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溪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198
颗粒名称: 白溪乡
分类号: K925.755
页数: 5
页码: 248-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岔路区白溪乡位于宁海县西南部,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山地占9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1982年通乡道,有小型水库和水电站。主产稻谷,副业有茶叶、柑桔等。境内多天然胜景,曾是宁海革命根据地。
关键词: 宁海县 行政区划 白溪乡

内容

白溪乡在宁海县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白溪距县城20公里。乡以驻地命名。东与岔路乡为邻,东北和前童乡相交,北界西溪乡,西和双峰、王爱二乡连接,南毗王爱乡。全乡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共37个自然村。计有990户,4309人,其中农村人口1240人。
  辖区解放前属登台乡,1951年建白溪乡,1956年并白溪、王爱、冠峰三乡为白溪乡。1958年将原王爱、冠峰二乡划属桑州人民公社,该乡划属岔路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白溪公社,1983年改白溪乡。
  该乡山地占全乡面积9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端之大短柱(大达智)山海拔917.9米,为我县第四高峰。西部之大松山海拔655米,东部之头田山、柴界山海拔分别为572.5米、565米。居民集中在中部偏北部位及南部。南部白溪、里王、江家三村较为平坦,是主要产粮区。白溪自西面双峰乡入境,经西南部东出岔路乡,其支流遍及全乡。沿溪修筑渠道,溪水可自流灌溉,已改变自古相传“白(徒)有一条溪”之旧面貌。乡内多小型水库和小型水电站。
  境内多为崎岖山路,羊肠小道,旧时物资运输靠肩挑及白溪上竹筏装载。现乡道岔路——白溪公路已于1982年通车,白溪至山洋段公路正在施工建造。白溪大桥、里王大桥均已竣工,和双峰乡交界之宁天拱桥亦将完工。
  全乡山地39098亩,其中松林13537亩,杉木林3279亩,毛竹林1132亩,薪炭林2876亩。茶林920亩。1985年茶叶平均亩产31.25公斤,总产28.75吨。县五山林场所属白沙林区在该乡北部。耕地2088亩,种植水稻及大小麦、玉米、大豆、番薯等。1985年粮食平均亩产581.5公斤,总产1086.5吨。副业生产有柑桔、杨梅、桑和长毛兔、耕牛、肉猪等。1985年生猪饲养量2245头。乡内企业,乡办的有红岩橡胶塑料厂等3家,村办有白溪轻工机械厂等3家,个体联办厂7家,白溪校办机械厂1家。1985年共产值106.45万元。另有白溪工程队1家。
  全乡有初中附设点1处,学生160人。小学10所,其中单班村校5所,共有小学生506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人,病床2张。电影放映队1队。
  境内多天然胜景,诸如酒埕岩、牌位岩、天灯盏、雪坑飞瀑、仙人桥等,山奇石怪,堪供欣赏。山洋西面有永福寺,亦名柯仙寺,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柯仙寺,西四十里,旧传僧昙猷弃槎入天台驻锡于此,其地昔产牡丹”。今寺已圮,犹存牡丹一株,偶能开花。山洋一带系宁海革命根据地,1948年中共台工委领导之游击队在牛路坑建立革命联络站和修枪所,以大石、东间、大王殿坑等地为后勤医院,并曾在红岩设指挥部。犁头菜湾、新龙潭、大坦、大松溪等处都是当时革命据点。
  白溪乡 BáixīXiāng 990户,4309人。其中农村人口4240人。
  【白溪】 Báixī280户,1127人。以村委会驻地白溪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477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541亩,主产稻谷、小麦。副业有栽培茶、桑,饲养长毛兔等。建有深里坑水库,库容6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余亩。村办机械厂等3家,1985年产值18.65万元。
  白溪 Báixī 别名外王。279户,1126人。白溪乡人民政府与白溪村委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白溪西侧,以溪名村。据旗门乡《下洋陈陈氏宗谱》,陈仁约于南宋宁宗时(1195~1224)由岔路乡干坑村迁白溪。现主居王姓。据该村《王氏宗谱》,王怀赐于明永乐甲午年(1416)自黄肚岙(今里王)迁外岙,称外王(白溪之别名)。岔路——白溪公路达村口。村前公路大桥建成于1982年,长74米,宽5.1米,载重负荷10吨。
