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桑洲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200
颗粒名称:
桑洲镇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8
页码:
259-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桑洲镇位于宁海县西南部,总面积41.02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境内多岗峦,清溪横贯全镇。该镇历史悠久,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要口。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副业丰富。文化、医疗设施齐全。境内有秀屿山等风景名胜。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桑洲镇
内容
桑洲镇在宁海县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桑洲距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命名。东及东南邻三门县,西南接麻山乡,西毗天台县,北连王爱、岔路二乡,东北与前童乡接壤。全镇总面积41.02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共57个自然村。计有4543户,18925人,其中农村户口4430户,18330人。
辖区解放前属秀屿乡,1951年建桑洲、屿南、屿东三乡,1956年合并为桑洲乡,并划入原属王爱乡之外岗村。1958年以1956年之桑洲、麻岔二乡及白溪乡之一部分(今王爱乡地域)成立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仍以1956年之桑洲乡区域建桑洲公社,1983年改桑洲乡,1985年1月改桑洲镇。桑洲、中央溪、麻车杨、陈家岙列为建镇区。
境内多岗峦,丘陵起伏。北部有前山岗,西部有扁担岗,南部有屿南山岗,最高峰双尖山在东南部边境,海拔523.1米。清溪从天台县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全镇,出三门县沙柳乡,沿溪两岸为粮食主要产区。
1985年8月24日,该镇南山章、六峰(上林)、江家、下横四个自然村出现地裂,滑坡地裂范围约1.5平方公里,有40户82间房屋的地面、墙壁出现裂缝,周围稻田裂缝宽达30~60厘米。经查勘,认为地裂滑动面系沿玄武岩与粘土岩不整合面滑动,为古滑坡复活。
桑洲历史上为台州通宁海、宁波之要口,古设驿站。现有省道甬临线穿越镇境南北。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及乡道桑洲岭——外山周公路均与甬临线在桑洲岭顶交会。中央溪通三门县沙柳公路正在修建。
全镇耕地8360亩,种植水稻及大小麦、大豆、玉米、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613.5公斤,总产4675.05吨。山地132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长毛兔、肉猪等。茶园3100亩,1985年产茶95吨。生猪饲养量7998头,畜长毛兔2800只。镇内企业,有镇办五金、胶木等厂17家,1985年产值214.15万元。村办工厂8家,1985年产值36.66万元。并有建筑工程队数家。全镇外出从事泥水、石匠等手工业者占劳动力的25%,劳务输出的收入为该镇积累和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全镇有初中1所,附设点1处,共学生657人。小学32所,其中单班村校16所,共小学生2006人,入园幼儿40人。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9张。合作医疗站14个,乡村医生及赤脚医生30人。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站、电影队、电视室、图书室等。
境内秀屿山风景优美,是群众游憩地。山东端有古桑洲驿丞厅遗址(今桑洲镇中心小学内)。北首堂坑山上有峰火台废墟,明洪武翰林院编修卢原质墓在其旁。桑洲村前清溪桥系二十四孔石板平桥,长84米,宽1.1米,为明万历年间(1590~1592)县令曹学程首事改建。下沙地附近原有白岩寺,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锡桐为首反洋教起义遗址之一,寺僧礼释率僧众和起义民众与清军英勇搏斗,寺宇被焚毁,百余人被杀害,1904年以白岩寺产业创办白岩两等小学,即今桑洲镇中心小学前身。
桑洲镇 Sāngzhōu Zhèn 4543户,18925人。其中农村户口4430户,18330人。
桑洲 Sāngzhōu 454户,1792人。桑洲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内分桑洲、田孔周、、上山陈三个行政村,三村村委会驻于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桑洲岭脚之清溪南侧。甬临线经过村后。清溪桥在村前,桑洲岭在村后,是古来台州通宁海之要道。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桑洲驿:西六十里,洪武丁卯(1387)信国公汤和添设。”逢农历五、十两日为集市日,商贩云集,贸易兴旺。因地处宁、台要道上,历来多商贾。建村年代无考,现主居周、王、叶、卢等姓,据口传,叶姓迁此较早,有谱可查者则以周姓为早。据田孔周《周氏宗谱》,周元二(1241~1296)之子天寿于元初自石林之海头(今旗门乡东岙村内周家坛)迁桑洲黄茅岭。该处清溪中古有沙洲,上多桑,故名桑洲。
