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九 地名总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30
颗粒名称:
卷九 地名总览
分类号:
P281
页数:
54
页码:
389-4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居民迁徙情况考略、自然村地名分类、自然村地名分类简释、古今村名对照表、地名特殊用字、地名拾趣、缑城命名考等。
关键词:
宁海县
地名
总览
内容
宁海县居民迁徙情况考略
宁海县境内曾多处发现古代遗物、遗址。三门湾中满山岛顶脊发现之五座石棚,鉴定为原始人类居住、贮藏、埋葬所用之遗迹。其他如凤潭乡下河之石斧,桥头胡镇眠牛山之石箭头,回浦乡檀树头之石锛,均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满山岛上发现之印纹硬陶片和原始青瓷片,及辛岭乡发现之印纹陶,则鉴定为商、周时文物。城关、紫溪、山水、辛岭等乡镇均先后有汉、晋时文物出土。可见本县境域,于原始社会即有人类生息,历商、周至秦、汉以下,绵衍不绝。
由于年代久远,县境古时村落形成与分布,已无从查考。现据已有之文字资料,将本县居民迁徙情况作一简略考察。文内只叙迁入县内及转迁概况,迁出外县、外省的未予涉及。
宁海县最早村庄,有文字记载的为山水乡(山水乡为今用名,以下乡、镇名均同此)之西洋,系东汉时葛姓自江苏丹阳迁此建村。其后魏、晋、南朝及隋,自外地迁来的,有王姓自嵊县画堂来三台山下,择居城关之西隅,沈姓自淮南避乱迁城关水角凌,葛姓自江苏迁岔路,陈姓自天台迁梅林陈、田姓避乱寓于城关镇,蔡姓、张姓分别自天台、嵊县来宁定居于大蔡乡,徐姓自黄岩迁居柘浦,陈姓自福建长溪辗转来宁定居于王爱乡岭头陈。凡东汉至隋,外地迁入者,多居于内陆或山区,迁至沿海者极少。
至唐,从县外迁来宁海定居成村者,有旗门乡之东岙、小河塘、山皇岙,越溪乡之白湾,茶院乡之后坑李、道士桥,以及西店镇之樟树,梅林镇之花园,薛岙乡之下洋、王石岙,以及城郊乡之白峤、竹口乡之李和洋等等,则分别处于三门湾或象山港之沿海地带,迁入山区腹地者较少。其迁徙情况,适与隋前相反。
从这一现象分析,宁海土著原以居住内陆或山区为主,以后逐渐向沿海转移,外来者则依附土著的居住点而定居,因而亦是先内陆、山区而后沿海。
五代、宋、元至明、清各朝,自省、县外迁入者,更见频繁。其中以明、清二代最多,均在六、七十处之上。定居之地则山区、内陆与沿海均有分布。
县内居民转徙,亦以明、清时为盛。无文字记载,迁徙年代以口口相传的,则推清朝为最。
外省迁来者,远的有内蒙、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东,近的有安徽、江苏。迁入最多之省为福建,系飘海北上,定居于沿海。
省内各县迁入者,多至二十余县,东至定海,南至永嘉,西至金华,北至杭州。迁入最多之县为天台,次为临海、黄岩、新昌,再次为象山、奉化。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慈溪、余姚棉农迁入亦多。
至于迁徙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历史事件之冲击
(1)北宋末年,金人进逼,宋室南迁,官民纷纷南渡,来本县定居者颇多。如金国通问使章谊,自鄞县挂冠逃隐水车乡石舌章。赵彦锜自绍兴避城郊乡下白峤。冯唐英挈眷护驾南来定居西店镇石孔头。潘姓自开封南逃辗转定居竹口乡桥下潘。兵部尚书卢铣随高宗南渡定居于桑洲镇田洋芦。洛阳县尉吕好裕败伤养疾梅林,后定居建设乡西吕。又如大里乡溪滨竺姓,西店镇王家王姓,双湖乡岭下胡姓,薛岙乡上浦金姓,凤潭乡下河何姓、凤潭林姓,建设乡铜岭祝祝姓,黄坛乡魏家魏姓,长街镇长街胡姓,官岭乡曹家曹姓,七市乡大陈陈姓等等,均于南宋绍兴初年陆续南迁来县。
(2)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杨镇龙起义,后遭征剿,本县松坛(今黄坛)杨姓因之他迁者有杨叔与迁黄坛乡斑竹园(解放后该村因建黄坛水库,村民转迁黄坛,村废),杨三教迁西溪乡留五扇,杨季平迁辛岭乡赵郎场,杨*迁回浦乡提树。
(3)元末至正年间,方国珍、陈友谅起兵,古渡乡古渡王姓,城郊乡溪南项姓皆因避方氏兵乱而迁住。黄坛乡外王王姓,竹林乡竹林祁姓,则因避陈氏兵乱而迁住。
(4)明洪武十七年(1384),因倭寇为患,太祖命信国公汤和周行海上,除水陆要害皆置关隘,置卫、置所、置巡检司,因山堑谷,屯兵列舰,以戒不虞外,凡海中岛屿,禁民垦种,并徙其民。在此坚壁清野措施之下,南田住民,被勒令内迁。本县峡山镇尤姓,桥头胡镇下洋顾顾姓,梅林镇大路周周姓,古渡乡新桥头陈姓、上彭彭姓,东仓乡大赖顾姓,龙浦乡龙山陈姓,桑洲镇前山头岗毛平葛姓,七市乡西坑与大竹园顾姓,旗门乡武岙李与东山李姓,均于此时迁入。
(5)明建文四年(1403),方孝孺罹难,株连族人亲友,同族方克浩改姓匿居官岭乡山上方,水车陈姓兄弟世治、世平避居溪南陈家(今村废),世和避居越溪乡下盘屿,陈姓另一支避居麻山乡麻岙(今称麻山)。此外尚有郑姓自东仓乡上郑潜居茶院乡郑公头,张姓自大里乡清潭隐居岳井乡张家,林姓自东仓乡上林匿于黄坛乡后溪林。
二、仕宦
