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402
颗粒名称: 专记: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F293.33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起,宁海县开始新农村建设,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转移就业为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扶持农村集体经济消除薄弱村,开展环境整治与建设,推进农村住房“两改”工作,并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至2010年底,宁海县累计创建了省、市、县级全面小康示范村94个,市、县级环境整治村350余个。其中,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形成了多个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推广了新型农机具;转移就业培训采取了多种模式,提高了农民就业率;通过建造标准厂房出租和村企结对活动,扶持了集体经济薄弱村;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推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出台了多项文件推进农村住房“两改”工作;并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和风景旅游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关键词: 宁海县 城市建设 新农村建设

内容

2003年,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宁海县随即开始以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为主要抓手的新农村建设。2005~2008年,县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2亿元。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2.6亿元。2009年,县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41亿元,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5.2亿元;2010年,县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亿元,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9亿元。
  宁海县的新农村建设包括以下措施:
  一、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切入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99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00个、整理面积19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4.5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1万亩;完成土地开发项目235个,新增耕地2.23万亩。
  2003年起,全县开始推进农村土地(以下简称农地)规模流转,主要有委托流转与股份合作两种农地流转形式。长街镇还出现了农地转让、租赁代耕、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2005年8月,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服务措施;每年还提供100万元用于农地流转工作的奖励。至2008年,全县农地流转面积38.5万亩,其中,耕地15.3万亩,林地9万亩,水域滩涂14.2万亩。规模经营面积(20亩以上)达到30万亩,形成了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三门湾百里(20万亩)生态型海水养殖带、万亩有机茶基地等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有1000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10个,500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13个。2010年编制完成《宁海县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园区核心区建设规划》,园区1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20万元。
  至2008年,形成了集“贸工农”于一体(Agribusiness)的“订单(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民)”的农地规模经营形式。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近3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90家,联系带动6万余户农民进入市场。同时,全县农业购销队伍不断壮大,年销售额20万元以上的购销大户有400多户,百万元以上的有90余户,千万元以上的近30户。201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20家,总数达到250家。
  至2008年,共有40个农业新品种和21项新技术运用到全县规模化的农地生产经营中;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0个,生产出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8个,三品认证面积达44%,产生出“望海”茶、“振宁”土鸡、“泉丰”西瓜等浙江省驰名的农产品品牌商标。宁海县荣获“宁波有机茶第一县”和“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称号。2010年,茶叶、土鸡、西瓜、无公害蔬菜、柑橘、竹笋6大主导产业和宁海白枇杷、胡陈洋芋、香榧、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流转农地的规模经营,使得适用于大面积作业的新型农机具得到更普遍的推广。至2008年,全县各种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达到23.91万千瓦。2010年,全县各种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达到26.16万千瓦。
  二、以转移就业为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03年,宁海县出台《关于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设立专项经费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实行补助。近几年来,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85%。
  转移就业培训推广三种模式:“培训基地+加工点”模式。扶持农村加工点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2008年,全县已有粗具规模的来料加工点200余家,从业人员4500余人,年发放加工费6000多万元,计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培训基地+创业”模式。例如,长街镇按照“打响一个品牌、扶持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依托培训基地开展滚动式培训,培养出数控机械雕刻人才和创业者千余名,并带动了近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企业”模式。县技工学校、西店成人学校、县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需要的技术工人,又为农民就业拓宽了渠道。
