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建筑材料的改革和创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41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建筑材料的改革和创新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5
页码: 269-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进行了墙体材料改革,逐步淘汰黏土砖,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建筑材料方面,宁海县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采用铝合金门窗、SBS改性沥青卷材防水、PVC—U建筑排水管以及高级外墙饰面材料等。这些改革和创新不仅提高了建筑质量和效率,也促进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建筑材料 改革

内容

一、墙体材料改革
  砖瓦建房在中国历史悠久,已沿用数千年,故有“秦砖汉瓦”之称。砖瓦为黏土烧制,而黏土取之耕田或山地,故每年要毁坏大量耕田和山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有大小砖瓦厂100余家,黏土砖年产量达到1.4亿~1.5亿块,城关东门砖瓦厂、西门联营砖厂黏土砖年产量达到3000万~3500万块。全县每年因制砖耗土量约60万立方米,城关每年因制砖耗土量约14万立方米。因生产黏土砖每年损毁土地量十分惊人,对保护耕地十分不利。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保护耕地是国策。因此对黏土砖这一传统墙体材料早就提出要进行改革。县“墙改”工作始于1991年,是年6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墙改工作会议,发出了《关于成立宁海县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设立县墙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副县长兼任组长,县城建环保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995年,县墙改办组织土地、工商、法院和镇乡等部门对全县105家砖瓦厂的砖瓦小立窑进行了爆破拆除,仅保留35家砖瓦企业的轮窑和5家砖厂的小立窑。
  1995年4月,县政府印发了《宁海县墙体材料改革管理规定的通知》,开始执行收取4元/平方米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改设到县计划委员会。1997年9月,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由4元/平方米提高到10元/平方米,加大了墙改力度。1998年10月,县政府转发县计委等单位《关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限制使用黏土实心砖的通知》,规定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多层高层建筑的非承重墙、围墙和临时建筑等均不得使用黏土实心砖。2000年5月,投资800万元、年产砼砌块5万立方米的宁波永大新型建材厂建成投产,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5年12月,县政府根据《宁波市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和推广建筑节能实施办法》文件精神,规定建制镇以上(含建制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筑工程中除建筑承重墙体及基础部分外,市政工程禁止使用黏土实心砖,框架结构的内隔墙从2006年7月1日起禁止使用黏土制品,框架结构的外围护墙限制使用黏土制品。2006年12月,年产粉煤灰加气砌块15万立方米的宁海宏韵建材厂建成投产,为大量使用非黏土、轻质、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有力保证。2007年12月,宁海县根据宁波市有关黏土砖瓦窑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黏土砖瓦企业由2005年底的28家减至14家,成为全市首个完成市政府下达整治砖瓦企业任务的县。2008年1月,《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颁布施行,规定:本省行政区域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黏土砖;修缮古建筑文物等特别建筑必须使用的应经省墙体材料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禁止新建、扩建空心黏土砖生产项目。为禁止生产使用黏土砖提供了法律依据。2009年,全县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量达到4.35亿标块,比2008年增加72%;黏土砖产量降为1.31亿标块,比2008年减少3.7%。1~10月,收取墙改和散装水泥两项专项基金1427万元。是年,县墙改办会同建设、工商和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混凝土砖质量管理的通知》,并举办了混凝土砖质量标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企业40余家。
  2010年,全县新墙材产量达5.98亿标块,完成粉煤灰、炉渣和脱硫石膏等资源综合利用86万吨,征收墙改、散装水泥两项专项基金2577.7万元。2011年,全县生产新墙材产量达7.12亿标块,征收墙改、散装水泥两项基金383万元。对违规使用黏土多孔砖的施工企业作出了罚款处罚。
