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岬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23
颗粒名称: 沙、滩、岬角
分类号: P931.1
页数: 4
页码: 363-366
摘要: 本文列举了宁海县境内多个滩涂和岬角的名称、位置、特点、所属乡镇等信息。滩涂如沙鳎鳗沙、铁狮涂等,以养殖贝类为主;岬角如团堧嘴、龟鱼嘴等,多为火山岩构成,部分经围垦后与大陆相连,成为新的土地资源。
关键词: 宁海县 自然地理 沙滩

内容


  鳎鳗沙 Taman Shā 位于县境北部铁江东侧,属薛岙乡。以狭长似鳎鳗得名。系泥沙、蛎壳等淤积而成之沙坝。长3公里,宽0.2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附近产青蟹、梭子蟹、对虾、望潮等。滩
  铁狮涂 Tiěshī Tu 位于县境北部铁江西侧,属紫溪、西店二乡镇。南起紫溪乡凫溪河口,北达西店镇崔家塘,延伸入奉化县境。县境内长13.5公里,宽2.5公里,面积30.75平方公里。以其坐落于狮子口内铁江边,取狮子口、铁江二地首字,称铁狮涂。涂呈带状,微向东倾。土质除西店镇双山周围有小片沙砾外,余为黑色淤泥。该涂开发历史悠久,清光绪《宁海县志》“石孔双山”之下载:“宋季,冯进士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教居民聚石养之,至今犹利赖云。”现有贝类养殖面积22800亩,其中牡蛎21455亩,蛏1344亩。年产牡蛎1000吨,占全省牡蛎产量40%。所产牡蛎个大,色白,肉脆嫩,味鲜美。素负盛名之“西店牡蛎”即出于此。此外还出产青蟹、梭子蟹、望潮、海螺、虾、鳗等。
  魏家屿涂 Wèijiāyu Tu 位于县境东北部狮子口南侧,属薛岙乡。南起团结塘大坝,西至白象山,北至狮子口航道。长1.5公里,宽1公里,面积1.291平方公里。该涂以中心点魏家屿得名。涂多淤泥,近年养殖有牡蛎。近岸略有沙砾带。产望潮、青蟹、弹涂、海螺等。
  洋屿涂 Yángyu Tu 别名后背涂。位于县境东北部黄墩港口西侧,属峡山镇。西起团结塘大坝,南至峡山村南,长2.5公里,宽2.3公里,面积3.402平方公里。以涂处南、北洋屿之间得名,又因该涂在峡山村山岗后(东),俗称后背涂。涂略呈锥形,东倾,近岸有6米许之沙砾带,余为淤泥,表层附生苔类植物,产青蟹、望潮、弹涂、沙蟹。近年养殖有牡蛎等。
  长山涂 Chángshān Tu 位于县境东北部长山岗东麓,黄墩港中段西侧,属薛岙、峡山二个乡镇。南起薛岙乡蒋家村南,北至峡山村南,长5公里,宽0.6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以长山岗取名。系泥涂,近岸处略有沙砾带,微东倾。产青蟹、望潮、花蛤等,花蛤尤盛,旺季日产万余斤。现养殖有牡蛎610亩,蛏1800亩。
  黄墩涂 Huángdun Tu 位于县境东北部黄墩港内,以此得名。属大佳何、建设、桥头胡,薛岙四个乡镇。东起黄墩港东南岸大佳何乡井栏村东,北至黄墩港西岸薛岙乡蒋家村南。长12公里,宽1.2公里,面积14.4平方公里。东南面大佳何乡境自井栏村至大佳何村一段,于1975年围垦成2400亩之高湖塘。该涂近岸有部分沙石带外,余均泥涂。颜公河口一带已为贝类养殖区,养殖面积5810亩,其中养殖牡蛎1025亩,蛏4785亩。该涂盛产野生花蛤,5~6月间日产量达万余斤。并产沙蟹、青蟹、梭子蟹、望潮、弹涂、苔藻等。
  毛屿涂 Máoyu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介于白峤港与毛屿港之间,包括力洋港以北,毛屿乡毛屿村以南约9.55平方公里之地域。属毛屿乡。以涂北之毛屿村得名。涂属纯泥质,微向南倾,平面呈锥形。现养殖蛏2000亩。附近出产青蟹、梭子蟹、弹涂、望潮等。北面滩涂于1970、1972两年共围垦耕地2550亩。
  三山涂 Sānshā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介于力洋港与青山港之间,三山群岛为中心,南北延伸,包括中心塘以南,猫头水道以北之地域。以涂间之三山群岛得名。属越溪、前横二乡。长12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27.075平方公里。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倾。涂质纯黄色淤泥。该涂为宁海县海水养殖场三山苗种分场养殖基地。附近产青蟹、梭子蟹、泥螺、弹涂等。海涂北面约有8平方公里面积,分别于1976、1978两年围垦成耕地。
