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园林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7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城市园林绿化
分类号: TU986
页数: 25
页码: 116-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绿化工作由县绿化委员会领导,县城园林绿化由县园林管理处负责。自1987年起,县政府出台绿化建设规定,每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关镇逐步扩展为多个街道,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不断增加,园林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逐步扩大。至2010年,宁海县城市建成区有14个公园,樟树和杜鹃花成为县树和县花。2011年和2012年,宁海县分别获得“浙江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关键词: 宁海县 城乡建设 城市绿化

内容

全县绿化工作由县绿化委员会领导。县城区域的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由县园林管理处负责。
  1987年2月25日,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的若干规定》。当年,全县造林32759亩,四旁植树5.1万株;城关镇完成滨溪路、山河路、环城东路、环南路中段和东段、颜公河、县棉纺织厂的绿化工作。城关镇当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3521人,种植树木1.5万株,植栽花木1800盆,隔离带、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草坪512平方米,新建花坛54只,计540平方米。以后每年春季,县城和乡镇都开展有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1987年,城关镇镇区面积2.78平方千米,人口3.16万人,园林绿地面积20公顷,人均绿地面积6.3平方米。
  1995年,城关镇镇区面积7.73平方千米,人口5.01万人,园林绿地总面积211公顷;开始统计的园林绿化三项指标分别为:绿地率20.4%,绿化覆盖率2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下简称人均公绿面积)4.6平方米。
  2001年,城关镇和梅林镇、桥头胡镇“三镇合一”,形成新的城关镇。镇区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7.05万人,园林绿地总面积379公顷;绿地率27.07%,绿化覆盖率28%,人均公绿面积5.48平方米。
  2003年,撤销城关镇建制,建立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4个街道,形成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1.56平方千米,人口8.67万人。根据国家建设部对城市园林绿地重新分类和统计的标准要求,本县城市建成区相关数据为:园林绿地面积56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07公顷;绿地率25.97%,绿化覆盖率34%,人均公绿面积12.34平方米。
  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6平方千米,人口16.8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84万人),园林绿地面积113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绿地率37.06%,绿化覆盖率40.07%,人均公绿面积12.39平方米。
  1987年,全县只有一个公园——跃龙山公园。到2010年,县城市建成区有14个公园,各乡镇建成区也先后建起了小公园。2010年,经过全县人民投票表决,樟树和杜鹃花分别成为宁海县的县树和县花。
  2011年1月4日,浙江省政府授予宁海县“浙江省园林城市”称号。2012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宁海县“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第一节 公园
  跃龙山公园 跃龙山位于县城东南隅,占地面积29.1公顷,海拔78.8米,公园依自然山景逐年修建形成。山顶有明朝万历十年(1582)建造的文峰塔,为六面九层空心塔,塔身高22.6米。公园西首的小山岗上,有明代大儒方孝孺(正学先生)读书处,还有青云观、三官殿、朱子祠、跃麟庵、吕祖庙等遗址;西北小山坡上,曾有民国后期建立的抗战阵亡将士墓园,以及在西南龙须潭顶小山嘴上建立的抗战胜利纪念亭。
  20世纪50年代,山上林木除西部参天古树尚存外,其余皆遭砍伐,加之附近村民到山上垦荒种地,以致植被遭破坏,水土遭流失,跃龙山几乎成了癞头秃子山。
