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公路
分类号: F54
页数: 36
页码: 65-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5年宁海始通公路,后因抗战掘毁。1949年奉海公路奉化~梅林段恢复通车。1955年起新建公路,1986年实现乡乡通公路。至1991年,全县公路总长565.17公里,包括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道。
关键词: 宁海县 公路 交通

内容

民国24年(1935)1月宁海始通公路。抗日战争爆发,公路掘毁,车辆停驶。直至1949年5月,奉(化)海(宁海)公路奉化~梅林段恢复通车,境内仅17公里。1955年开始新建。1986年实现乡乡通公路。至1991年全县公路;省道3条、156.28公里。县道17条、223.62公里,乡道37条、177.07公里,专用道6条、8.2公里,总长565.17公里。
  第一节 省道
  一、西店至麻岙岭公路 系605省道——甬临线宁海境内段,北起西店乡(49K+300)与奉化县交界,西南至麻岙岭(106K+300)与三门县相接,全长57公里,分两段建成。
  西店至宁海站(49K+300至76K+900——老车站):原称奉(化)海(宁海)公路,民国22年(1933)10月1日,由省公路局组织测量,8日筹建动工。修筑方式从征工改由承包。经费来源有二:一由省建设厅检发公路债券,宁海3万元(国币);二向私营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借款,议定建成后由该公司承租经营。翌年11月初全线竣工,12日试车。民国24年1月6日7时20分,正式通行客车。
  为阻止日军进犯,公路于民国27年6月16日奉令掘毁。
  抗战胜利,民国34年12月1日动工修筑。路基土方工程由各乡民工劳动服役,至36年12月完成土方10.8万立方米,涵洞90道,石台、木面结构桥梁13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座,石沟8道。民国38年4月西店至梅林段修复,5月1日起恢复通车,长17公里。
  1949年8月,宁海至梅林段工程由浙江省公路局奉海枧段工程处接管。12月竣工。翌年1月1日通车至县城。境内长27.6公里。(包括新车站~老车站路段)
  宁海车站至麻岙岭:系宁(海)高(枧)公路境内段,起自宁海新车站(76K+450),顺古道,向西南延伸,经城关镇郊区,黄坛区辛岭、黄坛和岔路区前童、岔路、桑洲、麻岙等7个乡(镇),越天台山脉东麓之岵岫、桑洲、麻岙等山岭;跨大溪、白溪、清溪等溪流,至麻岙岭(106K+300)三门县界,境内长29.85公里。
  1951年,华东军区提出,7月省交通厅公路局派员实地勘测;1953年7月交通部公路总局进行复测。从国防、经济效益等因素出发,全面权衡利弊,最后从外线(由宁海过双港渡、越枫槎岭、石峡岭、王禄岭、经沙柳、三门至高枧)、中线(从宁海过双港渡、越新岭、王禄岭、经沙柳、三门至高枧)、内线(即现行之公路线)三个比较方案中选定,并从岭口向东另辟支线通海游,解决三门县交通问题。
  1955年1月11日,由宁波专署及宁海、三门两县人民政府与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派员组成“宁高线国防公路修建委员会”,全面负责施工。同年2月10日破土动工。
  在施工期间,反浪费运动开始,全线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全部改为木桥,压缩资金100万元。
  全工程(包括干、支线)长50.243公里,按1954年部颁《公路工程设计准则》五级路标准测设施工。填挖土石方79万立方米。长期民工5954人,由奉化、宁海、天台、三门及临海等县抽调组成5个大队,主做路基土方,夯填土每方0.4元计酬。临时工2828人,向东阳、新昌、鄞县及有关施工单位临时招聘;机电工等48人;干部256人,总计9086人,历时7个月零5天,至9月15日全线竣工。路基宽7.5~8.5米,碎石级配路面宽5.5米;石台、木面桥梁17座、总长519.2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漫水工程3处。总投资170.93万元。
  二、井栏至马岙公路 系609省道——象(山)西(山)线境内段。东起井栏万井山与象山接线,西至马岙松木岭新昌县界,境内长55.1公里。民国期间,拟建梅林经桥头胡、井栏至象山公路,未成。1958年起历时25年,先后分深甽至双湖、梅林至桥头胡、双湖至马岙、桥头胡至井栏、梅林至深甽5段,1983年联接而成。
  深甽至上湖:即象西线71K+495至77K+600路段,长4.11公里,按部颁六级(乙)(简易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原西店至深甽公路的延伸。
  1958年测设动工,翌年1月28日建成通车。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2座、长56米。桥面宽净6.5+2×0.25米。因路况差,不符合通车要求,1960年客车停驶。1963年整修,翌年5月5日恢复通车。原称西(店)上(湖)公路。
  梅林至桥头胡:今象西线58K+438至54K+430路段,长4.01公里,按部颁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1969年2月开工,9月竣工,10月1日通车。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弯道8处,总投资(包括劳动力折价)4.5万元,国家补助5000元,粮管所、供销社等单位筹款5000元。劳力折价3.5万元。
  上湖至马岙松木岭:今象西线77K+600至95K+100路段,长17.5公里。曾动工修筑,资金未落实而停建。1970年11月省革委会列为战备公路计划。翌年1月15日县交通局按部颁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5月成立“宁海县双马公路工程指挥部”,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土方、路面工程由深甽区群众出义务工,桥梁、驳坎、路基石方等技术工程由国家出钱,外包解决。全线征用土地211.52亩,其中荒山37亩,旱地47.088亩,水田121.44亩。弯道28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6%。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5.5米,桥梁6座,长128米,桥面宽净6+2×0.25米,涵洞89道,总投资65.7万元,国家补助57.7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8万元。1972年1月15日验收。2月通车。至此,西店至新昌西山贯通,改称西山至西店公路。
  桥头胡至井栏:今象西线54K+430至40K+000路段,原称桥井公路。自桥头胡经汶溪周、溪下王、大佳何、井栏、万井山至象山县界,长14.43公里。1974年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同济大学(实习生)、省交通设计院测设,同年12月开工,1977年11月验收桥头胡至大佳何一段,长9.8公里;至1978年9月全段竣工,验收合格。弯道4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处25米。1处50米,余均大于125米,最短视距75米,最大纵坡4.5%。路基宽7.5~9.7米,沙石路面宽7米,桥梁6座,长239.5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41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9处。439.7立方米。设计用地范围13米。民办公助,群众出土地、劳力。总投资82.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2万元,劳动力折价20.7万元,占用土地196.5亩。
  继盛(垫)宁(海)线,为另一条连接象山~宁波公路。1979年1月20日列为省道公路。
  梅林至深甽:甬临线66K+160处起,至深甽,即象西线58K+438至71K+495路段,全长13.06公里,县交通局按部颁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测设。其间,梅林至凤潭,长4.5公里,1979年3月动工,翌年12月验收,凤潭至桐树岙。长2.5公里,1982年5月验收;桐树岙至深甽,长6.06公里,1983年12月验收。全线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5米,最短视距6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9~11米,沙石路面宽7~8米,设计用地范围12~18.5米。桥梁7座,长165.9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52处,8227.9立方米,总投资77万元,国家补助62万元,劳力折价15万元,用地185亩。城关至深甽原经西店,该路通车后,缩短公路里程16.54公里。
  至此,象山至新昌西山公路全线贯通,改列609省道公路。象山、宁海到杭州可不经宁波,缩短里程40余公里。
  三、宁海至西溪岭公路 系705省道,原宁(海)西(泽)线境内段。1989年改称盛(鄞县盛垫)宁(海)线。小北门车站起,沿城墙旧址,顺古道经白峤、苔芳、茶院、力洋、胡陈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县界,中越白峤、东风、庙岭、西溪等岭,长44.18公里(原长45公里)。
