岙口至大尖岭顶支路 自东仓岙口义路北,经岔路村、赖家村、岙里王村至大尖岭顶,入象山县界。砂卵块石路面,路宽2~5尺,长19.3里。
赖家村至小尖岭顶支路 自赖家村东北,经大谷叶、沙地至小尖岭顶,入象山县境。砂卵块石路面,路宽2~5尺,长7.9里。
缑城东至牛腿干路 出东门,越白峤岭、白峤村、白峤凉亭、下洋山嘴,过严陡渡(渡阔四十五丈)、长洋岭、长洋村、梅枝村、七市街、石峡岭、官塘周、一市街、箬岙至牛腿村海口,分别以砂石、卵石及小石板铺垫而成,路宽3~6尺,全程38里。
下洋山嘴至岩下渡支路 自下洋山嘴西南,经水车村,西至岩下渡,入通一市支路,卵块石路面,长7.3里。
长洋岭至亭头渡支路 自长洋岭下东北,经乌纱岭顶,越溪村东北至亭头下渡(渡阔九十四丈),入东门干路。卵块石路面,长8里。
梅枝村至大林南庄支路 自梅枝村东南,经大林村至南庄村,入通白岐支路。泥、块石路面,长10.2里。
七市街至白岐官塘支路 自七市街东南,经南庄村、白岐村、前方头岭至官塘周,入通牛腿支路。泥、块石路面,长16.8里。
缑城东至岳井渡干路 出东门,经白峤岭、白峤村、白峤凉亭、雪坡、亭头、梅岙、石墙头东至新渡凉亭,过新渡(渡阔二里四分),东南至冷梵岭、叶家、施家岭、洞门,过沥头渡(渡阔二里),经沥头、娘娘宫、西塘、石桥头、洋湖,过山前渡(渡阔九十四丈三尺),经山前村,越山前岭、岳井,过岳井中渡(渡阔六十七丈),入象山县境,各段路面分别以砂石、卵石及小石板铺垫而成,路宽3~6尺,全程62.4里。
胡陈至大湖青珠支路 自胡陈东南,经西壁山下(自西壁山下东,经长庄村至马岙岭顶,入象山县境,长6.6里)南、长坑村(自长坑村西南,经山洋村、梅岙至梦鼎桥,长13.8里)南、平水庙、老鼠岭(猫儿岭)、南坑、山洋岭、汉岙塘、乌沙岭、九江塘岸、枫湾垅、长街、石桥头街、土坝、塘里、羊府殿桥至大湖。卵块石与石板路面相间,宽3~5尺,全长24.2里。自大湖分三路:大湖向东过桃花井桥,经卤袋塘、庙树塘、遮口山渡、伍家屿、洋岭、小水埠至岳井,长12里;大湖向南过渡春桥,经孙家(姚家)、下角头、龟屿头渡至下湾塘,长8里。大湖向西至山头,又分为二。其一,自山头北,过水缺庵、上堍、大青,过大青渡,折北至马鞍山,与缑城东至岳井渡干路相接,长13里;其二,自山头门前西南,经翁家至青珠海口,长9里。均为泥质路基,路宽3~5尺,由大小石板铺成。
南出迎薰门(南路)
缑城南至宁和岭顶入临海干路 南出迎薰门(大南门),过镇宁桥、黄土岭、双港桥、石凉亭(向西,经庙山至竹林,19.4里)东南、庄头铺、新岭头铺、东岙村北分路牌(向东,经小鳖岭、里岙至一市街,9.4里)、东岙铺、王绿岭顶、沙柳市、横山头至海游镇(41里)、石岩村、小坑铺、亭旁镇、坝头村、芹溪桥,南至宁和岭顶入临海县界,砂卵块石路面,路宽3~5尺,全程81.1里。
缑城南至一市、七市支路 出大南门,过镇宁桥、黄土岭、屠岙胡、白溪双港桥、岩下渡(渡阔三十二丈)、枫槎村至枫槎岭头顶,分两路:东至七市,砂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25里;南经寺前至一市街,砂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28.1里。
石凉亭至竹林支路 自石凉亭西北至庙山,又西北至竹林庄,入小南门官道。砂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2.3里。
东岙村至一市街支路 白东岙村北分路牌,东经小鳖岭至里岙村,又东北至一市街。砂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9.4里。
西出登台门(西路)
缑城西至麻岙岭入台州府干路西出登台门,经龙王宫、暗岩桥、小溪铺、德星桥、黄坛街、岵岫岭、梁王铺、梁王街、西堂铺、岔路街、桐州铺、桑洲岭、桑洲街、清溪桥、西山村、麻岙铺、麻岙岭顶(缑城西至此49里)、娄坑铺、娄坑口、朱岙市、举目桥、双娄铺、后畈村、积庆桥(自积庆桥西至枫树岭顶入天台、临海两县界,长6.5里)、小桐岩铺、桐岩岭入临海县界,均为鹅卵石、块石铺面,路宽3~6尺,全程82.7里。此道为宁海县通台州府主官道(历代宁海县隶属台州府)。
缑城西至界溪入天台县干路西出登台门,经龙王宫、暗岩桥、小溪铺、德星桥、黄坛街、岵岫岭、梁王铺、梁皇街、岔路街、桐州桥、桑洲岭、桑洲街、清溪桥、西山村、麻岙铺、麻岙岭顶、娄坑铺、娄坑口、朱岙市、举目桥、高枧村、吴岙街至界溪村,入天台县界。卵块弹石路面,宽3~6尺,全程78.6里。
缑城西至范家村支路西出登台门,经龙王堂,向西南过洋溪(碇步、石桥),至范家村,入小南门官道。卵块弹石路面,宽3~5尺,长2.3里。
暗岩桥至乾溪支路 自暗岩桥西北,经赵郎场,至乾溪,入相见岭路。卵块石路面,长4.1里。
德星桥至黄泥塘支路 自德星桥北,经干溪村东北至白龙潭村,又东北至相见岭、黄泥塘,入小北门官道。卵块石路面,长17.9里。
黄坛街至苏木岭支路 自黄坛街西北,经斑竹园、沙地村、大庙坪、西溪村、马岙义路、仙交岭、里畈岭、盈坑村、年万岭、苏木岭,入新昌县界。卵石与砂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40.9里。
大庙坪至叠石岗支路 自大庙坪西,经留五扇庄、横坑、榧坑、里丁至叠石岗,入新昌、天台二县县界。弹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22.1里。