  1959年,跃龙山划归县林业特产局,属于茶山林场管理,暂名为跃龙山公园;是年12月,县政府组织全城各行各业人员,在山上进行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之后,又在山上修建了几条人行道,夹道种植冬青树,空地里种植扁柏及桃、李等果树;并辟有苗圃几处,由专人管理。1962年,在濒溪的千丈岩畔凿渠,建造跃龙山翻水站;在将军庙所处的小山谷筑坝蓄水,形成一个人工湖,取名“将军湖”。20世纪60年代末,跃龙山已是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成为人们休闲游览的胜地。1972年,在将军湖南山坡建成宁海县革命烈士陵园(2002年,该陵园迁出原址,重建于跃龙山北坡)。4月,宁海县革命委员会发文,正式命名跃龙山公园。1982年,在将军湖畔建凉亭,筑假山,砌花坛;1987年,在湖畔开辟娱乐场,添置供游人小憩的座椅,修铺鹅卵石林间小道1500余米;1994年起,在湖岸周边修建儿童乐园,先后添置了水上脚踏船、水中转艇、电动小火车、空中飞椅、空中缆车等游乐设备,还建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中老年人活动楼。1983年9~12月,对文峰塔进行了全面维修;1984年在文峰塔西千丈岩顶新建望溪亭;1987年在文峰塔旁新建碑亭。1991年,跃龙山公园划归县城建环保局,属于县园林管理处管理。1996年,利用山中闲置的人防坑道150米开辟游乐宫。2004年,在将军湖东边山岙里搭建露天舞池,为人们提供又一处健身娱乐场地。从1993年7月起,公园实行门票收费管理,每天上午7时前免费入园,7时后每人每次0.30元;后来逐年提高到每人每次0.80元,到2004年底取消门票收费。
  现在的跃龙山公园植被树种丰富,有马尾松、金钱松、柏树、杉树、枫香、板栗、麻栎、沙朴、冬青、广玉兰、香樟等;近几年又陆续增植香花树种,有桂花、樱花、垂丝海棠、茶花、栀子花、八仙花、绣线菊等。跃龙山公园是宁海县迄今为止建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公园,也是一座汇青山绿水与历史古迹、革命传统教育和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园林风景区。
  柔石公园 公园位于城区桃源北路西侧、金水路南侧,总占地面积16.67公顷。2001年11月始建,2002年10月建成。2009年,又投资1000万元对公园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公园划分为“一带九区”:沿路隔离带,入口迎宾区、水景观赏区、柔石纪念区(暨蔷薇专类园)、儿童游乐区(暨香花观果园)、密林避暑区、金秋漫步区、康体健身区(暨木兰山茶园)、热带风情区(棕榈园)、赏竹咏梅区(梅竹园)。2009年底,又在公园内东南角新建成外观具有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内部配有图书管理现代化设备的县图书馆,占地面积8360平方米,建筑面积3798平方米,2008年6月始建,2010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
  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在植物配置上,以香樟、桂花、冬青、广玉兰、杜英、香泡、雪松等常绿树为主,辅栽各种观赏花叶之树——银杏、白玉兰、垂丝海棠、樱花、紫薇、红枫、红叶李等,花灌木有茶梅、杜鹃、红花檵木、小叶栀子花等,地被植物有花叶美人蕉、八角金盘、八仙花、云南黄馨等。并在各个景区点缀大小型园林小品——假山、喷泉、瀑布、亭子、雕塑等,以及拱桥、凉棚、茶楼等建筑。它是供市民休闲、游览、娱乐及学习的好场所。
  正学公园 公园位于城区正学东路南边与天平路西边的交汇处,总占地面积5.01公顷。2001年8月始建,2002年9月建成。2009年,又投资320万元对公园进行景观改造。原名杜鹃公园,后来为纪念宁海籍的明代大儒“正学先生”方孝孺而改名,公园主入口两旁的长壁上刻有“正学先生”生平事迹的浮雕。公园布局为“四区两带”:主入口区、儿童游乐区、休闲草坪区、梅云桂雨区,沿路隔离带、滨湖植物带。公园中心是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人工湖,黄石驳岸凸凹起伏,近于自然形成的湖岸,湖内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湖畔建有一座水上亭台。贯通公园西南边缘的排洪渠上,横跨着两座半月形的石拱桥。园内西部有座建筑面积为191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现为“妈妈贝贝服务中心”;园内东北部有座建筑面积为918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原为茶艺馆,现为咖啡馆。
  飞凤山公园 公园坐落在县城南门外大溪南岸的龙头山,东与跃龙山公园、北与徐霞客大道景观带隔溪相望,占地面积17.73公顷,2004年5月建成。公园分为于飞阁、临碧榭、揽月亭、怡绿苑4个景点。于飞阁共3层半,高20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于飞”寓凤飞之意,登于飞阁向北远眺,县城风貌尽收眼底。临碧榭周边是湿地植物,伴着淙淙山泉,满目翠色。揽月亭建于山坡,山间幽静,树林荫翳,晴夜可揽明月清风。怡绿苑建在松林中,有风时能领略“风吹松林听涛声”的意境。另有一座仿照明清建筑风格的茶楼,建筑面积1172平方米。2007年,又完成3500平方米的湿地水体绿化工程,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再力花、黄菖蒲、千屈菜等。公园已成为一处供市民游览、休闲及纳凉避暑的山林兼湿地风景区。
  潘天寿广场(公园) 广场位于城区北斗北路东侧、正学路南侧,天寿路贯穿其中,总占地面积4.67公顷。广场是为纪念宁海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100周年诞辰而建,于1996年8月开工,分三期建设,至2001年5月全部完工。
