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六 自然地理实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19
颗粒名称:
卷六 自然地理实体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37
页码:
333-3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自然地理实体的情况。其中包括山体、河流、岛礁、沙、滩、岬角、港湾、水道、河口等。
关键词:
宁海县
自然地理
实体
内容
山体
山
崇寺山 Chóngsì Shan 曾用名清泉山。距县城中心2.4公里,在城关镇西隅,属中部干山。北、西邻辛岭乡,南接城郊乡。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26米。崇祯、康熙《宁海县志》载:“清泉山,一名石家山,有崇教寺、上寺塔、清泉亭、二古碑”。光绪《宁海县志》载:“清泉山,又名上寺山,为邑丛葬处,山前为崇教寺,寺前有龙王宫、清泉亭”。因西南有一注清澈之泉水出自岩下,称清泉山,明县令王士宏《〓清泉亭》诗中有“苍岩迸出玉流清”句。山上有石姓居住,称石家山。后人又以崇教寺改称崇寺山,谐音称上寺山、尚寺山。解放后,植以松、茶、桑等,逐年绿化,已改其昔年丛塜累累之面貌。1958年崇教寺焚于火。其东南麓因陆续建厂房、民房,宫、亭、碑皆已拆除。现为城关西隅一工厂区,自来水厂、通用厂,卫生进修学校等企事业单位设于此。明洪武壬戌(1382)重九明儒方孝孺与友游此有记(见光绪《宁海县志》)。
翁尖Wēngjiān在县城西北13.2公里深甽镇南端,属中部干山。西南接鹿颈峧,东南为香山。西北麓为南溪温泉,东界凤潭乡,南邻黄坛、西溪二乡。主峰海拔673.9米。山多杂木。上有翁尖洞(亦称羊祜洞)。
桶盘山 Tǒngpán Shan 在县城北面23.5公里香山乡东北边境,属西北干山。西北接箬帽岭,东北出经栅墟岭至苍菸山,南为铁场岭。北界奉化县,东邻西店镇。主峰海拔182米。因峰顶岩平如盘,称桶盘山。多松、竹,盛产杨梅,特产“西店杨梅”即出于此。旧《宁海县志》作天门山,向称“天门昂峙于北”。上有二庵,一曰香石(已废),原佛座后岩覆如屋,盛暑生寒,下有池,水从岩滴,声如玉磬,名浴佛潭。另庵在峰顶巨岩下,天门山之“天门”,即在此庵前。我县传统名剧《金莲斩蛟》(平调),其素材取于该山传说。
香岩山 Xiāngyán Shan 在县城北20.4公里香山乡西南边境。属西北干山。西接茅(猫)岭,东、北连花架山、阆风山。西邻大蔡乡,南与深甽、西店二镇境毗连。主峰海拔692米。山顶多茅草,余为松、竹、薪柴等。五市溪发源于该山。崇祯、康熙《宁海县志》作赤稻山。光绪《宁海县志》载:“观旧志香岩以岩名,不以山名。赤稻山里数适与相符,当即香岩之最高处,俗云稻桶岩是也。”宋名士刘倓于阆风山筑阆风吟室,后改为阆风庵,今存。宋乡贤舒岳祥居近此,亦号阆风。
凤凰山 Fènghuáng Shan 在县城西北23.5公里大蔡乡北部边境,属西北干山。以形似名山。西接黄登尖,东连茅岭。北为奉化县境,东邻香山乡。主峰海拔640.2米。多松、薪柴。
莲花峰 Liānhuā Feng 别名鹁鸪尖。在县城西北18.5公里紫溪乡西北边境。属西北干山。西北接茅岭、矮猪山(弄皇堂),南连大青山,东迤毛山头至凤凰山(下为前金村),北为香岩山。西界深甽镇,北邻香山乡,东接西店镇。主峰海拔763.8米。山多松、薪柴。光绪《宁海县志》载:莲花峰“以其形似故名。下有莲花潭”。紫溪发源于该山,紫溪洞,洞口庙水库皆在其下。
丫髻山 Yājí Shan 又名天女峰。在县城北偏西13.7公里紫溪乡南部边缘。属西北干山。西接雁苍山,北连天马山(俗称狮子山),东南度石门至杨梅岭。南与凤潭乡接界。主峰海拔585.7米。以山峰形似女人头上两旁之发髻得名。因似美女状,又称天女峰。峰北一里许有岩直立如老人,名石老翁。东面山腰有岩如覆釜形,幽邃可居,名拜经岩。岩东百余步有洞呈半月形,名半月洞。山上多松树、薪柴。
石壁岗 Shíbi Gang 在县城西北23.3公里大里乡西部边境,属西北干山。以山岩矗立如壁而得名。西界奉化县,并接第一尖,东北连天灯盏。山多松、竹、杉、杂柴。主峰海拔731.3米。
黄家岭 Huángjiā Lǐng 旧志作王家岭。在县城西北24公里大里乡西北边境。属西北干山。西界奉化县,西南接石壁岗,东北连长芝岭(张子岭)。山多松、竹、茶、杂柴。主峰海拔598米。以半岭曾居黄姓,故名黄家岭。
望海尖 Wànghǎijiān 在县城西北23公里大里乡北部边缘。属西北干山。西北接七(赤)岭,东南连阴风岭。东北与大蔡乡接界。山多松、竹、杂柴。主峰海拔642.9米。以山高得名。
太阳山 Tàiyáng Shan 在县城西北17.8公里双湖乡中部偏北,岭下村西北面。属中部干山。西连花尖山,南接龙须山。山多松、竹、杂柴。主峰海拔728.7米。因高于附近诸山,晨日照顶,岩石闪光,故称太阳山。山间有建于明季之清隐院,有天然石级可上。今院宇多损废,然景色幽美,时有攀登往游者。山顶设有导航三脚铁架。
冰岩岗 Bīngyán Gang 在县城西北14.5公里双湖乡东南端,属中部干山。西北接龙须山,东北连桶坑山,东南为鹿颈峧。东界深甽镇,南邻西溪乡。东麓为南溪林场。因山岩有如冰棱竖立而得名。主峰海拔710.5米。山多松、竹、杂木、薪柴。
朝天门 Cháotiānmén 在县城西北14.2公里双湖乡南部边缘,属中部干山。西北接大虎尖,北为冰岩岗,东北连鹿颈峧,南下为石佛岗。为双湖、深甽、西溪三个乡、镇之界山。山多松、竹、杂柴。主峰海拔545米。谓其山高接天,称朝天门。
火棍岭 Huǒgun Lǐng 别名花昆仑。在县城西北22.7公里马岙乡北部边缘。属西北干山。东南接苏(松)木岭,东北连第一尖。北麓为奉化县大公岙村,西界新昌县。是我县马岙大洋通奉化、新昌孔道。以山顶形似火棍(竹制吹风助燃工具)得名,雅称花昆仑。
第一尖Dìyījiān又名镇亭山。在县城西北22.4公里马岙乡北部边缘,为宁海与新昌、奉化二县的界山。西南接火棍岭,东连石壁岗。东与大里乡毗连。主峰(邻奉化县)海拔945米,为我县第二高峰,西北干山之主山,并为中部干山起点。以其山高而得名第一尖。又以该处古为镇亭*属区,又称镇亭山。山顶长茅草,山间多松、竹、杂柴。我县主要溪流凫溪、大溪发源于此山。据《宁波府志》记载:“是山极高峻,盘结数十里,中有龙湫,名石井潭。”
薄刀峰岗 Bódāofēng Gang 别名不倒峰岗。在县城西北22.8公里马岙乡西部边境。属中部干山。南接松(苏)木岭,东北连火棍岭。南界新昌县。主峰海拔730米。以山脊陡削如刀锋,因名。别名不倒峰岗系由讹传所致。山多松、竹、杂柴。
龙王尖 Lóngwángjiān 又名龙王山。在县城西北19.5公里马岙乡西南境。属中部干山。西北接耐烦岭、松木岭,南出里畈岭至小红岩。南界西溪乡。主峰海拔812米。山有深水潭,俗称龙潭,谓有龙王居此,因名龙王尖。多薪柴、松、竹。
望海岗 Wanghai Gang 在县城西北22公里马岙乡西南隅。为西南干山起点。西南接蟹背尖,东北连耐烦岭。西界新昌县,南邻双峰、西溪二乡。主峰海拔931米,为我县第三高峰。以山极高峻,能望见象山港海面而称望海岗。山顶多茅草,余为松、竹、杂木、薪柴等。该山原有海云寺,1957年借寺宇为居住处,马岙乡村民来此垦荒植茶,现已成村,所产“望海茶”为浙江名茶。
五峰山 Wufēng Shan 在县城西北20公里马岙乡中部偏西南处,属中部干山。南接龙王尖,北连前山岭。下为马岙村。因五座山峰连峙得名。主峰海拔605米。山多松、竹、薪柴。
眠牛山 Miánniu Shan 在县城东北11.5公里桥头胡镇中南部,桥头胡村西南。属中部干山。西邻梅林镇。系抟空山余势至此而成的孤山,因形似眠牛得名。主峰海拔57.3米。山上种植茶及其他农作物。该山有新石器时代之石箭头及晋砖出土。
长山岗 Chángshān Gǎng 在县城东北17公里薛岙乡东部沿海,东北连峡山镇境。属中部干山。全长5.5公里,南北走向,平均宽度约0.3公里(最宽处0.7公里)。最高点海拔42米。因山形狭长得名。山坡平缓,除部分长有松树、薪柴外,大部已开垦,种植番薯、茶、竹等。山上有广福寺,俗称长山寺,建于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今残存厢房三间。
分界岗 Fenjiè Gang 在县城东北25.8公里大佳何乡东北边缘。属中部干山。东南接东搬山,西经柴溪岭(大岭头)至井栏山,西南至赖家、马家之后山。东、北与象山县接界,为宁海、象山二县之界山,故称分界岗。主峰海拔617.5米。山多松、竹、薪柴。
乌石山 Wushí Shan 在县城东北15.8公里大佳何乡西隅。属中部干山。东南接大顶山、笠帽顶,北尽黄墩港。西邻建设乡。以海边山脚有乌黑岩石而得名。山多松、柴。主峰海拔280.8米。光绪《宁海县志》载:“山峰耸削,前临大海。又名木星山。其石细腻可刻图章。山之东北面并为方孝孺先世祖葬处。”本世纪70年代曾于此山开采矾石矿。
东搬山 Dongban Shan 在县城东北26.1公里大佳何乡东部边境。属中部干山。西接路田岗,东南连牛料岗,东北至虎门尖。东界象山县,南界力洋镇。主峰海拔810.8米。山多松、竹、薪柴。
笔岩尖 Bǐyánjiān 在县城东北22.7公里大佳何乡南部边境。属中部干山。西接白岩尖,东连路田岗。南邻力洋镇。主峰海拔753米。山多松、竹、杂柴。
香山 Xiang Shan 旧志作芗山。在县城西北11.2公里凤潭乡西南隅。属中部干山。西接鹿颈峧,东连影潭。南邻黄坛、西溪二乡。主峰海拔847.3米。古时该山出香草,因名芗山,后改作香山。山多松、竹、杉、杂柴。解放前为土匪盘踞出没处所,今为县五山林场经管区。
影潭 Yǐngtán 在县城西北9.7公里凤潭乡西南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香山,东北连剑岩(道冠山),东南至相见岭。南界辛岭乡。主峰海拔797.5米。山多茅草、松、杉、竹、薪柴。1964年凤潭乡五松村于此垦荒植茶,建办茶场。
雁苍山 Yàncāng Shān 在县城西北15.6公里凤潭乡北部边境。属西北干山。西北接大青山,东连毛岗头、丫髻山。西邻深甽镇,北界紫溪乡。主峰海拔536米。山多杂柴、松、竹。《雁苍山志》载:“此山环抱如仓,矗石似雁,故曰雁仓。亦多鸿雁去来,归宿于此,又曰雁门。山色苍苍,又呼雁苍。”崇祯、康熙《宁海县志》俱载:“上有石如雁行,其色苍然,故名。”雁苍之名,由此而来。
南面山岙有吉祥寺,元初,宁海文人曾于此创办赤城书堂。(详卷四《名胜古迹》)山上并有御屏峰、响钹岩、龙井、天马峰、欢喜台、透锡泉、仙人洞、灵龟石诸景。
雁苍山今为县五山林场经管区。近发现该地有中型蜡石矿和地热资源。
铜岭岗 Tónglǐng Gǎng 旧志作桐岭。在县城东北12.2公里建设乡西南部。属中部干山。西南接帽峰山,东北连岙口山,龙潭山,东至七姐妹山、茶山。西界桥头胡镇,西南邻山水乡,东南与茶院乡接壤。西北起桥头胡镇流坑岭,东南至茶院乡铜岭脚,全长10公里,旧有鹅卵石行道,为我县东乡与北乡之间主要通路,俚语云:“廿里铜岭岗,后生(青壮年)跁(音bá,匍匐)黄胖。”属黄土丘陵,最高处海拔210米。山土中蕴有扁平青黑色石块,质坚韧,以铁器轻击之,声若锣鸣,人称铜板石,岭以此得名。岗坡大部垦植,种有油茶、柑桔、番薯、花生等,未垦部分有疏松、毛竹、薪柴等。
1985年建成西吕——茶院公路,跨越铜岭岗,连接象西线与宁象线。
七姐妹山 Qījiěmèi Shan 在县城东北16公里建设乡南部边境,属中部干山。西接铜岭岗,东连茶山。南界茶院乡。山多松、杉、竹、柴。主峰海拔579米。山上有七块岩石环立,俗称七姐妹岩,山以此得名。
牌位山岗 Páiwèi Shāngǎng 在县城西北6.4公里梅林镇西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接相见岭,东北连笔架岭、提树岭(观音山)。东南与回浦乡接界。山多松、柴。主峰海拔365米。以山岗形似牌位而得名。
帽峰山 Màofēng Shan 在县城东北7.1公里山水乡西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南接杜鹃山,东北连铜岭岗。南与竹口乡接界。山多松、柴。主峰海拔583.7米。以形似得名。光绪《宁海县志》有“岁旱有微云覆其上必雨”记载,至今应验如故。山上有乌岩洞(详本卷《山洞》)。北麓原有建于梁天监二年(503)之法海寺,今圮。
牛料岗 Niuliào Gang 在县城东北26.8公里力洋镇东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北接东搬山,东连尖岭头,南下为大丹山(鹚鸡坦)。山多松、竹、杂柴。主峰海拔756米。
大丹山 Dàdān Shan 别名鹚鸡坦。在县城东北25.5公里东仓乡西北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东搬山、牛料岗,东南出小丹山。西界力洋镇。光绪《宁海县志》载:“其山与盖苍(茶山)并峙,凌其巅望之,余山若垤若穴,象山形势及海外岛夷,可指顾得也。”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865米。
小丹山 Xiǎodān Shan 在县城东北25.8公里东仓乡西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北接大丹山,南连小尖山。西与力洋镇接界。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456米。山之东北有归云洞(见卷四《名胜古迹》)。
廿四炮 Niànsìpào 在县城东北30公里东仓乡东部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大旗山,南连逃羊岗。东界象山县,南邻胡陈乡。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496米。因山峰累累二十有四,如铃缀众旒之间,故名廿四炮。
逃羊岗 Táoyáng Gang 在县城东北29.1公里胡陈乡东北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廿四炮、大旗山,东南连西溪岭。东界象山县。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473米。
大尖山 Dajiān Shan 在县城东北31公里胡陈乡东部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西溪岭,南连大龙山。东界象山县。山多松、柴。主峰海拔440米。
茶山 Chá Shan 旧志作盖苍山。在宁海县东北部,绵亘于茶院、力洋、东仓、大佳何、建设等乡、镇之间。属中部干山。走向西——东。东与象山县接界,系我县东境之最大山。主峰磨注海拔872.6米,在茶院乡东北隅,距县城19.4公里。山多松、杉、竹、茶、薪柴。现为县茶山林场经管区。该山以产茶得名。明崇祯《宁海县志》载:盖苍山“极高广,地产茶,又名茶山”。今盖苍山仅存历史名称。该山所产之“茶山云雾茶”,仍遐迩闻名。
光绪《宁海县志》有“春夏间雷雨倾注,上仍白日,但闻足下如旋磨声”;“晴日登览,宁绍诸郡并在指顾间”等记载,极言茶山之高峻。山上百丈岩有梁医学家陶宏景(456~536)从张少霞游此镌“真逸”二字石刻。旧有仙人洞、仙人棋局、石船、石室、黑龙潭、水帘洞、观音岩诸景,今水帘洞瀑布已改建电站。
