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04
颗粒名称: 越溪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7
页码: 278-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一市区越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地处三门湾畔,总面积44.45平方公里。全乡以稻谷、棉花种植为主,兼产糖蔗、柑桔等。有初中、小学和卫生院等设施。境内有越溪巡检司遗址。乡人民政府驻地海头,为政治、经济中心。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越溪乡

内容

越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海头,距县城12公里。地处三门湾畔,白峤港口。乡以原驻地越溪命名。东、南临三门湾,南面并界七市乡,西接水车、城郊二乡,北交山水、茶院二乡,东北连毛屿乡。全乡总面积44.4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3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共35个自然村。计2219户,9380人,其中农村户口2191户,9243人。
  辖区解放前属桂峰乡(其中东白芨、西白芨、田岙三个行政村,共九个自然村属茂林乡)。1951年为越溪、亭头、信干三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称越溪乡。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单独成立越溪公社,1983年改越溪乡。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峤港横贯东西,分全乡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群山为帽峰山势延伸,西南部丘陵地带为状元峰之余势。白峤港两岸及东南沿海滩涂辽阔,1968年红旗塘围成,扩大耕地2500亩,1976年群英塘围成,又扩大耕地5112亩,成为全乡粮、棉、糖蔗和柑桔之主要产地。东南海上东、西白芨两岛亦因围塘与陆地连成一片。西南部有下林水库,总库容量75万立方米。
  乡内交通因白峤港上架起越溪大桥,南北沟通,行旅大为方便。省道宁象线横贯东西,亭头——东岙公路穿越境内。梅岙建有航运码头,与石浦、健跳有定班航运船只往来。
  全乡耕地11777亩,主产稻谷、棉花,并产糖蔗。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07.5公斤,总产4224.45吨,山地16000亩,以培育用材才林为主,兼种山地作物茶、柑桔、黄桃等。下林水库和群英塘,共有水面近1000亩,为养淡水鱼与咸水鱼基地,白芨涂、下洞搀共有海涂17500亩,出产蛏子、毛蚶、青蟹、弹涂(跳鱼)等。家养禽畜有群鸭、鸡、长毛兔等。商品猪饲养有传统历史,1985年饲养量为6897头。
  乡内企业有县属矿业公司梅岙黄砂组,县粮食局越溪米厂。县生产资料公司、燃料公司、石油公司均在该乡梅岙设有储运仓库和场地。乡、村办企业有塑料、纺织、针织及纺织器材等厂9家,共有职工239人,1985年产值87万余元。其它有工程队、装卸运输队。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70人。小学14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小学生100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病床6张。电影站、电影场和放映队各一个。
  境内越溪村螺山山顶有宁海城防亭头关口越溪巡检司遗址。据崇祯《宁海县志》载,明洪武三年(1370)巡检刘焕章赍印开设,正统十三年(1448)藩、臬会奏,县丞刘昌筑城。原城高一丈八尺,围二百四十丈,门一。现存城墙残迹。
  越溪乡 YuèxīXiang 2219户,9380人。其中农村户口2191户,9243人。
  海头 Hǎitóu 居民点。位于宁海县城东12公里处,越溪乡人民政府驻地。50年代县粮食局在此建办粮站,嗣后又建起乡综合厂。近年又兴办供销社、银行、邮电所。乡人民政府于1985年由越溪迁此,遂成为该乡政治、经济中心。因石马头山山嘴延伸入海,地处海边山嘴上,故称海头。
  【越溪】 Yuèxī 256户,1055人。以村委会驻地越溪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037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3108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并有茶、柑桔等经济作物。
