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镇乡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5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镇乡规划
分类号: TU984
页数: 7
页码: 5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建设志的城乡规划的镇乡规划,包括西店镇总体规划、长街镇总体规划、岔路镇总体规划、前童镇总体规划、一市镇总体规划、深甽镇总体规划、黄坛镇总体规划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城市规划 镇乡规划

内容

一、西店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西店镇总体规划》于1991年编制,是年12月11日经县政府批准实施。第二次《西店镇总体规划》于1994年编制,1996年3月25日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94~2010年。第三次《宁海县西店镇总体规划》于2007年8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面积约102平方千米,辖22个行政村,镇区西至甬台温铁路,东南至铁江港,东北至望海公园,西北至山体,面积约24平方千米。城镇性质:浙江省中心镇,宁波南部生态型工业城镇。人口规模:镇区规划居住人口近、远期分别为5.5万人、8.0万人,镇域规划居住人口近、远期分别为8.3万人、10.5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573公顷、801公顷,人均分别为104平方米、100平方米。镇域规划形成“一心,两轴”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指镇区,“两轴”为34省道发展轴和西深公路发展轴。镇区规划形成“一心二区,东居西工,山海城一体”的规划结构。“一心二区”指镇区形成以公建带为核心,居住区和工业区为两翼的规划格局;“东居西工”指镇区以五市溪为界,东部以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为主,西部以工业用地为主;“山海城一体”指规划应该保护山海溪一体的自然风貌,保留山至海的景观廊道。
  西店镇于2010年被宁波市列为市卫星城镇。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总体规划》(2010~2030),由县规划局负责申报工作。
  二、长街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长街镇总体规划》于1997年8月由宁海县建设规划设计所编制。第二次《宁海县长街镇总体规划》编制于2001年,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第三次《宁海县长街镇总体规划》2005年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2007年8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基础年为2005年,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面积约272.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42个行政村;镇区范围西至香花山,南至大湖村,北至旗头山,东至规划东一路,面积约450公顷。城镇性质为宁波东部和三门湾北岸的中心镇,宁海发展的重要储备区。主要职能:集现代农业、特色工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海城镇。人口规模:镇区近、远期人口分别为1.8万人、3.5万人,镇域近、远期人口分别为6.8万人、7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200公顷、414公顷,人均建设用地分别为111平方米、118平方米。镇域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空间结构,即以城镇发展区为“核心”,以沿海南线城镇发展轴和滨海旅游生态发展轴为发展的“两轴”,形成“城镇发展区、车岙港两侧水源涵养区、三门湾沿岸生态观光养殖区、北部山林生态旅游休闲区、高速公路以南生态农业区”。镇区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片”的规划结构。“一心”指公建中心,位于沿海南线以北,东兴路以东,内容包括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旅游文化广场、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辐射范围包括长街镇域、三门湾北岸及象山中西部的部分地区;“两轴”指以一干线为轴形成绿轴和水轴,以东兴路为轴形成公建发展轴;“三片”指以沿海南线和胡长公路南段为界,形成工业区、居住北区、居住南区。
  三、岔路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岔路镇总体规划》于1998年编制,1999年6月23日经县政府批准实施。第二次《宁海县岔路—前童中心镇总体规划》于2001年8月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第三次《宁海县岔路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7年8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面积约108.4平方千米,镇区范围为西至甬台温高速公路,东南至白溪和规划道路,北至镇域行政界线,面积5.2平方千米。城镇性质为宁海县中心镇,宁海县西南部中心,以现代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城镇。城镇职能为向宁波市供水的水源地,宁海县西南部山林经济基地,以灯具、五金、仪表等为主导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以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为依托的宁海县西南部交通枢纽,全县生态涵养区。人口规模近、远期分别为镇区实际居住人口1.1万人、2.1万人,镇域近、远期常住人口分别为3.0万人、3.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镇区164公顷、213公顷,人均149平方米、101平方米。镇域规划形成“一心,两轴”的T形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镇区,“两轴”为沿甬台温高速公路和甬临公路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和白溪流域东西向的村庄空间发展轴。镇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三区”,“一心”指镇区中部的公建中心,由商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教育设施和农产品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构成,是城镇的服务中心。“三区”指中部的生活居住区和南北两片工业区。