  湃滩 Pàitān 1户,1人。村处白溪南面0.8公里溪边。该村原有胡、娄二姓十余户,后因火灾他迁。娄姓较早。胡姓由胡君享(1757~1814)于清乾隆年间自王爱大路下赘居于此(据《大畈胡氏宗谱》)。因村在白溪湃滩之旁,故名。
  【沙田】 Shātián 60户,240人。以村委会驻地沙田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2804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等。1971年建成一水库,库容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沙田 Shātián 36户,143人。沙田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北5.6公里白沙山麓。山洋坑流经村前。因该村田土呈沙性,故称沙田。娄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本乡叶岙迁此。
  峧头 Jiāotou 6户,27人(其中3户,13人属山洋村)。村处白溪北5.4公里之山峧间,故称峧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娄姓自上金迁此。
  大坦 Dàtǎn 1户,7人。村处白溪北5.4公里谷地间。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王姓自山洋迁入。该地原是一个大草坛,村称大坛,后写作大坦。
  蟠龙 Pánlóng 3户,8人。村处白溪北5.3公里之山间。1967年罗姓自沙田迁住于此。因村后山形如龙盘卧,故称蟠龙。
  十八罗 Shíbāluó 17户,68人。村处白溪北5.1公里谷地上。据该村《娄氏宗谱》,娄士海(1859~?)于清光绪年间自上金迁此。因当地原有柴姓一丘大田,称“十八箩”,即以田名村,后改为十八罗。
  【下畈】 Xiàfàn 63户,286人。以村委会驻地下畈得名。辖7个自然村。山地2505亩,植被为松、杂木、薪柴等。耕地113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长毛兔、培育茶林等。建有下畈发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
  下畈 Xiàfàn 31户,135人。下畈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5公里大松山东南麓。据当地《王氏宗谱》,王允洪、允信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前童栅下迁此。该村在山洋坑下游田畈上,故称下畈。
  大松溪 Dàsōngxī 1户,4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溪边,以溪名村。解放初王姓从岔路兆岸来此看管山林定居。
  四鼓湾 Sìguwān 别名西过弯。3户,15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山麓。清同治年间(1862~1874)王姓自峧头迁此。该地原为西过庵,后谐音为四鼓湾,亦作西过弯。
  青山头 Qīngshāntou 1户,6人。村处白溪北4.8公里大松山麓。该处山头长有大片青草,故称青山头。清光绪年间(1875~1908)王姓自下畈分住于此。
  澜湾 Lánwān 1户,7人。村处白溪北5.2公里大松山谷底,终年积水,故称澜湾。清康熙(1662~1722)末年王姓自白溪迁此。
  寺后山 Sìhòushān 22户,107人。村处白溪北5.3公里大松山北麓。因在柯仙寺后面山上,故称寺后山。胡君元(1749~1814)于清乾隆年间迁此。
  后寺 Hòusì 4户,12人。村处白溪北5公里大松山北麓。清初娄姓自白溪湃滩迁此。因在柯仙寺后而得名。
  【山洋】 Shānyáng 83户,381人。以村委会驻地山洋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459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7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65年建成一小水库,库容0.9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150亩,兼有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
  山洋 Shānyáng 曾用名山阳、山杨。63户,298人。山洋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4.5公里山洋坑北侧。村西有柯仙寺,西北为大松山。据当地《杨氏宗谱》,清雍正间杨国品(1700~?)与弟国吕自沙柳港下溪头杨(今属三门县)迁此。现居杨、王、胡、柴诸姓。该村在大松山之阳,故名山阳,因杨姓居住,亦称山杨,后改作山洋。
