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麻山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01
颗粒名称:
麻山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4
页码:
267-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麻山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该乡四面环山,主产稻谷,副业有茶、柑桔等。全乡有小学和初中,卫生院和文化设施。境内山水秀丽,有麻源洞、岭头书院等古迹。甬临线穿越南北,交通便利。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麻山乡
内容
麻山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麻山距县城21公里。东及北界桑洲镇,南邻三门县,西接天台县。全乡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共24个自然村。计1593户,6678人,其中农村人口6582人。
辖区解放前属秀屿乡,1951年为麻岙乡,1958年属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麻岙公社,因与马岙公社重音,1981年更名为麻山公社。1983年改麻山乡。
该乡四面环山,岗峦起伏,沟谷交错,西部边境叉角平海拔682米。北部小罗尖海拔306米。东北山头槽附近多山岗,为该乡茶叶产区。溪流多属小坑,有向北流入桑洲镇汇入清溪,有向南流入三门县境。
交通有甬临线穿越南北。麻山至慕胡山公路已动工建筑。
全乡耕地2557亩,多为山间梯田,砂质土壤。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大豆、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58公斤,总产1257.85吨。山地19973亩,植被除疏松外,多为灌木和茅草。副业有栽培茶、柑桔,饲养耕牛、山羊、长毛兔、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3052头,长毛兔3459只。西峰之下,溪坑多沙石资源。乡内企业,与宁波市联营的有不锈钢厂、麻纺织厂等2家。属乡、村和个体联办厂12家,职工482人,1985年共产值167万元。其他企业有工程队、运输队等3家,1985年全乡外出劳力900人,占总人口的13%。
全乡有小学12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学生752人。入园幼儿23人。小学附设初中3班,学生163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等。
境内山水秀丽,如龙潭、响鼓岩、马迹岩、乌岩岗、水殿岩等各具特色。小罗尖东南麓有麻源洞。(详卷六《自然地理实体·山洞》)麻岙岭头原有岭头书院,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书院残恒犹存。清道光四年(1824)陈家村有陈敬吉号迪庵者瞻田三百石创建“镜鼓楼别业”,供乡里子弟读书,系三幢楼房,设前厅、置小花园,古朴典雅,今尚存。
麻山乡 MáshānXiang 1593户。6678人,其中农村人口6582人。
麻山 Máshān 原名麻岙。403户,1951人。位于麻山乡东部,小罗尖山东麓谷地。东邻桑洲镇,东北距县城21公里。甬临线自村东穿越而过。该村为麻山乡人民政府及麻家、桥头王、陈家村委会驻地。据当地《麻氏宗谱》,麻祥三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由天台横畴戴迁此。以村处山岙,麻姓居住,因名麻岙,1986年更名麻山。村东有仙源桥(见卷五《人工建筑·桥梁》)。
【麻家】 Májiā 150户,595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麻姓居住,故称麻家。山地1777亩。坡地有茶园。耕地211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陈家】 Chénjiā 132户,497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陈姓居住,故称陈家。山地693亩。坡地有茶园。耕地15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桥头王】 Qiáotóuwáng 122户,504人。麻山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山头槽自然村。1961年建立王家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桥头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610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17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山头槽 Shāntoucáo 1户,5人。位于麻山东北0.8公里之山岗上,东邻桑洲镇。
【王庄】 Wángzhuang 71户,301人。1961年建立叶家山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因重名,1986年以该村主居王姓,更名为王庄。山地1419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15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王庄 Wangzhuang 曾用名叶家山。71户,301人。村处麻山北2.2公里黄魁山腰,西、北邻桑洲镇。口传在清康熙(1662~1722)中期叶姓祖先自桑洲上叶迁此。因村处山腰中,原为叶姓居住,故名叶家山。今叶姓已无,王姓居住,1986年更名为王庄。
