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8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运
分类号: F550.3
页数: 11
页码: 166-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濒海,航运发轫甚早。宋初即与日本国通航。受战事等影响,几经起落。民国时期34艘外轮相继行驶薛岙、岳井、白峤等埠。解放前夕衰落。建国后,重振海运。1983年运输船舶机动化。航运事业方兴未艾。本章分工具、客运、货运3节记述。
关键词: 宁海县 运输 水运

内容

第一节 工具
  竹筏 俗称竹排。溪流运输工具。9~11支大毛竹削去两侧青皮,保留上下两面竹青,以火烤熏定型,平排串连组合而成。分前后两节,前节头稍翘呈弧形,后节平直,系于前节之后。顺水、平水用篙撑;逆水(放空除外),一般两人拉、推,操作艰辛。载重600~700公斤。每年“重阳”开砩后通航,“立夏”关砩后停驶,季节性强。70年代后期淘汰。
  木帆船 靠人力、风力推进之木质船舶。主要结构包括底板、身板、肋、挡浪板、甲板以及骨架和上层建筑。有桅、帆、舵、橹、桨等。分单桅、双桅和多桅。
  绿眉毛船 木帆船的一种。船头处称陡门,涂红色,如船之鼻。两侧饰有船眼,昔新造时,业主往往在眼内藏金银或钱币,意取吉利。自船眼上方至船头涂以草绿色油漆,状似眉毛,故称绿眉毛。船体结构坚固,型线好,首部成“V”型,尖头、平底、航速快,操纵灵活,回转半径小,稳性好,为70年代前宁海主要运输船舶。
  舢舨 也称“三板”。用桨或橹推进,无桅、帆和甲板的小木船。用于短驳、农渡等。
  木质机动船 木帆船改进型。使用机器动力推进,县内始于60年代。至1983年,木帆船全部改装机动船。
  钢质货轮 有纵横混合式结构,双层底,单甲板,艉机形沿海货轮和横骨架式、单底、单甲板、艉机型沿海简易货轮两种。
  280吨级沿海简易货轮江苏省常熟市船厂营造。总长38.2米,型宽7.2米,型深3.5米,吃水2.7米,主机6160A-12型、136千瓦,副机2135型、29千瓦。
  350吨级沿海简易货轮鄞县梅虚新乐船厂营造。总长38.75米,型宽7.42米,型深3.35米,吃水3米,主机6160A-12型、136千瓦,副机2135型、29千瓦。
  485吨级沿海货轮杭州胜利船厂营造。总长45.4米,型宽8米,型深3.7米,吃水3.2米。主机6160A-13型、184千瓦,副机4105型、29千瓦两台。
  1100吨级沿海货轮上海市中华船厂营造。原海军W405自航挖泥船,1982年改运输船,总长59.50米,型宽10米,型深4.2米,吃水3.5米,主机6300C型、294千瓦两台。副机6135Z-1型、88千瓦两台,配有雷达。原载重750吨级。1990年4月改造扩吨为载重1100吨级。
  第二节 客运
  内港运输 唐贞观三年(630),健跳(今属三门县)与石浦有船舶往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游轮往返行驶于海游、健跳、蟹钳渡、弯埠岳井。民国26年(1937)5月,醒生轮船局所属富春铁壳汽轮始航于鄞县横山,象山西泽、乌屿山、西周,宁海薛岙间;宁海轮同时行驶于薛岙至象山诸埠。三门湾以白峤埠为主埠,航船往来于茶院、胡陈、前横、长街、一市、东岙、沙柳、健跳、象山石浦等港埠。湖山乡后门港至临海天打堍,柘浦乡茶院下埠头至健跳,均有帆船往来。客货兼载。后随公路通车相继停航。1957年象山航运公司辟石浦至白峤埠航线,1966年停航,1983年4月复航,弯埠胡陈港,改泊越溪埠象山港以桥头胡黄墩埠为中心,通峡山、象山柴溪、奉化吴家埠等地。公路通车,分别于1949年、1976年和1980年停驶。
  1985年,省航运局批准,前横乡6户农民联合经营胡陈港至健跳客班航船,2月25日开航,85客位,每日1班与三门县航船对开,为县内经营的唯一水上客运航线。
  沿海运输 宋初为日本之“贡道”。壅熙二年(985)日僧奝然从宁海满山岛乘船回国,相传岛上有石碑:“东京从此去”。崇祯《宁海县志》载:“周之先尝总大舶出海上……之明年(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侍其父适日本国”。其时已有船舶交往。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驻台湾,清廷为断其联系,下令“撤沿海三十里居民入内,而空其地”。禁止船民出海,海运一度中断。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克*降清,始诏复沿海居民,准许船舶出海,海运复兴。
