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 缑城命名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37
颗粒名称: 附文 缑城命名考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
页码: 441-4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城旧称缑城,其命名由来民间相传荒诞无稽,现考据认为是为纪念方孝孺而起。明万历年间,宁海人士开始极力褒扬方孝孺,以“缑城”名县城逐渐流行,终于成为宁海县城之名。
关键词: 宁海县 缑城 命名考

内容

宁海县城——今城关镇旧称缑城,民国时期即以缑城为镇名。然县城何以称“缑城”,始于何时,则未见定说。
  民间相传云,筑城时,范围躇踌未决,忽逢大雪,有猴环行雪上,作椭圆形,循迹步之,正宜作城墙址,遂成城。因名“猴城”,雅作缑城。
  此事既属荒诞,又无任何述录可稽,固不足信。
  今考有关资料,以为“缑城”之名,为纪念方孝孺而起。
  宁海初建县时,治设白峤,后徙海游,武周永昌元年(689)始迁今址,古称广度里。建治后,“筑四门,周围六百步,后废”。(光绪《宁海县志》)实则县治长期无城,《赤城志》已见城废之语。明嘉靖时,为防海倭入寇,于1552~1554年重建。初时未有城名,临海秦呜夏为县城竣工撰《新城碑》,只称“新城”。
  曾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592~1595)任宁海知县之王演畴,离任后为寺后《李氏宗谱》作序(序存崇祯《宁海县志》),内有“旧门生李明善自缑城来”,“思当日令缑,实无以厚缑人”等句。此为“缑城”之名始见于记载。然此时“缑城”尚未成为通用名称。明任大冶撰《缑城书院文昌阁碑》中有言:“缑城书院者,前邑侯震泽王公(即王演畴)所创造士处,方逊志(孝儒)世称为缑城先生,侯造士欲如先生所学之正,故名书院。”只说以方孝孺称“缑城先生”,王演畴培养士人欲如方孝孺,因以“缑城”名书院,未涉及县城之名而称书院。后作于万历四十年(1612)之《柏屏黄氏宗谱·序》中,复见“缑城”之称,更后修于清代的县内各地宗谱,称县城为“缑城”,并以“缑”代宁海县名,则属常见。由此观之,约于1592~1595年,有人以“缑城”称县城,而犹未作为正式命名,后称呼者渐众,遂得以承认。此间,知县王演畴当是关键人物。命名之由来,则缘自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宁海北乡缑城里人,因又称“缑城先生”。为不予朱棣(明成祖)草登极诏,遭朱棣杀害,并罹灭族之祸。方孝孺为人忠直,文章盖世,且死得惨烈,向为邑人崇敬,被视为宁海之骄傲。然朱棣在位时,无人敢言方孝孺。至仁宗即位(1425年),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明史·方正学传)此后,方孝孺之名日扬,世宗时(1522~1566),竟有“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同上)“神宗(1573~1619)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同上)方孝孺于此得明廷认为忠烈之士。在此期间,宁海纪念方孝孺之举日繁:
  仁宗时,即于缑城里建方祠,成化(1465~1487)中,知县郭绅修其祠,正德二年(1507)知县戴显再葺方正学故里祠;
  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杨时秀于县治之南跃龙山(当时称卧龙山)建方祠;
  隆庆壬申(1572)知县陈然改建方祠于县治之西;
  万历乙亥(1575)知县曾梦鳌又于城内重建方祠,
  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吴莱依前任曹学程之嘱于城内建方氏义井亭;
  万历三十四年(1606),奉旨于城内建“正学故里坊”。
  (以上均见光绪《宁海县志》)
  如前所述,宁海县城筑于1552~1554年,以“缑城”为名始于1592~1595年,正是宁海人士随着明廷对方孝孺态度的改变而极力褒扬方孝孺之际,知县王演畴既以方孝孺之故而名新创之书院为缑城书院,与此同时,以“缑城”名县城,自然出于同一原因。即方孝孺以缑城里人而称“缑城先生”,又以“缑城先生”而称县城为“缑城”。而以“缑城”名县城,正合宁海人士由缅怀先贤而欲永存方孝孺之名的意愿,因此日益流行,终于成为宁海县城之名。
  ,因前此并无此说的文献可据姑作尝试,以就正于来者。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