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王爱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9
颗粒名称:
王爱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6
页码:
253-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王爱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总面积35.71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地形狭长,王爱山岗纵贯乡境。乡内企业以茶厂为主,副业生产丰富。全乡有文化、医疗等设施。王爱山曾是唐农民起义军经过处,也是革命根据地之一。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王爱乡
内容
王爱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高塘距县城21公里。因王爱山岗绵亘境内而得名。地形狭长,自西北到东南长达17公里,平均宽度仅2公里余。北邻双峰、白溪、岔路三乡,东南连桑洲镇,西及西南与天台县接壤。全乡总面积35.71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共42个自然村。计有1597户,6879人,其中农村户口1586户,6796人。
辖区解放前属登台乡,其中上畚斗、大坪、下辽三村为新昌县“飞地”(属新昌县大灵乡,1949年1月划归宁海)。1951年为王爱、冠峰两乡地,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属桑洲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王爱公社,1983年改王爱乡。
王爱山岗纵贯乡境,西起望海尖,东至桑洲岭,起迄与乡界同。乡内村落均在山间。主峰鸡冠尖海拔868米。白溪之主要支流梅坑沿西北边境流过,西部有数支山水汇入梅坑。东部因地形特殊,无溪流。1980年于高塘北建王爱翻水站(三级),将白溪水提升至后坑山头,扬程303米,可灌溉东部10个村800亩水稻田和300亩茶园。
王爱山岗古时为宁海至天台必经之处,山路崎岖。现有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与省道甬临线相接。乡道冠峰公路(山头——兰田庵)正在营建中,局部已通拖拉机。
全乡山地73369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其中毛竹5000亩。茶园42200亩,1985年产茶叶690吨。耕地3468亩,主产稻谷,兼产大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491.5公斤,总产1562.95吨。副业生产有水果、奶牛、长毛兔、母猪、肉猪、耕牛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946头。乡内企业,乡办有茶厂、压铸厂、综合厂等7家,个体办及联办有玻璃钢厂、美术工艺雕刻厂等2家,1985年工业产值32.46万元。另有建筑工程队、运输队等。1985年外出从事手工业等劳力有400人。
全乡有职业高中1所(冠峰农中),设于高湖,学生91人。初中附设点一处,学生238人。小学13所,其中单班村校4所,共有小学生889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等。
王爱山曾是唐大中十三年(859)浙东农民起义军首领裘甫所属部队经过处。外庄村中有石碑刻“王爱山堠”四字,字体遒劲,为唐咸通四年(863)留下古迹。境内兰田庵是我县革命根据地之一,尖山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早期活动地点。
王爱乡 Wáng'ài Xiāng 1597户,6879人,其中农村户口1856户,6796人。
【夏孔】 Xiàkǒng 114户,509人,以村委会驻地夏孔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2198亩,植被为松、茶、杂柴,并有茶林。耕地22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夏孔 Xiàkǒng 别名下孔,曾用名王家孔。105户,461人。夏孔村委会驻地。村处王爱山岗左侧,高塘南0.3公里山谷中。《高塘娄氏宗谱》载,明代中叶,娄厅(1519~?)自高塘分居王家孔。该村在高塘下首,四周岗阜环抱,故称下孔。后改夏孔。
高塘 Gāotáng 9户,48人。王爱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处。县道桑洲岭——王爱公路在此经过。据《高塘娄氏宗谱》,娄宗伍于明成化三年(1467)自上金石水缸(在今岔路乡,石水缸村早废)迁此。因村在王爱山岗上,东、西有二个水塘,故称高塘。
【下大岙】 Xiàdà'ào 41户,20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大岙得名。辖5个自然村。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开,另建下大岙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44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8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肉猪、长毛兔,制作竹器等。
下大岙 Xiàdà'ào 28户,135人。下大岙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3公里大岙山下,因名下大岙。西邻天台县。据该村《金氏宗谱》记事推算,始祖金再四在明代中叶自县城迁此。
下辽 Xiàliáo 4户,21人。村处高塘西北11.2公里大岙山麓。北邻双峰乡,西接天台县。清同治年间(1862~1874),胡姓自榧坑、许姓自天台坑边来此看管山林,定居于此。该村原称下寮,取山下小屋之意,后改称下辽。
上畚斗 Shàngběndǒu 2户,14人。在高塘西北10.8公里大岙山上。北邻双峰乡。村民施姓,清末自天台欢岙来此看管山林定居。该村所处山头,形似畚斗,故称上畚斗。
大坪 Dàpíng 6户,31人。村处高塘西北10.1公里高山中。据当地老人口述,齐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天台杨家岙迁此。因村下有下坪头,村上有坪头,该村在两山之中,地势稍平,故称大坪。