  民国22年(1933)出于军事需要,省保安处会同宁海、奉化、象山三县建设科长一起踏勘;民国26年11月8日,省公路工程处复派员勘测。选定梅林站起,经黄墩、溪下王、大佳何、井栏、入象山县,长61.5公里,距离较短,称上选。并编造甲乙两种预算:甲种预算总数59.46万元(国币)谓“一劳永逸计”;乙种预算总数37.35万元(国币),称“因陋就简计”。然未动工修筑。1956年8月1日省交通厅工程局工程师、队长葛辰生等会同县交建科技术员踏勘,从节省资金,便利交通考虑,象山县城至蟹钳渡已建成23.4公里简易公路,蟹钳渡至宁海仅55.2公里,新建路线短;可解决宁海县力洋、长街、一市和象山县石浦、新桥5区交通问题,故选定现行路线。1958年2月交通厅工程局按部颁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成立“宁象公路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分段包干、负责施工。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精神,路基、路面(除车、船运料外)全部由民工义务兼勤,技术队伍由省交通厅派遣。民工由县负责调派,生产队给工分,国家按每工日0.30元补贴,3月3日动工,11月7日通车,23日验收接养。弯道37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11%,路基宽度除个别地段外,一般6.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全线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30.1万立方米,石方10.66万立方米。石拱桥1座,长25米。石台木面桥4座,长100.9米。桥面净宽4.5~6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60。石沟278道,长2514.08米,涵管42道,长369.13米,过水路面5处,长310.60米。挡土墙38处,长1802.9米。总投资83.56万元(包括钱仓至象山16公里路线),国家补助45.6万元,劳动力折价37.96万元。
  第二节 县道
  一、西店至温泉公路
  西店(甬临线53K+274)起,经五市街、岭口舒、长洋、蒋家、独山、深甽、南溪至温泉,全长21.5公里,分3期建成。
  西店至长洋:民国36年(1947)由私立正学中学董事长郭学序等策动旅外同乡募资建造,长11.5公里。原拟以客货营运收入作为正学中学基金,故名“正学路”。12月15日动工,路基土方由三省、义溪、久安、紫文、双峰5乡调集村民3144人义务劳役完成。桥梁、路面等技术性工程由上海林福泰营造厂承包建造。总投资59.67亿元。路线标准低,路况差,试车至庆丰桥,翻车桥下,未正式通车营运。
  1955年底,县交建科会同当地区、乡政府动工改建、并拟东延至樟树,西伸至深甽。1956的受“8·1”台灾影响,西店至樟树长1.5公里路段的路基、路面被冲毁;蒋家岭路段路基石方、驳坎工程因资金不足,未完工。10月19日地区交管局会同宁波运输处验收时,确定西店至长洋段(11.5公里)于21日起通行客货车。唯铁丈岭纵坡(10%)未改,雨天木炭车行驶困难。
  长洋至深甽:1957年6月通车,长4.5公里。
  以上两段共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石方902立方米。桥梁7座,长87米,桥面净宽4.2~7米。其中老桥利用4座,长69.2米;利用老桥台改建桥面3座,长17.8米,新建涵沟54道。在修筑过程中,驻西店人民解放军参加义务劳动5000余工日。国家仅补助902.64元,余均由当地群众自筹解决。
  深甽至温泉:1959年修建,原为温泉专用公路线,长5.5公里,1961年验收接养。全线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近温泉500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余均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专业养护。
  二、长(洋)至畈(坑)公路
  西温公路长洋站(11K+550)起,向北经梁坑,西北经大蔡、夏樟、岭徐至奉化县畈坑与董李公路相连接,是宁海奉化两县山区通道。全长8.1公里。分两段建成:
  长洋至大蔡:1958年首次测量,1971年县交通局按山岭重丘六级(甲)公路标准重测,10月动工,至1973年3月27日竣工验收,全程4.0公里,路基土方、路面工程均由当地群众义务负担。全线有弯道2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5.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桥梁3座,长71.4米,桥面净宽4~4.5米,梁坑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余皆利用老石拱桥加固,涵洞28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3万元,占用土地50亩,其中水田40亩。由专业养护。
  验收后4天(3月31日),2K+900(大蔡村东)上侧山体滑坡,1万余立方米土石方堵塞公路,死1人。公路环坡脚另作改道。
  大蔡至畈坑:大蔡车站起,经夏樟、岭徐至畈坑(奉化)接董李公路,长4.1公里。1966年夏樟铁矿曾修筑拖拉机路,1973年冬计划改建公路,未成。1983年初按部颁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5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5%。桥梁1座,长6.5米,桥面宽净6.5+2×0.25米,涵洞2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12月23日竣工验收。总投资7.2万元,国家补助4.7万元,群众自筹(劳动力折价)2.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黄坛至榧坑公路
  蜿蜒于县境西部山区,贯穿黄坛、西溪、双峰3乡,全长24.7公里。历时19年,分3段建成。
  黄坛至西溪:自甬临线82K+560处(即黄坛街)右弯,1956年测设,1958年5月建成简易公路,长7公里。桥梁1座,长64.8米,桥面宽净4.5+2×0.25米。1965年11月1日建造黄坛水库,公路改道。水库出资1.6万元,至1969年10月20日竣工,25日恢复通车。延长线路2公里,长9公里。
  西溪至大平路:长15公里,沿途峰峦重叠,峡谷纵横。工程艰巨。为开发山区经济,改变“富在山上,穷在路上”落后状况。1966年测量,“文化大革命”开始,未成。1968年在省交通设计院支持下按六级(乙)公路标准测设,8月动工兴建,设双峰,西溪工区,路基土方由工区负责划段包干,抽调长期民工1200名,聘请技工作技术指导,担负全线劈山、驳坎、砌筑桥涵等技术工程,国家仅作雷管、炸药、钢筋、水泥等外购材料费及民工(每人每天0.2元)生活费、半斤粮票补贴,生产队另给工分。至1973年5月1日建成。弯道253处,平均每公里1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桥梁1座,长7米,桥面宽净4+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驳坎73处,1.79万立方米。其中14K+650至670处,干砌驳坎高达30米,劈山拉沟,沿途皆是。群众出劳力34万工日,其中西溪公社11.63万工日,双峰公社22.37万工日,总投资80万元,国家补助46万元,省、地、县补助31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15万元。
  大平路至榧坑:长700米,1974年1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4月建成。28日试车验收。5月1日通车。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米,总投资34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全线由专业养护。
  公路相继建成,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山区林特产品源源不断外运,生产生活资料及时供应山区人民。1987年,全乡有拖拉机63台,汽车14辆,笨重的机床、锅炉等设备及时运进山区。为发展乡村企业,开发山区经济创造条件。
  四、榧坑至逐步公路
  县境西部、双峰乡南端,黄(坛)澄(深)公路23K+600米处左弯,翻山越岭,经杨染、清水染、大陈、张辽、洋茅山、至逐步村。全长17.55公里。1983年省交通设计院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统一测设、分段施工。
  榧坑至大陈:长6.75公里,其中榧坑至杨染沿线悬崖峭壁,工程艰巨。交通闭塞,严重制约山区经济发展。1983年,双峰乡政府主办,于翌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7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0米。设计用地范围7.5米,桥梁1座、长30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03处、2752米。总投资47万元,省、地、县补助39万元,群众自筹8万元(包括劳动力折价)。
