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地名艺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26
颗粒名称: 卷八 地名艺文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11
页码: 377-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艺文的情况。其中包括地名诗、词选载、历代人士对宁海县述评摄录、地名故事拾零等。
关键词: 宁海县 地名 艺文

内容

地名诗、词选载
  过远桥
  [宋]罗适
  长忆西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
  水随地脉来无尽,云过山头去不知。
  拂面椎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眉。
  工师若动溪边石,留与东归题好诗。
  [注]过远桥,在前童乡梁皇山下,原拱台书院前。今书院和桥皆圮。罗适,北宋时人,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诗载光绪《宁海县志·桥梁》。
  盖苍乔木
  [宋]叶梦鼎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注]叶梦鼎,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诗载东仓乡《上宅叶氏宗谱》。
  梅林八景①
  [宋]叶梦鼎
  黄墩巨海通昌国②,花菀大园接远域③。
  九顷④农歌乐有年,一岩赤气山增色⑤。
  罗溪文澜汇红潮⑥,仕岙⑦名山怀旧德。
  云隐法昌⑧障路西,林深方寺⑨屏乡北。
  [注]①梅林八景,记梅林、桥头胡一带诸景。诗载《梅林应氏大宗谱》。②昌国,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定海县。③菀,音wǎn.茂盛貌。此句指梅林镇花园村。花园村名由李姓自山西太原移用,故谓“接远域”。④九顷,指梅林镇九顷洋田畈。⑤此句指梅林镇赤山。⑥今桥头胡镇陆家、尤家之间古有罗溪(今为颜公河之一段)流经,黄墩港海潮涨及此溪。⑦仕岙,今梅林镇仕西、东岙二村。因左近有法昌寺而得名。⑧法昌,法昌寺,在梅林镇钻山南麓。⑨方寺,方山寺,在今桥头胡镇桥头胡村北方山顶上,原名大智寺。
  紫溪
  [宋]徐允翓
  溪流清且涟, 丸石白还紫。
  水𩬊隐游鱼,垂纶不持饵。
  [注]诗载紫溪乡璜溪口《南大房邬氏宗谱》。作者生平不详。
  题雁苍山
  [宋]舒岳祥①
  此山吾旧隐,石洞锁嶙峋。
  竹有四时笋,松生千岁鳞。
  鼠偷猿藏栗,僧拾鹃巢薪。
  吾友②前峰住,重来不厌频。
  [注]①舒岳祥,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雁苍山在凤潭乡,见卷三《自然地理集体·山体》。诗载《雁苍山志》。②吾友,当时胡元叔于雁苍山创办赤城书堂,请舒岳祥为堂长。此处“吾友”疑指胡元叔。
  天门山
  [宋]舒岳祥烟树连天远,渔樵两地分。仙舟沧海路,僧锡石桥云。落日人行少,空村犬吠闻。谁知隐沦者,绝迹在人群。
  [注] 天门山,在香山乡境,今称桶盘山。诗载光绪《宁海县志·艺文内编》。
  初至宁海二首
  [元]黄溍①
  地至东南尽,城孤邑屡迁,
  行山云作路,累石海为田。
  蜃炭②村村白,棕林树树圆。
  桃源③名更美,何处有神仙!