  下洋涂 Xiàyáng Tu 位于县境东部。包括满山水道以北,青珠乡保卫塘以南地域。属青珠、长街、伍山、岳井四个乡镇。该处早时为靠近大陆之深海,人称涂下洋,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淤泥上涨,渐成滩涂,遂称下洋涂。涂质纯黄色淤泥,微向南倾。呈半圆形,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5.5公里,面积49.65平方公里,为我县最大之滩涂。涂干出0.5~1.8米。由于该涂在青山港、力洋港、白礁水道等港道交汇处,上游大量浮生物流经于此,海水养分丰富,适宜蛏、青蟹、梭子蟹、泥螺等成长。闻名于省内外之特产“长街蛏子”即产于此。现养殖有蛏3000亩,年产量3960吨,为我省蛏子重点产区之一。所产“长街泥螺”,亦为县内外称道。
  桔柿山涂 Júshìshā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以官岭乡桔柿山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故名。南邻旗门港,北接一市港水库大坝。属官岭乡。平面呈锥形,面积为3.41平方公里,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滩涂纯泥质,产弹涂、望潮、沙蟹、海螺、青蟹等。现养殖蛏700余亩。部分滩涂表层长有海草。
  双盘涂 Shuāngpá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西靠七市、官岭二乡岸线,东至青山港,包括箬屿以南,双盘山岬角以北之地域。涂以双盘山得名。属官岭、七市二乡。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5公里,面积18.38平方公里。涂质纯黑色淤泥,近岸地带之表层长有海草,微向东倾,涂间水道交叉,可通小型船只。产青蟹、梭子蟹、弹涂、泥螺、沙蟹等。现养殖蛏3215亩。
  蛇蟠涂 Shépá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跨越宁海、三门二县海域,包括旗门港以北,青山港西南,桔柿山涂与双盘涂以外之滩涂。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30.75平方公里,我县面积16.28平方公里。属官岭、旗门二乡。以涂间之大岛蛇蟠山得名。涂属纯泥质,微向东倾。现养殖蛏3000亩,并产望潮、青蟹、梭子蟹、弹涂等。旗门港以北,东西约2公里狭长地带,高于周围之滩涂数倍,上长海草。官岭乡缆头村以南2000余亩滩涂已于1976年围垦。
   岬角
  团堧嘴 Tuányuán Zuǐ 位于县城北面23公里铁江西侧,属西店镇。系大陆向东延伸入铁狮涂之岬角。伸入部分呈不规则之长方形,多小山包,山脚一线有耕地200余亩。岬角长1.1公里,宽1.3公里,面积1.3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9米。岬角内有团堧村,因名。团堧嘴由火山凝灰岩构成,上多沙砾。耕地种植稻、麦,山坡有楝树、泡桐树等。
  龟鱼嘴 Guīyu Zuǐ 位于县城东北29.8公里白石水道北侧,属峡山镇。系白石山岛东向延伸入海约0.6公里之岬角,基部宽0.2公里,面积0.1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65.5米。由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东、北、南三侧均为10米以上之浪蚀陡崖。上长茅草,间有少量幼松。以形似䱟鱼得名,谐音称龟鱼嘴。
  该岬角原为悬水小岛,1970年于其西部筑堤与白石山岛连为一体,并围得塘地120亩,1980年建柑桔场,种植柑桔40亩(2330株)。有瓦房7幢,常住20余人,亦为季节性养殖海带人员住所及用作仓库。
  马鞍岗 Mǎ'ān Gang 位于县城东北28.3公里白石山岛西南侧,系白石山岛延伸入海之岬角,属峡山镇。以形似马鞍得名。宽0.35公里,面积0.2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5.7米。由灰白色火山角砾岩构成,表层土薄,多裸露岩石,植被以芒萁为主,间有疏松。东南面为滩涂。
  该岬角原为悬水岛,1965年于北首筑堤与白石山岛连成一体,并围得塘地140亩。1972年种植柑桔120亩,建房11幢,常住柑桔场员20余人,并为季节性海带养殖人员住所及用作仓库。
  小园山嘴 Xiǎoyuán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北19.7公里黄墩港西侧。属峡山镇。岬角上有顶呈圆形之小山,故称小圆山,后写作小园山。系长山岗向北延伸入长山涂约0.5公里之岬角,基部宽0.45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97.1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土层较厚,上长芒萁,植有大片幼松。建有房屋2幢,原为海带养殖人员住所,现撤。
