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县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县道
分类号: F54
页数: 13
页码: 7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十七条县道公路:西店至温泉公路、长洋至畈坑公路、黄坛至榧坑公路、榧坑至逐步公路和岩下至桑洲岭公路等,这些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当地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
关键词: 宁海县 公路 县道

内容

一、西店至温泉公路
  西店(甬临线53K+274)起,经五市街、岭口舒、长洋、蒋家、独山、深甽、南溪至温泉,全长21.5公里,分3期建成。
  西店至长洋:民国36年(1947)由私立正学中学董事长郭学序等策动旅外同乡募资建造,长11.5公里。原拟以客货营运收入作为正学中学基金,故名“正学路”。12月15日动工,路基土方由三省、义溪、久安、紫文、双峰5乡调集村民3144人义务劳役完成。桥梁、路面等技术性工程由上海林福泰营造厂承包建造。总投资59.67亿元。路线标准低,路况差,试车至庆丰桥,翻车桥下,未正式通车营运。
  1955年底,县交建科会同当地区、乡政府动工改建、并拟东延至樟树,西伸至深甽。1956的受“8·1”台灾影响,西店至樟树长1.5公里路段的路基、路面被冲毁;蒋家岭路段路基石方、驳坎工程因资金不足,未完工。10月19日地区交管局会同宁波运输处验收时,确定西店至长洋段(11.5公里)于21日起通行客货车。唯铁丈岭纵坡(10%)未改,雨天木炭车行驶困难。
  长洋至深甽:1957年6月通车,长4.5公里。
  以上两段共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石方902立方米。桥梁7座,长87米,桥面净宽4.2~7米。其中老桥利用4座,长69.2米;利用老桥台改建桥面3座,长17.8米,新建涵沟54道。在修筑过程中,驻西店人民解放军参加义务劳动5000余工日。国家仅补助902.64元,余均由当地群众自筹解决。
  深甽至温泉:1959年修建,原为温泉专用公路线,长5.5公里,1961年验收接养。全线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近温泉500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余均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专业养护。
  二、长(洋)至畈(坑)公路
  西温公路长洋站(11K+550)起,向北经梁坑,西北经大蔡、夏樟、岭徐至奉化县畈坑与董李公路相连接,是宁海奉化两县山区通道。全长8.1公里。分两段建成:
  长洋至大蔡:1958年首次测量,1971年县交通局按山岭重丘六级(甲)公路标准重测,10月动工,至1973年3月27日竣工验收,全程4.0公里,路基土方、路面工程均由当地群众义务负担。全线有弯道2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5.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桥梁3座,长71.4米,桥面净宽4~4.5米,梁坑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余皆利用老石拱桥加固,涵洞28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3万元,占用土地50亩,其中水田40亩。由专业养护。
  验收后4天(3月31日),2K+900(大蔡村东)上侧山体滑坡,1万余立方米土石方堵塞公路,死1人。公路环坡脚另作改道。
  大蔡至畈坑:大蔡车站起,经夏樟、岭徐至畈坑(奉化)接董李公路,长4.1公里。1966年夏樟铁矿曾修筑拖拉机路,1973年冬计划改建公路,未成。1983年初按部颁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5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5%。桥梁1座,长6.5米,桥面宽净6.5+2×0.25米,涵洞2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12月23日竣工验收。总投资7.2万元,国家补助4.7万元,群众自筹(劳动力折价)2.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黄坛至榧坑公路
  蜿蜒于县境西部山区,贯穿黄坛、西溪、双峰3乡,全长24.7公里。历时19年,分3段建成。
  黄坛至西溪:自甬临线82K+560处(即黄坛街)右弯,1956年测设,1958年5月建成简易公路,长7公里。桥梁1座,长64.8米,桥面宽净4.5+2×0.25米。1965年11月1日建造黄坛水库,公路改道。水库出资1.6万元,至1969年10月20日竣工,25日恢复通车。延长线路2公里,长9公里。
  西溪至大平路:长15公里,沿途峰峦重叠,峡谷纵横。工程艰巨。为开发山区经济,改变“富在山上,穷在路上”落后状况。1966年测量,“文化大革命”开始,未成。1968年在省交通设计院支持下按六级(乙)公路标准测设,8月动工兴建,设双峰,西溪工区,路基土方由工区负责划段包干,抽调长期民工1200名,聘请技工作技术指导,担负全线劈山、驳坎、砌筑桥涵等技术工程,国家仅作雷管、炸药、钢筋、水泥等外购材料费及民工(每人每天0.2元)生活费、半斤粮票补贴,生产队另给工分。至1973年5月1日建成。弯道253处,平均每公里1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桥梁1座,长7米,桥面宽净4+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驳坎73处,1.79万立方米。其中14K+650至670处,干砌驳坎高达30米,劈山拉沟,沿途皆是。群众出劳力34万工日,其中西溪公社11.63万工日,双峰公社22.37万工日,总投资80万元,国家补助46万元,省、地、县补助31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15万元。
  大平路至榧坑:长700米,1974年1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4月建成。28日试车验收。5月1日通车。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米,总投资34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全线由专业养护。
