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交通管理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8
页码: 191-1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道路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从1987年开始,城区道路逐渐分设车行道和人行道,并设立了交通管理设施,如交通管理岗亭、红绿灯信号设施等。2000年后,开始安装“电子警察”等科技设备,有效遏制了交通违章现象。同时,交通标志、标线、隔离栏等设施不断完善,城区主要路口增设了红绿灯自动控制系统。在交通管理措施方面,宁海县采取了多项措施,如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设立夜间交警治安执勤岗点、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等,提高了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此外,还加强了路面巡查监控,对交通违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在交通文明宣传教育方面,宁海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开辟宣传专栏、编印交通安全知识读本、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学校等,提高了驾驶员和公众的交通安全素质。2005年后,宁海县以“畅通工程”为目标,加强交通高峰期路面管控,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查处率,建立了交通管理站等管理模式,并获得了“全国二等管理水平城市”称号。2010年,县政府印发了实施城区交通“排堵保畅”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关键词: 宁海县 城市建设 交通管理

内容

一、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1987年,开始在城区桃源路(今跃龙中学至老干部局一段)分设车行道和人行道,并在桃源路与环南中路的交叉口首设人工指挥岗台,进行交通临时管理。
  1995年1月,在城区大北门桃源路与北大街、环城北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始设交通管理岗亭,并首次设立红绿灯信号设施指挥交通。是年,开通“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996年,首条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种有行道树的人民大道建成。1998年,城区有红绿灯信号设施暨交通管理岗亭两处,道路绿化隔离带13832米,交通标志牌317块,标线路段6858米。
  2000年,在人民大道与桃源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首次安装了“闯红灯违章自动摄像仪”和“机动车辆超速违章自动拍摄仪”(以下简称“电子警察”);全年拍摄处罚违章车辆5795车次,有效地遏制了机动车闯红灯和超速行驶的痼疾通病。人民大道被列为“严管街”,又在该路两侧行道树与机动车道之间增设两条灌木草花隔离带,把路面分为主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五路,既美化了市容,又减少了交通违章现象。从此以后,人民大道基本上形成“按线行走,按灯通行,按位停车,按章处罚”的良好秩序。
  2001年,分别在兴宁南路与北大街交叉口、兴宁中路与外环路交叉口、中山路与桃源中路交叉口三处安装了“电子警察”。
  2002年,在城区主要路口增设了5组红绿灯自动控制系统,设置交通标志456块,铺设道口减速垫2177米。对城区的道路交叉口进行科学合理的渠化(指在道路交叉口安装隔离栏或灌木隔离带,形成像渠道似的路线,迫使车辆进入渠道路线单向有序行驶,从而减少了交通事故),渠化率达85.1%。对人民大道全线交通情况实行24小时有效监控。同时,交警大队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建成一个网络健全、运作正常、规范高效、指挥有力的交通管理指挥中心。
  2004年,改建城区主要道口4只,漆划标线8785米,设置隔离栏700米,新安装交通信号系统7组。对汽车东站路口进行渠化,并安装了信号灯控制系统。2005年,在城区增设和更新交通标志200块,新设隔离栏1800米,漆划标线5800米,新装灯控系统5组,对城区所有路口的信号灯配时装置重新进行调整,维修路口灯控系统120起,保证了城区24个路口灯控系统正常运作。在城区街路两侧条件许可的地段,尽量漆划临时停车泊位,并动员街路两边的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以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新增停车泊位345个,新建停车场6处。2007年,新增路口灯控系统5组、“电子警察”5个,对部分道路人行道进行降坡处理,新增停车泊位750个。
