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货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货运
分类号: F550.3
页数: 6
页码: 171-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地区货运以溪流运输、内港运输和沿海运输为主。溪流运输主要靠竹筏,内港和沿海运输则由木帆船逐渐发展为机动船。1980年代后,个体联户运输兴起,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1991年,全县货运量达30.74万吨,周转量14484.6万吨公里。
关键词: 宁海县 水运 货运

内容

溪流运输
  筏运 溪流主要运输方式。始于何时无考。公路未通车前,山区大量的竹、木、柴、炭等土特产,大米、油、盐、棉百等生活必需品和农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均赖竹筏运输。
  境内通行竹筏的溪流有白溪(包括大溪)、清溪和凫溪3条。航程长74公里。民国时期最盛,解放初有竹筏1016张。
  白溪 上游自狐啸溪(又名长溪滩)起,经里王、白溪、大娄、高坦、妙山、石舌章至水车高坦埠,于白峤港与船运衔接。航程25公里,沿岸竹筏520张。公路通车,1977年筏运停止。大溪,属白溪支流,竹筏从西溪乡沙地起,经斑竹园、黄坛、出德星桥,过城关南门外至双港与白溪汇合,通航里程20公里,沿岸竹筏190张,除源头港尾货物直接交流外,城关部份货物亦肩挑、车运至跃龙山脚笼*潭边,赖竹筏转运。
  清溪 源出天台山。竹筏上通天台县境内约2.5公里流程,从天宁堂入县境,经上叶王、坑口、桑洲、沙地等12村,境内通航里程14公里,再下流5公里至三门县沙柳,于旗门港与海运衔接。承担县内西部山区与沿海平原物资交流外,有天台县部份土产(绿豆、小猪仔等)运销象山、南田及三门等地,换回上述各地特产,为西南山区物资交流纽带。沿岸竹筏169张。1955年宁高公路通车后,大溪、清溪竹筏停航。
  凫溪 深甽“猴北第一桥”起,经凤潭、山下娄、下河、洪家塔、梅林、凫溪、陈家等村,于铁江与船运衔接,通航里程15公里。其时,下陈设货物转运栈。沿岸竹筏137张。1958年杨梅岭水库兴建,凫溪筏运停止。
  流放 是溪流运输的另一种方式。利用溪流自然高差,将木材放入水中顺流而下,至指定地点,用钢丝索拦截,起水进仓(场)。1958年白溪上游至水车双港曾流放木材多次。
  内港运输 解放前,白峤埠、黄墩埠为主要集散地。运输船舶客货兼载。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水道篇》载:城蜃线:“经玉带河,由县城通小园山,沿岸经过之重要市镇,黄墩。水势平缓,常有小船来往”。抗战期间,沿海船运受阻,沪甬货物从宁波沿内港航船至白杜转吴家埠、复船运至薛岙、黄墩埠。宁波~奉化(白杜、吴家埠)~桥头胡为沪、甬转台、温而至内地物资中转通道。地处象山港尾的桥头胡,帆船云集,一跃而居浙东货物吐纳重要口岸,一度号称“小上海”。
  民国28年,全县运输船舶456艘,限在象山港、三门湾内营运,禁止出海。
  解放初,内港运输船舶均为个体经营的小木帆船。1949年10月,接台州专署紧急通知,调集船舶运粮支前——解放舟山。首批3400吨运抵石浦。同时,解放军部队向船民征借船舶143艘。舟山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偿付4.46亿元(旧人民币)。
  1951年,全县沿海34个乡(镇)、73个村有木帆船843艘。其中载重量2.5~5吨647艘,6~15吨35艘,16~25吨128艘,26~50吨33艘,停泊主要埠头60处。后,沿海公路发展,内港货运锐减。
  沿海运输 解放前海轮客货兼载外,大部分农特产品由木帆船运输。出口物资主为竹、木、柴、炭;进口以棉百、南北货为多。解放后,海运渐兴。
  1954~1955年,宁海无码头设施。宁波轮船公司所属浙江2、3、8、10号船相继至长亭港装运粮食,受潮水限制,影响船舶周转。
  1955年桥头胡、民主、西店等乡部分船民组织起木帆船运输组。全县有专业运输船24艘、520.7吨;副业运输船43艘、1571.9吨。峡山片18艘、520吨;梅林片22艘、967吨;力洋片3艘、84.90吨。完成年货运量3.9万吨,周转量896.2万吨公里。
  1956年2月,运输组分别转为运输社。有船21艘、503吨位。最大41.5吨,最小4.8吨;社员105人,候补社员16人。是年,输出毛竹5500吨、枝柴450吨、白泥2500吨等,运入多为农肥、农药、蜊壳等。其时,停泊以樟树、黄墩、朱行桥、双港、一市港、大麦塘、沥头、白峤为主埠。8月1日,受强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县航管站组织船只配合粮食部门从外地突击调入秋玉米、秋大豆、荞麦、马料豆等早熟种籽54吨,支援灾区,恢复生产。