明江山 Míngjiāng Shan 在县城东南23.3公里前横乡南端。属南部干山。东濒胡陈港水库,西南临三门湾。登上该山,三门湾明净水色尽收眼底,故称明江山。主峰海拔150.4米。山多松、竹、杂柴。据光绪《宁海县志》,该山原为海岛。后周围海涂淤积,成为一沿海孤山。西麓靠海处名钓鱼礁,东南端筑有胡陈港水库大坝。此处是我县临三门湾之门户,解放初曾设海防哨点。
杜鹃山 Dujuān Shan 在县城东北4.4公里城郊乡东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南为白峤山,东北连青洋山、帽峰山。北邻山水乡。主峰海拔447.4米。山多疏松、薪柴。因山上盛长杜鹃得名。西北有乌岩,上有巨人迹,山半有半岩洞(详本卷《山洞》)。山顶建有宁海县电视转播台。
白峤山 Báijiào Shan 别名云峤。在县城东面4.1公里城郊乡中部。属中部干山。西南接烟墩岗,东北连杜鹃山。因山顶常蒙白色云雾而名白峤山,亦称云峤山。主峰海拔200米。山多松、柴。明翰林院编修卢元质曾居此。
石台山 Shítái Shan 在县城东南2.5公里城郊乡南部边境。属中部干山。东北接仰船山,西南连金界山。南界水车乡。山多松、柴。主峰海拔212米。因山顶石叠如台,故名石台山。此台俗称石垒盘,上有宋代石刻。(参见卷四《名胜古迹》)
灰墩山 Huīdun Shan 在县城东北6.3公里竹口乡东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南接青洋山,北连帽峰山。南界城郊乡。山多松、柴。主峰海拔484米。山顶有峰火台遗址。
石佛岗 Shífú Gang 在县城西北13.5公里西溪乡东北境。属中部干山。西北接朝天门,东北为鹿颈峧。山多松、杉、竹、薪柴。上有岩称男、女石佛,山以此得名。主峰海拔586.9米。
金钗岗 Jīnchai Gang 在县城西北20.4公里西溪乡西部边境。属西南干山。西北接望海岗,东南连高岩岗。南界双峰乡。山多松、杉、竹、薪柴。主峰海拔744米。
金高椅岗 Jīngāoyǐ Gang 在县城西北18.5公里西溪乡西北边境。属西南干山。西北接耐烦岭,东连坪岭。北界马岙乡。山多松、杉、竹、薪柴。主峰海拔652米。以山形环抱如椅而得名。
大门山 Damén Shan 在县城西面13.9公里西溪乡东南部。属西南干山。西北接横坑岭,东南连下辽岗。其形兀立如门,故名。山多松、杉、竹、薪柴。主峰海拔703米。
梅湾岗 Méiwān Gang 在县城西北9.5公里辛岭乡西北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北接香山,南连斑头山(癞头山)。西界黄坛乡,北邻凤潭乡。山多松、柴。主峰海拔684米。以昔时山湾多梅而得名。
蟹背尖 Xièbèijian 又名虾脖尖。在县城西北23.5公里双峰乡与新昌、天台二县交界处。属西南干山。南接摘星岭,东北连望海岗。主峰(与新昌县相邻)海拔954米,为县境最高峰。以形似虾脖而称虾脖尖,谐音称蟹背尖。山多松、柴。
桃花峧岗 Táohuājiāo Gǎng 在县城西北22公里双峰乡西北部。属西南干山。西北接摘星岭,东连鸡冠峰。南麓为后辽村。主峰海拔895.2米。山多松、竹、薪柴。以古时山峧多桃树得名。
鸡冠峰 Jīguan Feng 别名榧坑山。在县城西北18.5公里双峰乡东北境。属西南干山。南麓为双峰乡政府驻地榧坑村。西接桃花峧岗,东南经横坑岭至大门山。峰似鸡冠,名鸡冠峰。山多榧树,旧志称榧坑山。主峰海拔739米。植被有松、竹、薪柴。
逐步尖 Zhúbujiān 在县城西面23.7公里双峰乡西部边境。属西南干山。北接摘星岭,南连望海尖。西界天台县。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783米。因山上有村称逐步而得名。
望海尖 Wànghǎijian 在县城西南26.6公里双峰乡西南隅。南部干山起点。西界天台县,南邻王爱乡。北接逐步尖,东南连王爱山岗。山多松、柴。主峰海拔897米。以山高得名。
上林岗 Shànglín Gǎng 在县城西北11.2公里黄坛乡北隅。属中部干山。北接香山,西南连下林岗。北界凤潭乡,西邻西溪乡。主峰海拔763米。山多松、竹、薪柴。
状元峰 Zhuàngyuán Feng 在县城南面8公里水车乡西南边境。属南部干山。西接打火岩,东南连新岭。南界旗门乡,西北与竹林乡毗连。因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曾读书于此得名,旧志又作枧成山。三峰连插,头峰海拔544.1米,二峰海拔531米,三峰海拔450米。山多松、柴。
望府楼Wàngfulóu在县城东南7.6公里水车乡南部边境。属南部干山。西接新岭,东北连枫槎岭。主峰海拔523.3米。山多松、柴。光绪《宁海县志》称望鼓楼山:“旧名尖山。大小二尖,摩云正对谯楼,故名。”后谐音成望府楼。又云:“上有石棋坪,旁有红岩潭,秋夏潭中云起,风雨立至。”现为水车乡望府楼林牧场经管区。
香花山 Xianghua Shan 又称香炉山。在县城东面26.8公里长街镇西北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罘罳山、九冈山,南下度石桥头连山头山。西界龙浦乡。以山脚多野花而得名,又因上有香火庵,俗称香炉山。长街坐其东南麓。山多柴草、疏松。主峰海拔199米。清康熙间胡陈汛于此设墩台,遣兵守望。今墩台圮,香火庵尚存遗址。
九冈山 Jiugāng Shān 别名狮子山。在县城东面26.5公里长街镇西北边境。属中部千山。东北接白岩山,南连香花山。西界龙浦乡,北邻胡陈乡。因有九个山冈连接而得名。又因山巅有岩,其状如狮而称狮子山。山多松、柴。主峰海拔349.9米。
山头山 Shāntóu Shan 别名墩台山、旗山。在县城东南25.5公里山头乡北部,系香花山余势突起于沿海平地。属中部干山。北邻龙浦乡。因东南麓有山头村得名。昔曾筑海防烽火台于上,又称墩台山。山头冯姓宗谱称其为旗山。山上有松、柴。主峰海拔144米。
道士岩 Dàoshìyán 在县城东南33公里伍山乡东部边境。属中部干山。北接松岙山,南下为澜头山。东濒白礁水道。山多松、柴。主峰海拔108米。山上有岩如道士簪冠,因以得名。产石,质腻且韧,可供雕琢,为建筑佳材,自清道光初采石于此,至今不止。
青珠山 Qīngzhu Shan 在县城东南25.4公里青珠乡西部,青珠村西。属南部干山。西临胡陈港水库,南有黄珠山与之并峙。因兀立平旷,似沿海平地一颗明珠,而岩石色青,因名青珠山。主峰海拔174米。山极峻,光绪《宁海县志》有“旁有险处,曰雁门。三面壁立,惟南面可登”之记载。上多裸岩,间有松树、灌木。
大红山 Dàhóng Shan 在县城西南13.5公里岔路乡北部边境。属西南干山。西北接赤岩山、大短柱山,东南连三十六郎山(三十六陇山)。西界白溪乡,东北邻前童乡,与梁皇山并峙。山多茅草、柴、松,近植杉树及茶300余亩。主峰海拔806米。以其冬季山呈赤色得名大红山。
覆船山 Fuchuán Shan 又名福全山、福泉山。在县城南面4.2公里竹林乡东北边境。属西南干山。西北接高莱头山、下庵岭,东南连莲头山。北界城郊乡,东邻水车乡。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223米。以山形似覆船得名,福全、福泉系谐音。山顶有福全寺(见卷四《名胜古迹》)。
梁皇山 LiánghuángShan在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乡北部边境。属西南干山。西接大门山,东连蛄岫岭、峰山,南为大红山。北界西溪乡,东北与黄坛乡毗连。山多松、竹、薪柴。主峰海拔768.2米。崇祯《宁海县志》作梁王山,载有:“旧传梁太清(547~549)末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后改为梁皇山。南麓有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之梁皇寺(原名崇福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改办“拱台书院”。已圮。寺后有梁源潭、拜经台、石镬等胜景。山上小庵前有稀见之方竹数丛。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至此山(参看卷八《地名艺文·历代人士对宁海述评撮录》)。
鹿山 Lu Shān 在县城西南10.5公里前童乡前童村西。属西南干山。西接大红山、三十六郎山,东有塔山与之并峙。因状如鹿得名。山上原为草皮覆盖,现有松林。主峰海拔86米。近年建有烈士亭、墓。
大松山 Dàsong Shan 在县城西南18.2公里白溪乡西部边境。属西南干山。西接坪头山,东北连大短柱山。西与双峰乡接界。植被为薪柴、疏松。主峰海拔655米。因该山旧时多巨松(今尚留有锯板场遗址),故名。
大短柱山 Dàduǎnzhu Shan 旧志作大达智山。在县城西南15.4公里白溪乡北部边境。属西南干山。西南接大松山,东南连大红山。北界前童乡。植被为茅草、薪柴、疏松。主峰海拔917.9米,为我县第四高峰。因两山峰成“丫”字形,正如宁海人民肩挑用的短柱(拄)之状,因名大短柱山,大达智山系雅称。光绪《宁海县志》载:“山与华顶并峙,凌其巅望之,通邑形势若御堂庑,虽盖苍之峻,犹在其下。但其山峻,绝无人登陟。”
王爱山岗 Wáng'ài Shāngǎng 该山横卧于本县西南边缘,王爱乡全境,属南部干山。西起望海尖,东至桑州岭头,长达17公里,西北——东南走向。东端无主峰,形似鲤鱼背,平均海拔300米,属黄土丘陵,产粮、茶。西部山峦起伏,平均海拔780米,最高峰鸡冠尖(旧志作桐柏山)海拔868米,距县城25.5公里,多林木、薪柴,产毛竹。据王爱乡岭头陈《陈氏宗谱》载,公元589年,南朝陈灭于隋,陈后主之子胤(封吴兴王)“遁于赤城而至金竹岭头,望见前有耸峙峰峦,地若眠牛,山水秀丽,林木荫翳,堪为爱居之所,遂家焉。时人因名其曰王爱山”。王爱山岗之名由此而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过此山,《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载有该山松门岭。
双尖山 Shuangjian Shan 在县城西南18.5公里桑州镇东南边境。属南部干山。西南接里山头岗、麻岙岭,东北连板障山,北为屿南山岗。东南界三门县。山多松、柴。主峰海拔523.1米。光绪《宁海县志》载:“山腰平旷,左右围绕,立其处如坐堂上,故名天堂峰。有二尖,又名双尖。”双尖山之名由此而得。山上有龙缠岩、木峰、隐迹潭诸景。
叉角平 Chujiǎopíng 又名长田山头。在县城西南24.5公里麻山乡西部边境。属南部干山。西北接天台苍山、宝花山,东北连小罗尖。山多茅草、疏松。主峰海拔682米。因该山高于附近诸山,孤立叉起似角,且山顶平坦,故称叉角平。山之北麓有长田头村,又称长田头山。
小罗尖 Xiǎoluójiān 又名骡峰山。在县城西南20.9公里麻山乡东北境。属南部干山。西南接叉角平,东出为双尖山,东南连麻岙岭。以形似骡,称骡峰山, “骡”与“罗”音同,后改称小罗尖。山有松、柴。主峰海拔306米。光绪《宁海县志》称灵公山,并云:“形如马头,又名马头岩,岩石如马迹纷蹂,名马迹石。”山上有麻源洞(详本卷《山洞》)。
白岐山BáiqíShan又名白莲山。在县城东南13.5公里官岭乡东端。属南部干山。西北接石夹岭,东、南至白岐塘、蛇蟠洋。北与七市乡接壤。主峰海拔106米。山多松、柴。因北麓有白莲寺,旧志作白莲山,后以其南麓有白岐村而称白岐山。西南麓产石,有前方头石宕,现仍开采不辍。
亭头山TíngtouShan在县城东面8.7公里越溪乡西部边境。属中部干山。西北接小西天,东、南濒白峤港。西与城郊乡接界。山多松、柴。主峰海拔188米。该山与南面越溪山对峙,为城东门户。山上有小亭(光绪《宁海县志》),山名由亭而起。石壁刻“瀛岩”二字,宋祥符间(1008~1016)郑世雄题。
越溪山 YuèxīShan在县城东南8公里越溪乡西南部。属南部干山。西南接前山岗、白岩山,东北麓为越溪村、白峤港。山由越溪村得名。光绪《宁海县志》载:“其山与亭头山对峙,为城东门户。国(清)初置寨于此。”山多松、柴。主峰海拔212米。
烟墩岗 Yāndun Gǎng 在县城东南11.4公里七市乡东北边境。属南部干山。西接长洋岭、大屏山,东南临双盘涂。北与越溪乡接界。该山为王干山主峰,与越溪乡信干山对峙。山多松、柴。主峰海拔154.1米。因上有烽火台(俗称烟墩)而得名。
浮玉山 Fuyu Shan 在县城东南11.1公里七市乡东部。属南部干山。西接顶台山,北连七星山。以上有浮玉洞而得名。山多松、柴。主峰海拔203.1米。
龙角山 Lóngjiǎo Shan 在县城东南14.8公里旗门乡东北隅。属南部干山。北接木峰山,南连龙头山(旗门山),至旗门港。东北与官岭乡接界。山多松、柴。主峰海拔185米。山之东、西面有巨岩,俨似龙头上长出二角,故称龙角山。
山口
栅墟岭 Zhàxu Lǐng 又名撒开岭。位于县城北面24.5公里西店镇北部边境。北界奉化县下陈村。岭长0.9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奉海公路未建前,为宁波至台州要道。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宋建炎间(1127~1130)立寨于此守戍,为海道之要冲,以此名栅墟岭。岭上原有关帝庙及路廓,明清以来,常于此设关卡,驻兵查缉,今圮。岭东北山岗上有烽火台遗址。
铁场岭 Tiěcháng Lǐng 位于县城北面21.9公里西店镇西部边境,西与香山乡接界。光绪《宁海县志》载:“铁场岭,其地沙可洗铁,故名。”岭长1.5公里,东——西走向,为西店至香山、深甽通道。现西店——深甽公路经此。
杉树岭 Shānshu Lǐng 在县城西北22.7公里香山乡西北边境,南为岭口村,北界奉化县长尚村。岭长1公里,东南——西北走向,为宁海、奉化重要人行通道。岭顶有凌云亭。
阴风岭 Yinfeng Lǐng 曾用名鹰峰岭,旧志作英风岭。在县城西北21.8公里大蔡乡南部边境。岭长3公里,西北——东南走向,为大蔡、大里二乡间重要通道。上长松、柴。旧时岭间林木茂密,僻静阴森,常有成群乌鸦、老鹰盘旋其间,故称鹰峰岭,谐音称阴风岭、英风岭。
岭徐岭 Lǐngxu Lǐng 又名板坑岭。在县城西北23.8公里大蔡乡西北边境。东为岭徐村,北为奉化畈坑村。以岭徐村得名,亦以畈坑村而称板坑岭(板,从光绪《宁海县志》)。岭长0.6公里,东南——西北走向,向为宁海县北区至奉化重要道路。现长洋——畈坑公路经此。
长芝岭 Chángzhī Lǐng 旧志作张子岭。在县城西北24.9公里大里乡西北边境。岭自东南麓柘坑村起至奉化县白粉壁村,全长2.2公里,南——北走向,为宁海北区至奉化又一要道。现已修成柘坑——白粉壁公路。
小姑岭 Xiǎogu Lǐng 又称孝姑岭。位于县城西北18.5公里大里乡东部边境。东出深甽镇。据传,旧时大里村李姓一媳,于岭上建庵布施茶水,为其婆母行善积福,以此称孝姑岭,谐音称作小姑岭。岭长0.4公里,东——西走向,为深甽至大里、里岙达奉化之要道。现象西线过此。清末,反洋教义士王锡桐率众起义,曾于此驻守。岭上原建有大里王氏文昌阁,今圮。
耐烦岭 Nàifán Lǐng 在县城西北21.3公里马岙乡西南边境。西界新昌县,南邻双峰、西溪二乡。岭长4.8公里,东南——西北走向。海拔625米。为西溪、双峰通马岙、新昌县山区交通孔道。以山岭路长,地区冷僻,行人常走得不耐烦,称之为耐烦岭。