  2008年,交警大队建成信息采集室、装备室,交通指挥室于12月初开始运作。新增汽车4辆、酒精测试仪3台、电脑40台。已建成公路交通科技监控网络,完成了《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新标准的改造实施工作。《宁海县城区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会审,进入试运阶段。当年,新增灯控设施4组,分别装在人民大道与北斗北路交叉口、中大街与兴宁南路交叉口、兴宁中路与跃龙路交叉口、兴宁中路与银河路交叉口;新增“电子警察”5个,分别设在兴宁北路与堤树路交叉口、兴宁北路与兴工一路交叉口、兴海路与金水路交叉口、兴海路与人民大道交叉口、时代大道与气象北路交叉口;新增交通标志231块,漆划标线路段9414平方米,新设隔离栏2800米,新铺道口减速垫685米,新设警示桩230根。至年底,累计在城区29个路口装有灯控设施,其中,17个路口配置了“电子警察”。在全县道路安装了6个卡口监控系统,9台移动测速仪全天候运作。
  二、交通管理措施与安全宣传
  1984年,县教育局与县交通监理所联合发文《关于对学生儿童加强交通安全常识教育的通知》,将交通安全列入教育内容,先在梅林试点,后在全县推广。
  1988年10月,县公安局交警队与县政府第一次签订《道路交通安全奖惩制度》责任状。交警队与下辖的中队、股、所,签订相应的责任合同,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基层与人。1989年,交警队上路巡检18120人次,检查车辆95814辆次,纠正违章43776次,扣证1275本,扣车1792辆,增设交通标志牌141块,修复13块,清除路障63处。1990年,贯彻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公安部《关于在全国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的联合通知》和宁波市政府《关于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宁海县城关交警分队与城东小学挂钩,共建“红领巾少警队”,由交警担任校外辅导员,城东小学每逢星期日及节假日派出学生共同参加城区路面执勤;组织干警给公路沿线26所小学上交通安全知识课,受教育的师生达3.46万多人次;制作交通安全宣传图文板100余块,在城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巡回展出。
  1992年,根据交通部交通管理局提出的“预防事故、缓解阻塞、综合治理、安全畅通”的工作总方针,结合本县实际,县政府发布1992年第2号通告,从5月1日起,禁止简易机动车(俗称“三卡”)上甬临线公路,并禁止无牌无证轻便后三轮车(俗称“乌龟车”)和人力客运三轮车在城区营运。同时,用宣传车巡回广播《通告》精神,并组织力量撰写宣传资料在乡镇农村张贴,在电影院加放幻灯片120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年,县交警队升格为交警大队。
  1995年5月25日起,梅林交警中队首设夜间交警治安执勤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是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公路上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的通知》,公路“三乱”现象得到制止。1996年3月29日,根据公安部关于开展第一个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城区大北门举行了“抓秩序,搞宣传,保通畅,学济南,强素质,防事故”为主题的万人签名仪式。1997年9月,成立县公安局公路巡逻民警大队,与交警大队实行一支队伍两块牌子的工作机制,其职责拓展到发生在公路上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前期处置阶段。11月,在开展学习济南交警活动的推动下,进行岗位大练兵。为交通民警印发“服务纠违忌语20句”、“交通民警三字经”,城区岗亭民警首次一律佩带哨子,做到规范执法。是年,交警大队通过宣传媒介,在《宁海报》开辟了“交通园地”、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了“交警宣传窗”、县广播电台开辟了“红绿灯下”等专栏。编印了《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读本》4000本,赠送给全县各小学。
  1998年10月,执行《宁波市道路交通管理处罚规定》,加大了处罚力度,有效地制止了无证驾驶、超载、超速、无安全帽骑摩托车等违章行为。1999年,交警大队改革勤务制度,强化路面巡查监控。对下属中队实行弹性错时工作制,全年实行错时监控,巡逻为主,交叉进行,做到时间、路段、装备、人员、职责“五落实”,弥补了早、中、晚时段路面失控的缺陷。5月1日起,禁止拖拉机进入城区。是年,交警大队在县驾驶学校创办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全县驾驶员分期分批集中到驾校进行交通安全培训学习,共计上课144节,学习人数达30587人次。同时,举办交通违章、肇事驾驶员学习班16期,受教育者1739人。全年发送《驾协教讯》3.24万份。此后,每年都要对驾驶员进行上述形式的交通安全教育。
  2000年,开展以“平安大道”、“严管街”为主载体的道路交通管理宣传。宣传以城区为重点,遍及全县乡村。完善甬临线宁海西店至城区段、人民大道的各类交通标志、标线,同时在道路两侧的路灯柱上悬挂宣传标语460幅,在公路两侧书写大幅标语20幅。2001年,开始创建“平安大道”和“畅通工程”。按照“政府发动、社会联动、交警主动、部门协同”的原则,完善管理网络,构建管理机制,强化路面管理。建立了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卡点静态管理与巡逻车动态管理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县政府又从公安、城建、交通、工商等部门抽调力量组成联合执法队,综合职能,统一执法。同时,交警大队与城区道路两侧178家单位和店铺签订责任状,杜绝门前违章占道,抓好长效管理。是年,在《宁海报》上曝光被“电子警察”抓拍的违章机动车车号,对交通违章车主起到了警告作用。