唐开元戊寅(728),王承事自闽来宁任县令,任满后留居城关东隅。北宋神宗朝,陈仲良任宁海县丞,遂卜居龙宫。南宋初,徐允惟任宁海主簿,后建宅竹口。淳熙评事陈宝谪降宁海驿丞,因居桑洲镇桑园。绍定执事中杨顺,谪为宁海长亭盐场大使,遂居城关市门头。袁公壬于景定四年(1263)任宁海县令,任后隐居城东。又如紫溪乡凫溪徐姓,梅林乡仇家仇姓,竹林乡庙山张姓,大佳何乡毛洋刘姓等,皆因任职于宁,即留居成族。
三、流寓
流寓,指远地来宁作客而定居者,但迁徙情况各有不同。唐〓议大夫丹阳人洪经纶“以抗直忤时”,隐居香山乡洪家。七市乡小梅枝叶姓之祖叶景泰和深甽镇深甽张姓之祖张质皆因对钱王纳土一事政见不合,来宁定居。黄坛乡黄坛之祖严忽鲁,因父兵败遭诛潜逃来宁入赘该村。旗门乡小河塘陈姓之祖陈远知自台州来宁经商,避风泊船于此而定居。福建长溪陈姓迁来宁海者较多,据竹口《陈氏宗谱》,先有陈怀镇迁黄坛乡溪头陈,后有怀璞、怀珣迁水车乡水车,怀玉、怀琪迁长街镇西洲(今西岙),怀珪迁窦岙(今属三门县),怀锐之子迁薛岙乡上、下浦。当为宗亲远道作客,相互提携,来宁定居。
四、游览
东汉时葛习(亦称葛原习),祖居江苏丹阳,仿范蠡故事,遨游湖海,览胜于天台,至山水乡泉水,见山川明秀,因即定居。隋初,陈后主之子陈胤,自福建辗转来宁,喜王爱乡筋(金)竹岭头之美而居于岭头陈。南宋末,新昌何伊,因世乱,微行来宁,至双峰乡逐步,爱其地而定居。凡此游览择胜而居者,约20来村。
五、避隐
明初,方案株连,为本县避凶而徙最突出事例。而各朝自县外避隐于宁者,亦不在少数。南朝梁太清时,田什护梁太子逃梁皇山,后定居广度里(今城关镇)。隋大业间,张璘避难于大蔡乡高畈。唐乾符间,叶温裕以朱温篡唐避隐东仓乡上宅。五代后汉末,丁姓自新昌迁隐凤潭乡外丁。北宋元丰间,马子静避世乱自福建浮海至大佳何乡马家定居。又如建设乡之竹保陈,桥头胡镇之后浦龙,大蔡乡之岭徐等村,其祖上均缘避隐而来宁海定居。
六、析居
祖先择地定居之后,在各种条件支配下,虽亦有衰落者,但大多繁衍发展,且分支他迁,县内居民迁徙,多属于此。最典型者如马岙村,该村俞姓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自新昌五峰迁来,后裔陆续分析他处成村落,有亩坑岗等20余村,马岙全乡几乎均为俞姓所居。紫溪乡璜溪口邬姓,析居乡内的亦有八、九村。又如东仓乡之叶姓,岔路乡之葛姓,不但在本乡分出多村,且遍及力洋、前童、白溪、城关等乡镇。其他姓氏、或一分,或再分,或三分,情况不一,而为数颇众。
七、新建设之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的各种建设及其他因索,亦影响迁徙。其要者有:
(1)水利建设。如建杨梅岭水库,溪下吴村民移至杨梅岭,格水王、后岸部分村民移至胜建成村。建黄坛水库,斑竹园全村移入黄坛。本省进行新安江工程时,亦有移民来梅林镇建新村。
(2)集体化后,所兴建之农场、林场、蔬菜场、畜牧场等,停办后场员留场或移民建村,如长街镇之深水港、车岙港,城郊乡之新建,梅林镇之九顷。
(3)围塘。如青珠乡下洋涂围垦海塘,慈溪农民参加,塘成后,遂定居称文围。
(4)五七干校停办后,各村住民移入成村。如越溪乡之北腊,岳井乡之干校、南山塘。
(5)越溪乡亭头车站建成后,当地条件变化,遂有竹园头、山陈、雪坡居民迁入成村。
(6)60年代初,本县东南各乡扩种棉花,慈溪、余姚棉农移入建成新村,有七市乡之慈周,山头乡之双岔,前横乡之老山北、新山北、上蓬厂、平岩、千步泥塘、白鼻头、竹L山等。
此外,尚有入赘、看管山林、坟地等因而迁徙的,从简。
宁海县自然村地名分类
一、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共485村)(一)直接以村落所依附之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共203村)
深甽镇 独山 南溪
西店镇 皂坑
紫溪乡 凫溪大路
大里乡 清潭 瓦窑畈
双湖乡 坪坑 龙宫 山皇岭大庙山
马岙乡 榨(柘)园坑 望海岗 旧路坑 深湾 亩坑岗 田畈
桥头胡镇 浦岭 金牛山(犀牛山) 涨家溪(张溪)
峡山镇 峡山
大佳何乡 茶田湾 马鞍鸟
凤潭乡 凤潭
建设乡 麦岭龙潭
梅林镇 杨梅岭槐路 池家山 九顷
山水乡 桐山 大溪 横金山
力洋镇 岭峧 石埠岙 大塘 海屿
东仓乡 岙坑 岔路
胡陈乡 中堡溪 长坑 田岙 横山 坞
石坑 马回头 山洋村(三洋)
茶院乡 大坑 龙洞 项连山(黄连山) 许家山
毛屿乡 庙岭塘湾 鸡笼山 燕楼
古渡乡 船湾 岩头 林屿
前横乡 竹山 小青 小潭塘 前横平岩
城郊乡山河 坦坑(檀坑) 青洋山 白峤岭 上园山
回浦乡 提树 雅致岙(野猪岙)
竹口乡 凤凰山 应家山
西溪乡 鳗蛇湾 方田(荒田) 黄坛坑 箬湾 坪岭 横路山 丁山
辛岭乡 相见岭 白龙潭 暗岩 石岩沃
(石岩洼)
双峰乡 达竹山(淡竹山) 梅坑 小塘
蒋家坑(张家坑) 苍坑
黄坛乡 水库岭 平安山 大塘山 大洋山 塘家黄泥庵 桃树坑下畈溪新后山(寺后山)上林岗 华湖 山头王 璜山
水车乡 乌头山 金家山(金山) 蒲岙白岩山 鹿颈岗 双溪 赵家山 象鼻头
长街镇 新塘缺 庙树塘 车岙港 东关塘 合宁 九江(九冈)
龙浦乡 小山 龙山 总浦 连浦 横洞 (横山洞) 尖岙
岳井乡 隔洋塘 岳墩 安山(庵山) 陈芝岙(寻芝岙)
山头乡 主山 大青墩 大青 塘朱家塘
伍山乡 兰头 峧湾(礁湾) 下湾塘 三角塘
青珠乡 青珠黄珠山 茅洋塘茅洋潭
板桥墩 永宁
岔路乡 岔路 桐洲
竹林乡 板昌(板仓) 妙山(庙山)