  大陈至张辽:长3.53公里。1985年7月动工,翌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3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4%,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21道,挡土墙28处、1049米。总投资20.25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5.25万元。
  张辽至洋茅山:长2.6公里。1985年12月动工,1987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7.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6米。涵洞12道、122.3米,挡土墙17处、531米。总投资17.2万元,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民工劳力折价2.2万元。
  洋茅山至逐步:长4.67公里。1987年12月动工,1990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8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22米。涵洞23道、227.8米,挡土墙53处、1729米。总投资48.6万元,国家补助2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2.6万元。
  至此,榧坑~逐步公路全线贯通。由县乡养护。
  五、岩下至桑洲岭公路
  天台县岩下村起,经大路下、高塘、黄泥塘、上屋基、塘孔、外岗、至桑岭顶与甬临线98K+700相接。长9公里,1970年为“夺煤”需要,按六级公路(乙)标准测设施工。弯道10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4.5~6米,沙石路面宽3.5米。1972年1月26日验收,4月11日客车开通至高塘,高塘至大路下2公里路线,因弯急、坡陡、路窄,不合标准。客车未通。占用土地75亩,其中水田30亩,总投资22.1万元,无桥梁。由县乡养护。
  六、桥头胡至薛岙码头公路
  象西线54K+738处右弯向北,过东园岭、涨家溪茶场至薛岙码头,全长7.3公里。1970年按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30日竣工验收。桥梁1座,长10.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72年4月11日客车通至薛岙乡供销社门前。同年10月1日延伸至码头。总投资8.5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
  1979年因建造长畈岭水库,长畈岭脚一段(4K+000~5K+000)长1公里公路受淹,被迫停车。经改道后恢复通车,延长路线0.3公里。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由专业养护。
  七、薛岙至峡山公路
  桥(头胡)薛(岙)公路5K+700处左弯,经上浦、下洋、王石岙村至峡山镇,全程8.2公里。1977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民办公助,总投资10万元。由薛岙、峡山两乡群众出土地、劳力,交通系统补助资金5.5万元。弯道1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9.5米,1980年12月22日验收通车。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八、赵畈至刘家桥公路
  在赵畈——省道象西线74K+100处右弯,经大里折南,于象西线75K+675处衔接。长2.2公里,1963年建成寅宾桥,1971年赵畈至大里段公路长0.6公里竣工。总投资2.5万元。1976年5月续建至刘家桥、翌年4月竣工,1978年1月验收通车,属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弯道15处,平曲线最小平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0米。桥梁2座,长109.6米,桥面净宽4~4.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经费在大里至孔家公路工程内统一列支,群众负担劳力。由专业养护。
  九、东门口至梁皇公路
  城关老东门口起,经下陈、竹林、官地、前童至梁皇,全程17.36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
  前童至梁皇:城关至梁皇公路14K+060~17K+360,于梁皇接甬临线88K+685,长3.3公里,1973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竣工。翌年4月1日验收通车。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200米,最大纵坡2.1%。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3座,长97米,桥面净宽4.5~7.5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处,长28米。用地31亩,其中水田6亩,设计用地范围8.5米。总投1.78万元,国家补助7000元,余为群众劳力折价。
  城关至官地:城关东门口起,经黄土岭、屠岙胡、下陈、赵家山、妙山至官地,长12.36公里,1974年开始,经多次测设施工,至1980年10月竣工验收。弯道6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5%。路基宽6~15米,沙石路面宽4~6米。桥梁4座,长166.3米,桥面净宽6~8米。涵洞5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3处,长1150米。设计用地范围7.5——10米。总投资59.8万元,国家补助39.5万元。
  官地至前童:连接梁皇至前童、东门口至官地两条断头路。长1.7公里,1983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3.9%,路基宽8~12米,沙石路面宽4-5.5米,桥梁1座,长47.6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2处,长340.3米。总投资6.5万元,国家补助5万元。城关东门口起,经竹林、官地、前童、梁皇,沿甬临线至宁海车站,顺环城北路回至东门口,为境内第一条循环公路线。由县乡养护。
  十、下陈至水车公路
  水车乡下陈村(东门——梁皇线4K+660处)起,经马婆园桥,上明桥至水车村,长2.8公里,按部颁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5年6月开工,翌年7月竣工,8月验收。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7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3座,长222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8处,长510米。占地2亩。总投资56.92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在内),国家补助35万元。由县乡养护。
  至此,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
  十一、事头至东岙公路
  在亭头——省道盛宁线134K+230处左弯,跨白峤港,经越溪、七市、官岭、旗门乡,至王禄岭三门县界,长22.5公里(原公路终点至沙柳,全长24公里,1983年沙柳乡划归三门县)。按六级(甲)公路标准分2段测设施工。
  亭头至官岭(一市):长12公里,1969年6月动工,1977年4月竣工。弯道9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大桥1座、长138.2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2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8处,长5598米。总投资84万元,国家补助63万元。
  一市至东岙:长10.5公里(原至沙柳),1970年动工,1978年10月24日竣工验收。弯道8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3座,长67.4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总投资20万元。
  全线由专业养护。
  十二、茶院至西吕公路
  象(山)西(山)、盛(垫)宁(海)两条省道公路中间的连接线,力洋通桥头胡要道。茶院(今盛宁线123K+308处)右弯,顺小道向西转西北,越铜岭岗,至建设乡西吕村,与省道象西线(53K+100)衔接,全长12.91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用地128.76亩,其中水田103亩。
  上庙至西吕:省道象西公路(53K+100)起,至上庙,长1.7公里。1975年2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0月验收通车。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8%。路基宽6~7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总投资2万元,国家补助1万元。由专业养护。