浦岭 Pu Lǐng 旧志作蒲岭。在县城东北17公里薛岙乡西部边境。岭长1.3公里,西南——东北走向,为梅林、涨家溪通上、下浦人行孔道。岭以上、下浦(蒲)村得名。
大岭头 Dàlǐngtóu 又名柴溪岭。在县城东北21.8公里大佳何乡东北边境。东与象山县接界。岭长2.5公里,西南——东北走向。以东北面岭脚柴溪村得名柴溪岭。为宁海东北部通象山县西部之大岭,通称大岭头。
塔珠岭 Tǎzhu Lǐng 旧志作塔锥岭。在县城北面12公里梅林镇北部边境。岭长0.6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11.8米。岭南为江厂陈,北为上、下陈家。经杨梅岭之奉海公路(今甬临线)未建前,该岭为宁波至台州要道。原有镇关庵及路亭五楹,今并圮。
山洋岭 Shānyáng Ling 位于县城东面27.8公里胡陈乡南部边境。以北麓之山洋村得名。走向西北——东南,自胡陈乡外南坑村起至长街镇东陈村,岭长1.8公里,为县东交通孔道。现县道胡陈——长街公路盘旋而过。
西溪岭 Xixī Lǐng 在县城东面30.5公里胡陈乡东部边境。东与象山县接界。岭长1.5公里,海拔264米。西南——东北走向,向为宁海、象山交通要道,现宁象线经此。
相见岭 Xiāngjiàn Lǐng 在县城西北4公里辛岭乡东北边境。北界梅林镇,东连回浦乡。岭长1.5公里,南——北走向,旧时为宁波至台州通道。岭东牌位山岗,海拔365米,岭西雷婆头峰,海拔441米,两峰相峙,因名相见岭。光绪《宁海县志》载元代戴玖《雨中度相见岭》诗,内有“两峰不相见,路阻藤萝涩”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第一师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于此遭遇,猛烈激战。雷婆头峰山势浑厚,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回浦乡冠庄人)深爱此山,自号“雷婆头峰寿者”。
摘星岭 Zhāixīng Lǐng 在县城西面22.9公里双峰乡西北边境,北接蟹背尖,南连逐步尖、望海尖。西北去新昌县,西南至天台县,为宁海、天台、新昌三县界山、通道。岭长至新昌4公里,至天台3公里,海拔866米。因其高峻称摘星岭,旧志亦作扎星岭。
岵岫岭 Huxiu Lǐng 旧志作古岫岭,古鹫岭。在县城西南8.5公里黄坛乡西南边境。西南界前童乡。岭长1.5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5米。为宁波至台州要道,现甬临线经此。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十九军第一师先遣营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曾于此作战。1948年10月我游击队“洪流”部队于此伏击国民党县自卫队获胜(据《宁海县党史资料》)。
枫槎岭 Fēngchá Lǐng 在县城东南6.7公里水车乡东南境。东南为七市乡。岭长3.5公里,西北——东南走向,海拔261米。原为县城至七市、一市主要通路。相传晋代僧昙猷自海至,弃槎于此,故名。
桑洲岭 Sāngzhòu Lǐng 在县城西南17.5公里桑洲镇北部边境。北界岔路乡。岭长2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56米。以南麓桑洲村得名。为宁波至台州要道,现甬临线经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曾于桑洲置驿丞厅。
麻岙岭Má'àoLǐng在县城西南22.4公里麻山乡东南边境。南界三门县。岭长2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12米,以北麓麻岙(今称麻山)村得名。光绪《宁海县志》载,旧名黄土岭,西有惠泉,明令曹学程建亭其上。为宁波至台州要道,今甬临线经此。
新岭 Xin Ling 别名摘星岭。在县城南8.2公里官岭乡西北边境,北界水车乡,西南与旗门乡接壤。海拔300米,走向北——南,北端起于水车乡之草坦头,南端达旗门乡之新岭脚,岭长5.3公里。据光绪《宁海县志》,宋宣和中(1119~1125)廉访使刘长卿以其山高峻,名摘星岭。明万历庚子(1600)邑人杨继思以其峻绝,改辟一径,易名新岭。
旧时该岭有土匪出没,清乾隆己酉(1789)知县郭文志于岭北百步峻镌石刻“头上青天”四字。其南鹅冠岩并有石刻“民具尔瞻”四字,现皆存。
该岭原为通县境南部及三门县要道,现虽有亭头——东岙公路,而附近村民步行过岭者仍颇多。
山 谷
南溪岙 Nánxī Ao 位于深甽镇南部。东翁尖(海拔673.4米),南鹿颈峧(海拔470米),西南朝天门(海拔710.5米)、赤法洪(海拔696米),西北桐盘山(海拔404米)等峰峦环抱成西北——东南走向狭长喇叭状之谷地。以内有源出鹿颈峧北麓之南溪,谷称南溪岙。谷间有宁波市属南溪林场、南溪温泉疗养所,以及南溪、外张二村落。
里岙 Lǐ Ao 在大里乡西南境。由西之第一尖、石壁岗、狮子头、鸭岗丘、天灯盏,北之黄家岭、路田岭,南之石子岩、闯山、水岩等岗峦围成。其间又分三小谷:即路田岭与天灯盏间之簸箕岙,天灯盏与鸭冈丘间之石壁坑,鸭冈丘与石子岩、闯山间之理坡长大溪,以清潭村为中心成一大山谷,统称里岙。聚居村落有清潭、下宅畈、孔家、上横山、下横山、上张庄、上陈张、俞家、陈家等。村民多张姓,皆由深甽张姓分迁,地处深甽西面山岙里,故称里岙。主谷走向从西向东。凫溪上游理坡长大溪(孔家至横山)、清溪(横山至大里)流贯谷地。
和平岙 Hépíng Ao 在大佳何乡东北部。谷地走向自东至西,长3.3公里,平均宽度约0.4公里。由东之六架尖,东北大平山、大岭头(柴溪岭),乌岩岗、牛塘岗,北之金字山,南之后洋山等山峦环抱而成。其间有伍家、和平寺、桥坑、外郑等村落。谷内有源于宁海、象山界山分界岗之水,自东向西至赖家村北汇入石门溪,以该溪流和缓平静,谷间阳光充足,气候温暖,而称和平岙,并寓有谷内居户和平相处之意。该处原有建于宋乾德中(963~968)之普福寺,俗称和平寺,今寺址发展成和平寺自然村。
辛村岙 Xīncun Ao 在辛岭乡西北部。由西北之梅湾岗、癞头岩,西之罗冠岭(鹅冠岭)、核桃山,东北之白龙潭山等盘亘而成。走向自北至南。谷地腹大口小,塘尾巴、坑里、格水、上田、下田、木杓丘、格屋、里罗坑、辛王、下家山、大屋、外洋等村居其内。源出癞头岩南麓之辛村坑,自北向南流入大溪。该谷地原名莘村岙,“莘”原意为众多,该岙聚居12村(古有13村),人烟稠密,故称莘村岙,后“莘”字改写成“辛”。
鲍公岙 Bàogong Ao 在黄坛乡北部,由北之香山、上林岗,西之下林岗、桃花峧岗,东之梅湾岗、笔架山、将军山等山围绕而成,谷地长约3.5公里,北——南走向,内有岙里、法洪坑、横山、横山后、桥头、溪边、山头王等村。以鲍姓始居谷内,故称鲍公岙。源出香山东南麓之鲍公岙坑自北向南流贯其间,于黄坛水库坝下汇入大溪。
山洞
紫溪洞 Zǐxī Dòng (见卷四《名胜古迹》)
乌岩洞 Wuyán Dong 位于县城东北7.9公里山水乡西南部帽峰山东面山腰间。洞口朝西北,高5.1米,深10.8米。洞内曾建小庵(现圮)。以洞坐黑色岩间得名。上有白岩洞,洞口朝东,以洞旁有白色岩石得名。
归云洞 Guīyun Dòng (见卷四《名胜古迹》)
半岩洞 Banyán Dòng 位于县城东北4.2公里城郊乡东北部杜鹃山西北山腰间。洞顶巨石如鸟翼凌空覆盖。洞深广可容数十人。洞口披瓦构室,室半在洞内,半在洞外,故称半岩洞。洞周怪石嶙峋,将至洞,有大石如狮,称狮子岩。山上松竹苍翠,环境清幽。
冷风洞 Lěngfēng Dòng 位于县城西北10.1公里西溪乡西北境石龙头村西北,下临西溪。光绪《宁海县志》载:“其洞弯曲数丈,洞上形似八角井。洞下有石如桌,冬月霜雪不积,泉水温暖,夏无暑气,清风徐引,偶坐生寒。”故称冷风洞。今有二洞。因路基垫高,洞口甚小,然冬暖夏凉,仍如《县志》所述。
麻源洞 Máyuán Dòng 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麻山乡东北小罗尖东南麓,麻山村西。洞口朝东,高1.8米,深6米。以麻岙溪源此,故称麻源洞。光绪《宁海县志》载:“麻源洞,深广容十余人。瀑布缘崖而下,日照水如晶帘,盛夏寒气袭人。”麻山《麻氏宗谱·七景诗》云:“古洞无丽景最幽,仙洞清静水还流。仙人坐爱忘归日,地静云闲不倦游。”描述俱逼真。
月门洞 Yuèmén Dòng 又称羊府宝洞。位于县城东北20.4公里力洋镇七子梅山腰间。有东、西二洞。东洞口宽1.1米,口高2.5米,深7米,中高6米,外有石屏。洞口如弯月,故名。西洞朝上,洞口直径1.5米,深3米,洞口亦有石屏。二洞相距约10米。
河流
白溪 Bái Xī 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学堂岗(海拔1094.5米)北麓,于庙下坑进入我县。流经双峰、王爱、白溪、岔路、前童、竹林等乡镇,至水车乡马婆园,有大溪水汇入。大溪发源于马岙乡第一尖南麓,流经马岙、双湖、西溪、黄坛、辛岭、城郊、城关等乡镇。白溪进入水车乡后,亦称双港、水车港,东向趋白峤港入海(三门湾)。主流全长66.5公里,县内长54.9公里。流域面积627平方公里,其中县内555.3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7亿立方米。水系流经我县西南、西北及中部共14个乡镇,为我县主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开发价值最高之河流。
白溪之名由旧时主流无灌溉之利而得。白溪乡白溪村《王氏宗谱》载:“白溪者,我先人以溪低田高而不可灌溉也,若白(徒)有一条溪者,故名。”旧志又作白渚溪。
白溪水系最大支流为大溪,较大的有混水溪、大松溪、干坑溪、梁皇溪等,简述如下:
大溪(见下条)。
混水溪,源出天台县华顶山学堂岗南麓,主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39.57平方公里,于麻朱潭村(属天台县)东南汇入主流。
大松溪,又称榧坑溪。源于马岙乡望海岗南麓,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东南流转南于柴家岭脚东汇入主流。因流经大松山与榧坑村得名。
干坑溪,源于岔路乡大红山西南麓,南流折东南于前后娄之西南汇入主流。该溪雨过即干故称干坑。
梁皇溪,源于前童乡梁皇山东南麓,南流折东于竹林乡妙山西汇入主流,以源出梁皇山得名。
白溪属山溪性河流,源自高山峻岭,水流湍急,洪旱濒繁。旧时用以流放竹、木,通行竹筏,海船能达水车。现竹筏已无,船只通至城郊乡白峤埠。沿溪多建筑用材沙石,水中长小杂鱼,水车产香鱼亦颇名贵。
解放以来,干、支流屡经整治,面貌大为改观,现水系内建有总库容1650万立方米发电装机610千瓦之黄坛水库1座;10~100万立方米水库8座;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0万度以上之电站6座;灌田100亩以上之堰坝工程28处。黄坛水库、大松溪水电站等利用价值甚高。已逐步改害为利。双峰乡榧坑村万年桥在桥梁建筑上具有特色,前溪桥、德星桥、跃龙山桥、上明桥(均见卷五《人工建筑》)和南门外石砌驳墈等工程浩大,气势宏伟,增添白溪风光。
大溪 Da Xī 白溪之最大支流。前人以其溪流之大而向称大溪。发源于县境西北马岙乡第一尖南麓,流经七个乡镇,于水车乡马婆园汇入白溪。流长37.2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
该溪现经城关镇南侧而过。据崇祯《宁海县志》:“(大溪)旧自草湖并山东引,距邑颇远,宋元祐(1086~1094)中罗提刑(罗适)檄凿使近邑,民便之。”
较大支流有源于第一尖东麓之溪湾坑,源于望海岗耐烦岭东北麓之盈坑,源于香山东南麓之鲍公岙坑,源于癞头岩南麓之辛村坑,源于影潭西南麓之干溪及源于大塘山西北麓之木坑等。
大溪流域现建有库容10~100万立方米水库6座,占白溪水系之75%,可开发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上水电站有十来处。德星桥、跃龙山桥、南门外石砌驳墈、黄坛水库等建筑工程皆在大溪。县自来水厂亦用大溪之水。
凫溪 Fu Xī 又称浮溪。溪流下游旧时常有野鸭浮游其上,野鸭即“凫”,故称凫溪,又“凫”与“浮”通,旧志常作浮溪。发源于马岙乡第一尖东北麓。流贯于我县西北干山第一尖、黄登尖、香岩山与中部干山冰岩岗、香山之间县内西北境。经大里、双湖、大蔡、深甽、凤潭、梅林等乡镇,至紫溪乡凫溪村入铁江,主流长度28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61亿立方米。
该水系属山溪,常流性河,有支流47条,较大者有下列诸溪:
柘溪,源于大里乡长水岭南麓,东南流至大里村西面汇入主流,因流经柘坑村而称柘溪。
双湖溪,源出双湖乡石子岩东麓。东流折东南至上湖以南有源自山皇岭东麓之水汇入,东北流至大里乡姜家西南汇入主流。因流经上湖、中湖而得名。
长洋溪,源于大蔡乡黄登尖东南麓,东流折南至深甽东面汇入主流,因流经长洋村而得名。
南溪,源于深甽镇鹿颈峧北麓,东北流经南溪村至深甽东南汇入主流。该溪流向系从南向北,且在深甽之南,故称南溪。
金溪,源于影潭东麓与源于相见岭北麓之水于梅林镇仇家村东会合,称金溪,东流折北经凤潭乡方前注入杨梅岭水库。
清光绪《宁海县志》载:“石门旧与杨梅岭、塔锥岭(今塔珠岭)山脉相接,故此溪道经七山(今梅林镇赤山)入黄墩港。元至正间(1341~1368)骤开石门潭,其水始出凫溪。”石门潭原址于1958年截流筑坝,成今之杨梅岭水库,其入铁江之水道仍存,用以溢洪。未建水库前,深甽至铁江一段可通行竹筏,现下游近铁江处潮涨时可行20吨位左右船只。
该水系建有总库容1814.4万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480千瓦之杨梅岭水库,库容10~100万立方米水库5座,灌田100亩以上堰坝工程10处。跨于该溪之深甽桥、大里桥,堪称壮观。
沿溪多建筑用材沙、石,下游产名贵香鱼。
清溪 Qing Xī 发源于天台县苍山(海拔1113.4米)北麓。东流经天台县东部于下溪头村东进入我县。流贯于我县南部干山王爱山、新岭之南。从西向东经桑州镇全境,至下沙地东入三门县沙柳乡后注旗门港入海(三门湾)。主流全长39.5公里,本县境内长12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本县境内54.62平方公里。以其水清澈,称清溪。
该溪有支流32条,本县境内较大的为木坑、麻岙坑和岙坑。
木坑,源出麻山乡叉角平北麓,东北流经桑州镇木坑村汇入主流。
麻岙坑,源出麻山乡麻岙岭东北麓,流经麻山至桑州镇大陈东面汇入主流。该溪流经麻山,麻山原名麻岙,溪以此得名。
岙坑,源出桑州镇双尖山(海拔523.1米)西北麓,东北流至竹山头西北汇入主流。
清溪属山溪常流性河,桑州至旗门港一段可通竹筏,沙柳以下有海潮,可通船只。
中堡溪 Zhōngbǎo Xī发源于宁海、象山交界之茅芦岗,西南流经东仓、胡陈二乡,注入胡陈港水库。主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78.7平方公里。昔时胡陈港涨潮时涌入之海水,直到中堡村,中堡村为溪水与海水之交会点,遂以中堡名溪。又以位于盖苍山(今称茶山)东侧,亦称东仓溪。