  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按照“管理机构村村全,资源状况村村清,就业服务村村实,就地转移村村有,就业渠道村村通”的要求,至2008年,完成了全县30%行政村为“充分转移就业村”的创建任务。2010年,完成了全县80%行政村为“充分转移就业村”的创建任务。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10332元,2010年为12504元。
  三、扶持农村集体经济,消除经济薄弱村
  1999年底,行政村为832个,其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399个。2008年底,全县行政村缩减到369个,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198个。2010年底,全县行政村改设364个,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135个。
  2005年以来,宁海县采取集中使用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通过建造标准厂房用于出租、年底租金分红的形式,既确保固定资产增值,又逐年增加扶持资金。几年来,在宁海科技工业园区、模具城、宁东园区等地方征地建造的标准厂房,每年能收租金150万元用于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2008年,县里又专门出台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薄弱村每个村一次性补助20万元,集中用于建设标准厂房或商贸房。2010年,县政府计划筹集资金1.5亿元。用于宁东园区6.6万平方米的扶贫标准厂房建设;当年投资9600万元,基本建成3.5万平方米的厂房。该厂房于2012年全部建成,再加上前几年在其他几地建造的扶贫标准厂房,年租金达到1000多万元。通过收取厂房租金扶贫助弱,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有望全面消除。
  自2006年起,宁海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以“联、助、带、挂”为主要内容的村企结对活动,在宁波全市区率先实现了村企结对全覆盖。2006年到位资金1003万元,2007年有450家企业结对398个行政村,到位资金1172万元,2008年到位资金627万元,累计到位资金2800多万元。
  四、开展“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与建设
  2006年,宁海县政府颁布《关于开展“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的意见》,规定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两化”活动;还规定每年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为开展“两化”活动日,组织全县10万名干部群众进行环境大清扫,拉开一年工作的序幕。
  自2006年起,实行“三沿五区”(即铁路、公路、通航河道等沿线和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开发区、住宅区、自然风景名胜区)的保洁责任包干落实制度。县里统一绘制《宁海县“三沿五区”保洁责任图》和《宁海县“三沿五区”保洁责任单位、责任人一览表》,将保洁责任范围落实到村、到单位、到人,每月实行通报。同时从2006年开始,全县集中安排每年10月份为开展“环境整治推进月”活动,以“三沿五区”为重点,以镇乡、街道和村为单位,成片连线地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至2008年底,基本实现了沿海南线、盛宁线、梅温线等公路两边环境的整洁美观,遍及长街、力洋、胡陈、茶院、越溪、深甽、跃龙、梅林8个镇乡(街道)的35个行政村。2010年,精心打造宁海东部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以东部6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为重点,制作了沿线整治规划示意图,共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拆除棚屋、危房120多间,粉刷墙面5万余平方米,清理溪坑河道36千米。与此同时,全县各乡镇(街道)抓好公路沿线、河道两旁、村与村交接地带、风景旅游区的环境整治,全面促进区域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完善、环境优化和配套设施健全等工作。
  自2006年起,实行卫生费村民自筹制度,县里出台政策对村级卫生费进行1:1配套补助。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200多个行政村实行了卫生费自筹。
  2006年开始,村庄绿化由县里免费发放树苗、村里组织村民栽种。至2008年底,县里共向农村免费提供树苗100余万株,绿化村庄300多个。对村庄道路硬化建设实行水泥补助,采取“农民出力造路基,政府量路送水泥”的办法,推进村庄道路硬化建设。至2008年底,县里共投入水泥资金1000多万元,硬化村庄道路面积100多万平方米。2010年,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深入拓展“两化”活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推进农村住房“两改”工作
  2010年,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有关价格收费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移民安置的试行办法》、《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审批程序试行办法》等文件,农房“两改”工作顺利。截至11月底,完成拆迁4353户,占市政府下达任务数的119%;安置农户4027户,占任务数的115%;拆迁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775亩,占任务数的194%;节余土地180亩,占任务数的157%;地质灾害移民16户,占任务数的533%。共有7个项目申报县农村住房集中改建项目,分别为:长街镇大湖村集中改建项目、一市镇曹家村集中改建项目、越溪乡农村住房安置小区、越溪乡坎头王村集中安置小区、岔路镇下山移民安置项目、黄坛镇下溪安置住宅小区、桥头胡街道桥头胡村长潭安置小区,总投资7.5亿元,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节余土地475亩,建成后可安置农户2312户。该申报的7个项目都已进入实质性启动。
  六、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2009年初,宁海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依托农业示范园区、特色村、风景旅游区,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业。2010年,宁海县围绕打造全国生态旅游健身先行区的总体要求,又出台了《关于开展县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评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宁海县农家乐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的通知》等文件,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有能力的农户依托自有房屋和农业园区发展“农家乐”,实现三大转变——普通农户向“农家乐”经营户转变、环境整治村向“农家乐”特色村转变、传统农业园区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变。如已创建成功的胡陈中堡溪村的桃花节、水蜜桃节和“农家乐”桃乡农居,桥头胡双林村的三麓潭山庄和“农家乐”双林农居,茶院许家山村的石头文化节和“农家乐”——“农嫁十二碗”饮食文化,长街的欢乐佳田农场等。“农家乐”已成为发展农村旅游的别具一格的新形式。2009年、2010年的全市“农家乐”现场会都在宁海县召开。至2010年底,宁海县累计已建成省市级“农家乐”示范点8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目标。2003~2010年底,宁海县累计创建了省、市、县级全面小康示范村94个,市、县级环境整治村350余个。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