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自然村地名分类简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33
颗粒名称: 宁海县自然村地名分类简释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
页码: 404-4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共有1344个自然村,根据命名由来可分为十三类,主要包括以自然地理实体、姓氏、自然景观、地形地貌、意会、建筑物、土壤、两处相关、吉祥愿望、祖先、神话传说、音响命名等,以及其他无考或不能归类的村名。
关键词: 宁海县 自然村 地名分类

内容

宁海县共有1344个自然村,今根据各村命名由来分成十三类,如前表所列。表中所载地名均系现行标准名,括号内为原始地名。
  现将分类情况简释如后:
  一、以自然地理实体(含田、洋、畈、路、塘等)命名。
  本类地名均与自然村左近之自然地理实体有关。其中可分成二小类:
  (一)直接以村落所依附之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此类地名多以自然地理实体之名为村名,如白龙潭、白峤岭、黄泥庵(黄泥庵山省“山”字)。
  (二)以自然地理实体结合方位、方面词语命名。此类地名兼取自然地理实体之专称及通称,前者如西白芨,桥头山下,后者如东山、上塘。
  宁海县依山濒海,有山区、平洋和海滨,地形复杂。在山区,群山连绵,岗岭起伏,溪水回流,坑岙错落,其村名多见山、峰、岭、岗、峧、湾、坑、溪、潭、岩诸字。在平洋,田地成片,阡陌纵横,其村名多见洋、畈、田、地、坛、坦诸字。在海滨,塘田相毗,海港内伸,水网交错,渡闸分布,其村名多见塘、屿、搀、浦、渡、港诸字。此为本类地名之基本用字。
  本类地名共485村,占全部自然村的36%,为数最多。
  二、以姓氏命名
  宁海县除个别村建于解放以后外,有村名由来可考的,均形成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人民聚族而居,重视姓氏,且以姓氏名村甚为简捷,故本类地名为数亦多,计378村,占全部自然村的28%,仅次于第一类。
  本类地名又可分为四小类:
  (一)单纯以姓氏命名。此类地名多跟随“家”、“庄”等字,如蒋家、王庄。亦有直接以姓氏名村的,如周戴,胡陈。少数村名则伴随说明性的词语,如洪家塔(洪家搭)、新詹、大娄。
  (二)以姓氏结合方位、方面词语命名。如东周、上尤、外王。其中如上郑、下郑、里袁、外袁等,亦可归入“以两处相关命名”一类,现以姓氏为主,入于此。
  (三)以姓氏结合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此处亦系以姓氏为主而成立的一个小类。村名多以姓氏与自然地理实体的通称相结合,如山头程,大路李,少数则以姓氏结合自然地理实体之名,如新岭金,箬岙蒋。
  (四)以姓氏结合建筑物或大村、片村、古行政区域命名。以姓氏结合建筑物命名的如牌门舒、寺前王,结合大村、片村命名的如黄坛杨、辛王,结合古行政区域命名的有九都王。
  三、以自然景观命名
  本类所列各村,以村落所在之山水风貌取名。如茶院乡岚峰,因村边山峰常有雾气笼罩,遂以岚峰名村。其中五枫树、榧坑等,皆系以植物命名,现以植物作景观看待,亦纳于此。
  四、以地形、地貌命名
  入于本类各村,由村落处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之间而得名。如紫溪乡璜溪口,因紫溪绕经村北折东南,环村半圆似璜玉,因而得名。又如双湖乡桶坑,以该地四周皆山,中间低平,如桶形而得名。
  本类地名共114村,居全县第四位。
  五、以意会命名
  本类地名系以意会之而得。如双峰乡逐步,以始迁者何伊因宋末世乱,潜迹山林,举足微行,至此筑舍而居。取“微行”为逐步走去之意,即名村为逐步。
  此等地名别有情趣,本卷《宁海县地名拾趣》一文中所取之例,多出于此。
  六、以建筑物命名
  近村有寺、庙、庵、殿、桥、斗门(陡门)等建筑物的,常以建筑物名村,如新桥头、仕西(寺西)。其中不少村即以建筑物之名为村名,如和平寺、娘娘宫。
  本类地名共119村,居全县第三位。
  七、以土壤命名
  宁海县土壤结构从外表看比较简单,故以土壤命名的自然村甚少。全县仅12村,其中有9村皆因处于溪边沙滩而含“沙”字,如沙地、沙滩。
  八、以两处相关命名
  本类地名,缘村落与某自然地理实体或另一村落相关而得。如力洋镇力洋,原名沥阳,因村居沥水(力洋溪)北岸,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又如桑洲镇格岸(隔岸),系由古时该村与坑口隔清溪而得名。此外,尚有新、老相关的,如新山(三)北、老山(三)北。
  九、以祈求吉祥或美好愿望命名
  村民多愿本村吉祥,或寄予美好愿望,本类所收各村,即以吉祥词语或愿望命名。如薛岙乡有村原名为鸦鹊窠,为欲子孙及第登科,加官晋爵,改作加爵科。又如长街镇合利,因村民来自各省各县,愿合住顺利,遂起是名。
  十、以怀念祖先命名
  本类地名,有引入祖先原居地名命名的,如黄坛、柳村;有以祖先初迁时祈卜之物作村名的,如樟树、夏樟;亦有以祖先之名号为村名的,如李和洋(李侯阳)。
  十一、以神话、传说命名
  各村常有流传于本村的传说,某些即成为村名之由来。如深甽镇来虎岩,相传该处古时有虎伤人,村旁有一虎形山岩,曾遭雷击,说是雷公镇虎,村遂称雷虎岩,今作来虎岩。又如梅林镇三军庄,据传古时有三名将军骑马过此,曾于村东桥头下马歇息,因以得名。
  本类地名全县仅6村。
  十二、以音响命名
  本类地名,系由村旁有某种音响而得。如胡陈乡响岩,以村后有巨岩,风起时岩下空气回荡作闷雷声,遂以响岩名村。
  本类地名全县只2村,较为特殊。
  十三、其他
  村名由来无考或不能入前举各类者列于此。如茶院乡民户田,当地修于清乾隆时之《叶氏宗谱》,明户田与民户田并称,光绪《宁海县志》则称十五田,而同书《叙山》中该处有十亩田山,民国初时的地图又标为习武田,然所有名称均无由来或演变可考。又如七市乡官长,系从行政村而得名,而行政村则沿袭原大队名称,成立大队时,取队内官山、长洋二村之首字命名,此等地名,难以入类。归入本类之地名,大率如上例。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如东县
相关地名
大村乡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紫溪乡
相关地名
陡门乡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清溪乡
相关地名
深甽镇
相关地名
雷公镇
相关地名
梅林镇
相关地名
胡陈乡
相关地名
响岩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