较大支流有源出东仓乡牛料岗南麓之水,经岙里王、吴岙汇入主流;有源出胡陈乡逃羊岗南麓之虎溪,经胡陈向西汇入主流。
该溪上游系时令河,至胡陈乡东张以下始为常流河。
五市溪 Wushì Xī 发源于香岩山西北麓,东北折东南经香山乡全境至西店镇朱行桥注入铁江,主流长9公里,流域面积29.5平方公里。因流经香山乡五市街,故称五市溪。
较大支流有源出香山乡洞公岭南麓之义溪,源出香岩山北麓之礼村溪及源出香岩山南麓之皂坑等。
该水系现建有蓄水量101万立方米装机容量105千瓦之红泉水库,蓄水量16万立方米之茅山头水库及蓄水量14万立方米之箬帽岭水库,灌田100亩以上堰坝工程5处。
紫溪 Zǐ Xī 发源于紫溪乡莲花峰南麓,自西至东横贯紫溪乡全境于璜溪口村东镇东桥注入铁江,主流长8公里,流域面积13.7平方公里。以溪水清澈,水石相映呈现紫色,故称紫溪。
较大支流有源出雁苍山北麓之水。水系内有库容264万立方米装机容量225千瓦之洞口庙水库。
汶溪 Wén Xī 又称汶水、白溪。发源于茶山北麓。以其流经建设乡龙潭村及文龙、文虎诸山,故称文水、汶水,后改称汶溪。旧时因溪水直泻,当地传有民谣“一天大雨白洋洋,三日无雨断水行”,故又称白溪,意为白(徒)有此溪。主流长12公里,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自东向西流贯建设乡全境,于汶溪周村西北注黄墩港入海。
汶溪有支流14条,均属时令河,水系内已投产水电工程2处,合计装机容量421千瓦。
石门溪 Shímén Xī 发源于宁海、象山交界之东搬山北麓,自东向西北流贯大佳何乡全境,于大佳何村东注黄墩港入海。主流长11.5公里,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因流经石门岙而得名。
该溪较大支流有源出茶山北麓之涨坑及源出分水岗南麓之和平岙坑。水系内建有库容14.38万立方米之老鹰潭、库容32.99万立方米之斧头岩及库容50万立方米之涨坑等水库。
颜公河 Yángong Hé 起自城关镇环城北路与桃源北路交会处(即旧大北门),以地下水道通蒲湖水,北流经城郊、竹口、回浦、山水、梅林等乡镇,于桥头胡镇桥头胡东面趋黄墩港入海。主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
颜公河原在旧城东北,由县令颜欲章而得名。光绪《宁海县志》载:“颜公河在拱辰门(大北门)外,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颜令欲章以北门濠水直泻,不利于邑,改抱城东,布桥以通往来。”今所指颜公河,为古淮河与祖公河之总称,系移用名。
淮河,据崇祯《宁海县志》载:“东一百步桃源北,经桐山、罗坑出黄墩港,三十里入海。”基本上即今所称之颜公河。光绪《宁海县志》则指淮河为大北门至冠庄附近(大中山西)一段。
祖公河,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宁海县令祖孝杰用水工黄尹德言,欲于城北凿渠,使县城与黄墩港可通舟楫。回浦水(今竹溪)本西南流入淮河,祖孝杰凿回浦之上流六里经行慈殿(杏如田)西洞山桥(桐山桥)东入淮河,又凿淮河下流九里经半洋东下陈(裴家)西过眠牛山。后渠成,并筑堰闸数处,虽未通舟,于农田有利。因名回浦以北之水道为祖公河。(据光绪《宁海县志》)
今之颜公河,大北门至竹口段及杏蒋至桥头胡段主流解放后都曾大事疏浚,而故道则有所淤塞或改道,与昔时水道不尽相符。
汇入颜公河的支流有:源出杜鹃山西麓之坛坑,源出帽峰山西南麓之竹溪,源出大尖山东南麓之前黄水,源出路兴岭东麓之马诸溪,源出帽峰山东北麓流经花山、泉水之水,源出建设乡铜岭头北面经山水乡茶堂之水等。另有竹口渠道、黄坛水库回浦渠道,杨梅岭水库支渠穿通于支流间,汇入主流。现该河总蓄水容积为16.91万立方米。
水系内有水库二,总库容118.65万立方米。山水乡桐山桥始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后就原基础上建桐山水闸。
西仓溪 Xīcāng Xī 发源于茶山牛料岗西麓,西流折南纵贯力洋镇东境,至海楼渔村注入胡陈港水库。主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29.8平方公里。以其流经盖苍山(今称茶山)西,故称西仓溪。
力洋溪 Lìyáng Xī 发源于茶山白岩尖南麓,南流纵贯力洋镇西境,至古渡乡山后塘角之西注入毛屿港水库。主流长14.5公里,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原名沥水,后以流经力洋,而称力洋溪。水系内有库容580万立方米之力洋水库。
茶院溪 Cháyuàn Xī 发源于茶山南麓,西南折东南流贯茶院乡全境,至毛屿乡注入毛屿港水库。以流经茶院,故称茶院溪。主流长18.5公里,流域面积67.5平方公里。水系内有库容16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75千瓦之西林水库,沿溪筑有灌田100亩以上堰坝工程4处。
东岙溪 Dong'ào Xī 亦称杜溪。发源于状元峰西南麓,南流折东南贯穿旗门乡全境,至东岙村南的牛眠山注入旗门港。主流长度8.6公里。以流经东岙,称东岙溪。
越溪 Yuè Xī 发源于白岩山东北麓,自南向北流经七市乡西北境入越溪乡,至越溪村折东于鸭嘴甲西注入白峤港。主流长6.3公里。以流经越溪村,称越溪。水系内有库容75万立方米之下林水库。
岛礁
群岛
三山群岛 Sanshan Qundǎo 位于县城东南19.4公里三门湾西北部,属前横乡。由开井山、柴爿山、老鼠山三岛组成,名称由此而得。其中以开井山为主岛,分布范围长约1.3公里,宽约1公里,三岛总面积0.36平方公里。系由白垩系油页岩、粉砂岩构成,属红壤酸性土,土层皆不足30厘米,间有巨岩裸露。多松树,杂以少量杉、枫、灌木丛等。有老鼠、山兔、麻雀等野生动物。周围有滩涂12000余亩,饵料丰富,宜养殖蛏、蚶等贝类。
五屿门群岛 Wuyumén Qundǎo 位于县城东南28.7公里三门湾西北部,属青珠乡。由东五屿、西五屿、大壳岛、小壳岛、牛屎屿、扁担礁、牛屎礁等七个岛礁组成。其中较大的五岛东——西排列呈门户状,五屿门之称因此而得。以西五屿为主岛。该群岛扼三门湾入县之咽喉,是县之东大门。分布范围长2.2公里,宽0.6公里,群岛总面积0.118平方公里。地层系侏罗系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构成,表土多砂石,皆不足30厘米。植被以芒萁、茅草居多,较大之岛植有松树。有老鼠、山兔、蛇等野生动物。
群岛东面为下洋涂,西面为航道,水深3~20米。周围海域为多种水系交汇区、水质肥沃,盛产青蟹、梭子蟹、虾、泥螺等。
岛屿
双山 Shuang Shan 别名石孔山、仙人墩。位于县城东北21.2公里铁狮涂中,西北距石孔头村400米,属西店镇。因由东、西二岛组成,故称双山。岛系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基部裸露,受海潮冲刷,表面光滑。两岛相距50米,长宽均40米,总面积0.00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4米。岛周滩涂养殖有牡蛎、蛏等。(参见卷四《名胜古迹》)
白石山岛 Báishíshān Dao 位于县城东北28.9公里处。属峡山镇。西南与中央山岛隔青水门水道,相距150米,南临白石水道。海域南界象山县,北接奉化县。岛由马鞍岗、白石山、龟鱼嘴三部分组成,西南——东北走向,长2.58公里,宽0.7公里,面积1.13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4.7米。因系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构成,色白而得名。有蛇、鼠等野生动物。植被有幼松林、毛竹与灌木丛。岛周水深5~11米,产鲻鱼、斑*、虾等。西北端设灯标1座,10秒3闪,射程13公里。
1965年开始,峡山村民于岛东、南部陆续围垦海塘,种植柑桔。现有柑桔160亩,建房140余间,忙季有人员50余,闲季仅数人看守。1986年增植黄桃10亩。有机帆船6艘,往来于该岛与峡山之间。
横山岛 Héngshān Dao 别名小普陀。位于县城东北24.5公里狮子口东南侧,属峡山镇。南——北走向,长0.76公里,宽0.23公里,面积0.1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1米。岛系中生代酸性火山凝灰岩夹沉积岩构成,表层复盖以棕黑色泥沙土,长松、樟、毛竹和灌木。野生动物有鼠、四脚蛇及各种禽鸟。北岙有庵宇,占地600平方米。庵前植桔2亩。东、南二岙建有房屋,曾为峡山村民养殖海带的临时居点。1958~1962年浙江省水产局于东岙建水产研究所并开办水产学校,1969~1982年峡山乡横山中学设于此。现有二、三人看管房屋、山地。
该岛周围,西南水深4~5米,余均滩涂,盛产青蟹。南麓建石砌码头一座,可泊30吨位船只,有不定期渡船往来于该岛与峡山之间。(参见卷四《名胜古迹》)
历试山 Lishì Shan 在县城东北26.2公里狮子口东侧,距大陆最近点2.7公里。属峡山镇。北界奉化县。因岛上盛长毛栗刺,名栗刺山,谐音称历试山。岛呈馒头状,长0.2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1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1.2米。系火山角砾岩构成,土薄,表层多风化为砂砾。上覆毛栗刺、茅草。有蛇、鼠等野生动物等。上建屋3幢,为薛岙乡养殖海带人员住处。岛上设灯桩一座,4秒1闪,射程13公里。岛周水深3.5~9米,产鲈鱼、鲻鱼、海鳗等。
铜山 Tóng Shan 位于县城东北25.8公里黄墩港口,白石水道北侧。东北距中央山岛400米,距大陆最近点1.05公里。属峡山镇。以昔时产铜得名。岛呈马鞍形,东北——西南走向,长0.82公里,宽0.25公里,面积0.18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3.3米,系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构成。多芒萁,间有茅草,栽有毛竹和幼松。有麻雀、鼠、蛇等野生动物。房屋10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原为峡山村海带养殖场第一分场人员住处。现海带停养,住村民2户,3人,看管房屋和牧羊。岛上有小型蓄水池1座。岛周水深3~14米,产斑*、鲻鱼、蟹、虾等。南湾建有简易石砌码头,有机帆船通峡山。
狗山 Gǒu Shān 别名鸥屿。位于县城东北26.7公里处,居白石水道中部,北距中央山岛350米,距大陆最近点0.92公里。属峡山镇。以形似得名。又因该处常有海鸥群栖,别名鸥屿。系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构成,表层风化多砂砾。上长茅草,间有少量松、楝、小竹。岛长0.35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4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2米。东——西走向。东端延伸之礁石上设一灯桩,10秒4闪,射程13公里。岛周水深2.5~9米,产鲻鱼、鲈鱼、蟹、虾等。
中央山岛 Zhōngyāngshān Dǎo 别名青水门山。位于县城东北27公里黄墩港口,距大陆最近点1.37公里。属峡山镇。因处于白石山与铜山两岛之间,故称中央山岛,又因在青水门水道西南,又称青水门山。西南——东北走向。长1.4公里,宽0.5公里,面积0.36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4.4米。出露岩石为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表土泥沙色黑。植有松树400亩,毛竹10亩。围有南、北、东三塘,有土地160余亩,浆粉泥土,粘而咸,栽培柑桔60亩,并有杨梅、桃、萄葡、棉、西瓜、豆类等。岛周水深2~18米,产鲻鱼、斑*、蟹、虾等。
1981年该岛由中央农牧渔业部征用,建办“农牧渔业部中央山岛动物隔离饲养场”。岛上建有简易石砌码头2座,每天有渡船一班往返于该岛与峡山镇之间。
南洋屿 Nányáng Yu 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黄墩港口洋屿涂中,离大陆最近点0.92公里。属峡山镇。以该处有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之南、北二岛,人称“双屿”、“两屿”,后谐音为“洋屿”,该岛在南,称南洋屿。岛形似馒头。长0.15公里,宽0.07公里,面积0.00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3.6米。系沉积岩夹酸性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丛生灌木,并有人造幼松林。基部为高约5米之浪蚀崖。四周滩涂产青蟹、蚶、虾等。
北洋屿 Běiyáng Yu 位于县城东北23.1公里之黄墩港口洋屿涂中,离大陆最近点1.1公里。属峡山镇。该岛位于南洋屿之北,故名。岛呈馒头形,南——北走向,长0.15公里,宽0.08公里,面积0.00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4.9米。系沉积岩夹酸性火山岩构成。植被为灌木、茅草、疏松。基部为高5米许,之浪蚀陡崖。四周滩涂产青蟹、虾、蚶等。
马屿 Mǎ Yu 位于县城东北24.2公里黄墩港口洋屿涂东端,距大陆最近点1.92公里。属峡山镇。以形似得名。南——北走向,长0.36公里,宽0.2公里,面积0.053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2米。系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构成。植被以白茅为主,间有疏松、灌木丛。有鼠、蛇等野生动物。1962年峡山村于此建办海带养殖场,筑瓦房3幢,占地约400平方米,用作住房、仓库。1986年起承包到人,植黄桃数十亩。岛之东、西为洋屿涂,产名贵“江珧贝”;南、北濒水道,水深4~8米。产鲻鱼、斑*、海鳗、蟹、虾等。屿上建有简易石砌码头,有船只通峡山。
铜沙岛 Tóngshā Dǎo 别名铜沙锣。位于县城东北23.7公里黄墩港口,距大陆最近点1.65公里。属峡山镇。以形似铜锣,当地称作铜沙锣,后简作铜沙岛。呈椭园形,东——西走向。系侏罗系上统酸性凝灰岩夹沉积岩构成。长0.15公里,宽0.07公里,面积0.007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1米。土层较厚,为黑色酸性土,盛长马尾梢,间有灌木。岛周均为高8米许之浪蚀崖。近海产鲈鱼、梭子蟹、虾等。
