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旗门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06
颗粒名称:
旗门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290-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一市区旗门乡位于宁海县南部,总面积40.6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乡境西北部多山,东南濒旗门港。全乡以水稻种植为主,兼产茶叶、棉花等。有初中、小学和卫生院等设施。陆上交通有亭头-东岙公路,水上交通可由东岙埠出海。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旗门乡
内容
旗门乡在宁海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岙距县城12公里。因南濒旗门港而命名。东北邻官岭乡,西南与三门县沙柳乡连接,西交前童乡,北接水车、竹林二乡。全乡总面积40.6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6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共30个自然村。计有2601户,10655人,其中苗族1人。
辖区解放前属原旗门乡,1951年为东岙乡及金板乡、武岙乡之部分地,1956年合并为东岙乡。1958年与现属三门县之沙柳乡合并,成立旗门人民公社。1961年分开,单独成立东岙公社。1981年因与邻县公社重名,更名为旗门公社,1983年改旗门乡。
乡境西北部多山,系状元峰山势延伸,为茶叶主要产地。东南濒旗门港,1972~1984年间,与沙柳乡联合围垦而成旗门塘,面积3950亩。主要溪流有东溪和西溪,自北而南,注入旗门港。东溪发源于新岭,流长5公里;西溪亦称杜溪,发源于担架岭头,流长6.5公里。全乡建有大小水库66座,总库容420万立方米。并有水电站一座。
陆上交通有亭头——东岙公路横贯乡境,北达宁海县城,南通三门县,水上交通可由东岙埠出海。
全乡有耕地717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及大小麦、油菜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22公斤,总产量3262吨。棉花亩产49公斤,总产57.4吨。山地36794亩,植被为松、竹、杂木、薪柴等。该乡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现有茶园1376亩,可采茶园1214亩,1985年产茶88.5吨,成为全乡收入的重要方面。近年毛竹种植面积亦有所扩大。饲养业以生猪为主,并有群鸭、鸡、鹅、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4457头。渔业生产有机帆船4对,共480匹马力,1985年产量5000吨。有海涂2132亩,养殖蛏、蚶。乡办企业有纺织、农机等厂7家,1985年产值70万元。此外并有沸石、珍珠岩矿藏开采。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1人。小学15所,其中单班村校9所,共小学生1159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病床8张。农村保健站1个,卫生员3人。新建电影场1座,座位600个。
旗门乡 Qímén Xiang 2601户,10655人。
东岙 Dong'ào 曾用名东洲。929户,3635人。旗门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设东岙王、东岙渔业、褚家、街下等四个行政村,为该四村村委会驻地。位于该乡东南部,北距县城12公里。据《东洲双门陈氏宗谱》载《陈氏血脉根源序》,唐武德三年(620)陈二耆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东洲。据《东岙周氏宗谱》,周希星于唐昭宗时(889~904)自台州迁此。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应子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自新昌长潭迁此。据光绪《宁海县志》,褚嘉珍于明成化三年(1467)自箬岙迁入。东岙古称东洲,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以村处西溪东面山岙中,改称东岙。据光绪《宁海县志》,该村周姓后裔周弁为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所生六子,又登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村口有观海桥(评卷《人工建筑·桥梁》)。该村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
【东岙王】 Dong'àowáng 205户,809人,其中苗族1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村民王姓居多,1961年成立王家大队,1968年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东岙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53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油菜籽等。海涂100亩,养殖毛蚶、蛏子。副业有经营茶和柑桔等。
【东岙渔业】 Dong'àoyuyè 226户,937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村民以从事渔业为主,有捕捞机帆船4对,共480匹马力。耕地502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经营茶园和海涂养殖等。
【褚家】 Chujiā 281户,1058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村民褚姓居多,1961年成立褚家大队,1968年改称立新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1亩,其中棉地236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山地1500亩,植被为松、薪柴等。海涂200亩,养殖毛蚶、蛏子。
【街下】 Jiēxià 217户,831人。东岙自然村之一部分。因村民居住在东岙街下面,故称街下。耕地533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副业有海涂养殖和柑桔栽培等。
