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337
颗粒名称: 六、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6
页码: 327-33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海地区的多个民间传说,包括金龙桥、九八老人、新岭、桃源桥、归云洞石梁、抬死猪、满山遗迹、桥头胡、龙开石门和水沉东京等故事,这些传说涉及历史人物、自然景观和神话想象,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宁海县 从录 交通科技

内容

金龙桥的故事
  很早以前,梅林镇花园村村前有一座小桥,名“金龙桥”。相传,是李渊十二世孙李贤祀所造。
  唐亡后,李贤祀论落为皇宫厨师。由于他在厨作方面技艺很高,深得皇帝宠爱,并在参政上有独特见解和雄辩口才,后被皇帝提升为光禄大夫,官爵从二品。
  有一年,李贤祀母亲病故,李带孝护棺还乡。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加上奸臣当道,祸灾遍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贤祀回到故乡,只见田园荒芜,百草丛生,村里到处都是断墙残壁。许多人在饥饿的死亡线挣扎着。李目睹这种情景,焦虑万分。上书皇上,要求开官仓,减捐税,赈济灾民,但却如泥牛入海,杳无讯息。
  为救百姓,李贤祀采纳李洪意见,借造桥为名,奏本皇帝,要求拨钱财,减免皇粮国税。皇帝恩准,赐银二万,并减免宁海杂税一年。
  李贤祀拿到钱后,购买粮食,分给灾民,置良田千亩,造“岁昌”寺院一所,收容无家可归的孤儿到寺内做和尚、种田自食。
  为掩遮皇帝耳目,李在村前的小溪上造了一座小巧别致的石拱桥,题名“金龙桥”。
  可惜该桥在1976改溪造田时拆毁,残迹犹存。“金龙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
  “九八”老人的故事
  清光绪以前,从马岙、龙宫到西溪,是沿着一条曲折20余里的龙宫大溪,时而傍山,时而涉水。沿途既无村庄、凉亭,更无桥、渡设施。溪流两旁,悬崖绝壁,崎岖难行,路上常受野兽侵袭、洪水吞没的,时有所闻。数百年来,竟无人问津。清光绪年间,一姓陈名昭来老人,家住龙宫村,决心造桥筑路,带领村民,逢山劈路,遇水搭桥。途经一段削壁悬崖,高耸入云,众人束手无策,老人不畏艰险,用绳索缚在自己身上,从岩壁上吊下去,用凿子一凿一凿地凿着,终于凿壁成径,筑成大道,并架桥数座,其中以回龙桥最长,从此龙宫到宁海道路通行无阻。行旅称便。
  昭来老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卒于民国29年(1940),享寿九十八岁,人称“九八”老人。
  新岭的由来
  县城以南10公里有一峻岭,原名摘星岭。是城关到东岙、沙柳、海游的必经之路。羊肠小道,巍峨峻绝,行旅叫苦不迭。
  明代,城内东门有一姓杨名继思,字子维的人,看到百姓行路艰难,毅然决定改道。不辞劳苦,亲自上山,周视山陇,勘察地形,决定在旧岭西侧,另辟一径,并捐金五百。从明代万历癸卯(1603年)开始,历三寒暑,终于修成,改名新岭。
  后,杨之外孙董帏,怕年久,湮没史迹,又改新岭为“杨公岭”,并镌刻在岭顶岩石上。惜此石刻已无处查考。
  桃源桥的传说
  城关桃源路上,原有一座“桃源桥”。
  相传,约在一千年前,城内有一条南北相通的小溪。两岸种满桃树,三月桃花盛开,景致迷人,遂借用“桃花源记”典故,把建造在小溪上的小桥取名“桃源桥”。那时,东乡和南乡的人,可乘一叶扁舟,从白峤港逆流而上,经水车、大溪至城关南门外沿小溪“过车坝”(今县第二建筑公司地址)到“桃源桥”;北乡黄墩一带,可乘船沿颜公河而上,直到“桃源桥”。有民谣:
  正月锣鼓闹元霄,力洋古渡产苔条;
  菜头萝卜水车出,大小航船桃源桥。
  可见当时“桃源桥”还是物资交流中心。
  桃源桥通舟辑只是传说而已。建国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狭小的道路,不能适应,70年代始,原河道陆续改成地下水道,建成宽12米的南北大街,名“桃源路”。桃源桥已不复存在。
  归云洞石梁的传说
  归云洞,位于东仓乡岙里王村西北牛料山腰峡谷中,海拔约600米,洞畔常有云雾缭绕,古人以为云由山出、复归于洞,故名“归云洞”。
  洞口前下方有一小院,因年久失修,正屋已废,仅留围墙及南厢二间可供游憩。据史籍载,附近原有一株老桂花树,树旁有二根石梁横卧,石梁上还留有蛎簇痕迹。相传此梁原系登台桥之石梁,为老龙摄取至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抬去筑水库等用。
  “抬死猪”的故事
  “轿”在宁海流行已久,但不知始于何时,在西乡一带流传着一个“抬死猪”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宁海西乡有个姓史的财主,逢三、八九市日。他都要坐轿到宁海县城。
  从西乡到县城,要翻过一座高高的下庵岭,下庵岭七弯八曲,还有百步峻,过往行人空手过岭都感到困难,轿夫抬财主过岭更不容易。
  一日,两个轿夫抬着史财主上城,他们抬呀抬呀,开始过下庵岭了。当抬到百步峻时,烈日当空,两个轿夫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轿夫央求财主下轿走一段路,过了百步峻再抬。谁知财主没好声气地说:“要是你们抬猪罗,怎么办?”一个轿夫回答说:“是猪罗,可以赶着上去嘛?”,财主又恶狠狠地说:“要是抬死猪呢?”两个轿夫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史(死)猪,我们只好抬着过岭啊!”