铁沙岛 Tiěshā Dao 位于县城东北23.4公里黄墩港口,距大陆最近点1.22公里。属峡山镇。该岛系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构成,因岩层风化成沙,色赤,故名赤沙,地方音“赤”、“铁”相近,谐音称铁沙岛。岛形似金鱼,东——西走向,长0.39公里,宽0.07公里,面积0.04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9米。上覆狗尾草、千斤拔等野草,间有灌木丛。峡山村民于此植黄桃20余亩。有鼠、蛇、山雀等野生动物。岛上有房屋600余平方米,为峡山村民养殖海带之居点。岛之西南为水道,水深6~9米,产斑*、鲻鱼、梭子蟹、虾等。
担屿 Dan Yu 在县城东北24.2公里黄墩港口,居马屿和大、小狗卵礁之间,西南距峡山2.5公里,属峡山镇。以形似扁担得名。东南——西北走向,长0.24公里,宽0.08公里,面积0.0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1.2米。系侏罗系上统酸性熔岩构成,上长白茅,间有少量灌木。有蛇、鼠等野生动物。东、西面为滩涂;南、北为水道,深4米,产鲈鱼及蟹、虾等。
魏家屿 Weijiā Yu 位于县城东北22.9公里魏家屿涂中,距大陆最近点0.425公里。属薛岙乡魏家自然村,岛以村名。呈椭园形,长0.15公里,宽0.07公里,面积0.00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7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长茅草。岛周产蚶、虾、青蟹、望潮等。
柴爿山 Cháipán Shan 在县城东南18.8公里三山涂中,三山群岛之一,属前横乡。以远望形似柴爿得名。平面呈葫芦状,东——西走向,长0.23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2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1米。系火山凝灰岩与粉砂岩构成,表土多石砾,长有芒萁、幼松。四周环海涂,系三山苗种分场之蛏、蚶苗种繁殖基地。
开井山岛 Kāijingshān Dao 在县城东南19.3公里三山涂中,介于青山港与力洋港之间。属前横乡,为三山群岛之主岛。岛上有一水井,水清,味甘冽,旱不涸,岛以井得名。状似蟹背,东北——西南走向,长1.05公里,宽0.4公里,面积0.3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7.2米。系白垩系油页岩与粉砂岩构成,表部裸露,多石砾。丛生白茅、芒萁、灌木,现植松及少许枫、杉。岛周均滩涂,1974年县水产局于此建办宁海县海水养殖场三山苗种分场,从事蛏、蚶种苗繁殖和对虾养殖。岛上建有水泥码头一座,渡船通胡陈港码头,每日一班。
老鼠山 Làoshu Shan 在县城东南19.5公里三山涂中。岛形似鼠,且岛上老鼠众多,因以得名。三山群岛之一,属前横乡。东北——西南走向,长0.25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1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3米。系火山凝灰岩与粉砂岩构成,植被有松树、茅草等。上遗平房2间,曾为紫菜养殖者居住。岛东有绕岛列成孤形之简易码头数个,每天有渡船往来于该岛与胡陈港码头之间。岛周滩涂养殖有蛏、蚶等,为三山苗种分场之一部分。
虾钳山 Xiàqián Shan 在县城东南19.7公里,力洋港西侧,属前横乡。南北二侧各有一向东延伸之山嘴,形似虾钳,因以得名。东——西走向,长0.8公里,宽0.35公里,面积0.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62.2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上多沙砾,盛长茅草、芒萁,有人工松林。建有平房数间,2人常住管理。岛东养有对虾15亩;南、北为滩涂,养有蛏、蚶;东、西水深2~4米,产斑*、蟹、虾等。
秤锤山 Chèngchuí Shan 在县城东南20.4公里力洋港西侧,属前横乡。以形似秤锤得名。东——西走向,长0.35公里,宽0.2公里,面积0.0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0.1米。地层由火山岩、沉积岩风化残体构成,表部多石砾,长有松树、茅草。栖有鼠、蛇、麻雀、乌鸦等野生动物。南、北为滩涂,东、西水道深2~6米,可通航。产斑*、蟹、虾等。
大青山 Dàqīng Shan 在县城东面35.3公里白礁水道北部,南与小青山相邻。属岳井乡。以该处有二岛并立,岛上盛长茅草,春夏间呈青绿色,该岛较大,故称大青山。状如鼠,东——西走向,长0.4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5米。系青灰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土薄,多砂砾。上长茅草,间有灌木丛,栖有蛇、鼠等。东面有延伸250米之干出礁,涨潮时淹没,于航行影响甚大,曾多次发生触礁沉船事故。北面为荒涂,西南水深5~10米,产斑*、蟹、虾等。
小青山 Xiǎoqīng Shan 在县城东面35.4公里白礁水道北部,北与大青山相邻。属岳井乡。以盛长茅草,色青绿,较小于大青山得名。馒头形,南——北走向,长0.1公里,宽0.05公里,面积0.00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4.4米。系青灰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为石砾土,长茅草及少量灌木丛,有蛇、鼠等野生动物。岛周水深5~10米,产斑*、鲻鱼、蟹、虾等。
牛轭礁 Niu'è Jiāo 在县城东面35.6公里白礁水道内,属岳井乡。以形似牛轭得名。东——西走向,长0.18公里,宽0.07公里,面积0.00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8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面岩石裸露,仅顶部长有少量茅草、芦苇。南为延伸之礁滩,大潮时淹没,只露水草,影响航运,曾发生触礁事故。岛周水深20~25米,产斑*、鲻鱼、蟹、虾等。
青屿 Qīng Yu 在县城东面35.4公里白礁水道内。属岳井乡。以该岛长满茅草,色青绿得名。状似馒头,长0.15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0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2.8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土甚薄,长有茅草、灌木丛及少许松树。有鼠、蛇等野生动物。顶部设有导航三脚架。南面为泥涂,隔洋塘村民于此养殖蛏、蚶200余亩。西面水域深2~10米。附近产斑*、鲻鱼、蟹、虾等。
水屿 Shuǐ Yu 在县城东面35.4公里白礁水道内属岳井乡。取水中之山意,称水屿。南——北走向,平面呈弧形,长0.35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1.2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土层薄,多茅草,有人工松林。顶部设有乳白色灯桩一座,1秒4闪,射程13公里。岛东北为延伸200米之礁石,涨潮时淹没,于航行有碍,北面为滩涂,其余水域深4~11米,可通航。附近产斑*、鲻鱼、蟹、虾等。
灶窝山 Zàowō Shan 在县城东南31.7公里满山水道西侧,南为鹿颈门。属山头乡。以该岛三面坏山,西南有一泥滩,状似灶窝之灶膛,因称灶窝山。东——西走向,平面似鸽,长1公里,宽0.3公里,面积0.3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1米。系青灰色火山凝灰岩构成。上长茅草、芒萁,间有疏松,鼠、蛇、山兔出没其间。岛之南、北为滩涂,东、西二面水深4~6米,产银鲳、龙头鱼、梭子蟹、虾等。
田湾岛 Tiánwān Dao 别名下洋山。在县城东南32.7公里猫头水道与满山水道之间。属山头乡。状如马鞍,南——北走向,长2公里,宽0.45公里,面积1.425平方公里,最高点青门山海拔195.9米。以岛之西南山湾内有水田20余亩,因名田湾岛。又因该岛为旗山下洋之悬水山,别称下洋山。据山头村《旗山冯氏宗谱》载,该岛归属于清光绪时曾有争执,后判给山头,并立石碑:“山权判于宁海山头,示禁将来毋得再生枝节。”岛多硅质岩,上长茅草、芒萁,间有疏松及灌木丛。栖有鼠、蛇、山兔、麻雀等野生动物。岛周有滩涂约2平方公里,附近产龙头鱼、梭子蟹、虾等。岛上留有解放初期宁海县剿匪部队修建之营房、碉堡和战壕等遗迹。西部山湾有简易平房2处,计8间,原为宁海县水产局建于1955年之水产加工场,现为渔民临时住所。制高点设有坐标控制点。海边建有简易石砌码头。
竹屿 Zhu Yu 在县城东南32.5公里猫头水道东侧。东距田湾岛400米。属山头乡。以岛西海面风急浪高,岛东与田湾岛之海面却波平水静,该岛如海上所筑堤防,人称筑屿;而该岛旧时盛长水竹(一名黄金头竹),“竹”、“筑”音近,故称竹屿。岛呈椭园形,西南——东北走向,长0.23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4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土薄,上长茅草及少许水竹。周围水深15~30米,产银鲳、龙头鱼、梭子蟹、虾等。
老鼠屿 Lǎoshu Yu 在县城东南34.5公里满山水道西侧,介于拦门礁与下万山之间。属山头乡。以形似得名。东北——西南走向,长0.25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1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6米。系黄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土薄,多风化砂砾,长有少许茅草。西北面为滩涂,东南面海域水深1~3米,产银鲳、龙头鱼、梭子蟹、虾等。
满山岛 Mǎnshān Dǎo 在县城东南37.9公里满山水道东侧。属山头乡。为宁海县东南海域最远之岛屿。长0.83公里,宽0.27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0.9米。南——北走向,平面呈荷花形。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多岩石,长茅草、芒萁、间有疏松。栖有鼠、蛇、麻雀、海鸥等野生动物。上建简易平房9间,供宁海、象山渔民临时居住。制高点立有钢制三脚架,为飞机航标。岛以传说“大水沉东京”,水没其山顶得名。1975年文物部门于此发现战国时期硬陶和东汉“米”字纹印花陶、双色陶等碎片;后又于山顶发现5座石棚遗址,系原始人类活动之场所。并有商、周时期青瓷碎片。岛上还有亭子、蓄水池、鹅卵石道路、古樟树根及刻有“东京从此去”石碑等遗迹、遗物。岛周水深5~20米,西之满山水道为危险水道。附近产银鲳、龙头鱼,梭子蟹、虾等。
牛屎屿 Niushǐ Yu 在县城东南27.9公里猫头水道北端。五屿门群岛之一,属青珠乡。以形似得名。长0.1公里,宽0.09公里,面积0.006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部多石砾,长茅草。周围水深7米以上,产斑*、银鲳、蟹、虾等。
扁担礁 Biǎndàn Jiao 在县城东南28.4公里下洋涂西侧,介于牛屎屿与大壳岛之间。五屿门群岛之一,属青珠乡。东南——西北走向,岛形狭长、中间高两头低,状如扁担,因以得名。长0.3公里,宽0.05公里,面积0.0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米。系青灰色火山凝灰岩构成,中部长有少量茅草,余皆裸岩。周围水深2~7米,产斑*、梭子蟹、青蟹、虾等。
西五屿 Xīwu Yu 在县城东南29公里下洋涂中,介于东五屿与小壳岛之间。因位于东五屿西面得名。属青珠乡,为五屿门群岛之主岛。岛呈“S”形,南——北走向,长0.35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8.9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为黑色酸性土,覆盖以大片松林及灌木丛。有山兔、老鼠出没其间。
岛之南部与北部各建有平房10余间,南部有从事养殖蛏、蚶之青珠乡村民10~25人常住。岛东部凿有300立方米之蓄水池1座,淡水资源充足。渔民于此饲养羊、鸡、鹅,并种植甘蔗、蔬菜等。1986年,青珠农场在岛周下洋涂养殖对虾30余亩。
东五屿 Dongwu Yu 别名五屿门洞。在县城东南29.4公里下洋涂中。五屿门群岛之一,属青珠乡。以位居五屿门群岛东首得名。岛上有一洞,因又称五屿门洞。呈不规则之椭圆形,东——西走向,长0.25公里,宽0.15公里,面积0.0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8.4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盛长白茅,植有大量松树。岛西南有石宕,旁建平房10间,曾为采石工居所。有100立方米水池一座。四周环涂,青珠乡民养殖蛏、蚶。
大壳岛 DakěDǎo 在县城东南28.7公里下洋涂中,介于小壳岛与扁担礁之间。五屿门群岛之一。属青珠乡。因该岛与小壳岛之间有一小型水道,水道底部沉积大量贝壳,俗称壳门,该岛位于壳门西首,较东首之小壳岛大,故称大壳岛。东南——西北走向,长0.2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8.5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全岛植有黑松。周为高9米之浪蚀陡崖。附近产斑*、梭子蟹、青蟹、虾等。
小壳岛 Xiǎokě Dǎo 在县城东南28.8公里下洋涂中,介于大壳岛与西五屿之间。五屿门群岛之一,属青珠乡。以略小于大壳岛而得名。平面呈椭圆形,南——北走向,长0.16公里,宽0.09公里,面积0.011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1米。系黄白色火山凝灰岩、沉积岩风化残体构成,表土多砾石,盛长茅草,间以疏松。栖有鼠、蛇、麻雀等野生动物。岛周为滩涂,养殖有蛏、蚶等。
岛上建有平房5间,下洋涂围垦测量队员及民工10余人居此。岛南端设有潮位测设站。1982年建简易码头1座。
大柴门岛 Dàcháimén Dao 在县城东南29.9公里满山水道西北端。该岛与木蛇岛间有一深水道,二岛对峙,似三门湾进入内港之门户,俗称大柴门,岛以此得名。属青珠乡。南——北走向,平面似火炬,长0.45公里,宽0.35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68米。系火山岩与沉积岩构成,表层多风化成砂砾,丛生茅草、芒萁,植有大批幼松。栖有山兔、麻雀、鼠、蛇等野生动物。上建平房1间,为渔民临时居所。岛东南、西北两侧为滩涂,西南、东北系深水道,水深12~20米,产鲳鱼、蟹、虾等。
