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官岭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03
颗粒名称:
官岭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273-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一市区官岭乡位于宁海县南部,总面积66.2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市港为主要水利设施。全乡以水稻种植为主,山地培育松林等经济林木。有农业中学、小学和卫生院等设施。乡内牛台村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官岭乡
内容
官岭乡在宁海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一市,距县城11.7公里。以境内有官塘、岭根二村而命名。东、南濒三门湾,西南邻旗门乡,北交水车乡,东北接七市乡。全乡总面积66.2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7.2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共40个自然村。计3025户,12008人,其中农村户口2720户,11526人。
辖区解放前属茂林乡。1651年辖区分属官岭、前岙、岭头三乡,并有一部分为武岙乡地。1956年三乡合并称官岭乡,即今之范围。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官岭公社。1983年改官岭乡。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有水车乡之望府楼山余势伸延。西部盘龙山山势较平缓,宜于培育茶林。西南边境有珍珠岩矿藏。东南部濒三门湾,属沿海地区,亦多小山。一市东南之一市港,源于西北山区,直通三门湾,将该乡分为东、西二块,沿港两岸为棉花产区。1971年堵口成一市港水库,为该乡主要水利设施(见卷五《人工建筑·水库》)。东面海域内有大麦山、小麦山、韭屿、黄胖礁、长礁,南面旗门港内有桔柿山等岛礁。
亭头——东岙公路横贯乡境,东越乡境过七市至越溪乡亭头交于省道宁象线,西经东岙通三门县。
全乡耕地1236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产棉花、大小麦、蚕豆、油菜籽、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22.5公斤,总产量4816.3吨。山地26492亩,以培育松林为主,兼及其它经济林木、药材、柑桔、茶叶、生姜等。水域与海涂养殖有淡水鱼、对虾、蛏、蚶等。家畜饲养有猪、长毛兔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6241头。乡内企业除县属轻质建材厂、珍珠岩矿、水泥厂等3家外,乡村属企业有麦芽、食品加工、砖瓦、制茶、水泥制品、皮革、电器等厂7家,职工405人,1985年产值134万元。另有联办及个体办厂8家。
乡内有农业中学1所,区完中1所,共中学生744人。小学16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小学生1414人。一市区属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0人,病床25张。文化设施有电影院1所。乡内牛台村为1984年度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官岭乡 GuānlǐngXiang 3025户,12008人。其中农村户口2720户,11526人。
【一市】 Yishì 259户,983人。以村委会驻地一市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94亩,其中棉地320亩。主产稻谷、棉花,兼营柑桔。有村办企业一家,职工63人。
一市 Yishì 239户,879人。一市区公所、官岭乡人民政府及一市村委会驻地。位于宁海县城南11.7公里一市港水库西侧。亭头——东岙公路中心点。该村最早为金姓居住,现居徐姓为主。据当地《徐氏宗谱》,徐姓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严州府寿昌寿潘东村迁此。因农历每月逢一日为集市日,村名即称一市。
东村 Dōngcun 20户,104人。位于一市东北0.4公里平洋上。据当地《田氏宗谱》,田姓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从七市梅枝田迁此。现无田姓,居王、吴二姓。因地处上杨村(已废)之东,故名东村。
【山上方】 Shānshàngfāng 155户,59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上方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627亩,主产稻谷。山地30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培育茶林及白术苗。
山上方 Shānshàgnfāng 137户,511人。山上方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西北4公里望府楼山南侧。北邻水车乡,西接旗门乡。据该村《方氏宗谱》,明永乐(1403~1424)初,因方孝孺罹灭族之祸,其家溪上方(在今大佳何乡)被毁,同族方克浩幸免其难,改姓为郑,匿居于此间山上。附近村民固知有方姓隐藏于此,遂称村为山藏方,后人写作山上方。村民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复姓为方。山上有烽火台遗址。
