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4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299. 275.5
页数: 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城镇化水平提升。宁海县形成了三级规划体系,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县和旅游度假基地。城市建设方面,基础设施现代化,园林绿化成效显著,房地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构建起“六房一体”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镇建设步伐加快,所有行政村均通公路、自来水等设施,新农村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总之,宁海县在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宁海县 概述

内容

宁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劳作;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属地。从西晋太康元年(280)宁海建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宁海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古县,如今又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新兴城市。
  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东接象山县,东南濒三门湾,南邻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两县为界,北连奉化市,东北濒象山港。全县总面积1843.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563.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79.5平方千米,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另有海域面积244.4平方千米。
  2010年,全县行政区划分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4个街道,长街、力洋、一市、前童、桑洲、岔路、黄坛、大佳何、强蛟、西店、深甽11个镇和胡陈、茶院、越溪3个乡。街道和乡镇下辖34个社区、364个行政村。人口总数为61万。
  宁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城市之一宁波市的属县,同时又介于浙东发达地区和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接合部,这为宁海经济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宁海城镇建设,伴随县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沧桑历程。自1949年7月宁海解放至1978年前,其间受“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建设徘徊不前。然而,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30年风雨兼程,步入了宁海城乡建设的开局时期。1989年,由县城乡建设环保局编修的《宁海县城乡建设环保简志》,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彰显了这一时期宁海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迎来了国家政治稳定、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宁海城乡建设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989年,县城面积由1984年的2.1平方千米增至2.78平方千米,一座新兴的工业城镇粗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人民在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历经30余年的艰苦奋斗,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0年,宁海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排名第63位,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后,党中央曾多次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宁海县城镇建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动力。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计划期间,宁海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朝着宁波南部副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进程。按照“南改、北联、中突破、多中心、组团型”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至2010年底,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扩展到30.6平方千米,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2.84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至55%。城市环境与功能得到极大改善,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连着水,城靠着海”的生态型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海城市已在快速建设之中。
  宁海县城镇化的实施,是在县城总体规划指导下有序推进的。
  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始于1981年,至2002年,先后进行三次编制和两次修订调整。第一次于1984年编制完成,批准实施;1989年作了一次修订;1994年进行第二次编制;1999年又进行第三次编制;2002年作了第二次调整。同时,还编制了13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1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13个村庄规划,形成了县城、乡镇和村庄三级规划体系,使城乡建设既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又有切实可依的具体规划。
  为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于1999年首次编制了《宁海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次于2006年初启动编制。是年,浙江省建设厅在宁海召开了县、市域总体规划现场会。2007年7月,《宁海县域总体规划》被浙江省建设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列入第一批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同步编制、同步报批的县市,有效地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缓解了城乡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宁海县域发展性质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县,长江三角洲南翼山海旅游度假基地,宁波南部中心城市。
  城市的现代化,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十一五”期间,宁海县从改善市容市貌和人居环境、改造便民利民设施入手,以建设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为重点,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建成宁海火车站和宁海段动车铁路,结束了宁海不通火车的历史。城市道路建设按照专项规划,相继完成了兴海路、时代大道东
  段、气象北路延伸段等一批主干道路新建或改造任务;完成了银菊路、中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人行道升级改造任务,使宁海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日趋完善。城区道路总长度已从1986年的19.7千米发展到2010年的273千米,道路总面积从19.83万平方米增至403万平方米。2010年,城市道路照明灯共计21636盏,安装路灯的道路长246千米,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新建和改建城区生活垃圾中转站13座,改造了一批二、三类公共厕所,使城区环卫设施质量大为提升。投资建设了兴海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6%。县水务集团联网日供水能力达17.5万吨,使全县98%的民众饮用到优质自来水。建成首座压缩天然气(CNG)气源站和液化天然气(LNG)场站一期工程,储气能力达10万立方米,2010年,供气总量271万立方米,使1.20万人用上了天然气,同时有15.70万人使用液化石油气。建成兴海中学、正学中学,青少年就学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物流园区建设粗显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园林绿化是提高城镇品位的一个重点指标。1987年2月25日,宁海县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的若干规定》,对县城及各乡镇的绿化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是年,全县造林32759亩,四旁植树51000多株。城关镇完成了滨溪路、山河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中段和东段4条路及颜公河、棉纺织厂的绿化任务;当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3521人;园林绿地面积达20公顷,人均绿地面积6.3平方米。