  缥缈蛟龙窟。风雷隔杳冥。
  人家多面水,岛屿若浮萍。
  煮海盐烟黑④,淘沙铁气腥⑤。
  停骖方问俗,渔唱起前汀。
  [注]①黄溍,义乌人,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至治元年(1321)授宁海县丞,历官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初至宁海》诗载光绪《宁海县志·艺文外编》。②蜃炭,指蜊灰等贝壳灰。③桃源,宁海县城内有桃源桥和桃源桥河,古时常以桃源称县城。④盐烟,县东境产盐,此处指以海水煮盐。⑥县北铁江产铁沙,铁江系海港,沙带海腥。
  香岩书舍
  [明]方孝孺
  风槛临溪敞,幽人称隐居。
  高松偏宿鹭,浊水最多渔。
  邻父邀尝酒,乡豪笑著书。
  时艰知己少,来往莫教疏。
  [注]方孝孺,见卷七《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诗载光绪《宁海县志·叙山》。香岩书舍在香岩山北,宋刘倓所筑,称阆风吟室。后改为阆风庵,今存。
  归锦桥柳
  [明]方孝孺
  衣锦归来气似虹,石桥杨柳锁春风。
  宫袍初染非常绿,花帽争辉分外红。
  人物当思今日异,韶光还与昔年同。
  东君有意垂眸看,管教贤孙踵旧踪。
  [注]归锦桥,在东仓乡下宅村口,见卷四《名胜古迹》。诗载东仓《上宅叶氏宗谱·东仓十景》。
  咏登台桥①
  [明]叶儒林②
  累石曾成既济功,喜无病涉往来通。
  山围古渡③波涛险,水抱东苍④关锁雄。
  光射天边横𧍝〓,影沉海底误蛟龙。
  鲰生愧乏凌云志,未敢留题砥石巾。
  [注]①登台桥,在胡陈乡屿头村,跨越黄公渡,南宋绍定癸巳(1233)至淳祐甲辰(1244)间,郑霖协助僧元海建。胡陈港水库建成后,桥没于库水下。诗载东仓《上宅叶氏宗谱》。②叶儒林,东仓人,明宣德进士。③古渡,指黄公渡,④东苍,盖苍山(今称茶山)东部。
  宁海县
  [明]刘廷玑①
  远隔灵江②百里余,海滨城郭易邱墟。
  章安太守无遗迹,正学先生有故居。
  青染层峦经雨后,红翻乌桕惹霜初。
  停车细问民生事,半种山田半打鱼。
  [注]①刘廷玑,号在园,明万历间为宁海知县。诗载光绪《宁海县志·艺文外编》。②灵江,台州水名,此处意指临海。
  秋夜登跃龙山书怀
  [明]胡其中①
  井梧留岁月,石榻半云侵。
  树密秋声碎,天高②雁影沉。
  看山无墨画,听水不弦琴。
  欲赋登楼句,惊闻落叶吟。
  [注]①胡其中,亦书胡其忠,字元贞,明天启贡生,宁海县城人,曾任山东德州同知。诗载光绪《宁海县志》内《艺文内编》及《名胜》。②“高”,据《艺文内编》,《名胜》卷作“遥”。
  蒲湖怀古①
  [清]储寿潜
  北门自古少汤池,凿此湖来县治宜。
  宋代应多登紫阁,清时也有入京师。
  缑山②秀矗时相望,浦水③潆洄日与滋。
  不信高高碑尚在①,当年邓主⑤费遐思。
  [注]①蒲湖,在县城原大北门内,今桃源北路北端西侧。该诗载于《缑城赵氏宗谱·世芳谱》。作者生平不详。②缑山,泛指县城周围诸山。③浦水,指城北回浦水、淮河、颜公河等。④碑尚在,原浦湖中央假山上有“古蒲湖”三字石碑。⑤邓主,即邓廷彩,四川崇宁州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宁海知县,凿蒲湖。
  长亭即景①
  数里长亭一径斜,罘罳山②翠拥官衙③。
  湖通大小④分程远,水隔东西⑤人望赊。
  月落珠峰⑥潮有信,春归梅栈⑦树无花。
  渡头渔火分三岔⑧,屿脚炊烟出五家⑨。
  煮海为盐⑩民久利,圈涂作壤赋频加。
  先贤剩有弦歌习,继起文章富国华。
  [注]①长亭,即今长街,该地原有留云亭(大成庵)称长亭。此处泛指今长街区地域。诗载《长街谢氏宗谱》。作者佚名。②罘罳山,“形如围屏,亦名五幅山”(光绪《宁海县志·叙山》),长街在其东南麓。③官衙,长街曾设长亭巡检司、长亭场等军、政、盐管理机构。④湖通大小,指长街大湖村及其附近之河泊水网。⑤水隔东西,指原车岙港使该地隔成东西二片,港东曾建水东乡,港西有湖青、长亭等乡。⑥珠峰,即青珠乡青珠山。⑦梅栈,即杨梅搀,今为长街镇洋湖闸村。⑧三岔,原长亭港旁河道交错,长亭港通大青渡出海,其间有渔村三岔等。今港堵,三岔村仍存,属龙涌乡。⑨五家,即今伍家屿村,属伍山乡。⑩煮海为盐,岳井、伍山二乡上、下灰漏塘(今上塘、下塘)一带产盐,今仍有盐场。
  丹山
  丹山高不极,突兀凌太清。
  疑入天台路,霞光护赤城。
  [注]丹山,在东仓乡西部,详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体》。该诗载力洋《岭峧叶氏宗谱·盖仓十景》。作者佚名。
  归云洞怀古
  宋室江山云渺渺,归云洞外水悠悠。
  先公旧迹今何在,日暮夕阳古道秋。
  [注] 归云洞,见卷四《名胜古迹》。传说叶梦鼎曾读书于此。诗中“先公”指叶梦鼎。该诗载力洋《岭峧叶氏宗谱》。作者佚名。
  王爱山积雪
  其灏
  花飞六出满山湾,欲问何王爱此山?