路田坪 Lutiánpíng 14户,61人。位于一市西北3.2公里处。该地原有一庵,先有沙柳(今属三门县)杨姓自坎头来此暂居,继有山上方方姓迁此定居。因当地山形似二条盘龙,中有平地,称龙田坪,后改称路田坪。
新岭头 Xīnlǐngtóu 4户,19人。位于一市西北5.5公里望府楼山与状元峰之间,西邻旗门乡。明弘治年间(1488~1505)方姓自山上方迁此。因村在新岭上而得名。
【周家岙】 Zhōujiā'ào 78户,312人。耕地259亩,主产稻谷。山地11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主要副业为经营茶林。
周家岙 Zhōujiā'ào 78户,312人。位于一市西北1.8公里望府楼山脚岙内。据当地《吴氏宗谱》,明正统年间(1436~1449),吴进忠由临安浦城铁坑览胜至此,见山水秀丽,迁来定居。村处山岙,周姓居住,故称周家岙。
【祥里徐】 Xiánglǐxu 33户,133人。1961年成立祥里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祥里徐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79亩,其中棉地56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
祥里徐 Xiánglǐxu 曾用名祥里。33户,133人。位于一市西北1.5公里之望府楼山南麓。据当地《徐氏宗谱》,明洪武八年(1375)徐乘东自天台东行来宁海,择居周家岙村民之园墙里,后发族成村,村名即称墙里,后改为祥里。1981年更名为祥里徐。
【上陈庄】 Shàngchénzhuāng 169户,632人。1961年成立上陈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上陈庄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728亩,其中棉地198亩。主产稻谷、棉花。
上陈庄 Shàngchénzhuāng 曾用名上陈。169户,632人。位于一市西北1公里望府楼山脚。据当地《陈氏宗谱》,陈大惠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自台州江下迁此。因村处上杨之上首,陈姓居住,故称上陈。1981年改称上陈庄。
【寺前】 Sìqián 66户,271人。耕地294亩,其中棉地10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8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主要副业为培育茶林。
寺前 Sìqián 66户,271人。位于一市北1.4公里望府楼山脚。东、北邻七市乡。据《重修官塘寺前蔡氏宗谱序》,明嘉靖年间(1522~1566),蔡应钳自黄龙武曲(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后有普照寺,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因村处寺前,故名。
【官塘周】 Guāntángzhōu 104户,375人。耕地437亩,其中棉地16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09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副业有柑桔栽培。
官塘周 Guāntángzhōu 104户,375人。位于一市东北0.5公里官山之南。据《重修官塘周氏宗谱新序》,宋嘉定年间(1208~1224),周姓自沙栋(今旗门乡东岙)迁此。村处官山之南,村前为海塘,周姓居住,故称官塘周。
【曹家】 Cáojiā 172户,701人。耕地947亩,其中棉地332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海涂养殖,柑桔栽培。
曹家 Cáojiā 172户,701人。位于一市东面1.5公里一市港水库北岸。据当地《曹氏宗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曹姓由天台丁岙迁此。以姓名村,称曹家。
【法洪】 Fǎhóng 32户,159人。1961年称法洪坑大队,1981年改称法洪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37亩,主产稻谷。山地3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并有茶林。
法洪 Fǎhǒng 曾用名法洪坑。32户,159人。位于一市西2.8公里大月山上。叶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外岙迁入。因村处深山坑边,每逢大雨,山洪暴发,故称发洪坑,谐音为法洪坑。1981年改称法洪。
【里朱】 Lǐzhu 76户,338人。耕地306亩,其中棉地80亩。主产稻谷、棉花。副业有茶林培育。
里朱 Lǐzhu 76户,338人。位于一市西3.4公里大月山上。西邻旗门乡。据外朱《朱氏宗谱》,明成化六年(1470),朱姓从外朱“分迁过田畈岭建里朱之宅”。村处山头朱(外朱)里边,朱姓居住,故称里朱。
【外朱】 Wàizhu 38户,148人。耕地158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培育茶林为副业。
外朱 Wàizhū 曾用名山头朱。38户,148人。位于一市西3公里大月山上。南邻旗门乡。据当地《朱氏宗谱》,明洪武三十年(1397)朱士任从县城小北门迁此。村处大月山东面山上,称山头朱。后因村民“分迁过田畈岭建里朱之宅”,该村在里朱外面,改称外朱。