岔路街至高强路廊支路 自岔路街西南,经前后娄、上金、白溪村、高强路廊,入天台县界。卵块石路面,长19.6里。
桑洲市至筋竹岭支路 自桑洲市西,至王爱山庄,又西至分路牌(自分路牌北,经高强路廊、江家屋基、上里坑至坐字岩,入天台、新昌二县县界,长18.9里)、大园凉亭、高塘至筋竹岭,入天台县界。弹石、砂块石路面,宽3~5尺,长16.5里。
岔路至筋竹庵支路 自岔路街西南,经前后娄、上金、水母溪、松门岭、高塘、大路下至筋竹庵,入天台境。卵石路与黄泥砂块石路相间,道路蜿蜒崎岖、宽窄不一,长18.3里。
清溪桥至天宁堂支路 自清溪桥,经上叶王村至天宁堂,入天台县界。卵块石路面,长12.2里。
西山村至长田头支路 自西山村西,至长田头村,入天台县界。砂块石路面,宽3~5尺,长10里。
麻岙岭头至东庵隐岭支路 自麻岙岭头西南,经慕湖山,西至东庵隐岭,入天台县界。弹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12里。
缑城西至澄深、逐步支路 出西门路廊,经暗岩、枧头,跨德星桥至黄坛街往西,经斑竹园、沙地至大庙坪,折西南,过西溪岭,经留五扇、横坑、榧坑,分别经澄深、逐步入新昌、天台县境。崎岖山岭,块石、弹石路面,宽3~5尺,全长65里。
徐霞客宁海路径 1 613年5月19日,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出西门,经暗岩、黄坛,翻岵岫岭,夜宿梁皇山。次日,过岔路,抵松门岭时,见山峻路滑,舍骑步行又十五里,夜宿筋竹庵。5月21日上午过筋竹岭,向天台国清寺方向进发。名著《徐霞客游记》宁海开篇就在此处。
北出拱辰门(北路)
缑城北至栅墟岭入奉化县干路 出拱辰门(大北门),自五通堂路廊(竖大石碑,上镌“北道初程,南辕停辙”字样),经大桥庵、东畈铺、桐山铺、梅林镇、塔锥岭、延庆桥、浮溪村、缸窑街、十二堡、海口铺、朱行桥至万步岭顶,折东北经西店至栅墟岭顶,入奉化县界通宁波官道,为甬榕古道宁海北段,是古代通省城的主要驿道。石板与卵石路面,宽6尺,道路平坦,5里设亭,10里有铺,全程46.2里。
缑城北至沥洋干路 出大北门,自五通堂路廊、大桥庵、竹口村、泉水庄、花山头村至分路牌,向东过桐岭顶、道士桥、桐岭下、茶院镇、柘浦庄、沥洋岭顶至沥洋街,入东门官道。卵块石路面,宽3~6尺,全程42.5里。
道士桥至汶溪支路 自道士桥北,经桐岭祝村、纺车岙至汶溪,入石门岭干路。卵块石路面,宽3~6尺,长1 1里。
缑城北至石门岭顶入象山县界干路 出大北门,经大桥庵、东畈铺、桐山铺,折东北经黄墩、汶溪、乌石头岭、莘东浦、溪下铺、石门铺、潘家至石门岭顶,入象山县界。卵块石路面,宽3~6尺,全程52.9里。
溪下铺至界岭支路 自溪下铺东北,经大佳何村、柴溪岭、柴溪村至界岭,入象山县界。卵块石路面,宽3~6尺,长20.3里。
梅林至下蒲支路 自梅林铺东,经蒋家溪、埠岭至下蒲村。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18.5里。
西店至崔家、分界石支路 自西店东北,经白桥岭、月浦、崔家至分界石,入奉化县境。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6.7里。
西南出登瀛门(小南门)
缑城南至岔路干路 出登瀛门(小南门),过洋溪(碇步)、溪南罗家、乌岩庵、下庵岭、竹林、官地、石凉亭至岔路街,入西门官道。卵石路面宽3~5尺,全程27.6里。
官地至东岙支路 自官地村南,经柘湖杨、丹架岭顶、后洋陈村至东岙村,入南门官道。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17.5里。
石凉亭至横山头支路 自石凉亭南,经前童村、白岩岭顶、水打墈、大家园村至横山头村,入南门官道。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25.5里。
西北出望阙门(小北门)
缑城北至苏木岭入新昌县干路 出望阙门(小北门)北,经谢豹桥、官庄、题树岭顶、黄泥塘、方前、凤潭村、郭峧岭、深甽、茶叶山村、中胡庄、铁岭顶、龙宫村、铜岭顶、马岙双涧桥至苏木岭顶,入新昌县界。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程65.7里。
双涧桥至前山岭下支路 自双涧桥西南,经前山岭顶至前山岭下,入通年万岭支路。卵块石路面,宽3~5尺,长13.9里。
茶叶山村通横溪岭支路 自茶叶山村西北,经小姑岭、大里村西(自大里村西北,经溪边村、柘坑村至王家岭顶,入奉化县界,长10.9里)、里岙庄、横溪岭下至横溪岭顶,入奉化县界。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16.8里。
题树岭下至杨梅岭支路 自题树岭下东北,经孔溪墈、杨梅岭至分路牌,入大北门官道。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8.2里。
长洋甲子桥至板坑岭支路 自长洋甲子桥西北,经大蔡村、夏樟村至板坑岭顶,入奉化县界。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13里。
深甽至西店街支路 自深甽北,经长洋甲子桥、岭口村(自岭口村西北至杉树岭顶,入奉化县界,长1里)、五市街(自五市街北至童公岭顶,入奉化县界,长5里)、石家村东(自石家村至箬帽岭顶,入奉化县界,长3.5里)、铁场岭至西店街。卵块石路面,宽3~5尺,全长26.5里。