  茶院至道士桥:省道盛宁线123K+308处右弯,即茶院经铜岭脚,上铜岭、经双宫至道士桥,长5.75公里。民办公助,1977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1月竣工验收。弯道5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7~13米,石拱桥1座,长40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7处,长302米。由县乡养护。
  道土桥至建设(上庙):5K+750(道士桥村)往北延伸。越铜岭岗,经铜岭祝、铁界吴至上庙(建设乡所在地),长5.46公里。1983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4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7.6~13.5米。石拱桥1座,长17.5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462米。总投资17万元,国家补助14.5万元,1990年改称西(吕)茶(院)线。由县乡养护。
  该公路建成后,长街、力洋等地至宁波比原经宁海城关缩短14.7公里。
  十三、力洋至胡陈公路
  环抱长街、力洋两个沿海区,系胡陈至长街、长街至青珠、力洋至胡陈港、胡陈港至青珠农场4段连接而成。全长41.75公里。分4期6段建成。
  胡陈至长街:省道盛宁线107K+050处左弯,越山洋岭,经海岙塘、九江到长街,长12.6公里。1958年12月按山岭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32.3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7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60。国家补助1.8万元(宁象公路工程节余款)。土地、劳力由群众负担。1960年1月7日通车。
  长街至青珠:长街经大湖、山头至青珠,长10公里。1968年9月在原有手车路基础上按平原六级公路标准改建而成。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路基宽6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1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60。民办公助,国家补助1.7万元,土地、劳力由沿线群众负担。实用劳力7.1万工日。
  力洋至胡陈港:盛宁线117K+950处左弯。(原宁西线28K+150处右弯),即力洋起,向东南经田交朱、下山张、上彭、叶家、前横、平岩至胡陈港,长15.3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
  力洋至前横,1969年修建,长9.7公里,按平原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竣工。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20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总投资10.5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
  前横至平岩:长3.3公里。1973年12月动工,1975年4月1日验收通车,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3.5米,弯道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短视距100米,最大纵坡7.5%。占用土地40亩,其中水田25亩。总投资3万元。
  平岩至胡陈港:胡陈港工程指挥部建造,原属胡陈港工程专用线,长2.3公里,1977年11月由公路段接养。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
  胡陈港至青珠农场:长3.85公里。1982年6月始测,1985年2月重测。5月动工,按“民办公助”原则,有关部门集资:下洋涂工程指挥部3万元、棉花厂1.5万元、青珠农场1.5万元,国家补助5.5万元。以胡陈港大闸为界划段,由前横、青珠两乡分别包干。前横段包干工程费6.4万元;青珠段包干工程费2.6万元,劳力由群众义务负担。议定节约归己,超支不补。至1985年12月竣工。弯道1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80米,最大纵坡2.9%。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2座(利用胡陈港大闸和船闸),长103.8米,宽7米。涵洞2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挡土墙2处,长444米。用地35亩。
  该段公路建成,连接力洋至胡陈港,胡陈至青珠农场两条断头路。在县境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大循环线。青珠农场至宁海、宁波缩短公路里程13公里。
  全线除胡陈港至青珠农场段由县乡养护,余属专业养护。
  十四、长街至岳井公路
  长街车站起,经洋湖闸、跨车岙港、越山前岭至岳井,与象山县隔洋(岳井洋)相望。全长6.9公里。
  1970年春动工,资金、材料不足停工。1972年重新按山岭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4年5月竣工,10月验收接养。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7.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桥梁1座,长33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42道。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50。挡土墙6处,长1327米。总投资7.3万元。国家补助4.5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五、中央溪至沙地龙头山公路
  甬临线101K+175处左弯,即桑洲镇中央溪起,经上山陈、桑洲、梅家、桑园、下洋周、下沙地至龙头山,与三门县沙柳镇公路相接。全长5.2公里。
  1982年5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由桑洲镇政府主办,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发动沿线群众筑路,至1985年完成中央溪至桑洲镇一段,长1公里,未立时验收通车。由于路线跨越宁波、台州两市、地,1985年改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至1987年12月建成。长4.2公里。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25米(进口处除外),最短视距80米,最大纵坡5%。路基宽8.5~13米,沙石路面宽7米。桥梁1座,长8.8米。桥面宽净8+2×0.25米。涵洞4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挡土墙19处,6889立方米。填方8.4万立方米。挖土4250立方米,开石方4.2万立方米,用地88.63亩(山地21亩),总投资36.7万元,国家补助22.5万元,余为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在内)。设计用地范围12~26米,由县乡养护。
  十六、新车站经环城路至白峤岭公路
  原属705省道——宁(海)西(泽)路段。1958年建。1987年9月,新车站至白峤岭改道,该段改列县道,长2.85公里。
  十七、东园至强蛟码头公路
  桥头胡至薛岙公路1K+600处左弯,经东园、涨家溪至强蛟码头,全长12.8公里。分2段建成。
  东园至涨家溪:长2.2公里。198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5月动工,12月18日验收通车。弯道1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7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3.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用地宽15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处,150立方米。总投资2.8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1.8万元。(包括劳力折价)。
  涨家溪至强蛟码头:长10.6公里,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测设。1983年3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25米,最大纵坡4%,最短视距75米。路基宽9米,沙石路面宽7米。设计用地范围12米。国家补助158万元,土地、山林当地群众负担。由县乡养护。
  第三节 乡道
  一、石桥头至沥头渡公路
  原胡(陈)青(珠)公路13K+600处(即石桥头)右弯,经娘娘宫至沥头,全长5.9公里,在原手车路基础上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分2段建成。
