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间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间道路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32
页码: 27-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民间道路包括古道、岭道、碇步、手车路和拖拉机路。这些道路形式反映了宁海县交通历史的发展变迁,从古代步行道路到近现代机械化运输的转变,展现了宁海人民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智慧。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 民间道路

内容

第一节 古 道
  一、驿道
  置县前,马岙第一尖为台、明、越交通要道。东汉永元四年(92),有镇亭。故第一尖曾有镇亭山之称。《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鄞有镇亭”即此。供往来官吏及递送公文者以食宿、轿、马工具,兼理治安。宋初,境内驿道两条。嘉定间,县令于驿道立2门。西出望台门,过德星桥,越岵岫岭、桑洲岭、麻岙岭、桐岩岭(今三门、临海界山),通台、闽;北出朝京门,过桐山桥,越塔珠岭,经西店,越栅墟岭,连奉川驿道,达甬、杭、京。
  驿道设驿站:
  桑洲驿 建于宋。原在县西南60里桑洲。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重建。万历年间改隶天台。(崇祯《宁海县志》载:嘉靖年间(1522~1566)改隶天台)。原议迁关岭,因新昌知县谓建驿不便而阻挠,万历二十一年(1593)改迁天台黄渡。
  白峤驿 明洪武元年(1368)设,后废。成化年间(1465~1487)县令张弘宜重建。万历二十年(1592)移桑洲,三十九年革除驿官,易名白峤公馆。为台州府属四驿之一。
  海口驿 宋初建,在县北60里海口地方,南宋时废。
  西店驿 位于西店,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巡行海徼过此,因连山驿(奉化县境)与白峤驿相距130里,迎送为难,二十年增置。驿署有楼门3间,中门1座,前厅3间,后堂2间,名清意轩,廊房各3间,驿丞衙在正厅右。有馆夫8名,水夫22名,铺陈新旧共10副。清废。
  宁海县驿台州府属四驿之一。有水驿夫10名,设置地点与年代无考。
  迎恩驿宋初建,在治东百步处,废于靖康(1126~1127)间。光绪《宁海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徙至县治西二百步,易名白峤驿,建驿丞厅。
  妙相驿宋初建,在治东50步,曾倾废。宋嘉定六年(1213)重建。元革。
  桃源驿在城关山隍堂路口处。设置年代无考,元废。至正二年(1342)驿丞厅处改建山隍庙。
  二、大道
  亦称干路、官路。明嘉靖中,倭寇屡犯,县令重筑城池御倭。开6门: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南登瀛,西北望阙。大道以县城为中心,出6门向外辐射,至四乡、达邻县。
  东出靖海门,越白峤岭,经白峤、梅岙、石墙头、苔芳,分为二:向东过毛屿渡,越冷梵岭,经叶家,过沥头渡,经娘娘宫、长亭,山前渡,越山前岭,至岳井,全程50公里;向北往庙岭,转东北到力洋,又分两路:其东经海头,越同来岭,过胡陈,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县境,全程45公里;其东北经西仓,越西仓岭至东仓,全程45公里。路面宽1~2米,多为弹石路面,中途沿塘堤建路的,则为面铺一步一块踏脚小石板泥质路。
  南出迎薰门,越黄土岭,跨双港渡分为二:东南至枫槎岭顶又分两路,其南往一市,东至七市,全程15公里;南至庄头铺,经草坦头,越新岭,经东岙,至王禄岭顶,入三门县境,全程3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古为宁波通三门去台、温要道之一。
  西出登台门,经暗岩,至小溪铺,跨德星桥到黄坛街,分为二:向西南越岵岫岭,经梁皇,至岔路街,置分路牌,上刻“西至天台,南至台州”字样。
