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25
颗粒名称: 卷七 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370-3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与历史人物的情况。其中包括罗适、郑霖、叶梦鼎、舒岳祥、胡三省、杨镇龙、方孝孺、王锡桐、叶颂清、童保暄、潘天寿、柔石、朱学勉、颜欲章等。
关键词: 宁海县 地名 历史人物

内容

罗适(1029~1101) 宁海溪南罗家(今属城郊乡)人。字正之,号赤城。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历任桐城尉,泗水令,济阴令,江都令,开封令,两浙路和京西北路提点刑狱。罗适在任期间,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且有胆略,敢于抵制上使非法作为,曾说:“为国爱民,令职也,纵得罪,何憾?”(宋舒亶撰《罗提刑适墓碑》)任江都令时,兴复水利五十五处,溉田六千顷,后又于黄岩建周洋、黄望、永丰三闸,并传檄宁海,令改大溪水道,使流近县城以便民。又曾为农民改易农具,亲身教督。任桐城尉时,斥当地以巫治病的陋习,出俸金买药济民,另将治病药方刻于石上,传之于世。江都人民感罗政绩,建生祠祀奉,他县亦有类似之举。宋哲宗说罗适“廉平出于天性,视民疾苦,如在于己。”(同前)今残留于宁海城关镇解放路的宝敕堂,即为昔时供奉哲宗敕书之处。后致仕归里,逢大旱,因祷雨得病而殁。
  罗适重学术,有“台郡理学,必以适为首”之说(《宁海县志·罗适传》)。著作有《易解》、《伤寒救俗方》、《赤城集》五十卷(一作一百卷)。郑霖(1180~1251)宁海西岙(今属长街镇)人。小名汝霖,字景说,一字润父,号雪岩。登南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初任南安军教授,遇民变,霖亲冒矢石,登城劝谕,事遂息。山是声威日振。继知嘉定,升总领淮西军马钱粮,转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又出知赣州、苏州,复移安庆,兼淮浙提刑,权知平江。十年之间,清理民事,缉盗治安,释放久系囚犯,安置流离难民,减免水灾地区赋税,并发放赈粮,筑吕城,浚练湖,裁员简政,平抑物价,民受其惠,政誉卓著。后除淮浙发运使,贾似道欲加笼络,而郑霖深恶贾弄权专横,耻与为伍。贾恨之,借故杀害。霖死年七十一岁,著作有《中庸讲义》、《雪岩集》等。
  宁海黄公渡有登台桥(今已废),系郑霖赞助建成。西岙有郑霖墓,为宁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梦鼎(1200~1279) 宁海上宅(今属东仓乡)人。字镇之。因家居涧上,自号西涧。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从叶姓。少从本邑郑霖、鄞县赵逢龙学,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释褐授信州军事推官。历任袁州、台州、吉州、建宁府、庆元府等处知州、知府,及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咸淳三年丁卯(1267),拜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与贾似道分任。贾专横,要求叶梦鼎于椠牍事勿与其抵牾,梦鼎答道:“事有当言,难以缄默。”(王应麟撰《信国公墓志铭》)贾不悦,后为利州转运使王价平反等事,贾极意钳制梦鼎,梦鼎怒而求去,未获准。咸淳五年,进封信国公。至咸淳八年(《宋史·叶梦鼎传》作九年,此处据梦鼎子应友《信国公年表》及《信国公墓志铭》),叶上疏后迳归宁海故里。德祐二年(1276)五月,益王赵昰即位于福建,召梦鼎往,遂航海南行,至永嘉,以道梗不能进,恸哭而还。归后忧愤成疾,于祥兴二年逝于家。著有《西涧集》。
  宁海县曾欠负宋朝廷楮券若干,宝祐三年(1255),梦鼎奏请蠲免,使宁海人民得以苏息。东仓乡下宅有归锦桥,系纪念叶梦鼎之遗迹。水车乡边境之状元峰,因叶梦鼎曾于此读书而得名。民国时期,宁海有梦鼎乡。
  刘倓、舒岳祥二人以居于阆风里而并称阆风先生。
  刘倓(1152~?),即刘次皋,字允叔,号雪堂。宁海礼村(今属香山乡)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以特奏名授黄陂主簿,因世乱,归隐里中,就香岩山构阆风吟室,耕读以终。著有《黄陂集》(一名《阆风集》)。刘倓为乡里所崇,香岩学堂(今香山乡中心小学前身)校歌中有“文承刘允叔”句。
  舒岳祥(1219~1298),宁海牌门舒(今属香山乡)人。字景薛,一字舜侯。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终承直郎。时权臣贾似道当国,以舒尚气简直,不肯作软媚语,将盘折抑挫而然后用之,舒迳弃官去。入元,终不仕。后为设于宁海雁苍山之赤城书堂堂长,一时文人萃集,盛况为台属诸县之最。当时舒岳祥与鄞县王应麟均以文章著名海内。著作有《史述》、《汉砭》、《三史纂言》、《深衣图说》、《谈丛》、《阆风集》、《篆畦集》、《避地稿》等诗文近三百卷。
  胡三省(1230~1302) 宁海中湖(今属双湖乡)人。谱名满孙,字景参,一字身之,晚年自号知安老人。以居室凭涧,多古梅,又称梅涧先生。宋宝祐四年(1256)与宋末名臣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榜登进士第。曾任庆元慈溪县尉,刚直不阿,忤郡守厉文翁,被劾去,鄞县袁桷谓其“青山不受拆腰辱”。后主管淮宁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终朝奉郎。德 乙亥(1275),受廖莹中推荐,任贾似道幕僚,然言辄不用,遂退隐回里,以著书为乐。元大德壬寅卒于家。