孝屿 Xiào Yu 在县城东南32.1公里下洋涂南端,属青珠乡。传说该处古时系陆地,被神沉没,所谓“大水沉东京”,即指此一带,陆沉时独该岛浮于水面,民以为宝地,称其“好山”,地方音“好”、“孝”音近,遂称孝屿。岛呈马鞍形,东——西走向,长0.36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2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2.5米。由火山凝灰岩与沉积岩风化残体构成,表土不足30厘米,多砾石。上长茅草、芒萁,植有少量冬青树。南端建有平房10余间,山头乡山头村村民居此养殖蛏、蚶。岛之西有一明礁,长200米,筑有堤岸同该岛相连。
木蛇岛 Mushé Dǎo 在县城东南29.9公里满山水道西北端,属青珠乡。以形似木杓称木杓岛,谐音称木蛇岛。东北——西南走向,长0.35公里,宽0.14公里,面积0.02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1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部多砾石,石砾土壤,长茅草。东南、西北两侧为滩涂,东北、西南为深水道,深20~35米,产鲳鱼、蟹、虾、龙头鱼等。
长屿 Chang Yu 在县城东南30.7公里满山水道西侧,介于木蛇岛与灶窝山之间。属青珠乡。以岛形狭长得名。东——西走向,长0.5公里,宽0.08公里,面积0.036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4.1米。系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土薄而多砾石,长茅草。上设乳白色灯桩1座,双闪6秒,射程13公里。附近水深7~14米,产龙头鱼、梭子蟹、虾等。
大麦山 Dàmài Shān 位于县城东南15.8公里双盘涂南部,属官岭乡。形似钹,较左近之小麦山(小钹山)为大,称大钹山,谐音称大麦山。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为茅草丛生的荒岛。东——西走向,长0.2公里,宽0.06公里,面积0.01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1米。岛上遗有简易平房6间,曾作群英塘围塘指挥部住所。岛周均滩涂,产蛏、蚶等。
小麦山 Xiǎomài Shan 在县城东南15.9公里双盘涂南部,属官岭乡。形似钹,较大麦山小。称小钹山,谐音称小麦山。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为茅草丛生之荒岛。长宽均0.03公里,面积0.000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米。岛周为滩涂,七市乡南庄村民养蛏于此。
韭屿 Jiu Yu 在县城东南16.6公里双盘涂南端,属官岭乡。因岛上盛长野韭菜,故名。西北——东南走向,长0.1公里,宽0.04公里,面积0.00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四周均为滩涂,产蟹、虾等。
桔柿山 Jushì Shan 在县城东南15.7公里旗门港北部,属官岭乡。以岛呈圆形似桔子、柿子而得名。长0.15公里,宽0.1公里,面积0.0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2米。岛由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长茅草,间有少量松树,有鼠、蛇、兔、麻雀、乌鸦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岛周环桔柿山涂,产蟹、虾等。
箬屿 Ruò Yu 位于县城东南13.9公里双盘涂北端。西北距大陆300米,退潮时可步行通达。属七市乡,建有箬屿村。以形似箬帽而得名。西北——东南走向,长0.5公里,宽0.36公里,面积0.0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43米。地层由火山岩沉积岩构成,表部多风化为沙砾,有巨石裸露。植被有松树、茅草、芒萁等。栖有麻雀、乌鸦、猫头鹰、蛇、鼠等野生动物。岛东南水深2~10米,系船舶避风优良处所。西北滩涂养有蛏、蚶等。
礁
南礁 Nan Jiao 曾用名小礁。干出礁。在县城北面23.5公里铁江西侧,西距团堧村1.7公里。属西店镇。北邻奉化县之大礁(今称北礁),该礁较小,称小礁,因重名,1985年以其位在大礁之南,更名南礁。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馒头形,长110米,宽60米,面积6000平方米,干出时高3.7米。四周环滩,产牡蛎、毛蚶、泥蚶等。
鸡娘礁 Jīniáng Jiāo 干出礁。在县城北面23.2公里铁江西侧,西距团堧村150米。属西店镇。以形似鸡娘(母鸡)得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长130米,宽50米,面积6500平方米。干出时高1米。四周环滩,产牡蛎、毛蚶、泥蚶等。
鸟屎礁 Niǎoshǐ Jiao 干出礁。在县城北面21.4公里铁江西侧。属西店镇。系花岗岩卵石堆积而成。形似一堆鸟屎,故名。长60米,宽50米,面积2500平方米。四周环滩,产牡蛎、毛蚶、泥蚶等。
香炉礁 Xiānglu Jiao 干出礁。在县城北面21.3公里铁江西侧,介于双山与鸟屎礁之间。属西店镇。以形似香炉得名。长50米,宽25米,面积约1250平方米。系燕山期花岗岩构成。该处花岗岩表层光滑,为良好之建筑用材,近年已开采。四周环滩,产牡蛎,毛蚶、泥蚶等。
手网礁 Shǒuwǎng Jiao 明礁。在县城东北29.7公里黄墩港口,南距白石山岛50米。属峡山镇。以形似手网得名。系酸性熔岩构成。长100米,宽60米,面积6000平方米,高6米。四周环滩,产斑*、蟹、虾等。
分水礁 Fēnshuǐ Jiao 干出礁。在县城北面24.7公里狮子口中,南距白象山岬角1.5公里。属峡山镇。因礁处宁海、奉化两县水域分界线上得名。椭圆形,长200米,宽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干出时高1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野蛎、苔衣。上有助航灯桩二座(今存其一),高5.5米,联闪3秒,射程13公里。周围海域水深2~20米,产鲈鱼、梭鱼、海鳗等。
瓦爿礁 Wǎpán Jiao 别名乌礁。干出礁。在县城东北24公里狮子口东南侧,北距横山岛350米。属峡山镇。该礁由沙砾堆积而成,以远望砾石似瓦爿得名。又因表层呈黑色,别称乌礁。长150米,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干出时高2.1米。周围水深4米,产梭鱼、鲻鱼、蟹、虾等。
北双礁 Běishuāng Jiao 干出礁。在县城东北25.5公里黄墩港口,东北距历试山岛800米。属峡山镇。因其由两礁联成(间距120米),称双礁。1.985年岛礁普查时,因重名,以其位于县北,更名称北双礁。一礁(南)长80米,宽32米,面积2500平方米,干出时高5米;另礁(北)长80米,宽50米,面积4000平方米,干出时高3.9米。均东——西走向。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周围水深4米,产梭鱼、鲻鱼、蟹、虾等。
鳗礁 Man Jiao 干出礁。在县城东北26公里黄墩港口,东距历试山岛20米。属峡山镇。长100米,宽25米,面积2500平方米。原称小礁,因重名,1985年以其附近海域多鳗鱼,更名称鳗礁。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周围水深4米,产鳗、梭鱼、鲻鱼、蟹、虾等。
伫人礁 Zhurén Jiao 暗礁。位于县城东北25.3公里黄墩港口,东北距铜山岛150米。属峡山镇。以其似人伫立于海中得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
铜锤礁 Tóngchuí Jiao 明礁。位于县城东北27.7公里黄墩港口青水门水道中。属峡山镇。以形似铜锤得名。南——北走向,长100米,宽60米,面积6000平方米。高8米。系酸性熔岩构成,上长稀疏茅草。周围水深5~10米,产小梭鱼、鲻鱼、蟹、虾等。
野猪礁 Yězhu Jiao 别名南礁。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2.8公里黄墩港口,白石水道南端北侧,西北距南洋屿520米。属峡山镇。以形似野猪得名。又因礁处南洋屿南侧,又称南礁。长80米,宽30米,面积2400平方米。系酸性熔岩构成。周围水深3~8米,产鲈鱼、马鲛鱼、蟹、虾等。干出时高2.9米,涨潮时淹没,系碍航物,为便于航行,上设浆砌块石引航标志。
大姊妹礁 Dàzǐmèi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3.7公里黄墩港口,南距铁沙岛150米。属峡山镇。该处有三礁并列,大小形状均近似,退涨潮同时露没,如姊妹一般,总称姊妹礁。为有区别,1985年以次序定名,自南往北分别称为大姊妹礁、二姊妹礁、三姊妹礁。(后二礁见下条)该礁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干出时高1.8米。
二姊妹礁 Erzǐmèi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4.1公里黄墩港口,东北距担屿70米。属峡山镇。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周围水深4米,产梭鱼、鲈鱼、蟹、虾等。
三姊妹礁 Sānzǐmèi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4.3公里黄墩港口,西距马屿50米。属峡山镇。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干出时高5.1米。
寺前礁 Sìqián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3.2公里黄墩港口,白石水道南端西侧,北距铁沙岛200米。属峡山镇。以其南面之铁沙岛上旧时建有寺院(今圮),该礁位于铁沙岛前(北),故称寺前礁,上设浮标一座。
大狗卵礁 Dàgouluǎn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4.4黄墩港口,白石水道南端北侧。属峡山镇。该处有二礁并列,间距250米,面积皆小,当地比喻谓“狗卵子”,该礁较大,故名大狗卵礁。另一则称小狗卵礁(见下条)。系酸性熔岩构成,呈馒头形,长50米,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干出时高1.5米。因影响航运,1985年于礁上建造高5米许之导航混泥土垒石堆。周围水深6~10米,产鲈鱼、梭鱼、蟹、虾等。
小狗卵礁 Xiǎogouluǎn Jiao 暗礁。位于县城东北24.6公里黄墩港口,白石水道南端北侧。属峡山镇。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该礁对航运有一定影响。
鲈鱼礁 Luyu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4.3公里黄墩港口,西南距马屿30米。属峡山镇。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长、宽均50米,面积2500平方米。干出时高5.1米。以形似得名。周围水深4米左右,产梭鱼、鲈鱼、蟹、虾等。
泥礁 Ní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北22.8公里黄墩港口。因处于大佳何乡井栏村西侧之泥涂间,以此得名。距陆岸250米。属大佳何乡。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长90米,宽60米,面积3000平方米。干出时高4.6米。周围产蚶、蟹、虾等。
狗头礁 Gǒutóu Jiao 明礁。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黄墩港口,东南距高胡山岬角100米。属大佳何乡。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呈圆形,长、宽均50米,而积2000平方米,高5.8米。以礁近狗头山(即高胡山)得名。附近产蛏、蚶、蟹、虾等。
鳎鳗礁 Taman Jiao 明礁。位于县城东北22.2公里黄墩港口,东南距高湖塘大堤200米。属大佳何乡。长、宽均40米,面积1200平方米,高4米。以形似得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附近产蛏、蚶、蟹、虾等。
头礁 Tou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16.8公里白峤港口。属毛屿乡。该礁为出宁海县城东门第一个岩礁,故称头礁。鸭蛋形,长120米,宽70米,面积750平方米。干出时高4.8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和苔类植物。上设红色圆柱形灯桩1座,高3.5米,每1.5秒闪一次红光,射程3.7公里。周围水深1米,产鲻鱼、蟹、虾等。
寡妇礁 Guàfu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20.2公里力洋港中,西距虾钳山500米。属前横乡。以该礁与另一小礁相依,似寡妇携子伫立于此。因名寡妇礁。长150米,宽60米,面积9000平方米,干出时高3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上设导航红色灯桩1座,高2.5米,3秒1闪,射程3.7公里。周围水深4~15米,产鲻鱼、蟹、虾等。
子礁 Zǐ Jiao 曾用名小礁。明礁。位于县城东南20.1公里力洋港中,东北距寡妇礁200米。属前横乡。以其小,原称小礁。因重名,以傍近寡妇礁,似寡妇之子依母而立,1985年更名称子礁。呈椭圆形。长170米,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高4.3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周围水深2~8米,产鲻鱼、虾等。
水牯礁 Shuǐgu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20.2公里力洋港中,西距虾钳山200米。属前横乡。该礁于低潮时,露出部分岩石似水牛背状,故称水牯礁。长、宽均40米,而积1600平方米,干出时高3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周围水深2~8米,产鲻鱼、蟹、虾等。
