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道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9
页码: 27-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古道包括驿道、大道和路亭。驿道设有多处驿站,大道以县城为中心向外辐射,路亭供行旅歇脚。随着公路发展,原人行道功能衰退,但部分路亭仍存。至1991年底,全县尚有凉亭、路廊441所,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关键词: 宁海县 明间道路 古道

内容

一、驿道
  置县前,马岙第一尖为台、明、越交通要道。东汉永元四年(92),有镇亭。故第一尖曾有镇亭山之称。《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鄞有镇亭”即此。供往来官吏及递送公文者以食宿、轿、马工具,兼理治安。宋初,境内驿道两条。嘉定间,县令于驿道立2门。西出望台门,过德星桥,越岵岫岭、桑洲岭、麻岙岭、桐岩岭(今三门、临海界山),通台、闽;北出朝京门,过桐山桥,越塔珠岭,经西店,越栅墟岭,连奉川驿道,达甬、杭、京。
  驿道设驿站:
  桑洲驿 建于宋。原在县西南60里桑洲。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重建。万历年间改隶天台。(崇祯《宁海县志》载:嘉靖年间(1522~1566)改隶天台)。原议迁关岭,因新昌知县谓建驿不便而阻挠,万历二十一年(1593)改迁天台黄渡。
  白峤驿 明洪武元年(1368)设,后废。成化年间(1465~1487)县令张弘宜重建。万历二十年(1592)移桑洲,三十九年革除驿官,易名白峤公馆。为台州府属四驿之一。
  海口驿 宋初建,在县北60里海口地方,南宋时废。
  西店驿 位于西店,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巡行海徼过此,因连山驿(奉化县境)与白峤驿相距130里,迎送为难,二十年增置。驿署有楼门3间,中门1座,前厅3间,后堂2间,名清意轩,廊房各3间,驿丞衙在正厅右。有馆夫8名,水夫22名,铺陈新旧共10副。清废。
  宁海县驿台州府属四驿之一。有水驿夫10名,设置地点与年代无考。
  迎恩驿宋初建,在治东百步处,废于靖康(1126~1127)间。光绪《宁海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徙至县治西二百步,易名白峤驿,建驿丞厅。
  妙相驿宋初建,在治东50步,曾倾废。宋嘉定六年(1213)重建。元革。
  桃源驿在城关山隍堂路口处。设置年代无考,元废。至正二年(1342)驿丞厅处改建山隍庙。
  二、大道
  亦称干路、官路。明嘉靖中,倭寇屡犯,县令重筑城池御倭。开6门: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南登瀛,西北望阙。大道以县城为中心,出6门向外辐射,至四乡、达邻县。
  东出靖海门,越白峤岭,经白峤、梅岙、石墙头、苔芳,分为二:向东过毛屿渡,越冷梵岭,经叶家,过沥头渡,经娘娘宫、长亭,山前渡,越山前岭,至岳井,全程50公里;向北往庙岭,转东北到力洋,又分两路:其东经海头,越同来岭,过胡陈,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县境,全程45公里;其东北经西仓,越西仓岭至东仓,全程45公里。路面宽1~2米,多为弹石路面,中途沿塘堤建路的,则为面铺一步一块踏脚小石板泥质路。
  南出迎薰门,越黄土岭,跨双港渡分为二:东南至枫槎岭顶又分两路,其南往一市,东至七市,全程15公里;南至庄头铺,经草坦头,越新岭,经东岙,至王禄岭顶,入三门县境,全程3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古为宁波通三门去台、温要道之一。
  西出登台门,经暗岩,至小溪铺,跨德星桥到黄坛街,分为二:向西南越岵岫岭,经梁皇,至岔路街,置分路牌,上刻“西至天台,南至台州”字样。
  其西过白溪(古称水母溪),上松门岭,至高强路廊,沿途皆山。再往西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境。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其南跨高坦桥(广修桥)、桐洲桥,越桑洲岭、穿桑洲街,跨清溪桥(五福桥),至麻岙岭顶,入今三门县境,全程35公里,是宁海取道桐岩岭通台州府主要驿道,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桑洲岭高,麻岙岭长,桐岩岭头哭爹娘”,谓此道翻山越岭之苦。今部分路段为村落间交往道路,主要路径为甬临公路取代。从黄坛街经黄坛、沙地、大庙坪又分两路:其西北经徐家、红岩、盈坑,越耐烦岭入新昌县境,全程32.5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其西上留五扇岭,经留五扇、横坑、榧坑,分别至澄深、逐步,入新昌、天台县境,全程37.45公里。多崎岖山岭。弹石路面宽1~2米。
  北出拱辰门,经大桥庵、杏如田(行慈殿),过桐山桥分为二:北至梅林,越杨梅岭(塔珠岭),跨凫溪延庆桥,经凫溪、集义堡、朱行桥、西店至栅墟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道路平坦,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五里设亭,十里有铺,是古代通省城主要驿道。奉海公路建成后,今城关至梅林段老路已改建成拖拉机路,梅林至西店段多为甬临公路所利用。惟杨梅林、栅墟岭两段老路陈迹依然;东北至黄墩又分两路,其往北越长畈岭,经上浦、王石岙至峡山,全程15公里;其往东经汶溪周,越乌石头岭,经溪下王、大佳河、冯家、井栏入象山县境,全程16.5公里,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