前童乡赤岩 小汀(潇汀) 岙胡坑庙 岭 黄泥潭 东溪 大郑(大剩)
白溪乡 白溪 牛路坑 六殿坑 大坦
大松溪 寺后山 十八罗(十八 箩)
王爱乡 尖山 大湾西山 百丈丘 袍丘(刨丘)箬帽岩 吊鸡湾 黄泥塘
桑洲镇 木坑 石岭坑 毛平 白石坑 (白舌坑) 犁头山
麻山乡 慕胡山 方山 石枧 冷水孔
山头槽
官岭乡 双盘 箬岙 新塘
越溪乡 清潭 王某山(王五山) 白湾
大脉山 大山 田岙 岐头纱
帽绿(纱帽盏) 信干(沈监山)
淡水塘 灰场 北腊 道士塘
七市乡 官山(鹳山) 筲箕湾 青屿山
箬屿 岭坑 岭头坑
旗门乡 东岙(东洲) 黄旗山 行者山
小河塘 山皇岙 蒋公洞
(二)以自然地理实体结合方位、方面词语命名(共282村)
深甽镇 下独山
香山乡 后溪 溪头 岭口 塘下
田畈中央 下田畈
大蔡乡 平岗头 东山
紫溪乡 海口
大里乡 上坑 上横山 下横山
双湖乡 岩头里 岭下
马岙乡 山后 外八石 桐岭头 里茶坑
大洋(大羊前)
桥头胡镇 后浦龙 溪边
薛岙乡下洋 山脚 上浦 下洋下
大佳何乡 后山 水孔头 后洋 南洋
岔路头
凤潭乡 后岸 上洋头
建设乡 岙口 外山头 铜岭头
梅林镇 塔山头 东岙 半洋 下柘洋 (下漳洋)平岙口
山水乡 塘头 南岙
力洋镇 里坑 东洋 下跳山 海头西
山脚 西屿(山) 东屿(山)
下湾 峧门
东仓乡 外山 溪边 大路头 长山主 (长山嘴) 寺后山(里山)
胡陈乡 东下田 马岙岭脚 半山 屿头
前山 东头溪 屿根 横山里
里南坑 外南坑 东山 塘里饼 (塘里壁)
茶院乡 紫山头 下家山 铜岭脚 半山
山脚 坑口岭(坑口)
毛屿乡 岭头 上洋 坑里 岭脚 后长 山西坑(下坑)坡下 龙口
龙尾巴 东南溪 礁嘴
古渡乡 山后 山后塘角 搀头 上渡头
下渡头 墩头 大山后
前横乡 外山 峧下 平岩头 后洞门
城郊乡 岭脚 前洋岙里 上白峤 下白峤 大岭头 岭头 岭脚岙里 (岙里)
回浦乡 西岙 东岙 上洋 下洋 上格 岭外龙塘头
竹口乡 新西岙竹口
西溪乡 上盈坑 下盈坑 里畈 下山头
后坑
辛岭乡 塘尾巴 上田 下田 坑里 里
罗坑 外洋 下洋 上干溪 下
干溪
双峰乡 田下尾 岗下 岗头里坑 上
月山 里塘 榧东 柴家岭脚
上塘 中央山 上辽岗 大岭头
黄坛乡 里岙村 横山后 溪边 旭山
(东山)前山 塘下 上场头
半洋 坑头
水车乡 港头 下坑 岩头下 上枫槎
下枫槎 枫槎岭头 中央坑
长街镇 西岙 塘里 渡头 东洋下角
头 上墩 前港 后港 下山
龙浦乡 河里 中下塘 下塘 上港 下
港 下岙塘 上岗山
岳井乡 上新塘下新塘 上山前 山前
团(山前)上塘 山前(下岙)
山下南山塘
山头乡 山头 港头 港下 外塘 里塘
下湾 上洋墩 埂下 上搀 下
搀 下角 上搀潭 丹屿背
伍山乡 外塘 后洋 下长山 南面塘
西外塘 南下塘 塘岸头 里塘
青珠乡 桥头山下 上公和 下公和
南关
岔路乡 湖头 白岭根 西山下 东山
下畈村 渡头
竹林乡 外洋岭根
前童乡 岭南 东山 南岙 东洋 洋加
山(下山) 西山里 路下 大田
头
白溪乡 峧头下洋 岭头 东间(东涧)
下畈 东湾
王爱乡 下大岙 下坑 旁山(傍山)后
塘 横家下(横岗下)大路下
东山头
桑洲镇 桑洲岭头外岗 上堂(上塘)
上洋坑口 上山 外洋大岗
头南山 木坑头里雪山 外
雪山 前塘孔下路 田下
麻山乡 里山 西峰里岙庄 上龙潭
南坑
官岭乡 东村新岭头里岙 外岙上
箬岙 山下后岙下山头前
岙 前方头缆头
越溪乡 下湾 岭脚下 东白芨 西白芨
南湾 西湾 上梅岙 梅岙(中
梅岙) 上盘屿 下盘屿
七市乡 西坑 峧头 外塘 青山脚
旗门乡 下岙 新岭脚 东山
二、以姓氏命名(共378村)
(一)单纯以姓氏命名(共118村)
深甽镇 蒋家庄
香山乡 石家 蒋家 洪家 竺家
西店镇 崔家 王家 郑家 张家庄
邵家
大蔡乡 大蔡
紫溪乡 新詹(新詹家) 老詹(老詹家) 新董(董家)周戴蔡家
大里乡 俞家 陈家 孔家 姜家
双湖乡 老屋(刘家) 竹家(竺家)
桥头胡镇 屠家 林家 丁家 叶兴(叶家)
陆家 尤家
薛岙乡 魏钟 蒋家
大佳何乡 吴家 陈戴 冯家 赖家 伍家
应家 马家 史家 沈家 胡家
凤潭乡 洪家塔(洪家搭)
建设乡 前家(钱家) 储家 史家
梅林镇 冯家 裴家 曹家 仇家 汪村
何家
山水乡 邬家
力洋镇 范宅
东仓乡 张韩 国叶 大赖
胡陈乡 胡陈 唐家 车家 夏奇岙(夏家)
茶院乡 邵家庄 许家
毛屿乡 后富祁(后傅祁)
古渡乡 谢家 叶家 王家村 储家市
前横乡 童家
城郊乡 赵家 汪家项家范家 罗家
严林谢家应家庄
回浦乡 范家 吕家 杨家 赵家 何家
李家
竹口乡 杨家 唐安李
黄坛乡 魏家
水车乡 余家
长街镇 张家 大祝 孙家 大湖(大胡)
龙浦乡 施家 金家
岳井乡 王家 李家庄张家
山头乡 翁家 丁家 王家
青珠乡 董家杨家梅家
岔路乡 柴家大娄
竹林乡 祁家
前童乡 严家 陶家
白溪乡 江家
王爱乡 吕家
桑洲镇 梅家 夏家 江家
麻山乡 王庄
官岭乡 曹家 孙家 娄家
七市乡 小林 大陈 大林
旗门乡 董家
(二)以姓氏结合方位、方面词语命名(共96村)
深甽镇 外张
香山乡 下葛 后陈
紫溪乡 东周 前金
大里乡 下金 上张庄 上陈张(上陈)
双湖乡 上湖(上胡) 中湖(中胡)
桥头胡镇 店前王 下洋顾 上尤
大佳何乡 外郑 上葛 下葛 里袁 外袁
上万家 下万家
凤潭乡 外丁 方前
建设乡 东吕 西吕 里蔡
梅林镇 上陈家 下陈家 下应 上应
上陈 南陈 下洋葛
山水乡 下洋王 横金