  四、前童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前童镇总体规划》于1994年编制。第二次《宁海岔路—前童中心镇总体规划》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1年编制,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第三次《宁海县前童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7年8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范围即前童镇的行政范围,面积68.77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镇区范围西至上溪村,西北至甬临公路,南至白溪,东至官地,北至栅下、严家,总面积约8平方千米。城镇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浙东民俗旅游基地,宁波市特色休闲重点镇。城镇职能为发展旅游,包括古镇文化景观游、生态景观游、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等,镇区以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为主,以工业、商贸为辅。人口规模:镇区近、远期规划居住人口分别为1.0万人、1.8万人,镇域近、远期规划常住人口分别为2.8万人、3.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镇区近、远期分别为120公顷、206公顷,人均用地面积分别为120平方米、114平方米。镇域规划形成“一带,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即岔路—前童发展带;“三片”即北片梁皇山,中片规划镇区,南片白溪以南。镇区规划结构为“一核两轴三区”,“一核”即前童古镇;“两轴”即沿北大街和府前路的前童东西向生活轴线,沿梁皇路和鹿山路的产业联系和旅游轴线;“三区”即北为生活新区,西为镇西(省道边)工业区,南(前童古镇至白溪)为旅游发展区。
  五、一市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宁海县一市镇总体规划》于1992年编制,1993年2月9日由县政府批准实施。第二次《宁海县一市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开始编制,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面积约106.88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镇区范围由现状镇区、镇区外围的城镇发展用地和生态控制用地组成,总面积约1.1平方千米。城镇性质为宁海南部以山林经济和海洋经济为主导,环境优美、生态休闲的港湾小城镇。人口规模:镇区人口近、远期分别为0.5万人、0.55万人,镇域人口近、远期分别为2.01万人、2万人。镇域形成“一心、三轴、两片”的整体结构:“一心”指城镇发展区;“三轴”指城蛇线经济发展轴、亭柳线村镇发展轴和茶前线滨海旅游生态发展轴;“两片”指西北部的山林经济片区和东南沿海的蛇蟠涂海洋经济发展区。
  该规划后因一市镇要列入宁海县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而未批。
  六、深甽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宁海县深甽镇城镇总体规划》于1995年7月编制,1996年3月25日由县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的规划区面积约3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1995~2010年。第二次《宁海县深甽镇城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开始编制,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完成送审稿,因故未批。此次规划分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即深甽镇的行政区范围,面积为174.6平方千米;镇区范围东至长洋溪及新西温线公路,南至南溪村村庄南口,西至山体,北至镇域边界,总面积为4.25平方千米。城镇性质为浙江省东部以温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人口规模:镇区常住人口近、远期分别为1.4万人、1.9万人,镇域常住人口近、远期分别为3.6万人、3.8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1.6平方千米、2.0平方千米。镇域规划形成“一轴、两片、三区、七点”的镇域空间整体结构。镇区规划形成“一带、四片、双轴双心”的空间格局。“一带”指由长洋—深甽—南溪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四片”指长洋工业片、鱼山度假片、深甽中心片、南溪旅游片;“双轴”指新西温线发展轴和深洋路交通轴;“双心”指形成位于深甽中心片南部的综合性公共中心和依托鱼山公园的生态绿心。
  七、黄坛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宁海县黄坛镇城镇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1999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区面积约2.97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1996~2010年。第二次《宁海县黄坛镇城镇总体规划》于2002年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7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此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面积187平方千米。镇区范围东以规划的华湖路为界,西至黄坛水库坝底,南至黄坛杨村,北至沙栋路,面积约4.0平方千米。城镇性质:以工业为主导,旅游、生态保护为特色,居住环境优美的卫星城镇。人口规模:镇区人口近、远期分别为2.1万人、3.5万人;镇域常住人口近、远期分别为3.6万人、4.6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250.9公顷、383.4公顷,人均119.5平方米、109.5平方米。规划形成“北居南工,一心两翼”的空间布局结构。“北居”即沿大溪两岸布置居住用地;“南工”即镇区南部延续整合现有工业用地,并拓展东南部工业用地;“一心”即形成以松坛街为中心的老镇核心区;“两翼”即城镇依托核心区向南北两翼发展。