  祖师墓 Zǔshīmu 20户,83人。在白溪北4.4公里处。因村旁有柯仙寺祖师墓,故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胡姓从山洋迁此。
  仰斗 Yǎngdou 废村。1983年前后村民迁居山洋村。
  【大水路】 Dàshuǐlù 67户,278人。以村委会驻地大水路得名。辖4个自然村。山地3531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0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
  大水路 Dàshuǐlù 别名前坑。33户,123人。大水路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4公里牛路坑南侧。因牛路坑流经村前,名前坑。又因多雨时,坑水常溢上大路,称大水路。现以大水路为标准名。董姓于清乾隆年间自县城西门迁此居住,王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里王迁来,后又有柴姓迁此。
  前桥Qiánqiáo 曾用名前邵。10户,46人。村处白溪北4公里柯仙山前。现有柴、梅、娄等姓居住,柴姓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王爱外柴迁此。该村原为邵姓居住,地处柯仙山之前,故称前邵,后改为前桥。
  东湾Dongwān21户,97人。村处白溪北4公里柯仙山东面山湾间,故名。胡姓于清康熙年间自双峰中央山迁此。后又有柴姓迁来。
  牛路坑Niulukēng别名和路坑。3户,12人。村处白溪北4.2公里之山坑边。该村原为金姓居住,今金姓已无。王姓于清乾隆年间自白溪里王迁此。该村原名和路坑,后谐音为牛路坑。
  【岩头罗】 Yántóuluó82户,341人。以村委会驻地岩头罗得名,辖6个自然村。山地153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93亩,主产稻谷。1973年建成一库容6万立方米之水库,可灌溉耕地100余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
  岩头罗 Yantóuluó 曾用名岩铜锣。54户,24人。岩头罗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北面山坳间。据民国16年重修《西洋葛氏大屋房谱》,清初,葛伯铭(1640~1715)自西洋(岔路)迁此。该村有一岩头形似铜锣,故名岩铜锣,后谐音为岩头罗。
  大荒地 Dàhuāngdì 2户,5人。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麓。该村先为王姓居住,后王姓迁出。现居胡姓,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岩头罗迁入。当地原是一片大荒草地,故名。
  山头地 Shāntoudì 17户,60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头田山巅。因该处山头均为耕地,故称山头地。葛姓于清康熙末年自岔路隔潭迁此。
  六田岗 Liutiángǎng 曾用名六殿岗。4户,17人。村处白溪北3.6公里头田山上。过去,该处岗顶有殿,称六殿,故称六殿岗,后谐音为六田岗。据寺后山《大畈胡氏宗谱》,清乾隆年间胡才万(1738~?)自王爱大路下迁此。
  岭头 Lǐngtóu 2户,5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大王殿岭顶,故称岭头。陈姓于清初自桑州迁此。
  下洋 Xiàyáng 3户,8人。村处白溪北3.5公里头田山北麓。因村在岩头罗下之平畈上,故称下洋。陈姓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本乡纸厂基迁此。
  【大石】 Dashí 47户,225人。以村委会驻地大石得名,辖3个自然村。山地222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16亩,主产稻谷。副业有饲养耕食两用牛及培育茶林等。1972年建成一小型水库,库容3.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8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
  大石 Dashi 曾用名大集、十甲庄。43户,210人。大石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北5公里柴界山南坡。据口传,该处初时由十户农家前来垦荒种植,定居后取名十甲庄,因姓氏各异,又名大集,后谐音为大石。据王爱《蒋氏宗谱》,第廿二世孙蒋智变由翰岙(属天台县)迁居大石。按二十九世君平(1682~1778)生卒年推算,蒋姓迁此当在明代中叶。现蒋姓已无。居陈、王、刘等姓。