【里山】 Lishan 137户,601人。1961年成立里山大队,1968年改称红岩大队,1981年复称里山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里山,辖2个自然村。山地253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21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里山 Lǐshan 124户,561人。里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麻山西北2.4公里之红岩岭头小平坛上,因四面环山,称里山。据口传,明万历年间(1573~1619)曾有李姓住此。至清顺治(1644~1661)时,章姓自桑洲南山章分居于此,继有周姓迁来。康熙年间(1662~1722)又有王姓自桑洲上叶迁此。现居民以王姓为多。
木加坑 Mujiākēng 13户,40人。村处麻山西北1.1公里洋岩坑山谷间。据口传,康熙年间(1662~1722)天台下凹周姓在此看管坟庄屋,即定居于此。该村四面环山,似一大箩筐,洋岩坑流经其间,坑侧林木郁茂,故名木加坑。
【西安】 Xi'an 68户,248人。以村委会驻地西安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104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90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
西安 Xī'ān 别名西湖庵。65户,237人。村处麻山西1.7公里丘谷间。西安村委会驻地。据当地《孙氏宗谱》,孙姓于明嘉靖(1522~1566)末年,由西店樟树迁此居住。村西有一西湖庵,村以庵命名,称西湖庵,省作西庵,后谐音为西安。
南坑 Nánkēng 3户,11人。村处麻山西2.3公里处。白石尖坑流经村南,故名南坑。据当地《叶氏宗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叶姓自本乡方山来此看管山林而定居于此。
【西峰】 Xīfeng 60户,272人。1961年建立西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西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18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4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
西峰 Xīfēng 曾用名西山。60户,272人。村处麻山北1.5公里红岩山麓,东、北两面邻桑洲镇。甬临线自村前经过。据当地《重修应氏宗谱》,应永潮(1519~1582)偕弟永海于明嘉靖年间,自天台苍山迁麻岙西湾(今桥头王),子应乾扬(1555~?)转迁于此。因地处红岩山脚,桑洲镇坑口之西,故取名西山。1986年更名西峰。
【长田头】 Chángtiántou 112户,497人。山地154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220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
长田头 Chángtiántóu 112户,497人。村处麻山西3.8公里之长田山北坡。西邻天台县。据当地《李氏宗谱》,李守张于明初自梅林花园迁此。该村有长达300米梯田,故名长田头。
【里岙庄】 Lǐ'àozhuāng 57户,266人。1961年成立里岙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岙庄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34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1亩,主产稻谷,兼有大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里岙庄 Lǐ'àozhuāng 曾用名里岙。57户,266人。村处麻山西南3.8公里长田山南坡。西邻天台县,南连三门县。村处深山岙里,故称里岙,1986年更名为里岙庄。村民陈姓来自珠岙西陈(今属三门县),汤姓来自天台县横头戴,金姓自天台县大杨迁本县城内杏树脚,转迁至此,梅姓来自亭旁(今属三门县)。
【里下王】 Lǐxiàwáng 50户,212人。1961年成立下王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里下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516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里下王 Lǐxiàwáng 曾用名下王。50户,212人。村处麻山西南3.9公里之山坳中。西南邻三门县。主居麻姓。据慕胡山《重修麻氏宗谱》,麻世虎于明中叶自娄坑迁此。村处里岙东首,地势较低,原为王姓居住,故称下王,1986年更名为里下王。
里桃 Lǐtáo 片村,包括里岙庄,里下王和现属三门县三大等自然村。
【高坑】 Gāokēng 32户,132人。村委会驻地高坑。辖3个自然村。因村内有上、下高坑二个自然村,故名。山地913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59亩,主产稻谷,兼产杂粮。
