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卫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卫设施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1
页码: 8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建设志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环卫设施,包括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建筑渣土堆放场、粪便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城区道路果壳(垃圾)箱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城乡建设 环卫设施

内容

一、生活垃圾中转站
  1987年前,城关镇设有32处生活垃圾中转场,均为露天、简陋。1988年,在东门口、南门、北斗路征地849.2平方米,分别建成三处中转站,合计站场面积677.87平方米。1989年,北斗路中转站从139.4平方米扩大到340平方米。1990年,围砌了东门口、南门中转站的围墙,并建花坛,美化环境;又新建了西门中转站。1993年,西门中转站改为室内操作垃圾中转,开始改变县内长期以来垃圾中转站在室外操作的历史。1994年投资60万元,在靖海路建成第一个多功能室内中转站,后又投资71万元,配备了垃圾压缩机械。此后,继续投资928万元,在城区建成了宁昌路、怡惠路、银河路等7处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3049平方米,建筑面积1608平方米。至2010年,城区建垃圾中转站共计13处。
  从2004年起,全县各镇乡按“村收集—镇(乡)运—县处理”三级保洁网的运行需要,先后在强蛟、西店、长街、深甽、岔路、黄坛、力洋、大佳何、前童、一市等镇建设了13处垃圾中转站;并相继设置了657处村垃圾堆放场。
  二、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
  1986年,投资6.6万元,在县城东郊白峤岭头北侧征地46.8亩,建生活垃圾填埋场;1995年,在原处征地5亩,扩大垃圾临时堆放场地,至2001年11月封闭终止。共运行15年,填埋垃圾40余万吨。
  2001年5月,离县城6千米的白峤岭外埠头的生活废弃物处理场(即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式破土动工。该场设计总库容480万立方米,占地总面积30公顷。一期工程占地10.8公顷,库容120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垃圾量300吨,计划使用年限15~20年。工程主要设施有垃圾坝、截洪沟、排水沟、盲沟、石笼、监测井、场内道路、污水处理塘、水泵房、地磅房和管理房。2002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一期工程总投资1253.7万元,其中,土建投资746万元。
  为解决该场渗沥液污染问题,2004年12月,生活废弃物处理场渗沥液处理工程开工。设计污水处理量每日288吨(每小时12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工艺流程采用微生态技术,对垃圾渗沥液先投加一定量的BM微生态制剂,然后以“生化—物化深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过消毒,达标排放。工程设施有二沉池、消毒池、污泥池、初沉池、污泥浓缩池、生物接触氧化池、集水坑、操作间等。工程设备有BM反应塔、BM投加装置、厌氧消化塔、三相分离器、活性炭滤池、消毒装置、加药装置、风机、溶氧仪、泵、阀门、管道等。工程于2006年4月竣工投入试运行,2007年1月通过验收。工程投资400万元。
  生活废弃物处理场有宽敞舒适、环境绿化的办公楼,楼内设有小型会议室、职工食堂、办公室、实验室等,规章制度齐全。2010年有职工26人(其中,渗沥液污水处理厂10人)。场内配备推土机3辆,压实机1辆,挖掘机1辆,除虫车1辆,铲车2辆,皮卡车1辆,自卸车3辆,面包车1辆;并有先进的电子过码(秤)系统和污水监测设施。该场除处理城区生活垃圾以外还负责全县各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推进了宁海县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工作;2010年,日处理垃圾量550吨左右。
  三、建筑渣土堆放场
  1993年投资140万余元,在白峤岭头南侧,征用山坡谷底20余公顷作建筑渣土终端堆放场,每年倾倒渣土2万吨左右;至2010年,已倾倒(堆放)建筑渣土40万吨左右。县环卫处为防止城区建筑渣土随地乱倒现象,便于渣土集中运输,于2008年在城区设置了5个建筑渣土堆放中转场。
  四、粪便处理设施