箬帽岩 Ruòmàoyán 1户,4人,为看管山林住此。位于高塘西北10公里之箬帽岩上,故名。
【下坑】 Xiàkēng 43户,215人。以村委会驻地下坑得名,辖3个自然村。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出另建下坑大队,1983年改行政村。山地2333亩,产毛竹、木材。耕地87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母猪,制作竹器等。
下坑 Xiàkēng 27户,144人。下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山坑下游,故名。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棕于明末自张家山(今属黄坛乡)迁此。
百丈丘 Bǎizhàngqiu 11户,48人。村处高塘西北8.8公里之山坑边。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湛于明末自张家山迁此。以村旁有一狭长水田,称百丈丘,故名。
叶家坑 Yèjiākēng 曾用名叶家山。5户,23人。村处高塘西北8.9公里之山坑边。据《宁西下坑王氏宗谱》,王姓自百丈丘分迁于此。因村在叶家山,以山名村。现称叶家坑。
【王家坑】 Wángjiākēng 110户,446人。山地542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5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1976年建成一库容0.44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3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
王家坑 Wángjiākēng 109户,443人。村处高塘西北7.8公里之山坑边。当地《陈氏宗谱》载,陈姓原居水东(即今之水车),明代中叶陈成昌(1436~1505)因海寇作乱,迁住于此。该村原有王姓居山坑边,名王家坑,今王姓已无,陈姓居住,村名仍旧。
东王 Dōngwáng 1户,3人。为看管山林居此。位于高塘西北8公里,王家坑东北之山间,因名东王。
【上里坑】 Shànglǐkēng 81户,362人。以村委会驻地上里坑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并下坑、下大岙、横路庵、上里坑为上里坑大队,1980年其它三村分出,仍称上里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339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166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生猪、长毛兔与制作竹器等。
上里坑 Shànglǐkēng 别名上李坑。78户,346人。上里坑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桐柏山麓。西邻天台县。《宁西上李坑李氏宗谱》载:“第一世臣义公长子,讳世成,自城北花园(今属梅林镇)始迁上李坑。”又载:“第十世讳明科,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据此推算,李姓迁此当在明初。村处山坑上,李姓居住,故称上李坑,后谐音为上里坑。
中央里 Zhōngyānglǐ 3户,16人,村处高塘西北9公里桐柏山麓。原为王姓居住,现王姓已无,董姓住此。因村在上里坑与下大岙之间,故称中央里。
【横路庵】 Hénglu'ān 25户,113人。1961年属上里坑大队,1980年分出,建横路庵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145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等。耕地6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
横路庵 Hénglu'ān 别名横路安。25户,113人。村处高塘西北8.3公里桐柏山麓。南邻天台县。据当地《重修金氏宗谱》,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金能由本乡下大岙迁入横路安。村外有一庵,庵前两条横路,故称横路庵,亦写成横路安。
【兰田庵】 Lántian'an 104户,415人。以村委会驻地兰田庵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5587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35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耕牛、制作竹器等。1977年建成一库容0.2万立方米小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容量30千瓦。
兰田庵 Lántián'ān 别名澜田庵。91户,350人。兰田庵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6.8公里山谷间。南邻天台县。该处古时有庵,因庵周多澜水田,故称澜田庵,后谐音为兰田庵。该村为宁海县革命老根据地。
大平头 Dápíngtóu 1户,13人。位于高塘西北7公里之山上。居民罗姓自外岗(今属桑洲镇)迁此。住所在山头一处平地上,其地俗称大平头,故名。
冷饭坑 Lěngfànkēng 12户,52人。村处高塘西北6公里之老鹰窠中。该地为深山野林,原有一庵已倾圮。先有曹姓自天台小坑来此在庵基上建舍,后又有胡、李两姓相继迁此居住。附近村民上山砍柴,因山高路远,须带饭前去,休息时常在坑边吃冷饭,故名冷饭坑。
【官山】 Guānshān 50户,256人。以村委会驻地官山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174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8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制作竹器,饲养长毛兔等。1974年建成一小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
官山 Guānshān 别名关山。22户,111人。官山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5.2公里深山坳中。据《宁海白溪外王王氏宗谱》,清康熙(1662~1722)末年王姓自白溪(外王)迁此。该村地当山口,如关隘然,且有一寺,名沙轿寺,亦称关山寺,故村名称关山,后谐音为官山。
