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路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路政管理
分类号: F540.3
页数: 6
页码: 419-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路政管理的历史沿革,从1951年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开始,历经多个阶段,不断加强路政管理,保护路产路权。通过设立路政大队、中队,开展专项整治、联合巡查等工作,有效维护了公路交通秩序。同时,也提到了超限运输检测站的建立与运行。
关键词: 宁海县 陆路交通 路政管理

内容

1951年底,成立浙江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宁波工务段,路政由宁波工务段管理。1952年9月,成立浙江省公路局宁波办事处,路政管理直辖宁波办事处。1953年起,由宁波养路段大路工区负责管理。1958年改属宁海汽车站养路办公室管理。1961年7月,县人委批转工交局《关于要求制止挖掘公路路基、确保行车安全的报告》,1962年1月开始全面清理、整顿。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公路违章建筑、堆放垃圾、砍伐行道树、毁坏公路设施等行为时有发生,公路交通秩序混乱。1974年12月20日,县政府发文,县交通管理站、公路段组织查处公路交通相关事宜,路产路权得到保护。1980年,全面开展“安全月”宣传教育活动;县政府批准公布《宁海县公路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交通局会同县工商管理局整顿迁移公路市场。1985年,县交通监理所增设路政鉴定管理股,专事路政管理,拆除违章建筑,清除路障达867处。1986年1月起,公路路政管理归宁波市公路总段派出所管辖。县公路段设值勤室,定员2人,专管路政。1990年8月底,成立县公路路政管理队,负责管理和保护公路路产;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红线,审理从地面、公路上空或地下穿(跨)越公路的其他设施等建筑事宜。组织公路巡查,依法制止、查处各种违章、侵占、利用、污染和破坏路产行为。
  1992年,向公路两侧群众宣传公路行政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的路政意识。加强公路红线控制,制止违章建筑50起计1665平方米,拆除临时棚屋38户计280平方米,拆除永久性违章建筑6户计185平方米。保护路产路权,先后处理各种损坏公路设施和非法占用公路案件95起,索赔资金89.79万元,清除各种违章堆积物448处计1028平方米。
  1 993年始,乡道公路养护由线路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境内省、县道公路均由县公路管理段和县乡养护管理所管养。
  1994年,宣传《公路管理条例》,落实宁政通〔1994〕7号《关于进一步强化公路路政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对甬临线、盛宁线、象西线穿镇路段的西店、梅林、官庄、大佳何、桥头胡、黄坛、岔路、桑洲、胡陈、力洋、茶院等地阻车路段进行重点整治。对公路线内的违章建筑和非公路专用设施进行重新登记、确认。制止违章建筑40处计6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3处计150平方米,有效地保护路产路权。
  1995年,按照省府〔1990〕99号文精神,对省道甬临线、象西线、盛宁线,县道力港线进行定界画线,设置永久性公路留地界桩900只,使公路两旁建筑界限从无形变为有形。制止公路两旁违章建筑102起2758.8平方米,围墙16起202平方米。拆除违章永久性建筑36户1149.6平方米,临时性违章建筑77处1568平方米。清除路障5060平方米。处理各种涉及路政案件344起,收取赔偿款26万元,有效地保护了公路产权。
  1996年初,县公路段成立路政大队,设置甬临、象西线,岔路、力洋、桥头胡、深甽5个路政中队。建立路政人员上岗培训与考核制度,组织路政业务及《行政处罚法》等法规培训、教育,提高路政队员执法水平。是年,发放各类违章通知书254份,配合有关部门整治沿线马路市场。在省组织的文明样板路创建验收活动中,路政大队获全省第二名。
  1998年1月,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对甬临线文明样板绿化工程和沿线加油站进行整治,及时查处路产侵损案,路产路权保护率达91%。甬临线获得“省级文明样板路”称号。路政大队被评为省十佳路政大队。
  1999年,按《公路法》规范路政管理。在县文明样板路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路政大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整治沿线加油站,及时查处、制止违章建筑。是年,路政大队再次获得省“十佳路政大队”光荣称号。
  2000年,抓好路政管理,确保公路路产、路权完整,防止公路脏、乱、差现象的发生。明确目标责任制,促使路政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社会化。年末,路政大队被市公路局评为规范化执法示范单位,被省交通厅评为文明路政管理大队。
