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设施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54
颗粒名称: 第一编 设施编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124
页码: 27-150
摘要: 本章含人行道、手车路、拖拉机路等,分古道、岭道、碇步、手车路、拖拉机路5节记述。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 设施

内容

第一章 民间道路
  本章含人行道、手车路、拖拉机路等,分古道、岭道、碇步、手车路、拖拉机路5节记述。
  第一节 古 道
  一、驿道
  置县前,马岙第一尖为台、明、越交通要道。东汉永元四年(92),有镇亭。故第一尖曾有镇亭山之称。《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鄞有镇亭”即此。供往来官吏及递送公文者以食宿、轿、马工具,兼理治安。宋初,境内驿道两条。嘉定间,县令于驿道立2门。西出望台门,过德星桥,越岵岫岭、桑洲岭、麻岙岭、桐岩岭(今三门、临海界山),通台、闽;北出朝京门,过桐山桥,越塔珠岭,经西店,越栅墟岭,连奉川驿道,达甬、杭、京。
  驿道设驿站:
  桑洲驿 建于宋。原在县西南60里桑洲。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重建。万历年间改隶天台。(崇祯《宁海县志》载:嘉靖年间(1522~1566)改隶天台)。原议迁关岭,因新昌知县谓建驿不便而阻挠,万历二十一年(1593)改迁天台黄渡。
  白峤驿 明洪武元年(1368)设,后废。成化年间(1465~1487)县令张弘宜重建。万历二十年(1592)移桑洲,三十九年革除驿官,易名白峤公馆。为台州府属四驿之一。
  海口驿 宋初建,在县北60里海口地方,南宋时废。
  西店驿 位于西店,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巡行海徼过此,因连山驿(奉化县境)与白峤驿相距130里,迎送为难,二十年增置。驿署有楼门3间,中门1座,前厅3间,后堂2间,名清意轩,廊房各3间,驿丞衙在正厅右。有馆夫8名,水夫22名,铺陈新旧共10副。清废。
  宁海县驿台州府属四驿之一。有水驿夫10名,设置地点与年代无考。
  迎恩驿宋初建,在治东百步处,废于靖康(1126~1127)间。光绪《宁海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徙至县治西二百步,易名白峤驿,建驿丞厅。
  妙相驿宋初建,在治东50步,曾倾废。宋嘉定六年(1213)重建。元革。
  桃源驿在城关山隍堂路口处。设置年代无考,元废。至正二年(1342)驿丞厅处改建山隍庙。
  二、大道
  亦称干路、官路。明嘉靖中,倭寇屡犯,县令重筑城池御倭。开6门: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南登瀛,西北望阙。大道以县城为中心,出6门向外辐射,至四乡、达邻县。
  东出靖海门,越白峤岭,经白峤、梅岙、石墙头、苔芳,分为二:向东过毛屿渡,越冷梵岭,经叶家,过沥头渡,经娘娘宫、长亭,山前渡,越山前岭,至岳井,全程50公里;向北往庙岭,转东北到力洋,又分两路:其东经海头,越同来岭,过胡陈,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县境,全程45公里;其东北经西仓,越西仓岭至东仓,全程45公里。路面宽1~2米,多为弹石路面,中途沿塘堤建路的,则为面铺一步一块踏脚小石板泥质路。
  南出迎薰门,越黄土岭,跨双港渡分为二:东南至枫槎岭顶又分两路,其南往一市,东至七市,全程15公里;南至庄头铺,经草坦头,越新岭,经东岙,至王禄岭顶,入三门县境,全程3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古为宁波通三门去台、温要道之一。
  西出登台门,经暗岩,至小溪铺,跨德星桥到黄坛街,分为二:向西南越岵岫岭,经梁皇,至岔路街,置分路牌,上刻“西至天台,南至台州”字样。
  其西过白溪(古称水母溪),上松门岭,至高强路廊,沿途皆山。再往西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境。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其南跨高坦桥(广修桥)、桐洲桥,越桑洲岭、穿桑洲街,跨清溪桥(五福桥),至麻岙岭顶,入今三门县境,全程35公里,是宁海取道桐岩岭通台州府主要驿道,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桑洲岭高,麻岙岭长,桐岩岭头哭爹娘”,谓此道翻山越岭之苦。今部分路段为村落间交往道路,主要路径为甬临公路取代。从黄坛街经黄坛、沙地、大庙坪又分两路:其西北经徐家、红岩、盈坑,越耐烦岭入新昌县境,全程32.5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其西上留五扇岭,经留五扇、横坑、榧坑,分别至澄深、逐步,入新昌、天台县境,全程37.45公里。多崎岖山岭。弹石路面宽1~2米。
  北出拱辰门,经大桥庵、杏如田(行慈殿),过桐山桥分为二:北至梅林,越杨梅岭(塔珠岭),跨凫溪延庆桥,经凫溪、集义堡、朱行桥、西店至栅墟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道路平坦,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五里设亭,十里有铺,是古代通省城主要驿道。奉海公路建成后,今城关至梅林段老路已改建成拖拉机路,梅林至西店段多为甬临公路所利用。惟杨梅林、栅墟岭两段老路陈迹依然;东北至黄墩又分两路,其往北越长畈岭,经上浦、王石岙至峡山,全程15公里;其往东经汶溪周,越乌石头岭,经溪下王、大佳河、冯家、井栏入象山县境,全程16.5公里,弹石路面宽2米左右。
  西南出登瀛门(小南门)过大溪,经溪南罗家、乌岩庵,越下庵岭,经竹林、前童,至岔路,汇入出登台门之大道,全程2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
  西北出望阙门(小北门)向北经冠庄,越题树岭,经方前、凤潭,越郭峧岭,至深甽分为两路:其北经长洋、梁坑、大蔡、夏樟、岭徐,越畈坑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其西往赵畈,又分两路,其北跨凫溪,越小姑岭,经大里、溪滨,至柘坑,全程3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其西往中湖,越铁岭(山隍岭),经龙宫,越铜岭,经马岙,至松木岭顶入新昌县境,全程48公里。自中湖以往,多崇山竣岭,道路崎岖,只能肩挑,间或畜力驮运,弹石路面宽1~2米。
  宋沿大道十里设铺,官办。功同驿站。全境44铺,在今辖地内28铺。
  东门大道:原有白峤铺(市岙铺)、亭头铺、梅岙铺、南溪铺。明万历年间县令曹学程裁革,改设铜岭铺、双公店铺、柘浦铺、力洋铺、西仓铺、登台铺、山洋铺、长亭铺、夏奇沃铺、西溪铺。清,撤双宫店铺,复南溪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2名。
  南门大道:设有庄头铺、官塘铺、西岙铺、芦家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2名。
  西门大道(驿道):设小溪铺,岵岫铺(白沙铺)、梁皇铺、西堂铺、桐洲铺、桑洲铺、麻岙铺。各铺设铺司2名,铺兵4名。
  北门大道(驿道):设东畈铺、桐山铺、梅林铺、缸窑铺、海口铺、西店铺(明代称栅墟铺)。各铺设铺司1名,铺兵4至5名。
  三、路亭
  亦称路廊,是路旁或跨于道路中间的廊屋建筑,内设固定木(石)条凳,供行旅歇脚、消暑、避雨;行人多的地方,夏天有为善者烧茶供水,为人行道路上的公益设施。古代习惯五里一亭。建造与修缮资金,有政府拨款,也有群众捐助。1962年县财政拨款补助8000元,群众自筹资金3639元修缮路亭。
  公路发展,原人行道功能衰退,不少路廊倒塌或拆除。尚有作用的,群众自发修整。据调查,至1991年底,全县尚有凉亭、路廊(包括泗洲堂)441所。内深甽区62所,岔路区83所,桥头胡区48所,力洋区49所,黄坛区141所,长街区16所,一市区21所,城关镇21所。择要简记如下。
  白峤岭头路廊
  位于东门外白峤岭头,通力洋、长街,通象山县大道上。北有庵,南为路廊,初建年月无考。清嘉庆十七年(1812)扩建,增置田亩,烹茶济众。解放初,路廊平屋3间,中空,两侧设木凳。1958年,造宁象公路,路廊拆建庵址西侧。今庵为上白峤村民居住,路廊平屋3间,坐北朝南,2.5间供给行人歇足,半间茶堂。寿润碑移存其间。
  黄土岭路廊
  位于南门外黄土岭,通海游(今三门县)大道上。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石舌章人倡建,一庵名“憩云”,外发路廊1间。后年久失修,垣墉倾圯。道光十八年(1838),庄人募捐修葺,历三寒暑,建成茶室2楼,路廊5间,置田60余石。东(门)梁(皇)公路建成后,1976年迁至路北。建平屋3间,钢筋混凝土人字架、桁条、木椽、覆盖瓦片。后面平屋3间供烧茶者住宿。炎夏季节,茶水供应不绝。
  原黄土岭路廊石碑依存,碑文清晰可见。
  暗岩路廊
  位于西门外崇寺山西麓,辛岭乡双水村暗岩(曾名雁岩、明岩),通台州古驿道上。初建年月无考。跨道建筑,东西向,2间中空,南北两侧设木凳,内有茶堂楼房2间,俾烧茶行善者住宿。“辱暑难禁之候,隆冬凛冽之时”,四季烹茶不绝。路廊东首山脚路旁建有民国16年(1927)陈韶烈士碑。1955年宁(海)高(枧)公路建成通车。行人渐稀。今路廊茶亭破旧不堪。清道光八年(1828)撰刻“暗岩茶堂碑”尚存。
  大桥庵凉亭
  位于北门外大桥庵东,通宁、绍古驿道上。原有凉亭,后圯。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石木混合结构。平屋5间,中空,南北畅通。东西两侧石凳并列。东墙内侧竖立清光绪勒石茶堂,碑文尚可辨认。1984年修机耕路改道,1988年在庵南另建路廊3间。旧亭依存。
  张家岭路廊
  位于张家山岭(又称山河岭),省道甬临公路北侧,1977年1月筹建,双水大队及为善者资助;翌年建成木结构平屋路廊2间、烧茶3间、住房1间。1982年添油毛毡棚2间。路廊正屋墙上竖张家岭茶堂序碑。东、西、北设砖砌条凳,盛夏炎天,为善者烧水供茶络绎不绝。
  桐洲路廊
  位于岔路乡桐洲村,通台州府古道上。建造年月无考。村北桐洲桥,残存5孔。
  桥头有台阶15级,古樟庇径。拾阶而上,约22米处一亭横跨道上,穿亭而过,约60米处,进入高2.5米、阔2.4米半园拱门,则有13间路廊毗连,俗称“长路廊”。相传古代台(州)宁(海)交往轿、马皆从此过。两侧设茶水、点心摊,供过往客旅解渴、充饥。今房屋破旧不堪,然旧貌依存。
  颐寿亭
  位于南溪温泉至林场公路左侧,1986年建。长约8米、宽4米左右,四面敞通。中立县人国画大师泮天寿“踪迹十年未有闲,喜今得便故乡还;温泉新水宜清浴,重看秋花艳满山”诗碑。左右两侧设园桌各1张、腰鼓状竹凳各4只,供游人休息。该亭(含桌、凳)全部竹制。精工细作,县内独有。
  第二节 岭道
  栅墟岭
  又名撒开岭。位于县城北35公里西店镇北部边境。北邻奉化县下陈村。长0.9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奉海公路未建前,为宁波至台州要道。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建炎间(1127~1130)立寨于此守戍,为海道之要冲。海拔81米。岭上原有关帝庙及路廊。相传岭顶路廊3间,路廊中间为界,宁海、奉化各1间半。明、清以来,常于此设关卡,驻兵查缉,今圯。岭东北山岗上有烽火台遗址。
  铁场岭
  在县城北面30公里西店镇西部边境,西与香山乡接界。光绪《宁海县志》载:“铁场岭,其地沙可洗铁,故名。”长1.5公里,东西走向,为西店至香山、深甽通道。弹石路面宽1~2米。海拔55米。现西店~深甽公路经此。
  杉树岭
  在县城西北35公里香山乡西北边境,南岭口村,北奉化县长尚村。海拨160米,长1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1.5米。为宁海、奉化行人通道。岭顶有凌去亭。
  阴风岭
  在县城西北36公里大蔡乡南部边境。长3公里,西北东南走向,为大蔡、大里乡间通道。弹石路面宽1米左右。海拔160米。旧时林木茂密,僻静阴森,常有成群乌鸦、老鹰盘旋其间,故称鹰峰岭,谐音阴风岭、英风岭。
  岭徐岭
  又名板坑岭。在县城西北35公里大蔡乡西北边境,东岭徐村,北奉化畈杭村。以岭徐得名,亦以畈坑村而称板坑岭(板、光绪《宁海县志》)。长0.6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向为宁海县北区至奉化通道。海拔290米。现长洋~畈坑公路经此。
  长芝岭
  旧志作张子岭。在县城西北42公里大里乡西北边境。岭自东南麓柘坑村起至奉化县白粉壁村,长2.2公里,南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米左右,部分路段路面损坏。为宁海北区至奉化通道。海拔450米。
  小姑岭
  又称孝姑岭。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大里乡东部边境。东界深甽镇。据传,旧时大里村李姓一媳,于岭上建庵布施茶水,为其婆母行善积福,以此称孝姑岭,谐音小姑岭。长0.4公里,东西走向,为深甽至大里、里岙达奉化之通道。海拔120米,弹石路面宽1~2米。现赵(畈)中(湖)线经此。清末,反洋教义士王锡桐率众起义,曾于此驻守。
  耐烦岭
  在县城西北32.5公里马岙乡西南边境。西界新昌县,南邻双峰、西溪乡。长4.8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625米。为西溪、双峰通马岙、新昌县山区交通孔道。以山岭路长,地区冷僻,行人常走得不耐烦,称之为耐烦岭。
  浦岭
  旧志蒲岭。在县城东北32公里薛岙乡西部边境。岭长1.3公里,西南东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米左右。为梅林、涨家溪通上、下浦人行孔道。海拔102米。岭以上浦、下浦(蒲)村得名。
  大岭头
  又名柴溪岭。在县城东北31.5公里大佳何乡东北边境。东与象山县接界。长2.5公里,西南东北走向,海拔225米。弹石路面宽1~1.5米。以东北南岭脚柴溪村得名柴溪岭。为宁海东北部通象山县西部之大岭,通称大岭头。
  塔珠岭
  旧志作塔锥岭。在县城北17公里梅林镇北部边境。长0.6公里,南北走向。海拔80米。岭南为江厂陈,北为上、下陈家。奉海公路(今甬临线)未建前,该岭为宁波至台州要道。弹石路面宽1~1.5米。原有镇关庵及路亭5楹,今并圮。
  山洋岭
  在县城东40公里胡陈乡南部边境。以北麓之山洋村得名。海拔105米。西北东南走向,自胡陈乡外南坑村起至长街镇东陈村,长1.8公里,为县东交通孔道。弹石路面宽1~1.5米。现县道胡(陈)长(街)公路盘旋而过。
  西溪岭
  在县城东45公里胡陈乡东部边境。东与象山县接界。长1.8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222米。西南东北走向,为宁海、象山交通要道,1958年建造宁(海)西(泽)公路,古道大部改建公路,尚存岭顶两侧各约400米。
  相见岭
  在县城西北6公里辛岭乡东北边境。北界梅林镇,东连回浦乡。长1.5公里,南北走向,旧时为宁波至台州通道。岭东牌位山岗,海拔365米,岭西雷婆头峰,海拨441米,两峰相峙,因名相见岭,弹石路面宽1~2米。光绪《宁海县志》载元代戴玖《雨中度相见岭》诗,内有“两峰不相见,路阻藤萝涩”句。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第一师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于此遭遇,猛烈激战。雷婆头峰山势浑厚。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回浦乡冠庄人)深爱此山,自号“雷婆头峰寿者”。
  摘星岭
  在县城西45公里双峰乡西北边境,北接蟹背尖,南连逐步尖、望海尖。西北去新昌县,西南至天台县,为宁海、天台、新昌三县界山、通道。岭长至新昌4公里,至天台3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866米。因其高峻,称摘星岭。
  岵岫岭
  旧志作古岫岭,古鹫岭。在县城西南8.5公里黄坛乡西南边境。西南界前童乡。长1.5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5米。弹石路面宽1.5~2.5米。为宁波至台州要道,现甬临线经此。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第一师先遣营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于此作战。民国37年10月13日中共游击队“洪流”部队于此伏击国民党县自卫队获胜,毙敌11名、俘21名,缴枪26支。
  枫槎岭
  在县城东南7.4公里水车乡东南境。岭南官岭乡,长8公里,东南为七市乡,长5公里,西北东南走向,弹石路面宽1.5~2米。海拔274米。原为县城至七市、一市主要通道。相传晋僧昙猷自海至,弃槎于此,故名。
  桑洲岭
  在县城西南30公里桑洲镇北部边境。北界岔路乡。长2公里,南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海拔156米。以南麓桑洲村得名。为宁波至台州要道,现甬临线经此。
  麻岙岭
  在县城西南35公里麻山乡东南边境。南界三门县,长2公里,南北走向,弹石路面宽1~2米。海拔112米,以北麓麻岙(今称麻山)村得名。光绪《宁海县志》载黄土岭即此。西有惠泉,明县令曹学程建亭其上。为宁波通台州要道,今甬临线经此。
  新岭
  民间与摘星岭同名。在县城南8.2公里官岭乡西北边境。北界水车乡,西南与旗门乡接壤。海拔300米,北南走向,北端自水车乡之草坦头起,南端达旗门乡之新岭脚,长10公里。弹石路面宽1~2米。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宣和间(1119~1125)廉访使刘长卿以其山高峻峭,名摘星岭。明万历癸卯(1603)县人杨继思以其峻绝难行,改辟一径,易名新岭。
  旧时岭上土匪出没,清乾隆己酉(1789)知县郭文志于岭北百步峻镌石刻“头上青天”四字。其南鹅冠岩有石刻“民具尔瞻”四字。现皆存。
  该岭原为通县境南部及三门县要道,现虽有亭头~东岙公路,而附近村民步行过岭者众多。
  白峤岭
  在县城东1.4公里城郊乡境内,出东门(靖海门)第一条山岭。西岭脚村,东上白峤村,长1.2公里,东西走向。海拔108米。弹石路面宽1~1.5米。
  下庵岭
  在县城西南4公里,城郊、竹林乡间。长3公里,北南走向。海拔174米。出登瀛门至竹林、前童、岔路通道,弹石路面宽1~1.5米。岭东有福全寺,宋开宝(968~975)年间建。
  王爱山岗
  在县城西南部。纵贯王爱乡全境,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东南西北走向。海拔300米。东自松门岭,沿山岗盘旋,至筋竹岭入天台县境。长7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古为宁海至天台通道。山路崎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过此道。《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载有松门岭。今县道自岩下(天台)至桑洲岭顶与省道甬临线相接。
  留五扇岭至严家岭
  在县城西部西溪、双峰乡间。东西走向,东留五扇岭,西严家岭,长9公里。自山下坪,经留五扇、横坑、黄泥田、岗头、中央山、大平路。弹石路面宽1~1.5米。距榧坑约500米。海拔664米。由榧坑向西北经澄深、摘星岭,通天台、新昌县。今县道黄(坦)澄(深)公路经此。
  山前岭
  在县城东部,岳井乡山前村东。东西走向,长0.8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海拔65米。岭顶原有凉亭,为古道干路。今长(街)岳(井)公路经此。
  外埠岭
  在城郊乡下白峤村东、白峤埠北侧,出东门经力洋、西溪岭通象山县大道上。白峤埠俗称外埠头,故名。东西走向,海拔40米,长0.7公里,原弹石路面。1958年修筑盛宁公路,改为沙石路面。
  雪坡岭
  在外埠岭东,东门至象山县大道上。岭东为雪坡村,故名。西东走向。海拔31米,长0.6公里。原弹石路面,盛宁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东风岭
  在毛屿乡苔芳、庙岭村间,东门至象山县大道上。南北走向,岭顶有路廊3间。海拔44米,长0.6公里。1958年修筑盛宁公路,改道南溪岭,旧岭行人稀少。
  大岭头
  在庙岭村北、毛屿乡与茶院乡间,县城至茶院大道上。南北走向,海拔25米,长0.8公里。原弹石路面,盛宁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石峡岭
  在七市乡七市村与官岭乡一市村间。海拔106米,北南走向。长1.6公里。原弹石路面。1977年修筑亭(头)沙(柳)公路,改为沙石路面。
  官山岭
  在越溪乡与七市乡间。海拔68米。北南走向,自越溪乡越溪村经上林至七市乡上田村,长1.5公里。原弹石路面。亭沙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担架岭
  在岔路区、一市区间。西起前童乡罗家岙、桥头杨,向东南经下洋陈至旗门乡山皇岙。海拔259米,西向东转东南走向。长7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
  长畈岭
  在桥头胡镇与薛岙乡间。海拔50米,西南东北走向。长2.9公里。原县城至薛岙、峡山通道,弹石路面宽1.5米左右。1970年桥头胡至薛岙公路建成通车后,岭道行人减少。
  黄坛水库至焦岩岭
  在黄坛乡黄坛村西、黄坛水库南侧。东西走向。旧岭从班竹园村起经纱帽山至焦岩岭,长1.3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通榧坑大道,1958年黄(坛)西(溪)公路经此。1965年建造黄坛水库,公路改道。沿山伸展,长4公里。
  王绿岭
  在旗门乡西南,宁海、三门两县界山。距县城30公里,海拔65米,西南偏西走向。长1.3公里,原弹石路面宽1~1.5米。1978年亭头至沙柳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松木岭
  在马岙乡西,宁海、新昌两县界山,距县城48公里。东西走向,海拔480米,长5公里。原弹石路面宽1~1.5米。通新昌大道。1972年上湖至新昌公路经此,部分路段改为沙石沙面。1983年改属609省道象西线。
  石门岭
  在大佳何乡里袁村东,西东走向,东至象山县下沈乡关山村。海拔382米,长3.4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
  铜岭岗
  在力洋区茶院乡与桥头胡区建设乡间,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自铜岭脚起。经双宫、道士桥、铜岭祝、至岙口,长7.5公里。弹石路面宽1~1.5米,为长街、力洋、通桥头胡捷径。茶(院)西(吕)公路经此,改为沙石路面。
  第三节 碇步
  俗称石步,群众踏石过溪的简易设施。建国后多为桥梁取代。
  坑口碇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78米,中间设石碇58个,横亘清溪。碇距0.5米,条石植入溪床,碇高0.5米。木桩眠牛块石弹底护坝。至今完好。
  辽车碇步
  位于桑洲镇辽车村。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49米,中间设石碇70个,横亘清溪,碇距0.5米,条石植入溪床,碇高0.4米。木桩眠牛块石弹底护坝。至今完好。
  上叶碇步
  位于桑洲镇上叶村。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65米,中间设石碇69个,横亘清溪,碇距0.5米,条石植入溪床,碇高0.4米。无弹底护坝,多次遭水毁修复。
  大庙坪碇步