3.古驿道、驿站。
古代传递政府文书、邮件的道路称驿道。宋初,宁海境内有驿道两条:即西出望台门,过德星桥,越岵岫岭、桑洲岭、麻岙岭、桐岩岭,连台州,抵福建;北出朝京门,过桐山桥,越塔珠岭、栅墟岭,接奉化,连甬、杭、京。而在驿道上设立的专供往来邮差、官吏递送公文信件、途中换马、更轿食宿的地方叫驿站,简称某某驿。
桑洲驿 位于桑洲,建于宋,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建,万历二十一年(1 593)改迁天台黄渡。
白峤驿 明洪武元年(1368)设,后废。成化年间重建。万历二十年(1592)移桑洲,三十九年革除驿官,易名白峤公馆。为台州府属四驿之一。
海口驿 宋初建,位于距县城北60里海口处,南宋时废。
西店驿 洪武二十年(1387)增设。驿署有门楼3间、中门1座、前厅3间、后堂2间,名清意轩,廊房各3间。驿丞衙置正门右,有馆夫8名,水夫22名,铺10副,清朝时废。
宁海县驿 有水驿夫10名,台州府属四驿之一。设置地点年代无考。
迎恩驿 宋初建,位于治东百步处,废于靖康年间(1126~1127)。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迁徙至县治西二百步处,易名白峤驿,建驿丞厅。
妙相驿 宋初建,位于治东50步,曾倾废。宋嘉定六年(1213)重建。元朝时废。
桃源驿 位于城内山隍堂路口处。设置年代无考,元废。至正二年(1342)驿丞厅处改建成山隍庙。
4.路亭(路廊)。
路亭 俗称路廊,于道路旁或路中间建立的供行旅者避雨、歇足、纳凉的房屋,内设长木凳、石凳,置茶缸。古时主干道间隔3~5里设路廊或凉亭,多为邻近村族众家与民间行善者集资兴建,常年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是道路上的公益设施。解放后,公路交通迅速发展,古道功能减弱,不少路廊年久失修倒塌,有的被拆除或移作他用,完好的不多。据统计,至1992年全县尚有凉亭、路廊(含泗洲堂)441所,至2010年全县尚有凉亭、路廊(含泗洲堂)250余所。
东出靖海门:白峤岭头路廊,石墙头路廊,梅岙路廊,苔芳路廊,庙岭路廊,茶院路廊;南出迎薰门:黄土岭路廊,下陈路廊,枫槎岭顶路廊;西南出登瀛门(小南门):黄土岭路廊,枫槎岭路廊;西出登台门:西门路廊,暗岩路廊,岵岫岭顶路廊,梁皇路廊,前后娄路廊,松门岭路廊,松门岭顶路廊;北出拱辰门:五通堂路廊;西北出望阙门(小北门):五枫树路廊,杨柳峰路廊,黄泥塘路廊。
5.民间古桥、名桥。
县内现存跨径在4米以上的民间古桥、名桥有106座,其中,2座被评为“宁波十佳古名桥”,16座选入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本节记述其中26座,其余列干表于后。
万年桥 万年桥又称榧坑桥,位于黄坛镇榧坑村东南,横跨大松溪,是一座以天然鹅卵石干砌而成的单孔石拱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成。为祈愿石桥永固不圮,命名为“万年桥”。桥高11米,宽4.8米,全长34米。单跨达18米,居全市同类古桥之最。拱圈砌筑整齐,横跨深谷,基于天然岩层上,形如半月,历经240多年的暴雨山洪侵袭而完好无损。万年桥入选宁波市“十佳古名桥”名录。
戊己桥 戊己桥位于胡陈新村西,大麦塘口,跨中堡溪。清道光戊申年(1848),乡贤张中元、张华章、鲍式曹等倡建,己酉年(1849)竣工,取其干支首字,名“戊己桥”。条石平桥,48孔,俗称“四十八洞桥”。桥长137.5米,宽1.65米。桥墩由长3.1米的条石同平面竖立排列,墩顶平面置1.8米条石作墩帽,下水方每墩有1根3米长的长石条作斜撑。干砌块石桥台,桥面由3块各长3.1米条石铺成,每孔净跨2.9米,高2.7米。匠师采用海涂上松木打桩,块石护底,条石竖为墩、斜为撑的建筑方法。桥墩石条上下皆有榫口与桥面条石相扣。迎水方的桥墩凿成圆柱形以减少冲击力,泄水方用大石条斜撑以增大桥墩支撑力。
民国24年(1935)8月,水毁5孔。修复4孔,堵塞1孔。1962年山洪毁北端桥台,后修复。2004年2月,工程机械在挖砂时撞毁3孔。2005年8月,洪水又冲毁3个桥墩。几经修复,现存47孔,横卧于大麦塘口中堡溪滩涂,犹如长鲸卧波,蔚为壮观。戊己桥入选宁波市“十佳古名桥”名录。
惠德桥 惠德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口,是南宋未年为庆贺郑霖和郑发兄弟俩双登进士而建的3座单孔石拱桥之一。桥长11.5米,宽4.5米,高3.6米,跨度7.5米。两边设横断工字石柱8块,间隔安放莲头石望柱8根(现缺5根),抱鼓石4块,弧形石板纵横铺于桥面,桥两边还有4只螭头龙门石。4条龙门柱端各雕1尊小石狮,小石狮耳小、眼凸、鼻与上下唇在同一平面上,与宋永裕陵的石狮如出一辙;柱板与石望柱,拱券与拱券,均有紧密的榫接;历经700余年风雨沧桑,蚀痕斑斑,桥边的“圭角素云”纹仍依稀可辨,属原真性宋代石拱桥。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惠德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阆风桥 位于西店镇岭口舒村村口,桥名因乡贤、宋硕儒舒阆风(名岳祥)而得,乡人以此尊崇名士。