力洋镇 东吴 西吴
东仓乡 上韩 上郑 下郑 上刘
胡陈乡 西张 东张
茶院乡 下徐
古渡乡 上彭
城郊乡 前张 后张
回浦乡后徐 后丁 大金(上金)下金
前黄
竹口乡杏蒋(下蒋洋)
西溪乡下潘
双峰乡里大陈
黄坛乡外王 下张 上张
水车乡下陈
长街镇 东陈 下蔡 下祝
龙浦乡下张
山头乡上翁 下翁
岔路乡上胡 后柴 上金 前后娄
前童乡前童 下朱 下叶 上葛头
白溪乡前桥(前邵)里王
王爱乡东王 外柴 外庄(外章)
桑洲镇上叶 下章
麻山乡里下王
官岭乡上陈庄 里朱 外朱
越溪乡上林 山上应 山下应
七市乡上田 下田 上对(上戴) 下对
(下戴)
旗门乡下洋陈 西刘 西王 上张 西
潘下吕
(三)以姓氏结合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共141村)
深甽镇 赵畈
香山乡张岙 横路葛
西店镇山下戴
大蔡乡李家山 黄家山 林家岙 梁坑
曹坑 岭徐 赵山
紫溪乡海张
大里乡陈家坑 夏家岙 蔡家山 金岙
溪滨(溪边竺)
双湖乡里加坑(李家坑) 吴家坑 俞山
马岙乡马岙 蒋家山
桥头胡镇 桥头胡(潮头胡) 潘家岙
薛岙乡薛岙 苏家岙 王石岙 骆家坑
大佳何乡 林家山 溪下王 岙潘
凤潭乡山下刘 丁家岙 陈岙
建设乡大岙马 铜岭徐 铜岭王 铜岭
祝 汶溪周
梅林镇岙胡 大路周
山水乡后畈王
力洋镇西仓王 西仓董 田交朱 田交
王路下施
东仓乡王家坪 吴岙 岙里王 西洋张
胡陈乡吴家岙 岭根陈 岭下谢 塘头
韩
茶院乡竹家岙 亦长坪(叶长坪) 陈家
山 后坑李
毛屿乡岙里赵 岙里周
古渡乡下山张 山头朱 山头张
前横乡港下杨
城郊乡徐家岙 华山(山头华)坑龙王
山陈 吴家岙 屠岙胡
回浦乡溪旁 徐石家岙 田洋陈
竹口乡钱岙(钱家岙) 下洋吴
西溪乡朱家坑 应家坑 西溪(西溪徐)
辛岭乡任家岙 潘家坑 岙里王 岭脚
吴下洋朱
黄坛乡金家岙 梨岙(厉岙) 溪头陈
溪边陈 后溪林 木坑郑 木坑
湖(木坑胡) 峰山蒋
水车乡石舌章 大路李
长街镇徐家溪 洋家塘(杨家塘)
岳井乡张家岙
伍山乡伍家屿
麻山乡
岔路乡叶家山 西塘吴 后洋王 后山
葛 田良王(田洋王)官岭乡
竹林乡墩头陈
前童乡沈坑岙 潘家岙 罗家岙 吴坑越溪乡
岙柘湖杨 山朱胡 大溪王七市乡
王爱乡叶家坑 王家坑 上里坑(上李
坑) 山头程岭头陈旗门乡
桑洲镇陈家岙 外山周 下洋周 田洋
芦(田洋卢) 南山章 外山郑
里山季
麻山(麻岙) 山后翁
周家岙 山上方 祥里徐 官塘
周
李家岙 信张
王干山 下岙芦(鹤岙卢) 箬岙
蒋 墩头竺
新岭金 岭根屠 武岙李 武岙
黄 跳头吕 西山王
(四)以姓氏结合建筑物或大村、片村、古行政区域命名(共23村)
香山乡牌门舒
建设乡铁界吴(铁街吴)
梅林镇梅林陈 九都王 江厂陈(缸厂陈)
力洋镇力洋孔 海楼渔(海头俞)
茶院乡寺前王
城郊乡斗门张 大桥李 溪南刘 溪南
许 屠岙蔡
回浦乡庙前墩(庙前丁)
竹口乡桥下潘 竹口储
辛岭乡辛王
黄坛乡黄坛杨
山头乡庄吴
前童乡桥头杨
桑洲镇麻车杨(油车杨)
旗门乡杜公染(杜公广) 墙里林
三、以自然景观命名(共62村)
深甽镇枫树湾 雪潭(泄潭)
紫溪乡白岩
大里乡赤岙
双湖乡白岩 黄四鸟(黄狮鸟)
马岙乡茶坑 白头岩
薛岙乡伫岩
大佳何乡 毛洋(茅洋)
凤潭乡五松(五松坑) 桐树岙 芭蕉岙
建设乡荔枝湾(篱刺湾)
梅林镇杏树(银杏树) 梅林
山水乡泉水 小花湾
力洋镇吴家洋(荷花洋)燕楼山(烟楼 山)
东仓乡田青山(靛青山)
胡陈乡平林
茶院乡茶院 泥树崀(柚树崀) 岚峰
柘浦街 茶树下
毛屿乡苔芳(田荒) 油树坑 毛屿(茅 屿)
前横乡千步泥塘
回浦乡杨柳峰 五枫树 檀树头
西溪乡红岩 石龙头
辛岭乡下家山(霞挂山)
双峰乡榧坑 花如坪(枫树坪)
黄坛乡杨树堂(杨树塘) 荸荠田
龙浦乡湘岙
山头乡枫林 葛藤棚
伍山乡松岙
竹林乡竹林
白溪乡青山头 大荒地 叶岙 枝树湾
(梓树湾)天打岩
桑洲镇桑洲 雪坑 大竹园 桑园 竹
山头 桃坑 大红树
麻山乡木加坑
越溪乡竹园头
七市乡大竹园 小梅枝
四、以地形地貌命名(共114村)
深甽镇长洋深甽
香山乡便岸头(平岩头)捣臼岙 龙头
颈
西店镇团堧
大蔡乡马车地(猫爪地) 高畈 十石头
紫溪乡璜溪口
双湖乡乌糯坑(乌洞坑) 桶坑 九石湾
木瓜湾 双坑
马岙乡冠山 峰连岗 金狮坪 坦头须
(坦头水)
薛岙乡下月岙(下隅岙)
凤潭乡兰田(烂田)
建设乡磨盘
山水乡金高椅 大朴头 瓦窑头 花山
力洋镇石门 高洋地 山横
东仓乡毛仙(茅扇) 中间凹
胡陈乡翔凤头八石湾
茶院乡落塘 塘孔 下沿盘
毛屿乡路湾 相板头(象鼻头)
古渡乡米桶背 乌龟坑
前横乡坭山平 跳头村(跳头龙) 洞门
白鼻头
城郊乡草湖 凌塘(菱塘) 跳头
回浦乡隔水洋
竹口乡王社(黄蛇)鲞地
西溪乡山下坪 大爿地 烂田湾 横坑
仰头湖
辛岭乡百亩洋 木杓丘 双水(两水拱)
双峰乡长坵 塘家坑 平坑 大横潭
大坑
黄坛乡沙栋 大岩湾 大畈洋
水车乡草坦头
长街镇深水港
龙浦乡流水湾 回(围)林 三岔
岳井乡横山头 团屿 山横 小龙头
山头乡双岔 五岔
岔路乡兆岸(绕岸)干坑
前童乡平溪
白溪乡蟠龙 湃滩 澜湾 山头地 长
溪滩 岩头罗(岩铜锣)
王爱乡夏孔(下孔) 高塘 上畚斗 大
坪 大平头 官山(关山) 汤平
头 塘孔 西跳
桑洲镇中央溪 花地塔(花地搭) 上屋
斗 燕窝 平园 六峰 罗家园
(箩家园)
麻山乡长田头
官岭乡路田平(龙田平) 乌岩头 牛台
(牛腿)跳山 大井
七市乡钟山 坎头王(墈头黄)