  广场中心区是一块高出地面1.5米、面积500平方米的砖石平台,平台正中置有潘天寿先生依石而坐的铜像,平台四边各有一道台阶,平台周围是半坡形的灌木和花草,平台北面不远处是砖石结构的半抱形休闲长廊,长廊两边种着树木和花草。广场南区有几块大草坪,点栽着广玉兰、桂花、银杏、五针松、樱花、垂丝海棠等花木,还有复式喷水池和南大门等建筑。东区是竹林绿篱。西区有一弘浅浅清波的观池,建有小桥、凉亭、石桌、石凳。区边临街地还建有潘天寿艺术中心和书画陈列馆、县文联、县文管会等办公楼房,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北区有文化广场、舞台、盆景园和毗连的青少年宫。整个广场体现了文化性、娱乐性、休闲性等特点。每逢节假日和纪念日,政府或群众团体在广场举行各种科普文化或文艺活动,形成了宁海独特的“广场文化”。1999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文化广场”。2010年7月,潘天寿广场地下停车场开工建设,该工程总建筑面积9053平方米,近期单层停车262辆(于2011年12月底完工),远期双层停车451辆。
  徐霞客大道景观带 大道景观带的前身是滨溪路。宁海县为了在2002年5月举办“5·19”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提前实施滨溪路改建为徐霞客大道景观带工程。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00年9月开工,2002年初竣工;二期于2004年6月竣工。
  景观带为带状公园,位于城南大溪北岸、徐霞客大道南侧,与大道同行并同步建设,全长1600米,宽27米,占地4.67公顷。其中,草坪面积3.2万平方米,花卉面积1000平方米;植有银杏、柿树、榆树、香樟、沙朴、冬青、桂花等乔木700余棵,灌木1.1万余株,达到了常年有绿、四季有花的效果。景观带自东向西,立有《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年徐霞客与书童、老年徐霞客三组石雕。景观带内建有旱地喷(淋)泉、亭廊、小城墙城门、小桥,设有石碾、石柱脚等小品;临溪岸边建有半圆形亲水眺台;路灯、地灯、景观灯设置齐全。大道北侧人行道旁是一幢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仿明清风格的建筑物,茶楼酒家与店铺宾馆鳞次栉比;东北角是“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及占地5300平方米的广场。与大道景观带隔溪相望的是飞凤山公园。美丽夜景是大道景观带的一大特色:每当夜幕降临,大道景观带各种电灯齐放光辉,南门大桥和大溪两岸防洪堤沿边的LED三色光带变幻不断,仿古建筑群灯笼火红、霓虹闪烁;溪南飞凤山“于飞阁”上下周边的装饰灯用光的线条勾勒出楼阁雄姿;远处南面福泉寺如意塔顶的镭射灯光束与东面跃龙山文峰塔顶的镭射灯光束在夜空中交相辉映;大溪水面倒映着光波灯影。
  2005年,徐霞客大道景观带荣获宁波市“茶花杯”园林绿化优质奖。
  徐霞客公园 公园原名崇寺山森林公园,位于城西清泉路西端、崇寺山东麓,总占地面积44公顷,是一个自然山林公园。公园东入口广场于2006年11月始建,2007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1.5公顷,建有花坛、树池、门房、亭台和景观长廊,辟有停车场2450平方米。建成的环山景观道路北起山河路、环山向南延伸至徐霞客大道西端,全长1100米,宽11米;配套建设环山道路景观带1.4万平方米。公园里植物配置丰富,乔木有香樟、合欢、桂花、红枫、白玉兰、杜英、青桐、紫薇、杨梅、樱花等,花灌木有茶梅、杜鹃、栀子花、红花檵木等。这个公园也是为纪念《徐霞客游记》在宁海开篇而改名的。
  一休公园 公园东至望海路、西至东海路、北至人民大道,占地面积14048平方米,是一个社区公园,建于2001年。公园绿化以杜鹃花、红花檵木、茶梅、金叶女贞作为主要花灌木,乔灌木有桂花、五针松、红枫、樱花、蜡梅、茶花、白玉兰、紫薇、铁树等,适当点栽雪松、银杏、香樟、杜英等高大树木。主要景点有主入口小广场、花坛、亭子、雕塑、花架、游廊等,游廊的数对廊柱上都刻着反腐倡廉的楹联;园内东部空地上,置有各种健身活动的器材设施。
  西苑公园 公园别名松鹤公园、西门游园,位于山河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的南边,占地面积8974平方米,是一个社区公园,建于1998年。因受原地形的局限,故地理特征为下沉式公园。园内建有游廊、亭子、花坛、树池等,并置有各种健身活动的器材设施。公园主要乔木有香樟、桂花、合欢、樱花、水杉、红枫、紫薇、白玉兰等,灌木有杜鹃、茶梅、红花檵木、金边黄杨、云南黄馨等,营造了一个绿树成荫、四季有花的小游园空间。
  银菊公园 公园位于城区银菊路东与丁香巷西之间,周围都是居民住宅楼群,是社区公园,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于1998年。公园小巧而精致,以植物造景为主,主要乔木有香樟、桂花、樱花、白玉兰、红枫、垂丝海棠、碧桃等,灌木有杜鹃、红花檵木、茶梅、八角金盘、小叶女贞等,地被植物有葱兰、麦冬等,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化景观效果。草坪上置有各种健身活动的器材设施,并建有亭子、石桌、石凳。