  位于西溪乡大庙坪西北,通称横坑岭脚碇步,处双峰通县城要道,横亘大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50米,中间设石碇65个。条石植入溪床,无弹底护坝。山下坪桥建成后,行人稀少,渐为水毁。残迹尚存。
  沙地碇步
  位于西溪乡沙地村下,西溪、双峰通县城要道。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70余米,中间设石碇126个,横亘西溪,每隔9~10碇,旁设子碇1个,供来往行人交会避让时用。碇高0.4米,埋置深度1米,碇距0.5米,木桩眠牛块石弹底护坝,上宽3米,下宽4米。1958年改建过水路面,保留中间石碇。1988年7月30日水毁。
  后洋碇步
  位于大佳何乡后洋村,建造年月无考。横亘石门溪。河床宽90米,中间设石碇161个。每隔20~25碇旁设子碇1个,供行人交会避让时用。碇高0.6米,条石植入溪床深0.5米,碇距0.5米。1984年后洋桥建成,碇步废,后水毁,残迹无存。
  东吴碇步
  位于力洋镇东吴村东岭峧溪上,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35米,中间设石碇33个,碇距0.5米,碇高0.4米,下部植入河床。乱石护坝,上宽1米,下宽3米。
  项连山碇步
  位于茶院乡项连山村,横亘门前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23米,中间设石碇30个,碇距0.5米,碇高0.4米,下部植入河床。
  杜岙上碇步
  位于茶院乡社岙村,横亘门前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22米,中间设碇44个,碇距0.5米,碇高0.4米,块石植入河床。
  杜岙下碇步
  位于茶院乡杜岙村,横亘门前溪,建造年月无考。河床宽25米,设石碇48个,碇距0.5米,碇高0.5米,块石植入河床。乱石弹底,上宽1.5米,下宽4米。
  第四节 手车路
  民国19年(1930)11月,大北门经杏如田至桥头胡建人力车路,后延伸至薛岙轮埠,长22.5公里,系人行道加宽修筑而成,弹石路面宽2.5~3米。是县城沟通薛岙轮埠,发展水陆联运的主要通道。
  抗战初起,奉海公路掘毁,为有利物资疏散,整修县城至深甽、里岙、黄坛等乡村道路,以通行手车。民国30年修筑城关至西店、梅林至大蔡、里岙至上张、竹口至泉水、桑洲至麻岙、石门至溪头、梅枝田至七市等6条手车路长97公里手车路。宁海解放时,全县有手拉车路12条,长263公里。
  建国初期,城关往北经冠庄、石家岙、梅林、应家至象山港黄墩埠;往南经黄土岭、过新桥、下陈桥、经下陈、马婆园、跨马婆园桥、经岩头下,跨上明桥,经水车至三门湾白峤港高坦埠,为县城连接海运的两条主要通道。长街区为宁海主要粮产区,当时车岙港堵口、水运受阻,粮运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鉴于此,1955年交建科派员按公路标准测设长街至沥头渡手车道,长7.5公里。经3个月突击施工,于春节前建成通车。
  至1962年8月底,城关至西店、至麻岙、至胡陈,西店经深甽至上湖主要路线为公路取代,全县尚有手车道56条,长244.5公里,其中:岔路区8条、长27.5公里,黄坛区5条、长24.5公里,深甽区12条、长56公里,桥头胡区9条、长62.5公里,长街区3条、长11公里,西店区5条、长9.5公里,宁海区11条、长42公里,一市区2条、长10.5公里,力洋区1条、长1公里。
  后,拖拉机增多,手车路多扩建成拖拉机路。路线较长,尚属手车路者有大陈至大岗头,白峤岭至青洋山2条,长10公里。
  大陈至大岗头手车路 位于桑洲镇汝南山岗,自大陈经南山庄至大岗头,1970年县夺煤指挥部拨款1.5万元,从夺煤连抽调60余人,年初动工兴建,当年竣工。长6公里,路基宽1.5~3米,碎石路面。专为开采大岗头煤矿建造。因弯急、坡陡(10%)、路狭、工程量大,未改建。
  白峤岭至青洋山手车路 1974年10月至1979年间青洋山村(共50户)出劳力,筹资1000元,建成手车路,长4公里,弯道50处,泥质路宽2~3米。路狭、坡陡、急弯,村民再次集资,准备改建成拖拉机路。
  第五节 拖拉机路
  1991年末,全县有拖拉机路1100余公里,其中1公里以上的373条,总长825公里。经测设路线10条分条记述外,余列表记之。
  下徐至宝岩寺
  宝岩寺村至下徐,与709省道——宁西公路(今盛宁线)相接。1974年下半年,由县交通局派员测设,11月动工,翌年12月建成。全长8.5公里。弯道15处,最大纵坡8%,路基宽3.5米,沙石路面宽3米,涵洞20道。宝岩寺村庄共34户,70个正半劳力,土、石方及涵洞、驳坎等技术工程全由群众负担建成。
  西溪至盈坑
  西溪乡山下坪起,经徐家、石龙头、跨白岩溪、过红岩、下王至盈坑上王村,线路主要技术指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民办公助方式建造。全长11.7公里。1976年6月竣工,弯道16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8%。路基宽2.5米,沙石路面宽1.5~2米。投放劳力8.1万工日。土石方6.8万立方米,驳坎1.2万立方米,涵洞7道。总投资8.3万元,县补助1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5.4万元,群众自筹1.9万元。
  横坑至应家坑
  位于西溪乡深山峡谷中。1978年2月,在当地公社领导下,由西溪“五七”高中师生用土法测设,翌年12月竣工。全长2.1公里。弯道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4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2道,石方1500立方米,土方8500立方米。投放劳动力9900个工日。
  上庙至龙潭
  建设乡上庙(乡政府所在地)起,向东经岙口,大岙马、外山头、麻车、储家、至龙潭,长7.4公里。原通行手拉车。1979年4月,主要技术指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5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4%,泥质路宽4.5~6.5米。
  黄坛至里岙
  黄坛镇黄坛村起,向西北跨大溪,经大洋山(山脚)、灵山、山头王、桥头、溪边,山后至里岙,傍山沿溪。1963年沿老路拓宽成手车路。1979年10月测设,翌年6月改建拖拉机路,全长6公里,弯道3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泥质路宽4~4.5米。桥梁6座,总投资12万元,国家补助3万元,群众自筹9万元。
  白鹤庙至马铺
  下(陈)水(车)公路1K+000米处右弯,向南经白鹤庙、大路李、草坦头、岭脚庵,至新岭马铺村。全长7公里。白鹤庙至岭脚庵局部路段改线外,多为老路拓宽。岭脚庵至马铺长3.5公里,沿途皆山,路线回旋,弯急坡陡,工程量大。1979动工兴建,翌年,路基形成,泥质路宽3~4米,最大纵坡8%,总投资2.5万元,群众自筹解决。
  茶山林道
  力洋水库岔路口起,至茶山顶,长17.8公里,称茶山林道,因技术标准低,实为拖拉机路,分两段建成。
  力洋水库岔路口至林场场部路段:长6.8公里,于1976年上半年动工,至1978年底建成,弯道3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0米。路基宽5米,沙石路面宽4米,最大纵坡6.4%,涵洞12道,桥梁1座、长17米。资金来源:力洋水库负责建造1.5公里路段,力洋孔大队负担500元,省补助3万元,余林场自筹解决。
  场部(岭脚)至茶山顶路段:长11公里,1983年4月破土动工,1985年元旦峻工。弯道2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4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69道,填挖土石方12.78万立方米,挡土墙1.15万立方米。资金来源:省补助5万元,县府补助7万元,县林特局补助2万元,林场自筹3.2万元。
  由林场自养,配养护工12名。
  下明桥至白岩山
  水车乡下明桥起,向南依山盘旋,至白岩山,全长6公里,1987年建成。最大纵坡8%,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2.5米。总投资1万元,县补助8000元,乡补助2000元。村民出劳力。
  坑口至长田头
  长田头位于麻山乡海拔600余米山上。交通闭塞,1986年县交通局将该路列为扶贫项目之一,8月27日组织力量对坑口至里山村段进行测设,同年11月破土动工。由于山高、坡陡、石方量大,工程艰巨,加之毗邻乡村有关土地、山林等政策处理难度大,由有关乡、村成立“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负责施工。翌年,市、县补助资金12.7万元,当地自筹3万元,沿线群众出义务工2000余工日。路线主要技术指标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长5公里,弯道8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度5米,填挖土石方7.09万立方米,驳坎8534立方米,涵洞16道,长170米,用土地43亩,山林63亩。1987年5月16日试车至里山村。
  里山至长田头(3公里)路段在修筑中。
  耐烦岭至望海岗
  马岙乡耐烦岭头松(木岭)耐(烦岭)公路2K+000起,至海拨903米望海岗茶场。1977年动工,1979年建成,全长3公里。总投资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包括耐烦岭以下2公里工程)。
  第二章 城镇道路
  本章所列城镇道路,系指城关镇及经县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乡级镇道路。分城关镇、乡级镇道路2节记述。
  第一节 城关镇道路
  1991年,城关镇有道路38条。宁高路、环城东路、东郊路、车站路、环城西路、西郊路、环城北路、桃源南路、桃源北路、纺织路,颜公河路与公路线重复,从略。余记述如下:
  环南东路
  西起桃源南路,东至环城东路,长525米。路基宽12米,沥青(渣油)路面宽10米。1985年沿城河旧址新辟,环于城东南隅,故名。
  环南中路
  东起桃源南路,西接环南西路,长38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简称水泥路面,下同),宽12米。原属环城南路中段,总称环城南路。1986年更名环南中路。
  环南西路
  东起环南中路,西接环城西路,长720米。路基宽8米,沙石路面宽5~6米。1982年沿城墙旧址建成。原属环城南路西段,总称环城南路。1986年更名环南西路。
  山河路
  南起环城西路(即小北门——通用厂专用道,下同),北至甬临公路。长750米。路基宽10米,沙石路面宽7米。经过山河村前,1986年命名山河路。
  车河路
  东起车站路(原宁(海)西(泽)公路),西至山河路,长575米。路基宽8~12米,沙石路面宽6~8米。1986年命名车河路。
  迎阙路
  南起环城西路,北至甬临公路,长650米,泥质路宽4~8米。小北门原名迎阙门,该路在小北门西北,1986年命名迎阙路。
  西门路
  东起后街61弄,西至环城西路,长340米。弹石路面宽2~3米。系城关西部新住宅区,称西门新村。1986年更名西门路。
  柔石路
  北起西大街,南至上隍畈路,长110米。弹石路面宽1.5~2米。柔石故居所在,1978年更名柔石路。
  登台路
  东起西山巷,西至西门,长150米,路基宽3~6米,沙石路面宽2~5米。西门古称登台门,1986年命名登台路。
  将军路
  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南西路,长370米。弹石路面宽2~4米。位于西山巷西侧,曾称西山路。因路北有南朝梁殿前将军田什墓基,1986年更名将军路。
  上隍畈路
  东起将军路,西至环南西路,长500米。路基宽3~4米,沙石路面宽2~3米。在上隍畈北,故名。
  北星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省道盛(垫)宁(海)公路,长500米。路基宽4~6米,水泥路面宽3~5米。在城关北郊新建住宅区。1986年命名北星路。
  北斗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盛宁公路,长430米。路基宽4~6米,水泥路面宽3~5米。新住宅区,1986年命名北斗路。
  中医院路
  东起气象路,西至北胡同,长280米。路基宽3~6米。水泥路面宽3~4米。中医院位于路东、北侧,故名。
  气象路
  南起环城北路,跨越盛宁公路,北至气象站,长590米。北大街至中医院段水泥路面,余泥质路宽4~6米。通气象站,故名。
  淮河路
  东起变电路,西至颜公河路,长610米。泥质路宽8米。颜公河古名淮河,故名。
  五丰堂路
  南起北门市场,北至盛宁公路,长400米。路基宽3~6米,沙石路面宽2.5~5米。路西有五丰堂,故名。
  靖海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盛宁公路,长600米,泥质路宽4~6米。东门原名靖海门,故名。
  变电路
  南起环城北路,北至盛宁公路,长620米。路基宽4~6米,沥青路面宽3~5米。路东有变电所,故名。小北门路
  南起中大街,北至环城北路,长550米。弹石路面宽4~6米。该路自南至北依次分为鸡巷,上、下河头,小北门口3段。1968年称防修路,1982年更名小北门路。
  蒲湖路
  东起桃源北路,西至水角凌路,长200米,弹石路面宽4~6米。该路旧有聚成当店,又称当店前。巩安大队所在地,1968年命名巩安路。1986年更名蒲湖路。
  水角凌路
  南起中大街,北至环城北路,长570米。弹石路面宽2~3米。辖原小米巷,水角凌两地段。1968年称向阳路,1982年更名水角凌路。
  解放路
  北起中大街,南至滨溪路,长870米。中大街至环城中路段,弹石路面宽3~4米。环城中路至滨溪路段水泥路面宽5~6米。1982年命名解放路。
  滨溪路
  东起桃源南路,西至西郊路,长1810米。路基宽12米,沙石路面宽11米。1984年与大溪改造工程同步建设,沿堤筑路。1986年命名滨溪路。
  跃龙山路
  北起跃龙大桥,南至黄土岭,于跃龙桥北与环城东路交接,长1100米。路基宽12米,沙石路面宽8米。因路在跃龙山西,1986年命名跃龙山路。
  塔山路
  桃源南路起,向东南通往跃龙山,长400米。路基宽6米,块石路面宽5米。跃龙山又称塔山,故名。
  白石头路
  桃源南路起,东至一善巷,长485米。弹石路面宽2.5~4米。辖沙朴树巷、白石头两地段。路旁有白石头状似母猪,故名。
  第二节 乡级镇道路
  梅林镇:27条
  大路周路 南起梅林北路,北至机耕路。
  舟浦路 西起梅林北路,向东延伸折北至机耕路通云竹庵。
  宗祠路 南起大塘路,北至机耕路。
  环村路 西起大塘路,绕村折西至宗祠路。
  大塘路 南起环村路,向北延伸折西至梅林北路。
  梅林路 东起梅林中路,西至象西公路。
  梅林陈南路 南起上堂路,向北延伸折西至岙口巷。
  梅林陈西路 东南起中央堂巷,北至水库副坝
  上堂路 南起象西公路,向北延伸折西至梅林陈西路。
  镇西路 南起象西公路,北至上堂路。
  环城西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至象西公路。
  梅林西路 东起梅林东路,西至环城西路。
  梅林东路 东起象西公路,西至梅林中路。
  梅林北路 南起梅林中路,北至甬临公路。
  梅林中路 南起梅林南路,北接梅林北路。
  梅林南路 南为甬临公路,北接梅林中路。
  环城南路 东起梅林南路,西至环城西路。
  梅象路 东起象西公路,西至梅林北路。
  沿河路 南起梅林东路,北至振兴街。
  独山路 南起梅林东路,北至振兴街。
  邮电路 东起独山路,西至梅林中路。
  园林路 南起梅林东路,北至振兴街。
  光明路 南起梅林东路,北至振兴街。
  梅花路 南起梅林东路,北至振兴街。
  花园路 东起环城东路,西至梅林南路。
  环城东路 南起花园路,北至振兴街。
  新建路 南起梅林南路,北至花园路。
  桥头胡镇:18条
  晏海路 北起黄墩路,南至桥井中路。
  庙港路 西起老街,向东转北至康乐路。
  桥井东路 东起茶建公路,西至桥井中路。
  桥井中路 东起桥井东路,西至桥井西路。
  强蛟路 南起桥井中路,北至长畈岭脚。
  桥井西路 东起桥井中路,西至象西公路。
  黄墩路 东起桥井中路,西至中新北街。
  西边路 东起老街,向西延伸转南至桥井中路。
  桥头路 西起中新北街,向东延伸折北至康乐路。
  眠牛山路 北起桥井中路,南至岩头山。
  育才路 东起中新北街,西至桥井中路。
  新东路 南起中新北街,北至康乐路。
  新中路 南起中新北街,北至康乐路。
  新西路 东起中新北街,向西转北至康乐路。
  沿河路 北起桥井中路,南至叶家机耕路。
  西郊路 东起强蛟路,西至屠家村。
  含山路 北起黄墩路,南至桥井中路。
  双井路 北起黄墩路,南至桥井中路。
  西店镇:12条
  铁江东路 西起西店北路,东至建设路。
  铁江西路 东起西店北路,西至西店街。
  西店南路 北起西店北路,南通万步岭。
  西店北路 南起西店南路,北通白桥岭。
  铁场东路 西起西店南路,东通樟树村。
  五丰路 东起西店北路,西至粮站。郑家路 西起西店北路,东通石孔头村。
  滨海路 西起西店北路,东至水泥厂。
  育才路 东起西店北路,西至西店街。
  西山路 东起镇前路,西至电视机厂。
  镇前路 南起铁场西路,向北延伸折东至西店街。
  南山路 南起铁场西路,北至财政所采石场。
  深甽镇:11条
  月星路 东起凤山北路,西至电珠厂。
  新坦路 东起凤山南路,向西延伸折南至后墙弄。
  天明东路 西起凤山南路,东至防水坝。
  天明西路 东起凤山南路,西至象西公路。
  环城南路 东起东升路,西至天明西路。
  东升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至防水坝。
  凤山北路 南起凤山南路,北为西温公路。
  凤山南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凤山北路。
  九曲路 北起龙山街,南至天明西路。
  南溪路 北起龙山街,南至天明西路。
  温泉路 北起天明西路,南为西温公路。
  第三章公 路
  民国24年(1935)1月宁海始通公路。抗日战争爆发,公路掘毁,车辆停驶。直至1949年5月,奉(化)海(宁海)公路奉化~梅林段恢复通车,境内仅17公里。1955年开始新建。1986年实现乡乡通公路。至1991年全县公路;省道3条、156.28公里。县道17条、223.62公里,乡道37条、177.07公里,专用道6条、8.2公里,总长565.17公里。
  第一节 省道
  一、西店至麻岙岭公路 系605省道——甬临线宁海境内段,北起西店乡(49K+300)与奉化县交界,西南至麻岙岭(106K+300)与三门县相接,全长57公里,分两段建成。
  西店至宁海站(49K+300至76K+900——老车站):原称奉(化)海(宁海)公路,民国22年(1933)10月1日,由省公路局组织测量,8日筹建动工。修筑方式从征工改由承包。经费来源有二:一由省建设厅检发公路债券,宁海3万元(国币);二向私营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借款,议定建成后由该公司承租经营。翌年11月初全线竣工,12日试车。民国24年1月6日7时20分,正式通行客车。
  为阻止日军进犯,公路于民国27年6月16日奉令掘毁。
  抗战胜利,民国34年12月1日动工修筑。路基土方工程由各乡民工劳动服役,至36年12月完成土方10.8万立方米,涵洞90道,石台、木面结构桥梁13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座,石沟8道。民国38年4月西店至梅林段修复,5月1日起恢复通车,长17公里。
  1949年8月,宁海至梅林段工程由浙江省公路局奉海枧段工程处接管。12月竣工。翌年1月1日通车至县城。境内长27.6公里。(包括新车站~老车站路段)
  宁海车站至麻岙岭:系宁(海)高(枧)公路境内段,起自宁海新车站(76K+450),顺古道,向西南延伸,经城关镇郊区,黄坛区辛岭、黄坛和岔路区前童、岔路、桑洲、麻岙等7个乡(镇),越天台山脉东麓之岵岫、桑洲、麻岙等山岭;跨大溪、白溪、清溪等溪流,至麻岙岭(106K+300)三门县界,境内长29.85公里。
  1951年,华东军区提出,7月省交通厅公路局派员实地勘测;1953年7月交通部公路总局进行复测。从国防、经济效益等因素出发,全面权衡利弊,最后从外线(由宁海过双港渡、越枫槎岭、石峡岭、王禄岭、经沙柳、三门至高枧)、中线(从宁海过双港渡、越新岭、王禄岭、经沙柳、三门至高枧)、内线(即现行之公路线)三个比较方案中选定,并从岭口向东另辟支线通海游,解决三门县交通问题。
  1955年1月11日,由宁波专署及宁海、三门两县人民政府与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派员组成“宁高线国防公路修建委员会”,全面负责施工。同年2月10日破土动工。
  在施工期间,反浪费运动开始,全线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全部改为木桥,压缩资金100万元。
  全工程(包括干、支线)长50.243公里,按1954年部颁《公路工程设计准则》五级路标准测设施工。填挖土石方79万立方米。长期民工5954人,由奉化、宁海、天台、三门及临海等县抽调组成5个大队,主做路基土方,夯填土每方0.4元计酬。临时工2828人,向东阳、新昌、鄞县及有关施工单位临时招聘;机电工等48人;干部256人,总计9086人,历时7个月零5天,至9月15日全线竣工。路基宽7.5~8.5米,碎石级配路面宽5.5米;石台、木面桥梁17座、总长519.2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漫水工程3处。总投资170.93万元。
  二、井栏至马岙公路 系609省道——象(山)西(山)线境内段。东起井栏万井山与象山接线,西至马岙松木岭新昌县界,境内长55.1公里。民国期间,拟建梅林经桥头胡、井栏至象山公路,未成。1958年起历时25年,先后分深甽至双湖、梅林至桥头胡、双湖至马岙、桥头胡至井栏、梅林至深甽5段,1983年联接而成。
  深甽至上湖:即象西线71K+495至77K+600路段,长4.11公里,按部颁六级(乙)(简易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原西店至深甽公路的延伸。
  1958年测设动工,翌年1月28日建成通车。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2座、长56米。桥面宽净6.5+2×0.25米。因路况差,不符合通车要求,1960年客车停驶。1963年整修,翌年5月5日恢复通车。原称西(店)上(湖)公路。
  梅林至桥头胡:今象西线58K+438至54K+430路段,长4.01公里,按部颁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1969年2月开工,9月竣工,10月1日通车。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弯道8处,总投资(包括劳动力折价)4.5万元,国家补助5000元,粮管所、供销社等单位筹款5000元。劳力折价3.5万元。
  上湖至马岙松木岭:今象西线77K+600至95K+100路段,长17.5公里。曾动工修筑,资金未落实而停建。1970年11月省革委会列为战备公路计划。翌年1月15日县交通局按部颁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5月成立“宁海县双马公路工程指挥部”,按照“民办公助”原则,土方、路面工程由深甽区群众出义务工,桥梁、驳坎、路基石方等技术工程由国家出钱,外包解决。全线征用土地211.52亩,其中荒山37亩,旱地47.088亩,水田121.44亩。弯道28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6%。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5.5米,桥梁6座,长128米,桥面宽净6+2×0.25米,涵洞89道,总投资65.7万元,国家补助57.7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8万元。1972年1月15日验收。2月通车。至此,西店至新昌西山贯通,改称西山至西店公路。