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单孔干砌石拱桥,跨径8.4米,宽4.1米,高5米,全长14.6米。南北各有石阶6级,顶面卵石弹铺,两侧置石栏板,各间以石望柱6只,精工细作,小巧玲珑。阆风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甲子桥 位于深甽镇长洋村西南,长洋中学南。古为西店、深甽通新昌必经之路。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干支甲子,故名“甲子桥”。干砌乱石拱桥3孔,净跨13.2米,高7米,桥面宽5.3米,全长42.5米。拱圈由块石纵联砌筑,桥上望柱20对,栏板38块,两端4柱顶雕镇桥狮子,余柱凿莲花,同字形等花纹图案。造型风雅古朴。后南侧栏杆损坏,1979年改钢筋混凝土结构,北侧栏杆依然如故。甲子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迎春桥 位于岔路镇大水路村,海拔500米,是通往天台、新昌、余姚的必经之路。民国36年(1947),由中共浙东游击队与根据地群众共同筹款建造,纵队参谋长张任伟题桥名。单孔,净跨7.6米,宽1.94米,高6.10米,全长10.44米。桥面由5块条石铺砌,12根条石组成两旁斜“八”字桥台,顶冠角石为榫,支撑桥面,乱石干砌桥台。造型别致,“三折板拱”,独具一格,是我国石桥系列中罕见的条石拱桥。
解放战争后期,大水路、山洋一带是浙东游击根据地。驻扎着解放军“铁流”和地方武装“洪流”部队,通信站、被服厂、医院、机修厂、培训班都隐藏在几个小山村里。迎春桥连接浙东南平原与山区,为根据地提供军需物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迎春”两字含迎接解放胜利的春天之意。迎春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归锦桥 位于胡陈乡下宅村东南,跨越中堡溪支流。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9米,宽3.4米,高5米,全长14.6米。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村民集资建造此桥。据《叶氏宗谱》、《叶梦鼎年谱》记载,该桥落成之时,恰逢叶梦鼎衣锦还乡,故名归锦桥。桥栏杆(桥额)两外侧均刻有“归锦桥”三字,清晰可见。清咸丰元年(1851)曾因年久,涧水啮岸,桥基被蚀,作过修葺,至今仍坚固完好。1986年在下游约10米处新建1座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车辆行人遂由新桥过往。归锦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福应桥 西晋太康元年(280)建县,治设白峤。唐时,白峤岭下杜鹃溪上即建有陈家桥。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陈家桥旧址新建福应桥。福应桥为乱石拱桥,长12米,宽3.1米,高3.5米,跨径6米。桥面缓缓拱起,错缝平铺的方块石板辅之以卵石弹铺,显得疏密有致。属古时官道、车马道。2000年,修建宁波市沿海南线一级公路时,特地改变设计方案,绕道而行,以达保护古桥之目的。福应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镇东桥 位于西店镇璜溪口村东“三官殿”,紫溪入海口处,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八年(1743),县令程煜曾撰有镇东桥碑记,曰:“三官殿侧创建一桥曰镇东,村西洞口建筑一桥曰集义。两桥相照如双虹辉映,桥环水口、路绕烟村……”镇东桥原为木桥,嘉庆二十一年(1816)易木为石,更为“登云”。咸丰十一年(1861)桥毁。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成单墩双孔屋盖式石台木面桥,全长23.5米,宽5.4米,高3.9米。桥上建有7间连檐的廊屋,硬山顶屋面的南北砌有观音兜式的廊墙。南面门额上刻有“潮涌澜回”,北墙刻有“焕彩垂虹”。乡人在桥头乘凉织网,品茶饮酒,远眺港内白帆点点,近听璜溪口渔歌唱晚。清代乾隆年间,宁海县令徐恕诗兴大发,曾在廊桥上吟诵“半舸斜阳晒网还,风味犹存二月时”的诗句,以抒发渔捕情趣、赞美渔港田园风光。镇东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尚源桥 位于深甽镇大蔡村西,桥长12.3米,跨溪6.9米,宽4.6米,高3.5米,是一座单孔五开间木梁屋盖式廊桥。凫溪自大蔡村西口向东注入象山港(铁港),自大蔡村至长洋村称为原溪。取名尚源桥,实是先人出于对生命之水的尊崇。尚源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集义桥 位于西店镇紫溪村西洞口,宋咸淳甲戌年(1274),邬齐民登第进士后,出资建造。桥横跨紫溪,取“先大夫济民集义以成”中的“集义”两字名之。清康熙十四年(1675),海寇登岸毁桥为堑,僧人心正募捐重建。