  三省父胡钥,笃史学,感《资治通鉴》音义释文各本乖异,每嘱三省刊正之。三省登第后,即从事《资治通鉴》的注释工作,著《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另论述十篇。景炎元年(1276),元军南下,胡避乱后返家,见《广注》散佚,乃购求他本,重为注解,手自抄录,寒暑不辍,终成《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通鉴小学》二卷,另有《竹素园稿》一百卷。胡三省对《资治通鉴》全文作仔细校勘、考证、解释,并在撰注中寄托其亡国之恨,抒发爱国思想。
  民国时期,宁海曾建三省乡以纪念胡三省。
  杨镇龙(?~1290) 宁海县黄坛(今属黄坛乡)人。一名应龙,又名震龙,字子翔。先世曾仕于赵宋。镇龙“生平有大志,好义轻财,每济人之急,救人之难,故所交皆一时豪杰”。(《松坛杨氏宗谱·宋义士子翔杨公传》)宋亡后,杨不堪元统治者的种族压迫,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聚众起义,陷象山,转经天台进兵至东阳玉山乡(今属盘安县),达12万人。继分兵攻东阳、义乌及嵊县、新昌、天台、永康各县,提出“护国护民”的口号,树国号大兴,立年号安定。一时浙东大震。元皇朝先后派谪守婺州路的诸王瓮吉带和浙东宣尉使史弼领兵镇压。杨镇龙败绩,偕二子隐入深山。次年三月,杨卒。(据《亭旁杨氏宗谱》)
  义军余部继续斗争,一年后被平息。是役,杨镇龙家乡遭元军蹂躏,族人四逃,杨三教至今西溪乡建留五扇村,复归者建黄坛杨村。
  方孝孺(1357~1402) 宁海溪上方(村早废,其地今属大佳何乡)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蜀献王名其读书之处为“正学”,因称“正学先生”;其居里属缑城里,又称“缑城先生”。父克勤,明洪武初,授济宁知府,勤政爱民,民视为父母。孝孺幼聪慧,及长,从宋濂学,学业长于侪辈。洪武二十五年(1392),受明太祖召见,除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任《太祖实录》总裁,深得惠帝器重。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后,孝孺多方策划阻燕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兵入京师,惠帝自焚死。朱棣为号召天下,令孝孺草诏。孝孺丧服至,恸哭之声彻于陛殿,拒不应命,抗言“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被朱棣磔于市,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八百余人。方孝孺的弟子廖永忠之孙镛、铭检其遗骸葬于南京聚宝门外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亲族,有义士马子同拾骸骨投于井,后称为“义井”(今废)。
  方孝孺工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明史·方孝孺传》谓其文“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姚广孝赞孝孺为“天下读书种子”,黄宗羲称其为“有明诸儒之首”。孝孺死后,门人王稌藏其遗稿,成《侯成集》。后文禁渐弛,有《逊志斋集》行世。
  宁海旧有纪念方孝孺之遗迹多处,今存“方正学读书处”。宁海县城原称缑城,盖缘方孝孺而得名。今大佳何乡,民国时期曾称忠魂乡、孝孺乡。
  王锡桐(1863~?) 宁海大里(今属大里乡)人。字凤栖,号守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秀才。为人正直豪爽,素负声望于乡里,且有抱负,辑《缑北正气歌》,以县先贤方孝孺自励。时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宁海天主教徒仗势欺人,民愤极大。王锡桐于1900年成立“伏虎会”,联络反教群众,以铲除宁海的天主教为宗旨,开展反教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农历八月十三日,王锡桐于大里举旗起义,卒众向县城进发。四乡群起响应,沿途陆续有民众加入,至城时,队伍已近万人。城内清兵慑于声势,自动撤守。王等入城后,以城隍庙为指挥所,焚天主教堂,杀神父朱国光、教霸严仁寿。
  王锡桐此举,震动浙东,中外反动派惊惶不堪,法国侵略者竟至派遣巴斯卡尔号巡洋舰驶入甬江口。后义举虽遭清兵镇压而失败,王锡桐只身出走,下落不明,然宁海天主教会的势力亦受到极大打击。现宁海城隍庙作为“王锡桐起义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颂清(1879~1937) 宁海力洋(今属力洋镇)人。幼名敷翼,字子布,号道根。光绪二十二年(1896)考中秀才后,回乡创办沥洋小学堂。1902年赴南京入南洋陆师学堂,1906年毕业后,任浙江督练公所兵备处调查员,于此时加入光复会。1907年,任浙江陆军步兵第二标一营队官,兼浙江陆军天目学堂教官,并兼保定军校课。时秋瑾准备在浙江武装起义,叶受命于杭州组织敢死队,因秋瑾事败而作罢。1910年,叶颂清任浙江陆军八十二标统管带。1911年11月,杭州革命党人举义,叶随八十二标由凤山门进城,主攻抚署衙门。杭州光复后,参加援宁支队北上攻打南京,随后迁任浙军第十二旅旅长,第六师师长。1916年后,叶离开军队,至上海以买字为生。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应孙科邀请任立法院秘书,挂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衔。 “七七”事变前夕,卒于南京。叶颂清工书法,笔力遒劲,自成一体,县内尚留有其墨迹。