旗门乡山头螺 犁头嘴 横路山 中央
郑(中央瑾)
五、以意会命名(共72村)
深甽镇 留基
香山乡 礼村 藕荷坑(遇河坑)
西店镇 石孔头 西店(西垫)
大蔡乡 常泛洪
紫溪乡 茅洋(望洋) 海格山(海鉴山)
诗房
大里乡 大里 柘坑(遮溪)
双湖乡 大庄
马岙乡 独旦(独担) 野猪坑 大段 自
古堂(自古塘)
大佳何乡 大佳何(大罝何)
建设乡 竹保陈
梅林镇 皂浦(造浦) 胜建 新村 横店
金 火烧应
东仓乡 和尚坑
胡陈乡 洪家 西翁(山头翁) 翰嘉岙
步二 水竹坑(水筑坑)
茶院乡 雅鹰岩 杜(肚)岙 郑公头
城郊乡 新建
西溪乡 留五扇
辛岭乡 留坑 枧头
双峰乡 后辽(后瞭) 逐步 张辽(张行 寮)
黄坛乡 法洪坑(发洪坑)
水车乡水车(水东)欢喜岭马铺中
央村
长街镇 车岙(岔岙)
龙浦乡 沥头(猎游)田坑
岳井乡 对岙洞(对拗洞)
山头乡 过水程(过水塍) 洋加田
伍山乡 洋岭 绊田头
青珠乡 文围(文卫) 百亩头
竹林乡 官地 后立地
前童乡 磨石仓 梁皇
白溪乡 大石(十甲庄 大集) 大水路
王爱乡 冷饭坑 稍场 中央里
桑洲镇 辽车(撩车) 珍山 老屋基
官岭乡 一市 法洪(发洪坑) 高增
越溪乡 大宋(大送) 小宋(小送)
七市乡 七市
六、以建筑物命名(共119村)
大蔡乡 尼坑庵
紫溪乡 集义堡 桥棚 江瑶(缸窑街)
双湖乡 上湖庙
桥头胡镇 东园
薛岙乡 胜龙
大佳何乡 井栏 桥坑 和平寺 大园庵址
凤潭乡 大洋后(大墙后)洪桥
建设乡 烟厂 贵人坛(鬼神坛) 上庙
梅林镇 前园 仕西(寺西) 石埠头
山水乡 茶堂
力洋镇 凤山庵 前宅 力洋庵 斗门头 上庄
东仓乡 东屋上洋殿
胡陈乡 方后(坊后)东林庙 庙下
茶院乡 道士桥宝岩寺小庵平窑 (瓶窑)
毛屿乡 塘厂
古渡乡 新桥头 山厂
前横乡 塘厂村 上蓬厂 石辗
回浦乡 狮子庵 伽蓝庵 后庵 大王庙 笆弄头 上桥 下桥 上屋
竹口乡 杏如田(行慈殿)大屋
西溪乡 大庙坪 石辽(石寮) 瓦窑山
辛岭乡 赵郎场 大屋
双峰乡 澄深(澄深寺) 庙头 清水染(清水广) 杨染(洋广) 王家染 (王家广)
黄坛乡 李家堂 下林(下林庵) 桥头 灵山
水车乡 井山 马婆园
长街镇 长街(长亭) 石桥头 洋湖闸 斗门头 屋基园
龙浦乡 庙头下 新城 板桥 娘娘宫
岳井乡 岳井(鹤井) 干校 小水埠
山头乡 上山亭 上陡门 瓦屋 新屋 双甲斗门
伍山乡 下塘(灰漏塘)
岔路乡 岔路街杨家桥
竹林乡 上下营(上下行)
前童乡 里辽(下寮) 外辽(寮斗) 梁皇寺 上店 栅下
白溪乡 四鼓湾(师姑庵) 祖师墓 纸厂基 殿前 后寺
王爱乡 下辽(下寮)横路庵 大暮(大 墓) 兰田庵 茶园头
桑洲镇 新庄(僧庄)
麻山乡 新屋 坟庵 石桥(桥亭) 西安 (西庵)
官岭乡 寺前 金瓜园 船埠头 白岐 (白岐庙)老麻园 塘厂
越溪乡 亭头 陡门头
七市乡 上塘厂
旗门乡 马殿 白塔桥
七、以土壤命名(共12村)
深甽镇 里沙地
紫溪乡 外沙地
力洋镇 下沙滩
东仓乡 沙地下
胡陈乡 王土下(黄土岭下)
西溪乡 沙地黄泥田
水车乡 黄泥田
白溪乡 沙田
桑洲镇 下沙地后沙
官岭乡 沙滩
八、以两处相关命名(共39村)
大里乡 下宅畈
桥头胡镇 上洋头 下家湾
大佳何乡 下厂 上厂
凤潭乡 格水王(隔水王)
梅林镇 上屋
力洋镇 力洋(沥阳)
东仓乡 上宅下宅
胡陈乡 外庄 里庄
茶院乡 后店里
毛屿乡 下厂
古渡乡 庄前
前横乡 新山(三)北老山(三)北
回浦乡 上厂
辛岭乡 格屋(隔屋)格水
黄坛乡 西庄里白水外白水上屋 下屋
龙浦乡 下厂
岳井乡 隔港
山头乡 隔岭
岔路乡 新高坦老高坦 中高坦
白溪乡 山洋(山阳)
王爱乡 上屋基
桑洲镇 格岸(隔岸)下横
麻山乡 高坑(上高坑)下高坑后岙
七市乡 隔坑
九、以祈求吉祥或美好愿望命名(共14村)
薛岙乡 加爵科
大佳何乡 涨坑(涨源)
凤潭乡 下河
建设乡 麻车
茶院乡 双宫(双姑)
毛屿乡 荔枝坑(利支坑)
胡陈乡 中堡(中保)
黄坛乡 岭丰
长街镇 合利
山头乡 大渔冯(停裕冯)
青珠乡 团结
岔路乡 祥里
前童乡 顺利
桑洲镇 黄罗洋
十、以怀念祖先命名(共14村)
西店镇 樟树
大蔡乡 夏樟
紫溪乡 义门
马岙乡 王范辽(洪范辽)
梅林镇 花园
胡陈乡 梅山
竹口乡 肚岙(杜岙) 李和洋(李侯阳)
黄坛乡 黄坛
山头乡 石塘 三村
越溪乡 越溪柳村
七市乡 慈周
十一、以神话、传说命名(共6村)
深甽镇 来(雷)虎岩
梅林镇 仙姬陈三军庄
山头乡 天打岩
白溪乡 学士坪坑
七市乡 雷鼓
十二、以音响命名(共2村)
胡陈乡 响岩
前童乡 响亭山(响藤山)
十三、其他(共27村)
马岙乡 门前园
桥头胡镇 墙宅墙里
凤潭乡 油坑南山
梅林镇 白墙 赤山
山水乡 申头
力洋镇 牧塘
东仓乡 东胡
胡陈乡 门棚
茶院乡 民户田
城郊乡 麻车 雪坡
回浦乡 冠庄
双峰乡 长湾
黄坛乡 麻车 后塘
长街镇 沿盘头
岳井乡 长山
伍山乡 月兰
岔路乡 前王
桑洲镇 大陈
麻山乡 塘山
官岭乡 新山
七市乡 南庄 官长
宁海县自然村地名分类简释
宁海县共有1344个自然村,今根据各村命名由来分成十三类,如前表所列。表中所载地名均系现行标准名,括号内为原始地名。
现将分类情况简释如后:
一、以自然地理实体(含田、洋、畈、路、塘等)命名。
本类地名均与自然村左近之自然地理实体有关。其中可分成二小类:
(一)直接以村落所依附之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此类地名多以自然地理实体之名为村名,如白龙潭、白峤岭、黄泥庵(黄泥庵山省“山”字)。