  石桥头至娘娘宫:长2.9公里,1978年动工,翌年12月建成。弯道2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0.5%: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0.8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
  娘娘宫至沥头:长3公里。1985年动工。1987年8月竣工验收。弯道2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0.7%,最短视距8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由县乡养护。
  二、娘娘宫至流水湾公路
  石桥头至沥头渡公路2K+900处(娘娘宫)右弯,长0.8公里。1977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动工。1979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45米,最短视距30米。路基宽6.5~7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8米。1980年2月6日通客车,由县乡养护。
  三、门棚至毛仙公路
  省道盛(垫)宁(海)线109K+150处右弯,经门棚、洪家、东湖、岔路、大赖、张韩、吴家岙、岙里王至毛仙。跨胡陈、东仓两乡,长8.7公里。分2段建成。
  门棚至张韩:长6.1公里。1958年按六级(乙)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竣工。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49.2米,原为农工养护,1962年归专业养护。
  张韩至毛仙:长2.6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7年8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5%,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8~11米,沙石路面宽6.5~7米。设计用地范围15米。桥梁1座、14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24道、长23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8处、2195米。总投资18.85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1.85万元,由县乡养护。
  四、前童至岔路公路
  前(童)吴(坑岙)公路0K+400处右弯,经大溪王、上葛头、祥里、上畈、隔潭至岔路街与甬临线94K+100处相接。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全长4.7公里,分2段建成。
  前童至黄砂坝:1986年9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长2.4公里,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00米,最大纵坡1%,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8.5~11米,沙石路面宽5~6米。设计用地范围10~14米。涵洞11道,长222米,挡土墙2处、长1084米,总投资(国家补助)5万元。
  黄砂坝至岔路街:1990年2月动工,12月竣工验收。长2.3公里。弯道1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7~10米,沙石路面宽6米。设计用地范围10~14.5米,涵洞28道、长307米,挡土墙4处、长401米。总投资30万元,国家补助14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6万元。
  由县乡养护。
  五、力洋至岭峧公路
  省道盛宁线116Κ+900处右弯,经下沙滩、范宅、前宅、王家、路下施、高洋地、石门、吴家洋、西吴、东吴至岭峧。长8公里,1973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0月1日验收。翌年4月1日正式通行客车。弯道5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5.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8米。桥梁1座,长23.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39道,过水路面2处。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3处,长180米。占地65亩(水田50亩,旱地15亩)。总投资14万,省土产公司补助3万元,群众自筹现金及毛竹等计币11万元。由县乡养护。
  六、七市至白莲寺公路
  亭头至东岙公路7K+800处左弯,经上对、下对、南庄至白莲寺柑桔良种场,长3.5公里。由白莲寺柑桔良种场(华东地区一级柑桔良种繁育基地)出资。沿线有关村负责土地,在原机耕路基础上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1980年11月22日验收。弯道1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3%,路基宽5.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4处。挡土墙6处,长1708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七、一市至牛台公路
  亭头至东岙公路12K+500处左弯,经孙家、箬岙至牛台。
  198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2月开工,1986年11月29日竣工验收,长4.1公里,弯道2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进口除外),最大纵坡4%。路基宽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涵洞37道,桥梁1座,长13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16.02万元。(劳动力折价在内)。国家补助5.9万元,余由当地群众自筹。
  沿线海涂养殖面积8000余亩。盛产虾、青蟹、蛏、蚶等,县水产养殖基地之一。牛台产珍珠岩、沸石粉。公路建成后,再无船运受潮、拖拉机震动压碎情况发生,矿石至宁波运费每吨从41.6元降低为28元。效益显著。由县乡养护。
  八、山前桥至松岙闸公路
  长街至岳井公路3K+500处右弯,经伍家屿村至松岙(乡政府所在地)向东延伸至松岙闸(亦名向阳闸),全长4.3公里,分两段建成。
  山前至伍山(松岙):长3.4公里。197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8年7月竣工验收。弯道2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2%。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9道。
  松岙至松岙闸:自松岙向东延伸。1978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计划直通渡口,衔接水运。因闸门不符设计要求(欠宽),1982年11月10日验收至闸北止,长0.9公里。弯道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5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2处,长61.2米。
  全线总投资4.5万元(含劳力折价),国家补助1万元。县乡养护。
  九、小鳖岭至山上方公路
  亭头至东岙公路13Κ+250处右弯,至山上方村,长3.7公里。1982年5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5月27日验收接养。6月通车,一年后客车停驶。弯道5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7%。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11处,设计用地范围7~13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376米。土方3.63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总投资6万元,国家补助3万元,投放劳动力4.5万工日。由县乡养护。
  十、岔路至沙田公路
  省道甬临线95K+034处右弯,经前后娄、上金、兆岸、殿前、白溪、里王、叶岙、大水路、下畈、山洋,至沙田。1978年开始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分3段测设施工。历时11年建成。全长17.75公里。
  岔路至白溪:长7.7公里。1979年10月动工,1982年10月6日竣工验收,11日通行客车。弯道5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4.35%,路基宽5.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14.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26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33处,长3605米。设计用地范围8.5米。总投资23.88万元,国家补助19.8万元,土地、劳力当地群众负担。