后几经毁圮,几度修葺。民国23年(1934)续建,民国27年(1938)毁。民国38年(1949)修复。桥全长24.8米,3孔跨径7.5米石墩台木面桥。1956年遭台风损毁。1959年8月,又在原址新建单孔等截面圆弧石拱桥。桥拱圈原0.6米,行车道宽6.8米,拱顶至水面6.4米,跨径15米,桥全长23.96米,实用资金3.18万元。1971年6月2日,上游洞口庙水库决堤,桥头接线路堤及拱顶建筑物全毁,拱圈安然无恙。桥仍存,但不作公路桥通行。集义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书院桥 位于桑洲镇田洋卢村。据《宁海卢氏宋谱》载,田洋卢村卢氏祖上世居山东青州。宋建炎三年(1129),卢氏随宋高宗南渡至临安。绍兴八年(1 1 38)卢诜登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后定居宁海田洋卢村。
元至正辛卯年(1351),卢原质出生,卢原质之母系方孝孺姑母。孩提时,方孝孺、卢原质同在文昌阁求学。卢氏在文昌阁通向村中的二里村道中,跨溪修建石拱桥——书院桥。桥长10米,宽3.2米,溪底至拱顶高3.5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卢原质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殿试时勇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翌年二月,卢原质衣锦荣归,在桥畔栽下三棵苦槠树。明建文四年(1402),卢探花涉方孝孺“灭十族”案罹难,后书院及书院桥渐趋冷落少行。书院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宏济桥 位于前童镇庙山村五堡南宫庙前,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是一座用石材建成的肋拱桥。桥长8米,宽3米,拱高3.5米,跨径4米,东西各有石阶5级,桥面有护栏、护柱和抱鼓石。宏济桥的石拱桥圈分为5节,中间嵌4条3米的横系梁,其中,2条横系梁梁头(桥两侧共有4个梁头)雕有4只镇水鳌头。桥栏板内外侧雕刻有香花、美草、祥鸟、瑞兽作饰,是南宋时南北文化交汇的产物,也是庙山村南北数姓和谐共生存的历史见证。宏济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永迎桥 永迎桥又称庙下桥,位于宁海、天台和新昌三县交界的峻岭深谷,人称“天街”、“飞地”的逐步村。
永迎桥未造之前,逐步村民去天台和新昌要从缓石密集之处过溪,后人建起便桥,不时被洪水冲垮。民国18年(1929),由逐步村民何继旦为首事,集资重建。桥长21.5米,宽4.8米,高7.6米,跨径11.2米。乱石单拱结构,历经数百次洪水暴雨侵袭仍完好无损。1997年国务院在永迎桥桥中立下地域界碑,界碑两面分别镌“台州”、“宁波”字样。过此界碑,进入天台县境,故亦称“界桥”。永迎桥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寺前桥寺前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北古寺——集福寺前,建于南宋。桥长10米,宽3米,高5米,跨径6米。无桥栏,桥墙四角的龙门石上雕刻着莲花、梅花和海棠花等;在五节拱券石之间,镶嵌着四块券脸石,拱券石与桥面下的横条石拱交错构筑。2000年被列入宁海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名录。未经修缮,是现存完好原真性的宋代石拱桥之一。
祠前桥 祠前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宗祠前,缘于名相叶梦鼎,宋帝就陈氏宗祠,御题“四大名宗”,遂名此桥为“祠前桥”。桥长6.3米,宽3.3米,跨径5.5米,高3.5米。桥顶无栏柱,桥面上也刻有“圭角素云”纹饰。桥拱边用横条拱券石错落拼接而成。2000年,被列入宁海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名录。未经修缮,是现存完好原真性的宋代石拱桥之一。
深甽桥 位于深甽村北,跨越凫溪,为五孔不等跨半圆石拱桥。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 889),桥长79.1米,最大跨径12.8米,其余1 1.2~1 1.7米,高8.3米,拱圈侧墙用青料石砌筑。桥墩上游设有三角形分水尖,在四座桥墩上、下游侧墙上分别雕刻着“中流砥柱”、“磐石奠安”几个大字。桥面两侧设石栏板,有望柱36对,雕刻着“猴、虎、象、狮、花鸟”等图案,形象逼真,姿态各异,精工细作,造型风雅古朴。桥势隆起,屈曲如虹,蔚为壮观,冠于县北,人称“缑北第一桥”。1959年加固后成公路桥。2000年,新公路桥建成后,此桥不再通车,仅供行人过往。
摘星桥 位于跃龙街道新岭脚,古代县城通悬诸(今属三门县)的驿道上。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净跨8.9米,宽3.6米,拱高5.45米,全长1 6.3米。桥质尚好。