(二)以自然地理实体结合方位、方面词语命名。此类地名兼取自然地理实体之专称及通称,前者如西白芨,桥头山下,后者如东山、上塘。
宁海县依山濒海,有山区、平洋和海滨,地形复杂。在山区,群山连绵,岗岭起伏,溪水回流,坑岙错落,其村名多见山、峰、岭、岗、峧、湾、坑、溪、潭、岩诸字。在平洋,田地成片,阡陌纵横,其村名多见洋、畈、田、地、坛、坦诸字。在海滨,塘田相毗,海港内伸,水网交错,渡闸分布,其村名多见塘、屿、搀、浦、渡、港诸字。此为本类地名之基本用字。
本类地名共485村,占全部自然村的36%,为数最多。
二、以姓氏命名
宁海县除个别村建于解放以后外,有村名由来可考的,均形成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人民聚族而居,重视姓氏,且以姓氏名村甚为简捷,故本类地名为数亦多,计378村,占全部自然村的28%,仅次于第一类。
本类地名又可分为四小类:
(一)单纯以姓氏命名。此类地名多跟随“家”、“庄”等字,如蒋家、王庄。亦有直接以姓氏名村的,如周戴,胡陈。少数村名则伴随说明性的词语,如洪家塔(洪家搭)、新詹、大娄。
(二)以姓氏结合方位、方面词语命名。如东周、上尤、外王。其中如上郑、下郑、里袁、外袁等,亦可归入“以两处相关命名”一类,现以姓氏为主,入于此。
(三)以姓氏结合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此处亦系以姓氏为主而成立的一个小类。村名多以姓氏与自然地理实体的通称相结合,如山头程,大路李,少数则以姓氏结合自然地理实体之名,如新岭金,箬岙蒋。
(四)以姓氏结合建筑物或大村、片村、古行政区域命名。以姓氏结合建筑物命名的如牌门舒、寺前王,结合大村、片村命名的如黄坛杨、辛王,结合古行政区域命名的有九都王。
三、以自然景观命名
本类所列各村,以村落所在之山水风貌取名。如茶院乡岚峰,因村边山峰常有雾气笼罩,遂以岚峰名村。其中五枫树、榧坑等,皆系以植物命名,现以植物作景观看待,亦纳于此。
四、以地形、地貌命名
入于本类各村,由村落处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之间而得名。如紫溪乡璜溪口,因紫溪绕经村北折东南,环村半圆似璜玉,因而得名。又如双湖乡桶坑,以该地四周皆山,中间低平,如桶形而得名。
本类地名共114村,居全县第四位。
五、以意会命名
本类地名系以意会之而得。如双峰乡逐步,以始迁者何伊因宋末世乱,潜迹山林,举足微行,至此筑舍而居。取“微行”为逐步走去之意,即名村为逐步。
此等地名别有情趣,本卷《宁海县地名拾趣》一文中所取之例,多出于此。
六、以建筑物命名
近村有寺、庙、庵、殿、桥、斗门(陡门)等建筑物的,常以建筑物名村,如新桥头、仕西(寺西)。其中不少村即以建筑物之名为村名,如和平寺、娘娘宫。
本类地名共119村,居全县第三位。
七、以土壤命名
宁海县土壤结构从外表看比较简单,故以土壤命名的自然村甚少。全县仅12村,其中有9村皆因处于溪边沙滩而含“沙”字,如沙地、沙滩。
八、以两处相关命名
本类地名,缘村落与某自然地理实体或另一村落相关而得。如力洋镇力洋,原名沥阳,因村居沥水(力洋溪)北岸,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又如桑洲镇格岸(隔岸),系由古时该村与坑口隔清溪而得名。此外,尚有新、老相关的,如新山(三)北、老山(三)北。
九、以祈求吉祥或美好愿望命名
村民多愿本村吉祥,或寄予美好愿望,本类所收各村,即以吉祥词语或愿望命名。如薛岙乡有村原名为鸦鹊窠,为欲子孙及第登科,加官晋爵,改作加爵科。又如长街镇合利,因村民来自各省各县,愿合住顺利,遂起是名。
十、以怀念祖先命名
本类地名,有引入祖先原居地名命名的,如黄坛、柳村;有以祖先初迁时祈卜之物作村名的,如樟树、夏樟;亦有以祖先之名号为村名的,如李和洋(李侯阳)。
十一、以神话、传说命名
各村常有流传于本村的传说,某些即成为村名之由来。如深甽镇来虎岩,相传该处古时有虎伤人,村旁有一虎形山岩,曾遭雷击,说是雷公镇虎,村遂称雷虎岩,今作来虎岩。又如梅林镇三军庄,据传古时有三名将军骑马过此,曾于村东桥头下马歇息,因以得名。
本类地名全县仅6村。
十二、以音响命名
本类地名,系由村旁有某种音响而得。如胡陈乡响岩,以村后有巨岩,风起时岩下空气回荡作闷雷声,遂以响岩名村。
本类地名全县只2村,较为特殊。
十三、其他
村名由来无考或不能入前举各类者列于此。如茶院乡民户田,当地修于清乾隆时之《叶氏宗谱》,明户田与民户田并称,光绪《宁海县志》则称十五田,而同书《叙山》中该处有十亩田山,民国初时的地图又标为习武田,然所有名称均无由来或演变可考。又如七市乡官长,系从行政村而得名,而行政村则沿袭原大队名称,成立大队时,取队内官山、长洋二村之首字命名,此等地名,难以入类。归入本类之地名,大率如上例。
宁海县古今村名对照表
宁海县所属乡村,据《赤城志》载,分6乡,19里,编53都。崇祯《宁海县志》实录6乡,19里,52都,166村。清雍正六年(1728)行均里法,改为庄,为便利征收田赋而设。光绪《宁海县志》载县治8庄,东、南、西、北四乡共84庄,1261村。(该书统计为1254村,有误)以上均包括今属三门县地区。现将其中今属宁海县之63庄835村(内2村今属三门县,1村属象山县)的村名列表注明现行标准名称,以便查对。