  白溪至山洋:长8.25公里。1984年5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9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2座,长2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设计用地范围6~20米。总投资83万元,国家补助42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41万元。
  山洋至沙田:长1.8公里。1987年10月动工,1989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3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米。石拱桥1座、长1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避车道6处。总投资9万元,国家补助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3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一、桑洲岭至外山周公路
  省道甬临线98K+700处左弯,经老屋基、上堂、大竹园、前塘孔、花地塔、毛平等6村,沿山岗盘旋至外山周村,长5公里。
  1982年4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4月21日竣工验收。弯道8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6%。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5米,土方4万立方米,石方7552立方米,总投资9.3万元,国家补助3.3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劳力折价在内)。
  1983年5月11日通行客车。11月客车停驶。由县乡养护。
  十二、大路下至横路庵公路
  岩(天台岩下)桑(洲岭)公路(大路下村)左弯,向西北至稍场,原向西沿宁海、天台两县分界线至横路庵。1984年改经官山、冷饭坑、兰田庵而止于横路庵,全程12.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分期修建,逐段验收通车。重点扶贫公路项目之一。
  大路下至销场:县道岩(下)桑(洲岭顶)公路18K+700处左弯,即大路下起向西北山区伸展。1980年12月动工,1983年12月竣工验收。长2.2公里。弯道2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总投资9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群众自筹(劳力折价)2万元。由县乡养护。
  稍场至官山:稍场(2K+200)起向西延伸,长3.6公里,1985年4月动工修筑。沿途无村落,山峦层叠,地形复杂,过“老鼠沿”、穿官山岭,工程艰巨,施工难度大。1986年9月竣工,10月8日验收。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涵洞13道。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
  官山至冷饭坑:官山(5K+800)起向西延伸,长2.4公里。1985年4月动工修筑。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
  稍场至官山、至冷饭坑路段(长6公里),国家补助39万元。
  冷饭坑至横路庵:1987年5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长4.6公里。弯道5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8.4米,沙石路面宽3.5~4.5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21道、长267米,挡土墙37处,长1613米。总投资49.4万元,国家补助37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2.4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三、梅林陈至仇家公路
  省道象(山)西(山)公路59K+800处左弯,经岙胡、提树至仇家村,长3.1公里。1975年起,曾多次分段包干修筑,资金不足,时建时停。至1985年11月建成通车,历时11年。
  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1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17.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6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5万元。通行货车。由县乡养护。
  十四、冠庄至花山公路
  甬临线冠庄车站起,经竹口至泉水,跨黄坛、桥头胡两区,连回浦、竹口、山水3乡,12个村庄。全程5.8公里,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分两段建成。
  冠庄至山水(泉水):1975年5月11日测设,翌年底动工,至1979年5月14日竣工验收,长3.8公里,弯道1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双曲拱桥1座,长27米,桥面宽净6+2×0.25米,涵洞6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山水至花山:1981年11月7日验收通车,长2公里,弯道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1.6%,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
  全线设计用地范围7.5米,总投资4.8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群众自筹(劳力折价)2.8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五、榧坑至澄深公路
  榧坑车站起,由西转西北向深山区伸展,长7.1里。1978年当地群众曾自发动工兴建,迫于工程艰巨、资金困难而停工。翌年秋,在省土产公司、县农委支持下,再次兴建,亦因资金不足而止。1983年8月,市、县交通局拨款补助,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翌年9月竣工,10月11日验收。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弯道9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6.6%,设计用地范围9.2~14.5米。桥梁3座,长78.4米。桥面净宽4.5~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十六、下河至五松坑公路
  省道象西公路64K+700处左弯,至五松坑村,长1.26公里。1978年按山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1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60米,最大纵坡4.7%。路基宽5.5~7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6.5~9米。挡土墙13处,长644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十七、桐树岙至丁家岙公路
  省道象西公路65K+580处左弯,经兰田、至丁家岙,长2.32公里。1980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2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4.2%。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5~7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6~9米。桥梁1座,长19.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1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914米。群众自筹资金1.5万元,负担土地、山林、劳动力。县交通局给予技术指导。由县乡养护。
  十八、寅宾桥至来虎岩公路
  省道象西公路支线——赵畈至刘家桥公路0Κ+300处右弯,长3.3公里。分两期建成验收。
  来虎岩村,68户,海拔200米。1984年国家补助2万元建成机耕路。翌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1986年5月验收2.2公里。1987年12月再次验收1.1公里。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5.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1米。涵洞14道,挡土墙12处,长453米。用地11.2亩,总投资14.3万元,国家补助8.6万元,余群众出劳动力解决。由县乡养护。
