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居民迁徙情况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31
颗粒名称: 宁海县居民迁徙情况考略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
页码: 389-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发现多处古代遗物、遗址,证明原始社会即有人类生息。居民迁徙受历史事件、仕宦、流寓、游览、避隐、析居和新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迁徙情况在明清时最为频繁,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形成了复杂的迁徙网络。
关键词: 宁海县 居民迁徙 考略

内容

宁海县境内曾多处发现古代遗物、遗址。三门湾中满山岛顶脊发现之五座石棚,鉴定为原始人类居住、贮藏、埋葬所用之遗迹。其他如凤潭乡下河之石斧,桥头胡镇眠牛山之石箭头,回浦乡檀树头之石锛,均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满山岛上发现之印纹硬陶片和原始青瓷片,及辛岭乡发现之印纹陶,则鉴定为商、周时文物。城关、紫溪、山水、辛岭等乡镇均先后有汉、晋时文物出土。可见本县境域,于原始社会即有人类生息,历商、周至秦、汉以下,绵衍不绝。
  由于年代久远,县境古时村落形成与分布,已无从查考。现据已有之文字资料,将本县居民迁徙情况作一简略考察。文内只叙迁入县内及转迁概况,迁出外县、外省的未予涉及。
  宁海县最早村庄,有文字记载的为山水乡(山水乡为今用名,以下乡、镇名均同此)之西洋,系东汉时葛姓自江苏丹阳迁此建村。其后魏、晋、南朝及隋,自外地迁来的,有王姓自嵊县画堂来三台山下,择居城关之西隅,沈姓自淮南避乱迁城关水角凌,葛姓自江苏迁岔路,陈姓自天台迁梅林陈、田姓避乱寓于城关镇,蔡姓、张姓分别自天台、嵊县来宁定居于大蔡乡,徐姓自黄岩迁居柘浦,陈姓自福建长溪辗转来宁定居于王爱乡岭头陈。凡东汉至隋,外地迁入者,多居于内陆或山区,迁至沿海者极少。
  至唐,从县外迁来宁海定居成村者,有旗门乡之东岙、小河塘、山皇岙,越溪乡之白湾,茶院乡之后坑李、道士桥,以及西店镇之樟树,梅林镇之花园,薛岙乡之下洋、王石岙,以及城郊乡之白峤、竹口乡之李和洋等等,则分别处于三门湾或象山港之沿海地带,迁入山区腹地者较少。其迁徙情况,适与隋前相反。
  从这一现象分析,宁海土著原以居住内陆或山区为主,以后逐渐向沿海转移,外来者则依附土著的居住点而定居,因而亦是先内陆、山区而后沿海。
  五代、宋、元至明、清各朝,自省、县外迁入者,更见频繁。其中以明、清二代最多,均在六、七十处之上。定居之地则山区、内陆与沿海均有分布。
  县内居民转徙,亦以明、清时为盛。无文字记载,迁徙年代以口口相传的,则推清朝为最。
  外省迁来者,远的有内蒙、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东,近的有安徽、江苏。迁入最多之省为福建,系飘海北上,定居于沿海。
  省内各县迁入者,多至二十余县,东至定海,南至永嘉,西至金华,北至杭州。迁入最多之县为天台,次为临海、黄岩、新昌,再次为象山、奉化。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慈溪、余姚棉农迁入亦多。
  至于迁徙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历史事件之冲击
  (1)北宋末年,金人进逼,宋室南迁,官民纷纷南渡,来本县定居者颇多。如金国通问使章谊,自鄞县挂冠逃隐水车乡石舌章。赵彦锜自绍兴避城郊乡下白峤。冯唐英挈眷护驾南来定居西店镇石孔头。潘姓自开封南逃辗转定居竹口乡桥下潘。兵部尚书卢铣随高宗南渡定居于桑洲镇田洋芦。洛阳县尉吕好裕败伤养疾梅林,后定居建设乡西吕。又如大里乡溪滨竺姓,西店镇王家王姓,双湖乡岭下胡姓,薛岙乡上浦金姓,凤潭乡下河何姓、凤潭林姓,建设乡铜岭祝祝姓,黄坛乡魏家魏姓,长街镇长街胡姓,官岭乡曹家曹姓,七市乡大陈陈姓等等,均于南宋绍兴初年陆续南迁来县。
  (2)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杨镇龙起义,后遭征剿,本县松坛(今黄坛)杨姓因之他迁者有杨叔与迁黄坛乡斑竹园(解放后该村因建黄坛水库,村民转迁黄坛,村废),杨三教迁西溪乡留五扇,杨季平迁辛岭乡赵郎场,杨*迁回浦乡提树。
  (3)元末至正年间,方国珍、陈友谅起兵,古渡乡古渡王姓,城郊乡溪南项姓皆因避方氏兵乱而迁住。黄坛乡外王王姓,竹林乡竹林祁姓,则因避陈氏兵乱而迁住。
  (4)明洪武十七年(1384),因倭寇为患,太祖命信国公汤和周行海上,除水陆要害皆置关隘,置卫、置所、置巡检司,因山堑谷,屯兵列舰,以戒不虞外,凡海中岛屿,禁民垦种,并徙其民。在此坚壁清野措施之下,南田住民,被勒令内迁。本县峡山镇尤姓,桥头胡镇下洋顾顾姓,梅林镇大路周周姓,古渡乡新桥头陈姓、上彭彭姓,东仓乡大赖顾姓,龙浦乡龙山陈姓,桑洲镇前山头岗毛平葛姓,七市乡西坑与大竹园顾姓,旗门乡武岙李与东山李姓,均于此时迁入。
  (5)明建文四年(1403),方孝孺罹难,株连族人亲友,同族方克浩改姓匿居官岭乡山上方,水车陈姓兄弟世治、世平避居溪南陈家(今村废),世和避居越溪乡下盘屿,陈姓另一支避居麻山乡麻岙(今称麻山)。此外尚有郑姓自东仓乡上郑潜居茶院乡郑公头,张姓自大里乡清潭隐居岳井乡张家,林姓自东仓乡上林匿于黄坛乡后溪林。