宁海县地名特殊用字
本篇所收地名用字,约略可分三类:一是字义转移;二是宁海方言;三是罕见字。也有不属于此三类而须加说明的。集而加注,供读者参阅,便于了解地名由来。下面排列与分类无关。
洋 平坦之田畈称“洋”,如九顷洋。村傍田畈者,亦常以洋为村名,如上洋、大畈洋等。
头 作近旁解。如靠近溪、海、山、塘、庙之村,名之为溪头、海头、山头华(今作华山)、塘头韩、庙头等。亦有用“头”字本义者,如瓦窑头,以该村所在地形如瓦窑,村居其上,因而得名。
坑 小溪流称“溪坑”,村靠溪流者,常以“坑”命名,如水竹坑、皂坑、五松坑等。也有取“坑”字本义的,如桶坑,即因地形低凹而得名。
寮 小屋。山区用此字作地名较多,如张寮、上寮岗、石寮等。今“寮”均改作“辽”。
广(yǎn非“廣”之简化字)原义为就山崖作成的房子。见于山区地名,如王家广、杨广、清水广等。今据宁海地方音,“广”均改作“染”。
烂 宁海方言称湿或多水为“烂”,见之于地名的有烂田(今改为兰田)、烂湾等。
搭 搭拼之谓。如洪家搭,由洪姓搭居该村而得名。又,宁海方言,“此块地”称“此搭地”,花地搭之“搭”,由于此。(今“搭”均改作“塔”)
跳 原应为“挑”,挑出之意,前有斜坡跌落之地称“挑”,现均作“跳”,如西跳、跳头等。
孔 指小形谷地,如下孔(今作夏孔)、塘孔等村,均因村所在处地形而得名。又,溪涧通过处亦作“孔”,如田孔周之“孔”。
壁 里边厢之意,如塘里壁即因村处水塘里边而得名。
堧 原意为河边地。团堧地处海边,亦用“堧”,已移作水边地之意。
根 山脚,如岭根陈、白岭根、山根蔡、屿根等村,均因村在山脚、岭脚而得名。
坛 略高于周围之小块平坦地称“坛”,如黄坛古称松坛,即取此意。也泛指一般平坦地为“坛”,如草坛头(今作草坦头)。
稍 宁海方言,挑重担时以短拄拄担略作休息称“稍”,村名稍场即因此而得。
搀 原作“〓”,据《康熙字典》,音“瀺”,“兆名也,坛域茔界皆曰兆”。用于宁海地名,略高于周围之地称“搀”,如上搀、下搀等。
坡 城郊乡有雪坡村,读作“雪拇(mu)”。而“坡”读作“拇”,并非宁海地方音,此处为特例。
宁海县地名拾趣
宁海县某些地名,其命名由来或演变过程,颇为特殊,别有一种情趣。今撮而集之,以飨读者。
留基 自然村,属深甽镇。附近沙地王姓于太平天国时(1851~1864)曾避于该处林间,筑室隐居。事后迁还,留下宅基,后人至此定居,即以留基为村名。类似的有梅林镇火烧应。
独旦 自然村,属马岙乡。该处土地原由马岙村民耕种,因路远,早去晚归,每人每天仅能收稻谷一担。建村后,遂名村为“独担”,今谐音为独旦。
大段 自然村,属马岙乡。该地有申岭与学堂岭相接,使山路形成二段,一段长,一段短。当地人称长段为大段,村在大段路旁,遂以大段名村。
榨园坑 自然村,属马岙乡。该村原系其地有柘树园而称柘园坑,后不知何故竟改为榨园坑。
坦头须 自然村,属马岙乡。该村原为坦头水,因地处山间平坦地,旁有一泓冷水而得名。地方音“水”、“须”同音,亦不知出于何意,易“水”为须。
耐烦岭 山口,在马岙乡西南边境。该岭长4.8公里,地区冷僻,行人过此,常走得不耐烦。然而竟称之为耐烦岭,大约是要行人“耐烦”之意。
花园 自然村,属梅林镇。该村李姓系唐高祖李渊之后,于唐僖宗时自杭之桥陵旁迁此。为追念李渊生于太原郡之花园,亦名村为花园。按李渊并非生于太原,而当地《李氏宗谱·花园记》作此记载,实为讹传而定村名。
横店金 自然村,属梅林镇。凫溪故道经石埠头出赤山入黄墩港,舟过村前,舟人常入村内小店购物,俗称“横进一店”,村居金姓,因称村为横店金。
和尚坑 自然村,属东仓乡。该村地处山间坑边,村民居此,冷落孤寂,犹如在深山寺院中做和尚,遂以和尚坑为村名。
毛仙 自然村,属东仓乡。村在一片扇形茅草坛上,因称茅扇。光绪《宁海县志》曾作毛扇,今成“毛仙”,虽脱离命名原意,却韵味盎然。
翰嘉岙 自然村,属胡陈乡。该村出过翰林,人以联“山碧水绿嘉人地,一代风骚翰林家”赠之,即取其中“嘉”、“翰”二字,名村为翰嘉岙。以联取名的,还有桑洲镇田孔周。
步二 自然村,属胡陈乡。该处由王、胡二姓各居村之一方,相距甚近,村人谓之“不及二步地”,便以步二为村名。
水竹坑 自然村,属胡陈乡。该村所在山岙,外窄内宽,每逢骤雨,村旁溪水泻泄不及,被阻在岙内,水位陡涨。当地方言,水被阻住称“筑住”,因称此小溪为水筑坑,并即以名村。后以谐音改为水竹坑。
坞石坑 自然村,属胡陈乡。原名乌石坑,以村旁山坑岩石呈乌黑色而得名。后不知何故,于“乌”旁加“土”成“坞”,称坞石坑。
郑公头 自然村,属茶院乡。村民姓郑。过去,该村常与邻村后坑李联合雇班演戏,以郑姓太公为首事领头,即以郑公头为村名。
双姑(今称双宫) 自然村,属茶院乡。该村始居人郭悬富,原籍福建新田街,曾游浔阳江二姑山。后迁此,仍追慕二姑山传说中二姑的孝节,名所居村为双姑。
留五扇 自然村,属西溪乡。该村始迁人杨三教系元初起义军首领黄坛人杨镇龙族人。杨镇龙失败后,村遭元军屠戮,杨三教挟屏风五扇避居于此,即称村为留五扇,意谓仅留下屏风五扇。
留坑 自然村,属辛岭乡。该村白龙潭华姓祖先将该处所属山林均赠与城西崇教寺作寺产,只留下此地一条山坑,即称留坑,并以此名村。
横山后 自然村,属黄坛乡。原名山后,1951年与璜山合建行政村,把“璜山”讹称“横山”,以横山后作为行政村名。沿袭至今,村名遂为横山后,而邻村璜山,则村名依旧。
欢喜岭 自然村,属水车乡。该村处于枫槎岭山腰间,是宁海县城至七市、一市之岔路口,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息、饮茶。行人上岭至此,正好精疲力竭,逢此凉亭,欣喜不禁,遂呼之为“欢喜岭”,并以此为村名。