【桑洲】 Sangzhōu 320户,1268人。以村委会驻地桑洲得名。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另辖桑洲岭顶自然村。耕地323亩,主产稻谷。山地1073亩,植被为松、薪柴。副业有茶林培育等。村办工厂2家,1985年产值31.32万元。
桑洲岭顶 Sāngzhōulǐngdǐng 3户,14人。1951年土改后建村。
【田孔周】 Tiánkǒngzhōu 54户,232人。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天寿始居黄茅岭,其屋落成,题柱云:“观稼平畴好,垂纶曲涧幽。”后裔自上联取“田”(畴)下联取“孔”(涧),加以姓氏,称田孔周。今作行政村名。耕地10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5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上山陈】 Shàngshānchén 83户。306人。桑洲自然村之一部分,处于村之上首山边,原名上山,后以陈姓居住,称上山陈。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山地15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中央溪】 Zhōngyangxī 52户,204人。植地100亩,主产稻谷。山地397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中央溪 Zhōngyangxī 52户,204人。村处桑洲西南1.5公里清溪北侧。甬临线经村后,桑洲通三门沙柳公路起点。据当地《叶氏宗谱》,叶永申于南宋末年由本乡陈家岙迁住中央溪。该村原在清溪两旁,溪在中间,故名中央溪。后清溪改道,地形变动,村迁山边。
【外山周】 Wàishānzhou 86户,424人。耕地189亩,产稻谷、玉米。山地96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1972年建成一库容10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耕地5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
外山周 Wàishānzhōu 86户,424人。村处桑洲东北3.5公里前山头岗北麓。属丘陵地带,海拔286米,西北邻岔路乡。桑洲岭——外山周公路终点。据当地《周氏宗谱》,周姓于明末由田孔周迁此。该村在前山头岗外端,周姓居住,故称外山周。
【毛平】 Máoping 100户,405人。1961年成立后山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村旁有毛平山更名为毛平大队。1983年改建行政村。耕地261亩,产稻谷、玉米。山地82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毛平 Máopíng 曾用名后山。100户,405人。村处桑洲东北3公里前山头岗之毛平山边。属丘陵地带。据大竹园《前山头葛氏宗谱》,葛红武偕弟神护、天定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由临门(象山南田)迁居前山头。村在前山头后侧,故称后山。为与行政村名保持一致,1986年更名毛平。
【花地塔】 Huaditǎ 29户,133人。耕地87亩,产稻谷、玉米。山地26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花地塔 Huaditǎ 29户,133人。村处桑洲东北2.8公里前山头岗顶。据大竹园《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姓新三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后山(毛平)分住于此。旧传以该处地形如荷花,故名花地搭,后改称花地塔。
【前塘孔】 Qiántángkǒng 34户,147人。村委会驻地前塘孔,辖2个自然村。1961年成立塘孔大队,因重名,1981年以地处前山头岗,更名前塘孔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9亩,主产稻谷。山地269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前塘孔 Qiántángkǒng 曾用名塘孔。24户,113人。前塘孔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北2.7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文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花地塔迁此。以村处山脚,地势低洼,称塘孔,1986年更名为前塘孔。
犁头山 Lítoushān 10户,34人。村处桑洲东北3.3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清咸丰年间(1850~1864),葛姓自塘孔分迁于此。以其地山形似犁,称犁头山。
【上屋斗】 Shàngwudǒu 44户,170人。耕地88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5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村办胶带厂,1985年产值1万元。
上屋斗 Shàngwudǒu 44户,170人。村处桑洲东北2.5公里前山头岗东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姓新二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山后(毛平)迁此。因其地形似斗,村称上屋斗。
【白石坑】 Báishíkēng 42户,171人。耕地62亩,主产稻谷。山地44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白石坑 Báishíkēng 42户,171人。村处桑洲东北5公里前山头岗东部坑谷间。村前白岩岭下有土山称龙舌,取“白”,“舌”二字名村为白舌坑,后谐音为白石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卢姓自田洋卢迁此。