茶园头 Cháyuántóu 2户,11人。在高塘西北5公里山上。王姓于1949年自本乡吊鸡湾迁此。该处多野茶树,似一茶园,故称茶园头。
汤平头 Tāngpíngtou 2户,8人。村处高塘西北6公里之山间。北邻双峰乡,东接白溪乡。村民玉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白溪迁此。四周低丘环抱,如汤罐状,村在底部小平地上,故称汤平头。
吊鸡湾 Diàojīwān 3户,19人。村处高塘西北5公里之吊鸡湾山间,以山名村。东邻白溪乡。村民王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此。
横家下 Héngjiāxià 别名横岗下。5户,22人。村处高塘西北5公里之山岗下。该岗称横岗,故称横岗下,谐音称横家下。原居蔡姓,后于清道光年间有娄姓自本乡西山赘居于此。
袍丘 Páoqiu 别名刨丘。11户,59人。村处高塘西北5.2公里之山谷中。清康熙年间(1662~1722)胡姓自天台县涌溪迁此。村后有一丘长150米水田,状如木刨,称刨丘,以田名村,后谐音为袍丘。
尖山 Jiānshān 5户,26人。村处高塘西北4公里山谷中。清道光年间(1821~1850)娄姓自夏孔来此看管山林定居。村在鸡屙尖(山)里边,以山名村,称尖山。解放前,我游击队先来尖山立足,后转兰田庵。
外峰门 Waifengmen 废村。
【山头程】 Shāntouchéng 101户,414人。1961年成立山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山头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1986年以该村村民程姓为多,又更名山头程。山地671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4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山头程 Shāntouchéug 曾用名山头、山头项。101户,414人。村处高塘西1.8公里之金竹岭头。西邻天台县,过去为宁海通天台县必经之处。据《重修王爱山项氏宗谱》,项宾五于元末自黄岩迁此。据《山头程氏宗谱》,程透卉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自临邑大渔溪迁住于此。该村在金竹岭头,故称山头。又因项姓始居,亦称山头项。1986年更名山头程。村口有一古石臼,称“自满臼”,传说放粮食于臼内,能自溢。该处系通天台之大路,称自满路(见光绪《宁海县志》分图)。
【大路下】 Dàluxià 176户,714人。山地2285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417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制作竹器等。1974年建成一库容3.3万立方米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大路下 Dàluxià 别名大畈胡。176户,714人。村处高塘西1.1公里之山岗上。西南邻天台县。县道桑州岭——王爱公路终点。据《大畈胡氏宗谱》,胡光祖于南宋庆元二年(1193)自本县大蔡来此览胜,爱其地而居此。该村位于宁海通天台之大路下首,故称大路下。又因地势斜平,略有田畴,胡姓居住,又称大畈胡。
【岭头陈】 Lǐngtóuchén 78户,349人。以村委会驻地岭头陈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36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9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耕牛等。1974年筑成一库容2.8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12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岭头陈 Lǐngtouchén 76户,346人。岭头陈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西北1.2公里金竹岭头,陈姓居住,故称岭头陈。北邻白溪乡。据《王爱岭头陈氏宗谱》,南朝陈被隋所灭(公元589年),宗室陈胤徙居于此。
稍场 Shāocháng 2户,3人。在高塘西北2.8公里之山谷间。该乡东部通向西部山区之大路过其侧,地势略平,村民砍柴进出必在此歇肩,当地称挑重歇肩为“稍”,故称稍场。
【西山】 Xīshan 89户,363人。1961年成立西山大队,1981年改为西山村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1986年恢复原称。山地1059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11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奶牛等。
西山 Xīshān 89户,363人。村处高塘东北0.3公里之西山下,以山名村。北邻白溪乡。据《高塘娄氏宗谱》,明代中叶,娄佩(1512~?)由高塘分居于此。
【吕家】 Lujiā 96户,407人。山地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7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1974年建成一库容3.86万立方米水库,兼有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
吕家 Lǚjiā 96户,407人。村处高塘东南0.8公里之岗下宽谷间。桑洲岭——王爱公路过村左。据当地大水坑《吕氏宗谱》,吕珠于明弘治癸亥(1503)自后沈(今属黄坛乡)迁此。因吕姓居住,故称吕家,谱内亦称大水坑。
【旁山】 Pángshān 37户,171人。1961年旁山与西跳联合成立旁山大队。1980年西跳划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建行政村。山地488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99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旁山 Pángshān 别名傍山。37户,171人。村处高塘东南1公里之岗背山旁。依山建村,故称傍山,后写作旁山。据《傍山王氏宗谱》,元初,王文显(1295~?)自桑洲上叶迁此。