  童保暄(1886~1919) 宁海前童(今属前童乡)人。字伯吹。先后卒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和陆军警察学堂。1907年5月,经吕公望介绍,在上海女报社访秋瑾时加入光复会。1910年回浙任陆军警察(宪兵)执事官。武昌起义后,在杭革命党人筹划光复浙江,举童为起义军司令官。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童以浙江临时都督名义出示安民,两天后即卸职。随后参加援宁支队,进军南京。南京攻克后,童回浙任二十四团团长兼六师参谋长,1912年又任讲武堂堂长、稽勋调查局局长及陆军小学校长。1913年任十二旅旅长兼陆军补习所所长,翌年,改任驻杭浙军第二旅旅长。1916年4月,童保暄和夏超等发动兵变,赶走已堕落成为袁世凯走卒的浙江都督朱瑞,随后,又与吕公望、周凤呜等迫走朱瑞的同伙屈映光。此后,浙江宣布独立,加入护国运动,成立浙江护国军政府,童任浙江护国军第一师师长。1918年护法粤军入闽,4月,童被委为援闽浙军副司令,率第一师赴福建。次年5月病卒于厦门。
  潘天寿(1897~1971) 宁海冠庄(今属回浦乡)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家乡有雷婆头峰,因自号雷婆头峰寿者。自幼喜爱书画,在县城小学读书时,即自学《芥子园画谱》。1915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于书画篆刻,更得益于李叔同、经亨颐诸前辈。1920年毕业后,曾在正学小学教书,常习画至深夜。1923年到上海,先后于民国女子工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甚得近代国画大师吴昌硕青睐。1928年任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并在上海美专等校兼课。1929年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1932年与闻韵、张振铎、吴茀之等在上海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艺校辗转内迁,曾一度在东南联大、暨南大学、英士大学艺术系任教。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7年秋,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于195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又先后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文化大革命”中,潘天寿惨遭折磨,于1971年9月5日在杭州逝世。
  潘天寿毕生穷研艺术,对画史、画论、书法、金石、诗词都有独到见解,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成一家之体。其画以淋漓豪放的大写意擅长,花鸟、山水、人物、造诣俱深,指墨画尤称杰出,在我国画坛独树一帜,影响远及国外,为国际画界所瞩目。其为人谦虚笃厚,平易近人,淡泊自奉,刚正不阿,备受艺术界人士推崇,谓其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感染力,是他崇高品德之体现。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论随笔》、《听天阁诗存》、《中国书法讲义》、《治印丛谈》、《顾恺之研究》等。其故里冠庄现闢有潘天寿故居,杭州有潘天寿纪念馆。
  柔石(1902~1931) 宁海人。出生于县城方祠前,今属城关镇,为纪念柔石,于1978年改方祠前为柔石路。其故居现为宁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柔石原名赵平复,现代小说家,柔石是其笔名。1917年毕业于家乡正学小学后,就学于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回乡,先后担任宁海中学教员、宁海县教育局长,对草创时期的宁海中学贡献甚大。1928年5月,亭旁爆动失败,宁海白色恐怖严重,柔石被迫离宁去沪,从事进步文学活动,与鲁迅合办朝花社,后又受鲁迅委托,接编《语丝》杂志。除创作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1930年2月,同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为发起人之一,被选为执行委员,后任常务委员及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以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筹备会。1931年1月17日,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2月7日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同时受害的有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世称“左联五烈士”。著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旧时代之死》、《二月》、《希望》、《为奴隶的母亲》等。