  越溪 Yuèxī 203户,788人。越溪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西南0.8公里之白峤港畔。亭头——东岙公路穿越村境。村北为越溪大桥,并建有航船埠头,水陆交通均较方便。据当地《罗氏宗谱》,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罗氏迁于会稽长塘,越七世,罗万福为避乱再迁至此,为越溪建村之始。该地滩涂广阔,嗣后有洪、何、陈等姓相继从天台、水车、竹林、宁海城内及今之三门县等地迁来。因罗万福系来自越郡,村前又有小溪流入白峤港,故称越溪。村内保存有部分三横四直平铺石板路面之古街道遗迹。
  灰场 Huīcháng 51户,257人。位于海头西1.9公里白峤港南岸。西交水车乡,北接城郊乡。据水车《陈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陈姓在此围垦海塘,后定居于此。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又有孙姓从柘湖杨刘家岙(属今前童乡,现无此村)来此定居。该塘系白峤港水流回旋淤积而成,称回场塘,谐称灰场塘。村在塘之里侧,即称灰场。
  石码塘 Shímǎtáng 废村。
  灰场塘Huīchángtáng废村。
  清潭 Qīngtán 2户,10人。位于海头西2.4公里清潭山上,以山名村。据传清乾隆(1736~1795)初年,一户由溪南范家迁来,一户由天台迁来,都为越溪村看管山林定居于此。
  【竹园头】 Zhuyuántou 31户,142人。以村委会驻地竹园头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63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450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
  竹园头 Zhuyuantou 11户,42人。竹园头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北3.4公里竹园头山上,以山名村。西接城郊乡,北邻茶院乡。相传清乾隆年间吴姓祖先从本县黄坛金家岙来此为庙岭、南溪两族看管山林而定居于此。
  亭头 Tíngtou 7户,34人。位于海头北1.2公里亭头山山脚,村以山命名。省道宁象线在此通过,并为亭头——东岙公路起点。1985年竹园头村民3户14人迁此定居,后又有城郊乡山陈3户,雪坡1户迁入。
  王某山 Wángmǒushān 原名王五山,又名王母山。13户,66人。位于海头北3公里王五山上。据当地《云峤赵氏宗谱》之《王五山房谱》载,清乾隆年间赵万忠同母由下白峤(今属城郊乡)迁此管理上盘屿山林而定居。因村建于王五山上,以山命名,称王五山,后谐称王母山、王某山。因王某山之称习用已久,故仍其旧。
  【大山】 Dàshān 43户,174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山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6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630亩,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兼种茶和其他经济作物。
  大山 Dàshān 27户,99人。大山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北3.2公里之大山上,以山命名。据当地《张氏宗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张国祯从白鲤塘(片村,今属城郊乡)来此为上、下盘屿管理山林而定居。
  纱帽禄 Shāmàolu 16户,75人。位于海头东北2.8公里处。据《官庄朱氏宗谱》,仁章、仁文兄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本县冠庄迁此。该地山名纱帽盔,以山得名,后写作纱帽禄。
  【上盘屿】 Shàngpányu 261户,958人。耕地1154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种糖蔗。山地336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毛竹,并有茶及柑桔等经济作物。
  上盘屿 Shàngpányu 又名上岙、上盘。261户,958人。位于海头东北2.1公里盘屿岙内。西邻城郊乡。据《盘屿吴氏宗谱》,明洪武六年(1373),宁波望春桥吴微温遨游山水至宁邑越溪,遂卜居于此。又据《盘屿陈氏宗谱》:“距城之东二十五里许,有屿如珠,傍于海岸,而后山如环,适当其缺,故名之曰盘屿。”因盘屿分二村,该村居上,故名上盘屿,亦称上岙、上盘。
  风坑 Fēngkēng 废村。
  【下盘屿】 Xiàpányu 122户,453人。耕地55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兼有糖蔗。山地1161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茶及其它经济作物。