  十九、双湖至白岩公路
  省道象西线77K+700处右弯,经河西、双坑至白岩村,长3.2公里。1982年按山岭重丘四级标准测设施工。1984年3月竣工验收。弯道3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7.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26处,长6322米。
  用地19.68亩。总投资8.1万元,国家补助4.6万元,群众自筹3.5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大里至孔家公路
  赵畈至中湖公路中点大里村起,经清潭等村,至孔家,全长5.8公里。1976年5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8年1月竣工验收。弯道6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1%。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3座,长41.6米,桥面净宽6.0~7.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19.03万元(包括大里至刘家桥长2.2公里经费在内)。省土产公司补助6万元,县补助3.4元,余为劳力折价。由县乡养护。
  二十一、大里至柘杭公路
  大里至孔家公路1K+000处右弯,向西北延伸,至柘坑村,长4.84公里。1980年12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7月竣工验收。弯道4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6.6%。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2座,长34米,桥面净宽4.5~7米。涵洞10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13处,长2140米。总投资6万元,国家补助1.8万元。余为群众劳力折价。由县乡养护。
  二十二、猛桥头至蒋家山公路
  全长8.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分2段建成验收。
  猛桥头至野猪坑:原称猛桥头至联合公路,省道象西线90K+340处右弯,即猛桥头起,经白头岩、大洋、冠山、田畈村,全长3公里。1974年12月2日动工兴建。翌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2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5.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26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9.33万元。国家补助3.46万元(省土产公司3.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9万元,劳力折价4.97万元。
  野猪坑至蒋家山:原猛(桥头)联(合)公路3K+000起,经野猪坑,过凤莲岗、大团、榨油坑、王家、独旦、至蒋家山村,长5.8公里。1988年7月动工,1990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9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21处。设计用地范围30米。桥梁2座,长2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33道、长28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82处、长6895米。总投资52万元,国家补助24.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7.5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三、猛桥头至茶坑公路
  省道象西线90K+420处(即猛桥头起)右弯,向西沿山傍溪至茶坑村,长2公里。1979年当地群众自发动工兴建,前后返工两次。1981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12月25日验收。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8%。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5.5~7米。涵洞1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1127米。国家补助2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四、大佳何至里袁公路
  省道象西线45K+100处(即大佳何村起)左弯,经应家、马家、毛洋、胡家、沈家、葛家、岙潘、外袁等14村,至里袁。全长8公里。1979年12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资金不足,中途两次停工,于1984年9月竣工验收。弯道5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3.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5米。桥梁2座,长76米,桥面净宽4.5米。涵洞6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30处,长2002米。土方7.04万立方米,石方1.5万立方米,总投资24.5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6万元。市、县交通部门补助12.5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在内),用地95亩,其中水田70亩。由县乡养护。
  二十五、越溪至白芨公路
  亭(头)东(岙)公路0K+680处左弯,经下湾、道士塘、小宋、田岙、至白芨(桔场),全长8.3公里,分两段建成。
  越溪至田岙(陡门头):1968年2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越溪乡主办。5月11日动工。翌年12月竣工。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2.8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9道,长19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处,长378米,填挖土方3.7万立方米,石方2.4万立方米,设计用地范围11~19米,总投资18万元,(含劳力折价),国家补助5.1万元。
  田岙(陡门头)至白芨(桔场):陡门头起经岐头、白芨至前童桔场。长3.1公里。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90年6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1.7%,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8~14米。涵洞7道、长65.2米,挡土墙2处、长185米。总投资25万元,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3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六、赵家山至莲头山公路
  莲头山天然矿泉水含氡量18%,有去风湿、治皮肤病之功效,至此治病者众多。群众自筹资金3万元,处理好土地、山林政策,1985年3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8月25日竣工验收。全长0.8公里,弯道1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涵洞6道,挡土墙9处。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用地2亩。总投资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00元。
  二十七、路田坪公路
  接小鳖岭至山上方公路0K+680处,左弯至路田坪,全长1.2公里。1987年2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4月动工,12月竣工验收。弯道1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总投资5.6万元,交通局补助5000元,茶叶公司补助2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八、下陈至石舌章公路
  下陈至水车公路0K+071处右弯,全长1.7公里。1986年7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5月竣工,12月验收。弯道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视距良好,最大纵坡1.9%。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4~17米。桥梁1座,长112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二十九、前童至吴坑岙公路