  其西过白溪(古称水母溪),上松门岭,至高强路廊,沿途皆山。再往西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境。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其南跨高坦桥(广修桥)、桐洲桥,越桑洲岭、穿桑洲街,跨清溪桥(五福桥),至麻岙岭顶,入今三门县境,全程35公里,是宁海取道桐岩岭通台州府主要驿道,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桑洲岭高,麻岙岭长,桐岩岭头哭爹娘”,谓此道翻山越岭之苦。今部分路段为村落间交往道路,主要路径为甬临公路取代。从黄坛街经黄坛、沙地、大庙坪又分两路:其西北经徐家、红岩、盈坑,越耐烦岭入新昌县境,全程32.5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其西上留五扇岭,经留五扇、横坑、榧坑,分别至澄深、逐步,入新昌、天台县境,全程37.45公里。多崎岖山岭。弹石路面宽1~2米。
  北出拱辰门,经大桥庵、杏如田(行慈殿),过桐山桥分为二:北至梅林,越杨梅岭(塔珠岭),跨凫溪延庆桥,经凫溪、集义堡、朱行桥、西店至栅墟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道路平坦,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五里设亭,十里有铺,是古代通省城主要驿道。奉海公路建成后,今城关至梅林段老路已改建成拖拉机路,梅林至西店段多为甬临公路所利用。惟杨梅林、栅墟岭两段老路陈迹依然;东北至黄墩又分两路,其往北越长畈岭,经上浦、王石岙至峡山,全程15公里;其往东经汶溪周,越乌石头岭,经溪下王、大佳河、冯家、井栏入象山县境,全程16.5公里,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
  西南出登瀛门(小南门)过大溪,经溪南罗家、乌岩庵,越下庵岭,经竹林、前童,至岔路,汇入出登台门之大道,全程2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
  西北出望阙门(小北门)向北经冠庄,越题树岭,经方前、凤潭,越郭峧岭,至深甽分为两路:其北经长洋、梁坑、大蔡、夏樟、岭徐,越畈坑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其西往赵畈,又分两路,其北跨凫溪,越小姑岭,经大里、溪滨,至柘坑,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其西往中湖,越铁岭(山隍岭),经龙宫,越铜岭,经马岙,至松木岭顶入新昌县境,全程48公里。自中湖以往,多崇山竣岭,道路崎岖,只能肩挑,间或畜力驮运,弹石路面宽1~2米。
  宋沿大道十里设铺,官办。功同驿站。全境44铺,在今辖地内28铺。
  东门大道:原有白峤铺(市岙铺)、亭头铺、梅岙铺、南溪铺。明万历年间县令曹学程裁革,改设铜岭铺、双公店铺、柘浦铺、力洋铺、西仓铺、登台铺、山洋铺、长亭铺、夏奇沃铺、西溪铺。清,撤双宫店铺,复南溪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2名。
  南门大道:设有庄头铺、官塘铺、西岙铺、芦家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2名。
  西门大道(驿道):设小溪铺,岵岫铺(白沙铺)、梁皇铺、西堂铺、桐洲铺、桑洲铺、麻岙铺。各铺设铺司2名,铺兵4名。
  北门大道(驿道):设东畈铺、桐山铺、梅林铺、缸窑铺、海口铺、西店铺(明代称栅墟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4至5名。
  三、路亭
  亦称路廊,是路旁或跨于道路中间的廊屋建筑,内设固定木(石)条凳,供行旅歇脚、消暑、避雨;行人多的地方,夏天有为善者烧茶供水,为人行道路上的公益设施。古代习惯五里一亭。建造与修缮资金,有政府拨款,也有群众捐助。1962年县财政拨款补助8000元,群众自筹资金3639元修缮路亭。
  公路发展,原人行道功能衰退,不少路廊倒塌或拆除。尚有作用的,群众自发修整。据调查,至1991年底,全县尚有凉亭、路廊(包括泗洲堂)441所。内深甽区62所,岔路区83所,桥头胡区48所,力洋区49所,黄坛区141所,长街区16所,一市区21所,城关镇21所。择要简记如下。
  白峤岭头路廊