  天王风景名胜公园 公园又名东岳宫,坐落在城区东部华山路东侧的小山上,总占地面积9公顷,始建于1999年,经过历年来的续建,现已粗具规模,是集休闲游览、烧香拜佛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公园。拾级步入公园山门进口处,有一个古典式的自然山水小游园,精巧雅致的亭子、石桥、水池等,体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公园植被茂盛,林木葱茏,曲径通幽;依据山上自然地形合理配种的花木,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优美景观。园内有一座寺院——东岳宫,宫内有东岳大殿、大雄宝殿和千佛殿,终日香火缭绕,念诵佛经与敲击木鱼的声音不绝于耳,为这座公园增添了几分宗教色彩和灵气。
  月亮边公园 公园处在城区梅林街道区域、甬临线公路西边一座叫“月亮边”的小山上,总占地面积10公顷,建于1998年,是一座集登高览胜、休闲游览于一体的自然山地森林公园。公园山路蜿蜒曲折,山上植被繁茂,林木葱郁阔叶林、针叶林等不同枝叶各具姿态;落叶林、常绿林、混交林等色彩斑斓;还有许多杨梅树和毛竹林。每年杨梅成熟季节,山野绿林中出现一片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招来了更多的游客。
  梅湖公园 公园坐落在梅林北路西侧与梅湖路南侧的交汇处,邻近杨梅岭水库南边,占地面积1.3公顷,建于1998年。公园东南面入口处为大面积地砖铺装地,建有旱地喷泉水池;南面、西面是大片的草坪与疏林,草坪铺植的是马尼拉草;北面是休闲广场,点缀着花坛;东北面为水景区,利用原有自然地形,修建了一个大水池,一条曲折的游廊架造在水池上,环池周边栽有一行青青杨柳。
  该园采用自然式造园手法,创造出池、坡、坪、林、廊、天井等大大小小的园林空间。园内植物配置相对集中而简洁精巧,植物群落分明——高层突出樟树、银杏、枫香和法国梧桐等,中层突出桂花、白玉兰、樱花、红枫、茶花等,低层突出海桐球、杜鹃、红花檵木、茶梅等,着意展示出树成群、草成片、花成丛的自然景观效果。
  烈士陵园 陵园原址于1972年建在跃龙山公园将军湖南面的山坡中;2002年迁址于今跃龙山北坡,当年建成。为开放式的坡形陵园,占地面积2.46公顷,是一座纪念革命烈士的专类公园。陵园由主入口、悼念广场、烈士纪念碑、烈士陈列室四部分组成。一口钢质黑色大警钟矗立在园内梯形台阶的正中,纪念碑下长眠着1949年7月为解放宁海而牺牲的21位烈士,陈列室里珍藏着140多位为解放或建设宁海而献身的烈士的照片和文字事迹。每年清明时节,县委、县政府四套班子领导以及机关干部、学生和群众都要来祭扫陵园、鞠躬凭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英烈精神。
  陵园建成时,植物品种仅有雪松、柏树、黄杨及草坪等。近几年来,增种了香花类树木,主要有香樟、冷杉、樱花、紫薇、垂丝海棠、五针松、铁树、白玉兰等,对草坪也进行了全面改造,并加强了对陵园绿地的养护管理。
  第二节 道路绿化
  1987年,县城主要道路两侧有行道树2800余株,树种以法国梧桐为主,间有广玉兰、柏树、鹅掌楸(俗称马褂木)等树木。1994年后,新植行道树以香樟为主,亦有杜英、榉树、银杏、黄山栾树等;在道路隔离带内多植小叶女贞、黄杨等灌木,隔时修剪整齐,形成立体绿篱带。人民大道、兴宁北路、桃源中路、科技大道、兴海路的隔离带内还间种香樟。桃源中路颜公河两侧堤岸种植云南黄馨,柔长的枝条绿叶倒挂在堤壁内,形成垂直绿化的特色。2000年,县城有行道树10400余株。又先后完成了桃源中路、桃源北路、山河路、中山东路、华山路、科技大道、时代大道、兴海路、金水路等城区主要道路的绿化建设。从2002年开始,逐年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绿化改造,增种香樟、杜英等行道树3000余株;同时在隔离带内配植樱花、茶花、紫薇等亚乔木和花灌木,形成了良好的道路绿化景观,提高了道路绿化覆盖率。至2007年底,县城有行道树18600余株。2009年,实施了兴宁北路绿化景观改造近10万平方米和高速公路出口两边绿化改造近3万平方米。2010年,在人民大道、桃源中路、桃源南路、正学路、中山路、外环路、气象北路等设置5000个行道树池,树池内种植麦冬草,有效避免了树木底部黄土露天现象。2010年底,县城有行道树22600余株。
  1994年,在西大街西端与环南西路、纺织西路的交汇处建成面积3088平方米的街心绿地——西门环岛;年底,又在兴宁中路与中山路、人民大道交汇处建成绿地面积1700平方米的兴宁环岛,环岛内立有不锈钢制作的双鹤雕塑,高15米,宽9米。尔后,陆续在主要道路交汇处建成桃源大环岛、东门街心大花坛、山河绿岛、科技大道绿岛、桥井中路大花坛等。2008年,城区街心路口的环岛绿地及小游园、大花坛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至2010年底,达8万多平方米。
  1998年开始,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期间,在人民大道、桃源中路和兴宁路等主要道路绿化带和环岛绿地内栽种和摆放草花,一年轮换3~6次。是年,栽、摆草花合计0.5万盆;2001年增至9.8万盆。2002年,在桃源中路南北两端设置大型钢制花架,一次可摆花2万盆。2005年,在城区道路绿化带和环岛绿地栽摆鲜花40万盆;2008年,栽摆鲜花30万盆;2010年,栽摆鲜花40万盆,使城区的绿化上升到美化的高度。
  自2005年以来,宁海县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原则,切实抓好道路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形成了遍及城区的绿色网络,桃源南路、东海路、人民大道、中大街、东大街等道路已绿树成荫,兴宁北路、桃源中路、科技大道、气象北路等道路绿化已各具特色,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日趋凸显。2005年,城区道路绿地面积119.8万平方米;2010年扩大为144.6万平方米。2011年,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为100%和83.3%,主干道路绿化带面积占其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9.11%。