前山头岗 Qiánshāntóugǎng 片村。包括老屋基,上堂、大竹园、花地塔、前塘孔、犁头山、上屋斗、毛平、外山周、白石坑等10个自然村。
【新庄】 Xīnzhuāng 34户,123人。耕地44亩,产稻谷。山地232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新庄 Xīnzhuāng 34户,123人。村处桑洲西1.9公里红岩山南坡,西邻王爱乡大暮村。以该处原有永乐寺僧坟庄,称僧庄,后谐音为新庄。现居梅、罗、葛等姓。
【外岗】 Wàigǎng 199户,806人。以村委会驻地外岗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32亩,产稻谷、棉花。山地67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1972年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300亩。
外岗 Wàigǎng 169户,691人。外岗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西1.8公里王爱山岗东部外端,故称外岗。南有永乐寺旧址。据《王爱山东岗罗氏宗谱》,明嘉靖年间罗浪(1530~1590)自溪南迁此。后王、葛、梅三姓亦相继迁入。
雪坑 Xuěkēng 30户,115人。村处桑洲西1.5公里之王爱山岗东端山谷间。因冬季积雪期长,故称雪坑。据当地九十余岁老人口述,梅姓于明末清初由桑洲迁此居住。
【大竹园】 Dàzhuyuán 34户,129人。耕地81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34亩,植被为松、毛竹等。
大竹园 Dàzhuyuán 34户,129人。村处桑洲东北2.5公里前山头岗中部。据《前山头葛氏宗谱》,葛崇彪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后山(毛平)迁此居住。据口传,昔时该处多竹,故称大竹园。
【上堂】 Shangtáng 133户,536人。1961年成立上塘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名新茶堂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1986年更名上堂。耕地271亩,产稻谷、杂粮。山地61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上堂 Shangtáng 曾用名上塘。133户,536人。村处桑洲东北2公里茶堂山西北侧。据上堂《葛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葛文星从花地塔迁此。该处原有上下二个水塘,戴姓居下,称戴岙塘,现村已废,其地称戴岙洋。葛姓居上,称上塘,1986年改上堂。
【老屋基】 Lǎowujī 47户,225人。耕地127亩,主产稻谷。山地33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老屋基 Lǎowujī 47户,225人。村处桑洲东北1.8公里前山头岗南坡。该村原居丁姓,后衰落,周姓赘承丁氏旧居,故称老屋基。
【下洋周】 Xiàyángzhōu 320户,1321人。以村委会驻地下洋周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838亩,产稻谷、杂粮。山地3778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洋周 Xiàyángzhōu 306户,1249人。下洋周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2.5公里茶堂山南麓。中央溪通三门县沙柳公路已修建至此。据《下洋周氏宗谱》,周元二(1241~1296)始居石林海头(今东岙),其子天福于元初迁居于此。因村在桑洲之下洋,周姓居住,故称下洋周。
上洋 Shàngyáng 14户,72人。村处桑洲东北1.8公里茶堂山西南麓。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景瑞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因在下洋周之上首,故称上洋。
【下沙地】 Xiàshādì 82户,318人。1961年成立沙地大队。因重名,以位于白岩岭下,1981年更名为下沙地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9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585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下沙地 Xiàshādì 曾用名沙地。82户,318人。位于桑洲东北3.5公里白岩岭南麓。东邻三门县沙柳乡。据桑园《陈氏宗谱》,元末,陈洪业自本乡桑园迁此。因村在清溪北岸沙积地上,故名沙地,1986年更名为下沙地。
【上叶】 Shàngyè 156户,598人。耕地249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89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上叶 Shàngyè 别名上叶王。156户,598人。村处桑洲西南4公里清溪北侧,村后靠王爱山岗。据上叶《王氏宗谱》,王龙四于宋祥兴戊寅年(1278)由桐洲(今属岔路乡)迁此。该处地势较高,原为叶姓居住,故称上叶。今叶姓已无,因以王姓居住而亦称上叶王。
【下路】 Xiàlu 95户,388人。耕地131亩,主产稻谷。山地141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下路 Xiàlu 95户,388人。村处桑洲西南3.8公里清溪北侧。该村与上叶中间隔有大路,因处于大路下方,故称下路。村民王姓由上叶分住。