  光绪年间,甬商试航甬~薛(宁海薛岙)线成功。三十一年(1805)宁海商轮公司置宁海轮(73吨)、安宁轮(100吨),3日1班定期往返行驶宁波~薛岙线。三十四年,海游轮往返行驶于海游、健跳、蟹钳渡,弯埠岳井。其时,甬~象(山)~宁(薛岙)及三门湾石(浦)~岳(井)~三(门)航线,均有船舶往来。
  民国时期,象山港轮船靠埠薛岙,北上沪、甬均走此线。民国6年,三北轮埠公司所属慈北轮通航于甬~象~宁(薛岙)线。民国15年2月19日,宁海、象山合资经营宁象轮(359.98总吨、494客位)加入是航线营运。其时,薛岙无轮埠,上下客货皆由小船过驳。翌年,薛岙简易码头建成,轮船直接靠埠。民国20年3月,开元轮始航于上海、岱山、象山、薛岙航线,客货兼载;民国21年11月,甬象和记公司所属朝阳轮(371.5总吨、336客位)始航于宁波、镇海、舟山、象山、薛岙航线;民国22年,象山商轮公司所属象宁轮(201.4总吨、450客位)始航于上海,宁波、象山、薛岙航线。民国24年,奉海公路通车,商旅取道公路,航运营业锐减。该轮采用房仓降价,招揽客货。
  行驶三门湾航线轮船,皆弯埠岳井。民国19年,升昌轮单日开航石浦~岳井~海游,双日开航石浦~岳浦~岳井~泗洲头航线。民国22年,黄岩智和商轮公司所属临浦轮(后改属临海临浦商轮公司、74.2总吨)往返于石浦~海游航线,弯埠岳井。民国23年9月,临海轮损坏停航,由临海商轮公司所属茂昌轮接替行驶石浦~宁海~三门航线。民国25年,黄岩智和商轮公司所属永临轮加入营运,单日由石浦~白峤埠(小水潮船泊亭头渡),双日抵泗洲头、弯埠岳井。唯三门湾洋面常遭匪患,商旅生命财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虽有航警或私人保镖护航,然临浦、永浦等轮均多次遭劫,旅客航警时有伤亡。航行受阻。
  抗日战争爆发,港口封锁,船舶停航。民国27年5月,原岱山轮船公司所属岱山轮(85.52总吨),改名“海林轮”,悬德国旗,航行甬宁线;同年7月转德国籍,改名“天宝轮”,由德商远东轮船公司经营,继续航行于宁波、镇海、定海、沈家门、岱山、象山、薛岙间;10月,专驶宁波~薛岙航线,定期3日1班,风雨不更,客货兼载。民国28年,境内沿海各埠通象山、三门、海门大小航船43艘。
  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公路未修复,至沪、甬客旅多走水路,海运盛况空前。
  民国35年春,薛岙轮埠恢复通航,前后行驶于甬~象~宁航线轮船达14艘。7月,象宁商轮局所属东安轮始航是线,客货兼载。8月,铁索快轮接替东安轮,按期停靠薛岙埠。同月,甬新宁象轮船公司所属上海轮(78.33总吨,72客位)。接替东安轮行驶甬~象~宁航线,与铁索快轮对开。是年秋,宁象合记商轮局所属新上海轮(120总吨,官舱50客位、房舱100。客位、统舱150客位)行驶宁波、舟山、象山、宁海航线,设薛岙办事处经理业务。
  民国36年1月7日,新宁象商轮局所属胜利轮(客货兼载,600客位),由甬开宁,与上海轮同时对开。隔日1班(票价每客国币6000元),分别在薛岙、桥头胡新兴号、城内桃源桥胡友仁烟号设接洽点。3月,合资经营的大康轮船局所属金胜利轮(177.72总吨)分期行驶于宁波至薛岙,至石浦、海门航线。同月,象山商轮局所属华象木壳机轮(194.08总吨,时速8浬,容客300~400人),行驶于宁波~海门间,每逢单日兼弯薛岙埠。
  行驶于薛岙埠的还有新宁象轮、新海盛轮、万利轮、华洋轮、浙海轮、江盛仍在轮等。至民国38年春,万利、浙海、江盛轮仍照常往返营运。
  行驶三门湾海域的有凯利轮、海康轮、华猶汽轮、浙惠六号小汽轮、宁镇小轮、永利汽轮、福宝轮、益利木壳汽轮等。皆弯埠岳井,客货兼载。
  解放初,国民党军队盘居沿海岛屿,海域欠宁,海运停滞。奉海公路恢复通车,外海客运终止。
  第三节 货运
  溪流运输
  筏运 溪流主要运输方式。始于何时无考。公路未通车前,山区大量的竹、木、柴、炭等土特产,大米、油、盐、棉百等生活必需品和农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均赖竹筏运输。