  东门口~梁皇公路14K+200处左弯,穿前童村,过前溪大桥,经桥头杨至吴坑岙,长2.4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5年12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6.5~9.5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11米。桥梁2座,长18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15道、长18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4处、长293米。总投资23.58万元,国家补助18.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5.08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桥头杨至白岭根公路
  前(童)吴(坑岙)公路1K+757处右弯,至革命老区——梅花村,长2.1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4年11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30米。路基宽7~7.5米,沙石路面宽4~5米。设计用地范围7.5~8米。涵洞18道、长156米,挡土墙18处,长2422米。总投资12.1万元,国家补助8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4.1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一、松木岭至耐烦岭公路
  省道象西线95K+000处左弯,长2公里,通望海岗线路一段。在拖拉机路基础上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而成。1987年11月动工,1989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6~30米。涵洞8道、长66米,总投资13万元,国家补助11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二、上罗地至大石公路
  岔(路)沙(田)公路12K+050处右弯,经六田岗、岩头罗、至大石,长4.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6年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7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20处。设计用地范围30米。桥梁1座、长16.9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0道、长44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51处、1848米。总投资38.6万元,国家补助17.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1万元。至此,山洋革命老区实现村村通公路。由县乡养护。
  三十三、大陈至柏油塘公路
  榧(坑)逐(步)线6K+750处左弯,经田头、大坪、平丘、梅坑至柏油塘。长8.9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6年3月由伍山林场组织施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7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6%,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32处。设计用地范围10~20米,桥梁2座,长20米,净宽6.5~7米。涵洞49道、长362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65处、长5151米。总投资114万元,国家补助54万元,林场自筹60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四、山隍岭至俞山公路
  省道象(山)西(山)线83K+320处左弯,长1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90年3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3处。设计用地范围30米。涵洞7道、长64米,挡土墙9处、长230米。总投资12.7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5.7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五、小鳖岭至山头朱公路
  亭(头)东(岙)线15K+900处右弯,长1.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8年2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9~12.5米。挡土墙15处、长515米。总投资16万元,国家补助3.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2.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六、大佳何至伍家公路
  省道象(山)西(山)线44K+500处左弯,经赖家、外郑、桥坑至伍家。长4公里。按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7年12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2.7%,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桥梁2座,长45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31道、长30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9处,长1094米。总投资37万元,国家补助15.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1.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七、桑洲至南山章公路
  桑(洲)沙(地)线0K+850处右弯。经上山陈、陈家岙,至南山章,桑洲镇汝南公路一段。长3.9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9年10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5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20米。桥梁2座、长104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42处、长233米。总投资80万元,国家补助54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6万元。由县乡养护。
  第四节 专用道
  一、老车站至通用厂公路1958年大办钢铁时专为钢铁厂建造。小北门车站(今老车站)起,沿城墙、顺古道至钢铁厂(即今通用厂)。全长1.7公里。由机关干部、城镇村民义务建成。属简易公路。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今老车站至西门段称环城西路,西门至通用厂段称西郊路。
  二、庙岭至糖厂公路省道盛宁线130Κ+111处左弯,至糖厂,长1公里。1970年建造,属简易公路。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糖厂投资,为该厂专用线。
  三、大北门至食品厂于大北门处与原宁西线衔接。向南经城关镇街道至跃龙山脚、沿溪边向西至食品厂。长1.5公里,街道以外路段属简易公路,沙石路面。原为食品厂、电厂等单位专用公路线。1973年4月15日,经县交通局、公路段、交管站、汽车站试车检查,准予通行汽车。今街道改建水泥路面,以桃源桥为界,南称桃源南路,北为桃源北路,水泥路面宽12米,沿溪路段属滨溪路,城建办统一管。
  四、朱行桥至皂坑公路省道甬临线54K+000处右弯,至皂坑。1972年12月由夏樟铁矿主办,专为开采皂坑铁矿而建。1973年竣工。属简易公路,路基宽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长2公里。
  五、西门至丝织厂公路西门口环城公路起(接老车站至通用厂公路),至丝织厂,长1公里。属简易公路。路基宽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工厂专用线。1980年4月验收。今称纺织路。改铺水泥路面。
  六、山下坪至徐家公路山下坪大桥起,向北沿溪至徐家村。在原有拖拉机路基础上改建而成。属简易公路,路基宽5~
  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长1公里。1980年4月竣工。徐家等有关村使用。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