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
分类号: TU984
页数: 9
页码: 3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建设志的城乡归划的城市总体规划,包扩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83~2000)、宁海县城总体规划修订(1990~2000)、宁海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4~2010) 、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地方志 城市规划

内容

一、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83~2000)
  1981年,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委托海军东海舰队勘察队进行了城关镇地形图的测量。9月,完成了城关地形图的测量任务,提交了50厘米×50厘米1:1000城关地形图42幅。1982年,进行城关镇现状资料调查工作。是年10月,调查工作完成,编写了《宁海县城关镇现状调查报告》。1983年,由县基建局派员和城关镇政府组建宁海县城镇建设办公室,并开展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年10月,规划编制完成。1984年4月,宁波市城乡建委在宁海县招待所主持召开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议,规划获得通过。是年7月,宁波市人民政府以〔1984〕151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这是宁波市首个被批准的县级城镇总体规划。
  该规划的内容包括城镇概况、城镇性质、规划期限及发展方向、城镇布局及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规划的措施等。
  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的要点及主要技术指标
  规划期限: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
  城镇性质:城关镇是以纺织和食品工业为主的县城镇,是宁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镇发展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3.5万人,远期为4.5万人。用地规模:近期2.703平方千米(人均77.23平方米),远期3.481平方千米(人均77.36平方米)。
  城镇发展方向:城镇向南及西南部发展,城北平原加以控制,但应留出适当发展余地。
  功能分区:城西为工业区,城南为生活区,车站路(现兴宁中路)、山河路及沿西山脚为仓库区,跃龙山一带为风景旅游区,主要公共建筑规划在南大街(现环南路)两侧,中大街、北大街、桃源路为商业中心,县政府大院、县前街两侧为行政中心。
  道路宽度分级:主干道路20米、16米,一般道路13米、8米,小街小巷6米、4米。住宅房屋前后间距为1:1.1(1为前房屋高度)。
  供水:近期规划1万吨/日供水,远期规划2万吨/日供水。
  1984年5月,编写了《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补充说明书》,规划补充要点,城北平原加以必要控制,但应留发展余地,以适应今后城镇发展需要。
  规划区范围:东起白峤岭、坑龙王;西至范家桥以西路廊、松树坛(全部)、崇寺山;北起山河岭油库、山河村后山、黄坛中学(现职校)、阀门厂以及改道公路(现人民大道)以北200米;南至黄土岭针织厂、二建公司水泥预制场以南200米以及许家、罗家、范家以南沿山脚。
  工业布局:工业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生活区内允许安排一些噪声少、无污染的轻工、电子等轻型工业,宁海药厂迁址另建,用地并入县人民医院(现城关医院)。
  对外交通:宁象公路改道,其改道路线为新车站—城东变电所北面—白峤岭脚和尚塘水库与宁象公路相接,标准为三级公路标准。颜公河路(现桃源中路)、山河路由原规划宽度12米改为20米。
  1984年9月,县城镇建设办公室为了宣传城关镇总体规划,编写了《全县人民行动起来,为实现城关镇总体规划而努力》的宣传资料,印发县各有关单位进行宣传。
  二、宁海县城总体规划修订(1990~2000)
  随着宁海县经济的发展以及1988年“7·30”特大洪水的发生,1984年批准的《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关镇发展的需要,根据浙江省建设厅《关于修订、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县城乡建设环保局于1989年委托宁波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1984年编制的《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是年4月完成规划修订工作。12月5日,由宁波市城乡建委在县农技中心主持召开宁海县城总体规划修订技术会审会议,并获得通过。于1990年3月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本次县城总体规划修订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重新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与调整;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调整;城市防洪、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与调整。