【山头螺】 Shāntóuluó 61户,226人。耕地195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等。副业有茶林培育等。
山头螺 Shāntóuluó 61户,226人。位于东岙西北7.5公里金板山北面,南邻前童乡。据当地《重修山头螺童氏宗谱序》,童绍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天台大坊迁入。因村处山头,地形似丝螺,故称山头螺。
【蒋公洞】 Jiǎnggongdòng 38户,181人。1961年成立上洋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村后山上有蒋公洞,更名为蒋公洞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山地培育茶林、种植中药材白术等。
蒋公洞 Jiǎnggongdòng 曾用名上洋。38户,181人。位于东岙西北5.2公里天灯盏山东面,西邻前童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1)王姓自天台涌溪迁此。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童姓自前童迁来,后又有杨姓自墈头杨(今属三门县沙柳乡)迁入。因当地田畈分称上、下洋,该村在上洋,故以上洋名村,1981年改称蒋公洞。
【黄旗山】 Huangqishan 39户,164人。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棉花、油菜籽。山地有茶林。
黄旗山 Huangqishan 39户,164人。位于东岙西北4.5公里之黄旗山上,以山名村。清乾隆(1736~1795)后期,陈姓自岭头陈来此垦荒定居。
【中央郑】 Zhōngyāngzhèng 53户,244人。耕地184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大小麦。副业有茶林培育等。
中央郑 Zhōngyāngzhèng 曾用名中央瑾。53户,244人。位于东岙西北4.5公里担墩岗北面。据《中央墐叶氏宗谱》,叶允甫于清初自蔓岙迁此。该村原称中央瑾,后改写为中央郑。
【下洋陈】 Xiàyángchén 210户,876人。村委会驻地下洋陈,辖2个自然村。耕地569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经营茶园等。
下洋陈 Xiàyángchén 曾用名高门楼。202户,846人。下洋陈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西北4.5公里状元峰西南面。西、北两面分别与前童乡、竹林乡交界。该地原有陶下岭、下家坑、隔坑等三村,村民有陶、夏、吕三姓。明成化(1465~1487)后期,陈文修自白溪迁此,后陈姓繁衍,三村连成一村,称高门楼。后以村处上洋(即蒋公洞)下方,改称下洋陈。
新岭金 Xīnlǐngjīn 8户,30人。位于东岙北面4.4公里状元峰南麓,新岭之西。原为金姓居住,地处新岭,故称新岭金。现有李、张两姓居住。
【杜公染】 Dugongrǎn 51户,221人。耕地13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培育茶林、柑桔等。
杜公染 Dugongrǎn 曾用名杜公广。51户,221人。位于东岙西北4公里担墩岗之南。该村原居费姓。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杜姓自牛台迁此。就山崖建房,杜姓居住,故称杜公广(读作yǎn),后写作杜公乜(读作niè),光绪《宁海县志)作杜公研,1982年改为杜公染。
【山皇岙】 Shānhuáng'ào 85户,374人。1961年成立上岙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其历史村名山皇岙更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7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山林培育等。
山皇岙 Shānhuáng'ào 曾用名上岙85户,374人。位于东岙西北2.1公里担架岭南山脚。据当地《张氏宗谱》,张礼富于唐贞观(627~649)末年自新昌中溪迁此。村旁有山皇庙,地处山岙,故称山皇岙。后因村东有下岙村,乃改称上岙。1983年又改用原名山皇岙。
【下岙】 Xià'ào 40户,168人。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经营山林、茶园等。
下岙 Xià'ào 40户,168人。位于东岙西北1.5公里白峤岭西南山脚,属丘陵地区。据当地《费氏宗谱·费氏源流序》,费乾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自东岙横街迁此。村在山皇岙之下方,故称下岙。
【西刘】 Xīliú 354户,1371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刘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02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西刘 Xīliú 347户,1332人。西刘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西北0.5公里白茅山东南山脚。据《宁海刘氏合修宗谱》,刘仁厚于南宋初自项岙(今梅林镇岙胡)迁此。村处东岙之西,刘姓居住,故称西刘。
西王 Xīwáng 7户,39人。位于东岙西0.7公里处。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王姓自竹林迁此。村在东岙之西,王姓居住,故称西王。
【新岭脚】 Xīnlǐngjiǎo 65户,276人。村委会驻地新岭脚。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岭脚大队,1981年因重名,更名为新岭脚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53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经营茶园等。
新岭脚 Xīnlǐngjiǎo 曾用名岭脚。16户,87人。新岭脚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北1.7公里新岭南面山脚。村北有新岭脚电站。古时,新岭为东岙通宁海之交通要道,有曹、章两姓于清乾隆(1736~1795)后期分别从牛台、下章至新岭脚开客栈,定居成村,故名岭脚。1986年改称新岭脚。
岭根屠 Lǐnggēntu 23户,89人。位于东岙北2公里之新岭山脚。先有屠姓居此,故名岭根屠。后有吴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七市南庄迁此。
犁头嘴 Lítóuzuǐ 15户,56人。位于东岙北1.8公里处。据当地《褚氏宗谱》,明隆庆年间(1567~1572》褚姓自东岙褚家迁此。村处山间,以山形似犁头嘴得名。