  桥头胡至井栏:今象西线54K+430至40K+000路段,原称桥井公路。自桥头胡经汶溪周、溪下王、大佳何、井栏、万井山至象山县界,长14.43公里。1974年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同济大学(实习生)、省交通设计院测设,同年12月开工,1977年11月验收桥头胡至大佳何一段,长9.8公里;至1978年9月全段竣工,验收合格。弯道4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处25米。1处50米,余均大于125米,最短视距75米,最大纵坡4.5%。路基宽7.5~9.7米,沙石路面宽7米,桥梁6座,长239.5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41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9处。439.7立方米。设计用地范围13米。民办公助,群众出土地、劳力。总投资82.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2万元,劳动力折价20.7万元,占用土地196.5亩。
  继盛(垫)宁(海)线,为另一条连接象山~宁波公路。1979年1月20日列为省道公路。
  梅林至深甽:甬临线66K+160处起,至深甽,即象西线58K+438至71K+495路段,全长13.06公里,县交通局按部颁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测设。其间,梅林至凤潭,长4.5公里,1979年3月动工,翌年12月验收,凤潭至桐树岙。长2.5公里,1982年5月验收;桐树岙至深甽,长6.06公里,1983年12月验收。全线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5米,最短视距6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9~11米,沙石路面宽7~8米,设计用地范围12~18.5米。桥梁7座,长165.9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52处,8227.9立方米,总投资77万元,国家补助62万元,劳力折价15万元,用地185亩。城关至深甽原经西店,该路通车后,缩短公路里程16.54公里。
  至此,象山至新昌西山公路全线贯通,改列609省道公路。象山、宁海到杭州可不经宁波,缩短里程40余公里。
  三、宁海至西溪岭公路 系705省道,原宁(海)西(泽)线境内段。1989年改称盛(鄞县盛垫)宁(海)线。小北门车站起,沿城墙旧址,顺古道经白峤、苔芳、茶院、力洋、胡陈至西溪岭顶入象山县界,中越白峤、东风、庙岭、西溪等岭,长44.18公里(原长45公里)。
  民国22年(1933)出于军事需要,省保安处会同宁海、奉化、象山三县建设科长一起踏勘;民国26年11月8日,省公路工程处复派员勘测。选定梅林站起,经黄墩、溪下王、大佳何、井栏、入象山县,长61.5公里,距离较短,称上选。并编造甲乙两种预算:甲种预算总数59.46万元(国币)谓“一劳永逸计”;乙种预算总数37.35万元(国币),称“因陋就简计”。然未动工修筑。1956年8月1日省交通厅工程局工程师、队长葛辰生等会同县交建科技术员踏勘,从节省资金,便利交通考虑,象山县城至蟹钳渡已建成23.4公里简易公路,蟹钳渡至宁海仅55.2公里,新建路线短;可解决宁海县力洋、长街、一市和象山县石浦、新桥5区交通问题,故选定现行路线。1958年2月交通厅工程局按部颁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成立“宁象公路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分段包干、负责施工。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精神,路基、路面(除车、船运料外)全部由民工义务兼勤,技术队伍由省交通厅派遣。民工由县负责调派,生产队给工分,国家按每工日0.30元补贴,3月3日动工,11月7日通车,23日验收接养。弯道37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11%,路基宽度除个别地段外,一般6.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全线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30.1万立方米,石方10.66万立方米。石拱桥1座,长25米。石台木面桥4座,长100.9米。桥面净宽4.5~6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60。石沟278道,长2514.08米,涵管42道,长369.13米,过水路面5处,长310.60米。挡土墙38处,长1802.9米。总投资83.56万元(包
  括钱仓至象山16公里路线),国家补助45.6万元,劳动力折价37.96万元。
  第二节 县道
  一、西店至温泉公路
  西店(甬临线53K+274)起,经五市街、岭口舒、长洋、蒋家、独山、深甽、南溪至温泉,全长21.5公里,分3期建成。
  西店至长洋:民国36年(1947)由私立正学中学董事长郭学序等策动旅外同乡募资建造,长11.5公里。原拟以客货营运收入作为正学中学基金,故名“正学路”。12月15日动工,路基土方由三省、义溪、久安、紫文、双峰5乡调集村民3144人义务劳役完成。桥梁、路面等技术性工程由上海林福泰营造厂承包建造。总投资59.67亿元。路线标准低,路况差,试车至庆丰桥,翻车桥下,未正式通车营运。
  1955年底,县交建科会同当地区、乡政府动工改建、并拟东延至樟树,西伸至深甽。1956的受“8·1”台灾影响,西店至樟树长1.5公里路段的路基、路面被冲毁;蒋家岭路段路基石方、驳坎工程因资金不足,未完工。10月19日地区交管局会同宁波运输处验收时,确定西店至长洋段(11.5公里)于21日起通行客货车。唯铁丈岭纵坡(10%)未改,雨天木炭车行驶困难。
  长洋至深甽:1957年6月通车,长4.5公里。
  以上两段共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石方902立方米。桥梁7座,长87米,桥面净宽4.2~7米。其中老桥利用4座,长69.2米;利用老桥台改建桥面3座,长17.8米,新建涵沟54道。在修筑过程中,驻西店人民解放军参加义务劳动5000余工日。国家仅补助902.64元,余均由当地群众自筹解决。
  深甽至温泉:1959年修建,原为温泉专用公路线,长5.5公里,1961年验收接养。全线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近温泉500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余均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专业养护。
  二、长(洋)至畈(坑)公路
  西温公路长洋站(11K+550)起,向北经梁坑,西北经大蔡、夏樟、岭徐至奉化县畈坑与董李公路相连接,是宁海奉化两县山区通道。全长8.1公里。分两段建成:
  长洋至大蔡:1958年首次测量,1971年县交通局按山岭重丘六级(甲)公路标准重测,10月动工,至1973年3月27日竣工验收,全程4.0公里,路基土方、路面工程均由当地群众义务负担。全线有弯道2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5.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桥梁3座,长71.4米,桥面净宽4~4.5米,梁坑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余皆利用老石拱桥加固,涵洞28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3万元,占用土地50亩,其中水田40亩。由专业养护。
  验收后4天(3月31日),2K+900(大蔡村东)上侧山体滑坡,1万余立方米土石方堵塞公路,死1人。公路环坡脚另作改道。
  大蔡至畈坑:大蔡车站起,经夏樟、岭徐至畈坑(奉化)接董李公路,长4.1公里。1966年夏樟铁矿曾修筑拖拉机路,1973年冬计划改建公路,未成。1983年初按部颁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5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5%。桥梁1座,长6.5米,桥面宽净6.5+2×0.25米,涵洞2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12月23日竣工验收。总投资7.2万元,国家补助4.7万元,群众自筹(劳动力折价)2.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黄坛至榧坑公路
  蜿蜒于县境西部山区,贯穿黄坛、西溪、双峰3乡,全长24.7公里。历时19年,分3段建成。
  黄坛至西溪:自甬临线82K+560处(即黄坛街)右弯,1956年测设,1958年5月建成简易公路,长7公里。桥梁1座,长64.8米,桥面宽净4.5+2×0.25米。1965年11月1日建造黄坛水库,公路改道。水库出资1.6万元,至1969年10月20日竣工,25日恢复通车。延长线路2公里,长9公里。
  西溪至大平路:长15公里,沿途峰峦重叠,峡谷纵横。工程艰巨。为开发山区经济,改变“富在山上,穷在路上”落后状况。1966年测量,“文化大革命”开始,未成。1968年在省交通设计院支持下按六级(乙)公路标准测设,8月动工兴建,设双峰,西溪工区,路基土方由工区负责划段包干,抽调长期民工1200名,聘请技工作技术指导,担负全线劈山、驳坎、砌筑桥涵等技术工程,国家仅作雷管、炸药、钢筋、水泥等外购材料费及民工(每人每天0.2元)生活费、半斤粮票补贴,生产队另给工分。至1973年5月1日建成。弯道253处,平均每公里1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桥梁1座,长7米,桥面宽净4+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驳坎73处,1.79万立方米。其中14K+650至670处,干砌驳坎高达30米,劈山拉沟,沿途皆是。群众出劳力34万工日,其中西溪公社11.63万工日,双峰公社22.37万工日,总投资80万元,国家补助46万元,省、地、县补助31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15万元。
  大平路至榧坑:长700米,1974年1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4月建成。28日试车验收。5月1日通车。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米,总投资34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全线由专业养护。
  公路相继建成,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山区林特产品源源不断外运,生产生活资料及时供应山区人民。1987年,全乡有拖拉机63台,汽车14辆,笨重的机床、锅炉等设备及时运进山区。为发展乡村企业,开发山区经济创造条件。
  四、榧坑至逐步公路
  县境西部、双峰乡南端,黄(坛)澄(深)公路23K+600米处左弯,翻山越岭,经杨染、清水染、大陈、张辽、洋茅山、至逐步村。全长17.55公里。1983年省交通设计院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统一测设、分段施工。
  榧坑至大陈:长6.75公里,其中榧坑至杨染沿线悬崖峭壁,工程艰巨。交通闭塞,严重制约山区经济发展。1983年,双峰乡政府主办,于翌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7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0米。设计用地范围7.5米,桥梁1座、长30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03处、2752米。总投资47万元,省、地、县补助39万元,群众自筹8万元(包括劳动力折价)。
  大陈至张辽:长3.53公里。1985年7月动工,翌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3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4%,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21道,挡土墙28处、1049米。总投资20.25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5.25万元。
  张辽至洋茅山:长2.6公里。1985年12月动工,1987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7.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6米。涵洞12道、122.3米,挡土墙17处、531米。总投资17.2万元,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民工劳力折价2.2万元。
  洋茅山至逐步:长4.67公里。1987年12月动工,1990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8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22米。涵洞23道、227.8米,挡土墙53处、1729米。总投资48.6万元,国家补助2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2.6万元。
  至此,榧坑~逐步公路全线贯通。由县乡养护。
  五、岩下至桑洲岭公路
  天台县岩下村起,经大路下、高塘、黄泥塘、上屋基、塘孔、外岗、至桑岭顶与甬临线98K+700相接。长9公里,1970年为“夺煤”需要,按六级公路(乙)标准测设施工。弯道10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4.5~6米,沙石路面宽3.5米。1972年1月26日验收,4月11日客车开通至高塘,高塘至大路下2公里路线,因弯急、坡陡、路窄,不合标准。客车未通。占用土地75亩,其中水田30亩,总投资22.1万元,无桥梁。由县乡养护。
  六、桥头胡至薛岙码头公路
  象西线54K+738处右弯向北,过东园岭、涨家溪茶场至薛岙码头,全长7.3公里。1970年按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30日竣工验收。桥梁1座,长10.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72年4月11日客车通至薛岙乡供销社门前。同年10月1日延伸至码头。总投资8.5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
  1979年因建造长畈岭水库,长畈岭脚一段(4K+000~5K+000)长1公里公路受淹,被迫停车。经改道后恢复通车,延长路线0.3公里。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由专业养护。
  七、薛岙至峡山公路
  桥(头胡)薛(岙)公路5K+700处左弯,经上浦、下洋、王石岙村至峡山镇,全程8.2公里。1977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民办公助,总投资10万元。由薛岙、峡山两乡群众出土地、劳力,交通系统补助资金5.5万元。弯道1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9.5米,1980年12月22日验收通车。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八、赵畈至刘家桥公路
  在赵畈——省道象西线74K+100处右弯,经大里折南,于象西线75K+675处衔接。长2.2公里,1963年建成寅宾桥,1971年赵畈至大里段公路长0.6公里竣工。总投资2.5万元。1976年5月续建至刘家桥、翌年4月竣工,1978年1月验收通车,属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弯道15处,平曲线最小平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0米。桥梁2座,长109.6米,桥面净宽4~4.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经费在大里至孔家公路工程内统一列支,群众负担劳力。由专业养护。
  九、东门口至梁皇公路
  城关老东门口起,经下陈、竹林、官地、前童至梁皇,全程17.36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
  前童至梁皇:城关至梁皇公路14K+060~17K+360,于梁皇接甬临线88K+685,长3.3公里,1973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竣工。翌年4月1日验收通车。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200米,最大纵坡2.1%。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3座,长97米,桥面净宽4.5~7.5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处,长28米。用地31亩,其中水田6亩,设计用地范围8.5米。总投1.78万元,国家补助7000元,余为群众劳力折价。
  城关至官地:城关东门口起,经黄土岭、屠岙胡、下陈、赵家山、妙山至官地,长12.36公里,1974年开始,经多次测设施工,至1980年10月竣工验收。弯道6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5%。路基宽6~15米,沙石路面宽4~6米。桥梁4座,长166.3米,桥面净宽6~8米。涵洞5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3处,长1150米。设计用地范围7.5——10米。总投资59.8万元,国家补助39.5万元。
  官地至前童:连接梁皇至前童、东门口至官地两条断头路。长1.7公里,1983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2月25日竣工验收,弯道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3.9%,路基宽8~12米,沙石路面宽4-5.5米,桥梁1座,长47.6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2处,长340.3米。总投资6.5万元,国家补助5万元。城关东门口起,经竹林、官地、前童、梁皇,沿甬临线至宁海车站,顺环城北路回至东门口,为境内第一条循环公路线。由县乡养护。
  十、下陈至水车公路
  水车乡下陈村(东门——梁皇线4K+660处)起,经马婆园桥,上明桥至水车村,长2.8公里,按部颁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5年6月开工,翌年7月竣工,8月验收。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7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3座,长222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8处,长510米。占地2亩。总投资56.92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在内),国家补助35万元。由县乡养护。
  至此,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
  十一、事头至东岙公路
  在亭头——省道盛宁线134K+230处左弯,跨白峤港,经越溪、七市、官岭、旗门乡,至王禄岭三门县界,长22.5公里(原公路终点至沙柳,全长24公里,1983年沙柳乡划归三门县)。按六级(甲)公路标准分2段测设施工。
  亭头至官岭(一市):长12公里,1969年6月动工,1977年4月竣工。弯道9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大桥1座、长138.2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2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8处,长5598米。总投资84万元,国家补助63万元。
  一市至东岙:长10.5公里(原至沙柳),1970年动工,1978年10月24日竣工验收。弯道8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3座,长67.4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总投资20万元。
  全线由专业养护。
  十二、茶院至西吕公路
  象(山)西(山)、盛(垫)宁(海)两条省道公路中间的连接线,力洋通桥头胡要道。茶院(今盛宁线123K+308处)右弯,顺小道向西转西北,越铜岭岗,至建设乡西吕村,与省道象西线(53K+100)衔接,全长12.91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用地128.76亩,其中水田103亩。
  上庙至西吕:省道象西公路(53K+100)起,至上庙,长1.7公里。1975年2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0月验收通车。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8%。路基宽6~7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总投资2万元,国家补助1万元。由专业养护。
  茶院至道士桥:省道盛宁线123K+308处右弯,即茶院经铜岭脚,上铜岭、经双宫至道士桥,长5.75公里。民办公助,1977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1月竣工验收。弯道5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7~13米,石拱桥1座,长40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7处,长302米。由县乡养护。
  道土桥至建设(上庙):5K+750(道士桥村)往北延伸。越铜岭岗,经铜岭祝、铁界吴至上庙(建设乡所在地),长5.46公里。1983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4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7.6~13.5米。石拱桥1座,长17.5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462米。总投资17万元,国家补助14.5万元,1990年改称西(吕)茶(院)线。由县乡养护。
  该公路建成后,长街、力洋等地至宁波比原经宁海城关缩短14.7公里。
  十三、力洋至胡陈公路
  环抱长街、力洋两个沿海区,系胡陈至长街、长街至青珠、力洋至胡陈港、胡陈港至青珠农场4段连接而成。全长41.75公里。分4期6段建成。