  县城性质:宁波南部沿海以轻纺、电子等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是宁海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规划期限: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
  人口规模:现状(1989年底)为3.38万人,近期为5.8万人,远期为7.5万人。
  用地规模:现状2.78平方千米,近期4.54平方千米,远期6.08平方千米。
  规划控制区范围:城郊乡及回浦乡的范家、桥头、林家、许家、罗家、坑龙王、岭脚、坦坑、跳头、华山、大桥李、斗门张、下桥、新建、何家、隔水洋、下金、上桥、山河19个村为规划区控制范围,用地总面积为20.17平方千米。
  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镇用地方向由南向北,有计划地向北发展,加强南片的基础设施配套和防洪措施,为远期开发溪南片创造条件。
  城市总体布局
  规划采用集中紧凑的团状结构,北部为城区发展的主体方向,大溪以南为规划控制的远景发展区。
  工业区:工业集中在三个工业区内布置。
  仓储区:布置在城西宁高公路两侧。
  居住区:旧城区和北部新区为主,以车站路、北大街为界分为3个居住区。
  商业中心:车站路、小北门路、中大街、桃源路、改道公路等区域。
  行政、科技、贸易、服务娱乐中心:改道公路以北的城区东西向主干道两侧。
  城市对外交通:对宁甬、宁高、宁象公路进行全线改造,经过城区的公路改道由外围通过;宁象公路要打通白峤岭隧道。加强强蛟港区开发,建成万吨级码头,开辟南北沿海航线;开辟城关—桥头胡—强蛟公路,远期改造成二级公路。乌石山新建汽车客运总站,增建小型汽车站或停车场。建议建设甬温铁路宁海站。
  工业用地布局:到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预测为45亿元,城区工业产值为16亿元,规划需增加用地约100公顷。建设大湾堂Ⅲ类工业区,原棉纺厂扩建城南Ⅱ类工业区,控制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在城区东部建设Ⅰ类工业区。
  居住区和风景区内的工业企业分别确定保留、改造、转产、治理、搬迁等措施,以确保居住区和风景区的环境质量。
  仓储用地布局:原则上在宁高公路的仓储区内布置。对危险品仓库,结合城市布局按有关安全、卫生、防护规定办理。
  生活居住用地:住宅区建设采取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用地布局原则上以车站路、小北门路及北大街为界划分东、西、北三个居住组团,新建区主要为崇寺山住宅区和跃龙山东北新建区。用地指标人均生活居住用地为50~60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为30~35平方米,分别占城镇总建设用地的55%~60%和30%~35%。
  主要公建设施用地规划:结合新区城市主干道建设市级行政、科技、金融、贸易、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建筑。完善商业中心,原改道公路(现人民大道)、车站路(现兴宁路)、小北门路(现兴宁路)、中大街、桃源路扩建完善市级商业中心,中大街开辟商业步行街。
  教育设施规划:在北面新区增设中小学各一所,城南小学搬迁到上隍畈,改道公路南新建城北小学,新建崇寺山小学。
  文化娱乐设施:新建900座位的影剧院一个,广播电视大楼。
  体育设施:广播转播台(又称干扰台)以南建体育场一个。
  城市道路规划:交通性道路——外环北路、外环东路、山河路、通用厂路(现西郊路)、南大街(现纺织路)、南门桥路(现桃源南路)、跃龙山桥路(现外环路)等。生活性道路——环西路、环东路、环南路、滨溪路及新区规划道路。商业街——车站路、小北门路、小南门路(北段)、中大街、桃源路、北大街。道路宽度:生活性主干道36米,次干道16~24米;交通性主干道20~24米,次干道13~18米。
  给水工程规划:近期1.36万吨/日,远期3.37万吨/日,规划水厂规模为3.5万吨/日,水厂用地1.27公顷。
  三、宁海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4~2010)
  1994年2月,宁海县城乡建设环保局委托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对宁海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历时5个月,于7月完成规划修编工作;7月5日,宁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该规划并同意上报审批。1995年6月27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了该规划。
  (一)规划修编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海县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宁海县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宁波南部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确定,以及宁海的社会经济战略的转变,原拟定的城镇性质也发生重大转变,宁海县城将升级为小城市。县城的城镇布局、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宁海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两条沿海大通道——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铁路的建设,必将带动和促进宁海县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
  (二)规划修编的要点
  规划期限:近期1994~2000年,远期至2010年,城市道路骨架考虑到2030年。