【辽车】 Liáochē 75户,278人。耕地121亩,主产稻谷。山地122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村办塑料胶木厂和农机五金厂,1985年产值2.86万元。
辽车 Liáoche 曾用名撩车。75户,278人。村处桑洲西南2.7公里清溪北侧,南邻麻山乡。据傍山《王氏宗谱》,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王明岚、明崇由上叶迁此。据口传,古时上叶村一具水磨磨车被洪水冲走,为此处住民撩(捞)起,遂称村为撩车,后改辽车。
【里雪山】 Lǐxuěshan 35户,166人。耕地42亩,主产稻谷。山地3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里雪山 Lixuěshan 35户,166人。村处桑洲西1.3公里扁担岗南坡。据该村《重修应氏宗谱》,应延献(1681~1573)于清雍正年间自今外雪山(古称雪山)分迁至此。村在雪山里面,故称里雪山。
【外雪山】 Wàixuěshān 43户,183人。耕地70亩,主产稻谷。山地274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外雪山 Wàixuěshān 43户,183人。村处桑洲西南1.3公里扁担岗南坡。据里雪山《重修应氏宗谱》,应大财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天台茭湖迁此居住。“因群山列嶂,雪山多烟雾,故称雪山。”后因内有里雪山,改称外雪山。
【后沙】 Hòushā 49户,226人。耕地67亩,主产稻谷。山地245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后沙 Hòushā 49户,226人。位于桑洲西南2公里清溪南侧。据竹林乡祁家《葛氏宗谱》,清雍正年间(1723~1735)葛姓自祁家迁此。村在格岸之后溪边沙地上,故称后沙。
【格岸】 Gé’àn 37户,155人。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67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格岸 Gě'àn 37户,155人。村处桑洲西南2公里清溪西侧。据陈家岙《叶氏宗谱》,叶温礼于唐末自东仓迁坑口,再迁至此。古时清溪从该村与坑口之间流过,两村隔水,该村称为隔岸,谐音为格岸。后清溪改道从村后流去,村名仍旧。
【坑口】 Kēngkǒu 315户,1196人。以村委会驻地坑口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452亩,产稻谷、杂粮。山地2308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坑口 Kēngkǒu 296户,1111人。坑口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西南2.1公里王魁山东北麓。现居王、叶、章等姓。据当地《重修王氏宗谱》,王光时于明崇祯辛巳(1641)由上叶迁坑口居住。又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大赞(1581~?)之仲子叶志朗自海游下塔田(现属三门县)赘辽车王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辽车而卜筑坑口。过去清溪流经村口,故称坑口,后清溪改道沿山脚流去,村名沿用。该村章思统为当代画家,旅居日本多年,善画虎,有《百虎图》问世。
大陈 Dàchén 19户,85人。村处桑洲西南2.2公里清溪南侧。甬临线经村口五福桥而过。据当地《张氏宗谱》,张姓于元末自天台亭头迁千岩下,再迁宁海毛店亭(即该村)。
【麻车杨】 Máchēyáng 32户,155人。耕地52亩,主产稻谷。山地21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麻车杨 Máchēyáng 32户,155人。村处桑洲南0.7公里清溪南面。据该村《杨氏宗谱》:“明洪武十三年(1381),杨氏祖先见桑洲之地屏山带水,喜一溪之水可灌百亩之用,环山之地可种千树之桑,可耕可蚕,遂于此卜居。”又据当地老人口述,杨姓祖先系由留五扇(今属西溪乡)迁此。口传该村古有油车房,加姓氏称油车杨,又传当地古时以牛车水灌田,因称牛车杨,后由油车杨或牛车杨改称麻车杨。
【陈家岙】 Chénjiā'ào 70户,274人。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山地578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陈家岙 Chénjiā'ào 70户,274人。村处桑洲南1.3公里之山谷间。据当地《叶氏宗谱》,叶应修于元初自东仓迁此。谱内称该村为盛嘉岙,后以谐音作陈家岙。
【桑园】 Sangyuán 71户,289人。耕地134亩,主产稻谷。山地454亩,植被为松、桑、茶、薪柴等。
桑园 Sangyuan 71户,289人,村处桑洲东1.4公里清溪北侧。据当地《宁西陈氏宗谱》,陈室原籍平湖栓心乡,登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由评事谪降昌化县尉,再降宁海驿丞,其子始居桑园。该村古时多桑树,故称桑园。
【梅家】 Méijiā 49户,189人。耕地81亩,主产稻谷。山地4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
梅家 Méijiā 曾用名中园。49户,189人。村处桑洲东1公里清溪北侧。据当地老人对已毁之宗谱回忆,明嘉靖年间(1522~1566),梅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县)入赘田洋卢,因卢姓不让外姓住于村内,乃转迁于此。该村后傍山,前临溪,四周均种梅树,村在梅园中,旧称中园。后分居上、下二处,称为上梅、下梅,二处相距甚近,总称梅家,中园之名遂废。