  白象山嘴 Báixiàng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北22.1公里狮子口南侧,属薛岙乡。系白象山向北延伸约1.4公里之岬角,故名。基部宽1.3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8.7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土层较厚,上长茅草、芒萁,植有大片幼松和果树。该岬角北部又成游头门、长嘴二个小岬角。游头门最北,原为悬水岛,后筑堤与白象山连成一体;长嘴有下月岙自然村。
  园山嘴 Yuán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北24.3公里黄墩港东侧,系大斗山余脉向西北延伸入黄墩涂形成,属大佳何乡。长0.3公里,基部宽0.02公里,面积0.00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6米。该岬角原为悬水岛,南端有石砌堤坝与大陆相连。原岛呈圆形,故称圆山,后写作园山。由火山岩构成,表层为风化沙砾,上长少量茅草。
  高胡山嘴 Gāohushān Zuǐ 别名狗头山。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黄墩港东侧,属大佳何乡。系牛塘岗(海拔332米)余脉向东延伸入黄墩涂形成。长0.35公里,宽0.3公里,面积0.0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3.2米。以该岬角属吴家村管辖,位最高,故称高吴山,谐音成高胡山。又因其形似狗头,别称狗头山。由火山岩构成,上长芒萁、茅草等。现垦有山地10余亩,内桃园2亩。
  外前峙嘴 Wàiqiánzhì Zuǐ 位于县城东南34.8公里白礁水道西侧,属伍山乡。原系兰头山东南之里前峙、外前峙、外海山、白礁等岛屿,1969至1972年围垦其间海涂,遂与陆地相连,成为岬角。以其中之外前峙命名。长1.2公里,宽0.85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6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植被有少量松树和茅草。宁海县长街盐场建于此。
  双盘山嘴 Shuāngpán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南31.7公里青山港西南侧,属官岭乡。系双盘山(海拔91.5米)向东延伸入双盘涂形成,以山命名。延伸部分长1.2公里,宽0.65公里,面积0.667平方公里。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地表林木茂盛,多松树和灌木丛。上有双盘自然村。
  焦头山嘴 Jiāotóu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南16.4公里旗门港北侧,属官岭乡。系焦头山(海拔63.3米)向西南延伸入海形成,以山命名。长2.3公里,宽1.3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呈长条形。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基岩裸露。有疏松和少量芒萁,并有耕地20余亩。1976年于岬角南面围垦塘地2000亩。
  黄箬头嘴 Huángruòtóu Zuǐ 位于县城东南15.3公里蛇蟠涂北侧,属官岭乡。系前岙山头(海拔101米)向东南延伸入海约0.7公里之岬角。基部宽0.75公里,面积0.275平方公里。以其形似黄牛之头,称黄牛头,谐音为黄箬头。由火山岩构成,上长茅草、芒萁,植有松、枫等。
  东白芨嘴 Dongbáijī Zuǐ 处于县城东南14.5公里白峤港与青山港之间,属越溪乡。原系东白芨、西白芨等岛屿,经围垦后与大陆相连,成为岬角。以其中之东白芨命名。呈长方形,由西向东南延伸入海。长4公里,宽2.5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7.2米。由火山岩构成,植有松、樟、枫、杉等树木。岬角内有东白芨、西白芨、南湾、西湾、北腊等自然村。
  龙头山嘴 Lóngtóu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南16.1公里旗门港北侧,属旗门乡。系龙角山向西南延伸入海形成。以形似龙头得名。呈半圆形,长0.6公里,宽0.7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5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芒萁、灌木丛生,植有松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