  城市性质:宁波南部副中心城市,宁海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工业发展以外向型的轻纺、机械、模具、橡塑制品加工业为主。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0万人,远期为15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10.5平方千米,人均用地105平方米;远期15.63平方千米,人均用地104平方米;远景(2030年)23平方千米。
  规划建设目标:将宁海县城建设成结构合理,交通流畅,环境优美,工业发达,市场繁荣,生活舒适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用地向北发展,建成区以北约19平方千米以及冠庄以西约5.5平方千米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大溪以南约2.2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备用地。
  交通规划:建设“三纵三横二环二港”陆海交通体系。“三纵”:即沿海高速公路、甬临公路、甬温铁路。“三横”:即象西公路、盛宁公路、沿海两通道。“二环”:即梅林—黄坛—岔路—前童—一市—越溪—茶院—桥头胡—梅林公路连接;西店—深甽—西溪—桑洲—明港—长街—胡陈—力洋—大佳何—强蛟—西店公路连接。“二港”即强蛟港码头由1000吨级提高到5000吨级,明港码头由300吨级提高到1000吨级。
  四、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1999年7月,宁海县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编制的《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这是县城第四次总体规划编制。8月19日,召开由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及技术人员参加的县城市总体规划论证会,并形成会议纪要(宁建字〔1999〕第108文件)。11月25日,召开会议,对规划又一次进行审议。2000年1月完成了规划评审工作。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专题讨论了规划,一致认为该规划体现了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新的规划理念,城市形态布局上有了新的突破,规划期限合理,重点突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有一定特色,符合宁海县的实际。新一轮城市规划打破了镇域行政界限,规划了“三镇合一”,北进南延,东西辅助,两级带动一点的组团式发展模式。该规划于3月通过,并上报市政府审批,2000年5月25日,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了该规划。
  (一)规划要点
  指导思想及原则: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与区域中心城市,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力求达到三个效益的最佳组合和统一。将梅林镇、桥头胡镇、城关镇三镇合一为宁海县城,并将建成区范围及附近山体和农田划为规划区。
  城市性质:宁海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综合中心,宁波南部的副中心城市和新型工贸城市。
  规划期限:1999~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人口规模:近期为11万人,中期为14万人,远期为23万人,远景为33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11平方千米,中期14平方千米,远期23平方千米,远景33~34.7平方千米。
  (二)基础设施规划
  铁路:甬温铁路贯穿宁海南北,设宁海站。
  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在西店、梅林、岔路设三个互通立交,并分别连接宁海、新昌、象山。
  县域公路:“二纵二横七连”。
  二纵:沿海高速公路、甬临公路。
  二横:沿海二线公路和象西公路。
  七连:联系县域内各乡镇的县道公路。
  港口:强蛟码头和五屿门码头。
  (三)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规划区范围:北至杨梅岭水库北、桥头胡店前王一带;西至甬台温高速铁路西侧山体,东至城区周边山体分水线,南至城关溪南以南山体分水线。
  城区用地扩建方向:三镇合一(城关、梅林、桥头胡),城关片区向南发展、向北适度控制,梅林、桥头胡片区向城关方向发展,西片区之间开发新区。
  五、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20)
  2002年,宁海县规划局委托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3年1月完成规划调整设计工作,3月24~25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召开规划方案评审会议,原则通过规划。5月,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交了规划文本及相关技术资料,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以审字〔2003〕2号文件批准了该规划。
  (一)规划调整背景
