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桥梁涵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桥梁涵渠
分类号: U448
页数: 4
页码: 7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跃龙大桥、范家桥、跃龙山桥、时代大道颜公河大桥和兴海北路颜公河大桥是宁海县的几座重要桥梁。跃龙大桥经历了多次重建,从石板桥到轻轨连续桁架桥再到钢筋混凝土轻型钢架拱桥,现名为跃龙大桥。范家桥也经历了多次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跃龙山桥原为化肥厂配套工程,后被鉴定为危桥并拆除重建,新桥更宽。时代大道颜公河大桥和兴海北路颜公河大桥分别位于时代大道和兴海北路与颜公河交汇处,采用不同的结构和设计。这些桥梁的建设和维修反映了宁海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成就。
关键词: 宁海县 城乡建设 桥梁涵渠

内容

跃龙大桥(又称南门大桥) 位于桃源南路南端,跨越大溪。清道光十三年(1833),此处建有石板桥,分19孔,每孔铺石板5块,宽2.3米,全长63米,高1.5米,取名镇宁桥,20世纪90年代遭圮。1965年,在石板桥东侧新建轻轨连续桁架桥,6孔,单孔跨径20米,长130米,宽3.2米,桥高7.1米,水泥预制板桥面,仅供行人和手拉车通过,时称南门铁桥。1988年7月30日,遭特大洪水冲毁。1989年6月,在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轻型钢架拱桥,3孔,单孔跨径45米,灌注桩浆砌料石墩台,预制微弯板、现浇混凝土填平层和铺装层桥面,全长159米,宽12.5米,净高8.6米,1990年4月竣工,改名跃龙大桥。造价163.07万元,其中,香港实业家包玉刚捐资港币100万元。2002年,拆除钢筋混凝土栏杆,安装了花岗岩栏杆,并对全桥侧面进行喷涂。2008年,对桥梁主拱肋、上弦杆、实腹段、横梁、桥墩、桥面和伸缩缝进行加固维修。
  范家桥(又称溪南桥) 位于西郊路西端,跨越大溪。原为39孔条石平板桥,长146米,宽1.5米。1984年改建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988年被“7·30”特大洪水冲毁。1994年10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桩柱式墩台,13孔,单孔跨径8米,全长106米,桥面净宽7米。2004年底,对桥面铺装层进行维修,并拆除桥面两侧倒钢筋混凝土栏杆,改装成青石栏杆,桥上安装了路灯。
  跃龙山桥 位于兴海南路南端,跨越大溪,桥梁全长121.2米,桥面宽10米,高8米,5孔,单孔跨径20米。上部为空腹式双曲拱,重力式墩台。桥面两侧有水泥预制栏杆,高1.5米。1978年9月竣工,为宁海化肥厂配套工程。2006年鉴定为危桥,2008年拆除。新桥仍在旧址重建。新设计的跃龙山桥采用40米+60米+40米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横断面采用三幅(南、中、北三幅)独立的箱室。桥梁总长151米,桥面总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绿化带各宽3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人行道各宽4.5米。重力式混凝土墩台,梁底标高不低于19.9米,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桥面采用金属栏杆。大桥分两期施工,一期工程即南幅桥(箱)梁,长151米,桥面宽12.5米,于2008年动工,2010年8月竣工通车;二期工程即中、北幅桥(箱)梁,于2010年7月动工,目前已竣工,但尚未通车。
  时代大道颜公河大桥 位于时代大道与颜公河交汇处,全长32米,宽70米,与道路同宽。采用两跨16米简支梁形式,分为五座并列的单独桥梁,为一柱一桩?120灌注桩,工程桩数量为每排13根,共39根。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均为单独一座桥梁,快车道和慢车道之间采用花槽隔离,两快车道和北侧慢车与人行道之间采用中空。2001年8月竣工。
  兴海北路颜公河大桥 位于兴海北路与颜公河交汇处,为7孔20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桥梁总长144米,宽40米。上部结构采用20米跨径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下部结构:主车道采用三柱式,辅车道采用二柱式,?140灌注桩,?120立柱。2006年7月竣工。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县化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