  公路相继建成,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山区林特产品源源不断外运,生产生活资料及时供应山区人民。1987年,全乡有拖拉机63台,汽车14辆,笨重的机床、锅炉等设备及时运进山区。为发展乡村企业,开发山区经济创造条件。
  四、榧坑至逐步公路
  县境西部、双峰乡南端,黄(坛)澄(深)公路23K+600米处左弯,翻山越岭,经杨染、清水染、大陈、张辽、洋茅山、至逐步村。全长17.55公里。1983年省交通设计院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统一测设、分段施工。
  榧坑至大陈:长6.75公里,其中榧坑至杨染沿线悬崖峭壁,工程艰巨。交通闭塞,严重制约山区经济发展。1983年,双峰乡政府主办,于翌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7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0米。设计用地范围7.5米,桥梁1座、长30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03处、2752米。总投资47万元,省、地、县补助39万元,群众自筹8万元(包括劳动力折价)。
  大陈至张辽:长3.53公里。1985年7月动工,翌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3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4%,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21道,挡土墙28处、1049米。总投资20.25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5.25万元。
  张辽至洋茅山:长2.6公里。1985年12月动工,1987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7.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6米。涵洞12道、122.3米,挡土墙17处、531米。总投资17.2万元,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民工劳力折价2.2万元。
  洋茅山至逐步:长4.67公里。1987年12月动工,1990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8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22米。涵洞23道、227.8米,挡土墙53处、1729米。总投资48.6万元,国家补助2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2.6万元。
  至此,榧坑~逐步公路全线贯通。由县乡养护。
  五、岩下至桑洲岭公路
  天台县岩下村起,经大路下、高塘、黄泥塘、上屋基、塘孔、外岗、至桑岭顶与甬临线98K+700相接。长9公里,1970年为“夺煤”需要,按六级公路(乙)标准测设施工。弯道10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4.5~6米,沙石路面宽3.5米。1972年1月26日验收,4月11日客车开通至高塘,高塘至大路下2公里路线,因弯急、坡陡、路窄,不合标准。客车未通。占用土地75亩,其中水田30亩,总投资22.1万元,无桥梁。由县乡养护。
  六、桥头胡至薛岙码头公路
  象西线54K+738处右弯向北,过东园岭、涨家溪茶场至薛岙码头,全长7.3公里。1970年按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30日竣工验收。桥梁1座,长10.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72年4月11日客车通至薛岙乡供销社门前。同年10月1日延伸至码头。总投资8.5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
  1979年因建造长畈岭水库,长畈岭脚一段(4K+000~5K+000)长1公里公路受淹,被迫停车。经改道后恢复通车,延长路线0.3公里。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由专业养护。
  七、薛岙至峡山公路
  桥(头胡)薛(岙)公路5K+700处左弯,经上浦、下洋、王石岙村至峡山镇,全程8.2公里。1977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民办公助,总投资10万元。由薛岙、峡山两乡群众出土地、劳力,交通系统补助资金5.5万元。弯道1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9.5米,1980年12月22日验收通车。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八、赵畈至刘家桥公路
  在赵畈——省道象西线74K+100处右弯,经大里折南,于象西线75K+675处衔接。长2.2公里,1963年建成寅宾桥,1971年赵畈至大里段公路长0.6公里竣工。总投资2.5万元。1976年5月续建至刘家桥、翌年4月竣工,1978年1月验收通车,属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弯道15处,平曲线最小平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0米。桥梁2座,长109.6米,桥面净宽4~4.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经费在大里至孔家公路工程内统一列支,群众负担劳力。由专业养护。
  九、东门口至梁皇公路
  城关老东门口起,经下陈、竹林、官地、前童至梁皇,全程17.36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
  前童至梁皇:城关至梁皇公路14K+060~17K+360,于梁皇接甬临线88K+685,长3.3公里,1973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竣工。翌年4月1日验收通车。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200米,最大纵坡2.1%。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3座,长97米,桥面净宽4.5~7.5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处,长28米。用地31亩,其中水田6亩,设计用地范围8.5米。总投1.78万元,国家补助7000元,余为群众劳力折价。