  第三节 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
  一、居住区绿化
  20世纪80年代,县城居民住房未形成住宅小区规模,因此也未形成居住区绿化规模,只有少数住房条件较好的居民在住宅的院子(别称天井或道地)里植栽几株花木,在阳台上摆几盆花草,进行简单绿化。20世纪90年代,县新建住宅小区迅速增多,但小区内绿地面积的比例很小。也有个别住宅小区的绿化搞得较好,如1997年新建的“园丁新村”绿地面积达1160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4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进入21世纪后,开始对县城新建的居民住宅区的绿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初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居民区绿化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园林小品,突出绿色创造环境的原则。2002年建成的“华山花园”居住区,绿化面积达18770平方米,绿化率达32.5%。2004年建成的“华庭家园”,荣获宁波市四星级园林式居住区称号。2005年建成的龙珠大厦(1~3层是商场裙楼,4~30层是住宅套房),在商场裙楼平面屋顶上营造绿地,亚乔木、灌木、花草配置合理,适当点缀花坛、坐凳等园艺小品,绿化面积达4352平方米。墙体垂直绿化效果明显的有:华庭家园在围墙及水池边种植云南黄馨,腾达住宅小区墙体采用爬山虎植物攀缘覆盖,合计绿化面积4300平方米。同时,许多居民在自家的阳台、客厅或天井栽摆花木,绿化家庭。2007年,宁海县绿化委员会制定了《宁海县园林式居住区评定标准》。至2011年底,城区33个居住区中,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达32.05%,旧居住区通过改造后的绿地率达25.37%;园丁新村、华山花园、华庭家园、兴海家园、枫景园、天景园、东景花园、丰泽园、阳光小区等22个居住区先后被评为市、县级“园林式居住区”。居住区绿化养护资金全部到位,绿化养护管理规范,效果较好。2005年,城区居住区绿地面积21.1万平方米;2010年,扩大为42.1万平方米。
  二、单位庭院绿化
  1996年前,城区各单位围墙庭院里自种树木,自建花坛。1997年,开展拆墙透绿工程,当年拆除了11个单位350米长度的实心围墙,改为栅栏式通透围墙,使单位庭院里的绿化与街道绿化相辅相连,扩展了城区环境绿化的效果。之后,单位庭院绿化向园林式发展,并将花卉盆景摆进了大厅会堂、走廊两边、楼梯转角处和办公室。2007年,县里规划要求工业企业单位绿地率不低于20%,行政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5%,其他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0%。随后,各单位积极参与“园林式单位”及“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的创建活动,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对单位绿化进行升级改造。至2010年,城区271家单位绿化总面积达151.3公顷,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5.5%;有“园林式”单位166个,占比达61.25%;其中,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的有县政府、水务集团、第一医院、五峰机械有限公司等12个,被评为县级园林式单位的有县检察院、农林局、建设局等154个。继续推进拆墙透绿工程,位于城区主干道路两旁91.18%的单位实施了拆墙透绿。
  第四节 生态林与苗圃基地
  2002年2月,县政府为了提高城市品位和实现生态型经济强县的目标,在城区启动了大规模的生态林建设工程。第一期投资1500万元,在城区金水路以北、桃源北路以西和兴宁北路以东区域租用土地3500亩(土地向所在地村民租用),共种植了香樟、杜英、黄山棠、东昌含、桂花等80余种树木,共107万余株,其中大树3000余株,分别于4月底和11月底完成。2003年,又投资600万元,在原地址区域里租用土地700亩,完成了第二期生态林建设。2004年,又投资1000万元,分别在城北梅丹线公路两边租用土地300余亩、在城南大溪南岸征购溪滩地150余亩,完成了第三期生态林建设。
  负责生态林建设的主管单位是县建设局下属的县园林绿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县绿投公司)。该公司的日常工作由县园林管理处(2009年改称园林管理局)负责经管,公司财务独立核算,办公地点设在县园林管理处内。生态林建设工程的具体运作,由县绿投公司负责,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投标的方式,由中标的县内外10家有绿化专业资质的民营公司承建,并由县建设规划设计所设计,县园林管理处监理,最后由参股县绿投公司的县建设局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和县新兴工业园有限公司、县科技工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县农林局、城关镇政府等股东会同县建设规划设计所联合验收。验收后的生态林养护管理工作由县园林管理处负责。