  2011年,保留黏土砖瓦生产企业14家,其中,18门轮窑以上砖厂13家,小窑砖厂1家,年总生产能力为3.2亿块标准砖。
  墙体材料改革以来,全县累计节约土地2862亩,节约能源10.74万吨标煤,减少废气排放2688吨,利用废渣96万吨,减轻墙体重量25%,节约工程造价5%,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散装水泥的推广使用
  建筑施工使用袋装水泥,不仅耗费大量水泥袋等包装资源,而且拆装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污染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用槽罐车装运水泥。宁海县于1997年开始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是年6月,县政府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与墙改办公室合在一起办公,挂靠县计委,编制3人。
  为积极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县政府出台了收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文件,对违反使用散装水泥有关规定的施工单位收取专项费用,促进散装水泥的生产和使用。2009年,全县生产散装水泥75万吨,散装水泥的生产率达到70%。收取散装水泥(含墙改)专项资金1427万元。
  2010年,全县散装水泥用量为178.78万吨,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31.68%,收取散装水泥和墙改专项资金2577.7万元。2011年,全县散装水泥用量188万吨,收取墙改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388万元。
  三、预拌混凝土的推广使用
  建筑、市政等建设工程需要大量使用混凝土,历来是施工现场拌制,现拌现用,拌制时尘土飞扬,污染环境,影响人身健康,工人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20世纪末,建筑行业对混凝土拌制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混凝土拌制工作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由混凝土制品企业用搅拌车直供施工现场,将混凝土用高压砼泵通过长臂输送管送到工程浇筑处使用,从而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减轻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6年6月,宁海县成立了第一家混凝土预拌企业——宁海县永坚混凝土有限公司。至2011年底,全县有永坚、得力、金川、宁东、永大5家混凝土生产企业。2010年,预拌混凝土的产量为78万立方米。2011年,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98万立方米。2011年底,大中型建筑工程的预拌混凝土的使用率已达到100%。
  四、其他建筑材料的改革和创新
  门窗材料 门窗框架过去用传统的木材制作,每年要耗用大量木材。20世纪90年代,宁海县建造房屋开始使用钢材制作门窗框架。钢门、钢窗存在质量大、易生锈、制作工艺复杂等缺点,又逐渐被淘汰。此后开始逐渐采用铝合金门窗以及塑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具有质轻、美观、密封性好、免油漆、不生锈、制作工艺简便等优点,因此在工商业与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得到大量应用。铝合金门窗色彩主要为银白色和古铜色两种。
  屋面防水材料 屋面防水是建筑中的一大难题。近代屋面防水一般做法为:坡屋面为油毡上铺小青瓦或平瓦,平屋面为上铺三油(沥青)二毡(油毡)防水,上述两种屋面防水性能不佳。20世纪90年代,宁海县建筑工程平顶屋面开始使用SBS改性沥青卷材,即在一般防水层上再用热粘方法铺一层SBS改性沥青卷材。此种防水卷材伸缩性强,其朝外一面有锡纸状隔水层,因此防水性能大大提高。该产品21世纪初已大量使用于住宅平屋面的防水和补漏。该防水卷材虽不能永久彻底解决屋面防水问题,但至少能延长防水屋面的使用年限,减少维修费用。
  PVC—U建筑排水管 建筑工程排水管历来采用铸铁排水管,铸铁管的缺点是体重质脆、施工不便等。20世纪90年代后,宁海县建筑工程开始逐渐使用PVC—U建筑排水管。该种管材采用高分子材料聚氯乙烯制成,具有强度强、不腐蚀、不生锈、质量轻、长度可随意锯割、施工方便等优点,是铸铁管无法比拟的。此产品投放市场后,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目前,建筑工程不管是室内外排水管还是落水管,已基本采用PVC—U管。
  外墙饰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筑外墙饰材也在发生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海县房屋建筑外墙立面的装饰材料比较简单,一般是水泥砂浆、干粘石、马赛克、外墙涂料等。90年代的外墙装饰增加了瓷砖材料。进入21世纪初,宁海县房屋建筑外墙立面装饰材料出现了花岗石板、铝塑板及玻璃幕墙等高级饰面材料。
  在宁海县公共建筑中,1999年建成的电信大楼工程是全县第一座使用玻璃幕墙的大楼。而后,宁波银行大楼、世贸大楼、广播电视大楼等工程相继使用玻璃幕墙。宁海办证中心大楼等公共建筑及许多沿街建筑立面装饰使用了铝塑板。铝塑板具有质轻、锯割方便、色彩多样等优点,颇受建设用户欢迎,建筑工程广泛采用。玻璃幕墙和铝塑板是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两种饰材。但是玻璃幕墙存在高空坠落导致伤人事故和光污染等问题,必须要在设计和安装中加以改进,使之安全和环保。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