  柔石遇难后,鲁迅接连发表《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一系列文字以示悼念和抗议。左联亦出版纪念专刊《前哨》,沉痛悼念柔石等五烈士。
  朱学勉(1912~1944) 宁海人,出生于县城墈头,今城关镇解放路55弄。
  朱学勉原名应端贤,笔名叶锋、杨明、秋悲,朱学勉是其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化名。十四岁小学毕业后,先在宁海梅林当中药店学徒,后至上海做中药店员和其他小职员。在此期间,写作爱国诗词、小说、杂文多篇,发表于《文艺月刊》和《文艺月报》,亦曾随兄应野平习画。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10月去延安入陕北公学,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南返,历任中共鄞县县委组织部长,余姚中心县委书记,诸暨中心县委书记,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金萧支队)第一大队长等职。1944年5月27日,在诸暨墨城坞战斗中,与汉奸蔡廉伪独立四旅顽强作战,歼敌副旅长以下200多名。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朱学勉在诸暨人民中留下深刻印象。1945年7月,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将枫桥魏家坞忠义中学改名学勉中学;诸暨大宣村于村中挖一大池,名朱公池。解放后,诸暨枫桥镇有学勉路、学勉中学。1981年,诸暨县人民政府将连湖尚武之朱学勉烈士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长官失名。五代吴越国钱镠在位时(907~932)为宁海令。时赋税繁重,各地地方官献谀媚上,不恤民情,赋税有加无已。陈察宁海土瘠民贫,上言减赋。谓“可使一身被杀僇(戳),毋令百姓苦万世”。因忤羊、毛二使,至下狱死。其遗书上吴越王,宁海赋税终得减轻。宁海民众感陈之德,尊之为陈长官,于县城西门外崇寺山筑陈公墓(今废),并先后于县城、梅林、西垫(店)等处立祠祀之,代相传颂。今西店尚存陈长官祠前厅五间。
  颜欲章号云汉,安福(在江西省)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三十一年知宁海县。时北门濠水直泻,不利于邑,颜凿河改抱城东,布桥以通往来,邑人即称颜公河。此河早湮没,今以古淮河并祖公河统称颜公河(详见卷六《自然地理实体》)。颜治宁仅五月,然深得民心,有“五月循良起颂声”之称。移官时,“数千人扶老携幼走中丞台,搏颡呼号,愿飞章于天阙留颜侯”。(屠隆撰《颜侯祠碑》)随后,邑人于城北濠河旁建颜公祠。清乾隆末年东门外建五公祠,道光间大北门外建颜、邓二公祠,均祀有颜欲章。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罗适
相关人物
叶梦鼎
相关人物
刘倓
相关人物
舒岳祥
相关人物
胡三省
相关人物
杨镇龙
相关人物
方孝孺
相关人物
王锡桐
相关人物
叶颂清
相关人物
童保暄
相关人物
潘天寿
相关人物
柔石
相关人物
朱学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城郊乡
相关地名
赤城县
相关地名
桐城市
相关地名
泗水县
相关地名
江都区
相关地名
开封市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
永丰县
相关地名
大溪区
相关地名
长街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赣州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安庆市
相关地名
平江县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吉州区
相关地名
利州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黄坛镇
相关地名
黄坛乡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
东阳市
相关地名
义乌市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
大兴区
相关地名
济宁市
相关地名
汉中市
相关地名
北平镇
相关地名
东坡区
相关地名
龙川县
相关地名
大里区
相关地名
仁寿县
相关地名
力洋镇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保定市
相关地名
都督乡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延安市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诸暨市
相关地名
寺山镇
相关地名
安福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