  八、大佳何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宁海县大佳何镇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1996年12月10日由县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95~2010年。第二次《宁海县大佳何镇总体规划》于2004年12月编制完成,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镇域面积约75.62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镇区范围东起石门溪,南至应家村南部山边,西北至沿海滩涂,面积约3平方千米。城镇性质:浙江省著名的水产养殖之乡,以工业为基础,山海资源开发为特色,兼物流、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海城镇。远期镇区人口规模为1.3万人,镇域人口规模为1.84万人。规划近期末城镇建设用地约1.41平方千米(远期规划建设用地1.98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约108.5平方米。城镇空间分布的发展模式为“点轴”式,“点”为建制镇,“轴”指村镇空间一级分布发展轴为省道梅丹线,二级发展轴为沿和平公路和沿石门公路。
  九、桑洲镇总体规划
  第一次《桑洲镇总体规划》于1985年编制,该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2000年。第二次《桑洲镇总体规划修编》于1995年由武汉城建学院编制,该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95~2010年。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规划镇区范围:北至桑洲岭脚,南至西山桥,东至陈家岙,西至粮站以北段到老甬临公路,以南段到高速公路。规划镇区人口规模:近期0.4万人,远期0.7万人。近远期镇区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48公顷、80.5公顷。城镇性质为桑州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宁海县西南部集贸型山区小城镇。镇区规划结构为片区式结构,以清溪为界,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西片区以旧镇区为主,适当发展,东片区为新区,应加速发展。两片区之间以3座桥梁相联系。
  十、强蛟镇总体规划
  强蛟镇原称峡山镇,于1991年由原峡山镇和薛岙乡合并而成。1986年,曾编制过《峡山镇总体规划》,县政府于是年12月批准了该规划。《宁海县强蛟镇总体规划》于1998年2月由宁海县建设规划设计所编制,当年经县政府批准实施。
  城镇性质:宁海县北部比较发达的港口旅游城镇,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橡塑机械电子为主导工业,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城镇。规划期限:1998~2010年。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0.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94.85公顷。规划区范围为1.62平方千米。交通规划:公路:至桥头胡公路改建为二级公路,通向强蛟码头专用公路的团结路加宽至24米。水上交通:将峡山码头扩建为500吨级的客货两用码头。镇内道路:镇内道路分为三级。一级主干道宽度为24米,二级次干道宽度为18米,三级支路宽度为10~12米。镇中心开辟“二纵二横”四条道路和团结路、振兴路组成田字形的道路系统。将滨海路延伸至大坝。至规划期末的用水量估算:3546吨/日,水厂规模规划为4000吨/日。该规划的显著特点是根据国家要在强蛟建设大型火电厂的可能,按电厂可行性研究在强蛟镇以北团结塘以东规划预留了一块约1.3平方千米的电厂厂址用地。强蛟镇政府加以严格控制,为今后国华宁海电厂的建设提供用地保证。
  2003年,宁海县编制了《临港开发区总体规划》,强蛟镇随之列入了临港开发区范围。2010年改名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
  十一、胡陈乡总体规划
  胡陈乡于1994年3月请宁波村镇规划建筑设计服务部编制了《胡陈新集镇规划》,现乡政府所在地是按该规划迁建的。《宁海县胡陈乡总体规划》于2007年编制,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分乡域和集镇两个层次,乡域面积100平方千米;集镇规划范围由现状集镇建成区、集镇外围的发展用地和生态控制用地组成,总面积约1.17平方千米。胡陈乡发展定位为宁海东部生态农业乡,主要职能:宁海东部农业产业化生产、服务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人口规模:集镇人口近、远期分别为0.2万人、0.35万人,乡域常住人口近、远期分别为2.1万人、2.4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250.9公顷、383.4公顷,人均119.5平方米、109.5平方米。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近、远期分别为37.7公顷、42.7公顷,人均188.5平方米、122平方米。规划乡域形成“一心,两轴”的Y形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指胡陈集镇为胡陈乡的发展核心,“两轴”指沿中堡溪和虎溪的两条村镇空间发展轴。
  十二、越溪乡总体规划①
  第一次《越溪集镇总体规划》于1995年11月由宁波建筑规划服务部编制,该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95~2010年。第二次《宁海县越溪乡总体规划》于2006年编制,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此次规划范围为越溪乡域行政范围,面积89.98平方千米。城镇性质为宁海县东部重要的农副产业基地,沿海南线上的生态工业小城镇。人口规模:近、远期镇区人口分别为1.2万人、1.5万人,乡域人口分别为2.0万人、2.2万人。总体布局结构为“北工南居、四轴四区”。“北工”指白峤港以北依托现有亭港工业小区,逐步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升产业职能;“南居”是指白峤港以南的镇区生活区,为全乡提供生活配套设施;“四轴”指宁东一体发展轴、东西横向发展轴、沿海生态一级发展轴和亭柳二级发展轴;“四区”指居住区、生态工业区、山林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区。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