【外庄】 Wàizhuāng 62户,224人。1961年并入外柴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外庄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359亩,植被为毛竹、松林、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0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
外庄 Wàizhuāng 曾用名外章。62户,224人。村处高塘东南1.3公里之山岗下。村民原为章姓,且在王爱山岗之外端,故名外章。后章姓他迁,柴姓自本乡外柴迁此居住,遂改称外庄。“王爱山堠”石碑在此村中。
【黄泥塘】 Huángnitáng 64户,264人。山地608亩,植被为毛竹、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23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杨梅及饲养长毛兔等。
黄泥塘 Huángnítáng 别名黄泥堂。64户,264人。村处高塘东1.3公里之松门岭头,过去为宁海通天台县必经之处。北邻白溪乡,据《王爱山黄泥塘蔡氏宗谱》,蔡姓于明万历年间(1583~1619)自县城迁此。以村中有黄泥塘而得名。亦谐音称黄泥堂。
【外柴】 Waichai 76户,324人。以村委会驻地外柴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合外庄成立外柴大队,1980年外庄分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730亩,植被为松、毛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42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培育柑桔及饲养长毛兔等。
外柴 Waichái 74户,314人。外柴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东南1.7公里之山岗下。据当地《柴氏宗谱》,柴道修于元至元庚辰(1340)自岔路高潭迁此。因村在王爱山岗外端,柴姓居住,故称外柴。
后塘 Houtáng 2户,10人。村处高塘东南2公里处,为丘阜地带。村民王姓于1945年自桑洲上叶来此看管山林定居。因村在外柴村后低洼处,故称后塘。
【上屋基】 Shàngwujī 103户,425人。以村委会驻地上屋基得名。辖2个自然村。1961年并东山头、大暮、塘孔等三村为上屋基大队,1980年三村分出,单独建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784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206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培育杨梅及饲养长毛兔等。
上屋基 Shàngwujī 72户,300人。上屋基村委会驻地。村处高塘东南2.6公里之丘谷间。北邻白溪乡。据《上屋基王氏宗谱》,王姓于明初自桑洲上叶迁此。据传当地原有两个废村屋基,本村居上,称上屋基。
大湾 Dàwān 31户,125人。村处高塘东南2.9公里之山湾间,故称大湾。《上屋基王氏宗谱》载,王姓于清末由上屋基迁此。
【东山头】 Dongshántou 22户,93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东山头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195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79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长毛兔等。
东山头 Dongshāntou 22户,93人。村处高塘东3公里之山岗顶。据《东山头陈氏宗谱》,陈姓廿一世陈则廷自白溪迁东山头,以其卅六世陈伯文(1603~1690)生卒年推算,陈氏迁居东山头当在南宋中期。村在王爱山岗东面山头,山下为岔路乡西山下村,故名东山头。
【大暮】 Damu 27户,135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30年分出成立大暮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265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04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大暮 Damu 27户,135人。村处高塘东3.6公里山湾间。东邻桑洲镇。据《东岗罗氏宗谱》,明季罗大赠(1556~1636)自东岗(外岗,今属桑洲镇)迁此。该处原有一座古墓,规模颇大,即称村为大墓,后谐音为大暮。
【西跳】 Xitiào 45户,211人。1961年属旁山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西跳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572亩,植被为松、薪柴,并有茶林。耕地87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西跳 Xītiào 45户,211人。村处高塘南1.1公里之山坡上,南邻天台县。据《西跳林氏宗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自周山迁此。据王爱《蒋氏宗谱》,二十八世蒋子服同弟子约、子全自翰岙(在天台县)迁此。按二十九世君平(1682~1778)生卒年计算,迁此当在清康熙初年。该村西面有斜坡跌落,宁海称此类地形为“跳”,“跳”在西面,故称西跳。
【塘孔】 Tángkong 42户,181人。1961年属上屋基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塘孔大队,1984年改行政村。山地612亩,植被为松、竹、薪柴,并有茶林。耕地110亩,产稻谷、小麦。副业有饲养生猪、长毛兔等。
塘孔 Tángkong 42户,181人。村处高塘东南2.7公里山岗中,南邻桑洲镇。该村王姓村民先后由二地迁入,一已无考,一系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上屋基迁此。该村地势低下,村边原有一水塘,故称塘孔。
板沸 Bǎnfèi 废村。
山树园 Shānshuyuán 废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王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