  几年来,城区生态林已经成为集苗圃、营林生产和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公益林基地。2005~2007年底,为全县绿化建设无偿提供苗木14.62万株;2008~2010年底,又向各镇乡无偿提供苗木8.2万余株。
  2010年,全县有各类苗圃和花圃基地218个,城区内生产绿地(包括生态林)面积350公顷,占城区面积的11.44%,培育出黄山栾树、广玉兰、桂花、中山杉等近百种苗木2000余万株,苗木自给率达86%,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要求。同时注重园林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先后引进中山杉、杂交马褂木、黄金槐、美国大花木槿、红叶石榴、金森女贞等乔灌木,引进鸢尾、美人蕉、圣奥古斯汀草等地被植物,共引进物种数量达50余种。2011年,县绿投公司所属的苗圃基地向县外销售苗木收入200多万元,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成为闻名周边市县的优质香樟和桂花等苗木的重点基地。
  第五节 园林绿化管理
  一、管理机构职能与有关法规
  1977年,县园林站成立,隶属县林业特产局。1991年,园林站归属县建设局;1992年改名县园林管理处,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91年末,总人数15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12人;2010年末,总人数32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14人。2009年12月,挂牌成立县园林管理局,仍属县建设局。县园林管理局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城市绿化行业指导,绿化养护管理,绿地临时占用审批,古树名木管理,绿化工程规划、立项,绿化工程招投标和建设管理,绿化监察、违规行为查处和法规宣传;负责群众性园林绿化工作,宣传动员、组织指导单位和个人对绿地的认建、认管、认养活动;负责组织园林绿化行业检查和宣传工作;组织园林绿化成果普查和资源调查评估工作。
  1992年8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绿化条例》,从此绿化管理开始走上法制轨道。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宁海县加大了规范化管理的步伐。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先后出台了《宁海县绿化管理办法》、《宁海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宁海县城市绿化补偿收费标准》、《宁海县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综合养护考核暂行办法》、《宁海县公园综合养护考核办法》、《零星绿地养护考核标准》、《宁海县园林绿化先进单位评比标准》、《宁海县养护技术规程》、《宁海县绿化等级标准》等一系列绿化行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又根据《宁海县域总体规划》,针对园林绿化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和实施了《宁海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宁海县城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二、养护管理的措施与机制
  1991年前,县园林站负责对跃龙山公园的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和县城街道行道树及绿化区块的树木种植与管理。1992年,县园林站改为县园林管理处(以下简称园林处)后,继续行使这些管理工作职责。当时,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方式是:雇用临时工做绿化养护工作,使用锄头、铁锹、树枝剪、手动喷雾器、手拉车等工具,临时直接监管其绿化养护工作的质量。
  1999年起,园林处改变了以前雇工绿化养护和临时直接监管的工作方式,开始采用定额招标方式,承包给民营的绿化养护公司经营;间接定期负责检查、监管和考核其养护工作的质量,根据其好坏有权进行奖罚处理。几年来,园林处配置了洒水车、机动货车、三轮摩托车、皮卡车、高压喷雾器、风力灭火机、除草机械修剪机、割草机、打药机、草坪修剪机、绿篱修剪机、高枝机动锯等绿化养护机械设备。承包绿化养护的民营公司也有一些专业机械设备。