  白鹤天寒梅作伴,长留清洁在人间。
  [注]王爱山,在王爱乡,详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体》。诗载王爱《傍山王氏宗谱》。作者生平不详。
  咏吉祥寺
  [清]崔秉镜
  雁苍迥出万山巅,古寺重新景自妍。
  峭壁危峰迟夜月,琼花瑶草媚朝烟。
  岩悬飞瀑诸天外,桥锁层云野水边。
  却羡幽深游不尽,我来三笑在何年!
  [注]崔秉镜,福建宁德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任宁海县知县。吉祥寺在凤潭乡雁苍山,详见卷四《名胜古迹》。诗载光绪《宁海县志·寺观》。
  天女峰
  此山唤作两丫头,何不寻夫嫁了休?
  其中缺少槐阴树,耽搁千秋与万秋!
  [注]天女峰,即界于凤潭、紫溪二乡间之丫髻山,详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体》。昔有显宦过此,题上首二句,难于续,吏补成之。见光绪《宁海县志·叙山》。
  铁江渔火
  吾家聚族海滨居,傍晚沙汀看捕鱼。
  万点火燎依落月,两崖灯影耀明珠。
  朦胧色焕珊瑚象,罗列光分星斗余。
  举网不辞风露恶,寒江谁悯夜深渔!
  [注]铁江,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港湾》。诗载璜溪口《南大房邬氏宗谱》。作者佚名。
  题峡山村①
  长山②缭绕接山峰,砥柱回澜在此中。
  最是渔村风景好,归帆渔鼓夕阳红。
  [注]①该诗雕刻于峡山村尤氏宗祠五凤楼斗拱上。作者无考。②长山,山名,详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体》。
  峡口潮声调寄浪淘沙
  两岸峙嶙峋,潮落黄昏,声声暗里似鲸吞。急雨飞来江欲立,怕煞行人!帆影到眼前,声若雷奔,军声十万〓山门。几欲千层横铁锁,截断江津。
  [注]峡口,峡山镇原峡山与西山间有一海港,称峡口,今堵。词载峡山《尤氏宗谱·景诗》。作者佚名。
  自满臼(民谣)
  天宁交界一件宝,不供父母不供嫂,
  单单供我孤独老,每日三餐不可少。
  [注]自满臼,石臼,传说每日可自该臼中取得一人够吃一天的粮食,故名。后有贪鄙者想多取而凿大凿深臼槽,竟至一无所取。石臼在宁海、天台二县交界之金竹岭头,清光绪《宁海县志·县境图》标有自满路,在今王爱乡山头程村附近。
  宁海县歌①
  丹邱白峤古名区②,西接天台东尾闾③。
  一带文明回浦水④,千秋灵气产名儒。
  [注]①《宁海县歌》是概述宁海山川形胜,人才辈出的诗歌。清末及民国初年县内曾作为学校音乐教材,流传颇广。作者佚名。②丹邱,在今三门县海游附近,当时属宁海县。因白峤、海游曾先后设置县署,故云名区。③天台,指天台山。尾闾,光绪《宁海县志·叙水》载:“在东海中,与海门马筋相值,其水湍急,陷为大涡者十余,舟楫不敢近,世传东海泄水处。”④一带,指城内流经县府前之“玉带河”。文明,指城内文明巷,今称龙灯墙巷,曾建有孔庙。回浦水,指今冠庄村前(东南)一支水,见卷二《回浦乡》。
  历代人士对宁海县述评撮录
  楼府《宁海县题名记》摘录
  见其市井萧条,人物稀鲜,官舍卑陋,I山岭崎岖,无一事之可人意。誓断不复过此。
  [注] 楼府于宋政和六年(1116)、宣和二年(1120)二次过宁海,宣和三年冬任宁海令。上文为其前二次过宁海时之印象。《题名记》全文见光绪《宁海县志·艺文外编》。储国秀《宁海赋》①摘录
  其山则东有帽尖、盖苍②之绝〓,西有桑洲桐岩③之卓峰,枧城④矗立于南鄙,天门⑤昂峙于北封,三十六雷⑥当其肘,一十六⑦窟蟠其胸。……其海则停纳万流,宗长四渎⑧。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乌崎通鸭绿,睎日本睇旸谷。合镇都而为五十二⑨,隶海屿者有三十六。马筋⑩滉漾之乡,汇尾闾而吸长川;黄渡⑪湍激之势,架修梁而接平陆。缑城⑫以北,厥壤既岙,叹*亭⑬之旧筑。浮门⑭之曲,厥聚惟簇,陈长城⑮之故族。一日再潮,阳往阴复,千〓万艘,东奔西逐。元舆⑩观之而难言,子虚⑰赋之而不足。