  下盘屿 Xiàpányu 又名下岙、下盘。122户,453人。位于海头东北2公里,白峤港北面盘屿岙内。据《盘屿陈氏宗谱》,陈氏原居本县水东(即今水车),明永乐(1403~1424)初年,“为避姻戚方氏(即方孝孺)之难,世和公迁海滨而处盘屿”。村处盘屿之下岙,故称下盘屿。
  【梅岙】 Méi'ào 54户,209人。以村委会驻地梅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21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山地83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从事装卸、运输及其他劳务为该村主要副业。
  梅岙 Méi'ao 曾用名中梅岙,别名大虫坑。26户,102人。梅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北2.8公里白峤港北岸。东邻毛屿乡。宁象线横贯村东西。村前有梅岙码头。口传陈姓于明代后期从本县水车迁此定居。继有奚、丁、王等姓从三门、象山、临海迁来。因此处山岙有腊梅,称梅岙。又因居点成上、中、下三村,该村居中,称中梅岙。1986年改称梅岙。
  上梅岙 Shàngměi'ào 28户,107人。位于海头东北2.4公里白峤港北岸,宁象线穿村而过。口传在明未清初时,叶姓从本县力洋石埠岙迁此定居,继有黄姓从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来。村在梅岙上方。故称上梅岙。
  下梅岙Xiàméi'ào废村。1966年在此兴建梅岙水库,村民迁入上、中梅岙。
  【上林】 Shànglín 105户,465人。耕地67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08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
  上林 Shànglín 原名岙里林。105户,465人。位于海头南2.2公里处。南邻七市乡。据《岙里林氏宗谱》,始迁祖林元用,原居天台东门黄婆庙,学卜筮地理之术,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便道过宁,认为此处系悠久宅地,遂筑室而居。因村在山岙中,林姓居住,故称岙里林。后裔分居上、下两处,该村居上,称上林。
  下林 Xiàlín 废村。在上林之下。1958年因建下林水库,住民迁入该乡邻近各村。
  【山上应】 Shānshàngyīng 118户,420人。耕地45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3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并有柑桔。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初,山头应行政村所属山上应、山下应、白湾、大脉山等四个自然村,各自分建行政村。
  山上应 Shānshàngyīng 别名上应。118户,420人。位于海头南2公里之山上。据当地《箬溪应氏宗谱》,应咸翁原居城南,于南宋嘉熙戊戌(1238)赘居二十三都同坑吴氏,后转徒山头。因为应姓居住,故名山头应。三世以后分居上、下两村。该村居上,称上应。1684年分建行政村时,定名为山上应。
  【山下应】 Shānxiàyīng 142户,591人。耕地572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681亩,植被为松木等,并有柑桔。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分出成立山下应行政村。
  山下应 Shāngxiàyīng 别名下应。142户,591人。位于海头南2.1公里之山上。据当地《箬溪应氏宗谱》,山下应与山上应均为应咸翁之后裔,住于山头应,后分成上、下两村。该村居下,称下应。1984年分建行政村时,定名为山下应。
  【白湾】 Baiwān 32户,166人。耕地256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43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分出成立白湾行政村。
  白湾 Baiwān 32户,166人。位于海头东南1.6公里,信干山之西麓。据传唐代即有王姓自天台石门来此定居,成为有三百余户之大村落。后因时疫流行,全村人口几濒灭绝。嗣后有蒋、陈、张等姓陆续来此居住。又传该村与下湾古时均在白峤港畔,有山嘴称里岗头(又名鸭嘴甲)伸入港中,天然形成两个海湾,该村处于海湾旁,取白峤之港“白”字,称白湾。
  【大脉山】 Damaishān 41户,205人。耕地263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12亩,植被为松木,并有柑桔等经济作物。该村原属山头应行政村,1984年分出单独成立行政村。