  1958年“大跃进”期间,“民主”、“联合”两运输社先后下放公社管辖,属社办运输企业。平均主义影响社员劳动积极性,两社完成运输量均连年下降:1958年3.8万吨,周转量652.6万吨公里,1959年3.3万吨、周转量642.2万吨公里,1960年2.8万吨、周转量550.6万吨公里。而大量货物压港待运。1958年9月起,向外地求援派船支援外,航管站组织渔船600吨参加运输,8000吨运沪大米改由甬中转。
  1960年3月,交通部门组织木帆船33艘,调入种籽粮55吨,支援农业生产。是年,专业运输组织外,队有社营运输船32艘:桥头胡31艘、937吨位,长街1艘、21吨位,参加运输。
  1967年,民主运输社红峰331号船(62吨位)装机运行,沿海运输向机动化迈出了第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运输秩序混乱,压船、压货情况时有发生,影响船舶周转。其间,企事业单位自备运输船只增多,至1973年末,水产公司3艘、170吨位、220千瓦;长街供销社2艘、96吨位、228千瓦;胡陈港指挥部2艘、82吨位、132千瓦;团结塘1艘、13吨位、29千瓦;车岙港养殖场2艘、73吨位、74千瓦。
  1978年底,全县有机动船48艘、2696吨位、2646千瓦;木帆船192艘、3413吨位。其中两个专业运输社机动船11艘、948吨位、831千瓦;木帆船7艘、162吨位。副业运输机动船29艘、1446吨位、1346千瓦。载重30吨以上,适航上海的17艘、1184吨位、942千瓦,木帆船185艘、3251吨位(在册在航的101艘、2089.5吨位,在册不在航的84艘、1161.5吨位)。企事业单位自备运输船8艘、302吨位、469千瓦。持证船员:驾驶员91人,轮机员87人。完成年货运量11.7万吨,周转量2978.3万吨。
  1980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交流频率加快,货运量增多。1982年船队相继实行单船核算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船员劳动生产积极性,船舶周转加速、航次增多,经济效益显著。副业运输船增至37艘、2874吨位。是年完成货运量13.5万吨、周转量4075.5万吨公里。
  1983年5月1日,县航运公司二船队107号钢质货轮正式投产,载重280吨位,136千瓦。县内始有沿海钢质货轮。年末机动运输船增至69艘,5923吨位、4968千瓦。其中两个专业运输队有钢质货轮5艘,1115吨位、669千瓦。运输船舶全面实现机动化。
  1984年11月,沿海运输市场出现专业、副业、集体、个体一齐上,运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新格局。各种经济性质的运力增多,外地支援运输船只减少。是年,完成货运量16.1万吨,周转量5449.1万吨公里。
  1986年,全县运输船增至94艘、8201吨位、5792千瓦。其中副业运输船占58.83%,运能出现过剩现象。峡山乡个体联户和集体运输船,在自愿原则下,于8月9日组成“峡山水陆联合运输站”。为县内第一个水上运输联合体组织。
  1987年末,全县沿海运输船96艘、7831吨位、6185千瓦。其中两个专业航运公司船舶11艘、3566吨位、1972千瓦;内3艘、271吨位木质机动船外,皆为沿海钢质货轮。载重吨位最大750吨,最小88吨。延伸航线,北至山东半岛,南至汕头、广州、海南岛。个体联户运输船舶80艘、3845吨位、85客位、3542千瓦。完成年货运量28.9万吨,周转量1.19亿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完成货运量12.57万吨,周转量5513.72万吨公里。分别占43.5%和46.2%。出口物资主为矿建材料、麦芽农副产品、毛竹等;进口物资主为煤炭、化肥、粮食、水泥等。
  1991年,全县营运船舶99艘,11041吨位、85客位、6987千瓦。其中专业运输船9艘、4030吨位、1732千瓦,企事业单位5艘,420吨位,629千瓦。个体(联户)85艘,6591吨位、85客位、4626千瓦。完成年货运量30.74万吨、周转量14484.6万吨公里,客运量4.1万人、77.7万人公里。其中交通专业完成货运量17.8万吨,11023万吨公里、分别占58%和76.1%。进口主要物资:煤4.18万吨,水泥2.84万吨,粮食1.64万吨,钢材7.71万吨;出口主要物资:矿建材料603吨,矿石6375吨。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