  位于东门外白峤岭头,通力洋、长街,通象山县大道上。北有庵,南为路廊,初建年月无考。清嘉庆十七年(1812)扩建,增置田亩,烹茶济众。解放初,路廊平屋3间,中空,两侧设木凳。1958年,造宁象公路,路廊拆建庵址西侧。今庵为上白峤村民居住,路廊平屋3间,坐北朝南,2.5间供给行人歇足,半间茶堂。寿润碑移存其间。
  黄土岭路廊
  位于南门外黄土岭,通海游(今三门县)大道上。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石舌章人倡建,一庵名“憩云”,外发路廊1间。后年久失修,垣墉倾圯。道光十八年(1838),庄人募捐修葺,历三寒暑,建成茶室2楼,路廊5间,置田60余石。东(门)梁(皇)公路建成后,1976年迁至路北。建平屋3间,钢筋混凝土人字架、桁条、木椽、覆盖瓦片。后面平屋3间供烧茶者住宿。炎夏季节,茶水供应不绝。
  原黄土岭路廊石碑依存,碑文清晰可见。
  暗岩路廊
  位于西门外崇寺山西麓,辛岭乡双水村暗岩(曾名雁岩、明岩),通台州古驿道上。初建年月无考。跨道建筑,东西向,2间中空,南北两侧设木凳,内有茶堂楼房2间,俾烧茶行善者住宿。“辱暑难禁之候,隆冬凛冽之时”,四季烹茶不绝。路廊东首山脚路旁建有民国16年(1927)陈韶烈士碑。1955年宁(海)高(枧)公路建成通车。行人渐稀。今路廊茶亭破旧不堪。清道光八年(1828)撰刻“暗岩茶堂碑”尚存。
  大桥庵凉亭
  位于北门外大桥庵东,通宁、绍古驿道上。原有凉亭,后圯。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石木混合结构。平屋5间,中空,南北畅通。东西两侧石凳并列。东墙内侧竖立清光绪勒石茶堂,碑文尚可辨认。1984年修机耕路改道,1988年在庵南另建路廊3间。旧亭依存。
  张家岭路廊
  位于张家山岭(又称山河岭),省道甬临公路北侧,1977年1月筹建,双水大队及为善者资助;翌年建成木结构平屋路廊2间、烧茶3间、住房1间。1982年添油毛毡棚2间。路廊正屋墙上竖张家岭茶堂序碑。东、西、北设砖砌条凳,盛夏炎天,为善者烧水供茶络绎不绝。
  桐洲路廊
  位于岔路乡桐洲村,通台州府古道上。建造年月无考。村北桐洲桥,残存5孔。
  桥头有台阶15级,古樟庇径。拾阶而上,约22米处一亭横跨道上,穿亭而过,约60米处,进入高2.5米、阔2.4米半园拱门,则有13间路廊毗连,俗称“长路廊”。相传古代台(州)宁(海)交往轿、马皆从此过。两侧设茶水、点心摊,供过往客旅解渴、充饥。今房屋破旧不堪,然旧貌依存。
  颐寿亭
  位于南溪温泉至林场公路左侧,1986年建。长约8米、宽4米左右,四面敞通。中立县人国画大师泮天寿“踪迹十年未有闲,喜今得便故乡还;温泉新水宜清浴,重看秋花艳满山”诗碑。左右两侧设园桌各1张、腰鼓状竹凳各4只,供游人休息。该亭(含桌、凳)全部竹制。精工细作,县内独有。
  第二节 岭道
  栅墟岭
  又名撒开岭。位于县城北35公里西店镇北部边境。北邻奉化县下陈村。长0.9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奉海公路未建前,为宁波至台州要道。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建炎间(1127~1130)立寨于此守戍,为海道之要冲。海拔81米。岭上原有关帝庙及路廊。相传岭顶路廊3间,路廊中间为界,宁海、奉化各1间半。明、清以来,常于此设关卡,驻兵查缉,今圯。岭东北山岗上有烽火台遗址。
  铁场岭
  在县城北面30公里西店镇西部边境,西与香山乡接界。光绪《宁海县志》载:“铁场岭,其地沙可洗铁,故名。”长1.5公里,东西走向,为西店至香山、深甽通道。弹石路面宽1~2米。海拔55米。现西店~深甽公路经此。
  杉树岭
  在县城西北35公里香山乡西北边境,南岭口村,北奉化县长尚村。海拨160米,长1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1.5米。为宁海、奉化行人通道。岭顶有凌去亭。
  阴风岭
  在县城西北36公里大蔡乡南部边境。长3公里,西北东南走向,为大蔡、大里乡间通道。弹石路面宽1米左右。海拔160米。旧时林木茂密,僻静阴森,常有成群乌鸦、老鹰盘旋其间,故称鹰峰岭,谐音阴风岭、英风岭。
  岭徐岭
  又名板坑岭。在县城西北35公里大蔡乡西北边境,东岭徐村,北奉化畈杭村。以岭徐得名,亦以畈坑村而称板坑岭(板、光绪《宁海县志》)。长0.6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向为宁海县北区至奉化通道。海拔290米。现长洋~畈坑公路经此。