  胡陈至长街:省道盛宁线107K+050处左弯,越山洋岭,经海岙塘、九江到长街,长12.6公里。1958年12月按山岭六级(甲)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32.3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7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60。国家补助1.8万元(宁象公路工程节余款)。土地、劳力由群众负担。1960年1月7日通车。
  长街至青珠:长街经大湖、山头至青珠,长10公里。1968年9月在原有手车路基础上按平原六级公路标准改建而成。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路基宽6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1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60。民办公助,国家补助1.7万元,土地、劳力由沿线群众负担。实用劳力7.1万工日。
  力洋至胡陈港:盛宁线117K+950处左弯。(原宁西线28K+150处右弯),即力洋起,向东南经田交朱、下山张、上彭、叶家、前横、平岩至胡陈港,长15.3公里。分3段测设施工。
  力洋至前横,1969年修建,长9.7公里,按平原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竣工。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20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总投资10.5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
  前横至平岩:长3.3公里。1973年12月动工,1975年4月1日验收通车,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3.5米,弯道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短视距100米,最大纵坡7.5%。占用土地40亩,其中水田25亩。总投资3万元。
  平岩至胡陈港:胡陈港工程指挥部建造,原属胡陈港工程专用线,长2.3公里,1977年11月由公路段接养。弯道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
  胡陈港至青珠农场:长3.85公里。1982年6月始测,1985年2月重测。5月动工,按“民办公助”原则,有关部门集资:下洋涂工程指挥部3万元、棉花厂1.5万元、青珠农场1.5万元,国家补助5.5万元。以胡陈港大闸为界划段,由前横、青珠两乡分别包干。前横段包干工程费6.4万元;青珠段包干工程费2.6万元,劳力由群众义务负担。议定节约归己,超支不补。至1985年12月竣工。弯道1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短视距80米,最大纵坡2.9%。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2座(利用胡陈港大闸和船闸),长103.8米,宽7米。涵洞2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挡土墙2处,长444米。用地35亩。
  该段公路建成,连接力洋至胡陈港,胡陈至青珠农场两条断头路。在县境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大循环线。青珠农场至宁海、宁波缩短公路里程13公里。
  全线除胡陈港至青珠农场段由县乡养护,余属专业养护。
  十四、长街至岳井公路
  长街车站起,经洋湖闸、跨车岙港、越山前岭至岳井,与象山县隔洋(岳井洋)相望。全长6.9公里。
  1970年春动工,资金、材料不足停工。1972年重新按山岭六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4年5月竣工,10月验收接养。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7.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桥梁1座,长33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42道。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50。挡土墙6处,长1327米。总投资7.3万元。国家补助4.5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五、中央溪至沙地龙头山公路
  甬临线101K+175处左弯,即桑洲镇中央溪起,经上山陈、桑洲、梅家、桑园、下洋周、下沙地至龙头山,与三门县沙柳镇公路相接。全长5.2公里。
  1982年5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由桑洲镇政府主办,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发动沿线群众筑路,至1985年完成中央溪至桑洲镇一段,长1公里,未立时验收通车。由于路线跨越宁波、台州两市、地,1985年改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至1987年12月建成。长4.2公里。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25米(进口处除外),最短视距80米,最大纵坡5%。路基宽8.5~13米,沙石路面宽7米。桥梁1座,长8.8米。桥面宽净8+2×0.25米。涵洞4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挡土墙19处,6889立方米。填方8.4万立方米。挖土4250立方米,开石方4.2万立方米,用地88.63亩(山地21亩),总投资36.7万元,国家补助22.5万元,余为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在内)。设计用地范围12~26米,由县乡养护。
  十六、新车站经环城路至白峤岭公路
  原属705省道——宁(海)西(泽)路段。1958年建。1987年9月,新车站至白峤岭改道,该段改列县道,长2.85公里。
  十七、东园至强蛟码头公路
  桥头胡至薛岙公路1K+600处左弯,经东园、涨家溪至强蛟码头,全长12.8公里。分2段建成。
  东园至涨家溪:长2.2公里。198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5月动工,12月18日验收通车。弯道1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7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3.4%。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用地宽15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处,150立方米。总投资2.8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1.8万元。(包括劳力折价)。
  涨家溪至强蛟码头:长10.6公里,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标准测设。1983年3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25米,最大纵坡4%,最短视距75米。路基宽9米,沙石路面宽7米。设计用地范围12米。国家补助158万元,土地、山林当地群众负担。由县乡养护。
  第三节 乡道
  一、石桥头至沥头渡公路
  原胡(陈)青(珠)公路13K+600处(即石桥头)右弯,经娘娘宫至沥头,全长5.9公里,在原手车路基础上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分2段建成。
  石桥头至娘娘宫:长2.9公里,1978年动工,翌年12月建成。弯道2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0.5%: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0.8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
  娘娘宫至沥头:长3公里。1985年动工。1987年8月竣工验收。弯道23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0.7%,最短视距8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由县乡养护。
  二、娘娘宫至流水湾公路
  石桥头至沥头渡公路2K+900处(娘娘宫)右弯,长0.8公里。1977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动工。1979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45米,最短视距30米。路基宽6.5~7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8米。1980年2月6日通客车,由县乡养护。
  三、门棚至毛仙公路
  省道盛(垫)宁(海)线109K+150处右弯,经门棚、洪家、东湖、岔路、大赖、张韩、吴家岙、岙里王至毛仙。跨胡陈、东仓两乡,长8.7公里。分2段建成。
  门棚至张韩:长6.1公里。1958年按六级(乙)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竣工。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49.2米,原为农工养护,1962年归专业养护。
  张韩至毛仙:长2.6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7年8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5%,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8~11米,沙石路面宽6.5~7米。设计用地范围15米。桥梁1座、14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24道、长23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8处、2195米。总投资18.85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1.85万元,由县乡养护。
  四、前童至岔路公路
  前(童)吴(坑岙)公路0K+400处右弯,经大溪王、上葛头、祥里、上畈、隔潭至岔路街与甬临线94K+100处相接。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全长4.7公里,分2段建成。
  前童至黄砂坝:1986年9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长2.4公里,弯道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00米,最大纵坡1%,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8.5~11米,沙石路面宽5~6米。设计用地范围10~14米。涵洞11道,长222米,挡土墙2处、长1084米,总投资(国家补助)5万元。
  黄砂坝至岔路街:1990年2月动工,12月竣工验收。长2.3公里。弯道10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7~10米,沙石路面宽6米。设计用地范围10~14.5米,涵洞28道、长307米,挡土墙4处、长401米。总投资30万元,国家补助14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6万元。
  由县乡养护。
  五、力洋至岭峧公路
  省道盛宁线116Κ+900处右弯,经下沙滩、范宅、前宅、王家、路下施、高洋地、石门、吴家洋、西吴、东吴至岭峧。长8公里,1973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0月1日验收。翌年4月1日正式通行客车。弯道5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5.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8米。桥梁1座,长23.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39道,过水路面2处。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3处,长180米。占地65亩(水田50亩,旱地15亩)。总投资14万,省土产公司补助3万元,群众自筹现金及毛竹等计币11万元。由县乡养护。
  六、七市至白莲寺公路
  亭头至东岙公路7K+800处左弯,经上对、下对、南庄至白莲寺柑桔良种场,长3.5公里。由白莲寺柑桔良种场(华东地区一级柑桔良种繁育基地)出资。沿线有关村负责土地,在原机耕路基础上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1980年11月22日验收。弯道1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3%,路基宽5.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4处。挡土墙6处,长1708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七、一市至牛台公路
  亭头至东岙公路12K+500处左弯,经孙家、箬岙至牛台。
  198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翌年2月开工,1986年11月29日竣工验收,长4.1公里,弯道2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进口除外),最大纵坡4%。路基宽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涵洞37道,桥梁1座,长13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16.02万元。(劳动力折价在内)。国家补助5.9万元,余由当地群众自筹。
  沿线海涂养殖面积8000余亩。盛产虾、青蟹、蛏、蚶等,县水产养殖基地之一。牛台产珍珠岩、沸石粉。公路建成后,再无船运受潮、拖拉机震动压碎情况发生,矿石至宁波运费每吨从41.6元降低为28元。效益显著。由县乡养护。
  八、山前桥至松岙闸公路
  长街至岳井公路3K+500处右弯,经伍家屿村至松岙(乡政府所在地)向东延伸至松岙闸(亦名向阳闸),全长4.3公里,分两段建成。
  山前至伍山(松岙):长3.4公里。1974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8年7月竣工验收。弯道2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50米,最大纵坡2%。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9道。
  松岙至松岙闸:自松岙向东延伸。1978年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计划直通渡口,衔接水运。因闸门不符设计要求(欠宽),1982年11月10日验收至闸北止,长0.9公里。弯道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5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2处,长61.2米。
  全线总投资4.5万元(含劳力折价),国家补助1万元。县乡养护。
  九、小鳖岭至山上方公路
  亭头至东岙公路13Κ+250处右弯,至山上方村,长3.7公里。1982年5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5月27日验收接养。6月通车,一年后客车停驶。弯道5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7%。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11处,设计用地范围7~13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376米。土方3.63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总投资6万元,国家补助3万元,投放劳动力4.5万工日。由县乡养护。
  十、岔路至沙田公路
  省道甬临线95K+034处右弯,经前后娄、上金、兆岸、殿前、白溪、里王、叶岙、大水路、下畈、山洋,至沙田。1978年开始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分3段测设施工。历时11年建成。全长17.75公里。
  岔路至白溪:长7.7公里。1979年10月动工,1982年10月6日竣工验收,11日通行客车。弯道5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4.35%,路基宽5.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14.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26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33处,长3605米。设计用地范围8.5米。总投资23.88万元,国家补助19.8万元,土地、劳力当地群众负担。
  白溪至山洋:长8.25公里。1984年5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9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2座,长2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设计用地范围6~20米。总投资83万元,国家补助42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41万元。
  山洋至沙田:长1.8公里。1987年10月动工,1989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3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米。石拱桥1座、长1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避车道6处。总投资9万元,国家补助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3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一、桑洲岭至外山周公路
  省道甬临线98K+700处左弯,经老屋基、上堂、大竹园、前塘孔、花地塔、毛平等6村,沿山岗盘旋至外山周村,长5公里。
  1982年4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4月21日竣工验收。弯道8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6%。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5米,土方4万立方米,石方7552立方米,总投资9.3万元,国家补助3.3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劳力折价在内)。
  1983年5月11日通行客车。11月客车停驶。由县乡养护。
  十二、大路下至横路庵公路
  岩(天台岩下)桑(洲岭)公路(大路下村)左弯,向西北至稍场,原向西沿宁海、天台两县分界线至横路庵。1984年改经官山、冷饭坑、兰田庵而止于横路庵,全程12.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分期修建,逐段验收通车。重点扶贫公路项目之一。
  大路下至销场:县道岩(下)桑(洲岭顶)公路18K+700处左弯,即大路下起向西北山区伸展。1980年12月动工,1983年12月竣工验收。长2.2公里。弯道2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总投资9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群众自筹(劳力折价)2万元。由县乡养护。
  稍场至官山:稍场(2K+200)起向西延伸,长3.6公里,1985年4月动工修筑。沿途无村落,山峦层叠,地形复杂,过“老鼠沿”、穿官山岭,工程艰巨,施工难度大。1986年9月竣工,10月8日验收。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涵洞13道。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
  官山至冷饭坑:官山(5K+800)起向西延伸,长2.4公里。1985年4月动工修筑。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1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
  稍场至官山、至冷饭坑路段(长6公里),国家补助39万元。
  冷饭坑至横路庵:1987年5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长4.6公里。弯道5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8.4米,沙石路面宽3.5~4.5米。设计用地范围12~15米。涵洞21道、长267米,挡土墙37处,长1613米。总投资49.4万元,国家补助37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2.4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三、梅林陈至仇家公路
  省道象(山)西(山)公路59K+800处左弯,经岙胡、提树至仇家村,长3.1公里。1975年起,曾多次分段包干修筑,资金不足,时建时停。至1985年11月建成通车,历时11年。
  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弯道1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1座,长17.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6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5万元。通行货车。由县乡养护。
  十四、冠庄至花山公路
  甬临线冠庄车站起,经竹口至泉水,跨黄坛、桥头胡两区,连回浦、竹口、山水3乡,12个村庄。全程5.8公里,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分两段建成。
