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1991年全县56万余人。境内多山,海岸线长,历史上水运发达,但现代以陆路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海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资金短缺、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全县人民将继续努力,谱写交通新篇章。
关键词: 宁海县 交通 概述

内容

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北纬29°06′~29°32′,东径121°09′~121°49′。东邻象山县,南接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县交界,北与奉化市相邻。象山港横贯于东北,三门湾瀛环于东南。总面积1879平方公里,陆地1634.6平方公里,海域244.4平方公里。1991年全县173088户,566187人。设7区、10镇(含1县辖镇)、38乡、912行政村。
  西晋太康元年(280)建县,治设白峤。后几经撤并,于唐永昌元年(689)重建,治迁广度里(即今城关镇)。历属临海群、台州路、台州府。1958年10月,撤销县建制,并入象山县;1961年10月,宁(海)象(山)分设,复置县,现属宁波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
  农业为综合性农产区。粮食以水稻为主,兼有麦、豆、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茶、桑、柑桔等。养猪为农村传统副业。解放以来进行大规模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堵港蓄淡,修筑水库,围垦海涂,开发山区,使农业生产条件获得很大改善。粮棉产量成倍增长。
  解放时,工业基础薄弱,仅有手工业及发电、轧米、印刷等几家小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工业门类有采掘、制造等30个行业,以塑料、橡胶、纺织、燃气用具及食品业最具规模。宁海棉纺厂、粮机厂、教学仪器厂、针织厂、五金工具厂等均有产品销售国外。1991年工业产值18.78亿元,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69.6%。
  宁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16.2摄氏度。7至9月有台风影响,年平均降雨量1628.81毫米。
  境内多山。天台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入境。形成西北、中部、西南、南部四大干山横贯全境。地形复杂多变,为沿海多山丘陵区。海拔50米以下台地、平地占28.4%,50~100米丘陵占61.5%,500~954米低山占10.1%。双峰乡蟹背尖最高(954米)。西部山岭连锦、峰峦叠嶂,、东北、东南港湾交错。茶山(盖仓山)横亘东部,形成象山半岛,断象山港、三门湾于南北。地势自西向东北、东南呈倾斜状。“地迫山海,产悭食啬”,素有“山陬海隅”之称。解放战争时期,县西南山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游击武装根据地。
  海岸曲折,海岸线长166.48公里,6个港湾,6条水道。多属浅水港,航运受制。内陆溪流依山环谷。水浅流急,有灌溉之利,无舟辑之便。是故,陆上交通运输历来处于主要地位。东汉永元四年(92)前,马岙第一尖置镇亭,为台、明、越交通要道。宋,驿承亭制。迎恩驿、妙相驿、桑洲驿、海口驿皆建于宋。明代县城重筑,大道以县城为中心,出6门通四乡,达邻县,是为主要通道。驿铺为官方交通设施,供迎送过往官吏、传递文书、接待差役之需。肩挑抬拉,为主要运输方式。水运发轫亦早。“夏季解台州之缆,孟秋达本国之门”,记叙宋雍熙二年(985)日本使者从满山岛乘船回国史实。真宗天禧五年(1021)县人周良史侍其父适日本国,宋时已有船舶交往。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迁界令”,沿海居民皆遣内地,离海30里,海运中断。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复准船民出海。光绪三十一年(1805),宁波~薛岙有定期班轮往来。
  民国时期,水陆交通几经起伏,民国16年1927),薛岙简易码头建成。水运以此为中心与沪、甬通航。民国19年,县城至桥头胡通人力车。民国21年,手车路延伸薛岙码头,水陆衔接。公路仅有规划而迟迟未建。直至民国24年1月,奉(化)海(宁海)公路建成通车,旅客转向公路,海运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期间,沿海港口封锁,惟海林轮借德商维持甬薛航线。民国27年公路全线掘毁,交通运输复归原始状态。是时,杭、甬相继沦陷,台、温客商涌向宁海,一度为后方物资中转枢纽。运输队、护运站相继建立,转运行应运兴起。抗战胜利,航线逐步恢复。先后有“新上海”、“朝阳”、“胜利”等27艘轮船往返于薛岙至宁波、上海;岳井与石浦、海门及至福建沿海各港埠。出海帆船为数尤多。民国38年5月,奉海公路奉化至梅林段修复通车。商旅重趋公路,海运渐衰。至解放前夕,外轮绝迹。
  1949年7月5日宁海解放。境内通车公路仅梅林至西店,长17公里。国民党军队盘踞沿海岛屿,海运受制。船舶限于三门湾、象山港内运营。清溪、白溪(含大溪)、凫溪通航竹筏。人力肩挑、扛、拉,畜力驮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经致力抢修,1950年元旦县城恢复通车。奉海公路全线贯通。4月,县搬运工会成立,始有专业搬运装卸组织。1955年,西店、桥头胡部分个体外海木帆船组成3个专业运输组,集船21艘,专菅货物运输。9月,宁(海)高(枧)公路建成。605省道公路甬(宁波)临(海)线全线沟通。交通运输进入以陆路为主,海陆并举的新时期。