  1998年以来,宁海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影响城市发展的新因素不断出现,工业园区迅速推进,工业项目纷纷引入科技工业园区和新兴工业园区,规划工业用地不足,规划人口规模突破。2003年10月,撤销城关镇建制,设立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办事处,各项功能布局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需进一步深化,使局部、专业规划与整体宏观、综合规划互相协调和衔接。
  (二)规划要点
  规划期限:2002~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考虑至2020年以后。
  规划区范围:宁海县城行政区范围319.25平方千米及黄坛镇的高速公路以东1.97平方千米,合计321.22平方千米。
  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北至杨梅岭水库以北、桥头胡店前王一带;西至甬台温铁路及甬台温高速公路;南至城关大溪以南山麓;东至城区周边山体分水线,面积89.87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宁波南部生态型中等城市,以山海人文为特色的旅游基地。
  城市发展目标:综合实力强劲,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社会规范有序,人民生活富裕,城市特色鲜明的全国生态经济强县、现代化中等城市。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至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35亿元,年增长率10%;人均9.62万元,年增长率9.1%。至2020年,接待国内游客540万人次,年增长率8%;旅游收入39亿元,年增长率9%。至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44.1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67%左右。县域形成一个核心圈,一条主轴,一条副轴的城镇布局结构。中心城市由城关、竹冠、梅桥三片区组成。中心城市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强蛟镇、大佳何、黄坛、越溪构成中心城市圈。由甬临公路及甬台温高速公路组成的发展轴,沿海南线构成的城镇发展副轴。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3.6万人,中期为18.9万人,远期为30万人。用地规模:现状1819.3公顷,人均126.9平方米;近期2285.7公顷,人均127.0平方米;远期3446公顷,人均115.0平方米。
  用地发展方向:北进南延,主要发展城关以北用地,南面向溪南延伸。
  城市空间结构:“一轴三片六组团”,形成多中心,开放式,生态型的山水城市。
  居住用地布局:主要分布在旧城区,竹冠片和梅桥片。
  居住用地指标:远期居住总用地面积1080公顷,人均居住用地36平方米,比重为31.34%。
  工业用地:规划期末(2020年)工业用地面积为779公顷,人均用地26.0平方米,比重为22.61%。
  仓储物流用地:分别位于火车站东北、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北、竹口科技工业园区。规划期末仓储用地面积为52公顷,人均1.7平方米,比重1.51%。
  绿化用地指标:人均公绿,近期8平方米,中期10平方米,远期13平方米;人均绿地,近期10.9平方米,中期13平方米,远期15.6平方米。
  风景旅游规划经济目标: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近期为9.8%,中期为10.16%,远期2020年为12%。
  旅游发展目标:近期接待人数190万人次,旅游收入6.2亿元;中期接待人数250万人次,旅游收入16.0亿元;远期接待人数540万人次,旅游收入39亿元。
  景观分区:城市中心风貌区(竹冠区),城关区、桥头胡区、颜公河生态风貌区,桥头胡休闲度假区、竹口科技工业园区。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公路为主骨架,建设30分钟公路交通圈。水运:强蛟码头东侧新建3.5万吨级煤码头,改扩建峡山客运码头。
  城市交通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道路宽度规划:主干道36~60米,次干道20~40米,支路16~24米。
  给水工程规划:给水量预测,近期9.9万吨/日,中期13.2万吨/日,远期20万吨/日。给水工程建设,第一水厂(2万吨/日),不再扩建;第二水厂扩建至15万吨/日;新建第三水厂(厂址桥头胡)规模为20万吨/日。
  污水工程规划:建设城北和城南两个污水处理系统,至2020年,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
  能源工程规划:用电量预测,至2020年,最高负荷为36.8万千瓦,供电量为18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000千瓦时。至2020年,市区气化率达85%。
  信息工程规划:至2020年,固定电话用户数规划为24万门,普及率为80%,移动电话规划每百人50部,上网率为60%。
  环境设施规划: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2~4千米;公厕每平方千米4座,共需132座。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至2020年,全县水土流失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把宁海建成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规划还包括环保控制指标、水环境保护、城市防灾体系、殡葬设施等规划。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