  城关至官地:城关东门口起,经黄土岭、屠岙胡、下陈、赵家山、妙山至官地,长12.36公里,1974年开始,经多次测设施工,至1980年10月竣工验收。弯道6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5%。路基宽6~15米,沙石路面宽4~6米。桥梁4座,长166.3米,桥面净宽6~8米。涵洞5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3处,长1150米。设计用地范围7.5——10米。总投资59.8万元,国家补助39.5万元。
  官地至前童:连接梁皇至前童、东门口至官地两条断头路。长1.7公里,1983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3.9%,路基宽8~12米,沙石路面宽4-5.5米,桥梁1座,长47.6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2处,长340.3米。总投资6.5万元,国家补助5万元。城关东门口起,经竹林、官地、前童、梁皇,沿甬临线至宁海车站,顺环城北路回至东门口,为境内第一条循环公路线。由县乡养护。
  十、下陈至水车公路
  水车乡下陈村(东门——梁皇线4K+660处)起,经马婆园桥,上明桥至水车村,长2.8公里,按部颁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5年6月开工,翌年7月竣工,8月验收。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7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3座,长222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8处,长510米。占地2亩。总投资56.92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在内),国家补助35万元。由县乡养护。
  至此,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
  十一、事头至东岙公路
  在亭头——省道盛宁线134K+230处左弯,跨白峤港,经越溪、七市、官岭、旗门乡,至王禄岭三门县界,长22.5公里(原公路终点至沙柳,全长24公里,1983年沙柳乡划归三门县)。按六级(甲)公路标准分2段测设施工。
  亭头至官岭(一市):长12公里,1969年6月动工,1977年4月竣工。弯道9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大桥1座、长138.2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2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8处,长5598米。总投资84万元,国家补助63万元。
  一市至东岙:长10.5公里(原至沙柳),1970年动工,1978年10月24日竣工验收。弯道8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3座,长67.4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总投资20万元。
  全线由专业养护。
  十二、茶院至西吕公路
  象(山)西(山)、盛(垫)宁(海)两条省道公路中间的连接线,力洋通桥头胡要道。茶院(今盛宁线123K+308处)右弯,顺小道向西转西北,越铜岭岗,至建设乡西吕村,与省道象西线(53K+100)衔接,全长12.91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用地128.76亩,其中水田103亩。
  上庙至西吕:省道象西公路(53K+100)起,至上庙,长1.7公里。1975年2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0月验收通车。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8%。路基宽6~7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总投资2万元,国家补助1万元。由专业养护。
  茶院至道士桥:省道盛宁线123K+308处右弯,即茶院经铜岭脚,上铜岭、经双宫至道士桥,长5.75公里。民办公助,1977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1月竣工验收。弯道5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7~13米,石拱桥1座,长40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7处,长302米。由县乡养护。
  道土桥至建设(上庙):5K+750(道士桥村)往北延伸。越铜岭岗,经铜岭祝、铁界吴至上庙(建设乡所在地),长5.46公里。1983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4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7.6~13.5米。石拱桥1座,长17.5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462米。总投资17万元,国家补助14.5万元,1990年改称西(吕)茶(院)线。由县乡养护。
  该公路建成后,长街、力洋等地至宁波比原经宁海城关缩短14.7公里。
  十三、力洋至胡陈公路
  环抱长街、力洋两个沿海区,系胡陈至长街、长街至青珠、力洋至胡陈港、胡陈港至青珠农场4段连接而成。全长41.75公里。分4期6段建成。
  胡陈至长街:省道盛宁线107K+050处左弯,越山洋岭,经海岙塘、九江到长街,长12.6公里。1958年12月按山岭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32.3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7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60。国家补助1.8万元(宁象公路工程节余款)。土地、劳力由群众负担。1960年1月7日通车。
  长街至青珠:长街经大湖、山头至青珠,长10公里。1968年9月在原有手车路基础上按平原六级公路标准改建而成。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路基宽6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1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60。民办公助,国家补助1.7万元,土地、劳力由沿线群众负担。实用劳力7.1万工日。