  1958年,贯彻“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筑路方针,全县掀起筑路热潮。705省道宁西线(1989年改称盛(垫)宁(海)线)宁海至西溪岭公路率先竣工。是年,建成通车公路46.7公里,为历史上修筑公路最多一年。然而过多地强调“普及”,偏面追求数量,致使部分公路等级偏纸,影响通过能力和行车安全。至1961年末,建成公路6条,长77.38公里。比“一五”计划期间增长70.63%。同一时期,水上运输亦有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交通工程建设和运输生产均受严重影响。县搬运公司机动车辆停驶,处于半停产状态,1974年经费支绌,靠借款支薪。10年间,全县仅建公路118公里,路况普遍下降。1971、1974年,分别在薛岙、梅岙新建停靠能力500吨级和300吨级码头,由于港区管理不善,工程质量不佳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效用。其中梅岙框架式码头技术设计未经审核,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梁柱多处断裂,1991年8月拆除重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把交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交通运输事业兴旺发达。1978年9月,桥头胡至井栏段公路建成,1983年梅林至深甽段公路竣工验收,东连象山县,西经深甽马岙、入新昌县,609省道象(山)西(新昌西山)线全线沟通。山区群众亲身体会修筑公路是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必由之路。公路建设速度加快。1986年,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1979年~1991年建成公路249.17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44.08%。原有公路经过技术改造,等级有提高,路况有改善。全县二级公路31.7公里、三级公路63.53公里,铺设沥青(渣油)路面99.32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0.8公里。千余公里拖拉机路伸向各个村落。从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省道为主干,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国后,新建桥梁427座,长10275.5米,分别占全县桥梁总数的66.1%和70%。其中1979~1991年建成247座,占建国后新建桥梁的57.84%。百米以上的越溪桥、凫溪桥、黄坦桥、千秋桥、前溪桥、上明桥、石舌章桥、跃龙山桥、上金桥、柘湖杨桥、跃龙桥和单孔净跨50米的山下坪大桥相继建成。为发掘沿海优势,发展水运事业,继薛岙、梅岙、胡陈港码头建成后,设计停靠能力3000吨级的强蛟码头,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码头初县雏型。
  改革开放,运输市场放宽搞活,水陆运输出现了全民、集体、个体(联户)一起上的新局面。汽车运输由国营企业独家经营局面被打破。1980年,集体运输企业——宁海县运输公司大客车开始排班营运。个体汽车运输户顺势崛起。在水运方面,成立宁海县第一、第二航运公司,落实单船核算经济承包责任制,激发和调动起船员劳动生产积极性。更新运输工具,1983年全面实现船舶机动化,增长了运输能力,航线不断延伸。水上个体运输户同时出现。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运输格局。运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全行业管理的同时,在人、财、物三权不变和自愿互利、自由结合原则下,组织起松散的水陆个体运输联合体。
  至1991年,全县通车公路里程565.17公里,为1949年的33.24倍。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0.07公里。其中省道公路3条、156.28公里,县道公路17条、223.62公里,乡道公路37条、177.07公里,专用公路6条,8.2公里。顺海岸,三门湾从沙柳(今三门县)经力洋、胡陈港至长街松岙;象山港从柴溪(今象山县)经桥头胡、峡山、薛岙、梅林、西店至下陈(奉化县)联成公路网;山区公路向边老地区伸展。全系统有事业管理单位5个,专业运输企业5个,干部职工1050名。各种机动车(含各单位自备车辆)7616辆,其中大小客车633辆、货车1083辆。分别比1987年增长81.3%和30.17%。大小机动运输船99艘。完成客运量903.7万人、周转量2.27亿人公里,其中公路运输占99.55%和99.56%;货运量169.9万吨、周转量2.21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运输占81.91%和34.35%。
  新中国成立43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海交通事业发展迅速,成绩巨大,经验丰富。交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曾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过出色的贡献,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但是,也曾受到“左”的影响,经历了艰难曲折,有不少失误;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使交通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当前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交通基础建设资金短缺,交通科技力量薄弱,公路等级较低,站场配套设施简陋,海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平原热门线路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偏僻山区乘车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专业运输企业处境困难。
  鉴古观今,温故知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的形势下,全县人民必将继往开来,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谱写宁海交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知识出处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出版者:华艺出版社

本志记载宁海县交通运输事业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解放后的变化。设概述、大事记、设施、运输、管理等部分。记事上限不求划一,下限至1991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据以县统计部门为准。地名采用《浙江省宁海县标准地名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