  1997年后,按照《宁海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构筑“一核、两环、两片、多点”的城市结构,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城市公园及道路绿地,丰富园林景观。2007年建成了徐霞客公园,2009年又对柔石公园、飞凤山公园、正学公园进行大规模景观提升改造,形成高品位、高档次的城市园林绿化新景区。至2010年,县城已拥有公园14座,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39平方米。各乡镇也相继建起了小公园。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省体育强县、省级卫生城市、省旅游经济强县、省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2012年,荣膺“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宁海县旧城改造展开于1985年,是全市起步较早的一个县。据1987年底统计,县城区共有住宅建筑面积84.22万平方米,其中,私有住宅52.81万平方米,占63%左右,且绝大多数是简陋旧屋,旧城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至2010年底,旧城与新城区城中村的拆迁房屋面积累计达152万平方米,其中,2010年拆迁房屋面积52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市被拆迁户居民落地房安置方式改为成套房安置方式,拓宽街路暨拆迁两侧
  为主模式变为区块整体拆迁改造为主模式”的两大突破。在实施拆迁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宁海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宁海县城中村改造实施细则》、《宁海县房屋拆迁工作机制》等政策。推行“先建设、再安置、后拆迁”的新办法,解决了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先后建成红枫公寓、东景花园、汇景嘉园、华山嘉园等2133套较高档次的拆迁安置房,并启动建设唐安李安置小区。通过旧城和城中村拆迁改造,一大批市民和农民从过去低矮、简陋的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切身感受到城镇化给他们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善。
  宁海民众对房地产的投资情有独钟,且有喜住落地屋的传统习惯。为了节约土地,又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于1988年始,由县房地产开发公司统一征地,采取商品住宅与单位统建联建相结合的形式,择址于城西崇寺山脚建设松竹新村住宅小区。该小区占地132亩,建筑面积91000平方米,共计1032户(套),其中,单间二层落地排屋576户,套房456户,1990年竣工交付使用。至2003年,县城共有住宅小区17个,占地面积601232平方米,建筑面积808825平方米,住户6626户。从此,个人建房分散无序的局面宣告结束。
  宁海房地产真正成为产业,始于2004年6月,将坐落于中山东路的“华山花园”地块,首次采用公开拍卖形式出让给房地产企业开发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105亩,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这也是县城首个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至2011年,全县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8家。
  “十一五”期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房地产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已成为宁海县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6.13亿元,建筑面积87.43万平方米。建成天景园、丰泽园、西城国际等一批高档次住宅小区。2011年末商品房交易金额达68.14亿元。
  2004年,国家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颁发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下达后,中共宁海县委、县人民政府把住房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探索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一些特殊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逐步构建起廉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村改居住房、公共租赁房的“六房一体”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为建立长效体制,先后出台《宁海县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宁海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宁海县限价房管理办法》、《宁海县村改居住房管理办法》等住房保障政策。至2011年,已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069套,限价房718套,人才公寓100
  套,合计已建成各类保障房1887套,面积17.30万平方米。2009年12月24日,宁海县人民政府被评为宁波市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建筑企业50余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25家,专业承包企业12家,劳务分包企业2家,预拌砼及预制构件生产企业11家。全年总产值达到33.38亿元,利税总额3.5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1万平方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70万人,为城乡建设及农民再就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筑是百年大计,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手册》管理,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促进建筑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宁海县建设局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再上台阶。宁波银行大楼工程获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并建成世贸中心、金海豪生大酒店、广播电视台及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检察院、交警大队办公楼等一批优质城市公共建筑,提升了宁海城市的形象。
  宁海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村镇建设面貌变化很大。至2010年底,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均通公路,饮用自来水,接上电力线、电话线和有线闭路电视;建立了环卫保洁网,实行生活垃圾“村收集、镇(乡)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以“硬化、绿化、亮化、商业化”为目标的每个村镇一条街建设全面展开;农民住房建设和居住环境不断加强和改善;搞好村镇绿化建设,净化大地,美化家园。全县14个乡镇中,1个乡镇获“全国重点镇”、3个获“国家级生态镇”、5个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自2003年起,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新农村建设活动,该活动自举办以来至2010年底,全县先后创建省、市、县级全面小康村94个和市、县级环境整治村350个。
  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全县人民必将继往开来,奋发图强,继续谱写宁海城乡建设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知识出处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建设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1987-2010年宁海县城乡建设的史实和发展成就。全书分为城乡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用房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水网工程、城市管理、建筑施工、住房建设、房地产业管理、机构与职能等十六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