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施工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4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施工技术
分类号: F426.91
页数: 3
页码: 265-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近几十年来,宁海县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显著进步。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楼房层数逐渐增加,90年代后高层建筑增多。随着市场开放,高资质企业进驻,带来现代化设备和先进理念。在基础施工、建筑结构、住宅建筑、主体工程、防水、饰面及地面施工等方面技术不断进步,施工管理方法也转向电子化信息管理。这些变化提升了宁海县施工现代化水平,促进了建筑企业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建筑施工 施工技术

内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海县城楼房建筑大多是2~4层,少数5~6层。1992年10月,宁海开始建造第一幢高层建筑——16层的宁海大厦,拉开了宁海建设高层建筑的序幕。随后,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保、电信大楼、开元大酒店、银海嘉园、财税大楼、公安大楼、检察院大楼等高层建筑相继建成。2006年,高22层和30层的龙珠大厦建成。2007年,16层的宁海广播电视大楼建成。2009年4月,25层的宁波银行大楼建成。其间,还陆续建成了一大批高层住宅群。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全国各地一些高资质建筑施工企业纷纷进驻宁海,给宁海带来高素质建筑施工队伍,引进现代化施工设备和先进的施工理念,宁海县施工现代化水平得到空前提升,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近20多年来,县内建筑施工技术有较大进步,施工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基础施工
  工程放样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沿用木角尺、水平尺、皮带尺、拉线等简单老式工具进行放样。90年代后,逐步使用水准仪、经纬仪、GPS定位仪等先进工具和仪器进行放样。
  基础土方挖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础土方挖运基本上是人力挖运,运输土方用手拉车等工具;90年代后,开始用挖掘机、装载机和自卸大卡车挖运土方,功效比人力提高数十倍。
  深基坑挡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海尚无高层建筑,因此基坑一般较浅,挖基时,很少用挡土板或只用木板挡土。90年代后,高层建筑出现,基坑由浅变深,有的基坑深达10余米,则改用钢板或槽钢挡土,后来又采用现浇钢筋砼平面桁架支撑以及在基坑顶部砌筑压顶用槽钢横向布置加圆钢拉结等先进手段挡土,效果显著提高。
  二、建筑结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海城区房屋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砖柱砖墙承重,钢筋砼多孔板楼面。90年代后,逐渐采用柱、梁、楼面、屋面钢筋砼整体现浇,结构强度及抗震性能大为提高。厂房则采用型钢制作的门式钢架结构替代过去的梁柱屋架等结构;厂房屋面采用有保温夹层的肋形彩钢压型板,围护结构采用彩板或轻质砖,厂房简洁而又敞亮。
  三、住宅建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宅布置形式单调,基本上是行列式布置,隔墙到顶,小青瓦屋面,前面走廊,后面居室,卫生间不配套,居住条件较差。90年代后,宁海开始建造公寓式住宅和别墅式住宅及商品房套间住宅,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户型有二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客厅较大,卫厨设施配套,有的住宅还建有车库。近20多年来,宁海建设了40多个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达240多万平方米。
  四、主体工程施工
  建筑材料及构件的垂直运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及构件的垂直运输,基本上是靠搭建毛竹斜道,用人工肩挑杠抬运送,大型构件则用木扒杆和人力绞车吊装。90年代后,开始使用塔吊、施工电梯、井字架升降机等机械工具进行吊装和运输,重型构件则用大型起重机搬运安装。
  21世纪初起,施工现场已普遍使用重量级塔吊,臂长达几十米,吊重可达几十吨,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现浇构件施工 支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般用木模板和木支撑支模。90年代后逐步采用木、钢混合模板和钢管支撑支模。混凝土拌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现浇混凝土均为现场用搅拌机拌制。2000年后,混凝土拌制逐步实现商品化,即由混凝土制品公司专业拌制后用专车送到施工现场,将拌制好的混凝土用高压砼泵通过长臂输送管直接输送到浇制现场。这样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机械噪音和粉尘污染,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主体工程垂直检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施工对主体工程(墙体、柱子等)的垂直检测是沿用悬挂线锤、肉眼目估等方法进行。90年代后,逐步采用电子经纬仪等精密仪器进行检测,不仅精度大为提高,而且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体力。
  脚手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施工一般用毛竹脚手架,用络麻和铁丝绑扎。90年代后,逐步改用钢管脚手架,用钢轧头固定,脚手架外围用尼龙安全网围护。2002年12月17日,县建设局印发了《关于局部取消毛竹脚手架的通知》,宁海县建筑施工开始取消毛竹脚手架,全面推行钢管脚手架。
  五、屋面防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屋面防水比较简单,住宅屋面大部分是铺油毛毡和小青瓦,厂房或公共建筑平屋面是现浇钢丝网砼作防水层,上铺水泥薄板隔热或铺三油二毡防水。90年代后,住宅和公建屋面大部分为现浇屋面,除常规防水层外再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效果大为提高。
  六、内外墙饰面及地面施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物外墙面基本上是水泥砂浆、干粘面、马赛克、涂料等几种,内墙面是白灰抹面、喷塑、墙纸、三夹板墙裙等形式。90年代后,建筑物外墙面一般为贴马赛克、墙砖、花岗岩板,有的公共建筑贴铝塑板、玻璃幕墙等高级饰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地面主要是水泥地面、水磨石地面,居室铺木地板等。90年代后,地面材料档次提高,开始铺花岗岩板、地砖等,居室则大多铺硬木地板。
  七、施工管理方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工地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质量、生产和人员管理)方法,一般由人工编写各种资料、绘制图表及记录等。90年代后,建筑工地逐步实现施工信息电子化管理方法,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理资料均输入电脑,将所有施工信息实现电脑联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