  1987年前,城区设有3座容积共计为1129立方米的储粪池,用于粪便中转消毒。1996年投资7.9万元,在白峤岭垃圾填埋场旁边征地10亩,建成一座容积为300多立方米的三格储粪自滤化粪池,日处理粪便30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靠这一设施处理城区粪便,并有节制地通过自滤自排形式,为填埋场周边柑橘场地增施有机肥服务,以缓解储粪池容积与处理量的矛盾。
  2005年投资100万元,在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内建设新型粪便处理池工程,采用固液分离器工艺设备,设计处理粪便40万吨。该工程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处理粪便5.4万吨。
  五、公共厕所
  1987年前,共投资30万元,在县城车站、市场、剧院及主要街道建有公共厕所(以下简称公厕)24座(其中新建14座),在公厕内铺饰了马赛克、釉面砖,安装了自来水冲洗设施。1987年投资2万元,新建了小米巷公厕1座,计建筑面积34.6平方米,蹲位12个;投资3万元新建司马第公厕1座,计建筑面积57.6平方米,蹲位14个、坐位2个,等级均为3级。1990年后,新建了东门口、滨溪路(2002年改建为徐霞客大道)、环城东路等4座公厕。到1993年,县城已拥有上等级公厕29座、坑位407个,还接管单位公厕(等外级)25座。1996年,新建了西门口、文明巷、兴宁路、五星大会堂旁边等4座公厕;投资11.9万元,修缮、改建了花桥头、妙相寺等地7座老公厕;并在建设公厕的同时建设了管理用房,方便公厕管理人员工作与生活。1999年11月,投资20万元,新建南门原化肥厂旁边公厕,建筑面积较大,厕所及管理用房合计达156.7平方米,设蹲位20个,冲洗、洗手等设施采取半自动化,等级为2级。2001年5月,投资30万元,建成兴宁中路城雕公厕,等级为1级。2002年,为配合“5·19”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购置了流动公厕2只,为游客服务;2003年增添至8只;2004年又增添至18只。2008年,在十里红妆博物馆小广场附近的桃源南路东侧又建成1座高标准的1级公厕。至2010年,城区共拥有公厕94座。
  具有典型性特色的公厕概况简介
  城雕公厕位于兴宁中路城雕南侧,旁邻银海嘉园,是宁海县第一座1级公厕。建造时间2001年5月,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如厕坑位男5位、女7位、残疾人2位,日服务人数200~300人。该厕所大、小便器均采用感应式自动冲水阀,如厕保洁设施完善,并设有休息室。
  十里红妆公厕 位于桃源南路与徐霞客大道交叉口路东,因与十里红妆博物馆相近,故名。建造时间2008年6月,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如厕坑位男3位、女5位、残疾人6位,日服务人数500~700人。如厕保洁设施是目前城内最完善的,因每日如厕人流量大,故该公厕配有2位管理人员全天候保洁。
  跃龙生态公厕 位于气象北路与跃龙路交叉口旁,建造时间1997年1月,改建时间2007年7月,建筑面积87平方米,如厕坑位男4位、女4位、残疾人2位,日服务人数150~200人。该公厕屋顶种有绿色植被,周围树木花草绿化良好,厕内照明采用太阳能供电,节约能源,故名生态公厕。
  剧院后公厕位于桃源南路老城区剧院后面,建造时间1985年6月,改建时间2009年6月,建筑面积80平方米;如厕坑位男5位、女4位、残疾人2位,日服务人数200~300人。该公厕蹲便器采用脚踏式冲水阀,卫生方便;小便器(斗)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无水冲洗,节约了用水。
  松竹公厕 位于松竹新村,建造时间1992年6月,改建时间2010年6月,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如厕坑位男6位、女6位、残疾人2位,日服务人数200~300人。该公厕蹲便器采用脚踏式冲水阀,小便器(斗)采用感应式冲水阀,还建有无障碍设施——设置带有不锈钢扶手的残疾人坡道。
  柔石公园公厕 位于柔石公园东侧,建造时间2002年9月,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如厕坑位男5位、女5位、残疾人2位,日服务人数500~600人。该公厕设在柔石公园内,周围环境优美,厕内保洁设施齐全。
  六、城区道路果壳(垃圾)箱
  1987年前,在城区中、东、西、北、县前等几条主要街道设有果壳(垃圾)箱30只,其材质有木壳的和钢筋砼壳的。1991年,创建县卫生城镇时,在兴宁路、桃源路增设铁皮果壳(垃圾)箱100只。此后的20年里,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道路数量不断增多,果壳(垃圾)箱也不断增加和更新;淘汰了木壳箱和钢筋砼壳箱,新增的都是铁箱和不锈钢箱。至2011年,城区道路果壳(垃圾)箱共有680只。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