【田洋芦】 Tiányánglu 397户,1577人。耕地887亩,主产稻谷。山地2100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田洋芦 Tiányánglu 曾用名田洋卢。397户,1577人。村处桑洲东1.4公里清溪南侧。据当地《宁海卢氏宗谱》,卢诜世居青州,于宋建炎三年(1129)随高宗南渡,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后至此定居。该村卢元质(1351~1402)登洪武戊辰(1388)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永乐初靖难之变被杀。该村以卢姓居住,地处溪旁田洋中,故称田洋卢,后谐音称田洋芦。
犁梗 Lígěng 废村。
【竹山头】 Zhushāntou 105户,455人。耕地200亩,产稻谷、杂粮。山地959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竹山头 Zhushāntou 105户,455人。村处桑洲东3公里清溪南岸山脚。据当地《季氏宗谱》,季景太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该村后山上毛竹茂盛,故称竹山头。
【木坑】 Mukeng 85户,340人。耕地136亩,主产稻谷。山地224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木坑 Mukeng 85户,340人。村处桑洲西南5.3公里大园湾山西山腰间。据当地村民口述,明初,任普兴自亭旁(今属三门县)迁此。该处两边高山夹峙,中有一溪称木坑,村在溪旁,以溪名村。
【木坑头】 Mukēngtóu 73户,313人。耕地100亩,主产稻谷。山地46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木坑头 Mukēngt6u 73户,313人。村处桑洲西南6.2公里木坑溪东侧,近木坑源头,故名木坑头。西邻天台县。据上叶《王氏宗谱》,明初,王应常自上叶迁此。
【南山章】 Nanshanzhang 131户,573人。辖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南山章,1961年建立大队时,以位于南山岗下,村民姓章,称南山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235亩,产稻谷、杂粮。山地1082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村办塑料五金厂1985年产值1.28万元。
南山章 Nanshanzhang 曾用名下山。85户,371人。南山章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2公里屿南山岗下,原称下山,1986年更名南山章。明万历年间(1573~1619)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
上山 Shàngshān 46户,202人。村在桑洲南面2公里处。主居章姓,系下山分居于此。因村在南山章(下山)上首,故称上山。
【外洋】 Wàiyáng 27户,107人。1961年并外洋、下章、夏家为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外洋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64亩,主产稻谷。山地331亩,植被为松、竹、茶、薪柴等。
外洋 Wàiyáng 27户,107人。村处桑州南2.5公里屿南山岗下。据夏家《夏氏宗谱》,夏恒宇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7)自西埝(木镇夏家)迁此。该村在夏家村外平洋上,故称外洋。
【下章】 XiàZhāng 65户,287人。1961年属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下章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43亩,主产稻谷。山地62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下章 XiàZhāng 65户,287人。村处桑州南2.9公里屿南山岗下。章姓自海游(今属三门县)迁此。以章姓居于山岗下,故称下章。
【夏家】 Xiàjiā 74户,280人。1961年属向阳大队,1981年分出成立夏家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29亩,产稻谷。山地83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夏家 Xiàjiā 74户,280人。村处桑州南3公里屿南山岗下。据当地《夏氏宗谱》,夏茂长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黄岩灵山乡举封里迁西埝(即夏家)。以姓名村,称夏家。
【六峰】 Liufeng 71户,326人。1961年成立大队时,称上林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六峰大队,因村后有六个山峰,故名。1983年改行政村。耕地117亩,主产稻谷。山地34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六峰 Liufeng 曾用名上林,71户,326人。村处桑州南2.3公里屿南山岗上。据当地《林氏宗谱》,林续兄弟于明万历戊戌(1598),由闽莆田县迁此。以林姓居于山上,称上林,1986年更名为六峰。