马殿 Mǎdiàn 11户,44人。位于东岙北1.3公里处。亭头——东岙公路经村而过。清乾隆八年(1743)在此建关王殿,因塑有马象,俗称为马殿,后即为村名。殿成后,褚姓来此定居。清嘉庆(1796~1820)初,又有林姓迁来。
【横路山】 Hénglushān 60户,232人。耕地20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油菜籽。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横路山 Hénglushān 60户,232人。位于东岙东北2.1公里山间,东北邻官岭乡。据当地《陈氏宗谱》,陈适吉于明宣德八年(1433)自东岙迁此。村处山腰,向东有一条横路通至削鳖岭,因称横路山。
【墙里林】 Qiánglǐlín 39户,163人。耕地132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园等。
墙里林 Qiánglǐlín 39户,163人。位于东岙东北1.3公里山脚下。据《墙里林氏宗谱》,林逢元于明洪武二十年(1383)自铁场(今西店镇)入赘于此。村处山下平地,村外有防洪墙,住民林姓,故称墙里林。
【上张】 Shàngzhāng 51户,208人。耕地120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上张 Shàngzhāng 51户,208人。位于东岙西南2.5公里万皮蓬山东北面,东岙至三门公路北侧。据《重修跳头山头张氏宗谱序》,张实甫于明景泰三年(1452),自天台东陈迁此。村处跳头三村之上,张姓居住,故称上张。
【西潘】 Xīpān 42户,172人。耕地8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他旱地作物。副业有海涂养殖。
西潘 Xīpān 42户,172人。位于东岙西面0.2公里眠牛山东北部,南临旗门港。潘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本县冠庄迁来。村处西水桥头,潘姓居住,故称西潘。据东岙《王氏宗谱》;该村原为王姓居住,元大德三年(1299)王于赟赐状元及第,村中尚留有状元街一段。
【董家】 Dǒngjiā 40户,187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柑桔和海涂养殖。
董家 Dǒngjiā 40户,187人。位于东岙东南2公里武岙坪山之南,属沿海丘陵地区。据当地《董氏宗谱》,董姓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自宁海城内龙灯墙迁此。以姓名村,称董家。
【武岙李】 Wu'àolǐ 83户,361人。村委会驻地武岙李,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李家大队,1968年改名联合,因重名,以李家属武岙片村,1981年更名武岙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18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等。
武岙李 Wu'àolǐ 曾用名李家。59户,275人。武岙李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东南2.2公里旗门港北岸。据当地《李氏宗谱》,李姓由东山析居于此。以姓名村,称李家,1986年改称武岙李。
东山 Dongshān 24户,86人。位于东岙东南2.1公里处。据《李氏宗谱》,李姓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自南田迁此。村处武岙李东面山间,故称东山。
【武岙黄】 Wu'àohuáng 109户,460人。耕地313亩,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副业有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等。
武岙黄 Wu'áohuáng 别名黄家。109户,460人。位于东岙东南2.7公里武岙坪山之南,前临旗门港。据《续修武岙黄氏宗谱序》,黄傅仁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城东柏屏迁住至此。村处武岙坪山,黄姓所居,故称武岙黄,亦称黄家。
武岙Wu'ào片村。包括董家、武岙李、东山、武岙黄四村。
【行者山】 Xingzhěshān 81户,390人。耕地23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大小麦、大豆、番薯等。副业有经营茶园等。
行者山 Xíngzhěshān 81户,390人。位于东岙西南3.1公里万皮蓬山西部,西、南邻三门县沙柳乡。据《重修跳头山头张氏宗谱序》,张甫真于明景泰三年(1452)自天台东陈迁此。该村所处山上有行者仙洞,因名山为行者山,村以山名。
【跳头吕】 Tiàotóulǚ 133户,553人。村委会驻地跳头吕,辖4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跳头吕大队,1968年改称东方红大队,198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32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柑桔培育、近海捕捞等。
跳头吕 Tiàotoulu 曾用名上吕。74户,336人。跳头吕村委会驻地。位于东岙西南2.3公里旗门塘之西。据当地《吕氏宗谱》,吕希贤于元代自河南迁宁海永康乡跳头。早时该村两面夹海,中间突出一小山似跳板,称跳头。吕姓分上、下两村,该村居上,称上吕。1986年改称跳头吕。
下吕 Xiàlǚ 35户,140人。位于东岙西南2.2公里旗门塘西面。据当地《吕氏宗谱》,吕姓自上吕析居于此。该村居上吕之下,称下吕。
白塔桥 Báitǎqiáo 8户。28人。位于东岙西南1.6公里处。王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东岙王迁入。
西山王 Xīshānwáng 16户,49人。位于东岙西南1.5公里处。据《西山王氏宗谱》,王孝达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天台迁此。村处西山,王姓所居,故称西山王。
【小河塘】 Xiǎohétáng 38户,193人。耕地181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柑桔、海涂养殖和近海捕捞等。
小河塘 Xiǎohétang 38户,193人。位于东岙东南3.5公里龙角山北面,南临旗门港。据当地《陈氏宗谱》,陈远知于唐永徽年间(650~655)自台州迁此。村旁有河,细而长,直通海塘,故称小河塘。先时亦称小河,光绪《宁海县志》曾作小荷塘。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一市区
相关地名
旗门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