  东间 Dōngjiān 2户,7人。村处白溪东北6.2公里柯仙山东面坑谷间,傍涧水,故称东涧,后改作东间。清咸丰年间(1851~1861)王姓由竹林迁此。
  学士坪坑 Xuéshìpíngkēng 别名下士坪坑。2户,8人。村在白溪东北6.3公里处。据岩头罗《西洋葛氏大屋房谱》:“一世仙翁葛洪公曾修炼于学士坪”。查葛洪系晋代人,并未至浙东,此系传说,但学士坪坑地名竟由此而得,后曾讹为下士平坑。1986年复今名。刘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天台街头迁此。
  二面 Ermiàn 片村。包括沙田、大石所辖八个自然村。
  【叶岙】 Yè'ào 107户,491人。山地3573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319亩,种植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69年建成库容6万立方米水库,可灌溉耕地100亩,兼有电站,装机容量18千瓦。1985年村南下洁坑建成双曲拱公路桥,长12米,宽6米,载重10吨。
  叶岙 Yè'ào 别名协岙。107户,491人。村处白溪北2.4公里头田山西山腰。该村四面环山,林深叶茂,每逢秋季,落叶满山岙,以自然景色命名,称叶岙。后曾讹成协岙,1986年恢复原称。据《叶岙娄氏宗谱》,娄文三自上金迁叶岙。以其七世孙娄大松生于清康熙丁丑(1697)推算,迁此当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
  【里王】 Lǐwáng 133户,569人。以村委会驻地里王得名,辖5个自然村。山地3854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264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饲养长毛兔等。1984年在村北白溪建一钢筋混凝土桥,长98米,宽4.5米,可载重10吨。
  里王 Lǐwáng 119户,502人。里王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北0.8公里白溪东北侧。据《宁海白溪王氏宗谱》,王旦一于元初由桐洲(今属岔路乡)迁此。后有娄姓迁入,村由王姓先居,后外侧白溪村因亦以王姓迁居而称外王,该村则称里王。
  长溪滩 Chángxītān 8户,37人。村处白溪西北3.8公里处。王姓于清乾隆年间自外王迁居于此。村前有一长约1公里溪滩,故称长溪滩。
  纸厂基 Zhǐchǎngjī 曾用名志厂基。2户,11人。村处白溪西北3.3公里白溪岸边。该村原为古时造纸坊厂址,故称纸厂基,曾雅作志厂基。清乾隆年间陈姓自天台东陈迁此。
  枝树湾 Zhīshuwān 2户,6人。村处白溪西北2公里之白溪岸边。该村在山湾里,多梓树,“梓”谐音为“枝”,故称枝树湾。清嘉庆年间(1796~1820)钟姓自里王迁此。
  天打岩 Tiāndǎyán 别名大官山。2户,13人。村处白溪西北1.8公里白溪岸边。该村前有一岩,被雷击成二片,故称天打岩。因此处之山称大官山,亦用为村名。清嘉庆年间,娄姓自里王迁此。
  【江家】 Jiāngjiā 68户,302人。以村委会驻地江家得名,辖2个自然村。山地1727亩,植被为松、薪柴等。耕地149亩,主产稻谷。副业有培育茶林等。
  江家 Jiāngjiā 曾用名峻墈。50户,221人。江家村委会驻地。村处白溪东1.3公里白溪南侧。据当地《江氏宗谱》,宋进士、翰林学士江廷选于南宋末年由天台转迁宁海峻墈。该村南向笔架山,白溪环于后,以景命名,初称峻墈,后以江姓居住,改称江家。
  殿前 Diànqián 别名田前。18户,81人。村处白溪东北1.3公里白溪岸边。岔路——白溪公路自村后经过。据《殿前金氏图谱》,金姓原居上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分迁至此间将军殿前居住,因称殿前,亦谐音作田前。

知识出处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地名志》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地名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县综述、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专业部门、名胜古迹、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宁海地名与历史人物、地名艺文、地名总览、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岔路区
相关地名
白溪乡
相关地名