  2001年,路政大队开展路政“双星”评比活动,推行路政执法承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路政政策法规宣传,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全民爱路、护路的自觉性。全年共撰发各种信息简报25篇,广播宣传10次,电视宣传5次,出动路政宣传车51次,行程4162千米,发放路政手册961本。实行沿线镇、乡、村及路政协管员联防联管。先后投入路政管理资金418460元,对老标志、标线作了调整、改造和更新,设置平交道口137处,无缝钢管减速设施2442米,学校专用警告标志50套,钢护栏板27块,标志牌3块。修复钢护栏板345块,拆除钢护栏板369块,交通标志牌7块,F杆8根,重画标线2160平方米。
  2002年,做好交通标志标线和超限运输管理工作,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公路岔口的事故发生率。完成了全县四级以下和山区公路的限载、限驶专用标志的设置工作。在岳井、长田头等52条公路上设立专用标牌206套。完成了甬临线、象西线、城松线等7个事故黑点的专项整治,在竹口新建港湾式停车站1个,在桥头胡水产城、时代大道增设了减速带等安全设施。在甬临线、城岭线等共漆画标线7424.2平方米,补牌69块,设置各种标牌175套,减速带219米,修复W防撞护栏板311块,更换示警桩80多根,拆换弯头30多只,使公路标志更加完善醒目。完成了全县公路标志标线调查建档工作。在“5·19”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和柔石“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等节日期间,按照县府统一要求,紧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公路专项整治工作。根据省府浙政函〔2001〕275号文件精神,筹建34(214)省道K90+200处超限运输检测固定站点。按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超限运输检查工作。上路检查560次,查获超限车辆1550辆,卸载货物660.2吨,卸载率达40%以上,有效抑制车辆超限运输。
  2003年,路政大队对省道及主要县道建筑控制区的违法建筑继续零容忍。路产侵损案件的发现率、查处率均达100%。巡查达3687人次,查处违章案件数424件,拆除违章建筑3092平方米,查处拆除各类非公路标牌375块,清理公路堆积物3541.6立方米,查处路产侵损案件339起,收取公路赔补偿款913212.56元。按年初计划,对城岭线K22~K27+800段弯道和危险地段设置防撞护栏1500米,其他路段共拆装F杆23套,修复W防撞护栏板536块,更换示警桩136根,拆换弯头32只,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及时开展超限运输车辆检查,共检查运输车辆177辆,其中,违法超限运输车辆140辆,卸载73辆、货物1456吨,收取赔补偿金61850元,有效抑制公路超限运输,保护了路产路权。6月,动工兴建“34省道宁海超限运输固定检测站”。
  2004年,总投资800万余元,征用土地19985.7平方米(计30亩),总建筑面积为1796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建筑面积665平方米,卸载仓库814平方米,辅助用房317平方米)的34省道宁海超限运输固定检测站建成。成立了34省道宁海治超检测站,工作人员25人,于6月20日正式投入运行,24小时全天候治理。该检测站是宁波市唯一的超限运输固定检测站。是年,共出动执法人员7506人次,查处违法车辆1218辆,其中,超限超载485辆,卸载414辆,卸载货物4955吨,累计收取补偿款120350万元,有效制止车辆的超限超载,道路运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2005年,落实《公路法》和《省公路管理条例》,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调整段属路政管理大队的内设机构,设立宁海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直属中队,原宁海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办公室、违章处理室的管理职能归直属中队管理;“宁海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力洋中队”更名为“宁海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宁东中队”,管理职能、范围不变;内设机构人员由大队统一调配。34省道超限运输检测站被市工会授予“五一文明示范窗口”称号。