  境内通行竹筏的溪流有白溪(包括大溪)、清溪和凫溪3条。航程长74公里。民国时期最盛,解放初有竹筏1016张。
  白溪 上游自狐啸溪(又名长溪滩)起,经里王、白溪、大娄、高坦、妙山、石舌章至水车高坦埠,于白峤港与船运衔接。航程25公里,沿岸竹筏520张。公路通车,1977年筏运停止。大溪,属白溪支流,竹筏从西溪乡沙地起,经斑竹园、黄坛、出德星桥,过城关南门外至双港与白溪汇合,通航里程20公里,沿岸竹筏190张,除源头港尾货物直接交流外,城关部份货物亦肩挑、车运至跃龙山脚笼*潭边,赖竹筏转运。
  清溪 源出天台山。竹筏上通天台县境内约2.5公里流程,从天宁堂入县境,经上叶王、坑口、桑洲、沙地等12村,境内通航里程14公里,再下流5公里至三门县沙柳,于旗门港与海运衔接。承担县内西部山区与沿海平原物资交流外,有天台县部份土产(绿豆、小猪仔等)运销象山、南田及三门等地,换回上述各地特产,为西南山区物资交流纽带。沿岸竹筏169张。1955年宁高公路通车后,大溪、清溪竹筏停航。
  凫溪 深甽“猴北第一桥”起,经凤潭、山下娄、下河、洪家塔、梅林、凫溪、陈家等村,于铁江与船运衔接,通航里程15公里。其时,下陈设货物转运栈。沿岸竹筏137张。1958年杨梅岭水库兴建,凫溪筏运停止。
  流放 是溪流运输的另一种方式。利用溪流自然高差,将木材放入水中顺流而下,至指定地点,用钢丝索拦截,起水进仓(场)。1958年白溪上游至水车双港曾流放木材多次。
  内港运输 解放前,白峤埠、黄墩埠为主要集散地。运输船舶客货兼载。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水道篇》载:城蜃线:“经玉带河,由县城通小园山,沿岸经过之重要市镇,黄墩。水势平缓,常有小船来往”。抗战期间,沿海船运受阻,沪甬货物从宁波沿内港航船至白杜转吴家埠、复船运至薛岙、黄墩埠。宁波~奉化(白杜、吴家埠)~桥头胡为沪、甬转台、温而至内地物资中转通道。地处象山港尾的桥头胡,帆船云集,一跃而居浙东货物吐纳重要口岸,一度号称“小上海”。
  民国28年,全县运输船舶456艘,限在象山港、三门湾内营运,禁止出海。
  解放初,内港运输船舶均为个体经营的小木帆船。1949年10月,接台州专署紧急通知,调集船舶运粮支前——解放舟山。首批3400吨运抵石浦。同时,解放军部队向船民征借船舶143艘。舟山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偿付4.46亿元(旧人民币)。
  1951年,全县沿海34个乡(镇)、73个村有木帆船843艘。其中载重量2.5~5吨647艘,6~15吨35艘,16~25吨128艘,26~50吨33艘,停泊主要埠头60处。后,沿海公路发展,内港货运锐减。
  沿海运输 解放前海轮客货兼载外,大部分农特产品由木帆船运输。出口物资主为竹、木、柴、炭;进口以棉百、南北货为多。解放后,海运渐兴。
  1954~1955年,宁海无码头设施。宁波轮船公司所属浙江2、3、8、10号船相继至长亭港装运粮食,受潮水限制,影响船舶周转。
  1955年桥头胡、民主、西店等乡部分船民组织起木帆船运输组。全县有专业运输船24艘、520.7吨;副业运输船43艘、1571.9吨。峡山片18艘、520吨;梅林片22艘、967吨;力洋片3艘、84.90吨。完成年货运量3.9万吨,周转量896.2万吨公里。
  1956年2月,运输组分别转为运输社。有船21艘、503吨位。最大41.5吨,最小4.8吨;社员105人,候补社员16人。是年,输出毛竹5500吨、枝柴450吨、白泥2500吨等,运入多为农肥、农药、蜊壳等。其时,停泊以樟树、黄墩、朱行桥、双港、一市港、大麦塘、沥头、白峤为主埠。8月1日,受强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县航管站组织船只配合粮食部门从外地突击调入秋玉米、秋大豆、荞麦、马料豆等早熟种籽54吨,支援灾区,恢复生产。
  1958年“大跃进”期间,“民主”、“联合”两运输社先后下放公社管辖,属社办运输企业。平均主义影响社员劳动积极性,两社完成运输量均连年下降:1958年3.8万吨,周转量652.6万吨公里,1959年3.3万吨、周转量642.2万吨公里,1960年2.8万吨、周转量550.6万吨公里。而大量货物压港待运。1958年9月起,向外地求援派船支援外,航管站组织渔船600吨参加运输,8000吨运沪大米改由甬中转。