  长芝岭
  旧志作张子岭。在县城西北42公里大里乡西北边境。岭自东南麓柘坑村起至奉化县白粉壁村,长2.2公里,南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米左右,部分路段路面损坏。为宁海北区至奉化通道。海拔450米。
  小姑岭
  又称孝姑岭。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大里乡东部边境。东界深甽镇。据传,旧时大里村李姓一媳,于岭上建庵布施茶水,为其婆母行善积福,以此称孝姑岭,谐音小姑岭。长0.4公里,东西走向,为深甽至大里、里岙达奉化之通道。海拔120米,弹石路面宽1~2米。现赵(畈)中(湖)线经此。清末,反洋教义士王锡桐率众起义,曾于此驻守。
  耐烦岭
  在县城西北32.5公里马岙乡西南边境。西界新昌县,南邻双峰、西溪乡。长4.8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625米。为西溪、双峰通马岙、新昌县山区交通孔道。以山岭路长,地区冷僻,行人常走得不耐烦,称之为耐烦岭。
  浦岭
  旧志蒲岭。在县城东北32公里薛岙乡西部边境。岭长1.3公里,西南东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米左右。为梅林、涨家溪通上、下浦人行孔道。海拔102米。岭以上浦、下浦(蒲)村得名。
  大岭头
  又名柴溪岭。在县城东北31.5公里大佳何乡东北边境。东与象山县接界。长2.5公里,西南东北走向,海拔225米。弹石路面宽1~1.5米。以东北南岭脚柴溪村得名柴溪岭。为宁海东北部通象山县西部之大岭,通称大岭头。
  塔珠岭
  旧志作塔锥岭。在县城北17公里梅林镇北部边境。长0.6公里,南北走向。海拔80米。岭南为江厂陈,北为上、下陈家。奉海公路(今甬临线)未建前,该岭为宁波至台州要道。弹石路面宽1~1.5米。原有镇关庵及路亭5楹,今并圮。
  山洋岭
  在县城东40公里胡陈乡南部边境。以北麓之山洋村得名。海拔105米。西北东南走向,自胡陈乡外南坑村起至长街镇东陈村,长1.8公里,为县东交通孔道。弹石路面宽1~1.5米。现县道胡(陈)长(街)公路盘旋而过。
  西溪岭
  在县城东45公里胡陈乡东部边境。东与象山县接界。长1.8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222米。西南东北走向,为宁海、象山交通要道,1958年建造宁(海)西(泽)公路,古道大部改建公路,尚存岭顶两侧各约400米。
  相见岭
  在县城西北6公里辛岭乡东北边境。北界梅林镇,东连回浦乡。长1.5公里,南北走向,旧时为宁波至台州通道。岭东牌位山岗,海拔365米,岭西雷婆头峰,海拨441米,两峰相峙,因名相见岭,弹石路面宽1~2米。光绪《宁海县志》载元代戴玖《雨中度相见岭》诗,内有“两峰不相见,路阻藤萝涩”句。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第一师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于此遭遇,猛烈激战。雷婆头峰山势浑厚。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回浦乡冠庄人)深爱此山,自号“雷婆头峰寿者”。
  摘星岭
  在县城西45公里双峰乡西北边境,北接蟹背尖,南连逐步尖、望海尖。西北去新昌县,西南至天台县,为宁海、天台、新昌三县界山、通道。岭长至新昌4公里,至天台3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866米。因其高峻,称摘星岭。
  岵岫岭
  旧志作古岫岭,古鹫岭。在县城西南8.5公里黄坛乡西南边境。西南界前童乡。长1.5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5米。弹石路面宽1.5~2.5米。为宁波至台州要道,现甬临线经此。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第一师先遣营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于此作战。民国37年10月13日中共游击队“洪流”部队于此伏击国民党县自卫队获胜,毙敌11名、俘21名,缴枪26支。
  枫槎岭