  满山遗迹
  三门湾,有一小岛,名满山,岛上无人居住,野草荆棘,灌木丛生,鼠兔奔窜,荒塚累累。
  相传岛上有石碑:“东京从此去”
  我国与日本交往始于汉光武帝(公元前134年)。宁海与日本船只往来始于晋。当时和尚昙献从宁海起程去日本。宋雍熙元年(984),日僧奝然来中国朝贡,翌年从宁海满山岛趁船回国。日本国“谢表”记载:“夏季解台州之缆,孟秋达本国之门”。记叙当时宁海与日本船舶往来实况。
  “桥头胡”的来历
  早在一千年前,桥头胡一带还是一片海涂,今日的眠牛山就是立在海中的储牛山,一日二潮的黄墩港把当时的桥头胡一劈两半。相传自胡氏带头率众拦住海潮后,人们就称该地为“潮头胡”。可是黄墩同桥头胡仍一水相隔,东西交往依靠摆渡,甚为不便,于是胡氏子孙又着手建造桥梁。
  曾几次,当刚垒好桥墩时,突然山洪暴发,墩基被毁。为堵住洪水保护桥基,全村男女老幼一齐出动,男的下海挑泥、打桩、女的岸上搬运门板木料,孩子们传送稻草麦杆,齐力奋战。这样经过了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的艰苦奋斗,还是不能成功。胡氏毫不气馁,他们派人四出请高师名匠和散落别地的胡氏家族支援,经过艰苦奋战,几经曲折,终使大桥建成。胡氏家谱中有诗颂之:
  缑山千里白浪流,昼夜风尘去二头。
  谁遗长虹高偃水,天桥血汗漫波游。
  为了纪念胡氏带头造桥,人们又把“潮头胡”改名为桥头胡。
  龙开石门的故事
  凫溪故道流至梅林孔溪墈,于石门(今杨梅岭)之西转南往东经石埠头、赤山等村至桥头胡注入黄墩港。今之溪道却在孔溪墈折北出杨梅岭汇入铁江。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载:元至正二年“浮溪蛟开石门”。梅林一带有“龙开石门”传说。
  古时,一水锦蛇潜伏凫溪落凤潭修炼千年,将赴东海考龙,因病头痛,不能成行。听说石埠头有名医,乃化一老者前往就医,医者知其为龙身,即请于石门穿山改道,导凫溪水入铁江,以去梅林以下溪水泛滥之灾。龙病痊,践诺去石门冲山,遭当方土地阻止,无奈,取珍珠十八颗酬医者。医者导龙至村前,观望浩茫大水,深叹救民无术,尽撒珍珠于水。龙为之感动,再至石门,不顾土地阻挠,奋力冲开山岩,大水循杨梅岭而下,出铁江。今凫溪村西有龙驻潭,为龙开山暂歇处。梅林九顷洋十八个山头,即医者当时所撒之珍珠。
  水沉东京的故事
  宁海东南三门湾满山岛留存甚多古文化遗迹和遗物。考附近岛礁多由火山岩构成,该处可能原为小片陆地,由于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地层陷落成为海域。传说“水沉东京”或出之有因。
  很早以前,东海之滨有一皇城,称东京。皇帝昏聩残暴,常无故虐杀百姓,是以血染海水、尸腐浪谷,以致污及龙室。龙君怨怒,奏闻玉帝,请水沉东京。玉帝会群臣商议,南海观世音以为善恶应有区别,不宜玉石不分,一沉了之。玉帝乃着观音赴东京察访,相机行事。以东京城外石狮子口中含血为号,龙王方可发水沉之。观音化一客商,指木为船,点水成油,直驶东京售卖,声言按值取油,各自料理。一时官民荟集,观音静坐船头审视,果见良莠不齐:有不付钱而取油者,有少付钱而多取油者,有按值取油者,大率贵者、富者多贪,贫者朴实,观音都暗暗记下。其间有一樵夫,付钱三文,取油值二文,惊问其故,答称有人占商家便宜,商家未免亏本,故少取,亦可微补损失。观音感叹“文钱见人心”!即对诚笃者付以避水珠,并抹血于狮子之口。顷刻,风雨大作,海潮汹涌,东京陆沉。樵夫背老母,慌忙往无水处逃奔,及筋疲力竭,才放下老母暂停,谁料海水亦到此而止。随后,凡有避水珠者均渐次到来,遂就该处定居。因海水至该地而止,称之为“停海”,或云即今之定海。满山则因当时海水曾漫过山顶而得名。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