高坑 Gāokēng 曾用名上高坑,16户,68人。高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麻山西南2.6公里白石尖东面山腰上。村民陈姓、汤姓自里岙(今里岙庄),章姓自桑洲南山章,王姓自桑洲辽车先后迁来。当地有两条溪坑,偏北一条称上高坑,偏南一条称下高坑。该村在上高坑侧,故称上高坑,1986年更名高坑。
下高坑 Xiàgāokēng 14户,56人。村处麻山西南3.3公里之白石尖山脚。村民章姓自桑洲南山章,陈姓自里岙先后迁此。该村在下高坑侧,故称下高坑。
冷水孔 Lěngshuǐkong 2户,8人。村处白石尖山麓,有溪水发源于此,故称冷水孔。村民陈姓自里岙、王姓自桑洲辽车先后迁此,
【塘山】 Tángshan 38户,173人。该村原称塘孔,1961年与方山合并成立塘山大队,取塘孔、方山各一字为名,1983年改行政村,1984年与方山分开,单独设立行政村,村名仍称塘山。山地68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园。耕地77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塘山 Tángshan 曾用名塘孔。38户,173人。村处麻山南1.9公里之山坞中。据方山《叶氏宗谱》,第五十五世叶文贤自上叶徙居塘孔,以六十一世凯仲生元大德戊戌(1298)推算,叶氏迁此约在南宋初年。该村山湾下有一水塘,称塘孔,即以名村,1986年更名塘山。
【方山】 Fangshan 68户,302人。1961年与塘孔合并为塘山大队,1984年分出,改建方山行政村。耕地143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山坡有茶林。
方山 Fangshan 68户,302人。村处麻山南1.8公里龙潭坑边。据方山《叶氏宗谱》,五十五世叶文光自上叶迁此,徙居年代与塘孔(今塘山)同。该村地处方山脚,故称方山。
【新屋】 Xīnwu 55户,250人。以村委会驻地新屋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85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86亩,主产稻谷,兼产小麦。
新屋 Xīnwu 46户,210人,新屋村委会驻地。村在麻山南1.6公里处。南邻三门县。甬临线在村东经过。据当地《麻氏宗谱》,麻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溪下(今属三门县)迁此,新屋落成后,即以新屋名村。
坟庵 Fén'ān 9户,40人。村在麻山东南1.5公里处。东邻桑洲镇,南界三门县,甬临线过村西。据麻山《麻氏宗谱》,清末麻鹰逵来此看管坟墓,即定居于此。坟旁有庵,故名坟庵。
【山后翁】 Shānhouwēng 94户,392人。1961年建立山后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因重名,加村民姓氏更名为山后翁。山地119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6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山后翁 Shānhouwēng 曾用名山后。94户,392人。村处麻山西南2.7公里之半山腰上。据当地《翁氏宗谱》,翁康原住临海十二都三渡大墙下,明成化三年(1467),因住处被洪水冲坏,迁此居住。村在桥廷山之后,故名山后,1986年更名山后翁。
【石桥】 Shíqiáo 120户,485人。村委会驻地石桥。辖2个自然村。1961年由石枧、桥廷两个自然村组成大队时,两村各取一字,称石桥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1062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56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番薯。
石桥 Shíqiáo 曾用名桥廷、桥亭。105户,437人。村处麻山西南3.4公里处。南邻三门县。据方山《叶氏宗谱》,五十五世叶文圣自上叶迁桥亭,徙居年代与塘孔同。以村边有桥,桥头有凉亭,故称桥亭,亦作桥廷。1986年更名石桥。
石枧 Shíjiǎn 15户,48人,村在麻山西南3.8公里处,南邻三门县。叶姓自方山迁此。村前有石枧山,村以山得名。
【慕胡山】 Muhushān 161户,605人,耕地254亩,主产稻谷,兼产番薯。
慕胡山Mùhúshān别名麻胡山。161户,605人。村在麻山南3.5公里处。据麻山《麻氏宗谱》,麻一减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麻岙下洋湾迁此。因住地有慕胡山,以山名村,又因麻姓居住,亦称麻胡山。
【上龙潭】 Shànglongtán 66户,250人。村委会驻地上龙潭,辖2个自然村。1961年建立龙潭大队,1968年改称建新大队,193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为上龙潭。耕地83亩,主产稻谷。
上龙潭 Shànglongtán 曾用名龙潭。51户,194人,村在麻山南2.8公里处。东邻三门县。据麻山《麻氏宗谱》,清光绪年间(1875~1908),麻姓由慕胡山迁居于此。以村傍龙潭坑,故称龙潭,1986年更名为上龙潭。
后岙 Hòu'ào 15户,56人。村处麻山南2公里之谷地间。据山后翁《翁氏宗谱》,清嘉庆年间,翁师位(1787~?)、师栋(1806~1840)迁此。该村三面高山,在上龙潭之后,故称后岙。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麻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