  园林处对县城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对主要道路行道树与绿带、公园、环岛和新增绿化地带,派专人管理;对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绿化布局,帮助其设计和建设。协助县农林局做好全县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对城区公共绿地的树木花草,按不同季节,分别定期进行修枝、剪草、补植、喷药除虫、浇水施肥、涂白、加固等工作;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绿化管理的法规条例和《宁海县绿化管理办法》,协同县城管监察大队,查处毁绿、损绿、占绿等违法行为;利用《宁海报》(后改为《今日宁海》)、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有关绿化养护的法制宣传,提高市民爱绿护绿的文明意识;并同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建立联系网络,一起来监督、促进绿化养护工作。同时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至2011年底,单位和个人认建、认养、认管绿地累计13处达12公顷。
  2001年,县“三镇合一”后建成的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扩大到37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8.6公顷。园林处采取市场竞争机制,经过公开招投标,把公共绿地的养护工作分别承包给几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民营公司。2002年,园林处试行推出了徐霞客大道景观带和正学公园的综合养护(即该公园的市政、环卫、绿化为统一体的养护工作,由一家公司承包)的模式,改变了以前单一绿化养护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园养护质量。2003年,园林处在城市建成区全面推行公共绿地综合养护的模式,对中标的并签订承包合同(期限一般为2~3年)的几家民营公司的综合养护工作,进一步实行定期定量的考核与监督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并行使奖罚分明的管理职权。是年,正学公园和科技大道荣获2003年度宁波市“甬城杯”绿化养护奖。2005年,徐霞客大道景观带和飞凤山公园被评为宁波市绿化养护示范点。2006~2010年,柔石公园连续5年荣获宁波市“茶花杯”园林绿化养护优质奖,这是全市绿化养护行业的最高奖项。2009年,徐霞客大道景观带和徐霞客公园亦获此奖。2010年底,县内有专业资质的绿化养护公司6家,其中,有一级资质的1家(浙江跃龙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二级资质的2家(宁波东恒建设有限公司、宁波永丰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三级资质的3家(宁海兴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宁海绿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宁波永大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至2010年底,宁海县城区各类绿地面积总计113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09公顷,道路绿地145公顷。
  附记:古树名木
  一、古树名木的种类及分布状况
  宁海县从建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县内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它们生长在山野、河岸、寺庙、祠堂和村庄等地。古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活着的“古董”;它们不仅对当地文物古迹的考察与研究有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研究当地古代气候、地质、水文、地理环境与植物群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对绿化先锋树种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从而为发展园林事业和旅游事业服务。
  1992年,县园林管理处对城关镇范围内的古树作了首次调查,共调查出古树34株。1993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通知》和浙江省浙建规〔1993〕89号文件精神,县园林管理处把古树名木调查列为重要工作之一。第二次抽调人员,组织力量,于4~9月,对前童、岔路、桑洲、西店、梅林、深甽、一市、越溪、明港、长街等乡镇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共调查出古树名木703株,隶属于23科29种。以上两次调查的有关数据,均列表记录存档。
  2002年,县农林局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档案,还实行了微机动态监察管理。根据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有古树名木2515株,其中,散生古树1202株,散生名木5株,古树群古树28丛1308株。这些古树名木隶属36科62属78种。其中,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所属种类较多。从各树种的数量统计,青冈栎、樟树、枫香、苦槠、马尾松、朴树、银杏、枫杨、黄连木、圆柏的株数较多,其中,青冈栎525株,樟树375株,枫香281株,分别占全县古树名木总数的20.9%、14.9%、11.2%。古树名木分布于全县4个街道、14个镇乡所属的村庄山林和2个国有林场的林区。