对岙洞 自然村,属岳井乡。早先,岳井至长街通舟楫,此地正处于航线中点,两面航程各占一半。当地人称“半”为“对拗”,又因此处有洞港,故名对拗洞。后以谐音称对岙洞。
绊田头 自然村,属伍山乡。该村村民原以捕鱼为生,为解决粮食困难,租种近地塘田。但往往为田头农活羁绊,以致耽误捕鱼,村名遂称绊田头,意谓村民被田头绊住了。
白溪 河流,发源于天台县,进入宁海县后,因田高溪低,无灌溉之利,认为白(徒)有一条溪,故名白溪。
冷饭坑 自然村,属王爱乡。该村地处深山,附近村民上山砍柴,须带饭前去,常在坑边吃冷饭,称之为冷饭坑。村建坑边,即以坑名村。
辽车 自然村。属桑洲镇。该村位于清溪北侧,初建村时,上游上叶村一具水磨磨车被洪水冲走,流至此村,为村民撩(捞)起,遂称村为撩车,后改辽车。
山上方 自然村,属官岭乡。明永乐初,方孝孺罹祸,其家溪上方(在今大佳何乡)被毁,同族方克浩幸免其难,改姓为郑,匿居于此间山上。然附近村人固知方姓隐藏于此,遂称村为山藏方,后写作山上方。
大宋、小宋 自然村,属越溪乡。古时该二村为沿海村落,常受盘踞在东白芨岛上的海寇倪禄骚扰,不得不向倪禄送礼求安。送边猪担盒者为大送,送斗米猪头者为小送。二村送礼有别,遂得大送小送之名,后谐音称大宋、小宋。
附 文
缑城命名考
宁海县城——今城关镇旧称缑城,民国时期即以缑城为镇名。然县城何以称“缑城”,始于何时,则未见定说。
民间相传云,筑城时,范围躇踌未决,忽逢大雪,有猴环行雪上,作椭圆形,循迹步之,正宜作城墙址,遂成城。因名“猴城”,雅作缑城。
此事既属荒诞,又无任何述录可稽,固不足信。
今考有关资料,以为“缑城”之名,为纪念方孝孺而起。
宁海初建县时,治设白峤,后徙海游,武周永昌元年(689)始迁今址,古称广度里。建治后,“筑四门,周围六百步,后废”。(光绪《宁海县志》)实则县治长期无城,《赤城志》已见城废之语。明嘉靖时,为防海倭入寇,于1552~1554年重建。初时未有城名,临海秦呜夏为县城竣工撰《新城碑》,只称“新城”。
曾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592~1595)任宁海知县之王演畴,离任后为寺后《李氏宗谱》作序(序存崇祯《宁海县志》),内有“旧门生李明善自缑城来”,“思当日令缑,实无以厚缑人”等句。此为“缑城”之名始见于记载。然此时“缑城”尚未成为通用名称。明任大冶撰《缑城书院文昌阁碑》中有言:“缑城书院者,前邑侯震泽王公(即王演畴)所创造士处,方逊志(孝儒)世称为缑城先生,侯造士欲如先生所学之正,故名书院。”只说以方孝孺称“缑城先生”,王演畴培养士人欲如方孝孺,因以“缑城”名书院,未涉及县城之名而称书院。后作于万历四十年(1612)之《柏屏黄氏宗谱·序》中,复见“缑城”之称,更后修于清代的县内各地宗谱,称县城为“缑城”,并以“缑”代宁海县名,则属常见。由此观之,约于1592~1595年,有人以“缑城”称县城,而犹未作为正式命名,后称呼者渐众,遂得以承认。此间,知县王演畴当是关键人物。命名之由来,则缘自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宁海北乡缑城里人,因又称“缑城先生”。为不予朱棣(明成祖)草登极诏,遭朱棣杀害,并罹灭族之祸。方孝孺为人忠直,文章盖世,且死得惨烈,向为邑人崇敬,被视为宁海之骄傲。然朱棣在位时,无人敢言方孝孺。至仁宗即位(1425年),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明史·方正学传)此后,方孝孺之名日扬,世宗时(1522~1566),竟有“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同上)“神宗(1573~1619)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同上)方孝孺于此得明廷认为忠烈之士。在此期间,宁海纪念方孝孺之举日繁:
仁宗时,即于缑城里建方祠,成化(1465~1487)中,知县郭绅修其祠,正德二年(1507)知县戴显再葺方正学故里祠;
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杨时秀于县治之南跃龙山(当时称卧龙山)建方祠;
隆庆壬申(1572)知县陈然改建方祠于县治之西;
万历乙亥(1575)知县曾梦鳌又于城内重建方祠,
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吴莱依前任曹学程之嘱于城内建方氏义井亭;
万历三十四年(1606),奉旨于城内建“正学故里坊”。
(以上均见光绪《宁海县志》)
如前所述,宁海县城筑于1552~1554年,以“缑城”为名始于1592~1595年,正是宁海人士随着明廷对方孝孺态度的改变而极力褒扬方孝孺之际,知县王演畴既以方孝孺之故而名新创之书院为缑城书院,与此同时,以“缑城”名县城,自然出于同一原因。即方孝孺以缑城里人而称“缑城先生”,又以“缑城先生”而称县城为“缑城”。而以“缑城”名县城,正合宁海人士由缅怀先贤而欲永存方孝孺之名的意愿,因此日益流行,终于成为宁海县城之名。
,因前此并无此说的文献可据姑作尝试,以就正于来者。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