下罗殿桥 位于岔路镇叶岙村口白溪支流上,以桥旁有下罗殿(庙)得名。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6.3米,桥面宽3.2米,桥高4.8米,全长1 1.4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桥质尚好。
福寿桥 位于桑洲镇麻岙村东,跨越麻岙坑,单孔乱石拱桥,净跨5.5米,宽3.4米,高3.7米,全长13米。建于宋代,桥质尚好。
龙潭桥 位于桑洲镇龙潭村南,乱石拱桥,单孔跨径6.6米,宽3.1米,高5.1米,全长11米,建于清乾隆年间。桥质较好。
仙源桥 位于桑洲镇麻岙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村民筹资建造。系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10.5米,全长15.3米,桥高6米,桥宽4.2米。因址设麻源洞下溪间,故称仙源桥。桥质尚好。
观海桥 位于一市镇东岙村西,东岙西溪(古称后杜溪)入海处。石拱桥,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桥下可通樯帆。屡圮。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成长50米、13孔、跨径3.6米的石板平桥。遭水毁,民国35年(1946)修复,1979年桥又毁。1988年3月,由香港侨胞陈系宏独家捐资建成5孔不等跨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桥长40米、宽3米、高2.5米。
振宁桥 位于桃源街道桥下潘村南,条石平桥,4孔,单跨2.7米,桥全长13.4米,宽1.6米,高2米,建于道光八年(1828)。桥质尚好。原是宁海县城至宁波官道的必经之路(桥)。
五福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东南,跨清溪,甬临线K101+726处。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条石平桥,名“清溪桥”。后水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成5孔,高6.8米,净跨10米,宽4.5米,全长72.1 1米的石拱桥,更名为“五福桥”,俗称“官桥”。1955年于北岸扩建3孔木桥,加固石拱成公路桥。又经1961年“8·1”台风、1 962年9月4 日台风暴雨袭击,掏空、冲毁部分墩基及桥台。经县人民政府组织抢修,将3孔木桥改建成单孔钢筋水泥混凝土T形梁,规模为6孔,长87.7米,宽4+2×0.25米。1986年,将桥面拓至净宽9米,两侧各设人行道1.25米,拓宽的半幅桥,上部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1988年4月竣工。
镇宁桥 位于茶院乡庙岭村东,南北向横跨下埠头坑溪,石板平桥,长83米,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为宁海县内第二大平面石梁桥。原有27洞,现存25洞。桥面宽2.5米,每段均由5块长石条平排铺设。每洞跨度为3.2米,中洞跨度最大为4.4米。桥墩由10块长方体条石叠砌而成,现存24座,居中第13洞石梁条的南立面上刻有“镇宁桥,同治六年吉旦,公造”、北立面刻着“川障回澜”等字样。20()7年3月,被列为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越溪桥位于越溪乡越溪村北,县道越沙线中心桩号K0+421处,跨越白峤港。桥梁全长138.2米,跨径总长115米,高19米,2孔,跨径组合1X75+1X40,单孔最大跨径75米,桥面净宽7米,上部桁架曲拱,重力式墩台,荷载标准汽一15级、挂一80。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同济大学公路科学研究所设计,省公路局第三工程队施工,宁海县交通局监理。1976年10月 建成,总造价61. 1万元。越溪桥
入选宁波市“百座名桥”名录。
“石桥头桥”的由来古时长亭大湖平原四面环海,宋理宗年间修长亭桥通长街,后桥倒塌。乾隆末年以后百余年间以渡船通行,称石桥渡。因潮汐等原因,石桥渡经常出事,被堵截成岸,岸路称“石桥头车岙港与胡陈港水道被岸路截断,宁海、象山两邑与长街间物资海运需绕远道,交往极为不便,几度修桥,困于经费,不成。民国14年(1925),胡氏洋湖、塘里、大湖三房合议,推举由大湖族长胡懿卿负责.仿日本筹建钢筋混凝土桥。由于当时建造,'大跨度单拱”钢筋混凝土桥缺少技术设备与材料,于是将工程承包给英国人,并垫付巨资,从英国运来设备,从日本运来快速水泥,以兰头山条石水泥灌浆为基,现浇弧拱与护栏。桥长15延米,净跨7米,拱高1.2米,桥面宽4米,护栏高1.2米。耗资1万元银圆,历时数月建成,于1926年农历6月25日举行通桥仪式。该桥是县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时称“水门汀”拱桥,取名“永和桥”。1962年,将拱桥弧拱凹处填平,供手拉车通行。1968年9月,修建长街至青珠农场公路时,改建成4.5米宽钢筋混凝土板梁平桥。2002年,改建成长14.2延米、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二)水路交通拾遗