  大脉山 Dàmàishān 41户,205人。位于海头南2.9公里大脉山上,以山名村。西、南邻七市乡。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大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8)由本县竹林之板昌迁此。又据当地《陈氏宗谱》,稍后于王姓,陈国卿自奉化姜山徐家村来此定居。《陈氏宗谱》又载该地原有华、林、方等姓早在乾隆之前即在此居住,现村中已无此三姓。
  【下湾】 Xiàwān 203户,88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湾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31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44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海涂养殖60亩。
  下湾 Xiàwān 192户,841人。下湾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1.6公里白峤港南岸里岗头(又名鸭嘴甲)下之山湾中,东与毛屿乡隔港相望。该村现居葛、陈、许、王、应等姓,而以葛姓为最早。据《葛氏宗谱》,葛得谕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水车迁此居住。继有陈姓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来自盘屿。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有许姓来自天台义里许,王姓来自岔路田良王。应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本乡山头应迁此。据传该村与西南白湾古时均在白峤港畔,因建村晚于白湾,且居下游,故称下湾。(参看白湾条)
  淡水塘 Dànshuǐtáng 11户,44人。位于海头东南1.3公里下湾村之西。据当地《黎氏宗谱》,黎三率家人于清乾隆年间自马胡(今属三门县)迁此。《黎氏宗谱·淡水塘记》载,该海塘原为白峤港南岸傍于信干山脚之沿海滩涂,在未围之前,涂内原有一穴,涌出天然甘泉,水清味淡。围塘后,即以“淡水”为塘名,村在淡水塘里壁,即以塘名为村名。
  【信张】 Xìnzhang 75户,334人。1961年建张家大队,1682年因重名,更名为信张大队,以张家在信干山上而命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485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487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
  信张 Xìnzhāng 旧称沈监山,别名张家。75户,334人。位于海头东南2.7公里信干山上。据当地《许氏宗谱》,许姓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窦岙(今属三门县)来此定居。以山名村,称沈监山(信干山,古称沈监山)。继有竹林庙山张姓迁此。其后张姓人口超过许姓,又因南面另有王姓所居之村亦称沈监山,为易于区分,王姓村称王家,该村称张家。1986年更名为信张。
  【小宋】 Xiǎosòng 94户,437人。耕地704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63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兼有柑桔及其它经济作物。海涂养殖130亩。
  小宋 Xiǎosòng 94户,437人。位于海头东南2.8公里大炮山南麓。村民以张、苏、王三姓为主。据当地《张氏宗谱》,张武高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从深甽南溪迁此定居。当地《苏氏宗谱》载,苏明学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本县长街迁此。后又有王姓从本乡道士塘分居于此。据传古时有海盗倪禄盘踞东白岌岛,沿海村庄为保其村民不受扰害,被迫向倪禄送礼求安。送边猪担盒之村称大送,送斗米猪头之村称小送,该村只送斗米猪头,为小送,即以为村名。后以谐音称小宋。
  【道士塘】 Dàoshitang 135户,625人。1961年建道士塘大队,1967年更名东风大队,1982年又更名永丰大队。1983年改建永丰行政村,1986年以原名道士塘名村。耕地893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574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海涂120亩,养殖蛏子、毛蚶等。