  在县城东南7.4公里水车乡东南境。岭南官岭乡,长8公里,东南为七市乡,长5公里,西北东南走向,弹石路面宽1.5~2米。海拔274米。原为县城至七市、一市主要通道。相传晋僧昙猷自海至,弃槎于此,故名。
  桑洲岭
  在县城西南30公里桑洲镇北部边境。北界岔路乡。长2公里,南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海拔156米。以南麓桑洲村得名。为宁波至台州要道,现甬临线经此。
  麻岙岭
  在县城西南35公里麻山乡东南边境。南界三门县,长2公里,南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海拔112米,以北麓麻岙(今称麻山)村得名。光绪《宁海县志》载黄土岭即此。西有惠泉,明县令曹学程建亭其上。为宁波通台州要道,今甬临线经此。
  新岭
  民间与摘星岭同名。在县城南8.2公里官岭乡西北边境。北界水车乡,西南与旗门乡接壤。海拔300米,北南走向,北端自水车乡之草坦头起,南端达旗门乡之新岭脚,长1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宣和间(1119~1125)廉访使刘长卿以其山高峻峭,名摘星岭。明万历癸卯(1603)县人杨继思以其峻绝难行,改辟一径,易名新岭。
  旧时岭上土匪出没,清乾隆己酉(1789)知县郭文志于岭北百步峻镌石刻“头上青天”四字。其南鹅冠岩有石刻“民具尔瞻”四字。现皆存。
  该岭原为通县境南部及三门县要道,现虽有亭头~东岙公路,而附近村民步行过岭者众多。
  白峤岭
  在县城东1.4公里城郊乡境内,出东门(靖海门)第一条山岭。西岭脚村,东上白峤村,长1.2公里,东西走向。海拔108米。弹石路面宽1~1.5米。
  下庵岭
  在县城西南4公里,城郊、竹林乡间。长3公里,北南走向。海拔174米。出登瀛门至竹林、前童、岔路通道,弹石路面宽1~1.5米。岭东有福全寺,宋开宝(968~975)年间建。
  王爱山岗
  在县城西南部。纵贯王爱乡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东南西北走向。海拔300米。东自松门岭,沿山岗盘旋,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境。长7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古为宁海至天台通道。山路崎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过此道。《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载有松门岭。今县道自岩下(天台)至桑洲岭顶与省道甬临线相接。
  留五扇岭至严家岭
  在县城西部西溪、双峰乡间。东西走向,东留五扇岭,西严家岭,长9公里。自山下坪,经留五扇、横坑、黄泥田、岗头、中央山、大平路。弹石路面宽1~1.5米。距榧坑约500米。海拔664米。由榧坑向西北经澄深、摘星岭,通天台、新昌县。今县道黄(坦)澄(深)公路经此。
  山前岭
  在县城东部,岳井乡山前村东。东西走向,长0.8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65米。岭顶原有凉亭,为古道干路。今长(街)岳(井)公路经此。
  外埠岭
  在城郊乡下白峤村东、白峤埠北侧,出东门经力洋、西溪岭通象山县大道上。白峤埠俗称外埠头,故名。东西走向,海拔40米,长0.7公里,原弹石路面。1958年修筑盛宁公路,改为沙石路面。
  雪坡岭
  在外埠岭东,东门至象山县大道上。岭东为雪坡村,故名。西东走向。海拔31米,长0.6公里。原弹石路面,盛宁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东风岭
  在毛屿乡苔芳、庙岭村间,东门至象山县大道上。南北走向,岭顶有路廊3间。海拔44米,长0.6公里。1958年修筑盛宁公路,改道南溪岭,旧岭行人稀少。
  大岭头
  在庙岭村北、毛屿乡与茶院乡间,县城至茶院大道上。南北走向,海拔25米,长0.8公里。原弹石路面,盛宁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石峡岭
  在七市乡七市村与官岭乡一市村间。海拔106米,北南走向。长1.6公里。原弹石路面。1977年修筑亭(头)沙(柳)公路,改为沙石路面。
  官山岭