  二、仕宦
  唐开元戊寅(728),王承事自闽来宁任县令,任满后留居城关东隅。北宋神宗朝,陈仲良任宁海县丞,遂卜居龙宫。南宋初,徐允惟任宁海主簿,后建宅竹口。淳熙评事陈宝谪降宁海驿丞,因居桑洲镇桑园。绍定执事中杨顺,谪为宁海长亭盐场大使,遂居城关市门头。袁公壬于景定四年(1263)任宁海县令,任后隐居城东。又如紫溪乡凫溪徐姓,梅林乡仇家仇姓,竹林乡庙山张姓,大佳何乡毛洋刘姓等,皆因任职于宁,即留居成族。
  三、流寓
  流寓,指远地来宁作客而定居者,但迁徙情况各有不同。唐〓议大夫丹阳人洪经纶“以抗直忤时”,隐居香山乡洪家。七市乡小梅枝叶姓之祖叶景泰和深甽镇深甽张姓之祖张质皆因对钱王纳土一事政见不合,来宁定居。黄坛乡黄坛之祖严忽鲁,因父兵败遭诛潜逃来宁入赘该村。旗门乡小河塘陈姓之祖陈远知自台州来宁经商,避风泊船于此而定居。福建长溪陈姓迁来宁海者较多,据竹口《陈氏宗谱》,先有陈怀镇迁黄坛乡溪头陈,后有怀璞、怀珣迁水车乡水车,怀玉、怀琪迁长街镇西洲(今西岙),怀珪迁窦岙(今属三门县),怀锐之子迁薛岙乡上、下浦。当为宗亲远道作客,相互提携,来宁定居。
  四、游览
  东汉时葛习(亦称葛原习),祖居江苏丹阳,仿范蠡故事,遨游湖海,览胜于天台,至山水乡泉水,见山川明秀,因即定居。隋初,陈后主之子陈胤,自福建辗转来宁,喜王爱乡筋(金)竹岭头之美而居于岭头陈。南宋末,新昌何伊,因世乱,微行来宁,至双峰乡逐步,爱其地而定居。凡此游览择胜而居者,约20来村。
  五、避隐
  明初,方案株连,为本县避凶而徙最突出事例。而各朝自县外避隐于宁者,亦不在少数。南朝梁太清时,田什护梁太子逃梁皇山,后定居广度里(今城关镇)。隋大业间,张璘避难于大蔡乡高畈。唐乾符间,叶温裕以朱温篡唐避隐东仓乡上宅。五代后汉末,丁姓自新昌迁隐凤潭乡外丁。北宋元丰间,马子静避世乱自福建浮海至大佳何乡马家定居。又如建设乡之竹保陈,桥头胡镇之后浦龙,大蔡乡之岭徐等村,其祖上均缘避隐而来宁海定居。
  六、析居
  祖先择地定居之后,在各种条件支配下,虽亦有衰落者,但大多繁衍发展,且分支他迁,县内居民迁徙,多属于此。最典型者如马岙村,该村俞姓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自新昌五峰迁来,后裔陆续分析他处成村落,有亩坑岗等20余村,马岙全乡几乎均为俞姓所居。紫溪乡璜溪口邬姓,析居乡内的亦有八、九村。又如东仓乡之叶姓,岔路乡之葛姓,不但在本乡分出多村,且遍及力洋、前童、白溪、城关等乡镇。其他姓氏、或一分,或再分,或三分,情况不一,而为数颇众。
  七、新建设之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的各种建设及其他因索,亦影响迁徙。其要者有:
  (1)水利建设。如建杨梅岭水库,溪下吴村民移至杨梅岭,格水王、后岸部分村民移至胜建成村。建黄坛水库,斑竹园全村移入黄坛。本省进行新安江工程时,亦有移民来梅林镇建新村。
  (2)集体化后,所兴建之农场、林场、蔬菜场、畜牧场等,停办后场员留场或移民建村,如长街镇之深水港、车岙港,城郊乡之新建,梅林镇之九顷。
  (3)围塘。如青珠乡下洋涂围垦海塘,慈溪农民参加,塘成后,遂定居称文围。
  (4)五七干校停办后,各村住民移入成村。如越溪乡之北腊,岳井乡之干校、南山塘。
  (5)越溪乡亭头车站建成后,当地条件变化,遂有竹园头、山陈、雪坡居民迁入成村。
  (6)60年代初,本县东南各乡扩种棉花,慈溪、余姚棉农移入建成新村,有七市乡之慈周,山头乡之双岔,前横乡之老山北、新山北、上蓬厂、平岩、千步泥塘、白鼻头、竹L山等。
  此外,尚有入赘、看管山林、坟地等因而迁徙的,从简。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周至县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丹阳市
相关地名
淮南市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越溪乡
相关地名
白湾乡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西店镇
相关地名
梅林镇
相关地名
下洋镇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大余县
相关地名
定海区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金华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奉化区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石孔乡
相关地名
桑洲镇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建设乡
相关地名
西吕营镇
相关地名
南大里乡
相关地名
黄坛乡
相关地名
魏家镇
相关地名
长街镇
相关地名
大陈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竹林乡
相关地名
南田镇
相关地名
龙山区
相关地名
大竹园镇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深甽镇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