  2002年春运前夕,县驾驶学校和驾驶协会共组织2470名驾驶员进行春运交通安全学习,与463家个体车辆单位签订《春运安全目标责任状》。是年,还把外籍驾驶员纳入交通安全教育对象,组建外籍驾驶员安全教育片组。7月1日起,按照宁波市公安局的统一部署,执行《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对符合快速处理条件的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2003年,在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疫病的行动中,交警大队在全县暨城区七个检查卡点执勤,共检查过往车辆125825辆次,检查乘客509877人次。全年撰写交通事故案例和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的稿件被各新闻媒体录用的有423篇,分发宣传资料15万份。县交通安全学校共办班308期,上交通安全课960课时,培训教育各类驾驶员55897人次。
  2005年,交警大队锁定“畅通工程”C类城市二等管理为目标,对照评价体系,落实各项工作。重点加强交通高峰期路面管控,在城区流量相对较大的13个路口,每周一至周五上下班时段均实行增加警员高峰执勤的办法。在强化日常巡逻的同时,充分运用“电子警察”、电子监控、酒精测试仪、手动测速枪等科技手段,提高发现率和查处率。4月,县政府出台了《宁海县道路交通管理考核办法》,把交通管理责任和事故死亡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4月23日,在潘天寿广场举办了“我与文明同行”暨“通畅工程”创建活动仪式,交警大队与城建部门联合开展了“文明驾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走”为主要内容的大巡游活动。4月25日夜,县政府办公室与交警大队联合,在潘天寿广场举办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一周年大型文艺晚会。5月21日,县综治委专门下发《全县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将整治工作绩效列入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年度综合治理的考核范围。6月21日,交警大队又联合消防、公管、农机等职能部门,在潘天寿广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2006年5月,交警大队在县职教中心举办了“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教育工程启动仪式暨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现场会。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活动,专门印制了2万余册宣传资料,制作了宣传图文板,在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巡回宣传。6月,交警大队联合消防、公管、农机等职能部门在金龙百货公司广场开展了全国第5个“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民警接受市民咨询,为市民解疑释难。7月,全县18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交通管理站,原乡镇、街道的交通协管员划归交警大队使用。交警大队有计划地推行区域分片、路段承包、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同时发挥交通管理站、道口管理员、交通检查站的作用,对重点路段严管严守;突出空当时段管理,确定每天6:00~8:00、11:30~13:00、17:00~21:00,为早、中、晚重点空当时段,在这些空当时段(上下班职工的人车高峰流也夹在其间),各辖区中队值班人员变值班为上班,尽可能安排警力上路巡查。通过以上措施,路面见警率和民警管事率明显提高。是年,宁海县“畅通工程”获得“全国二等管理水平城市”称号。
  2007年,县综治委首次把道路交通安全有关业务列入综治干部培训内容。交警大队邀请无锡同济交通管理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对城区交通组织进行调研,重点对客运总站、城雕、气象南路与人民大道交叉口等三处路段进行交通组织论证。是年11月,编制完成《宁海县城区近期(2007~2010年)道路交通组织管理规划与设计》。2008年4月,交警大队和跃龙街道共同发起“交警社区共携手,同创交通文明岗”活动,每天安排100余名由各社区选派的交通管理志愿者与交通警察一起上路执勤,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2010年9月,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宁海县城区交通“排堵保畅”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其措施是:加强规划研究和引导;实施交通疏解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切实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波市政府
相关机构
宁波市公安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