  2515株古树名木按不同要求分类如下:1207株呈散生分布,1308株呈群状分布;按区域类型分,城区50株,农村2451株,森林公园14株;按生长位置分,单位庭院30株,个人宅院19株,寺院133株,公园15株,村庄551株,河岸旁120株,田地旁212株,山岭上995株,其他位置11株。宁海的古树名木树龄结构较合理——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有336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有32株,另有名木5株;300年以上的二级古树有419株;100年以上的三级古树有1755株。有些古树树形奇特怪异——有树上长树的,有大树抱小树的,有两株大树树枝互相“牵手”(合生)成连体的,有枯木几十载逢春重长绿叶的,有树干仅剩1/5仍生机盎然的。古树档次较高,既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银杏,又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榧树、榉树、樟树。全县大多数古树树形高大,尤以枫香、银杏的高和香樟的大出名。如力洋镇力洋孔村有株450余年树龄的枫香,树高35米;桥头胡街道涨家溪村有株900年树龄的樟树,平均冠幅45米,荫盖面积约2000平方米;前童镇竹林村——七星自然村有株1060余年树龄的樟树,树高18米,胸围15米,中空,能容纳数十人,俗称“五杈樟”,有“宁波树王”之誉,又称“浙江第一樟”;黄坛镇逐步村有株900年树龄的南方红豆杉,树高19米,胸围4.9米,平均冠幅12米;跃龙街道西门村有株近900年树龄的银杏,树高26米,胸围5.3米,平均冠幅17米。根据普查数据统计,全县散生古树名木的平均胸径255厘米,平均树高15.7米,平均冠幅12米。名木虽然只有5株,由于是明代大儒方孝孺所植的圆柏和刺柏(植于前童镇桥头杨村),历经600多年风霜雨雪,仍傲然挺立,四季常青,名闻世间。
  二、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十分重视对现存古树名木的保护,不断完善古树名木的管护政策和村规民约,落实了专项管护资金,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对古树名木挂牌标号公示。首先,向社会公布县内所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单,在每株树上挂牌标号公示,并建立完善的档案和监管体系,实行微机动态监察管理。其次,引进古树名木管护的专门人才或指派专人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管护人员素质。再次,积极开展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古大树移栽技术,此为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当影响到古树名木时,这项技术可避免或减少工程绕道或移位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如在2005年建设县重大工程之一的西溪水库时,要淹没位于库区的一株500年树龄以上的雌雄连体异株“夫妻红豆杉”,县绿化委员会和园林管理处为此邀请有关专家多次进行可行性论证,在确保成活的前提下制订了移栽方案,将此树移栽在西溪瓦窑山村龙潭坑,移栽资金约30万元,达到了保护古树和建设水库的双赢。
  二是保护古树名木有法可依。由县绿化委员会发文,通知各地各部门将《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本县古树名木保护的法律依据。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破坏和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同时,加强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
  三是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措施。有关部门每年对现存古树名木进行一次巡查,发现有病虫害的古树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对濒危或经受不起风雪等自然灾害的古树,采取砌石、培土、支撑加固等办法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及时抓好松土施肥、死枝修剪、控制挂果和禁牧等复壮养护工作。
  四是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宣传、宣传资料发放、现场实例讲解等方法进行宣传,使全县人民懂得保护古树、爱护古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瑰宝的一种爱国行为。开展古树名木认养认管活动,让全社会参与城镇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进一步营造全民爱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2009年3月12日,在前童镇竹林村的七星自然村举行了一个古树认养仪式;国华宁海电厂正式认养“浙江第一樟”,省林业局特为该厂颁发了认养证书。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