  冠庄至山水(泉水):1975年5月11日测设,翌年底动工,至1979年5月14日竣工验收,长3.8公里,弯道1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2.8%,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双曲拱桥1座,长27米,桥面宽净6+2×0.25米,涵洞6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山水至花山:1981年11月7日验收通车,长2公里,弯道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1.6%,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
  全线设计用地范围7.5米,总投资4.8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群众自筹(劳力折价)2.8万元。由县乡养护。
  十五、榧坑至澄深公路
  榧坑车站起,由西转西北向深山区伸展,长7.1里。1978年当地群众曾自发动工兴建,迫于工程艰巨、资金困难而停工。翌年秋,在省土产公司、县农委支持下,再次兴建,亦因资金不足而止。1983年8月,市、县交通局拨款补助,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翌年9月竣工,10月11日验收。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弯道9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6.6%,设计用地范围9.2~14.5米。桥梁3座,长78.4米。桥面净宽4.5~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十六、下河至五松坑公路
  省道象西公路64K+700处左弯,至五松坑村,长1.26公里。1978年按山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1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60米,最大纵坡4.7%。路基宽5.5~7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6.5~9米。挡土墙13处,长644米。涵洞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十七、桐树岙至丁家岙公路
  省道象西公路65K+580处左弯,经兰田、至丁家岙,长2.32公里。1980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2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2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4.2%。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5~7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6~9米。桥梁1座,长19.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15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914米。群众自筹资金1.5万元,负担土地、山林、劳动力。县交通局给予技术指导。由县乡养护。
  十八、寅宾桥至来虎岩公路
  省道象西公路支线——赵畈至刘家桥公路0Κ+300处右弯,长3.3公里。分两期建成验收。
  来虎岩村,68户,海拔200米。1984年国家补助2万元建成机耕路。翌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重新测设施工,1986年5月验收2.2公里。1987年12月再次验收1.1公里。弯道4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20米,最大纵坡8%。路基宽5.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1米。涵洞14道,挡土墙12处,长453米。用地11.2亩,总投资14.3万元,国家补助8.6万元,余群众出劳动力解决。由县乡养护。
  十九、双湖至白岩公路
  省道象西线77K+700处右弯,经河西、双坑至白岩村,长3.2公里。1982年按山岭重丘四级标准测设施工。1984年3月竣工验收。弯道3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6~7.5米,沙石路面宽3.5~4米,涵洞1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26处,长6322米。
  用地19.68亩。总投资8.1万元,国家补助4.6万元,群众自筹3.5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大里至孔家公路
  赵畈至中湖公路中点大里村起,经清潭等村,至孔家,全长5.8公里。1976年5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78年1月竣工验收。弯道6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8.1%。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3座,长41.6米,桥面净宽6.0~7.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资19.03万元(包括大里至刘家桥长2.2公里经费在内)。省土产公司补助6万元,县补助3.4元,余为劳力折价。由县乡养护。
  二十一、大里至柘杭公路
  大里至孔家公路1K+000处右弯,向西北延伸,至柘坑村,长4.84公里。1980年12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7月竣工验收。弯道4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6.6%。路基宽6~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桥梁2座,长34米,桥面净宽4.5~7米。涵洞10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13处,长2140米。总投资6万元,国家补助1.8万元。余为群众劳力折价。由县乡养护。
  二十二、猛桥头至蒋家山公路
  全长8.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分2段建成验收。
  猛桥头至野猪坑:原称猛桥头至联合公路,省道象西线90K+340处右弯,即猛桥头起,经白头岩、大洋、冠山、田畈村,全长3公里。1974年12月2日动工兴建。翌年5月竣工验收。弯道2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7%。路基宽5.5米,沙石路面宽3.5米。涵洞26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总投9.33万元。国家补助3.46万元(省土产公司3.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9万元,劳力折价4.97万元。
  野猪坑至蒋家山:原猛(桥头)联(合)公路3K+000起,经野猪坑,过凤莲岗、大团、榨油坑、王家、独旦、至蒋家山村,长5.8公里。1988年7月动工,1990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9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21处。设计用地范围30米。桥梁2座,长24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33道、长28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82处、长6895米。总投资52万元,国家补助24.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7.5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三、猛桥头至茶坑公路
  省道象西线90K+420处(即猛桥头起)右弯,向西沿山傍溪至茶坑村,长2公里。1979年当地群众自发动工兴建,前后返工两次。1981年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12月25日验收。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8%。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5.5~7米。涵洞14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4处,长1127米。国家补助2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四、大佳何至里袁公路
  省道象西线45K+100处(即大佳何村起)左弯,经应家、马家、毛洋、胡家、沈家、葛家、岙潘、外袁等14村,至里袁。全长8公里。1979年12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资金不足,中途两次停工,于1984年9月竣工验收。弯道5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3.5%。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5米。桥梁2座,长76米,桥面净宽4.5米。涵洞69道。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30处,长2002米。土方7.04万立方米,石方1.5万立方米,总投资24.5万元,省土产公司补助6万元。市、县交通部门补助12.5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包括劳力折价在内),用地95亩,其中水田70亩。由县乡养护。
  二十五、越溪至白芨公路
  亭(头)东(岙)公路0K+680处左弯,经下湾、道士塘、小宋、田岙、至白芨(桔场),全长8.3公里,分两段建成。
  越溪至田岙(陡门头):1968年2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越溪乡主办。5月11日动工。翌年12月竣工。弯道34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桥梁1座,长12.8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19道,长19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1处,长378米,填挖土方3.7万立方米,石方2.4万立方米,设计用地范围11~19米,总投资18万元,(含劳力折价),国家补助5.1万元。
  田岙(陡门头)至白芨(桔场):陡门头起经岐头、白芨至前童桔场。长3.1公里。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90年6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6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最大纵坡1.7%,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6.5~8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8~14米。涵洞7道、长65.2米,挡土墙2处、长185米。总投资25万元,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3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六、赵家山至莲头山公路
  莲头山天然矿泉水含氡量18%,有去风湿、治皮肤病之功效,至此治病者众多。群众自筹资金3万元,处理好土地、山林政策,1985年3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8月25日竣工验收。全长0.8公里,弯道1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40米,最大纵坡8%。涵洞6道,挡土墙9处。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用地2亩。总投资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00元。
  二十七、路田坪公路
  接小鳖岭至山上方公路0K+680处,左弯至路田坪,全长1.2公里。1987年2月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4月动工,12月竣工验收。弯道11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短视距30米,最大纵坡6%,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总投资5.6万元,交通局补助5000元,茶叶公司补助2万元。由县乡养护。
  二十八、下陈至石舌章公路
  下陈至水车公路0K+071处右弯,全长1.7公里。1986年7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翌年5月竣工,12月验收。弯道5处,平曲线最小半径60米,视距良好,最大纵坡1.9%。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4米。设计用地范围4~17米。桥梁1座,长112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由县乡养护。
  二十九、前童至吴坑岙公路
  东门口~梁皇公路14K+200处左弯,穿前童村,过前溪大桥,经桥头杨至吴坑岙,长2.4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5年12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60米。路基宽6.5~9.5米,沙石路面宽4~4.5米。设计用地范围11米。桥梁2座,长18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15道、长18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4处、长293米。总投资23.58万元,国家补助18.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5.08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桥头杨至白岭根公路
  前(童)吴(坑岙)公路1K+757处右弯,至革命老区——梅花村,长2.1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4年11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3%,最短视距30米。路基宽7~7.5米,沙石路面宽4~5米。设计用地范围7.5~8米。涵洞18道、长156米,挡土墙18处,长2422米。总投资12.1万元,国家补助8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4.1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一、松木岭至耐烦岭公路
  省道象西线95K+000处左弯,长2公里,通望海岗线路一段。在拖拉机路基础上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改建而成。1987年11月动工,1989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3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6~30米。涵洞8道、长66米,总投资13万元,国家补助11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二、上罗地至大石公路
  岔(路)沙(田)公路12K+050处右弯,经六田岗、岩头罗、至大石,长4.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1986年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7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9%,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20处。设计用地范围30米。桥梁1座、长16.9米,桥面宽净7+2×0.25米。涵洞40道、长44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51处、1848米。总投资38.6万元,国家补助17.6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1万元。至此,山洋革命老区实现村村通公路。由县乡养护。
  三十三、大陈至柏油塘公路
  榧(坑)逐(步)线6K+750处左弯,经田头、大坪、平丘、梅坑至柏油塘。长8.9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6年3月由伍山林场组织施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7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6%,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32处。设计用地范围10~20米,桥梁2座,长20米,净宽6.5~7米。涵洞49道、长362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165处、长5151米。总投资114万元,国家补助54万元,林场自筹60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四、山隍岭至俞山公路
  省道象(山)西(山)线83K+320处左弯,长1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90年3月动工,翌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17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4.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避车道3处。设计用地范围30米。涵洞7道、长64米,挡土墙9处、长230米。总投资12.7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5.7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五、小鳖岭至山头朱公路
  亭(头)东(岙)线15K+900处右弯,长1.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8年2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2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7%,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9~12.5米。挡土墙15处、长515米。总投资16万元,国家补助3.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12.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六、大佳何至伍家公路
  省道象(山)西(山)线44K+500处左弯,经赖家、外郑、桥坑至伍家。长4公里。按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7年12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29处,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2.7%,最短视距40米。路基宽6.5~7.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12米。桥梁2座,长45米,桥面宽净4.5+2×0.25米。涵洞31道、长307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挡土墙9处,长1094米。总投资37万元,国家补助15.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1.5万元。由县乡养护。
  三十七、桑洲至南山章公路
  桑(洲)沙(地)线0K+850处右弯。经上山陈、陈家岙,至南山章,桑洲镇汝南公路一段。长3.9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1989年10月动工,1991年12月竣工验收。弯道58处,平曲线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最短视距20米。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设计用地范围10~20米。桥梁2座、长104米。桥面宽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挡土墙42处、长233米。总投资80万元,国家补助54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6万元。由县乡养护。
  第四节 专用道
  一、老车站至通用厂公路1958年大办钢铁时专为钢铁厂建造。小北门车站(今老车站)起,沿城墙、顺古道至钢铁厂(即今通用厂)。全长1.7公里。由机关干部、城镇村民义务建成。属简易公路。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今老车站至西门段称环城西路,西门至通用厂段称西郊路。
  二、庙岭至糖厂公路省道盛宁线130Κ+111处左弯,至糖厂,长1公里。1970年建造,属简易公路。路基宽4.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糖厂投资,为该厂专用线。
  三、大北门至食品厂于大北门处与原宁西线衔接。向南经城关镇街道至跃龙山脚、沿溪边向西至食品厂。长1.5公里,街道以外路段属简易公路,沙石路面。原为食品厂、电厂等单位专用公路线。1973年4月15日,经县交通局、公路段、交管站、汽车站试车检查,准予通行汽车。今街道改建水泥路面,以桃源桥为界,南称桃源南路,北为桃源北路,水泥路面宽12米,沿溪路段属滨溪路,城建办统一管。
  四、朱行桥至皂坑公路省道甬临线54K+000处右弯,至皂坑。1972年12月由夏樟铁矿主办,专为开采皂坑铁矿而建。1973年竣工。属简易公路,路基宽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长2公里。
  五、西门至丝织厂公路西门口环城公路起(接老车站至通用厂公路),至丝织厂,长1公里。属简易公路。路基宽5~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工厂专用线。1980年4月验收。今称纺织路。改铺水泥路面。
  六、山下坪至徐家公路山下坪大桥起,向北沿溪至徐家村。在原有拖拉机路基础上改建而成。属简易公路,路基宽5~