【里岙】 Lǐ'ào 160户,648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岙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711亩,其中棉地21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58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养殖蛏子15亩。
里岙 Lǐ'ào 157户,643人。里岙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西南2.2公里小鳖岭脚。据当地《叶氏宗谱》,宋初叶温誉隐居七市小梅枝,其四子仁海分居于此。村处山岙里,故称里岙。
金瓜园 Jīnguāyuán 3户,5人。位于一市西南2.3公里处。原为庵,1945年里岙叶姓迁此。村处金瓜园内,故名。
【外岙】 Wài'ào 185户,772人。耕地795亩,其中棉地262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226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副业有柑桔培育。
外岙 Wài'āo 185户,772人。位于一市西南0.9公里大坪山脚。据当地《叶氏宗谱》,元至大年间(1308~1311)叶姓自里岙迁此。村在里岙外面,故称外岙。
【孙家】 Sunjiā 75户,293人。以村委会驻地孙家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397亩,其中棉地181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14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
孙家 Sunjiā 39户,123人。孙家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西1公里一市港水库西岸。据当地《南岸孙氏宗谱》,北宋仁宗朝(1023~1063),孙姓自樟树迁此。以姓名村,称孙家。
上箬岙 Shàngruò'ào 23户,113人。位于一市南1.3公里处。据当地《箬岙褚氏家乘》,明洪武年间(1368~1398)褚邦卿从牛台迁此。村在箬岙上首,故称上箬岙。
娄家 Lóujiā 13户,57人。位于一市东南1.7公里一市港水库西岸。清乾隆年间(1736~1795),娄姓自本县上金迁此。住民姓娄,故称娄家。
【箬岙】 Ruo'ào 165户,687人。耕地893亩,其中棉地201亩。主产稻谷、棉花,兼营柑桔。海涂100亩,养殖蛏子。
箬岙 Ruò'ào 165户,687人。位于一市南1.8公里山岙内。西南与旗门乡交界。据当地《箬岙褚氏家乘》,明洪武年间(1368~1398)褚裕卿、褚德卿兄弟自牛台迁此。因村处山岙中,箬竹丛生,故称箬岙。
【山下】 Shānxià 166户,746人。以村委会驻地山下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818亩,其中棉地24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524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59亩,养殖蛏子。另有副业为开采石料。
山下 Shānxià 72户,315人。山下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东2.7公里一市港水库东岸。清康熙(1662~1722)后期,本县城内吴姓迁此定居。村处后门山脚,故称山下。
船埠头 Chuánbutou 13户,53人。位于一市东2.5公里一市港水库东岸。清咸丰年间(1851~1861),褚氏自箬岙迁此。因该村在一市港(今一市港水库)东侧,原为当地船只运输石料停泊处,故称船埠头。
沙滩 Shātān 23户,110人。位于一市东2.7公里一市港水库东侧。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亭旁(今属三门县)龚姓迁此。村在后门山脚沙岗头,该处原为海边沙滩,故名。
乌岩头 Wuyántóu 7户,28人。位于一市东4.1公里之岩石山旁,岩石呈黑色,故名乌岩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外岙叶姓迁此。
高增 Gāozēng 19户,83人。位于一市东2.7公里处。东北邻七市乡。该村之北存屋基多处,口传为吴姓所居,现无吴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严姓迁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又有卢姓迁来。村处岩石山上,自一市港山路向西北至该村,地势逐步增高,取吉祥之意,称村为高增。
前方头 Qiánfāngtou 32户,157人。位于一市东南3.1公里处。据当地《章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章姓自石舌章迁此。村处岩石山前方,故称前方头。
【白岐】 Báiqí 208户,1048人。以村委会驻地白岐得名。辖6个自然村。耕地1027亩,其中棉地382亩。主产稻谷、棉花。海涂390亩,养殖蛏子。
白岐 Báiqí 44户,216人。白岐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东南3.8公里处。据当地《叶氏宗谱》,北宋太宗朝(976~997),叶仁轸由七市小梅枝迁此。村处白岐庙旁,以庙得名。