  道士塘 Dàoshìtang 135户,625人。位于海头东南3.2公里,白峤港口西岸磨地山之南侧。据当地《王氏宗谱》,王从开与其弟从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奉化大堰来此定居。其后又有葛、金、郑、章等姓迁来。相传王姓祖先在村前围塘,堵口工程屡堵不成,后在金姓道士帮助下堵成,因称此塘为道士塘,村亦以塘为名。
  【大末】 Dàsòng 44户,205人。耕地336亩,主产稻谷、棉花,兼产糖蔗。山地302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柑桔。
  大末 Dàsòng 44户,205人。位于海头东南2.3公里信干山西南面山脚。据前童《塔山童氏宗谱》,清康熙年间(1662~1722)童日周自前童塔山来此看管山林,定居发族。其后又有王姓自城内,许姓自沈监山分别迁来。童姓之前,已有陈姓在此居住,年代无考。据传古时有海盗倪禄盘踞东白岌岛,该村被迫向海盗送边猪担盒以求安全,被称为大送,遂以“大送”名村,后谐称大宋。
  【信干】 Xìngān 115户,483人.1961年建王家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地处信干山更名为信干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9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177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并有柑桔。海涂养殖80亩。
  信干 Xìngān 曾用名沈监山,别名王家。115户,483人。位于海头东南2.6公里信干山上。据当地《王氏宗谱》,竹林王守冒有田产坐沈监山,因爱其地,遂定居建村,以山名为村名,称沈监山。后因北面张姓所居之村亦称沈监山,为易于区分,张姓村称张家,该村称王家。后又有张姓迁入。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奕芳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宁波西门外望春桥为避乱在此定居。1986年改称信干。
  【柳村】 Liucun 43户,200人。1961年成立外庄大队,1983年改外庄行政村,1986年因重名,以村民杨、林二姓均从沙柳迁来,改称柳村,耕地287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39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柑桔。海涂35亩,养殖蛏、蚶。
  柳村 Liucun 曾用名外庄。43户,200人。位于海头东南2.9公里信干山南麓。据沙柳《石林杨氏宗谱》及沙柳《台宁林氏宗谱》,沙柳(今属三门县)坎头杨氏在本乡大宋塘置有田地,因之杨登康兄弟三人同亲戚沙柳横山头林姓一起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来此定居。后又有吴姓从七市迁此。因村在大宋村外,故称外庄,1986年改称柳村。
  【田岙】 Tián'ào 152户,674人。村委会驻地田岙。辖5个自然村。1975年田岙、李家岙、岐头、岭脚下四个大队合并称友谊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驻地为名,改称田岙。耕地1078亩,主产稻谷、棉花,兼有糖蔗。山地592亩,植被为用材林及薪柴,并有柑桔。海涂350亩,产蛏、蛤。
  田岙 Tián'ào 39户,155人。田岙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南4公里三门湾畔。据沙柳《皈章山叶氏宗谱》,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叶国瑞偕其流洋鲍姓表兄弟狩猎来此,见近处土地平旷,兼有海利,遂同迁此间小山岙内建村,并在门前开出一片稻田,故称田岙。
  李家岙 Lǐjiā'ào 38户,168人。位于海头东南3.7公里三门湾畔。西邻七市乡。据《吴氏李家岙房谱》,清顺治年间吴姓由南庄迁此居住,继有王姓自城内西门迁此。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有邵姓自白芨迁居于此。村内无李姓,村名来由无考。
  岐头 Qítóu 46户,220人。位于海头东南4.3公里三门湾畔,南邻七市乡。据东岙《林氏岐头房谱》,林士臣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从东岙街下迁此。继有祁姓从葛岙(今属三门县)迁来,另有华、王、吴等姓均从本县城内来此定居。因村在上长山东麓,当初三面皆海,(1976年群英塘围成后,周围均成棉地)村后岐出一支小山纡回入海,山嘴部分称外岐头,村即以岐头为名。
  岭脚下 Lǐngjiǎoxià 别名石家塘里壁。23户,99人。位于海头东南4公里之三门湾畔。南邻七市乡。据《水车陈氏宗谱》记载,该村原为胡姓居住,现胡姓巳无。据《窦岙周氏宗谱》,窦岙(今属三门县)周焕偕其曼岙叶姓表弟应石家塘招用管塘人员来此,后在石家塘里壁筑舍定居,村名即称石家塘里壁。后以该村在王干山之岭脚下,改以岭脚下为村名。