  6.5米,沙石路面宽3.5米。长1公里。1980年4月竣工。徐家等有关村使用。
  第四章 汽车站
  民国24年(1935)境内奉海公路沿线有宁海、冠庄、梅林、凫溪、大路、西店等6个汽车站。解放后,随着公路建设进展,车站日渐增多,管辖关系、辅导网络渐成体系。1987年,有客货汽车站137个,国营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宁海分公司(后改称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客货车站115个,县属果体运输企业及个体(联户)22个。联产承包后,歇站跟车售票,龙浦、伍山、山上方、白莲寺、东仓、外山周、澄深、山水、竹林、五松抗、丁家岙等线路客车停驶,车站减少。1991年,客货车站共153个:县长运公司车站87个,县客运中心及个体(联户)车站20个。公共汽车公司车站46个。
  第一节 宁海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车站
  一、宁海客运辅导站
  原在小北门外城墙脚公路西侧,有站屋3间,车库4间,约140平方米,1958年改建;1975年北迁今址三角坛处,总建筑面积2215平方米,站屋720平方米。1987年底职工69人,日始发客车79班次,日过往停靠客车3班次,年客运量112.53万人次、4532.89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42人,日始发客车58班次,日过往停靠客车20班次,完成年客运量59.33万人次、2701.95万人公里。
  下辖自设站4个、代办站2个、停靠13个。
  1、自设站:
  冠庄站 址在回浦乡冠庄村。民国24年1月设、1972年重建,站房98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46班次,年客运量7040人次、19.38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45班次,完成年客运量839人次、3万人公里。
  岔路站 址在岔路乡岔路街村。1955年设停靠站,1959年改自设站。站房109平方米,1987年职工1人,日始发客车2班次,过往停靠客车30班次,年客运量6.92万人次,104.57万人公里,货运量330吨、2.88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2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8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5万人次、22.07万人公里。
  桑洲站 址在桑洲岭南侧,1959年设,站房50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始发客车3班次,过往停靠客车8班次,年客运量4.47万人次、106.18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始发客车2班次,日过往停靠客车2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64万人次、31.3万人公里。
  双峰站 址在双峰乡榧坑村。亦称榧坑站,1974年设,站房176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过夜车1辆,日始发客车1班,过往停靠客车2班次,年客运量2.21万人次、60.64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32万人次、35.17万人公里。
  2、代办站
  麻山站 址在麻山乡麻岙村,原名麻岙站,1980年设,站房86平方米。1987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2班次,过往停靠客车6班次,年客运量2.27万人次、46.47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2班次,日过往停靠客车2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63万人次、32.21万人公里。
  横坑站 址在西溪乡横坑村。1974年设。租用站屋1间。1987年代办人员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年客运量9.1万人次、14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7.82人次、13.54万人公里。
  3、停靠站
  黄坛水库、留五扇、中央山、桑洲岭顶、白溪、殿前、兆岸、上金、塘孔、高塘、西溪、梁皇、黄坛。
  二、西店辅导站
  民国24年旧站。址在西店镇西店村。1964年改设辅导站,1971年6月重建,站房574平方米。1987年职工8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6班次,过往停靠客车36班次,年客运量13.75万人次、302.39万人公里,同时经营货运、联运业务,年货运量476吨、6.11万吨公里。联运量337.1吨。1991年职工5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2班次,日过往停靠客车38班次,完成年客运量5.78万人次,、132.48万人公里。
  下辖自设站2个。停靠站2个。
  1、自设站
  大路站 民国24年旧站。1971年8月迁址集义堡桥南公路西侧。站房104平方米。1987年站务人员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6班次,年客运量3.58万人次、67.71万人公里,货运量8吨、480吨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18万人次、22.44万人公里。
  五市街站 一名香山站址在香山乡五市街。1956年设停靠站。1968年改代办站。1973年改自设站,站房76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2班次,年客运量3.38万人次、44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1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67万人次、37.58万人公里。
  2、停靠站2个
  凫溪、岭口舒。
  三、梅林辅导站
  民国24年旧站。1973年改设辅导站。1983年西迁200米甬临、象西线交叉口处。站房551平方米。1987年职工9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8班次,年客运量7.33万人次、254.3万人公里,货运量1477吨、20.93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6名。日过往停靠客车6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2.9万人次、83.72万人公里。
  下辖自设站2个、停靠站8个。
  1、自设站:
  大佳何站 一名民主站,址在大佳何乡大佳何村。1982年设。站房126平方米。1987年职工2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2班次,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年客运量2.38万人次、86.64万人公里;货运量299吨、2.36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2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24万人次、76.59万人公里。
  桥头胡站 1976年设,原址桥头胡村。1984年迁象西线、桥薛线交叉口处。站房153平方米,1987年职工2名。日过往停靠客车18班次,年客运量3.84人次、98.07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2名,日过往停靠客车1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471万人次、59.06万人公里。
  2、停靠站
  溪下王、汶溪周、方前、沙地、上庙、桐岭祝、凤潭、桐树岙。
  四、力洋辅导站
  1962年设,原址力洋镇力洋街东,1964年改辅导站。1967年移址力洋村东南。站房429平方米。1987年职工8名,过夜客车3辆,日始发客车3班次,过往停靠客车40班次,年客运量30.78万人次,613.44万人公里,同时办理另担货运业务,年货运量3785吨、40.54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5名,过夜车2辆,日始发客车3班次,过往停靠客车3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0.1万人次、293.56万人公里。
  下辖自设站2个,代办站2介,停靠站12个。
  1、自设站:
  苔芳站 1969年设,址在苔芳村南约0.5公里处,站房84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44班次,年客运量1.14万人次,15.85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5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22万人次、18.2万人公里。
  茶院站 1962年设,址在茶院村东,站房40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56班次,年客运量9.05万人次、18.55万人公里;年货运量177吨、1.48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2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9班次,完成年客运量4.4万人次、8.9万人公里。
  2、代办站
  叶家站 1980年设,址在叶家村东。站房105平方米。1987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2班次,年客运量4.35万人次、91.51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8班次,完成年客运量9119人次、27.94万人公里。
  前横站 1974年设,址在前横乡所在地东南约500米处,站房160平方米。1987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2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0班次,年客运量4.92万人次、112.98万人公里,货运量15吨、1.97万吨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7560人次,22.67万人公里。
  3、停靠站:
  上彭、平岩、岭峧、范宅、西张、下张、路下施、梅岙、道士桥、桐岭脚、庙岭、胡陈港。
  五、长街辅导站
  1960年始设代办站,址在长街镇长街村。1978年改辅导站,站房469平方米。1987年职工7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5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4班次,年客运量12.99万人次、560.42万人公里,货运量3580吨、61.82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4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8班次、过往停靠客车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5.78万人次、243.34万人公里,年货运量3493吨、44.06万吨公里。
  下辖自设站2个、停靠站5个。
  1、自设站:
  胡陈站 1958年设停靠站,址在胡陈乡胡陈村。1963年改自设站,站房82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0班次,年客运量6.09万人次、116.50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25班次。完成年客运量3.02万人次、84.25万人公里。
  青珠农场站 1975年设,址在青珠农场公路北侧。站房164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3班次,年客运量1.76万人次、92.04万人公里,货运量836吨、10.38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1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3班次,过往停靠客车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8172人次、40.28万人公里。
  2、停靠站:
  平水庙、海岙塘、岭根陈、山头、青珠。
  六、一市辅导站
  1972年设站,址在官岭乡一市村。站房228平方米,1985年1月改辅导站,1987年职工6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8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2班次,年客运量8.05万人次,198.44万人公里;货运量893吨、11.34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5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9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91万人次、29.2万人公里。
  下辖自设站1个、代办站3个、停靠站3个。
  1、自设站:
  七市站 1972年设,址在七市乡七市村东,站房116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22班次。年客运量4.7万人次、171.39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人。日过往停靠客车9班次。完成年客运量7922人次、11.56万人公里。
  2、代办站:
  亭头站 1962年设,原在亭头,1981年迁址盛宁、亭东公路交叉口处,站房125平方米。1987年站务人员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58班次,年客运量2.97万人次、40.65万人公里。1991年改代办站,代办人员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46班次,完成年客运量7364人次、8.99万人公里。
  东岙站 1978年设,址在旗门乡东岙村。1987年租用站屋1间,代办人员1名,日发客车4班次,过往停靠客车8班次。年客运量5.54万人次、90.06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7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77万人次、3.98万人公里。
  沙柳站 1978年设。址在三门县沙柳乡沙柳村。1987年租站屋1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8班次,年客运量2.36万人次、31.08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16万人次、30.24万人公里。沙柳行政区域于1983年划归三门县,车站业务仍属宁海车站管辖。
  3、停靠站:
  梅枝田、小鳖岭、白峤。
  七、深甽辅导站
  1956年1月设站,1985的易地重建于象西线、西温线交叉口处。1986年改辅导站。站房577平方米。1987年职工4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2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4班次,年客运量9.96万人次、151.78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5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2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7.27万人次、156.96万人公里。
  下辖自设站4个、代办站4个、停靠站8个。
  1、自设站:
  长洋站 1956年设,1972年重建,址在深甽镇长洋村。站房103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32班次。年客运量4.33万人次、78.94万人公里;货运量10吨、1040吨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13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75万人次、36.31万人公里。
  大里站 1978年设,址在大里乡大里村。站房193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4班次,年客运量3.62万人次、89.75万人公里,货运量2吨、600吨公里。1991年职工2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8班次。完成年客运量4881人次、10.18万人公里。
  上湖站 1962年设,址在双湖乡上湖村东。站房96平方米。1978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10班次,年客运量3.94万人次、109.42万人公里,货运量48吨、4589吨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3.24万人次、87.21万人公里。
  马岙站 1972年设,址在马岙乡马岙村。站房208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2班次,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年客运量4.9万人次、185.6万人公里,货运量148吨、1.59万吨公里。1991年职工1名。过夜客车2辆,日始发客车5班次,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完成年客运量5.53万人次、169.2万人公里。
  2、代办站:
  龙宫站 曾名光明站1972年设,址在双湖乡龙宫村。站房76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4班次。年客运量2.46万人次、57.32万人公里,货运量66吨、6652吨公里。1991年改代办站,代办人员1名。日始发客车1班次,过往停靠客车1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3.01万人次、68.82万人公里。
  大蔡站 1973年设,址在大蔡乡大蔡村。无站屋,1987年代办人员1名,车上售票,日始发客车1班次,年客运量2.9万人次、48.73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5班次,完成年客运量4.06万人次、88.02万人公里。
  孔家站 1978年设,址在大里乡孔家村。无站屋,1987年代办人员1名,车上售票,日始发客车1班次,年客运量3.08万人次,40.5万人公里。1991年代办人员1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1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55万人次、21.12万人公里:
  柘坑站 1981年设。1991年代办人员1名。过夜客车1辆。日始发客车2班次,完成年客运量2.07万人次、39.55万人公里。
  3、停靠站:
  岭徐、赵畈、溪滨、清潭、岭下、猛桥头、梁坑、中湖。
  八、宁海货运站
  1961年设,宁海小北门口老客运站旧址。原有职工4名,1987年底增至14名,分整车和另担联运2个营业组。储备仓库面积230平方米,年货运量4.94万吨。内始发另担班车696辆次,完成年货运量6422吨、23.4万件;整车货运量4.30万吨。1991年职工48名。下设整车、另担联运、机修3组。站队合一、单独承包经营。完成年货运量2.79吨、285.52万吨公里。直属公司,属县级辅导站。
  第二节 宁海客运中心及个体(联户)车站
  自设站8个,停靠站12个。
  一、自设站:
  宁海客运中心 1990年12月设,址在城关镇颜公河路与盛宁线交叉口(144K+450)处。借房屋。集县第一运输公司、县汽运公司、安良旅运站、及县长运公司县境东部部份班车于一体。设4个售票窗,统一排班,分别售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1991年冬令,始发宁波班车23班次,义乌、路桥(跨地区)2班次,县内13班次。
  个体(联户)车站
  长街(松散形个体联合组织)站、一市、白溪、麻山、桑洲、胡陈港、大里7个站。各站发宁波10班次,泽国(跨地区)1班次。
  二、停靠站:
  下桥、石家岙、三军庄、应家、农机厂、上浦、下洋、王石岙、峡山、胡家、葛家、里袁。
  第三节 公共汽车车站
  1991年10月1日,县内始通公共汽车,行驶城关至城乡间。共4路,县府招待所~岔路、县府招待所~西店、棉纺厂~新车站、化肥厂~新车站。自设站1个,停靠站45个。
  一、自设站:
  公司车站 1991年10月1日设。址在城关镇颜公河路口。
  二、停靠站
  县府招待所、人民电器厂、下桥、河水、赵家、回浦、石家岙、三军庄、梅林村南、梅林、杨梅岭、凫溪、大路、皇封庙、朱行桥、西店、异型铜材厂、新车站、山河路口、辛岭、后沈、黄坛、杨家、岵岫岭、岭南、梁皇、小汀、栅下、前童、上葛头、祥里、上畈、岔路、中医院、客运中心、北门市场、桃源桥人民医院、东纺织路口、二中、棉纺厂、小北门口、黄坛区委、第二塑料厂、化肥厂。
  第五章 桥梁
  宁海桥梁多,素无完整资料。经实地勘查。1991年桥梁646座,总长14711米。其中净跨径4米以上(含4米)民间桥梁512座,长10333.5米。宋代建造5座,长58.4米,明代建造8座,长269.3米,清代建造62座,长1497.44米,民国时期建造34座,长631.4米,建国后建造302座,长6265.1米,建造年月无考101座、长1611.9米。桥梁分布,山区多于平原。结构形式,古代石拱桥居多,条石平桥次之;现代钢筋混凝土桥为最,石拱桥次之。
  公路桥梁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奉(化)海(宁海)公路沿线有桥梁14座,除凫溪桥为钢筋混凝土桥外,余均系石砌墩(台)木面结构半永久性桥梁。1955年兴建的宁(海)高(枧)国防公路和1958年建造的宁(海)西(泽)省道公路,除老石拱桥加固利用外,亦均为石墩(台)木面结构桥梁。60年代开始,新建公路桥均为钢筋混凝土或石拱等永久性桥梁。至1991年底,全县有公路桥梁134座、总长4377.5米。上部构造有钢筋混凝土板梁、T型梁、双曲拱、钢筋混凝土薄壳拱、石拱、双铰平板拱、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轻轨桁架拱、钢筋混凝土轻型刚架拱等9种,下部构造以钢筋混凝土桩、浆砌块石墩(台)居多。本章择造型别致,具有特色者分民间,公路桥梁2节记述。余列表于丛录。
  第一节 民间桥梁
  一、桐山桥