  1960年3月,交通部门组织木帆船33艘,调入种籽粮55吨,支援农业生产。是年,专业运输组织外,队有社营运输船32艘:桥头胡31艘、937吨位,长街1艘、21吨位,参加运输。
  1967年,民主运输社红峰331号船(62吨位)装机运行,沿海运输向机动化迈出了第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运输秩序混乱,压船、压货情况时有发生,影响船舶周转。其间,企事业单位自备运输船只增多,至1973年末,水产公司3艘、170吨位、220千瓦;长街供销社2艘、96吨位、228千瓦;胡陈港指挥部2艘、82吨位、132千瓦;团结塘1艘、13吨位、29千瓦;车岙港养殖场2艘、73吨位、74千瓦。
  1978年底,全县有机动船48艘、2696吨位、2646千瓦;木帆船192艘、3413吨位。其中两个专业运输社机动船11艘、948吨位、831千瓦;木帆船7艘、162吨位。副业运输机动船29艘、1446吨位、1346千瓦。载重30吨以上,适航上海的17艘、1184吨位、942千瓦,木帆船185艘、3251吨位(在册在航的101艘、2089.5吨位,在册不在航的84艘、1161.5吨位)。企事业单位自备运输船8艘、302吨位、469千瓦。持证船员:驾驶员91人,轮机员87人。完成年货运量11.7万吨,周转量2978.3万吨。
  1980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交流频率加快,货运量增多。1982年船队相继实行单船核算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船员劳动生产积极性,船舶周转加速、航次增多,经济效益显著。副业运输船增至37艘、2874吨位。是年完成货运量13.5万吨、周转量4075.5万吨公里。
  1983年5月1日,县航运公司二船队107号钢质货轮正式投产,载重280吨位,136千瓦。县内始有沿海钢质货轮。年末机动运输船增至69艘,5923吨位、4968千瓦。其中两个专业运输队有钢质货轮5艘,1115吨位、669千瓦。运输船舶全面实现机动化。
  1984年11月,沿海运输市场出现专业、副业、集体、个体一齐上,运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新格局。各种经济性质的运力增多,外地支援运输船只减少。是年,完成货运量16.1万吨,周转量5449.1万吨公里。
  1986年,全县运输船增至94艘、8201吨位、5792千瓦。其中副业运输船占58.83%,运能出现过剩现象。峡山乡个体联户和集体运输船,在自愿原则下,于8月9日组成“峡山水陆联合运输站”。为县内第一个水上运输联合体组织。
  1987年末,全县沿海运输船96艘、7831吨位、6185千瓦。其中两个专业航运公司船舶11艘、3566吨位、1972千瓦;内3艘、271吨位木质机动船外,皆为沿海钢质货轮。载重吨位最大750吨,最小88吨。延伸航线,北至山东半岛,南至汕头、广州、海南岛。个体联户运输船舶80艘、3845吨位、85客位、3542千瓦。完成年货运量28.9万吨,周转量1.19亿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完成货运量12.57万吨,周转量5513.72万吨公里。分别占43.5%和46.2%。出口物资主为矿建材料、麦芽农副产品、毛竹等;进口物资主为煤炭、化肥、粮食、水泥等。
  1991年,全县营运船舶99艘,11041吨位、85客位、6987千瓦。其中专业运输船9艘、4030吨位、1732千瓦,企事业单位5艘,420吨位,629千瓦。个体(联户)85艘,6591吨位、85客位、4626千瓦。完成年货运量30.74万吨、周转量14484.6万吨公里,客运量4.1万人、77.7万人公里。其中交通专业完成货运量17.8万吨,11023万吨公里、分别占58%和76.1%。进口主要物资:煤4.18万吨,水泥2.84万吨,粮食1.64万吨,钢材7.71万吨;出口主要物资:矿建材料603吨,矿石6375吨。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