  西南出登瀛门(小南门)过大溪,经溪南罗家、乌岩庵,越下庵岭,经竹林、前童,至岔路,汇入出登台门之大道,全程2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
  西北出望阙门(小北门)向北经冠庄,越题树岭,经方前、凤潭,越郭峧岭,至深甽分为两路:其北经长洋、梁坑、大蔡、夏樟、岭徐,越畈坑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其西往赵畈,又分两路,其北跨凫溪,越小姑岭,经大里、溪滨,至柘坑,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其西往中湖,越铁岭(山隍岭),经龙宫,越铜岭,经马岙,至松木岭顶入新昌县境,全程48公里。自中湖以往,多崇山竣岭,道路崎岖,只能肩挑,间或畜力驮运,弹石路面宽1~2米。
  宋沿大道十里设铺,官办。功同驿站。全境44铺,在今辖地内28铺。
  东门大道:原有白峤铺(市岙铺)、亭头铺、梅岙铺、南溪铺。明万历年间县令曹学程裁革,改设铜岭铺、双公店铺、柘浦铺、力洋铺、西仓铺、登台铺、山洋铺、长亭铺、夏奇沃铺、西溪铺。清,撤双宫店铺,复南溪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2名。
  南门大道:设有庄头铺、官塘铺、西岙铺、芦家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2名。
  西门大道(驿道):设小溪铺,岵岫铺(白沙铺)、梁皇铺、西堂铺、桐洲铺、桑洲铺、麻岙铺。各铺设铺司2名,铺兵4名。
  北门大道(驿道):设东畈铺、桐山铺、梅林铺、缸窑铺、海口铺、西店铺(明代称栅墟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4至5名。
  三、路亭
  亦称路廊,是路旁或跨于道路中间的廊屋建筑,内设固定木(石)条凳,供行旅歇脚、消暑、避雨;行人多的地方,夏天有为善者烧茶供水,为人行道路上的公益设施。古代习惯五里一亭。建造与修缮资金,有政府拨款,也有群众捐助。1962年县财政拨款补助8000元,群众自筹资金3639元修缮路亭。
  公路发展,原人行道功能衰退,不少路廊倒塌或拆除。尚有作用的,群众自发修整。据调查,至1991年底,全县尚有凉亭、路廊(包括泗洲堂)441所。内深甽区62所,岔路区83所,桥头胡区48所,力洋区49所,黄坛区141所,长街区16所,一市区21所,城关镇21所。择要简记如下。
  白峤岭头路廊
  位于东门外白峤岭头,通力洋、长街,通象山县大道上。北有庵,南为路廊,初建年月无考。清嘉庆十七年(1812)扩建,增置田亩,烹茶济众。解放初,路廊平屋3间,中空,两侧设木凳。1958年,造宁象公路,路廊拆建庵址西侧。今庵为上白峤村民居住,路廊平屋3间,坐北朝南,2.5间供给行人歇足,半间茶堂。寿润碑移存其间。
  黄土岭路廊
  位于南门外黄土岭,通海游(今三门县)大道上。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石舌章人倡建,一庵名“憩云”,外发路廊1间。后年久失修,垣墉倾圯。道光十八年(1838),庄人募捐修葺,历三寒暑,建成茶室2楼,路廊5间,置田60余石。东(门)梁(皇)公路建成后,1976年迁至路北。建平屋3间,钢筋混凝土人字架、桁条、木椽、覆盖瓦片。后面平屋3间供烧茶者住宿。炎夏季节,茶水供应不绝。
  原黄土岭路廊石碑依存,碑文清晰可见。
  暗岩路廊
  位于西门外崇寺山西麓,辛岭乡双水村暗岩(曾名雁岩、明岩),通台州古驿道上。初建年月无考。跨道建筑,东西向,2间中空,南北两侧设木凳,内有茶堂楼房2间,俾烧茶行善者住宿。“辱暑难禁之候,隆冬凛冽之时”,四季烹茶不绝。路廊东首山脚路旁建有民国16年(1927)陈韶烈士碑。1955年宁(海)高(枧)公路建成通车。行人渐稀。今路廊茶亭破旧不堪。清道光八年(1828)撰刻“暗岩茶堂碑”尚存。
  大桥庵凉亭
  位于北门外大桥庵东,通宁、绍古驿道上。原有凉亭,后圯。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石木混合结构。平屋5间,中空,南北畅通。东西两侧石凳并列。东墙内侧竖立清光绪勒石茶堂,碑文尚可辨认。1984年修机耕路改道,1988年在庵南另建路廊3间。旧亭依存。
  张家岭路廊
  位于张家山岭(又称山河岭),省道甬临公路北侧,1977年1月筹建,双水大队及为善者资助;翌年建成木结构平屋路廊2间、烧茶3间、住房1间。1982年添油毛毡棚2间。路廊正屋墙上竖张家岭茶堂序碑。东、西、北设砖砌条凳,盛夏炎天,为善者烧水供茶络绎不绝。
  桐洲路廊
  位于岔路乡桐洲村,通台州府古道上。建造年月无考。村北桐洲桥,残存5孔。
  桥头有台阶15级,古樟庇径。拾阶而上,约22米处一亭横跨道上,穿亭而过,约60米处,进入高2.5米、阔2.4米半园拱门,则有13间路廊毗连,俗称“长路廊”。相传古代台(州)宁(海)交往轿、马皆从此过。两侧设茶水、点心摊,供过往客旅解渴、充饥。今房屋破旧不堪,然旧貌依存。
  颐寿亭
  位于南溪温泉至林场公路左侧,1986年建。长约8米、宽4米左右,四面敞通。中立县人国画大师泮天寿“踪迹十年未有闲,喜今得便故乡还;温泉新水宜清浴,重看秋花艳满山”诗碑。左右两侧设园桌各1张、腰鼓状竹凳各4只,供游人休息。该亭(含桌、凳)全部竹制。精工细作,县内独有。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