1.港埠码头。石桥头埠头位于长街石桥头村南,设于宋代。石桥头埠西300米处,有一深水泊位,可供多艘三支桅大船停泊,时称六市埠头。由于地处长亭港中段(长街的中心),东与车岙港相通,西与胡陈港相连,东南通岳井洋、石浦港,西南通三门湾,是当年宁海东乡最大的海运码头。石桥头村是近代宁海东乡大商埠、农林牧副渔产品的交易中心。逢农历四、九日为市日,四面八方商客,纷至沓来,物资交流频繁。民国初年,设有盐行、竹木行、猪行、咸货行、水产行等多家商行,单米行就有1 1家。客运方面:有3支桅大木帆船4艘,每天各有2艘与象山石浦、三门海游对开;另有航船往返白峤埠头、舟山沈家门和宁波等地。货运方面:有长街及周边生产的稻谷、黄豆、棉花、食盐、生猪等外运,也有象山石浦海鲜、黄岩的柑橘、温州的杉木、福建的荔枝糖梗等农副林特产品运入。秋冬季节,最为繁忙,每天均有几十艘钓船和大步船出入。1952年,车岙港筑坝堵港后,接着长亭港也被堵截,海船不能进入,车岙港、长亭港成内河,石桥头埠头被废。
下长山埠头 位于长街镇南端下长山。明代胡氏族众开掘石宕,始建埠头,用以运销石料为主。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是开采运销石料的鼎盛时期。每天有大小几十艘船只运载石板石材至东南沿海各港埠码头,每日有两艘航船与石浦对开、载客运货,单就收取船舶进出停泊的港税每年就有上万元银圆。每逢农历二、七日为港埠市日,开设屠行、饭店、百货店、布店、大烟店、赌场,时称“小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曾用石板铺设道路、地面、晒场,石料砌墙,制作石碑等,或运往上海他用,埠头尚能勉强维持。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建材石料被水泥替代,用石料来制作碑陵牌坊、装饰庭院的需求量不大、销路不广,埠头的吞吐量逐年减少。
2.沿海航线。
沿海码头至国内沿海货运航线 民国时期,宁海以白峤埠、黄墩埠为主要集散地,客货兼载至国内沿海多条航线。抗战时期,沿海货运受阻。除了岱山轮(85.52总吨)改名“海林轮”,后改名“天宝轮”,悬挂德国国旗、转为德国籍由德商经营,继续航行于宁波、镇海、定海、沈家门、岱山、象山、薛岙航线外,其他456艘运输船舶,限在象山港区、三门湾内航线营运。沪甬货物运抵宁海,需经宁波内港航运至白杜、吴家埠,转象山港水运至薛岙、黄墩埠。全国解放后,沿海货运航线逐渐恢复。1956年,县内三门湾的沿岸有沥头、大麦塘、一市港、白峤;象山港有樟树、黄墩、朱行桥、双港等8个主要货运埠头与此建立相对应航线。
薛岙至宁波、上海、舟山、象山诸航线 薛岙至宁波90海里、至上海190海里。清光绪年间,甬商试航宁波至宁海薛岙成功。1805年,宁海商轮公司置宁海轮(73吨)、安宁轮(100吨),三日一个航班,往返于宁波与薛岙两地。民国时期,象山港北上沪、甬、慈溪的航船均停靠在薛岙埠。1931年3月,开元轮始航于上海、岱山、象山、薛岙航线,客货兼运。1932年11月,甬象和记公司所属朝阳轮(371.5总吨336客位),始航于宁波、镇海、舟山、象山、薛岙航线。1933年,象山商轮公司所属象宁轮始航于上海、宁波、象山、薛岙航线。1937年5月,醒生轮船局所属富春铁壳汽轮,始发于鄞州横山码头,经象山西泽、乌屿山、西周至薛岙航线。宁海客轮始发薛岙埠,沿该航道经西周、西泽、乌屿山至鄞州横山码头航线。抗日战争期间,港口封锁。1938年5月,岱山轮(85.52总吨)更名“海林轮”,悬挂德国国旗,航行甬宁航线。7月,转为德国籍,改名“天宝轮”,由德商远东轮船公司经营,继续航行于宁波、镇海、定海、沈家门、岱山、象山、薛岙航线。10月,专航宁波—宁海薛岙航线,三日一个航班,客货兼运。抗日战争胜利后,公路尚未修复时,至甬沪旅客多走水路,海运盛况空前。1946年春,甬—象—宁航线恢复,14艘轮船航行该航线。秋,宁象商轮局所属新上海轮(120载重吨300客位)行驶于宁波、舟山、象山、宁海薛岙航线。1947年1月7日,宁象商轮局所属胜利轮(600客位客货兼运)航行于宁波至薛岙,与上海轮自宁海至宁波对开,隔日一班。3月,大康轮船局所属胜利轮(177.72总吨),分期行驶于宁波至薛岙、石浦、海门航线(现称“椒江航线”);象山商轮局所属华象木壳机动轮(194.08总吨,容客300~400人)行驶于宁波与海门航线(现称“椒江航线”),每逢单日兼弯埠薛岙。期间行驶于薛岙埠的还有新宁象轮、新海盛轮、万利轮、华洋轮、浙海轮、江盛轮等。至1949年春,万利轮、浙海轮、江盛轮仍在该航线往返运营。1949年10月,为给解放舟山群岛准备军需,征借支前船舶143艘,调运3400吨粮食经薛岙至石浦航线。1950年1月,宁海至奉化公路修复通车,外海客运停航。
满山岛至东京航线 宋代初期,满山岛至东京为日本之“贡道”。雍熙二年(985),日僧奝然从满山岛乘船回国,岛上石子路旁立有“东京从此去”之石碑。崇祯《宁海县志》载,“周之先尝总大舶出海”、“之明年(宋真宗天禧五年)侍其父适日本国”,即1021年已开通宁海至日本的航线。清顺治十八年(1661),台湾仍被郑成功后裔率领的军队占领,清政府为统一中国,下令“撤沿海三十里居民入内,而空其地”,禁止渔民出海,海运一度中断。康熙二十二年(1683)8月,清政府占领台湾,禁令解除,海运恢复。