  陡门头 Dǒuméntou 6户,32人。位于海头东南3.7公里处。相传清道光年间葛岙(今属三门县)王姓修建老塘告竣时,葛岙祁姓来此管理陡门(即闸门)定居。村在陡门之旁,故称陡门头。
  【西白芨】 Xībáijí 63户,300人。村委会驻地西白芨。辖2个自然村。该村原名西湾,1986年因重名,以村委会驻地村在西白芨山下,改名西白芨。耕地200亩,主产棉花。山地23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海涂270亩,产蛏、蚶。
  西白芨 Xībáijí 别名西湾。33户,159人。西白芨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南6.2公里西白芨山西面之山湾中,临三门湾。其海域西接七市乡,南邻前横乡。据亭旁山根《邵氏李家岙房谱》,明天顺年间(1456~1464),邵淮良经商至此居住,至清雍正年间,后裔又转迁李家岙。又据当地《温氏宗谱》,清乾隆甲申年(1764)温西晴兄弟四人从福建莆田到来,二人定居于南湾,二人居此。后又有项姓自黄岩、陈姓自水车,卢姓自悬渚(今属三门县)迁此。因村处西白芨山西面湾内,故称西湾,1986年改称西白芨。
  南湾 Nánwān 30户,141人。位于海头东南6.5公里三门湾畔。据当地《温氏宗谱》,温西兴、温西高与西白芨温姓同时从福建莆田来此。村处西白芨南面山湾中,故称南湾。
  【东白芨】 Dongbaijí 62户,258人。村委会驻地东白芨,辖3个自然村。该村原名南湾,1986年因重名,以驻地村在东白芨山下,更名东白芨。耕地188亩,主产棉花。山地428亩,植被为松木、薪柴。海涂315亩,产蛏、蛤。
  东白芨 Dongbáijí 别名南湾。25户,92人。东白芨村委会驻地。位于海头东南7.3公里东白芨山下,临三门湾。据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储姓自七市坎头王迁此。后又有杨姓、陈姓分别自毛屿、南溪迁来(今均属毛屿乡,南溪今名东南溪)。村处东白芨山南面山湾中,故称南湾,1986年更名东白芨。
  西湾 Xīwān 29户,123人。位于海头东南7公里之三门湾畔。据当地《陈氏宗谱》,陈灵智于清康熙年间从水车迁此。据当地《郑氏宗谱》,郑孟海兄弟三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因避时疫迁此定居。村处东白芨山西面湾中,故称西湾。
  北腊 Běilà 8户,43人。位于海头东南6.6公里东白芨山西北山脚,临三门湾。1957年越溪公社五七学校设此,学校停办后,1984年东白芨村民移入,成立新村。因村为五七学校旧址,称五七村。后以村处北腊头之旁,改称北腊。
  北拉头 Běilātóu 居民点。别名北腊头。在本乡东南海边,距海头6.7公里。原为东白芨行政村辖下自然村。据传储姓于清道光年间自七市坎头王来此定居,后又有干姓从天台横头戴来本县梅枝帮人,入赘于该村储姓。因村处东白芨山北面山嘴头,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故称北腊头,后谐称北拉头。1973年至1976年间,因群英塘围垦工程采石之需,全村住民他迁。嗣后以群英塘围塘工程指挥部(现称群英塘工程管理所)等单位均设于此,水陆交通又较方便,遂为当地水产及其他商店交易之集中地,成为居民点。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焕章
相关人物
罗万福
相关人物
赵万忠
相关人物
张国祯
相关人物
陈国卿
相关人物
葛得谕
相关人物
苏明学
相关人物
张奕芳
相关人物
林士臣
相关人物
郑孟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越溪乡
相关地名
三乡镇
相关地名
石浦镇
相关地名
螺山镇
相关地名
马头山镇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城郊乡
相关地名
竹园镇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庙岭乡
相关地名
南溪区
相关地名
五山镇
相关地名
海头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水东镇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石埠镇
相关地名
上林县
相关地名
白湾乡
相关地名
石门县
相关地名
下湾镇
相关地名
奉化区
相关地名
姜山镇
相关地名
永丰县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大堰镇
相关地名
村前镇
相关地名
前童镇
相关地名
塔山乡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横山区
相关地名
南庄乡
相关地名
陡门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