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角楹白蚁及其防治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443
颗粒名称: 侧角楹白蚁及其防治初探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
页码: 371-3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侧角楹白蚁是新发现的一种木白蚁,1969年在浙江省宁海县发现其危害房屋。该白蚁种群中大多数是若虫,仅有翅蚁、兵蚁两个品级。它们喜居于干燥木材内,不直接吸水,也不与泥土接触,在木材内蛀成许多空腔,并由蚁道相连通。侧角楹白蚁主要取食干燥的松木、杉木,对木结构房屋的木材危害严重。其粪粒似枣形,从木材表面小孔中排出。防治侧角楹白蚁需要综合采取措施,包括进行检疫防止扩散、修建房屋时进行药剂预防、灌注氯丹油剂进行表面封闭、喷洒氯丹乳剂以及磷化铝熏蒸等。此外,还可以探讨改变其生境等方式来控制其危害。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史资料

内容

侧角楹白蚁(Incisitermes Iaterangularis)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定名的一个新种,属于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1969年,在浙江省宁海县力洋区委所在地发现其严重为害房屋。据当地群众反映,此处原无该种白蚁,疑是原屋主于1937年从海外进口的箱中带入,已有40余年。但究系何故在此滋生,尚待进一步考证。
  一、形态与特性
  侧角楹白蚁种群中大多数是若虫,仅有翅蚁、兵蚁两个品级。
  长翅繁殖蚁:头、胸部呈棕红色。复眼黑褐色,单眼色浅,上唇灰白色。触角第一、二节色淡,其余各节具深褐色环。腹部深褐色,足呈黄色,翅棕色透明,翅脉棕色。体型较大,略大于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se Snyder)而小于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全长(连翅)11.23~14.22毫米,平均12.29毫米;体长(不连翅)5.39~8.88毫米,平均8.00毫米。头部近似圆形,其宽大于长。复眼大,近卵圆形,向外凸出。单眼卵圆形,位在近复眼的背后方。触角16~19节,第三节稍粗壮,略长于第二及第四节,末端5~6节较其余各节粗壮,端节细小,卵圆形。前胸背板略平,其宽度(平均1.76毫米)大于头宽(连眼平均1.58毫米),前后缘中央均略凹。前翅较宽短,亚前缘脉Sc约伸至近翅长的1/4,径脉R约伸达翅长的1/2,径分脉Rs具分支。跗节4节,爪间缺中垫。
  兵蚁:头及上唇与前胸背板呈红棕色,头前缘及上颚基部色深,上颚端部黑褐色。触角第1~3节红棕色,其余各节色淡。腹部与足呈棕黄色。体长8.98~9.63毫米,平均9.3毫米。头呈长方形,两侧缘近乎平行。触角10~14节,第三节较长,呈倒圆锥状,其长度约为第4~6节之和。上颚粗壮,基部膨大,端部略向内弯曲。左上颚内缘具缘齿3枚,第一缘齿与第二缘齿间距较近,第三缘齿与第二缘齿间距较远;左上颚内缘具较大的缘齿2枚,第一缘齿约位于中点,第二缘齿前切缘呈凸弧形,长于后切缘。前胸背板宽度(1.86~2.00毫米,平均1.92毫米)明显大于头宽(1.67~1.81毫米,平均1.77毫米),前缘中央凹度明显,后缘中央略凹。腿节粗壮。
  侧角楹白蚁的生活习性如同其他木白蚁类。喜居于干燥木材之内,无特筑蚁巢。在木材内蛀成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空腔,并由长短粗细不一、无固定规则的蚁道相连通。该种白蚁不直接吸水,也不与泥土相接触。
  侧角楹白蚁群体较小。我们在1974年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少数仅有一对脱翅蚁;并对较完整的6个群体进行了统计:白蚁总头数为2623头,一个群体的白蚁,最多的为1456头,最少的为98头,平均为437头;其中,脱翅繁殖蚁17头,占总头数的0.65%;兵蚁54头,占总头数的2.05%;若蚁2552头,占总头数的97.3%。
  侧角楹白蚁的翅蚁分飞期迟。在宁海县力洋观察,于9月初至10月中旬的晴朗天下午2时前后,从被蛀蚀的木材表面的小孔中飞出。它飞翔力强,第一次飞行距离不超越10米。
  侧角楹白蚁主要取食干燥的松木、杉木,而取食樟、梓及其他坚实杂木较少。对于一般木结构房屋的门窗地板壁、楼板槅栅、柱子串料、檩条、椽子等部位的木材均蛀蚀,而蛀蚀程度以接近地面部位较轻,2米以上的部位较重,特别是杉木椽花蛀蚀尤为严重,有的被其蛀蚀的空腔要占材积的90%以上,仅剩下一层极薄的表壳,指触即破。室内的桌椅板凳、橱箱木床等家具,亦易被蛀蚀。侧角楹白蚁的粪粒与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及白蚁科(Termitidae)所属各种白蚁的排泄物不同,似枣形,长0.3~1.0毫米,直径0.5~0.6毫米,周缘有6条纵向小凹槽,质地坚硬,并往往从木材表面1.8~2.2毫米的小孔中排出,在其取食木料的下方积聚成堆。
  二、侧角楹白蚁的防治
  据1974年调查,侧角楹白蚁在力洋区镇为害房屋已达1500平方米以上。1975年,我们在有关单位的协作下进行了全面防治,至今已近10年,在防治处理的范围内尚未发现侧角楹白蚁继续为害的现象。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防治上应综合采取下列措施:
  1.进行检疫,防止扩散。
  侧角楹白蚁属木栖性白蚁,群体较小,容易通过家具、木材的转移面扩散。例如在力洋公社(乡)会场发现从区委搬来的一条长板凳携带了侧角楹白蚁群体(有繁殖蚁2头,兵蚁2头,若蚁203头)。因此要在车站要道等公共场所张贴《通告》,展示标本,使群众引起重视;严格控制蚁患区域的木材、家具的转移。向外搬运木材物件必须经过检验和统一处理。
  2.蚁患区域修建房屋,需进行药剂预防。
  基地可用1%的氯丹乳剂处理(主要预防土栖性与土木两栖性白蚁);房屋所有木结构,均以10%的氯丹油剂浸渍或涂刷。
  3.灌注氯丹油剂,进行表面封闭。
  在遭侧角楹白蚁为害的柱子、横料等木料上部,结孔后用大针筒注入10%的氯丹油剂(氯丹原油1份,煤油9份),然后在木材表面用氯丹原油、黄油、清漆混合剂进行封闭。
  4.氯丹乳剂喷洒。
  对于遭侧角楹白蚁为害的壁板楼板,以1%的氯丹乳剂进行喷洒。壁板单面喷洒,灭蚁效果尚不到80%,故最好双面喷洒;楼地板务须达到药液全面湿透。
  5.磷化铝熏蒸。
  采用熏蒸措施效果好,见效快。一是由于遭侧角楹白蚁为害的木材表面有小孔,气体容易进入;二是磷化铝是一种较好的杀虫剂。对有侧角楹白蚁为害的房屋,如翻修则将所有的木料及室内家具统一放入六面封闭的室内熏蒸。用药量根据熏蒸房的容积而定,以每立方米容积用磷化铝12克推算。熏蒸封闭时间为7~9昼夜。
  此外,根据侧角楹白蚁的生活习性,采取增加温度等方式改变其生境,以控制其为害,这些方面尚需探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维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