高碑礁 Gaobei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面36.4公里白礁水道北端,南距大陆100米。属岳井乡。长120米,宽50米,面积6000平方米,干出时高4.6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以该礁形似“筊背”(即杯筊,竹制迷信问卜用具,“筊背”系宁海方言),俗称筊背礁,谐音为高碑礁。周围水深2~10米,产斑*、鲻鱼、蟹、虾等。
上水眼睛礁 Shàngshuǐyǎnjīng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面35.7公里白礁水道北部,属岳井乡。以该水域有两礁并立,似水上一对眼睛,该礁居上,称上水眼睛礁,另一则称下水眼睛礁(见下条)。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为碍航礁。
下水眼睛礁 Xiàshuǐyǎnjīng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而35.7公里白礁水道内,西面紧邻牛轭礁。属岳井乡。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为碍航礁。
上卵礁ShàngluǎnJiao干出礁。位于县城东面35.6公里白礁水道内,东距隔洋塘150米。属岳井乡。以该水域礁石密布如卵,统称卵礁门,该礁居上,故名。向南另有中卵礁、下卵礁(见下条)。长200米,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周围水深2~10米,产斑*、鲻鱼、蟹、虾等。为碍航礁。
中卵礁 Zhongluǎn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面35.6公里白礁水道内,东距隔洋塘150米,属岳井乡。长200米,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蛎壳。周围水深2~10米,产斑*、鲻鱼、蟹、虾等。为碍航礁。
下卵礁 Xiàluǎn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面35.6公里白礁水道内,东距隔洋塘150米,西邻青屿山。属岳井乡。长200米,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周围水深2~10米,产斑*、鲻鱼、蟹、虾等。为碍航礁。
龙角礁 Longjiǎo Jiao 暗礁。位于县城东面35.5公里白礁水道内,西距水屿50米。属岳井乡。以形似得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
糠礁 Kang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0.75公里鹿颈门水道西北口。东距米礁400米。属山头乡。呈馒头状。长60米,宽40米,面积2400平方米,干出时高3.7米。以其礁小,靠近米礁,似米旁所附之糠,故称糠礁。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四周水深2~4米,产龙头鱼、蟹、虾等。为碍航礁。
米礁 Mǐ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1.15公里鹿颈门水道西北口。东距灶窝山200米。属山头乡。以其礁小,似一米粒而得名。长100米,宽50米,面积5000平方米,干出时高1.8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周围水深2~4米。产龙头鱼、蟹、虾等。为碍航礁。1985年于此设红色导航灯柱1座。
鲳鱼礁 Changyu Jiao 别名囡礁。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1.8公里满山水道内,西距灶窝山700米。属山头乡。因形似鲳鱼得名。相传有父女俩在附近捕鱼,女落水淹殁,尸体由海浪冲搁于该礁,故又称囡礁。长150米,宽120米,面积13000平方米,干出时高6.7米。系褐色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和苔类植物。上设红色圆柱形导航灯桩1座,绿色灯光6秒3闪,射程5.56公里。四周水深8~30米,产银鲳、龙头鱼、梭子蟹、虾等。
双礁 Shuāng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2.5公里满山水道内,西距灶窝山1公里。属山头乡。由东、西两礁组成,故称双礁。东礁长150米,宽70米,干出时高5.6米;西礁长15米,宽4米,干出时高4.2米。均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藻类。四周水深10~25米,产龙头鱼、银鲳、梭子蟹、虾等。为碍航礁。
鱼床礁 Yúchuáng Jiao 暗礁。位于县城东南32.5公里满山水道内,介于双礁与灶窝山之间。属山头乡。以形似一条鲳鱼长眠于此得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为碍航礁。
小沙礁 Xiāoshā Jiao 别名虎口礁。明礁。位于县城东南32.9公里田湾岛西侧海涂中。属山头乡。以其小,处沙砾间,故称小沙礁。又因其位于航道之湾口,险如虎口,又称虎口礁。长40米,宽30米,面积1200平方米,高9.3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附近产蟹、虾等。
里水牯礁 Lǐshuǐgu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2.25公里猫头水道内,东距田湾岛100米。属山头乡。该礁于低潮时,露出部分象水牛之背部,且处外水牯礁之北,故称里水牯礁。干出时高6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四周均滩涂。
外水牿礁 Wàishuǐgu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2.9公里猫头水道内,北距田湾岛150米。属山头乡。该礁于低潮时,露出部分象水牛之背部,且处里水牯礁之南,故称外水牯礁。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干出时高3.4米。四周均滩涂。
拦门暗礁 LánménAnjiāo 暗礁。位于县城东南33.95公里满山水道西侧。介于田湾岛与拦门礁之间。属山头乡。因系紧邻拦门礁之暗礁,故名。礁离水面2.2米。四周水深4米以上。为碍航礁。
拦门礁 Lánmén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4.2公里满山水道西侧,西距田湾岛0.9公里。属山头乡。以其处于田湾岛与下万山两岛间水道之东口,似拦门状,故称拦门礁。呈狭长形,长50米,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干出时高5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生野蛎、海藻。四周水深5米,产银鲳、龙头鱼、梭子蟹等。为碍航礁。
鼠尾礁 Shuwěi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34.4公里满山水道西侧。属山头乡。该礁东北紧邻老鼠屿,相隔100米,似鼠尾状,故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
牛屎礁Niushǐ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27.8公里猫头水道北端。北距牛屎屿500米。属青珠乡。以礁小,似一堆牛屎得名。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干出时高0.7米。周围水深4米以上。为碍航礁。
湖山礁 Hushān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15.5公里青山港口,南距双盘山岬角150米。属官岭乡。以礁处滩涂间,涨潮时微露顶端,犹似湖中之山,故称湖山礁。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呈椭圆形,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干出时高4米。附近产蛏、蚶等。
黄胖礁 HuángpàngJiāo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青山港西部,西距双盘山岬角400米。属官岭乡。系火山凝灰岩构成。呈馒头形,长150米,宽60米,面积6000平方米,干出时高5.3米。四周均滩涂,产蛏、蚶等。因礁近大陆,体形与陆上之山相比,尤显其小,当地称瘦弱之人为黄胖,因以讥笑口吻称其为黄胖礁。
长礁 Cháng Jiao 明礁。位于县城东南16.8公里双盘涂南端,距大陆最近点900米。属官岭乡。以岛形狭长得名。长210米,宽100米,面积1500平方米。高9.3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有稀疏茅草,常有成群海鸥栖息于此。周围为滩涂,产蛏、蚶等。
仙人礁 Xiānrén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16.2公里旗门港北侧,东北距大陆50米。属官岭乡。由直径1米左右之火山凝灰岩堆积而成,干出时高6.7米。传说仙人搬石填海,于此落下一堆,因称仙人礁。
白芨礁 Báijī Jiā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15.5公里三山涂中,东北距东白芨岬角200米,因称白芨礁。属越溪乡。长150米,宽50米,面积5000平方米,干出时高6.5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近年四周滩涂不断升高,礁体逐渐变小。附近产蛏。
小礁 Xiǎo Jiao 干出礁。位于县城东南13.7公里双盘涂中,西距大陆800米。属七市乡。长100米,宽70米,面积6000平方米。该处并列二礁,该礁较小,称小礁。干出时高6.9米。系火山凝灰岩构成,表层附野蛎。附近产蛏、蚶等。
大礁 Da Jiāo 明礁。位于县城东南15.25公里双盘涂中,西距大陆1.7公里。属七市乡。长100米,宽80米,面积6500平方米。该处并列二礁,该礁稍大,称大礁。附近产蛏、蚶等。
沙、滩、岬角
沙
鳎鳗沙 Taman Shā 位于县境北部铁江东侧,属薛岙乡。以狭长似鳎鳗得名。系泥沙、蛎壳等淤积而成之沙坝。长3公里,宽0.2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附近产青蟹、梭子蟹、对虾、望潮等。滩
铁狮涂 Tiěshī Tu 位于县境北部铁江西侧,属紫溪、西店二乡镇。南起紫溪乡凫溪河口,北达西店镇崔家塘,延伸入奉化县境。县境内长13.5公里,宽2.5公里,面积30.75平方公里。以其坐落于狮子口内铁江边,取狮子口、铁江二地首字,称铁狮涂。涂呈带状,微向东倾。土质除西店镇双山周围有小片沙砾外,余为黑色淤泥。该涂开发历史悠久,清光绪《宁海县志》“石孔双山”之下载:“宋季,冯进士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教居民聚石养之,至今犹利赖云。”现有贝类养殖面积22800亩,其中牡蛎21455亩,蛏1344亩。年产牡蛎1000吨,占全省牡蛎产量40%。所产牡蛎个大,色白,肉脆嫩,味鲜美。素负盛名之“西店牡蛎”即出于此。此外还出产青蟹、梭子蟹、望潮、海螺、虾、鳗等。
魏家屿涂 Wèijiāyu Tu 位于县境东北部狮子口南侧,属薛岙乡。南起团结塘大坝,西至白象山,北至狮子口航道。长1.5公里,宽1公里,面积1.291平方公里。该涂以中心点魏家屿得名。涂多淤泥,近年养殖有牡蛎。近岸略有沙砾带。产望潮、青蟹、弹涂、海螺等。
洋屿涂 Yángyu Tu 别名后背涂。位于县境东北部黄墩港口西侧,属峡山镇。西起团结塘大坝,南至峡山村南,长2.5公里,宽2.3公里,面积3.402平方公里。以涂处南、北洋屿之间得名,又因该涂在峡山村山岗后(东),俗称后背涂。涂略呈锥形,东倾,近岸有6米许之沙砾带,余为淤泥,表层附生苔类植物,产青蟹、望潮、弹涂、沙蟹。近年养殖有牡蛎等。
长山涂 Chángshān Tu 位于县境东北部长山岗东麓,黄墩港中段西侧,属薛岙、峡山二个乡镇。南起薛岙乡蒋家村南,北至峡山村南,长5公里,宽0.6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以长山岗取名。系泥涂,近岸处略有沙砾带,微东倾。产青蟹、望潮、花蛤等,花蛤尤盛,旺季日产万余斤。现养殖有牡蛎610亩,蛏1800亩。
黄墩涂 Huángdun Tu 位于县境东北部黄墩港内,以此得名。属大佳何、建设、桥头胡,薛岙四个乡镇。东起黄墩港东南岸大佳何乡井栏村东,北至黄墩港西岸薛岙乡蒋家村南。长12公里,宽1.2公里,面积14.4平方公里。东南面大佳何乡境自井栏村至大佳何村一段,于1975年围垦成2400亩之高湖塘。该涂近岸有部分沙石带外,余均泥涂。颜公河口一带已为贝类养殖区,养殖面积5810亩,其中养殖牡蛎1025亩,蛏4785亩。该涂盛产野生花蛤,5~6月间日产量达万余斤。并产沙蟹、青蟹、梭子蟹、望潮、弹涂、苔藻等。
毛屿涂 Máoyu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介于白峤港与毛屿港之间,包括力洋港以北,毛屿乡毛屿村以南约9.55平方公里之地域。属毛屿乡。以涂北之毛屿村得名。涂属纯泥质,微向南倾,平面呈锥形。现养殖蛏2000亩。附近出产青蟹、梭子蟹、弹涂、望潮等。北面滩涂于1970、1972两年共围垦耕地2550亩。
三山涂 Sānshā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介于力洋港与青山港之间,三山群岛为中心,南北延伸,包括中心塘以南,猫头水道以北之地域。以涂间之三山群岛得名。属越溪、前横二乡。长12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27.075平方公里。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倾。涂质纯黄色淤泥。该涂为宁海县海水养殖场三山苗种分场养殖基地。附近产青蟹、梭子蟹、泥螺、弹涂等。海涂北面约有8平方公里面积,分别于1976、1978两年围垦成耕地。