  力洋至胡陈港:盛宁线117K+950处左弯。(原宁西线28K+150处右弯),即力洋起,向东南经田交朱、下山张、上彭、叶家、前横、平岩至胡陈港,长15.3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
  力洋至前横,1969年修建,长9.7公里,按平原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竣工。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20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总投资10.5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
  前横至平岩:长3.3公里。1973年12月动工,1975年4月1日验收通车,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3.5米,弯道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短视距100米,最大纵坡7.5%。占用土地40亩,其中水田25亩。总投资3万元。
  平岩至胡陈港:胡陈港工程指挥部建造,原属胡陈港工程专用线,长2.3公里,1977年11月由公路段接养。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
  胡陈港至青珠农场:长3.85公里。1982年6月始测,1985年2月重测。5月动工,按“民办公助”原则,有关部门集资:下洋涂工程指挥部3万元、棉花厂1.5万元、青珠农场1.5万元,国家补助5.5万元。以胡陈港大闸为界划段,由前横、青珠两乡分别包干。前横段包干工程费6.4万元;青珠段包干工程费2.6万元,劳力由群众义务负担。议定节约归己,超支不补。至1985年12月竣工。弯道1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80米,最大纵坡2.9%。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2座(利用胡陈港大闸和船闸),长103.8米,宽7米。涵洞2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挡土墙2处,长444米。用地35亩。
  该段公路建成,连接力洋至胡陈港,胡陈至青珠农场两条断头路。在县境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大循环线。青珠农场至宁海、宁波缩短公路里程13公里。
  全线除胡陈港至青珠农场段由县乡养护,余属专业养护。
  十四、长街至岳井公路
  长街车站起,经洋湖闸、跨车岙港、越山前岭至岳井,与象山县隔洋(岳井洋)相望。全长6.9公里。
  1970年春动工,资金、材料不足停工。1972年重新按山岭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4年5月竣工,10月验收接养。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7.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桥梁1座,长33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42道。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50。挡土墙6处,长1327米。总投资7.3万元。国家补助4.5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五、中央溪至沙地龙头山公路
  甬临线101K+175处左弯,即桑洲镇中央溪起,经上山陈、桑洲、梅家、桑园、下洋周、下沙地至龙头山,与三门县沙柳镇公路相接。全长5.2公里。
  1982年5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由桑洲镇政府主办,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发动沿线群众筑路,至1985年完成中央溪至桑洲镇一段,长1公里,未立时验收通车。由于路线跨越宁波、台州两市、地,1985年改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至1987年12月建成。长4.2公里。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25米(进口处除外),最短视距80米,最大纵坡5%。路基宽8.5~13米,沙石路面宽7米。桥梁1座,长8.8米。桥面宽净8+2×0.25米。涵洞4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挡土墙19处,6889立方米。填方8.4万立方米。挖土4250立方米,开石方4.2万立方米,用地88.63亩(山地21亩),总投资36.7万元,国家补助22.5万元,余为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在内)。设计用地范围12~26米,由县乡养护。
  十六、新车站经环城路至白峤岭公路
  原属705省道——宁(海)西(泽)路段。1958年建。1987年9月,新车站至白峤岭改道,该段改列县道,长2.85公里。
  十七、东园至强蛟码头公路
  桥头胡至薛岙公路1K+600处左弯,经东园、涨家溪至强蛟码头,全长12.8公里。分2段建成。
  东园至涨家溪:长2.2公里。198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5月动工,12月18日验收通车。弯道1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7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3.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用地宽15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处,150立方米。总投资2.8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1.8万元。(包括劳力折价)。
  涨家溪至强蛟码头:长10.6公里,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测设。1983年3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25米,最大纵坡4%,最短视距75米。路基宽9米,沙石路面宽7米。设计用地范围12米。国家补助158万元,土地、山林当地群众负担。由县乡养护。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