  [注] ①储国秀,宁海人,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人称理所先生。《宁海县赋》全文现存之宁海旧志均有记载。②帽尖、盖苍,即帽峰山、盖苍山。盖苍山今称茶山。均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体》。③桑州、桐岩,即桑州岭、桐岩岭。④枧城,光绪《宁海县志·叙山》作枧成,即状元峰。⑤天门,即天门山。见本卷《地名诗、词选载·天门山》注。⑥三十六雷,即三十六雷山。光绪《宁海县志·叙山》载:“旧志松坛至西溪新田,沿栈而上,峰峦累累如贯珠三十六。”故名。⑦一十六窟,光绪《宁海县志·叙山》云石台山之南有十八陇山,该志《宁海县分图》作十八〓山,今存其名。“一十六窟”则未见记载,疑为十八陇山之误,或宋时称一十六窟,后世称十八陇山(十八〓山)。⑧四渎,大川。《尔雅·释水》谓江、淮、河、济为四渎。此处指宁海独立入海之各大溪流。⑨五十二,宁海县当时置五十二都。⑩马筋,在台州椒江附近。⑪黄渡,即胡陈乡黄公渡,宋绍定中于此建登台桥。⑫缑城,此处指缑城里,今大佳何乡一带。⑬〓亭,即鲒琦亭,古时行政区域名。据光绪《宁海县志·叙山》:“《汉书地理志》:鄞有鲒〓亭,今在宁海县北五十里,亦号砂琦”。即今薛岙乡沿海一带。⑭浮门,此处指三门县健跳港南岸浮门村一带,旧属宁海县。⑮陈长城,指南朝陈霸先(陈武帝)之后裔。⑯元舆,舒元舆,东阳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文檄豪健,曾作《牡丹赋》,甚得时人赞誉。⑰子虚,即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工辞赋。所作《子虚赋》最负盛名,此处以子虚代相如之名。曹学程《条议》①摘录
  东有白峤枫槎②之险,西有古岫桑州③之峻,星岭④踞其南,塔锥⑤雄其北,是为四塞之固。
  [注] ①曹学程,全州人,明万历十八年(1509)补宁海知县,后擢御史。《条议》载光绪《宁海县志·形胜》。②白峤、枫槎,即白峤山,枫槎岭。③古岫、桑洲,即古岫岭,桑洲岭。④星岭,即摘星岭,今称新岭。⑤塔锥,即塔珠岭,在梅林镇杨梅岭东侧。
  徐弘祖①《徐霞客游记》摘录
  (一)
  癸丑②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皇山③。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④,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涉,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⑤。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国清大路。……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用物也。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二)
  壬申⑥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⑦。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⑧,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
  十五日,渡水母溪⑨,登松门岭,过王爱山⑯,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饭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
  [注]①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人。明地理学家。从事旅行,足迹遍于南北,著有《徐霞客游记》。所选文字,为其二次过宁海时的记述。②癸丑,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是年徐霞客第一次入天台。③梁皇山,在今前童乡境内,详见卷六《自然地理集体·山体》。④松门岭,今岔路乡上金村至王爱乡黄泥塘村间之山岭。⑤筋竹庵,建于筋竹岭上之庵院。筋竹岭,即今之金竹岭,在王爱乡岭头陈村西南,系宁海、天台二县界岭。⑥壬申,即明崇祯五年(1632),是年徐霞客第二次入天台。⑦岔路口,即今岔路乡岔路街。⑧桑洲驿,今桑洲镇桑洲村,旧时设桑洲驿。⑨水母溪,古溪名,即今之白溪。⑩王爱山,在王爱乡,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体》。