后岙 Hòu'ào 31户,147人。位于一市东南3.5公里处。据当地《陈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日松自黄岩前屿迁此。村处前岙之北,称后岙。
下山头 Xiàshāntóu 32户,142人。位于一市东南4.2公里处。据当地《王氏宗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王姓从上湖(今属三门县)迁此。村居东山下高处,故称下山头。
塘厂 Tángchǎng 别名白岐塘厂。45户,245人。位于一市东南4.4公里海边。清道光年间(1821~1850),徐姓由象山章家弄迁此围垦海塘,初建时住在茅厂房内,故称塘厂。因地近白岐,又名白岐塘厂。
大井 Dajǐng 40户,204人。位于一市东南4.8公里海边。村东下洋山脚有一山泉水塘,天旱百日,其水不涸,可供邻近各村饮用,为天然大水井,村以之得名,称大井。
双盘 Shuāngpán 16户,94人。位于一市东5.5公里海边。清咸丰年间(1851~1861),赵姓自沙柳前王迁住双盘山脚,村以山得名。
【牛台】 Niútāi 209户,900人。耕地891亩,其中棉地400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33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2000亩,养殖蛏、蚶。该村并出产珍珠岩矿石。
牛台 Niutāi 曾用名牛腿。209户,900人。位于一市南3.5公里海边。东临一市港水库。据当地《褚氏家乘》,元至大年间(1308~1311),褚姓自天台新丰里迁此。因村在眠牛山落脉处,以地形似牛腿,而名村为牛腿,雅称藕台,后写作牛台。当地汛水良岗下之兴桥,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新山】 Xinshān 78户,350人。村委会驻地新山。1961年新塘、山前、跳山三个大队合并,取新塘、山前各一字而名新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323亩,其中棉地124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8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75亩,养殖蛏子。
新山 Xīnshan 曾用名山前。34户,131人。新山村委会驻地。位于一市东南3公里一市港水库东岸。据当地《郭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前期,郭氏自康功迁此。因村处后门山前面,故称山前。1986年改名新山。
新塘 Xīntáng 12户,74人。位于一市东南3.5公里处。当地原有箬岙村人庄屋,清嘉庆年间(1796~1820),箬岙褚姓迁入居住。因村在新塘,即以新塘名村。
跳山 Tiàoshān 32户,145人。位于一市东南3.4公里旗门港北岸。清康熙年间海游镇上叶、沙柳乡道岸头两处(今均属三门县)叶姓同期迁此。村居虎山脚,因此山原为海岛,形似猛虎蹦跳,故名跳山。
【前岙】 Qián'ào 189户,914人。耕地857亩,主产稻谷,兼有棉花。山地475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120亩,养殖蛏子。副业有柑桔培育等。
前岙 Qián'ào 189户,914人。位于一市东南4公里旗门港北岸。据《前岙叶氏宗谱》,叶宪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天台东折园迁此。村处前岙山北面山脚,以山名村,称前岙。当地竹洋山上有烽火台遗址。该村西北原有上塘自然村,据上塘《陈氏宗谱》,洪武二年(1369)陈雄自东洲塘入赘上塘孔氏,以陈代孔。地在东洲塘上首,故称上塘。今二村已连成一村,统称前岙。
【缆头】 Lǎntóu 113户,525人。以村委会驻地缆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689亩,其中棉地338亩,主产稻谷、棉花。山地600亩,植被为松木、薪柴等。海涂1564亩,养殖蛏子。
缆头 Lǎntóu 别名兰头。71户,344人。位于一市东南4公里锚缆山东侧。缆头村委会驻地。据当地《叶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叶姓自城内盛家街迁此。村口原为船只停泊抛锚缆之处,因称其山为锚缆山,村称缆头。一说村旁之山似锚缆露出海面,故称缆头。书写时,亦作兰头。当地阴笼山顶天灯盏有烽火台遗址。
老麻园 Lǎomáyuán 42户,187人。位于一市东南3.9公里海边。清同治年间(1862~1874),吴岙(今属三门县)王姓迁此。村处老麻园地,故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应钳
相关人物
褚裕卿
相关人物
褚德卿
相关人物
叶仁轸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官塘乡
相关地名
三乡镇
相关地名
三七市镇
相关地名
越溪乡
相关地名
松林镇
相关地名
东村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盘龙区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武曲镇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大坪乡
相关地名
孙家镇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
上湖乡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大水井乡
相关地名
大井镇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