  位于山水乡后畈王村,横跨颜公河(淮河)。初为木桥,建造年月无考。宋嘉*八年(1063),乡人应宗贵集资改建单孔石拱桥,向为县城通宁、绍驿道古桥。1956年遭水毁,现存桐山水闸桥系清嘉庆年间建造,原为石桥,1954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7孔,跨径2孔6米,5孔2.5米,全长30米,宽3米,高3.5米。有水闸,故称桐山水闸桥。
  二、道士桥
  位于茶院乡道士桥村。干砌单孔乱石拱桥。净跨3.7米,全长6.8米,宽2.2米,高3.2米。宋绍兴七年(1137)建造。地处山巅夹谷中,相传桥常被山洪冲毁,后,一郑姓道士为之勘定桥址,始得建成,遂以此命名;或曰桥旁曾有县内最古道观(天庆观)而得名。山巅有明代烽火台一座,轮廓较完整。桥虽小,历800年之风雨,巍然不动,为县内现存最古桥梁,各代县志皆载,故记之。
  三、归锦桥
  位于东仓乡下宅村东南,跨中堡溪支流,为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9米,宽3.4米,高5米,全长14.6米。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由村民集资建造。据《叶氏宗谱》、《叶梦鼎年谱》记载,该桥落成之时,恰逢叶梦鼎衣锦还乡之日,故名“归锦桥”。桥栏杆(石板)两外侧均刻有“归锦桥”三字,清晰可见。由于年久,涧水啮岸,桥基被蚀,清咸丰元年(1851)修理。至今坚固完好。1986年在其下游约10米处新建1座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桥,车辆人行遂从新桥来往。
  四、登瀛桥
  位于城关镇上白峤、下白峤村间之溪流上,单孔石拱桥,净跨8.3米,宽3.4米,高3.6米,全长13米。两端各有10级台阶,桥顶石板平铺。两侧有望柱8对,中间两对柱顶各雕镇桥石狮,余为莲花。造工精细。粉红色料石砌成。因桥近出海处,称“登瀛”。宋集贤修撰陈行建。陈行,光绪《宁海县志》一作陈寿。宋、元间白峤人。1950年曾作过修理。
  五、德星桥
  位于黄坛镇溪头陈村北,跨洋溪(大溪)。俗称洋溪桥,为昔日台州府驿道要津。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初为木桥,水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易木为石,毁于水。咸丰年间(1851~1861)屡建未成。光绪年间(1875~1908)有工匠审度形势,以桥高易毁乃改作低桥,仍有残损。民国30年(1941),又遭水毁,民国32年筹款修复。全桥48孔,长160米,桥面5块条石并列,宽2.5米,高1.7米,梅花桩支承条石基础。时称城西唯一大桥。1962年洪水冲毁北端12孔,长40米,群众募款2800元,并技工200工、普工800工修复。通手拉车。1988年7月30日全桥水毁。
  六、观海桥
  位于旗门乡东岙村西,东岙溪出海(旗门港)处。条石平桥,13孔,跨径3.6米,全长50米。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屡圮。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民国35年(1946)修。后复水毁。1988年3月重建。5孔不等跨,全长40米,宽3米,高2.5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桥旁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宁海左营东岙汛禁牌,“凡有海口出入口同兵禁止需索陋规”字犹可辨。
  七、下罗殿桥
  位于白溪乡叶岙村口白溪支流上。以桥旁有下罗殿(庙)得名。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6.3米,桥面宽3.2米,高4.80米,全长11.4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桥质尚好。
  八、摘星桥
  位于水车乡新岭脚,古代县城通悬诸(今属三门县)驿道上。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8.9米,宽3.6米,高5.45米,全长16.3米,桥质尚好。
  九、甲子桥
  位于县西北深甽镇长洋村西南,长洋中学之南,古为西店、深甽通新昌必经之路。清同治三年(1864)建,干支甲子,故名。干砌乱石拱桥,3孔,净跨13.2米,高7米,桥面宽5.3米,全长42.5米。拱圈由块石纵联砌筑,桥上望柱20对,拦板38块,两端4柱顶雕镇桥狮子,余柱凿莲花、回字形等花纹图案。造形风雅古朴。后南侧栏杆损坏,1979年改钢筋混凝土结构,北侧栏杆依然如故。为“缑北十桥”之一。
  十、仙源桥
  位于县西麻山乡麻岙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村民筹资建造。系单孔干砌乱石拱桥,净跨10.5米,全长15.3米,高6米,宽4.20米。因址处麻源洞下溪间,称仙源桥,桥质尚好。
  十一、万年桥
  位于县西双峰乡榧坑村东南,横跨大松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以祈愿其永久牢固不圮,名万年桥。又因在榧坑村旁,俗称榧坑桥。天然卵石干砌单孔石拱桥。净跨18米,高11米,桥面净宽4.8米,全长34米。跨径之大居全省同类型古桥梁第二。拱圈砌筑整齐,基于天然岩层上,横跨深谷,形如半月。虽砌筑工艺比较粗糙,但坚固实用,颇有独到之处。桥质完好。
  十二、镇东桥
  位于紫溪乡璜溪口村东“三官殿”,紫溪入海(铁江)口处,建于明。清乾隆八年(1743),县令程煜曾撰有镇东桥碑记,谓“三官殿创建了一桥曰镇东,村西洞口建筑一桥曰集义,两桥相照如双虹辉映,桥环水口,路绕烟村……”。原木桥,嘉庆二十一年(1816)易木为石,更名“登云”。咸丰十一年(1861)桥毁。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成单孔屋盖式石台木面桥。全长23.5米,宽5.4米,高3.9米,桥台由粉红色细料石砌筑;上部结构:底层3根各长24米柏树大梁纵跨两台,上铺6根横梁、其上再加4根纵梁,与大梁2错2叠,俯仰视似木梁5根、由5根木斜撑支架;最后在纵梁上铺横木、覆面板而成。大梁之长县内仅此。年久,大梁下垂。1953年村民集资修葺,中间加墩成2孔,1983年重修,下可通舟筏,桥质尚好。
  十三、戊己桥
  位于三门湾胡陈港大麦塘口,跨中堡溪。清道光戊申年(1848)兴建,己酉年竣工,取其干支首字,名“戊己桥”。条石平桥,48孔,故俗称“四十八洞桥”。桥墩由长3.1米条石一字形横向竖立排列,顶冠长1.8米条石一块为墩帽,下游每墩有1根长1.6米条石斜撑组成,基础埋置深度1.17米,干砌块石桥台,桥面由3块各长3.1米条石铺成,净跨2.9米,宽1.7米,高2.7米,构造形式,县内独有。民国24年(1935)8月14日水毁5孔。修复4孔,堵塞1孔,1962年山洪冲毁宁海端桥台,修复。现存47孔,全长137.5米,桥质尚好。
  十四、黄墩桥
  位于桥头胡镇黄墩村西,跨越黄墩港,系桥头胡至象山古道要津。建造年月无考。清咸丰三年(1853)水毁,五年(1855)林兆魁、屠先庚等募建。条石平桥,3孔,净跨6.4米。全长24.8米。桥面净宽2.7米,下有3根木梁纵跨墩台,木梁上覆石梁,石梁之间另用石板铺砌成桥面。下部梅花桩支承细料石墩台,桥上望柱16对,栏板34块,桥两端拦板上刻有花纹,造工精细。1962年木梁腐烂,石桥尚好,通行手拉车。桥石之长,县内罕见。
  十五、阆风桥
  位于香山乡岭口舒村口,南宋名士舒阆风(岳祥)故乡而得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单孔干砌块石拱桥,跨径8.4米,宽4.1米,高5米,全长14.6米。南北各有石阶6级,顶面卵石弹铺,两侧石栏板,各间以石望柱6只。精工细作,小巧玲珑。
  十六、范家桥
  位于城关镇范家村,又称大桥。县城通下庵岭至岔路要津。曾为渡。建桥年月无考。因溪至此岐而为二,故建有南北两桥,南名小桥,北日大桥,总称“双泉桥”。民国23年重建。初为条石平桥,26孔,全长80.5米,桥面4块条石并铺,宽1.95米,梅花桩支承条石墩台,块石弹底,1982年水毁部分弹底及2孔桥面,村民集资修复。1983年全桥水毁。1984年1月开工,翌年11月竣工,改建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0孔,标准跨径8米,桥面宽净7+2×0.25米,浆砌块石墩、台,高3米、全长84.4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履——50。实用资金18.87万元,县府拨款10万元,县交通局、水利局各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6.87万元。
  十七、前郭桥
  位于深甽镇前郭村长洋溪支流上。以村得名。原桥净跨10.15米,桥面宽2.2米,由2根人字木架支承,上有木屋,系中承式木结构屋盖式桥梁。结构简易,独具一格。
  据村人回忆,该桥建于民国14~24年(1925~1935)间。1977年改建成2孔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十八、迎春桥
  位于白溪乡大水路村。民国37年由中共浙东游击纵队与根据地群众协同筹款建造,纵队参谋长张任伟题名。单孔,净跨7.6米,宽1.91米,高6.10米,全长10.44米。桥台由12根条石“八”字形斜立两旁,顶冠角石为榫,支承桥面;桥面5块条石铺砌,侧墙干砌乱石。造型别致,独具一格,桥质完好。
  十九、梅花桥
  位于岔路乡白岭根村西约500米处,旧有木桥,遭水毁。1962年10月县补助资金2000元,修复。1965年3月县拨款6000元作水泥、钢材等外购材料补助金,村民出劳力,10月建成11孔,跨径7米,桥面宽1.85米,高1.8米,全长79米。下部0.25米×0.25米钢筋混凝土桩,入土深度3~5米;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民国36年1月,中共浙东工委在白岭根村召开扩大会议,适值梅花盛开,遂名梅花村会议。缅怀先辈,命名梅花桥。
  二十、新桥
  位于大佳河乡涨坑村,单孔双曲拱桥,1963年建,跨径11.3米,宽2.5米,高4.1米,全长19.5米。为境内民间桥梁中首座双曲拱桥。
  二十一、河西桥
  位于双湖乡河西村。原为条石平桥,遭水毁,改为轻轨桁架桥,复毁于水。1979年11月,经县交通局设计改建成净跨16米,矢跨比1/6,全长24米石拱桥,桥面净宽5.2米,高5.8米。下部采用轻型桥台,奠基岩层。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8232.69元,国家补助5280元,余群众自筹。为县内采用轻型桥台建造坦(石)拱桥先例。
  二十二、承志桥
  位于伍山乡兰头村,1979年建,单孔跨径34米,为县内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圆洞片拱桥。高3.7米,桥面宽2.85米全长38米。由水利部门设计建造。
  二十三、后洋桥
  位于大佳何乡,后洋村对外唯一通道。原以石碇步过溪,稍遇洪水,交通辄阻。1984年建成6孔、跨径12米、高5米、全长75米高水位桥。上部2块钢筋混凝土T型梁并列,桥面净宽3.2米;下部为混凝土桥墩,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实用资金5万元,国家补助7000元,群众自筹4.3万元,后洋村仅110余户,建成此桥,实非易事。
  二十四、下陈桥
  位于水车乡下陈村北,横跨大溪,条石平桥。21孔,跨径3.65米,宽2米,高1.7~1.9米。全长88.55米。建造年月无考。该桥南端常遭水毁,影响交通。1955年县交建科派员实地观察,南岸傍山,水稍涨,有漩涡,桥面偏高易水毁。遂将南端13孔桥面降低25公分。余8孔维持原状,9月修复。桥面高低不一,外观欠佳。然则牢固,至今无水毁情况发生。
  二十五、江家木桥
  位于白溪乡江家村北、殿前之南,横跨白溪。向为岔路、上金、大娄、白溪往来要津。建造年月无考。7孔,跨径3.2米,全长22.4米。桥面由三根木头串拼而成,宽0.6米,下部2根木头支撑,撑木顶覆盖木(横梁)而成。每节(孔)间连有篾索,防水冲失。木桥构造简单,易水毁。洪水季节多处于无桥状态。
  二十六、红卫桥
  位于岔路乡上金村西。原为木桥,30孔,高2米余,长120米。构造式样同江家桥。横跨白溪,桥狭且长,常为水毁,胆怯者不敢过桥,有称“落魂桥”。
  196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T梁漫水桥,16孔,跨径7米,宽1.6米,高1.85米,全长116.6米。
  二十七、格水王桥
  位于凤潭乡格水王村东南,横跨凫溪。系该村对外唯一通道。原有条石平桥,杨梅林水库建成,水位提高,改建钢筋混凝土桥面,浆砌块石墩(台)高水位桥,屡遭水毁。1990年县水利局设计施工,建成5孔、跨径12.6米、桥面宽净4+2×0.25米、高7米,全长80米。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构造单柱式钻孔灌注桩。结构形式,县内独有。
  第二节 公路桥梁
  一、朱行桥
  位于西店镇迈步岭脚,即605省道——甬临线54K+763米处。南宋时建。相传桥成时适逢朱熹过此,因命名。
  民国23年(1934)建造奉(化)海(宁海)公路时,改建成块石墩台木面公路桥。1963年2月20日重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3孔,跨径9米,全长37米,桥面宽净4.5+2×0.25米,高4米。实用资金1.2万元,1979年11月21日拓宽至净7+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1.29万元。
  二、集义堡桥
  位于紫溪乡集义堡村,即605省道——甬临线58K+960处。始建于民国23年,27年毁。民国38年修复。为3孔跨径7.5米石墩台木面桥,全长24.8米。1956年8月1日台灾,桥毁,搭便桥维持通车。桥址近山。溪谷中多大卵石,经上级批准就地取材俐用卵石)改建成卵石拱桥。1959年8月开工,12月31日竣工。对夹板拱制作,拱架试装,试砌卵石拱圈操作,作详细观察记录。拱顶两侧块石镶面,拱圈用卵石砌筑,为单孔净跨15米等截面圆弧卵石拱,拱圈厚0.6米。行车道净宽6.8米,全长23.96米,高64米,设计荷载标准汽—
  —15、挂——80。实用资金3.18万元。
  1971年6月2日暴雨,上游洞口庙水库决堤,附近村庄房屋倒坍,死伤多人,桥头接线路堤及拱顶建筑物全毁,拱圈安然无恙。
  三、凫溪桥
  位于紫溪乡凫溪村南,605省道——甬临线62K+134处。
  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条石平桥,名“延庆桥”。民国23年,在老桥上游建成不等跨钢筋混凝土T型梁漫水桥,8孔,跨径1孔12.5米,2孔各9.5米,5孔各10.5米。小木桩支承混凝土基础,石台、混凝土墩,全长99.8米。桥面净宽6米,高2.5米。翌年8月水毁修复。后因木桩腐烂,混凝土老化,难以再修。1986年7月,经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批准,距老桥上游12米新建1座9孔、跨径16米高水位桥。上部构造空心板,下部双柱式灌注桩,桥面宽净9+2×1米,高5.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1988年7月30日,南台桥头接线水毁,增2孔,于1989年6月30日竣工。全桥11孔,长192米。长度居全县公路桥梁之首。
  四、双水桥
  位于辛岭乡双水村北,605省道——甬临线79K+821处,1955年9月建,木排架木面临时性桥梁,6孔,跨径6米,全长36.5米。翌年9月山洪暴发,桥孔堵塞,造成严重壅水,水位激增,冲毁桥头两岸接线路堤(桥尚存)。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薄壳拱桥,3孔,跨径12米,全长45.5米,桥面净宽7米,高3.5米。浆砌块石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为全县最长钢筋混土凝薄壳拱桥。
  五、黄墩桥
  位于桥头胡镇桥头胡村,跨黄墩港,609省道——象(山)西(山)线53K+613处。
  1975年筑桥(头胡)井(栏)公路时建成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4孔,标准跨径12米,矢跨比1/25。现浇平板拱,整体如箱形,每孔桥面纵向设箱8个,中间以肋,(即8箱9肋),肋宽24厘米,两端拱脚及拱顶设横系梁(隔板)3道,宽30厘米。双铰平板拱结构,引进山东经验,利用拱之特点,发挥拱梁双重作用,具有平坦、轻巧、整体性好、适应性强、用材省等优点,墩台盖梁上设一小台阶,能适应一孔破坏邻孔不塌。全桥长60米,高5米。桥面宽净7+2×0.25米,下部浆砌块石墩台,奠基海涂,墩身砌成空心拱形,减轻墩身自重。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实用资金9.5万元。为县内首座双铰平板拱桥。
  六、千秋桥
  位于岔路乡高坦村西南,605省道——甬临线95K+829处。甬临线主要桥梁之一。
  清同治六年(1867)建,条石平桥,名“太平桥”。水毁。民国34年修复,改名“高坦桥”。1955年9月移址上游建成木结构临时性漫水桥。10孔,跨径4.2米,全长50米,高1.6米,桥面净宽4.1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30。两端设过水路堤,名千秋桥。1965年8月20日水毁过水路面桥台护坡及弹底,及时修复。1977年8月22日全桥遭水毁,搭贝雷便桥维持交通。翌年重建,移址老桥上游20米左右处,建成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9孔,跨径16米,全长157.5米,矢跨比1/25,高4米,宽净7+2×0.25米。下部为双柱式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七、五福桥
  位于桑洲镇坑口村东南,跨清溪,通台州府古道要津。今605省道——甬临线101Κ+726处。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为条石平桥,名“清溪桥”。后水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成5孔,高6.8米,净跨10米的半园石拱桥,拱石、侧墙均由细料石砌筑,做工精细,工程宏伟。全桥长72.11米,桥面宽4.5米。更名“五福桥”。俗称“官桥”。1955年加固成公路桥,为县内首座利用老石拱加固而成的公路桥梁。北岸扩建3孔木桥,长14.30米。1956年“8·1”台灾洪水冲毁部份基础及河床弹底,及时修复。1961年10月4日南端又遭水毁,冲坏桥台护坡及桥墩下游弹底约200平方米。1962年9月4日14号台风暴雨再度袭击。掏空3号墩(自宁波至临海方向,下同)基底,第3、4孔拱圈各倒坍四分之三。县人民政府组织抢修,3孔木桥改建成1孔12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全桥6孔(5孔石拱,1孔钢筋混凝土T型梁),长87.7米,桥面宽净4+2×0.25米,另设行人避车台。翌年7月15日竣工,实用资金6.54万。1986年9月开始拓宽,至1988年4月竣工。桥面净宽9米,两侧各设人行道1.25米。拓宽部分(石拱桥下游)上部构造为6孔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
  八、长洋桥
  位于深甽镇长洋村,即西(店)温(泉)公路11K+540处。民国32年,由郭永兰筹资,村民协力建成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名“永兰桥”。5孔不等跨,跨径最大5.8米,最小5.2米,全长40.7米,桥面净宽3米,浆砌块石桥台,混凝土墩,基础埋置较浅。1955年,利用老桥通车。1965年4月29日更名“长洋桥”。1981年经修理并拓宽至净7+2×0.25米,上部构造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下部浆砌块石墩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实用资金4.05万元。1988年“7·30”洪灾水毁。改建2孔、跨径16米,全长42米双柱式灌注桩、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高3.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1989年5月竣工,实用资金19万元。
  九、深甽桥
  位于深甽村北,西(店)温(泉)公路15K+735处。初系木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改建成5孔不等跨半圆石拱桥,最大跨径12.8米,余11.2~11.7米,高8.3米,桥面宽净4.4+2×0.25米,全长79.1米。拱圈,侧墙用青料石砌筑,桥墩上游设有三角形分水尖,在四座桥墩上、下游侧墙上分别雕刻着“中流抵柱”、“磐石奠安”大字,桥面两侧设石栏板,有望柱36对,雕刻着猴、虎、象、狮、花鸟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做工精细,造型风雅古朴。桥势隆起,屈曲如虹,蔚为壮观,冠于县北,故称“缑北第一桥”。
  “缑北第一桥”石匾镶嵌中孔上游拱顶,字迹清晰可见。1959年加固成公路桥,石栏杆改成木栏杆。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61年10月4日遭台风洪水袭击,基础局部冲刷,1962年10月在墩台基础周围绕灌水泥混凝土,木栏杆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栏杆,实用资金1万元。
  十、大里桥
  位于大里乡大里村东南大溪上,县道赵(畈)刘(家桥)线0K+672处。清宣统元年(1909)建。原名寅饯桥。因其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仅次于深甽石拱桥,故又称缑北第二桥。5孔不等跨干砌块石拱桥。造工精细。中孔跨径最大12米,最小9米,高7.2米,净宽4.8米,全长63.6米。1978年加固成公路桥。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
  十一、胡陈桥
  位于胡陈村,胡(陈)青(珠)公路0K+106处。1960年1月建过水路面,1963年1月20日改建成石拱桥,2孔,高6米、跨径9.9米,矢跨比1/3,桥面净宽7米,全长32.30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施工时,就地取材,利用沙石料筑成土牛拱,节省木材和资金,实用资金5.87万元。
  十二、山前桥
  位于长街镇山前村西,跨车岙港,长(街)岳(井)公路3K+600处。
  原为渡口,名“山前渡”。系长街至岳井、象山石浦交通要津。港面宽160米,水深8米。1964年省交通厅曾拨款2万元,欲建此桥,因工程艰巨,资金不足,未成。1967年11月长街区委再次发动群众兴建。车岙港海涂软泥淤积层厚7米,承载力差,基础处理难度大,工程技术人员试用净跨7米,矢跨比1/3的浆砌块石“倒拱”处理软泥基土获得成功。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3孔,净跨8米,全长36米,桥面宽净4.5+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68年11月竣工。国家补助资金3万元。群众负担劳动力(义务工)5400工日。
  十三、东仓桥
  位于东仓乡,门(棚)毛(仙)公路3K+635处,原为条石平桥,名横溪桥。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1958年建造门(棚)毛(仙)公路时改建为石墩(台)木面公路桥,8孔,跨径4.28米,全长47.2米,改名“东仓桥”。1970年5月改建为少筋无肋悬臂双曲拱桥,2孔,净跨18米,矢跨比1/8,全长49.2米。桥面宽净4.5+2×0.25米,高5.4米。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总投资2.9万元。系当时宁波地区第一座少筋无肋悬臂双曲拱桥。