【罗家园】 Luojiāyuán 31户,139人。耕地55亩,主产稻谷。山地23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罗家园 Luójiāyuán 31户,139人。村处桑州南2.9公里之山谷间。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能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里山季迁此。该村地形似箩筐,故称箩家园,后写作罗家园。
【平园】 Píngyuán 62户,296人。耕地132亩,主产稻谷。山地670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有工厂1家。
平园 Píngyuán 62户,296人。村处桑州南3公里之山谷间。据该村《李氏宗谱》,明初,李守正自梅林花园迁此。该处四面环山,而村所在地地形较平,故称平园。
【外山郑】 Wàishānzhèng 82户,383人。以村委会驻地外山郑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67亩,产稻谷。山地1506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外山郑 Wàishānzhèng 74户,257人。外山郑村委会驻地。村处桑州东南2.7公里处。村东双尖山海拔523.1米。据当地《郑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郑文泗自双楼(今属三门县)赘南山曹氏为南山始祖。因郑姓居屿南山岗之外山,故称外山郑。
桃坑 Táokēng 8户,26人。村处桑州东南3.2公里屿南山岗下小坑边。古时多桃树,故称桃坑。该村原有郑姓,自外山郑迁此。又据下洋周《周氏宗谱》,周菊勤(1866~?)于清末迁居于此。
【大岗头】 Dàgǎngtou 106户,407人。以村委会驻地大岗头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180亩,主产稻谷。山地113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大岗头 Dàgǎngtóu 84户,296人。大岗头村委会驻地。村处桑州东南2.6公里屿南山岗南坡。据当地《卢氏宗谱》,清初卢侯(1632~1705)自田洋卢迁住大岗头。屿南山岗在桑洲镇为一大山,该村在山岗南坡,故称大岗头。
石岭坑 Shílǐngkēng 22户,110人。村处桑洲东南3公里双尖山西部坑谷间,近旁山岭多岩石,故称石岭坑。据外山郑《郑氏宗谱》,清乾隆年间,郑文焕(1717~1775)自外山郑迁此。
【江下】 Jiāngxià 81户,332人。以所属自然村江家与下横各取一字而命名。村委会驻地江家。耕地150亩,主产稻谷。山地9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江家 Jiāngjiā 45户,172人。江下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东南2.2公里屿南山岗南端。据当地《江氏宗谱》,明末,江君福(1588~1651)之长兄君龙自邑城迁此。以姓名村,称江家。
下横 Xiàhéng 36户,160人。村处桑洲东南2公里屿南山岗西南麓。据《桑园陈氏宗谱》,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陈英益由上林(六峰)迁此。该村在江家之下首,故称下横。
李家 Lǐjiā 废村。
【黄罗洋】 Huángluoyáng 61户,269人。耕地107亩,主产稻谷。山地373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黄罗洋 Huángluóyáng 61户,269人。村处桑洲南3.4公里官山西坡山腰上,西邻麻山乡,地属丘陵。据《海游章氏宗谱》,章云浦自海游迁居黄罗洋。谱载云浦父再十曾于宋嘉熙三年(1239)向海游广润寺助银,则云浦迁此当在宋末。为祈望田畈上金黄稻谷盛满箩,年年收成好,称黄罗洋。
【南山】 Nánshān 66户,354人。以村委会驻地南山得名,辖3个自然村。耕地152亩,产稻谷。山地619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南山 Nánshān 52户,292人。南山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4公里屿南山岗南坡,故名南山。明初,陈姓自珠岙岭里(今属三门县)迁此。
田下 Tiánxià 13户,55人。村处桑洲南4公里麻岙岭东侧。据《南山杨氏宗谱》,杨子许、杨子允兄弟于明末自龙潭(今麻山乡上龙潭)迁此。村在南山村田畈之下首,故称田下。
燕窝 Yànwō 1户,7人。村处桑洲南4.7公里屿南山岗南面山谷间。据《黄罗洋章氏宗谱》,清代后期章志隆(1839~?)自黄罗洋迁此。以地形似燕窝得名。
【大红树】 Dàhongshu 39户,200人。耕地95亩,主产稻谷。山地474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大红树 Dàhongshu 39户,200人。村处桑洲南3.8公里官山山顶。据《竹山头季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末年,季姓自里山季迁此。
【里山季】 Lǐshānjì 148户,675人。以村委会驻地里山季得名,辖2个自然村。耕地344亩,主产稻谷。山地2451亩,植被为松、茶、薪柴等。
里山季 Lǐshānjì 119户,520人。里山季村委会驻地。村处桑洲南4.5公里里山岗头西坡。东邻三门县。据竹山头《季氏宗谱》,季景良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桑洲后溪迁此。因村在山间,季姓居住,故称里山季。
珍山 Zhēnshān 29户,155人。村处桑洲南5.3公里仙照山北侧。东、南、西三面与三门县接壤。季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里山季迁此。因珍视其地,取名珍山。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桑洲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