下湾塘至临海天打堍航线 民国时期,湖(大湖)山(山头)乡的后门港至临海天打堍有航船往返。1952年车岙港堵港,码头外迁至下湾塘,与临海天打堍有航船往来。凡行驶三门湾航线的航船皆弯埠岳井埠,20世纪60年代停航。
石桥头至三门海游、象山石浦航线 航道早有船舶往来,何时开通无考。民国25年(1936)时,长街石桥头埠有4艘3支桅木帆船,各有两艘同与石浦、海游对开,天天有航班。1952年车岙港筑坝截流后,一分为二,分别开通松岙(岳井)埠至石浦航线与沥头埠至海游航线。
沥头至白峤(水车)埠头航线 长街与县城间的水上航道,开辟于明清时代。自长街石桥头埠经长亭港、胡陈港、力洋港、白峤港,抵达白峤(水车)埠头,航道水深2~8米。1954年长亭港截流,移石桥头埠至沥头埠。将木帆船改用8马力柴油机动船(时称机帆船),每日一班,往返于沥头与白峤(水车)埠头两地。1959年,胡陈至长街公路修通,水运被陆路运输取代,沥头埠至白峤(水车)埠头航船停航。
3.内河、溪流航线。
宁海县城至桥头胡内河货运航线 光绪《宁海县志》载:“人工开掘祖公河,河水迂回逆流,意欲引舟入渠,运百货。城蜃线自拱辰门(大北门)经小园山、大桥李,入祖公河(桥下潘、杏寺殿、下洋葛、半洋、槐路),抵桥头胡入海。”该航线史上曾运营了一段时间,后遭洪水冲毁,几度疏浚仍不通航,停航,祖公河为农田灌溉之用。
白溪航线 自白溪,经江家、大娄、兆岸、上金、前后娄、高坦、隔潭、祥里、前童、竹林、妙山、石舌章、马婆园至水车高坦埠,航程35千米。航线何时建立无考。历代以竹排为运输工具。1977年时,沿岸尚有竹排520张,从事山区木材、白炭、柴、毛竹、竹笋、茶叶等外运,将粮食、食盐、海鲜及山区生活必需品运入。与白峤港海运相衔接,然后由船只运往三门、石浦、宁波、上海、舟山等地。随后陆路运输代替溪流运输,1977年后,竹排的长途货运停止,而短途运输与渡运仍延续至1990年。镇乡公路网的形成,便捷的陆运取代水运,1990年后溪流上的竹排逐渐消失,白溪航线中断。白溪水库建成后,上游堵截,下游航线名存实亡,库区内成了载客观光的旅游航线。
大溪航线 大溪属白溪支流,竹排自西溪沙地,经斑竹园、黄坛、德星桥、城关南门外大溪、双港,直至水车埠入海口,航程25千米。沿岸有往返竹排190余张。城关货物与竹排水运货物在跃龙山脚巃嵸潭埠中转。1955年宁(海)高(枧)公路建成通车、黄坛水库始建,竹排停运。
清溪航线 源出天台山脉,从江滩入宁海。起自上叶,经辽车、坑口、桑洲、下洋周、沙地至三门县沙柳,航程28千米,航线何时建立无考。沿岸有竹排169张,溪运沿途物资。曾把天台县的绿豆、小猪、茶叶和沿途山区土特产,入海旗门港与海运相接,运抵象山、南田、三门、宁波、上海等地。清溪航线为西南山区物资交流的纽带。1955年宁(海)高(枧)公路通车,竹排停航。
凫溪航线 起自深甽“缑北第一桥”,经里沙地、山下刘、下河、洪家塔、凤潭、后岸、梅林陈、杨梅岭、外沙地、凫溪、下陈家,入铁江港,全程25千米,航线何时建立无考。沿岸有竹排137张,运出山区木材、白炭、柴、毛竹、竹笋、茶叶,运入粮食、食盐、海鲜等山区生活必需品。1958年,杨梅岭水库动工兴建,1959年12月建成,溪流竹排停航。
以上溪流,除了竹排运输外,民间还采用“放流”的办法运输木材、毛竹,即将数株毛竹、木材捆成竹排、树排,人在排上把舵、点拨航向,利用水位的落差,顺水放行。随着溪流筑坝,竹排停运,流放木材、毛竹的作业随之终止。
4.渡口。
峡山至双港渡 位于黄墩港,往返于强蛟镇峡山与大佳何镇双港埠之间,又称双港渡,水域宽约2海里。原以木帆船渡运,1975年改为13.6总吨定额限载20人的机动船。1981年1月,强蛟镇陆路通车后,原80客位通航峡山与桥头胡的航船移交给峡山至双港渡使用。有渡工两人,日渡运量约120人次。1984年起,承包给个体经营。
薛岙渡 设于宋代,古砂碕乡辖地,又称砂碕渡。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薛岙渡。横渡黄墩港,往返于薛岙下岙与大佳何镇溪下王茅山道头之间。村族原置有几亩渡田,凭渡田收入支付船工钿及渡船修理费用,风帆摇橹摆渡,村民免费过往。土改后,由薛岙乡下岙村集体经营,村民免费过往,旅客收费归集体。1974年始,改木帆船为60总吨限载35人的机动船。1981年,下岙村民募资2000余元,重建茅山道头与路廊。1982年后,配船工4人,定产承包经营,日渡运量约180人次。
山前渡 设于长街镇山前村西,洋湖村东,横渡车岙港,水面宽约250米,清同治年间(1862~1874)设渡。木船人力摇橹摆渡。1968年,山前桥建成,渡废。
下湾塘渡 设于长街镇下湾塘村西龟屿头旁,又名龟屿头渡,设置年月无考。横渡车岙港,往返于南岸下湾塘村龟屿头埠与北岸下角头埠之间,水面宽约300米,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渡工1人。1952年,车岙港堵港后,行人车辆在大坝上过往,渡废。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设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路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工业、科技,文明创建、群英荟萃6编,记载了宁海县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