  地名故事拾零
  龙开石门
  凫溪故道流至梅林孔溪墈,于石门(今杨梅岭)之西转南往东经石埠头、赤山等村至桥头胡注入黄墩港。今之溪道却在孔溪墈折北出杨梅岭汇入铁江。光绪《宁海县志》卷二十三《古今纪事年表》有元至正二年“浮溪蛟开石门”之记载;梅林一带有“龙开石门”传说。
  古时,一水锦蛇潜伏凫溪落凤潭修炼千年,将赴东海考龙,因病头痛,不能成行。听说石埠头有名医,乃化一老者前往就医。医者知其为龙身,即请于石门穿山改道,导凫溪水入铁江,以去梅林以下溪水泛滥之灾。龙病痊,践诺去石门冲山,遭当方土地阻止。无奈,取珍珠十八颗酬于医者,医者导龙至村前,观望浩茫大水,深叹救民无术,尽撒珍珠于水。龙为之感动,遂再至石门,不顾土地阻挠,奋力冲开山岩,大水循杨梅岭而下,出铁江。今凫溪村西有龙驻潭,为龙开山暂歇处。梅林九顷洋十八个山头,即医者当时所撒之珍珠。据《宁海民间故事选》第三集《锦龙改道》改写。
  水沉东京
  宁海东南端满山岛留存甚多古文化遗迹和遗物(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岛礁》)。考附近岛礁多由火山岩构成,该处很有可能原为小片陆地,由于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地层陷落成为海域。传说“水沉东京”或出之有因。
  很早以前,东海之滨有一皇城,称东京。该东京皇帝,昏聩残暴,常无故虐杀百姓,是以血染海水,尸腐浪谷,以致污及龙室。龙君怨怒,奏闻玉帝,请水沉东京。玉帝会群臣商议,南海观世音以为善恶应有区别,不宜玉石不分,一沉了之。玉帝乃着观音赴东京察访,相机行事,以东京城外石狮子口中含血为号,龙王方可发水沉之。观音化一客商,指木为船,点水成油,直驶东京售卖,声言按值取油,各自料理。一时官民荟集,观音静坐船头审视,果见良莠不齐:有不付钱而取油者,有少付钱而多取油者,有按值取油者,大率贵者、富者多贪,贫者朴实,观音都暗暗记下。其间有一樵夫,付钱三文,取油值二文,惊问其故,答称有人占商家便宜,商家未免亏本,故少取,亦可微补损失。观音感叹“文钱见人心”!即对诚笃者付以避水珠,并抹血于石狮子之口。顷刻,风雨大作,海潮汹涌,东京陆沉。樵夫背负老母,慌忙往无水处逃奔,及至筋疲力竭,才放下老母暂停,谁料海水亦到此而止。随后,凡有避水珠者均渐次到来,遂就该处定居。因海水至该地而止,称之为“停海”,或云即今之定海。满山则因当时海水曾漫过山顶而得名。又,满山西北有一小岛,以其当时浮于水面,近地居民认为宝地,称“好山”,现作“孝屿”。
  据《宁海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沉东京》改写。
  雷婆头峰
  雷婆头峰在国画大师潘天寿故乡回浦乡冠庄村之西面。潘幼时常去该山放牛、
  砟柴,于涧中捉鱼、摸蟹,稍长亦常去读书、学画,成名后,仍不忘情此山,自号
  “雷婆头峰寿者”。
  雷婆头峰兀立于群山之巅,象谷箩、象草垛、象皇冠。山峰为何如许奇特?说是由于——
  从前,冠庄村九泡龙潭有九龙作怪,年年洪水泛滥,吞噬田禾,苦害冠庄一带村民。天庭雷婆闻之,下凡怒镇九龙。从此,冠庄村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玉帝恼雷婆私下人间,招惹是非,令速返回。雷婆不忍抛却苦难百姓,拒绝归庭。玉帝乃命托塔天王于雷婆头上压一石塔,使永作山村野婆,遂成山顶一峰。民感其德,称之为雷婆头峰,亦称雷婆婆峰。
  雷婆头峰之西,右坡有吊鸡岩,斑驳嶙峋,宛如金鸡展翅飞天;左坡有青蛙岩,似一大蛙扑跃状。皆为雷婆未来之前,正欲离此穷境,雷婆到后,亲缚金鸡,手按青蛙,以此至今犹存。
  据潘志光《潘天寿与雷婆头峰》改写。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