  在越溪乡与七市乡间。海拔68米。北南走向,自越溪乡越溪村经上林至七市乡上田村,长1.5公里。原弹石路面。亭沙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担架岭
  在岔路区、一市区间。西起前童乡罗家岙、桥头杨,向东南经下洋陈至旗门乡山皇岙。海拔259米,西向东转东南走向。长7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
  长畈岭
  在桥头胡镇与薛岙乡间。海拔50米,西南东北走向。长2.9公里。原县城至薛岙、峡山通道,弹石路面宽1.5米左右。1970年桥头胡至薛岙公路建成通车后,岭道行人减少。
  黄坛水库至焦岩岭
  在黄坛乡黄坛村西、黄坛水库南侧。东西走向。旧岭从班竹园村起经纱帽山至焦岩岭,长1.3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通榧坑大道,1958年黄(坛)西(溪)公路经此。1965年建造黄坛水库,公路改道。沿山伸展,长4公里。
  王绿岭
  在旗门乡西南,宁海、三门两县界山。距县城30公里,海拔65米,西南偏西走向。长1.3公里,原弹石路面宽1~1.5米。1978年亭头至沙柳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松木岭
  在马岙乡西,宁海、新昌两县界山,距县城48公里。东西走向,海拔480米,长5公里。原弹石路面宽1~1.5米。通新昌大道。1972年上湖至新昌公路经此,部分路段改为沙石沙面。1983年改属609省道象西线。
  石门岭
  在大佳何乡里袁村东,西东走向,东至象山县下沈乡关山村。海拔382米,长3.4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
  铜岭岗
  在力洋区茶院乡与桥头胡区建设乡间,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自铜岭脚起。经双宫、道士桥、铜岭祝、至岙口,长7.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为长街、力洋、通桥头胡捷径。茶(院)西(吕)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第三节 碇步
  俗称石步,群众踏石过溪的简易设施。建国后多为桥梁取代。
  坑口碇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78米,中间设石碇58个,横亘清溪。碇距0.5米,条石植入溪床,碇高0.5米。木桩眠牛块石弹底护坝。至今完好。
  辽车碇步
  位于桑洲镇辽车村。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49米,中间设石碇70个,横亘清溪,碇距0.5米,条石植入溪床,碇高0.4米。木桩眠牛块石弹底护坝。至今完好。
  上叶碇步
  位于桑洲镇上叶村。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65米,中间设石碇69个,横亘清溪,碇距0.5米,条石植入溪床,碇高0.4米。无弹底护坝,多次遭水毁修复。
  大庙坪碇步
  位于西溪乡大庙坪西北,通称横坑岭脚碇步,处双峰通县城要道,横亘大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50米,中间设石碇65个。条石植入溪床,无弹底护坝。山下坪桥建成后,行人稀少,渐为水毁。残迹尚存。
  沙地碇步
  位于西溪乡沙地村下,西溪、双峰通县城要道。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70余米,中间设石碇126个,横亘西溪,每隔9~10碇,旁设子碇1个,供来往行人交会避让时用。碇高0.4米,埋置深度1米,碇距0.5米,木桩眠牛块石弹底护坝,上宽3米,下宽4米。1958年改建过水路面,保留中间石碇。1988年7月30日水毁。
  后洋碇步
  位于大佳何乡后洋村,建造年月无考。横亘石门溪。河床宽90米,中间设石碇161个。每隔20~25碇旁设子碇1个,供行人交会避让时用。碇高0.6米,条石植入溪床深0.5米,碇距0.5米。1984年后洋桥建成,碇步废,后水毁,残迹无存。
  东吴碇步
  位于力洋镇东吴村东岭峧溪上,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35米,中间设石碇33个,碇距0.5米,碇高0.4米,下部植入河床。乱石护坝,上宽1米,下宽3米。