  2006年,路政大队共受理路政许可56件,办结56件,办结率为100%。共阻止违章建筑60起,计340平方米,取缔马路市场经营摊点120处,清理各类公路堆积物10157立方米,拆除了各种非公路标志牌447块,整治马路市场13个,共查处各种路产侵损案件398起,收取路产赔偿款72888.02元,有效地保护了路产路权。共计修复波形护栏板249块,更换立柱117根,防撞端头92只,托架244只,维修标志牌117块,增设示警桩60根,修复交通标志牌50块,重画标线7900平方米,新增交通标线500平方米,增设道口立柱114根。共出动执法人员9828人次,检测车辆15351辆,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690辆,实行卸载626辆,卸货4591.01吨,收取罚款227.881万元,收取超限运输公路补偿款3 1.279万元。
  2007年,全大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4篇,利用媒体宣传30次,组织路政协调会,在省道和主要县道上悬挂墙体路政标语18块,利用宣传车宣传19次,上路总里程达2855千米;全年在路政服务窗口共受理路政许可案件55件,办结55件。共发现并查处各类路政违章案件522件,办结522件。拆除违法建筑242平方米,清理堆积物16710立方米,拆除非公路标牌452块,整治马路市场13个,共计处理案件522件(其中,行政处罚案件309件),收取赔(补)偿费117万元。共出动执法人员18468人次,检测车辆5145辆,查处违章车辆309辆,卸载车辆305辆,卸货4159.14吨,除不可卸载外,卸载率达100%,收取罚款1 10.54万元、超限超载补偿费10.69万元。
  2008年,全年路政投资73万元,在甬临线千秋桥事故黑点路段,增设道路边缘线、轮廓标、桥头设置警告性诱导标志牌、钢护栏、大桥通航禁航标志、“96266”统一报警电话牌。修复受损路产设施。防撞护栏板、端头、护栏柱、栏板托架、示警桩、标志牌,保证设施完好。全年上路巡查5955人次,发现并制止查处违法路产侵损案件366件,查处率达100%,收取公路赔(补)偿款1106387元。清理堆积物8839立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285平方米,拆除非公路标牌316块。共受理路政许可63件,办结42件。出动检查车17689辆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709辆,卸载货物8933.52吨,收取罚款205万元。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在境内43个路口设置信号灯,固定路段安装测速设备26套、移动测速设备8套。其中,城区29个路口安装上灯控设施,17个路口配置了闯红灯电子警察,县乡道安装了6个卡口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对全县主要公路的行车安全监控。
  2009年,推行多项专项检查和多部门的联合巡查工作。县公路段各股室联合检查桥梁390座计长11480延米,隧道4座计长3695米。与交警联合巡查60次,通过巡查,有效地排除事故隐患。与各乡镇等部门联合进行整治,共拆除棚屋75平方米、残垣断壁4处,清理废旧杆6根,改善了这些乡道公路的行车环境。对梁书线、力胡线、邵香线及辖区内学校、医院人行横道线进行了翻新。投入资金50万元,对宁松线指路体系版面老化、节点不连贯、夜间反光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整,翻新版面贴膜59块、更换标志版面30块。年内,又投资100万元,增设调整标志883块、示警桩28根、标线9690平方米。
  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加大对城区交通安全设施投入,投资503万元,在28个路口配上106套电子警察,完成两期交通标志、标线及建成信号灯集中控制系统,逐步完善中心城区交通流量监测机制。
  2010年,查处违章案件689起,拆除违法建筑319平方米,清理堆积物1418.2立方米,拆除非公路标牌491块,其中,大型广告14块,8米长的条幅42条,保持“畅、洁、绿、美、安、优”的交通环境。开展超限超载车辆的整治工作,一年来,上路执法20088人次,检查车辆14190辆,违法超限车辆443辆,卸载货物4563.92吨,收取罚款1055450元,收取补偿费2410元。查处路产侵损499次,收取赔补偿1296850元。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围绕“排堵保畅、控大防小”两项中心任务,动工兴建容纳350个停车位的潘天寿广场地下停车库,新增5个交通信号灯、18个电子警察,增设太阳能靠右侧通行标志13块、LED指示标志3块,增设斑马线1 1条,调整优化停靠点17个,初步建成城区交通信号集中控制系统。
  附:宁海超限运输车辆检测站 2003年,浙江省交通厅同意在34省道甬临线宁海段K60+200处建立“34省道宁海超限运输车辆检测站”,该站是全省21个固定检测站之一。6月动工兴建,2004年6月22日全面竣工。经考核择优录用专职路政人员16名。6月底,治超检测工作开始。检测站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786平方米,分东西二区。总投资748万元。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设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路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工业、科技,文明创建、群英荟萃6编,记载了宁海县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