下洋涂 Xiàyáng Tu 位于县境东部。包括满山水道以北,青珠乡保卫塘以南地域。属青珠、长街、伍山、岳井四个乡镇。该处早时为靠近大陆之深海,人称涂下洋,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淤泥上涨,渐成滩涂,遂称下洋涂。涂质纯黄色淤泥,微向南倾。呈半圆形,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5.5公里,面积49.65平方公里,为我县最大之滩涂。涂干出0.5~1.8米。由于该涂在青山港、力洋港、白礁水道等港道交汇处,上游大量浮生物流经于此,海水养分丰富,适宜蛏、青蟹、梭子蟹、泥螺等成长。闻名于省内外之特产“长街蛏子”即产于此。现养殖有蛏3000亩,年产量3960吨,为我省蛏子重点产区之一。所产“长街泥螺”,亦为县内外称道。
桔柿山涂 Júshìshā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以官岭乡桔柿山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故名。南邻旗门港,北接一市港水库大坝。属官岭乡。平面呈锥形,面积为3.41平方公里,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滩涂纯泥质,产弹涂、望潮、沙蟹、海螺、青蟹等。现养殖蛏700余亩。部分滩涂表层长有海草。
双盘涂 Shuāngpá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西靠七市、官岭二乡岸线,东至青山港,包括箬屿以南,双盘山岬角以北之地域。涂以双盘山得名。属官岭、七市二乡。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5公里,面积18.38平方公里。涂质纯黑色淤泥,近岸地带之表层长有海草,微向东倾,涂间水道交叉,可通小型船只。产青蟹、梭子蟹、弹涂、泥螺、沙蟹等。现养殖蛏3215亩。
蛇蟠涂 Shépán Tu 位于县境东南部,跨越宁海、三门二县海域,包括旗门港以北,青山港西南,桔柿山涂与双盘涂以外之滩涂。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30.75平方公里,我县面积16.28平方公里。属官岭、旗门二乡。以涂间之大岛蛇蟠山得名。涂属纯泥质,微向东倾。现养殖蛏3000亩,并产望潮、青蟹、梭子蟹、弹涂等。旗门港以北,东西约2公里狭长地带,高于周围之滩涂数倍,上长海草。官岭乡缆头村以南2000余亩滩涂已于1976年围垦。
岬角
团堧嘴 Tuányuán Zuǐ 位于县城北面23公里铁江西侧,属西店镇。系大陆向东延伸入铁狮涂之岬角。伸入部分呈不规则之长方形,多小山包,山脚一线有耕地200余亩。岬角长1.1公里,宽1.3公里,面积1.3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9米。岬角内有团堧村,因名。团堧嘴由火山凝灰岩构成,上多沙砾。耕地种植稻、麦,山坡有楝树、泡桐树等。
龟鱼嘴 Guīyu Zuǐ 位于县城东北29.8公里白石水道北侧,属峡山镇。系白石山岛东向延伸入海约0.6公里之岬角,基部宽0.2公里,面积0.1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65.5米。由灰白色火山凝灰岩构成,东、北、南三侧均为10米以上之浪蚀陡崖。上长茅草,间有少量幼松。以形似䱟鱼得名,谐音称龟鱼嘴。
该岬角原为悬水小岛,1970年于其西部筑堤与白石山岛连为一体,并围得塘地120亩,1980年建柑桔场,种植柑桔40亩(2330株)。有瓦房7幢,常住20余人,亦为季节性养殖海带人员住所及用作仓库。
马鞍岗 Mǎ'ān Gang 位于县城东北28.3公里白石山岛西南侧,系白石山岛延伸入海之岬角,属峡山镇。以形似马鞍得名。宽0.35公里,面积0.2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75.7米。由灰白色火山角砾岩构成,表层土薄,多裸露岩石,植被以芒萁为主,间有疏松。东南面为滩涂。
该岬角原为悬水岛,1965年于北首筑堤与白石山岛连成一体,并围得塘地140亩。1972年种植柑桔120亩,建房11幢,常住柑桔场员20余人,并为季节性海带养殖人员住所及用作仓库。
小园山嘴 Xiǎoyuán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北19.7公里黄墩港西侧。属峡山镇。岬角上有顶呈圆形之小山,故称小圆山,后写作小园山。系长山岗向北延伸入长山涂约0.5公里之岬角,基部宽0.45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97.1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土层较厚,上长芒萁,植有大片幼松。建有房屋2幢,原为海带养殖人员住所,现撤。
白象山嘴 Báixiàng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北22.1公里狮子口南侧,属薛岙乡。系白象山向北延伸约1.4公里之岬角,故名。基部宽1.3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8.7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土层较厚,上长茅草、芒萁,植有大片幼松和果树。该岬角北部又成游头门、长嘴二个小岬角。游头门最北,原为悬水岛,后筑堤与白象山连成一体;长嘴有下月岙自然村。
园山嘴 Yuán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北24.3公里黄墩港东侧,系大斗山余脉向西北延伸入黄墩涂形成,属大佳何乡。长0.3公里,基部宽0.02公里,面积0.00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6米。该岬角原为悬水岛,南端有石砌堤坝与大陆相连。原岛呈圆形,故称圆山,后写作园山。由火山岩构成,表层为风化沙砾,上长少量茅草。
高胡山嘴 Gāohushān Zuǐ 别名狗头山。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黄墩港东侧,属大佳何乡。系牛塘岗(海拔332米)余脉向东延伸入黄墩涂形成。长0.35公里,宽0.3公里,面积0.07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23.2米。以该岬角属吴家村管辖,位最高,故称高吴山,谐音成高胡山。又因其形似狗头,别称狗头山。由火山岩构成,上长芒萁、茅草等。现垦有山地10余亩,内桃园2亩。
外前峙嘴 Wàiqiánzhì Zuǐ 位于县城东南34.8公里白礁水道西侧,属伍山乡。原系兰头山东南之里前峙、外前峙、外海山、白礁等岛屿,1969至1972年围垦其间海涂,遂与陆地相连,成为岬角。以其中之外前峙命名。长1.2公里,宽0.85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6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植被有少量松树和茅草。宁海县长街盐场建于此。
双盘山嘴 Shuāngpán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南31.7公里青山港西南侧,属官岭乡。系双盘山(海拔91.5米)向东延伸入双盘涂形成,以山命名。延伸部分长1.2公里,宽0.65公里,面积0.667平方公里。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地表林木茂盛,多松树和灌木丛。上有双盘自然村。
焦头山嘴 Jiāotóu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南16.4公里旗门港北侧,属官岭乡。系焦头山(海拔63.3米)向西南延伸入海形成,以山命名。长2.3公里,宽1.3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呈长条形。由火山凝灰岩构成,基岩裸露。有疏松和少量芒萁,并有耕地20余亩。1976年于岬角南面围垦塘地2000亩。
黄箬头嘴 Huángruòtóu Zuǐ 位于县城东南15.3公里蛇蟠涂北侧,属官岭乡。系前岙山头(海拔101米)向东南延伸入海约0.7公里之岬角。基部宽0.75公里,面积0.275平方公里。以其形似黄牛之头,称黄牛头,谐音为黄箬头。由火山岩构成,上长茅草、芒萁,植有松、枫等。
东白芨嘴 Dongbáijī Zuǐ 处于县城东南14.5公里白峤港与青山港之间,属越溪乡。原系东白芨、西白芨等岛屿,经围垦后与大陆相连,成为岬角。以其中之东白芨命名。呈长方形,由西向东南延伸入海。长4公里,宽2.5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7.2米。由火山岩构成,植有松、樟、枫、杉等树木。岬角内有东白芨、西白芨、南湾、西湾、北腊等自然村。
龙头山嘴 Lóngtóushān Zuǐ 位于县城东南16.1公里旗门港北侧,属旗门乡。系龙角山向西南延伸入海形成。以形似龙头得名。呈半圆形,长0.6公里,宽0.7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5米。由火山凝灰岩构成,芒萁、灌木丛生,植有松树。
港湾、水道、河口 港 湾
铁江 Tie Jiāng 位于县境北部,象山港尾狮子口之内。南起凫溪河口,北至奉化县降渚溪口,东至狮子口。南北长16.6公里。光绪《宁海县志》载:“(蜃海门——今狮子口)之西入,即邑之浮溪与奉化之金溪(今称降渚溪)会,曰铁江也。”沿港有西店、紫溪、桥头胡、薛岙四个乡镇。以其底质泥沙中含铁量较高而得名。我县属范围起自凫溪河口,终至狮子口宁海与奉化之水界处,长9.1公里,宽1.8公里,最宽处2.5公里,面积14.925平方公里。水流呈南——东北弧形带状,其间正航道最深21.5米。
象山港与铁江间有白象山嘴岬角(属宁海)与狮子山岬角(属奉化)隔港对峙,形成狮子口天然屏障,为船只避风良好港区。该处设有红色罐形浮标2个。
铁江东侧薛岙乡加爵科以北至狮子口一段,底部有多年沉积之贝壳,可烧制蛎灰。
加爵科与西店镇石孔头之间,设有加爵科渡。
黄墩港 Huángdun G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象山港与白石山岛西南。沿港有桥头胡、薛岙、峡山、建设、大佳何五个乡镇。以港尾桥头胡村之别名黄墩命名。南起颜公河口,北至白石水道。流向西南——东北,其中深水道长6公里,宽0.8公里,最深11米。
该港三面环山,有白石山,中央山等岛屿形成天然屏障,为船舶停泊避风优良港区,我县水上交通要道之一,建有薛岙码头等大小码头数个,并设有薛岙渡(大佳何乡溪下王——薛岙)、峡山渡(峡山——大佳何)二个渡口。
白峤港 Báijiào Gǎng 位于县境东南部,三门湾西北部尾端。沿港有水车、城郊、越溪、毛屿四乡。以港尾白峤山得名。西起水车乡港头村(白溪入海处),东至力洋港,呈西——东南倾向,狭长似象鼻。全长11公里,港口宽0.8公里,面积7.025平方公里。水深0.5~2米,大潮可通航100~500吨位船只。越溪乡建有梅岙码头,为我县海运中转口岸之一。与力洋港交接之头礁设有红色导航灯桩1座。港中部北侧,产近江牡蛎,系高产优质品种。
力洋港 Lìyáng G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三门湾内,介于虾钳山和明江山之间。港北力洋为著名大村,故名。北接白峤港,东南入猫头水道,全长10公里,港口宽2.2公里,面积10.375平方公里,水最深12米。东侧为前横乡。
青山港 Qīngshān G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三门湾尾,介于三山涂和蛇蟠涂之间。西起七市乡青山脚,东至猫头水道,系众多深水道汇集而成。长10.2公里,港口宽2.3公里,水最深6米。沿港有七市、官岭二乡。以港尾(西北)青山得名。
旗门港 Qímén Gǎng 位于县境南部三门湾尾。西起旗门大塘,东至蛇蟠水道,南与三门县正屿港相邻。港北为旗门乡,港南靠三门县。以港畔旗门山得名。长9.5公里,宽1公里,面积7.75平方公里。水深2~8米。
水道
狮子口 Shīzǐ kou 位于县境北部铁江入象山港处,介于南面薛岙乡白象山和北面i奉化县狮子山之间。海域属宁海、奉化两县。以其北侧狮子山得名,旧志称蜃海门。长3.7公里,宽2公里,水深6—19米。底质为泥沙及贝壳。水道中部有一分水礁,上设灯桩。
青水门 Qīngshuǐ Mén 位于县境东北部象山港尾黄墩港口,系介于中央山和白石山两岛间之小型水道,东接白石水道。在峡山镇境内。长0.4公里,宽0.2公里,水深8~10米。以水清澈,称清水门,后写作青水门。
铜山门 Tóngshān Men 位于县境东北部象山港尾黄墩港口,介于铜山和中央山两岛之间。在峡山镇境内。因在铜山岛东北,故名。长0.5公里,宽0.4公里,水深8~12米。为象山县柴溪通奉化县桐照要道。
白石水道 Báishí Shuǐdào 别名白石洋。位于县境东北部象山港尾黄墩港口,介于白石山岛和大陆之间。在峡山镇境内。以水道北侧之白石山岛得名,俗称白石洋。水道为西南——东北斜向,长9公里,宽2公里,水深6~20米。
该水道除个别岛礁岸侧为沙底外,大部泥底。可通行4000吨位以下船舶,大潮时能通万吨级轮,为我县通上海、宁波、舟山等口岸主要航道。铜山岛南侧系良好的避风锚地。水道口设有击船浮筒数个,狗山岛有助航灯桩。
满山水道 Mǎnshān Shuǐdao 别名满山洋。位于县境东南部三门湾内,介于满山岛与田湾岛之间,北接白礁水道。以水道东侧满山岛命名,俗称满山洋。水道北端多礁石,属危险水道。长10公里,宽1.8公里,水深3~10米,最深46米。为宁海、三门二县共属之海域。
鹿颈门 Lujǐng Mén 位于县境东南部三门湾内,东连满山水道,西接猫头水道,介于田湾和灶窝山两岛之间。在山头乡境内。以水道狭长似鹿颈得名。长2公里,宽0.3公里。深8~46米,水流较急,流向东——西。
白礁水道 Báijiāo Shuǐdao 别名岳井洋。位于县境东部三门湾内。在岳井、伍山二乡境内,东为象山县。以水道南口西侧白礁命名(今白礁已成为外前峙嘴岬角之一部分)。又因北端紧邻岳井,又称岳井洋。水道狭长,流向南——北。南起牒屿山(迪市山),向北延伸入大陆长24.026公里,宽约2公里,水深2~7米。其间设有岳井渡(岳井——隔洋塘)、松岙渡(松岙——象山大塘)。
河口
凫溪河口 Fuxī Hékǒu 位于县境北部凫溪入铁江处。西起凫溪公路桥,东至铁狮涂南端,长1.5公里,宽1公里。河口以凫溪得名。底质为卵石,河口中有0.14平方公里之沙丘,最高潮位时,海水达凫溪公路桥。省水产学院于此设香鱼咸淡水繁殖试验点,系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
白峤河口 Báiijiào Hékǒu 位于县境东南部白溪与白峤港衔接处。河口以北侧白峤山得名。西起水车乡上明桥,东至港头村,长3公里,宽100米,水深0.5~1米,大潮时达5米。最高潮位时,海水达上明桥。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