  项连山碇步
  位于茶院乡项连山村,横亘门前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23米,中间设石碇30个,碇距0.5米,碇高0.4米,下部植入河床。
  杜岙上碇步
  位于茶院乡社岙村,横亘门前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22米,中间设碇44个,碇距0.5米,碇高0.4米,块石植入河床。
  杜岙下碇步
  位于茶院乡杜岙村,横亘门前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25米,设石碇48个,碇距0.5米,碇高0.5米,块石植入河床。乱石弹底,上宽1.5米,下宽4米。
  第四节 手车路
  民国19年(1930)11月,大北门经杏如田至桥头胡建人力车路,后延伸至薛岙轮埠,长22.5公里,系人行道加宽修筑而成,弹石路面宽2.5~3米。是县城沟通薛岙轮埠,发展水陆联运的主要通道。
  抗战初起,奉海公路掘毁,为有利物资疏散,整修县城至深甽、里岙、黄坛等乡村道路,以通行手车。民国30年修筑城关至西店、梅林至大蔡、里岙至上张、竹口至泉水、桑洲至麻岙、石门至溪头、梅枝田至七市等6条手车路长97公里手车路。宁海解放时,全县有手拉车路12条,长263公里。
  建国初期,城关往北经冠庄、石家岙、梅林、应家至象山港黄墩埠;往南经黄土岭、过新桥、下陈桥、经下陈、马婆园、跨马婆园桥、经岩头下,跨上明桥,经水车至三门湾白峤港高坦埠,为县城连接海运的两条主要通道。长街区为宁海主要粮产区,当时车岙港堵口、水运受阻,粮运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鉴于此,1955年交建科派员按公路标准测设长街至沥头渡手车道,长7.5公里。经3个月突击施工,于春节前建成通车。
  至1962年8月底,城关至西店、至麻岙、至胡陈,西店经深甽至上湖主要路线为公路取代,全县尚有手车道56条,长244.5公里,其中:岔路区8条、长27.5公里,黄坛区5条、长24.5公里,深甽区12条、长56公里,桥头胡区9条、长62.5公里,长街区3条、长11公里,西店区5条、长9.5公里,宁海区11条、长42公里,一市区2条、长10.5公里,力洋区1条、长1公里。
  后,拖拉机增多,手车路多扩建成拖拉机路。路线较长,尚属手车路者有大陈至大岗头,白峤岭至青洋山2条,长10公里。
  大陈至大岗头手车路 位于桑洲镇汝南山岗,自大陈经南山庄至大岗头,1970年县夺煤指挥部拨款1.5万元,从夺煤连抽调60余人,年初动工兴建,当年竣工。长6公里,路基宽1.5~3米,碎石路面。专为开采大岗头煤矿建造。因弯急、坡陡(10%)、路狭、工程量大,未改建。
  白峤岭至青洋山手车路 1974年10月至1979年间青洋山村(共50户)出劳力,筹资1000元,建成手车路,长4公里,弯道50处,泥质路宽2~3米。路狭、坡陡、急弯,村民再次集资,准备改建成拖拉机路。
  第五节 拖拉机路
  1991年末,全县有拖拉机路1100余公里,其中1公里以上的373条,总长825公里。经测设路线10条分条记述外,余列表记之。
  下徐至宝岩寺
  宝岩寺村至下徐,与709省道——宁西公路(今盛宁线)相接。1974年下半年,由县交通局派员测设,11月动工,翌年12月建成。全长8.5公里。弯道15处,最大纵坡8%,路基宽3.5米,沙石路面宽3米,涵洞20道。宝岩寺村庄共34户,70个正半劳力,土、石方及涵洞、驳坎等技术工程全由群众负担建成。
  西溪至盈坑
  西溪乡山下坪起,经徐家、石龙头、跨白岩溪、过红岩、下王至盈坑上王村,线路主要技术指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民办公助方式建造。全长11.7公里。1976年6月竣工,弯道16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8%。路基宽2.5米,沙石路面宽1.5~2米。投放劳力8.1万工日。土石方6.8万立方米,驳坎1.2万立方米,涵洞7道。总投资8.3万元,县补助1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5.4万元,群众自筹1.9万元。
  横坑至应家坑