  十四、山下坪桥
  位于西溪乡大庙坪村,黄(坛)澄(深)公路9K+000处,原小木桥,水毁。1954年建成石墩(台)木面桥,全长55米。1956年“8·1”台灾,山洪暴发,漂流物堵塞桥孔,桥头路堤、桥面被毁。修复时,改建轻轨桁架桥,1970年4月1日动工建造空腹式双曲拱公路桥。7月16日安装小拱波时,由于加载不均,山下坪岸距起拱线8米处拱肋突然变形断裂,全桥下沉倒坍。经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观察,采用顶、吊方法,使断裂拱肋恢复原状,高标号水泥混凝土补强、修复。单孔5肋4波,净跨50米,全长64.8米,桥面宽净4.5+2×0.5米,高6米,重力式U形桥台,直接奠基岩层,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1971年6月竣工。国家补助5万元,劳力、沙石料群众负担。为宁波地区单孔跨径较大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之一。
  十五、越溪桥
  位于越溪乡越溪村东北,亭头至东岙公路0K+300处,横跨白峤港。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桥址原为下义渡,后称越溪渡。1974年4月由县交通局主办,省交通设计院、同济大学公路科研所设计,省交通局第三工程队负责施工,1976年10月建成,翌年1月1日正式通车。2孔,主孔净跨75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边孔净跨40米双曲拱,全长138.2米,桥面宽净7+2×0.25米,高19米。由主孔跨中向两岸设3%纵坡,下部1墩2台,中墩钢筋混凝土桩承台,石砌箱形墩身,南台直接奠基岩层,北台钢筋混凝土摩擦桩支承。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通航水位4.5米,附合五级航道要求。造价54.4万元。
  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具有结构受力合理、自重轻、材料省、整体性好、装配程度高、施工工序少等优点,是公路桥梁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建桥过程中,对桁架拱“节点次应力”和“斜拉杆预应力”作了精密计算和试验,为桁架拱桥提供科研理论数据。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跨径之大居当时全国首位。
  十六、黄坛桥:
  位于黄坛乡,605省道——甬临线82K+036处,跨越大溪。1955年建。原为8孔跨径4.25米,1孔跨径3.5,全长39.6米木结构临时性漫水桥,两端设过水路堤。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设计施工。1956年8月,山洪暴发,冲毁宁海岸过水路堤8米。修复时(在宁海岸)增设7孔跨径各4.5米木桥,全桥16孔,长74.1米。设计荷载标准汽——8,拖——30。1976年1月改建为7孔、跨径16米、矢跨比1/25,全长124.3米,桥面宽净7+2×0.25米,预制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高水位桥。两侧设栏杆。高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下部双柱式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径1.1米,入土最深11.50米,最浅8.59米,立柱直径0.8米,实用资金38万元。
  十七、寅宾桥:
  位于大里乡姜家村东北大里溪上。赵(畈)刘(家桥)公路0K+074处。1967年建。不等跨钢筋混凝土T梁中水位桥。5孔,孔径最大净跨8.6米,最小净跨7米。桥面宽净4+2×0.25米,高2米,全长46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
  十八、汶溪周桥:
  位于建设乡汶溪周村西,象(山)西(山)线52k+068处。跨白坑溪,初为条石平桥,水毁,未正式修复。“水过搭桥”,临时维持交通多年。1976年老桥址下游新建钢筋混凝土双铰平板拱桥,上部4孔、标准跨径12米、矢跨比1/25、高4米,桥面宽净7+2×0.25米,全长61米。下部双柱式钻孔灌注桩,桩径1.2米,入土11.7米,立柱直径0.8米,两台为5比1前倾式浆砌块石重力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
  桥址地处茶山(高870余米)脚下,下游濒海(象山港),砂砾石淤积松散覆盖层厚7米余。灌注桩冲抓造孔时,发生严重坍孔,上端孔径达7米余,受设备条件限制无法施工。经技术人员详细观察,悉心研究,精心设计,试制竹笼灌注桩处理坍孔获得成功。实用资金9万元。
  十九、跃龙山桥:
  位于城关镇跃龙山脚,东(门)梁(皇)公路1K+610处,横跨南门大溪。空腹式双曲拱桥。5孔,跨径20米,全长121.3米。桥面宽净7+2×1.5米,高6.8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1977年11月动工,翌年9月5日竣工。化肥厂配套工程。实用资金26万元。
  二十、上明桥:
  位于水车乡水车村西,下(陈)水(车)公路2K+600处,跨白溪,原为条石平桥,清光绪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1986年7月在老桥上游约8米处建成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12孔,净跨7.4米,全长106米,桥面宽净7+2×0.25米,高2.1米。下部钢筋混凝土低桩承台,浆砌块石墩(台)身,设计荷载标准汽——15,挂——80。总投资29.3万元,县交通局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17.3万元。是桥建成,沟通宁海至水车通道,为实现全县乡乡通公路创造条件。
  二十一、西张桥:
  位于西张村东,705省道——盛(垫)宁(宁海)线109K+364处,跨中堡溪。1958年11月建,原为石墩台木桁架桥,1963、1965年两度中修。1970年9月利用东台,加固西台,改建成单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翌年5月1日竣工。跨径31.20米,全长46.4米,高8米,桥面宽净6+2×0.25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3,拖——60。县公路段施工。
  施工中,发现台基土壤砂砾中局部夹有灰色淤泥,与钻探提供资料不符,故增设27根直径为15公分入土深度4~5.5米木桩。台身设孔径2米3道半圆石拱,减轻自重。
  二十二、前溪桥
  位于前童镇前童村南,横跨白溪中游,曾有石板平桥,造年无考,水毁;改建临时性木板桥,亦毁于水。1980年10月动工,1982年4月29日建成上部钢筋混凝土矩形板,下部钢筋混凝土排架,18孔,跨径8.6米,高2.2米,桥面宽净4.5+2×0.25米,全长169米。设计荷载标准汽——10,拖——50。实用资金17.77万元,国家补助1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劳力折价)2.77万元。
  二十三、跃龙大桥
  位于城关镇南门,横跨大溪。
  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条石平桥,名镇宁桥,19孔,长63米。遭水毁,现尚存12孔。1965年在镇宁桥下游建成轻轨连续桁架桥,6孔,跨径20米,两端悬臂各5米,宽3.2米,高7.1米,长130米。俗称南门铁桥,1988年“730”洪灾水毁。
  1989年6月,在南门铁桥原址建造灌注桩支承钢筋混凝土承台浆砌料石墩台身,3孔,净跨45米,矢跨比1/10,宽净9+2×1.75米,高8.6米,全长159米钢筋混凝土轻型刚架拱桥。设计荷载标准汽——20、挂——100。翌年4月竣工。实用资金163.07万元,国家补助78.07万元,香港实业家包玉刚捐资港币100万元,甬江联谊会捐资港币10万元。
  第六章 航道设施
  宁海东北、东南濒海、象山港、三门湾与东海漪连。然港埠设施差,民国期间有薛岙简易轮埠外,船舶赖自然港埠停泊。建国后,新建码头,增设航标,为发展水运奠定基础。本章分航道、埠头、码头、航标、渡口5节记述。
  第一节 航道
  港湾
  铁江:象山港狮子口西南,北纬29°20′以南,东经121°31′以西水域,宽300~3000米,水深2~10米,涨潮流南南偏西,落潮流北北偏东。流速1~2节。100吨以下船舶候潮达皂浦。
  黄墩港:象山港白石水道西南。中心位置北纬29°26′东经121°32′水域,宽900~2000米,水深2~12米,泥质底。涨潮流南南西,落潮流北北东走向,流速1~2节。
  力洋港:三门湾内,胡陈港团屿山钓鱼礁西首,中心位置北纬29°13′,东经121°36′水域。水道向西北延伸至东白芨山东首、毛屿港口。宽500~1600米,水深3~19米,泥质底。涨潮流西北偏北,落潮流东南偏南,流速1.5~2节,落流大。通航500吨以下船舶。
  青山港:三门湾内。中心位置北纬29°12′,东经121°31′水域。东南连猫头水道,港口大麦山(高20米)、小麦山(高9米),流速1节。泥质底。船舶候潮进出。
  旗门港:三门湾内,蛇蟠水道西,一市区南面水域,中心位置北纬29°09′30″,东经121°28′30″水域。水深2~6米,泥沙底。涨潮流西南偏西,落潮流东北偏东。顺水道流速1~2节。
  白峤港:三门湾内,力洋港西北,东白芨山北,至水车乡高坦埠。西北转西弯曲延伸,中心位置北纬29°16′,东经121°32′水域。宽50~1000米,水深1~3米。泥质底。涨潮流西北,落潮流东南,流速1~2.5节。
  水道
  狮子口水道:县境东北,奉化县东南,象山港游头门与狮子山之间,中心位置北纬29°30′,东经121°30′30″水域。水深8~25米,泥沙质底,水道窄处宽1800米左右,通航万吨级货轮。涨潮流西,落潮流东。流速1.5~2节,落流大。海军在游头门偏北方向1100米左右处设系船浮鼓2只,东北方向南侧系船浮鼓11只,供船舶防台风及系泊之用。
  白石水道:别名白石洋,象山港内,县境东北,白石山岛与南侧岸滩之间,中心位置北纬29°30′,东经121037′水域。水深8~12米,泥质底。宽1700~2300米。涨潮流西南偏西,落潮流东北偏东,流速1~1.5节,通航万吨级货轮,1983年9月19日,1.7万吨级(空船)红旗货轮曾航行至峡山。
  青水门水道:象山港内,县境东北,中央山岛与白石山岛间。中心位置北纬29°29′50″,东经121°35′20″水域。水深4~5米,宽250~300米。涨潮流北,落潮流南,流速1.5节左右,通航100吨以下船舶。
  铜山门水道:象山港内,县境东北,中央山岛与铜山岛间。中心位置北纬29°29′20″,东经121°34′15″水域。水深3~4米,泥质宽。宽300~350米。涨潮流北西,落潮流南东,流速1节左右,通航100吨以下船舶。
  满山水道:别名满山洋,三门湾内,县境东南,满山岛与灶窝山、田湾岛下万山间,中心位置北纬29°06′,东经121°43′水域。水深7~46米。中段灶窝山东首水深30~46米。宽800~3100米,泥质底,涨潮流北西,落潮流南东,流速2~3节,落流大。通航5000吨级以下船舶。水道内双礁、栏门礁,均干出。
  白礁水道:又称岳井洋。象山半岛南、三门湾内、伍山乡、岳井乡东,象山县大塘乡西。中心位置北纬29°21′10″,东经121°47′水域。宽400~2400米,水深6~15米,隔洋塘村西中心航道深10~15米,泥质底。涨潮流北北偏东,落潮流南南偏西,流速1.8~2.5节。海水透明度差,为避风良港,伍山乡以东水域可泊锚1000吨级船舶。
  第二节 埠头
  1951年沿海船舶停靠埠头
  三门湾48处:
  岳井渡埠、强盗湾埠、上花柳塘埠、车岙埠、渡口埠、大塘缺埠、黄珠山埠、娘娘宫埠、沥头渡埠、新成塘埠、田坑埠、下张埠、杨梅山埠、庙岭埠、大麦塘埠、下埠头、礁咀埠、毛屿道头、梅岙埠、陡门埠、铜下埠、石墙头埠、越溪埠、白峤埠、高坦埠、白灰头埠、南湾埠、西湾港埠、下湾港埠、松塘埠、田岙埠、大林埠、青山脚埠、前岙埠、跳头埠、缆头埠、牛台埠、一市埠、东岙埠、双盘埠。双夹陡门埠、船湾埠头、山后塘港、越岙黄埠、小河塘埠、坎头王埠、船埠头,竹屿山埠。
  象山港17处:
  凫溪埠、下陈埠头、樟树埠、朱行桥埠、加爵科埠、薛岙埠、黄墩埠、丁家埠、峡山埠、石孔头埠、乌石头埠、井栏埠、团堧埠、璜溪口埠、皂浦埠、潘家岙埠、溪下王埠。
  1991年船舶停靠埠头
  象山港15处:
  铁江:团堧埠、石孔头埠、五洞桥埠、樟树埠、璜溪口埠、皂浦埠、潘家岙埠、加爵科埠、凫溪埠。其中100吨船舶候潮可达皂浦埠头。余均停靠小船。
  黄墩港:峡山埠、双港埠、大佳何埠、乌石头埠、黄墩埠、丁家埠。峡山埠可停靠100吨船舶。其余港埠100吨以下船只需候潮停靠。
  三门湾13处:
  白峤港:越溪埠、石墙头埠。越溪埠100吨船只需候潮停靠,石墙头埠船只需候潮搁浅停靠。
  旗门港:武岙黄埠、小河塘埠、东岙埠、跳头埠、牛台埠。可停靠100吨以下船只。
  青山港:青山脚埠、船埠头、坎头王埠。10吨左右船只需候潮搁浅停靠。
  力洋港:竹屿山埠。可停泊10吨左右船只。
  岳井洋:岳井渡头、松岙陡门。
  第三节 码头
  薛岙码头:
  县境东北,距城关21公里,象山港顶南分支、黄墩港北侧,北纬29°25′05″,东经121°30′10″,水路北至北仑港137公里,上海352公里。南距海口2183.5公里,民国16年(1927),向过往客旅每人收取小洋壹角,筹资建造木质趸船、引桥、钢筋混凝土平台简易码头一座,耗资1.08万元。民国24年,码头趸船失修沉没。翌年3月10日修复,耗资600余元,后亦废。1956年“8·1”台灾后,残迹无存。
  1970年11月,省航运管理局批准。12月27日,宁波地区交通邮政局会同县交通邮政局组成薛岙码头修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设计施工。1972年1月建成。工程包括20米×6米钢筋混凝土趸船1艘,18.4米×2.7米钢引桥1座,钢筋混凝土撑墩2座。长14.8米、5×50角铁焊接成40厘米方形撑杆2根,趸船高2米,吃水1米,用2只各重350公斤铁锚和2只各重1100公斤混凝土块定位,φ30锚链长250米。前沿水深2.7米。设计停靠能力500吨级。港区占用岸线167米,后方陆域宽40米,堆场5172平方米,仓库40平方米。信号台1座,80平方米,总投资8.93万元。1991年吞吐量6.95万吨。进口物资5.42万吨,主为煤炭4.83万吨,粮食2291吨,石油3083吨;出口物资1.53万吨,主为砂石等建筑材料1.27万吨,其他2647吨。
  梅岙码头
  三门湾西北白峤港内梅岙湾北岸。北纬29°16′43″,东经121°32′12″,紧靠705省道公路,距城关14公里。白峤埠(即白峤河口)航道淤塞报废后,经省航运局批准,1969年兴建,1974年竣工。钢筋混凝土高桩框架平台,长23.7米,宽4.4米,钢筋混凝土栈桥长14米,宽3.5米,前沿水深3.1米。设计停靠能力300吨级。后方堆场1500平方米,仓库75平方米。码头建设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设计未经局审核,无基桩入土深度等施工记录。稳定性差。1980年添2座钢筋混凝土撑墩撑杆加固,效果不佳,报废。1991年8月2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37703部队负责重建,12月25日竣工。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式结构,平台长34.5米、宽9米,引桥长9.4米、宽5米。设计停靠能力300吨级,总投资41.5万元。1991年吞吐量2.41万吨,进口物资6549吨,主为粮食4599吨,化肥农药450吨,其他物资1500吨;出口物资1.76万吨,主为麦芽7939吨,砂石料6546吨等。
  胡陈港码头
  三门湾西北、胡陈港大闸下游右侧,北纬29°11′,东经121°38′,县航管站委托胡陈港工程管理处设计,航管站派员负责施工,1983年12月建成。块石沉井码头,长12米,宽3米,投资8.42万元。1986年11月,经宁波市航管处批准,市处航道队负责扩建,翌年4月竣工。码头长21.1米,宽5.5米,高3.2米,钢筋混凝土栈桥长21.8米,宽3.6米。堆场1200平方米。投资7.6万元,另建仓库80平方米,站屋100平方米。码头前沿水深(高平潮位)约3.5米,退潮搁浅,使用受到限制。1987年完成客运量2.5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5万吨。1991年完成客运量3.0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5.6万吨,出口物资3.74万吨,主为砂石建筑材料3.4万吨,其他3376吨;进口物资1.86万吨,主为煤炭6910吨,粮食830吨,其他1.09万吨。
  第四节 航标
  境内视觉航标6座,分布象山港4座,三门湾2座。
  狗山南嘴灯桩
  象山港白石水道,清水门南,北纬29°29′16″,东经121°35′04″水域。砖砌方形黑色桩身,灯高5米,系白色闪光灯,联闪(4)白10秒,灯光射程13公里,1972年12月建造。
  铁砂暗礁灯浮
  象山港内黄墩港口,北纬29°28′22″,东经121°32′54″水域。绿色标身,系绿色闪光灯,闪绿4秒,灯光射程5公里,黑色罐形浮鼓直径1.1米,右侧标。1972年12月建造。
  野猪礁立标
  象山港内铜山水道,北纬29°28′18″,东经121°32′28″水域。石砌方形黑色标身,高6米。右侧标。1972年12月建造。
  沙背灯浮
  黄墩港,北纬29°26′06″,东经121°31′25″水域。绿色标身,系绿色闪光灯,闪绿4秒,灯光射程5公里。黑色罐形浮鼓直径1.1米,右侧标。1972年12月建造。
  双礁灯桩
  三门湾力洋港,前横东南,花箕山东北,北纬29°12′32″,东经121°36′37″水域。石砌方形红色桩身,高4米,系红色灯光,闪红4秒,灯光射程7公里,1959年9月建造。
  大礁(头礁)灯桩
  三门湾白峤港口,东白芨山东北,北纬29°14′15″,东经121°35′15″水域。石砌方形红色桩身,高4米,系红色灯光,联闪(2)红6秒,灯光射程7公里,1960年9月建造。
  第五节 渡口
  现存渡口14处。
  薛岙渡 设于宋,古砂碕乡辖地,名砂碕渡。建国后,隶属薛岙乡,改称薛岙渡。对岸大佳何乡溪下王茅山道头,横渡黄墩港,水域宽约3600米,原置有渡田,以充工食,风帆摇橹摆渡,土改后,薛岙乡下岙村集体经营管理,村民免费过往,客旅收费归集体。1974年改机动船,60总吨,定额限载35人,1981年下岙村民募资2000余元,重修对岸茅山道头及路廊。1982年定产承包经营,日渡运量约180人次,渡工4人。
  岩陡渡 设于宋,曾名沙头渡,县东南10公里处,北港头村,南蒲岙村,横渡白峤港,水域宽50~80米。土改前置有路廊、田产、为渡工食宿所依。来往客旅免费过渡,今由水车乡蒲岙村经营管理。存路廊及住屋3间,供渡工住宿,1983年个人承包经营,定额限载17人,日渡运量50人次。
  黄公渡 设于宋,东胡陈乡屿头,西盛宁公路。县东35公里处,横渡胡陈港,1976年胡陈港堵口后为内港,水域宽约80米,曾置有田产,以充工食。解放后,由车家村集体经营管理。屿头一侧尚存路廊2间,限载12人,日渡运量约80人次,渡工1人。
  岳井渡 一名黄家渡,设于清光绪年间。横渡白礁水道(即岳井洋),东隔洋塘村,西岳井村,故名。洋面宽约1280米。曾置渡田127亩,渡船2艘,两岸均设凉亭3间。土改后,渡工由当地指派,两岸村民免费过往。1978年改机动船,定额限载40人。原渡工4人,定产承包。1990年2月12日新建钢质机动渡船1艘投产。定额限载60人。日渡运量约300人次,现岳井一侧尚存凉亭(相传古驿亭址)1座。
  沥头渡 设于清光绪年间,长街区龙浦乡沥头村,故名。对岸力洋区前横乡洞门村,横跨胡陈港,1976年堵港后成内港,水域宽约800米。为善者曾捐田35亩5分,置渡船2艘,渡工陈氏世袭。1958年始由沥头生产队经营,后改养殖场管理。1974年改机动船,定额限载20人,1984年个人承包,1991年11月购置钢质“三防”(防翻、防沉、防超载)渡船1艘,定额限载25人。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经营。日渡运量约150人次。
  大青渡 也称小青渡,设置年月无考,横渡胡陈港,长街区山头乡大青村,对岸力洋区前横乡小青村,各备渡船1艘对开,各以村命名,故有“大青渡”、“小青渡”之称。1976年胡陈港堵口成内港,水域宽约850米,原摇橹摆渡,1986年改机动船,1991年9月购置钢质“三防”渡船1艘,定额限载25人。个体联营。日渡运量约250人次,大青一侧尚存路廊3间,供渡工住宿,渡工2人。
  峡山渡 设置年月无考。由峡山镇经营。横渡黄墩港,对岸大佳何乡双港埠,故亦称“双港渡”,水域宽约3400米。原帆船渡运,1975年改机动船,13.66总吨,定额限载20人,1981年1月1日峡山镇通车后,原80客位通航峡山~桥头胡航船移该渡使用。日渡运量约120人次。1984年承包经,渡工2人。
  铁江渡 设置年月无考。象山港北分支,横渡铁江,往返西店镇与薛岙乡加爵科村间,水域宽约3600米,曾名“宏伟渡”。原帆船渡运,1972年改机动船,8.89总吨,定额限载33人,日渡运量约60人次。1982年由渡工承包经营,薛岙乡加爵科村管理,渡工2人。
  伍家屿渡 又名遮口山渡,设置年月无考。横渡车岙港,往返伍家屿~新塘间,堵港后成内港,水域宽约200米。木船人力摇橹摆渡,定额限载17人,伍家屿村经营管理。渡工1人,当地指派。村民免费过往。伍家屿一侧有路廊1间。日渡运量约30人次。
  松岙渡 一度称“红卫渡”,设置年月无考。横渡白礁水道(岳井洋),水域宽约3000米,往返于宁海伍山至象山台宁间。原址红卫盐场(下长山),1976年8月迁至松岙闸,除渡运外,每天兼负接送上下石浦至蟹蚶渡客(班)轮旅客任务。1973年改机动船,1987年增设机动渡船1艘,11.91总吨,定额限载40人,渡工5人。日渡运量约500人次,象山台宁村个体经营机动船1艘往返同一航线。
  牵〓渡 力洋镇东山村,水域宽约80米,1966年专为力洋、东山、双屿等村民至对岸耕耘增设,木质舢舨船,载重3~5人,无渡工,绳索牵引过渡,双屿村管理。
  梅岙渡 渡北梅岙村,横渡白峤港,对岸红旗塘,水域宽约150米。1975年盘屿村自备渡船,派人摆渡管理,专为村民过港耕耘而设。
  中央山岛渡 农业部直属中央山岛动物隔离饲养场自备轮渡船,往返峡山至中央山岛间。水域宽约5500米。1982年10月1日置机动船1艘,45客位,耗资4万元,专供场员往返及生活补给等。
  新城渡 1990年1月增设。横渡胡陈港,农历逢二、七往返于长街区龙浦乡新城埠~力洋镇海头埠间,水域宽约3000米。原为木船。1991年1月置“三防”机动船1艘,定额限载25人。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经营。
  废渡11处
  上金渡 岔路乡上金村西南,横渡白溪(古称水母溪),水面宽约80米。后虽改建木桥,水大流急,时遭水毁,或以舟渡,或以筏运。民国37年有渡船1艘,载重2500公斤,人力摆渡。1967年“红卫桥”建成,渡废。
  岩下渡 也称岩头下渡,俗称下白溪渡。在水车乡下白溪,岩头下村之间,横渡白溪,明崇祯《宁海县志》有载。从县城过渡,越枫槎岭可至一市、七市等地。民国38年渡船1艘,载重1000公斤,人力摆渡,50年代初废。
  双港渡 在水车乡白溪、大路李间,白溪、大溪汇合处,故称双港渡,在岩下渡上游,两渡相距约600米,为县城经庄头铺,越新岭至东岙,三门大道要津。1953年渡船1艘,遭水毁,下陈桥,马婆园桥修缮完好,渡废。
  山前渡 长街区长街镇、岳井乡交界处,横渡车岙港,水面宽约250米,清同治年间(1862~1874)设置。1968年,山前桥建成,渡废。
  亭头渡 座落亭头,故名。横渡白峤港。渡船1艘,限载20人,50年代废。
  亭头下义渡 亭头渡东,两渡相隔不远500米。横渡白峤港,1976年越溪大桥建成,渡废。
  三岔渡 龙浦乡娘娘宫村南,俗称娘娘宫渡,横渡长亭港。1976年三岔桥建成,渡废。
  凫溪渡 古称浮溪。光绪《宁海县志》载:浮溪旧无桥,用舟以渡,清嘉庆年间,徐济清等捐建石桥,桥成渡废。
  洞下渡 龙浦乡洞下村。1970年洞下桥建成,渡废。
  毛屿渡 古称新渡,毛屿村北。横渡毛屿港,1961年下半年港堵,渡废。
  桐洲渡 岔路乡桐洲村北,清同治六年(1867)桐洲桥建成,渡废。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