  位于西溪乡深山峡谷中。1978年2月,在当地公社领导下,由西溪“五七”高中师生用土法测设,翌年12月竣工。全长2.1公里。弯道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4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2道,石方1500立方米,土方8500立方米。投放劳动力9900个工日。
  上庙至龙潭
  建设乡上庙(乡政府所在地)起,向东经岙口,大岙马、外山头、麻车、储家、至龙潭,长7.4公里。原通行手拉车。1979年4月,主要技术指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5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4%,泥质路宽4.5~6.5米。
  黄坛至里岙
  黄坛镇黄坛村起,向西北跨大溪,经大洋山(山脚)、灵山、山头王、桥头、溪边,山后至里岙,傍山沿溪。1963年沿老路拓宽成手车路。1979年10月测设,翌年6月改建拖拉机路,全长6公里,弯道3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泥质路宽4~4.5米。桥梁6座,总投资12万元,国家补助3万元,群众自筹9万元。
  白鹤庙至马铺
  下(陈)水(车)公路1K+000米处右弯,向南经白鹤庙、大路李、草坦头、岭脚庵,至新岭马铺村。全长7公里。白鹤庙至岭脚庵局部路段改线外,多为老路拓宽。岭脚庵至马铺长3.5公里,沿途皆山,路线回旋,弯急坡陡,工程量大。1979动工兴建,翌年,路基形成,泥质路宽3~4米,最大纵坡8%,总投资2.5万元,群众自筹解决。
  茶山林道
  力洋水库岔路口起,至茶山顶,长17.8公里,称茶山林道,因技术标准低,实为拖拉机路,分两段建成。
  力洋水库岔路口至林场场部路段:长6.8公里,于1976年上半年动工,至1978年底建成,弯道3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0米。路基宽5米,沙石路面宽4米,最大纵坡6.4%,涵洞12道,桥梁1座、长17米。资金来源:力洋水库负责建造1.5公里路段,力洋孔大队负担500元,省补助3万元,余林场自筹解决。
  场部(岭脚)至茶山顶路段:长11公里,1983年4月破土动工,1985年元旦峻工。弯道2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4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69道,填挖土石方12.78万立方米,挡土墙1.15万立方米。资金来源:省补助5万元,县府补助7万元,县林特局补助2万元,林场自筹3.2万元。
  由林场自养,配养护工12名。
  下明桥至白岩山
  水车乡下明桥起,向南依山盘旋,至白岩山,全长6公里,1987年建成。最大纵坡8%,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2.5米。总投资1万元,县补助8000元,乡补助2000元。村民出劳力。
  坑口至长田头
  长田头位于麻山乡海拔600余米山上。交通闭塞,1986年县交通局将该路列为扶贫项目之一,8月27日组织力量对坑口至里山村段进行测设,同年11月破土动工。由于山高、坡陡、石方量大,工程艰巨,加之毗邻乡村有关土地、山林等政策处理难度大,由有关乡、村成立“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负责施工。翌年,市、县补助资金12.7万元,当地自筹3万元,沿线群众出义务工2000余工日。路线主要技术指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长5公里,弯道8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度5米,填挖土石方7.09万立方米,驳坎8534立方米,涵洞16道,长170米,用土地43亩,山林63亩。1987年5月16日试车至里山村。
  里山至长田头(3公里)路段在修筑中。
  耐烦岭至望海岗
  马岙乡耐烦岭头松(木岭)耐(烦岭)公路2K+000起,至海拨903米望海岗茶场。1977年动工,1979年建成,全长3公里。总投资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包括耐烦岭以下2公里工程)。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